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毅丝眼中的格拉斯高 格拉斯高

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月伴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总算为我的第一个海外学期画上了正式的句号。整个一月似乎都在为考试而生,但实际上可以说是生活因为有了考试的名头而变得不那么枯燥。在上学期的磨砺之下,英国这片陌生的国度似乎变得不那么令人讨厌了。或许是因为我在这样一种离奇的环境中早已默默学会了新的生活态度。当你把很多东西看得不那么重要的时候,你就会变得豁达和开朗,然后明白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而这种境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和旅行分不开。难得这次和这么多同学一起出去玩,即便不是一次完美的旅行,但也算的上是意义非凡了。

在LULU同学的带领下,我们于当地时间29号早上7点半左右登上大巴,开往号称英国第三大城市的格拉斯高。此次与我同行的还有:腾哥,蒋老师,JUDY,可子。

这是本人第一次坐英国这边的长途大巴出行。大巴是双层的,比起国内的大巴非常干净。由于我们出发时间很早,车上的人也很少,乃至我们可以一个人坐两个位子。夜幕下的阿伯丁是个冰封的小城,本就人烟稀少的街道看起来更是寂静得可怕。但是这次我们人数比较多,达到了2的倍数,所以我感到一丝浓浓的暖意。即便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之中,我们这么多同学激情澎湃的热血早就把寂寞和孤单化成了灰烬。OH YEAH~

在大巴上的三个小时并不是很舒服。大巴不知为何连暖气都没开,更有趣的是我们的车在中途居然迎面碰上了风雪。雪花一片片撞碎在玻璃上,慢慢化开,似乎没有停止的意愿。不过那一刻,苏格兰这片神奇的土地瞬间绽放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曼妙,远处的海岸线,平坦而略有起伏的小山坡,在这微微细雪的覆盖之中更显得高贵典雅。看看周围的同学,或酣睡,或玩手机,好一副和谐友爱的景象。

大巴与当地时间十点四十左右抵达格拉斯高,一下车,我就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围攻——Glasgow到底应该翻译成格拉斯哥还格拉斯高呢?我喜欢读成格拉斯高,但其他同学却坚持是格拉斯哥。在车上大家已经把早期的疲惫抛到脑后,一下车就开始互相调侃。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感觉很久没有这么过瘾的说俏皮话了。我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喜欢开玩笑的人最怕碰到不喜欢被调侃的人。其实有些人喜欢和你开玩笑那是在向你表示亲近,就怕很多人觉得你是在真的恶语中伤。这大概就是幽默和讽刺之间的微妙关系呢。能够在这两者之中游刃有余的人,定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手。

按照班长的行程计划,我们第一站是去乔治广场。由于这次是班长同学全权组织,我产生了些许依赖心理,在出行前没怎么做功课。现在看来我们都要记住一句话——“不要向帮助者转嫁负担”。出国在外大家确实有同舟共济,但是我们的互相帮助不应该成为帮助者的负担,受助者的依赖。只有在大家都独立自主的前提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才能达到美妙的顶点。一路上,我与腾哥互相以屌丝称呼。其实我是真屌丝,矮丑挫占尽,而腾哥是伪屌丝真高富帅。即便高富帅是在附和我,我也感到很开心。因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高富帅都是肤浅粗鄙的,像腾哥这样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的高富帅,不仅女神们喜欢,我们屌丝也很是喜欢。而同行的女神朋友们也是很熟悉我的为人,纵然我有些恶趣味,她们也能欣然接受,这让本屌丝真的非常欣慰。这个浮华的社会之中,无论男女,都应该要积极阳光,勤劳开朗,少一分小九九,多一份对生活的豁然。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来到了庄严的乔治广场。广场四周和中央是一些伟大人物的塑像。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功课没做足,我只认识其中一个最有名——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其他人的雕像,好吧,只能说他们能站在这里应该是都有杰出贡献吧。最无奈的是,本来想和瓦特先生亲密接触,我却找了半天也没找着。最后在JUDY同学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个被遗漏的小角落,瓦特先生就高高在上,浑身散发出工业革命先驱者的光环。那一刻,即便是像我这般渺小的人,也感到了一丝对创新的崇高敬意。在中国悄然蜕变的今天,我们其实更应该在庞大GDP数值的背后,看到一丝羞愧——羞愧始终少了几个像詹姆斯瓦特这样的人物。

来到如此有底蕴的景点,怎么能少了拍照呢?于是,在高富帅单反相机的光辉下,我们手中各式各样的小卡片也显得那样蓬荜生辉,即便爱疯,也是号称八百万像素呢!历史,文明,伟人,我们,当这些东西融合在这小小的乔治广场时,我们的灵魂在相机的卡擦声中得到了质的升华。从此,这片庄严的广场上,也有了我们这批来自远方客人的身影。也许没人会记得我们的到来,但我们已然是在创造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做着如何卑贱的工作,都是人类伟大历史和文明的缔造者。在这个层面上看,我们的平凡就是一种伟大,而这种伟大的背后,又有什么委屈是能让我们终日愁眉苦脸的呢?没错,即便是屌丝,也应当在丑陋的面容上挂上一抹纯净的笑容,笑那世间之大,哪有容不下自己的地方;笑那高富帅虽多,哪有看不上自己的木耳;笑那搬砖之苦,哪有挣不到手的工资!?

就在这样的欢愉之中,肚子饿的时间到了。我们决定在前往下个景点的路上找一个吃饭的地方。餐厅是一家小酒吧,可能吃饭时间尚早,还没什么人,我们便选在一个靠窗的座位附近坐下。我和腾哥跨上高脚凳子,四个女生则围坐在小圆桌边。我和腾哥耐不住饥饿的敲打,早早地下了单。腾哥点的是典型的英国大餐——fish&chips,我点的则是一道有点中国风味的chicken noodle。当我们风卷残云过后,却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在看到女神们一个个以更低的价格享受着更多的菜品时,无论高富帅还是矮丑挫,都感到了出门在外带上几枚会消费的木耳是多么的重要。女人们天生拥有比男人敏锐的性价比发现能力,她们总能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最划算的东西。

虽然我们两个大老爷们吃亏了,但是好歹是吃饱了。等到大家都酒足饭饱后,我们马上启程前往下一个景点。格拉斯高不愧是大城市,这条贯穿市中心的商业街被琳琅满目的商铺从头到脚包裹着,其中不乏高档的奢侈品牌。在英国留学的人会逐渐受到这里品牌潮流的熏陶变得比国内更加追求时尚。即便是像我这样不注重打理的屌丝,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感到了“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样的压力。只是如今留学在外的人们,有多少是真正的高富帅,多少是真正的屌丝,这些都已经被糜烂的奢侈品牌打磨掉了原有的模样。君不见今年奢侈品消费中国第一,在拜金逐渐成为国家精神的今天,中国人用他们无可比拟的消费能力,正重演着新航路开辟之初,双牙帝国衰败的老戏。探险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原始资本积累却成为了宫廷奢侈消费枪口下的炮灰。国家崛起的大好素材,却浪费在可有可无的金碧辉煌之中。也许如今出国留学,早就把品牌消费变成了一种潜在的捆绑费用。

穿过应接不暇的商业街,我们马上陷入了一另一个奇特的世界——我真没想到自己能够在格拉斯高找到汉正街的兄弟!这是一个充斥着二手劣质盗版产品的跳蚤市场,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有种说不出的乡土情结。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对这样的市场何曾陌生过?只是如今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居然也能逛一逛这里的水货市场,也算是看到了英国的另一面。不知道是因为金融危机还是什么的,英国人也开始想着法子淘东西了?无所谓,其实即便英国给人的印象是绅士淑女的国度,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一点:贫富差距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等级划分在任何一个国家也存在着。我们切莫要被所谓的民主平等呼唤而蒙蔽了双眼,这个世界本就是属于强者的世界,强者是没有必要卑躬屈膝来迎合弱者的,这就是为什么女神永远不正眼瞧屌丝,却永远甘于沦为高富帅胯下木马的真实原因。任何抱怨都是徒劳,你真正该抱怨的是为什么自己还只是屌丝,而不是高富帅。

逛完汉正街,我们乘巴士前往一个位于河边的小科技馆。小科技馆的对面就是BBC苏格兰的大厦。习惯了英国小家碧玉的建筑风格,这座BBC建筑可谓是庞然大物了。BBC在英国依靠TV License盈利,与其说是免费,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垄断——名义上打着全国免费的旗号,实际上凡是有电视信号的地方都必须要拥有TV License才算合规。至于科技馆,由于收费,我们就没有进去。(相当囧啊,穷游的痛苦)感觉英国的这些博物馆科技馆什么的都是低龄启蒙教育的基地,很多小孩在这里动手动脚,大展宏图。相较而言,国内的这种教育模式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这未尝不是那些不满足课堂教学的学生额外充电的大好时机。

一个毅丝眼中的格拉斯高 格拉斯高

如果你进了一座博物馆,但是却什么都看不懂,这就好比毅丝进了LV,有钱也不会花。接下来这座博物馆(可耻的我连名字都忘了),从外观上来看,仿佛一座小小的宫殿,古色古香,红砖尖顶,让人眼前一亮。只是一进入博物馆内部,我等毅丝本性暴露无遗——根本啥也看不懂,只知道跟着别人屁股后面乱蹭。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本丝喜欢的盔甲,兴冲冲跑过去找了张相,算是到此一游了。博物馆没逛多久,人先歇息了。来到博物馆里的咖啡店,叫了杯HOT CHOCOLATE,点了个香蕉味的蛋糕,谁说毅丝不能小资?但是毅丝终究是毅丝,还没吃完,人家博物馆就到了闭馆的点了。无奈之下,六个人又秋风扫落叶般撵出了博物馆。

瑟瑟寒风中,大家开始讨论晚上干什么,结果居然是——看电影。我们决议先去宿舍下榻,然后再出去看电影。这是我第一次住青年旅社,感觉很新鲜,也很期待。我和腾哥分到一个房间,是个上下双人床位。奇怪的是上面的床小,下面的床大,难不成是情侣和电灯泡专用?我和腾哥剪刀锤头布,输了的睡小床。理所当然的,我赢了,腾哥委屈的卷缩着185的强大身躯,在矮丑挫的上铺无奈地躺下,那一刻,毅丝终于打败了高富帅。休整片刻,我们和女同胞会合,然后就准备去看电影。不得不吐槽的是格拉斯高的公交,比起阿伯丁的要烂许多,不仅不守时,而且更无奈的是好不容车来了也不停靠。在格拉斯高你必须用您纤细的双手在公交司机的可视范围内做上下摇摆动作,激起他停车的欲望,才能顺利坐上大巴。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家乡的的士和大巴,原来英国人那一套也有失灵的时候。咱们江城乃九省通衢,虽然不及他们文雅,但绝对实在。

来到电影院,人头攒动。近期好看的片子当属碟中谍4了,不过我已经看过不止一次了。JUDY建议看战马,大家一致通过。说实话那时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食粮的吸引力可谓是零。我先是肚子痛,去卫生间解决之后马上又饿了。我是个直肠子,一点也不假。可惜电影已经要开始了,我只得耷拉着脑袋走进黑漆漆地电影院。战马讲述的是一匹在战火年代生长的小马驹与把他养大的主人之间那段不可不说可歌可泣地人兽情缘。总体来说,开头无法吸引我,但高潮部分还是不错的。整个电影的音乐旋律和自然风光值得称道,但由于主角是禽兽,我便失去了大半耐性。我还是喜欢看人与人斗的那类电影。毕竟毛爷爷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

电影的结尾似乎早就让人拆透了,结果这部人兽情缘居然上演了两个半小时之久。出了影院,寒风再起,疲惫与寒冷包围着诸人。腾哥耐不住肚子得到空虚,买了个超大份卷包肉。看着高富帅啃得油水四射,我低头默默看着自己的肚子,无耐地在香气四溢的房间里硬着头皮躺下。

次日,尚在混沌之中的我被高富帅霸气的闹铃吵得虎躯一震,然后再无睡意。起床洗漱毕,和姑娘们会合前往久负盛名的格拉斯高大学。格拉斯高大学气势不凡,比咱阿大要体面得多,颇有哈利波特里面建筑的风格。由于是周一,正值开学的当儿,各色各样的学生穿梭于校园的不同角落,其中不乏黄皮肤的各种面孔。腾哥在问路的时候甚至直接以中文开口,结果居然也是正宗的中文回复,引得四下瞪眼。如今的中国留学生早已如蝗虫一般席卷着英国各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也许海龟的标签也将沦落为招聘的基本属性。每感于此,未尝不痛思出国之利弊,展望未来之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校园游荡之际,意外发现了一座隐匿的孔子学院。圣人之影响力,也已随着中国之崛起而日渐全球化,我们这些所谓的正牌科班出生的大学生们,却又有几人能通诵四书五经?讽刺的是,许多老外居然都能比中国人更加熟悉这些古老的中华文明,这是不是也是我国在经济硬实力接轨国际的同时,呼唤软实力开发的先兆和预警呢?

太阳日渐高照,晴空万里,煞有斗柄回寅之春意。格拉斯高大学时苏格兰的学术圣地,亚当斯密虽葬在爱丁堡,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多数奉献在格拉斯高。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那些璀璨群星们一起为大不列颠的崛起贴上了时代的标签。及至一处拱形的走廊内部,顺着楼梯徐徐向上,顿时又是一番天地。四周高大尖耸的建筑物无形中把内廷笼罩于一片宽广天井之下,而这天井之所在还是楼中楼的造型,似乎高于建筑外的地平线,站在其中非常有自然人文的混合气息。

在格拉斯哥大学徘徊片刻,我们启程前往格拉斯哥大教堂——也叫圣蒙哥大教堂。圣蒙哥是苏格兰的守护神,这座教堂的独特支持在于它的地下还有一层小教堂,专门供奉这位大神所设。在苏格兰生活一段日子,教堂见过不少,但规模历史如此宏伟壮阔的教堂从未见过。此教堂的布局规格位于一座墓地山坡的山脚,教堂的尖顶直入云霄,整个建筑的面积和深度都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座教堂的最初修建者也是启修荷里路德宫的大卫一世,至今也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并且在这段历史长河之中,它是苏格兰全境唯一在宗教改革浪潮中得以保全的大教堂,很多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信仰圣地乃至捐出了生命。初入教堂,肃静的氛围早就打消了我这个无神论者心中的玩世不恭。宛如天穹的屋顶仿佛照耀着上帝的福音,即便我不是个信教的人,在教堂之中站立,也不得不心生几分敬畏。我总觉得世界各地宗教的意义其实都是差不多,虽然各自教义之流甚为不同,却都以寄托精神修行为要旨。人在现实认知无法解析之苦痛烦恼面前,才求助想象的神灵来解答。神灵之于众生,犹如宇宙之于沧海一粟,站在更高更渊博的平台,以自己所知所智点拨陷入愚钝的人,无怪乎在神灵面前,人总是示弱的。而谦卑与示弱让人心生善良,心存良知。虔诚的祷告让人自身的善意萌发出美的气息,所以虽无信仰,也应尊重他人的信仰,须知信仰能使人变得纯净。

我还在入迷的观察,蒋老师跟我说要我脱帽子,原来进教堂男士是要脱帽以示尊重的。可是我觉得我脱了帽子头发全像被吸在脑门子上一样,怪怪的,还不如戴帽子。走到传说中的地下教堂,果然四方有致,棱角分明。房檐有些低矮,但却有阳光透入,中间的小桌上供奉着象征圣蒙高的十字架神位,四周布满了小椅子。坐在其中一面小窗下,让阳光洒在身上,舒一舒旅行的疲惫,聆听管风琴的如沐春风般的宗教曲调,谁说不是异国情调的小幸福呢?

在教堂的正厅坐了一会儿,听听管风琴的声音,我们差不多也该离开了。待中午用过午饭,基本上简短而不简单的六人二日游就要告一段落了。而午餐是我在一本旅游指南上翻到的一家打着苏格兰最早的海鲜餐厅旗号的小店。小店门面虽然不起眼,但里面的规格感觉还是有点上档次的,光从菜品的价位来看,绝对不是毅丝们搬几年砖就能吃得起的。连高富帅和白富美们都不禁吞了吞口水,有点咋舌。好在午餐由MEAL DEAL,但也不算便宜,差不多抵得上一顿火锅了。更要命的是服务生还要加收12.5%的服务费,让我等摸着憋屈的钱包干拙计。这顿午餐MEAL DEAL由头盘,主食,甜点组成,关键当然是主食了。既然是海鲜餐厅,当然要吃海鲜吧,但是看看清单只有一道是属于海鲜,翻译过来好像叫大马鲑鱼。于是我们六个人点了六条大马鲑鱼,绝对是他们餐厅的一道流动小广告。这不隔壁一个老太太也经不住我们的宣传点了同样的菜。我们的白富美班长LULU大人出生在海边一个幸福的家庭,尝尽各类海鲜佳肴,这也是为什么她智商高达180的原因。像我这种生长在内陆的土鳖,哪里敢想这种天天食海鲜的生活,一道大马鲑鱼早就在脑子里滴了一地的口水。

头盘上来了,大家的都很有质量,唯有我的是一小坨肉包菜。这就是乡里人没见过世面的拙劣之处,有机会让你享受高档次生活都不会打理。好在主菜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就没这个顾虑了。席间服务员们为了对得起12.5%的服务费拼命收拾着桌子和餐具,让我们却有宾至如归之感。主菜上来了,乍一看,和普通的炸鳕鱼没什么差别,细长一条,裹足了面包粉之类的东西,看不出里面有啥。而且分量看起来也不怎么多。但是这边的菜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看起来很少,实际上你吃起来还是挺撑的。一刀切下去,会触到最底层一块硬又黑的鱼皮,使劲抽插几下便割裂开来。拨开见白的鱼肉,一股奇特的味道侵蚀着味蕾。海鲜就是好吃啊!可怜那蒋老师吃不下太多,现出了她剩下的半块鱼,我和高富腾一拥而上,毫不给蒋老师面子吃了个精光。待到食完主菜,没想到略有小腹隆起之感。然则甜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不吃甜点就仿佛没有西方人用餐的那股子优雅劲。权衡许久,我下了走进餐厅以来最错误的决定。我点的一个BRIE的玩意儿,翻译过来貌似是什么什么干酪,结果两块如蛋糕一样的硬块,陪着一碟饼干和些许芹菜和葡萄,中间一碟如同广式烧鹅的甜酸酱。这干酪味同嚼蜡,恶心之极。反观其他人盘中的甜点,似乎都精致甜美,小鸟依人般可爱。再瞧瞧自己盘中这些翔状体,真是尽显毅丝本色。

无论如何,好歹是家有点底蕴的餐厅,纵使本人品味低下,也不枉来格拉斯高一遭。吃过午餐,下午基本上就是各自为阵,四处逛卖场了。我和腾哥一组,和白富美们分开了。在步行街上我们不约而同注意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苹果店,走进一开,貌似还是旗舰级别的,有两层楼。毅丝要买苹果,不是卖肾就是卖血,可为什么苹果还是如此风靡全球呢?近期才阅读过苹果灵魂乔布斯的人物传记,这本书就最好地解析了当下看似疯狂实则情理之中的苹果风潮。苹果的成功要说出了强大的品牌力量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外,其在细节方面的斟酌考虑也是其成功的铺垫。就拿包装IPHONE的包装盒来说,苹果居然都是拿来申请了专利的。而使用过苹果的人无不被其简约典雅的设计风格折服。如此诸般的细节还有很多体现,不一一赘述。再说说我们脚下的苹果式体验店,那也是乔布斯的主义。初期的苹果产品由于特性无法被普通卖场的售货员所展示,故面临许多营销困境。而苹果体验店正是乔布斯赋予顾客了解苹果产品特性的最佳场所。这家苹果店的光顾率比许多其他著名服装品牌要高的多,而各种体验产品上被按得发黑的指纹痕迹显然满足了国外毅丝们的苹果梦。

在苹果店里过足了高富帅的瘾,腾哥便陪我去买牛仔裤。哦,这条牛仔裤可是相当的实惠呢,换成RMB也不过一百出头,简直是毅丝们的极品选择。更让我开心的是高富帅都说本毅丝穿起来很有高富帅的范,哈哈,值了!

夜幕降临,离开格拉斯高的时间也快到了。这短短的两天因为这些高富帅和白富美的陪伴而变得不那么简单。而格拉斯高这座城市对于本毅丝的熏陶也犹如醍醐灌顶。希望下次更多的高富帅和白富美陪本毅丝出去长见识!给跪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532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图解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妙不可言...原文地址: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图解)作者:毕竟是书生左:西方人 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动周83期恶搞——众人眼中的基拉·大和 基拉大和削人棍

《高达SEED》一波未平,《高达SEEDDESTINY》一波又起,对于片中从上部就风光无限并且一直威风到现在的基拉,SEED中的众人是怎样评价他的呢?下面,就由本人对他们进行一次采访。第一环节:您认为基拉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问一下他的好友兼好兄弟

他就是一个科学家——儿子眼中的父亲 科学家眼中的世界

他就是一个科学家——儿子眼中的父亲(2009-12-10 10:29:22)标签:家庭父亲《求是》科学家钱学森北京杂谈 分类:封面人物谋生奔波,衣食无忧。我这点工资都足够,另外多少还沾点老头的光,我挺知足。我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读书。我看了很多闲书

日本人眼中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http://mili.cn.yahoo.com/ypen/20130707/1785779_1.html1979年,中国从广西和云南两线,向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作战”,这是中国陆军自1960年中印边界作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这场战争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兴趣。日本军事记者三

声明:《一个毅丝眼中的格拉斯高 格拉斯高》为网友无色无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