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课内小说阅读知识概述

目标:通过课本的复习,掌握小说的基本特点,了解小说鉴赏中的基本知识,为课本外的拓展阅读打好基础。

过程:

一、回忆课本中的六篇小说,归纳小说及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

(一)小说概念;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首先,在外表形态上,它是散文体的,不同于富于跳跃性、节奏感、音乐性的诗歌和对话体的戏剧文学;

其次,内容是叙事的以创造人物为主的,这与散文不同,散文不一定有故事,更不一定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即使有人物也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而一般是对真人真事的叙写。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主要知识点及相互关系

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色。讲清楚各要素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是成功解读小说的理论基础。

1.情节

知识: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祝福》的情节

2.人物

知识: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分析好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情感评价态度,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不要脱离人物形象生活的时代。

举例:《林黛玉进贾府》中众多人物形象

3.环境

知识: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要展示情节、塑造人物必须要有环境。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人物的真实性、典型性,情节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只有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定。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

4.主题

知识:小说的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举例:《祝福》中“礼教吃人”的主题。

5艺术特色

知识:品味艺术特色,主要是品味小说在构思、布局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阅读时,要注意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曲折,情节结构如何展开,是否设置悬念、埋伏笔,是否运用了对比、烘托、讽刺、夸张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如何。要仔细揣摩,细心体味,并概括出它们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题思想表现所起的作用。

举例:《老人与海》中的独白,《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夸张与讽刺

6。相互关系:

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A. 人物形象就是在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的发展中刻画的;

B. 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之更丰满;

C. 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小说语言与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关系:

A. 叙述语言中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不仅可以刻画多样、丰富的人物性格,还可以表现作品的风格。

B. 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③小说主题与三要素的关系:

A. 人物形象直接揭示主题;

B. 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表现主题;

C. 环境描写烘托、强化主题。

二、课内阅读练习:

1、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答:王熙凤先是正面的直接描写,人物直接出场,之后通过语言、肖像、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及黛玉的思忖、老太太的调笑等侧面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贾宝玉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先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欲扬先抑,然后人物出场,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

2、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找出来,仔细品味,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次: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中。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3、《老人与海》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不在于词句的华美与哲理的深刻,它是用包涵爱与忍耐及奋斗的返璞归真的字句感动读者。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结合,从而创作出桑提亚哥这个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的硬汉子典型。

独白的作用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品格情感。

4、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描写的作用。

答: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5、《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怎样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答:①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里对别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且用令人产生憎恶之感。
②.将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那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显示出讽刺意味。柯瓦连卡姐弟俩骑车本是正常的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别里科夫却是那般的惶惑,还竟然说:“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愚蠢荒唐的别里科夫辛辣的嘲讽。
③.运用轻松戏谑的语言来刻画人物,以显示出讽刺意味。如,关于别里科夫的婚事,作者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一个“差点”儿,就已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④通过描写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和惶恐不安的心情来表达出讽刺效果。当别里科夫的婚事“差点”成功时,一张漫画却把他弄得惶恐不安。随即,他又找到柯瓦连科表白自己跟“这事(恋爱)没有一点关系”并声称他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明明有关,亦非“君子”,却要故作掩饰和玄虚,这无不显示出他可笑可憎的一面。
⑤有的地方还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他白天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不得安宁,而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却战战兢兢地难以入睡。这样就尖锐地讽刺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二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复习指导

总述:

小说阅读的高考考点:

(一)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小说没有单独列出考点,但根据小说的特点,主要考查点应该是:

1.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并且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5.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结构上的作用。

6.就小说篇章结构层面,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把握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了解不同叙述方式(插叙、倒叙等)及其表达效果。

7.能够分析小说创作层面的一些表现手法和技巧技法;能够概括语言特色

(三)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五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艺术技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环境描写

2.情节构思

3.人物形象

4.主题内容

5.艺术技巧

6.语言特色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三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环境描写类

命题指向一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典题示例

(五三p303)2011江西卷《晚秋》第1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五三p308)2011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题“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五三p315)2010安徽卷第2题“请对小说划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题指津

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共同把握)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和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升华主题;

⑥象征和暗示。

命题指向二 赏析指定的环境描写

典题示例:(五三p305)2011浙江卷《第9车厢》第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题指津:赏析景物描写需抓住景物描写手法及特点(参考诗歌鉴赏部分相关知识),写出抒情表达效果以及在突出人物形象与主题方面的作用。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人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妈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浊泪。
22、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案】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①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尖锐。②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廊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悠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枝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窈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下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线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柬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了一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下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再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圆,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答案: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请画意的意境美。
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景中融情,场面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四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情节构思类(一)

常见题型一: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典题示例:(五三p322)2009安徽卷《董师傅游湖》第一题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指导

①注意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

②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常见题型二:文章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这考察的其实是行文思路。)

典题示例:2009四川卷小说阅读第15小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17题。

想 像(英国)凯•杰罗姆

①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②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③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④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⑤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⑥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⑧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⑨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⑩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⑾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⑿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⒀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⒁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⒂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⒃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⒄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时还需要从结构上分析。考生作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

【思路分析】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本题结合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考查,先还原修辞的本义,然后结合比喻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考点】考查小说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就“是怎样”设问(问文章思路,结构怎么样)

解题提示】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考点】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结合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解析】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考点】考查对小说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赏析。

【解析】提问及变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思路分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题时,结合具体文本,有时可能三点都有,有时可能只有一两点,不能一概而论。

答题指津

1分析小说的情节构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把握小说的构思: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

2分析小说情节构思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常见题型三:文中某部分写了某情节(内容),分析其有什么作用。

典题示例:(五三p314)2010全国课标卷《保护人》第三题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答题指津:情节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共同把握)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巩固练习:(五三p305)2011浙江卷《第9车厢》第1题

(五三p31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题

(五三p317)2010广东卷《面包》第1题

(五三p318)2010浙江卷《静流》第1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五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情节构思类(二)

常见题型一:小说的开头(或结尾)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作用。

必备知识点拨:

小说常用的开头方式: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日月行色》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请画意的意境美。同时也衬托了主人公形象的美好纯净,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开头常见的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小说常见的结局方式:

A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项链》)

B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祝福》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这种结局符合阅读者的心理期望,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一切的丑恶,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D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示例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小说《书法家》)

思考分析:在省略号中全篇结束,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留下了 “空白”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典型,深化了主题。

结尾常见的作用: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⑥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常见题型二:文章以“XX”为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知识点拨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巩固练习:(五三p302)2011山东卷《审丑》第4题

(五三p31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4题

(五三p314)2010全国课标卷《保护人》第4题

(五三p340)2011山东济宁《洗染人生》第3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六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人物形象类

常见题型一

⑴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⑵文中的某细节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典题示例:(五三p313)2010课标全国《保护人》第2题“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三p307)2011江苏《这是你的战争》第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解题指导: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抓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常见题型二

某人或物在全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此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的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

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解题指导:需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这一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烘托,衬托,对比反衬)

这一人物对情节结构的安排有何作用(线索,推进,见证)

这一人物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小结: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巩固练习:(五三p302)2011山东卷《审丑》第1题

(五三p308)2011广东卷《严冬海猎》第2题

(五三p31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2题

(五三p340)2011山东济宁二次质量检测《洗染人生》第2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七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主题类

常见题型一: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典题示例:(五三p305)2011浙江卷《第九车厢》第5题“第九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指导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巩固练习:1五三p317)2010广东卷《面包》第3题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5、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主题: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八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艺术技巧类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典题示例(五三p321)2009安徽卷《董师傅游湖》第3题“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各种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叙述方法及作用:

顺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插叙:必要的补充和交待,丰富文章内容,扩大作品容量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结合诗歌鉴赏相关知识

巩固练习:1《日月行色》(见序列三)

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1)女主人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2
(五三p338)2009山东济南4月模拟《吃饭》第1题

3(五三p305)2011浙江卷《第9车厢》第3题

4(五三p310)2011湖北《才子赵树理》第3题

5(五三p335)2011南通《孤石》第1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九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语言特色

常见题型:本文语言有何(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分析

典题示例《日月行色》(见序列三)

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的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答题指津:关键是语言风格专业名词的积累,还要结合句式特点及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同时还应注意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及主题的作用,可结合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积累。

①常见风格专业名词: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口语化、简洁精炼、富于情趣、直白、朴素自然、清新质朴、辛辣、诙谐等。

②句式特点: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整散结合、多用长句或短句

③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心理、符合人物性格、符合特定场合、富有生活情趣、富有地方特色、富有乡土气息、黑色幽默等。

巩固练习(五三p310)2011湖北《才子赵树理》第2题

(五三p315)2010山东卷第1题

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十

常见考点及答题指津之探究题

题型介绍: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方法指导:鉴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所以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回答这类题目,应当在了解探究题的三大类型的基础上做到四明确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②情节结构是否合理;③主题的多样化探讨。而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题基本上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考查类型

一、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 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3. 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思路引导】

①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②结合小说阅读相关知识及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③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要强化文本意识,个性阅读不能脱离文本。

【典例分析】(五三p315)2010山东第4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亮明观点(需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关系上去辨别,不能随意)——结合形象塑造相关知识与文本情节及与主题的关系分析,引述论据——总结

二、情节构思是否合理

【常见题型】

1.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思路引导】(同上)

【典题示例】(五三p301)2011课标全国《血的故事》第4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说明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标题作用及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总—分式)(答案见五三)

三、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常见题型】

1.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 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光临了。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

竹子翠绿欲滴,生机盎然,作临风起舞状,挺拔多姿,似有清代郑板桥之竹韵。图上题有8字:高风亮节,虚心向上。字体龙飞凤舞,潇洒遒劲。

马经理不是门外汉,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不知马经理是不是有备而来,他欣赏过这幅画后,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

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有伤大雅,昨天他下令撤了。改革年代要有创新意识,许多宾馆落俗挂这个,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郑副市长放下画笔,洗净手,来到客厅。马经理随后跟到客厅,说是这幅画要定了,嫌贱可再加钱。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业余创作嘛,又不专职搞这个。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不久,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哈哈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恭喜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有邻县举办画展赛,聘请十几位专家学者任评委,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昨天,我打电话询问,评委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150幅参赛作品打分排名次,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至少也在前三名。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力!”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一口地抽起来。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本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级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呢。(摘自《小小说选刊》)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

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小说的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巩固练习1(五三p315)2010安徽卷第4题

2(五三p309)2011辽宁卷《怪人》第4题

3(五三p318)2010浙江卷《静流》第5题

4(09年高考辽宁卷) 遗 璞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题目: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总式)

答案示例: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

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4867.html

更多阅读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5月时事必知:时事交通 80份

【时事交通】欧洲最有品味的十大地铁站 1.慕尼黑的Westfriedhof地铁站这里没有条形照明灯  该地铁站于1998年落成,当时看上去十分普通。然而在三年后(2001年),Westfriedhof的站台上装饰了11个巨大的圆顶照明灯,在这些灯的照耀下,周围

2014年高考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动量、冲量和动量守恒定律总结

来自:要学习网 阅读原文[L]一、动量[/L][L]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状态量;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计算物体此时的动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

(新课标卷Ⅰ)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古 渡 头 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

声明:《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为网友女流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