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青花火石红与气泡 元青花气泡特征

1、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2、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4、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见图九、图十)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关于元青花火石红与气泡 元青花气泡特征

5、至正型元青花底部火石红浅清或是无火石红,有一层浇泥色包桨,砂底,凹凸不平,有砂眼,手感滑润。用 40 倍放大镜观察釉下气泡,元青花瓷釉下气泡变化大,大、中、小、极小气泡活跃,排列稀疏,小气泡与极小气泡显得浊暗不光亮,大中型气泡明亮透晓 —— 大、中型气泡与小的极小的气泡相比,大中型气泡数远远少于小、极小型气泡数。。新仿元青花的气泡在 40 倍放大镜下观察都显透亮,大中型气泡比小气泡多,排列紧密,变化不大、不活跃。笔者认为新仿元青花由于大中小气泡透亮,没有小、极小气泡暗浊光层,大小气泡光亮度(火光)显得就比真元青花光强烈,釉面的透明度显高,基本与现代玻璃釉差不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光泽柔和, 一种酥光的感觉,比如作过父母的都知道,婴儿出生后嘴唇上有一透明水淋淋的 “ 变真泡 ” 随着一天天长大, “ 变真泡 ” 从透亮变为混浊,满月后逐渐缩小,三、四个月收干,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新瓷器的气泡非常透亮,随着岁月的流失推移,由于受自身内部信息的运动,以及空气、水分、光泽等影响,也会从明亮向不太明亮过度,这种光亮度自然衰减过程的物理现象,正好客观地反映了元代瓷釉面与新瓷釉面光亮度的不同。如受土蚀、水影响几百年的老瓷,有的有气泡失透、破泡、土锈深入其中成锈斑点的情况,而釉面光亮度减弱、在出土的唐宋瓷器上屡见不鲜。从而可以认为元青花瓷釉中的小气泡与极小气泡光泽暗蚀是时代久远形成的现象,也是促成元青花温润莹透的重要因素。新仿元青花的气泡均透亮,决定了它光亮度高(火光强)。元青花的气泡现象是永不能仿制的。

6、火石红。火石红与麻仓土的关系密不可分。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底部不施釉,胎土中铁的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集中往没有施釉的方向挥发,所以元青花的火石红是从里边往外涔漏出来的,决不是后来人为涂抹而成的。有的元青花底部肉眼不见火石红,或者火石红很不明显。但肯定有一些黑痣。不是没有火石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还是能看到一些很自然的火石红。

7、气泡。元青花是用柴窑烧的。元青花的气泡,可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趣的是元青花的气泡,小气泡外有零散的大气泡。明代瓷器的气泡,一般大中小三种。

8、元青花底部多数很干净,但有明显而自然的火石红。这是胎体内麻仓土所有的铁矿砂经过高温处理后,从胎体内往外向没有施釉的方向释放出来的红颜色。据考察过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许明先生报道,土耳其馆藏

9、有几个元青花的底部就没有火石红。肉眼看可能没有发现火石红,这种现象在国内元青花中也有。但它肯定有外露的铁锈黑痣。用高倍放大镜看也能观察到渗漏的点点滴滴的火石红。江西高安馆藏元青花中就有底部没有火石红的,看了托普卡比馆藏元青花后惊喜地发现元青花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青料和釉料在用料成分含量的不同和烧制过程中窑内放的位置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不同,所以,烧出来的器物发色不一样、气泡不一样是肯定的。所以,元青花中写纪年款和不写;底部施釉和不施釉,都有可能。关键是看“三神”,神胎质,就看是不是瓷石和麻仓土的二元配方;神釉色,施的釉是不是如脂似玉,晶莹油润,白中见青或鸭蛋青;青料是不是元代特有的苏麻离青或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的;看纹饰神韵,画的纹饰有没有元代世代气息。同时要注意它的接口、底部乳突、火石红、底部甩釉、气泡等等诸特点。

10、元青花产品的沙足、底有的有火石红,有的没有火石红。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我仿古瓷经验,器物产生火石红的原因是:窑刚歇火阶段,由于窑内会进空气,空气中的氧会使涩胎表面的低价铁产生二次氧化,从新生成三氧化二铁,涩胎上火石红就产生了。可见产生火石红需具备如下条件:A.坯泥中含有0.1%以上的三氧化二铁,福建德化象牙白

胎内不含铁,涩胎处不会有火石红;B.釉和垫渣要碱性强,碱性物可起氧化剂的作用,帮助涩胎产生二次氧化。谷壳灰碱性强,第一次垫烧,器沙底处必出火石红;第二次以后,由于它的碱性转化为中性或酸性,则不太会产生火石红。匣内垫渣一般使用五次左右,所以元青花盘、罐等底足没有火石红的多便可理解(见插图)。C.窑歇火后,窑门闭住,使窑室内降温慢,产生火石红的保温时间能充分。

11、元青花器底足均有粘渣或渣痕;器身的缩釉和剥釉处也多有火石红。胎与釉的交界处(如器内流釉的周边、罐底部没有刮去釉块的周边等)多产生一线火石红,这与元青花是钙-碱釉有关(见插图)。

12、釉中“死亡气泡”即是指瓷器随着时间的久远,在大自然的催化下,釉中气泡自行消亡的变化现象,所谓死亡气泡即是气泡自行破裂,留下气泡圆点痕迹,又随着时间延长,在破裂气泡的痕迹中呈现黑色斑点。瓷器存世的时间越长,死亡气泡就越多。当然,气泡的死亡与胎釉的技术制作有很大的关系,好的窑口,釉层肥厚,对气泡起着较强的保护作用,但是,气泡的死亡是大自然一种不可抗拒的演变规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7729.html

更多阅读

ZT 报业狂人黎元江的红与黑 红与黑电影

  2002年黎元江事发之前,曾经有记者问黎,是否有可能将广东的三大报业集团合并。黎马上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浪漫大胆的设想”,但是如果上级有这一考虑并成立一个合并小组的话,“我会主动请缨担任合并小组组长”。报业狂人黎元江的红与

浅谈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两起情杀案。它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小说,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这部作品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卷,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

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哲学的终极关怀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程志华 胡素杰内容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

声明:《关于元青花火石红与气泡 元青花气泡特征》为网友大情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