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穴位知识 中医穴位图解

目录

穴位作用.五输穴的五行归属.十二经腧穴精简表 ------------ 1

十二经络: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 2

十二经络:足三阴、足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 2

五输穴主治特点(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 2

1.气类(固元气、调胃肺气、补阳气、泻肝气、... ... )--- 2

2.血类(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清血、... ...)------ 3

3.虚类(补气血,益肾精、补气振阳、益气振阳、... ...)--- 3

4.实类 (泻肾、泻心包络、泻心、泻肝、... ... )--------- 4

5.寒类(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温下焦、... ...)---- 4

6.热类(清心热、清胃热、清三焦热、... ...)------------- 5

7.风类(搜周身之风、舒筋驱风祛邪、... ...)------------ 5

四总穴歌 (头项、面口、心胸、腰背、肚腹、小腹)--------------- 6

养生治病常用穴位方(方剂针灸处方) -------------------------------- 6

刺血穴位表(头痛、颈椎病、五官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腰痛、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乳房肿块、腱鞘炎、遗尿症等------------- 8

刺血拨罐(中风、坐骨神经痛、痈、红眼病、风湿病、胃肠溃疡、肝炎刺血、肝硬化腹水、痔疮特效穴、失眠、颈椎病、胸部内伤、肩周炎、急慢性咽喉病、阳萎病、哮喘病、高血脂病、风湿心脏病、眼睛翼状胬肉、中耳炎、癫痫病、精神病、背诊要点----------------------- 9

扭挫伤(肩部、肘部、腕部、腰部、【土方】)------------------------- 10

古今民间刺血疗法验方摘录(头颈部疾病、喉痹、赤目、鼻准穴、喉闭、目热、内迎香、鼻环、结膜炎、齿龋、喉痹)-------------------- 11

目录

治疗高血压头痛、颈后毛囊炎、面神经麻痹、麦粒肿、八关大刺、八邪、太溪穴治喉痹、治喉蛾、头痛、面神经麻痹、疗头风热痛、---14

八会穴:章门、中脘、绝骨、阳陵泉、大杼、太渊、膈俞、膻中-16

养生治病的八大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17

返老还童 起死回生的大药——神阙穴 --------------------------------- 17

人体上下对应穴(十八对)、常用穴 -------------------------------------- 19

常用的主要经穴 (补益类,温通类,祛痰、止咳、平喘类) --------32

经常要艾灸和按摩的穴位(脊前、胸、肚脐、脚底)----------------------32

美容美体灸 -------------------------------------------------------------------- 32

保健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33

阴虚穴位按摩(胃火旺、肝血阴虚、肺阴虚)------------------------- 34

肾阳虚、心胸一安万事平安 ------------------------------------------------ 37

脾胃(要胃舒服、壮脾、肚胀呕吐、中气不虚、子宫脱垂、胃下垂-40

哮喘(冬春易复发的温阳、夏季易复发的要把暑湿祛掉)-----------42

春夏秋冬的养生保命之穴(食疗、药疗等)------------------------------ 42

为自己的身体提气,脾俞、足三里补脾气虚最好 --------------------- 43

为自己补血——血海和足三里是让肝不血虚的首选 ----------------- 43

让自己心平气和——使用太冲和行间的奇迹 -------------------------- 43

全身都要补阳——坚持每晚刺激关元、两侧劳宫、涌泉 ----------- 43

心慌烦躁只用心俞(补心血要首推:桂圆莲子粥)------------------- 43

多汗、易感冒,风池加肺俞比玉屏风散还好 --------------------------- 43

最好的减肥妙药就长在你身上——神奇的天枢、中脘 ---------------- 43

太冲、太溪、曲池是最好的降压药 --------------------------------------- 43

目录

拦截颈椎病的风府和手三里 ----------------------------------------------- 43

让肾不阳虚的两个天赐之穴:灸两侧肾俞、灸关元 ---------------- 44

解求肾阴虚的太溪和关元 -------------------------------------------------- 44

肝肾郁结,导致有性无趣,无性可续,精神压力大 ------------------ 44

耳鸣、听力下降就是有肝火或者肾虚 ------------------------------------ 44

风池、耳门拒风邪,感冒后耳朵堵得厉害 ------------------------------- 44

肾气亏虚需太溪、耳门 ------------------------------------------------------- 44

穴位就能克糖尿病(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 44

承山和涌泉让小腿永不静脉曲张(每天用热水泡脚后... )--------- 45

便秘(阴虚、血虚、阳虚、肠胃燥热、血热)------------------------- 45

牙疼可以用穴位消炎药摆平(胃炎牙痛、肠火牙痛、虚火牙痛)-45

用太溪和太冲把阴补足就会远离更年期 ---------------------------46摩腹和捏脊可以大大改善宝宝的体质 ----------------------------------- 47

嘴唇发干老脱皮怎么办(每天按揉三阴交、涌泉和太溪) --------47

跟“黑眼圈”说再见(肝俞、膈俞、太溪、三阴交) ------------------ 48

消除眼袋、脸浮肿(艾灸足三里和水分穴、按揉阴陵泉)----------49

“补水”穴位有三个穴位很常用:太溪、三阴交和照海 --------------- 49

宣肺祛痰治打鼾(按揉中脘、阴陵泉、天枢、丰隆)---------------- 50

风湿疼痛(治疗上半身疼痛外关内关。治疗下半身疼痛百里)---- 50

祛斑(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膻中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脾俞)-50

改善肾虚症状请按摩涌泉穴、关元穴、肾俞穴 ----------------------- 51

目录

植物疗法:10个中医养生“眸”略 ------------------------- 52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养神 ------------------------- 54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疏肝利胆 --------------------- 55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宣肺降气 --------------------- 56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益肾固本 --------------------- 57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健脾和胃---------------------- 59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养心宁神---------------------- 60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补气养血---------------------- 62

开启人体自愈机能,不必再往医院跑 ———————————— 64

循经指压——是保键,是养生,是治疗。 —————————— 65

(症状及解决:晚上睡眠会醒、早搏、抑郁症 ——————— 67

(小便颜色黄、受风寒、月经提前、生殖器起水泡、消瘦 —— 68

(症状及解决:高血压、膝关节疼痛、糖尿病、哮喘 ———— 70

(血压、头痛、口腔内烂、口臭、小叶增生、心跳很快、发热— 72

(近视、左肾隐隐作痛、睡眠的品质不好、足癣 —————— 74

(腰椎间盘突出、胆结石、偏头痛、牙痛 ————————— 75

(孩子感冒、干咳、鼻炎、口腔异味 ——————————— 76

中医学习笔记 ————————————————————— 77

民间秘方(止咳化痰、感冒、胆囊炎、溃疡、鼻炎 ————— 95

(肠紊乱腹泻、胃反酸、鸡眼、心脑血管病、喑哑、耳鸣、尿频、痢疾、瘊子、烫伤、瘙痒、灰指甲、便秘、胆结石、脑血拴脑梗塞、骨刺、老年便秘、偏头痛、早搏、日光性皮炎、胃病、气管炎 ——96(尿频、降血压、牙痛、肛门痒、瘙痒症、贫血 —————— 98

目录

中药之最 —————————————————————— 98

道家刺血的不传之秘 —————————————————— 99

好棒的中医基础知识简述 —————————————————99

(望诊和分部望诊 ——————————————————— 102

食疗方,保健康,春季养肝穴位 ———————————— 110

春季养肝饮食调养(增甘少酸、多吃蔬菜多喝粥、补充蛋白质 — 111

春季养肝养生特点(谨防春困、环境调摄、运动锻炼、——— 112

春季养肝药物养生 ————————————————— 115

春季养肝防病 ———————————————————— 118

牛肉全身都是宝 ——————————————————— 121

萝卜中的营养 ———————————————————— 122

高血压人肾阴虚、肝阴虚 ——————————————— 123

防耳鸣耳聋 ————————————————————— 123

穴位作用.五输穴的五行归属.十二经腧穴精简表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穴数

11

20

45

21

9

19

67

27

9

23

44

14

起穴

中府

商阳

承泣

隐白

极泉

少泽

睛明

涌泉

天池

关冲

瞳子髎

大敦

止穴

少商

迎香

厉兑

大包

少冲

听宫

至阴

俞府

中冲

耳门

足窍阴

期门

井穴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荥穴

鱼际

二间

内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行间

俞穴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经穴

经渠

阳溪

解溪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史

支沟

阳辅

中封

合穴

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

列缺

偏厉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隙穴

孔最

温溜

梁丘

地机

阴隙

养老

金门

水泉

隙门

会宗

外丘

中都

背俞

肺俞

大肠俞

胃俞

脾俞

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肾俞

厥阴俞

三焦俞

胆俞

肝俞

腹募

中府

天枢

中脘

章门

巨阙

关元

中极

京门

膻中

石门

日月

期门



太渊

曲池

解溪

大都

少冲

后溪

至阴

复溜

中冲

中渚

侠溪

曲泉



尺泽

二间

厉兑

商丘

神门

小海

束骨

涌泉

大陵

天井

阳辅

行间



太渊

曲池

厉兑

三阴交

神门

养老

跗阳

*1

内关

中渚

足窍阴

中封



中府

迎香

人迎

脾俞

心俞

攒竹

睛明

肾俞

天池

角孙

听会

肝俞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太仓

颡大

颡大

太仓

廉泉

命门

命门

廉泉

玉英

窗笼

窗笼

玉英





















































五行

辛金

庚金

戊土

己土

丁火

丙火

壬水

癸水

相火

相火

甲木

乙木

五气





湿

湿

















五色

























久病

























天干

















相火

相火





地支

























脉象





浮缓

浮缓

浮洪

浮洪

沉迟

沉迟

浮弦

浮弦





十二经络: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一: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外侧缘,分两条路径。

位置——1、中焦至大指端的脉。2、腕后至拇指支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外侧及面前部,分两条路径。

位置——1、食指端至大肠的脉。2、缺盆至头面部的脉。

三: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行上肢前内侧,分三条路径。

位置—1、心至小肠的脉。2、心至目系支脉。3、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四: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内侧,颊部及耳廓前,分三条路径。

位置——1、小指端至小肠的脉。2、缺盆至耳支脉。3、颊至目内眦支脉。

五: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正中间,分三条路径。

位置——1、胸中至三焦的脉。2、胸至中指端支脉。3、掌中至第四指端支脉。

六: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侧正中间,耳廓外缘。共分三条路径。

位置——第四指端至三焦的脉。2、膻中至眼支脉。3、耳后至眼外眦支脉。

十二经络:足三阴、足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

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

位置-----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

位置—— 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 2、头顶至耳支脉 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

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肺至胸中支脉,从肺别出,络

心,内注胸中,与手厥阴 心包经相接。

5、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头侧面,下肢外侧正中间,分五条路径。

位置___起于目锐眦下抵头角,下耳后至脚由锁骨上窝至第四趾端直行的脉。

6、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行于下肢内侧正中,腹胸侧部,分三条路径。

位置——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最后从肝脏,穿过膈肌,上行入肺脏,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1.气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气海(任脉)

固元气,凡一切气疾皆宜取

尺泽

调肺气

陷谷(胃经)

调胃气

神门

除心郁内结之气

膻中

升脾气,降胃气

中脘

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上星

泻诸热气

天枢

调肠胃之气

劳宫

清热理气

通谷

理五脏之气

大敦

泻肝气

膏肓

补阳气

列缺

逐水利气

鱼际

清热利气

大陵

降心气,降浊气

太阳

理诸阳热气

关元

驱腹中一切冷气

大包

行腹中诸气

天柱

理诸气,治头上气

天突

降诸气

气户

利气

大椎

调利胃气

攒竹

宣泻头部热气

肩井

镇肝气,降逆气

巨骨

开肺降逆气

曲池

行气

彧中

开胸降卫气

俞府

降逆气,理肾气,清肺顺气

合谷

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中府

理肺利气

云门

开胸降气

肩髃

理肺舒气

水道

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隐白

升阳气

复溜

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阳陵泉

行气导浊气

公孙

运脾气

足三里

升气,降气,调中气

太冲

降气

三阴交

行气降气

2.血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三阴交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太冲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

委中

清血

间使

行血

隐白

止经血

上星

止口鼻出血

承山

清热血

曲泉

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行间

行瘀破血结

昆仑

下血

曲池

行血

交信

调经血

血海

调血

膈俞

统理全身之血

足三里

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中极

调经血,止崩漏

大椎

散瘀血

阳陵泉

行血

气海

泻血

承浆

宣通血脉

3.虚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神阙

补气血,益肾精

关元

固下元,益肾精

气海

补气振阳,益肾精

中极

补气血,益精

曲骨

补真气益精

膏肓

益气振阳

章门

补五脏,益气血

中脘

振阳益胃,补六腑

足三里

益胃,补气血

解溪

益胃

上廉

益胃

三阴交

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公孙

补中土,运脾阳

阳陵泉

补脾滋阴,固精益气血

涌泉

补肾,益精,滋阴

神门

安心神

然谷

益肾振阳

水泉

益肾阴

太溪

益肾,振阳,滋阴

照海

益肾阴

复溜

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交信

补肾滋阴

阴谷

益肾阴

曲泉

养肝补血

蠡沟

益肝

太冲

养肝气

太渊

润肺

大敦

盆肾胃

4.实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天枢

泻肾

大敦

泻心

太溪

泻肾

神门

泻心

章门

泻肾

少冲

泻心

然谷

泻肾

通里

泻心

大陵

泻心包络

阴陵泉

泻心

劳宫

泻心包络

公孙

泻脾

内关

泻心包络

腕骨

泻脾

曲泽

泻心包络

商丘

泻脾

中冲

泻心包络

阳陵泉

泻肝

俞府

泻肺

行间

泻肝

肺俞

泻肺

太冲

泻肝

列缺

泻肺

蠡沟

泻肝

尺泽

泻肺

中封

泻肝

少商

泻肺

关元

泻三焦

天突

泻肺

外关

泻三焦

太渊

泻肺

支沟

泻三焦

中腕

泻肠逐秽

关冲

泻三焦

太白

泻肠逐秽
中医 穴位知识 中医穴位图解

太白

泻胸膈

照海

泻肠逐秽

丰隆

泻胸膈

长强

泻肠逐秽

中府

泻胸膈

水泉

泻肠逐秽

膻中

泻胸膈

天枢

泻肠逐秽

巨阙

泻胸膈

上脘

泻胸膈

5.寒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中脘

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关元

温下焦,暖子宫

大椎

餮表寒

气海

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肾俞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后溪

餮表寒冷

厉兑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章门

脏寒结聚

归来

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里

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阴交

温中下焦,血寒,一切寒冷

公孙

理心腹之寒

曲泉

理血寒腹中痛

阴陵泉

温中焦,理睥气

隐白

温脾壮阳,理中下焦寒

百会

诸阳之首,理头寒

大敦

温肝暖下元,治寒疝

6.热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通里

清心热

大陵

清心胸热

少府

清心热

劳宫

清心胸热

内关

清心包络,六腑及胸中热

十井

治诸热病

神门

清胃热

鱼际

清肺热

下廉

清胃热

肺俞

清肺热

风门

清三焦热

中府

泻四肢热

气冲

清三焦热

缺盆

泻四肢热

少商

清三焦热

大杼

泻四肢热

肝俞

清三焦热

云门

泻四肢热

心俞

清三焦热

肩髃

泻四肢热

关冲

清三焦热

然谷

清五脏之热

支沟

清三焦热

尺泽

清五脏之热

上星

清头目鼻中热

肾俞

清五脏之热

百会

清头部热

脾俞

清五脏之热

丝竹空

清头目热

魄户

清五脏之热

曲池

清血气,表里,头面,诸窍热

意舍

清五脏之热

解溪

清胃热

志室

清五脏之热

合谷

清气分,头面诸窍之热

阳陵泉

降肝赡热

绝骨

清三阳经热及脑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

足三里

清胃及六腑热

后溪

清表热

上廉

清肠胃热

丰隆

降肠胃热,及痰热

天枢

清大肠热

上脘

清心胃热

尺泽

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金津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委中

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玉液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7.风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风府

搜周身之风,治头风外感风

风池

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门

肝风甚动

风市

治腰腿风

百会

治卒中风,头风

囱会

治鼻塞头风

大敦

舒筋驱风祛邪

鱼际

理肾清肺,扶正祛邪

瘈脉

去头面邪风

水沟

卒中风,头面风邪

颊车

口噤喎斜风邪

承浆

口喎偏风

肩髃

擅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曲池

搜周身风邪

八风

治腿膝风邪

八邪

手臂风邪

少商

治小儿惊风喉风,一切风邪

足三里

搜四肢风

昆仑

治挛急风邪

地仓

治口噤喎斜

环跳

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膝关

治腿膝诸风

三阴交

治中风,主周身四肢风

委中

腰腿风

太冲

冶惊痫筋痹风邪

然谷

治婴儿撮口脐风

四总穴歌

古版: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古版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养生治病常用穴位方 方剂针灸处方

补中益气:补合谷足三里

补肾益气:双合谷复溜

补益脾胃:补阴陵泉足三里

补脾胃方:双脾胃俞

养脏方:天枢足三里关元神阙

八珍汤:补双合谷三阴交

养心方:心俞神门三阴交

养荣方:合谷三阴交神门

归脾方:补神门三阴交

都气方:双复溜太溪气海

健脾渗湿方:足三里阴陵泉

右归方:关元太溪三阴交

肾气方:关元肾俞复溜

温补脾肾:关元太溪阴陵泉神阙

回阳益气:关元气海合谷

四逆方:关元神阙灸合谷气海

玉女方:补双复溜泻双内庭

导赤方:泻中极双通里透心凉

清胃方:泻内庭三阴交

清肝胆方:泻双太冲丘墟阴陵泉热甚用透心凉

八正方:泻中极三阴交

湿热方:针泻足三里阴陵泉热重用透心凉

清燥救肺:泻尺泽内庭补复溜

清头脑方:风池太阳百会重者太阳百会放血

行气活血方:双间使三阴交

补阳还五:补双合谷泻三阴交

生化方:泻三阴交灸关元

少腹逐瘀方:针泻三阴交灸归来阿是穴

消积方:阿是穴三阴交间使

风湿热方:双曲池阳陵泉热甚透心凉

风寒湿方:灸双曲池阴陵泉

风疹方:曲池三阴交

平肝熄风:双太冲风池双复溜

醒脑熄风:开四关太冲合谷

痰湿方:泻阴陵泉丰隆

清气化痰:双尺泽丰隆

寒哮方:天突肺俞风门

滋阴消炎:泻神门补复溜风池

清心泻阴血方:补复溜三阴交

清心肝方:泻双神门行间风池太冲

和胃降逆:泻双关公孙

和胃畅中:泻中上脘间使足三里

消积导滞:双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温中和胃:泻中上脘内关间使足三里

胃肠承气汤:中上脘天枢足三里

开窍醒神方:人中双合谷十二井放血

痛泻要方:双阴陵泉泻双太冲

暖肝方:灸双太冲曲骨双大敦

经络穴位养生方法是一种“实用”又“廉价”的身体保健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自己多采用,另外,在对穴位进行按摩时,还可以对部位皮肤起到保养作用,可活血养肤,避免皮肤衰老。记住一个原则就行:每次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按摩1~2次便可,至于按摩的手法,不用太在意。

刺血穴位表

疾病主穴辅穴

头痛 太阳(颞浅V)后头痛委中,头项痛尺泽,头顶痛印堂

血管性头痛太阳,曲泽(贵要V) 尺泽,印堂,鱼尾

脑血管意外太阳,曲泽,委中(腘V)委阳,腰腧,阳交,手足局部

脑外伤后遗症 太阳,印堂,阳交(胫前V)

颈椎病 太阳,尺泽(肘正中V) 大椎,委阳(小隐V)

五官疾病 太阳,印堂,听宫,阳白

面瘫 太阳,下关,阳白 鱼尾,四白,地创,颊车

三叉神经痛太阳,地创,颊车

肩周炎 尺泽,外关 局部,曲池,曲泽,肩俞,肩贞

坐骨神经痛腰俞(椎外V丛),委中 委阳,阳交,环跳,丘虚

急性腰扭伤腰阳关,局部 委中

慢性腰痛 腰阳关,腰俞 风市,上缪,长强,委中

风湿性关节炎:肩尺泽,肘曲泽,腕中禇、阳池;髋环跳、委阳,足三里、阴陵泉,踝足背。

荨麻疹 曲泽,委中曲池

乳房肿块曲泽局部

腱鞘炎 局部合谷,曲泽,尺泽,列缺

骶髂关节炎腰俞,委中,阳交(均为左侧)

不孕证 腰阳关,曲泽,阴陵泉

遗尿症 腰俞,腰阳关,太阳

取穴原则:

最常用的穴位: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

血络:指皮下浅部V血管。

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宜刺血。

常选取四肢肘关节、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疾病。

腰以上者,手太阳阳明皆主之;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曲泽: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尺泽: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侧处,取血络。

[转帖] 刺血拔罐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怒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见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停止后可再拔火罐。

刺血手法

一、认定穴位后,靠腕力快速点刺。

二、对怒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

刺血后的反应

一、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

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3---5天刺血一次。

二、一般病人间隔10---15天一次。

刺血的禁忌

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临床经验 :各种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一、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多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笈,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二、 坐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等,有无怒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三、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四、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五、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六、 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七、慢性肾炎:(1)臑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八、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九、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十、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十一、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十二、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十三、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十四、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十五、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十六、阳萎病:(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十七、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十八、哮喘病:(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十九、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二十、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二十一、眼睛翼状胬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二十二、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

二十三、癫痫病: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二十四、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二十五、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十十二、扭挫伤 扭挫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干部筋脉损伤,使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于局部而成。多因剧烈运动或持重不当,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跌坠闪挫等因素引起筋脉关节损伤.常因风热寒湿之邪入侵而反复发作。

【治疗】

(一)肩部

肩髃,肩贞,三棱针点刺出血。

臑俞、肩髎,火罐拔吸15分钟。

大椎、肩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二)肘部

曲池、小海,三棱针点刺出血。

尺泽,火罐拔吸10分钟。

三阳络、侠白、天井,梅花针弹刺出血。

(三)腕部

阳池、少泽,三棱针点刺出血。

腕部患处,火罐拔吸10分钟。

阳溪、合谷、腕骨,梅花针弹刺出血。

(四)腰部

关元俞、委中,三棱针点刺出血。

肾俞、腰阳关,火罐拔吸20分钟。

腰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五)髀部

秩边、窍阴,三棱针点刺出血。

环跳、承扶,火罐拔吸20分钟。

环跳,梅花针弹刺出血。

(六)膝部

阳陵泉、梁丘,三棱针点刺出血。

阳关、曲泉,火罐拔吸15分钟。

膝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七)踝部

昆仑、丘墟,三棱针点刺出血。

涌泉,火罐拔吸10分钟。

踝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土方】

凡是以上有瘀血都位,应刺络(三棱针或梅花针)拔罐出血。

【病例】

王,女,28岁,重庆市合川县商业局篮球队运动员,1983年3月19日初诊。

症状:左踝部红肿发热,疼痛拒按。

诊断:左踝扭伤。

治则:消肿、止痛、活血。

治法:左踝部扭伤处,用三棱针点刺,火罐拔吸5分钟出血,血为紫黑色。外敷药:生大黄2克,丝瓜络10克,生葱白8克,生姜4克。3天后再次刺血,血出紫红色,并换用敷药。经两次治疗,扭伤痊愈。

第六章 古今民间刺血疗法验方摘录

第一节 头颈部疾病的刺血验方

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晴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贯晴,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血出,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骨清凉始见功。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用芦叶或竹叶搐入鼻内,出血为妙.不愈再针合谷(《针灸大成·玉龙歌》)。

赤眼迎香出血奇,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精卤(舌下两边紫筋)(《医学入门》)。

东坦日: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刺晴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针灸聚英》)

攒竹:两眉头陷中。《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禁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宣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针灸大成》)。

虢太子尸厥,扁鹊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唐高宗头痛,秦鸣鹤日,宜刺百会出血.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之刺,微出血,立愈(《针灸大成》)。

(治喉蛾神方)将病头上看有红点.用外挑破即愈(《良朋汇集》)。

喉痹:觅头上红疙瘩,用针挑破即愈(《串雅外编.针

法门》)。

耳尖,以耳翼卷折,取耳尖上。主治沙眼,眼有翳膜。

灸五壮。目疾久不愈,眼红肿者可刺血(《针灸经外奇穴治

疗诀》)。

耳后静脉出血,治目疾,目赤痛俱效,亦即瘈脉之分枝(《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

赤目。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但刺晴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宜用三棱针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见血,立愈(《奇效良穴》)。

鼻准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

鼻准穴,鼻柱尖上,三棱针出血.治疗鼻上生酒渣风(《针灸输穴索引》)。

喉闭:竹纸渗巴豆令满,作纸捻点灯旋之,以烟熏喉间,即吐恶血而消。或刺入喉间出紫血亦愈。盖咽喉病发于六腑者,引手可探,及刺破喉血即已(《串准外编、熏法门》)。

目热。心血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若还血出真为美,目内清凉显妙功。内迎香,在鼻孔内,用芦叶或箬叶作卷搐之,血出为好,不愈再针合谷(《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内迎香,奇穴。鼻孔中上端。用长三棱针或长粗针轻刺出血。旧说取芦管子向鼻中刺出血。主治目暴赤肿痛(《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鼻环,在鼻翼之半月形纹中间接面部之处是穴。主治疔疮、酒渣鼻。针二分,稍放血,不灸(《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鼻环,奇穴,耳鼻半月形纹之中间,接面部之处。针二分,稍出血.主治酒渣鼻、疗疮;亦治颜面组织炎(《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上腭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锃,治蚂蟥黄疸,四时等病(《备急千金要方》)。

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出,直有缝陷中是穴。......治舌胎、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针灸大成》)。

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主治消渴。针出血(《类经图

翼》)。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

舌下中央系带上,金津、玉液之中间微后些,针二分,出血,主治消渴、呃逆(《中国针灸学》)。

治舌卒肿,满口溢出血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勿使刺著下中央脉,出血不止杀人。不愈,血出数升;则烧铁蓖令赤,慰疮数过以绝血也(《备急千金要方》)。

治舌强肿起如猪胞,但针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著中央脉,令人血不止,侧以火烧铜筋烙之,不止则杀人,或以釜下墨醋调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而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世医得效方》)。

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

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下两旁紫脉上,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出血(《类经图翼》)。

一切新得哑巴症,必系舌硬。金津穴、玉液穴,此两穴在舌底下,俗名两大血管,须刺碎血管见血为要《《针法穴道记》)。

金津、玉液,口内舌下面正中舌系两侧之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主治口疮、舌炎、消渴、扁桃腺炎、绞肠痧、喉痹,针二分出血(《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金津玉液,奇穴。舌下正中系带两侧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卷舌取之,针2一3分(出血),或用小三棱针刺出血,主治口疮、舌炎、扁桃腺炎、消渴;一说亦治重舌、喉闭(《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重舌,刺青柱以排针《《针灸甲乙经》)。

舌下生小舌,谓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当用第五针曰铍针者刺之(《类经》)。

唇里:主治肝病、齿龈炎、口噤、口臭、口腔炎、面颊肿、蚂蟥黄疸。针法:三棱针刺出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口角入颊肌内侧一寸处,针二分,出血。主治口疳齿龈溃烂、黄疸(《中国针灸学》)。

面八邪:承光穴,位于前头部,入前发际二寸五分,头顶正中线旁开各一寸五分处,计二穴。禾髎穴,位于面部,鼻翼外缘直下与人中沟中上1/3点相平,计二穴。人迎穴,位于颈部,颈动脉三角内,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上缘平,计二穴。主治:疠风。针法;砭刺出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耳尖放血:治疗结膜炎(红眼)。方法:在耳尖上刺破上皮,挤出一点血;当放血后,患者会感到痛痒感减轻,还可以再在耳垂和耳垂中心用耳针,针刺留针30分钟(《卫生与健康报》)。

旱莲酊配合七星针治疗斑秃

治疗11例,痊愈10例,有效1例;疗程约l一3个月。药物配制法:旱莲草20克,蒸20分钟,侯冷,加75%酒精200毫升浸泡(冬春3日,夏秋2日)后去渣取汁。用法:搽患处待干,用七星针轻叩打,而皮肤潮红为度。开始搽药每日3次,叩打2次。待新发增生时,改为每日搽药2次,叩打1次(《上海中医杂志》)。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内经.缪刺论》)。

喉痹,刺手小指爪纹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皆须慎酒面毒物(《备急千金要方》)。

井穴点刺出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

治疗30例,疗效满意。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关冲,挤出2一3滴血;酌情配合针刺天容、合谷或内庭、曲池诸穴,留针10~30分钟,间歇运针(《上海中医药杂志》)。

面部穴位透刺,拔罐法和口服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150例疗效观察

除在其穴位上针刺外,并在大椎穴点刺放血(主要用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起针后加拔火罐10分钟,再配制口服牵正散,每日晚饭后煎服1剂。治疗150例,结果属周围性者痊愈66例,基本痊愈44例,明显改善33例;属中枢性者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7%(《河南中医》)。

点刺太阳穴放血治疗高血压头痛疗效观察

治法:主穴为太阳(双)、印堂,额痛加攒竹(双),巅顶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双),眩晕、眼花耳鸣加头维(双)。以刺血针或三棱针点刺各穴约0.2厘米深,每穴令出血5-6滴,体质壮实而头痛严重者可多至10余滴。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本组50例中,基本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同时观察了病情相同的中药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70%,西药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67%。三组疗效比较以本组为优(《中国针灸》)。

挑治疗法治疗颈后毛囊炎

寻找患处附近暗褐色,压之退色,大小不等的小点为挑治点,挑断肌纤维3~5根,再以轻、中、重手法(耐受为度)点刺5~7次,3日l次,每次换新挑治点2一3个,附1例青霉素治疗2月无效,改用本法3次治愈,随访年余未复发(《河南中医》)。

针挑和芥敷治疗面神经麻痹112例

用30%硼酸水含漱口腔后,于麻痹侧内颌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及其前后各0.3~0.5厘米处3个挑刺点,及此3点上下各约0.5~1.O厘米平处3个挑刺点,由浅而深地每点雀啄挑20-30次,挑刺出血后漱口。以温水将芥末20一30克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厚约0.5厘米,敷于地仓、颊车及下关穴位之间,20一24小时取下。结果:痊愈79例,好转22例,无效11例(《中华理疗杂志》)。

至于走马喉痹,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当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人排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盈斗(《针灸聚英》)。

眼边忽然红肿发痒,名偷眼针,背上膏肓穴处,第三节骨两旁是有红点,用针挑破即愈。如不用针挑,用灯心一烧即愈。如不见点,用木梳背频频刮之,红点自现出也(《验方新编》)。

麦粒肿: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三寸、平四五胸椎棘突之间点,附近有红点处。左右计二穴。取穴:膏肓穴附近有红点处。主治:麦粒肿。针灸:针破红点,或用艾条灸5-10分钟(《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八关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须刺十指缝中出血愈(《景岳全书》)。

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目疾,睛痛欲出、赤,大刺八关(《保命集》)。

八邪:位于手背,将手握起,每两个相邻掌骨小头之间是穴。第一二掌骨小头间者又名大都;第二三掌骨小头间者又名上都;第三四掌骨小头间者又名中都;第四五掌骨小头间者又名下都。主治;头风、牙痛、手臂红肿、痹。针法。针l一2分,或出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针刺太溪穴治喉痹

类全善尝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济阴纲目》)。

耳后处放血治喉蛾证

在耳后紫络上放血治疗喉蛾证,屡试屡验。耳后紫络,在耳廓背面上缘(即耳后的浅显静脉)。当咽喉红肿时,此络脉比较明显。操作时先用碘酒与酒精消毒,然后以锋针点刺,使其出血数滴即可,患左取左,患右取右(《针灸处方集》)。

头痛

用皮肤针轻叩头部痛处有止痛效果。较重者可选风池、太阳、阳白叩刺至少量出血后加拔火罐。

面神经麻痹

可在患侧地仓、禾髎、挟承浆、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太阳、翳风等穴,用皮肤针刺使少量出血,用小口径火罐吸拔5一10分钟,隔天1次。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牵板有倒错现象时,效果较好(《针灸治疗手册》)。

前项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病自痊(《针灸大成·行计总要歌》)。

疗头风热痛,头肿大肿极,即以三棱针刺之绕寸已下,其头痛肿立瘥。穴前顶(《普济方·针灸》)。

治目梳梳,视物不明,眼中赤痛,及睑瞤动,又云,三度以细棱针刺之,目大明。穴攒竹(《普济方·针灸》)。

1957年,福建省厦门海堤工地的医务人员,用针刺耳背出血方法,医治麦粒肿、某些角膜炎等眼科疾患,也获得满意的效果(《针灸史漫话》)。

治舌卒肿,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数升,则烧铁篱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普济方·针灸》)。

治喉痹,以贬针刺肿处,出血立效(《普济方·针灸》)。

治喉痹,如病甚,以小三棱针,藏于笔头中,狂以点药于喉中痹上,急刺之,则有紫血顿出,效。如不藏针,恐患人难以刺之(《普济方·针灸》)。

十宣十穴,在手10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针灸大成))》。

拿穴拔火罐疗法治疗精神病50例临床观察

拿穴是以指重压心、肺、肾俞等穴后叩击命门,然后在背部沿膀胱经拔罐,自上而下每侧拔火罐四个,留罐半小时,再后捏拿安宁穴(颈两侧1/3,颈动脉搏动的后方l厘米处),并用大黄与精神安适药,有效率为91.68%(《交流资料》)。

目痛:刺以三棱针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普济方·针灸》)。

治颔肿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穴橘以三棱针,刺微出血,泄诸阳藏热,次针阳谷二穴而愈(《普济方·针灸》)。

治男子妇人,喉闭肿痛不能言者,刺少商穴出血立愈,如不愈,以温白汤,口中含漱,是以热导热也(《普济方.针灸》)。

治喉痹脅中暴逆(资生经)。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各泻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普济方·针灸》)。

治急喉闭缠喉风,灸三里穴二七壮,有人嘗苦喉痹,虽水亦不能下咽,灸三里而愈,又随肿一边,于大指外边指甲下与根齐,针之,不问男女左右,只用人家常使针,血出即效。如大段危急,两大指都针尤妙(《普济方.针灸》)。

治咳喘,穴曲泽,出血立已(《普济方·针灸》)。

治面肿,目痈肿,刺陷骨出血立已(普济方.针灸》)。

治口缓治牙关不开,则阳灵穴,应针各刺一刺出血(《普济方·针灸》)

癞:感天地间杀万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瘩处去恶血(《针灸聚英》)。

神经衰弱

割治疗法取穴手掌割治部位二,手掌割治部位五。

水气罐疗法取穴背部自风门至肝俞,每隔两横指拔一罐;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及其上下每隔两横指各拔一罐;外关、合谷、涌泉、太阳各拔一罐《实用针灸学》)。

用梅花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眼,叩打后颈部和眼区部位,风池、大椎、内关,一般每次叩打20一30次,用中等强度,隔日 1次,15次为 1疗程。在 711例的 1383只眼中,叩打颈部及眼区821只眼,近期治愈93只眼,显效352只眼,进步304只眼,无效者72只眼,近期有效率91.3%;叩打正光穴的562只眼,近期有效率为97.3%,略高于前者。通过半月至3年的随访得知,688例1319只眼中,停针后视力继续提高及保持原疗效者805只眼,占61%;视力减退,但仍高于治疗前水平的为423只眼,占32.l%;退至以前水平59只眼,占4.5%;较前更差者32只眼,占2.4% (《针灸研究进展》)。

急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眼病,中医称此病为暴风客热,俗称红眼,以疏泻风热为主,故多用速刺放血的方法,针刺治疗结膜炎获效较快。针新明1(在翳风穴前上5分)治疗结膜炎24例,用诱导手法,以捻转提插找到酸胀感觉后,不留针。结果治愈20例,显效2 例,进步2 例;用耳垂放血治疗17例,15例1次治愈,2例两次治愈(《针灸研究进展》)。

针刺太阳穴治疗麦粒肿

针刺太阳治疗35例,取患侧穴,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出针后挤出血少许,经1次治愈31例。2次治愈2例,两例化脓疗效不佳,经切口排脓而愈(《湖南医药》)。

挑刺治疗麦粒肿

让病人取坐位将患肢上举,用力向背后沿脊柱旁开1.5厘米处,以患者中指能摸到处为挑刺点;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握其皮肤,右手用三针棱挑刺出血,两手指一挤,用消毒干棉球拭净血液,贴上胶布,23例中,21例1次治愈(《烟台医药通讯》)。

针刺治疗麦粒肿的经验介绍

在患者背部皮肤找豆疹状小红点为针刺点,左眼挑右背,右眼挑左背,用粗针直刺入l一2分深,强刺激不留针,逐刺完毕,起针后以出血为好;如无血,可用手挤压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拭去血液,每天1次;43例中,治愈36例,好转5例,无效2例《医药卫生》。

急性扁桃体炎属实热症,针刺多采用泻法,取穴以合谷、颊车、少商为主,其他有取天柱、鱼际、郄上、东风(又称扁桃体穴,在下颌角下方)、平桃(廉泉上5分,旁开1寸)、喉开(角孙、颅息、联线后1/3)等。耳针取耳轮三穴、咽喉区,或耳背静脉点刺,或扁桃体反应区加喉反应区。有发热者加耳尖(耳轮最高点)放血或刺少商,一般用三棱针或粗针点刺出血,以泻实热。大多数病例经针治1一2次即愈。有报告治疗507例,486例痊愈,15例好转,6例无效。另有报告342例,针治1-3次,90%基本痊愈,针114例,治愈率98.2% 。耳针治疗,耳背静脉点刺,都在2天左右取得满意疗效。针刺治疗多能立即止痛,针后体温及白细胞均降至正常,亦有先升后降者(《针灸研究进展》)。

梅花针治疗神经衰弱与癔症的效果均较好,因症而选用传统的治疗穴位;对神经衰弱用中度或轻度刺激,对癔症用较重刺激,放血则用中等刺激(《上海市精神病学文摘》)。

刺血疗法与激光疗法,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也有报道。刺血疗法所用穴位以太阳与曲池为主,配以委中与丰隆等穴,刺破浅表静脉血管放血少许,对精神分裂症的实证与热症的有效率达70% (《针灸研究进展》)。

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头痛50例

治法:前额头痛刺太阳(双)、印堂;偏头痛刺太阳(双);头顶及后头痛刺大椎或百会。于所取穴周围显露

静脉的部位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血管放血(呈暗紫

色),血止后拨火罐约5一10分钟,用2%碘酒棉球擦针孔;百会穴只放血不拔罐; 7-10天治疗1次,3次为l疗程,每次出血总量3~50毫升。结果:治愈30例,显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初次治疗无效及出血呈淡红或鲜红色,一般不再采用本法治疗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之处,共八穴。

【白话解】五脏之会为章门穴,六腑之会为中脘穴,髓之会为绝骨(即悬钟)穴,筋之会为阳陵泉,骨之会为大杼穴,脉之会为太渊穴,血之会为膈俞,气之会为膻中。

养生治病的八大经典穴位-----

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以上八穴全在四肢、手脚上,上下各四个):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消化道等病。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能治咽喉、胸膈疾病。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返老还童 起死回生的大药——神阙穴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到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神阙是一个让人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穴位。

对于养生或疗病来说,每天压肚脐眼儿也是妙用无穷的一招。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手指压在肚脐眼上,不需要进行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整一下按压力度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感觉压得太紧,就放松一点,如果感到太松了没感觉,就压重一点。按压时要平心静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儿上,数自己的呼吸,数到100次,压脐的时间就够了,每天压一次即可。

有一位失眠患者,坚持了一段时间压脐后,打电话给周尔晋先生,问:“你说要自然呼吸100次,我只数到50次就睡着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位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压脐,3个月后性功能就恢复了正常,他打电话给周老诉苦道:“我每天临睡前压脐一次,不料凌晨一点左右阳物自动勃起,这怎么办啊?”周老风趣地对他说:“很好办啊,你只要不在临睡前压脐就好了。”其实,患者问这种可笑的问题,只是为了表达病愈后的欣喜之情,这在医学临床上是很常见的。

肚脐眼儿就是神阙穴,在任脉上。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城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民国时期的针灸奇书《会元针灸学》上写道: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腕,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这段文字说明了神阙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疗效。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肾是水脏,所以是“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而压脐等于重新启用这条通道。只不过,这时孩子不再是从母体吸取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它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

所谓元神和元气,就是指人在生命开端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不然不能发育成胎儿的生命。元神和元气一直伴着人走完生命的全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比如,精神萎靡不振,男女性功能不调,肠胃功能衰退,以及由气虚、气陷引起的内脏下垂、脱肛、子宫垂脱等,这些病都是慢性的,甚至可能伴随人一辈子,但只要重新激活元气和元神,任何病都能很快治愈。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到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神阙是一个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穴位。

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中风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有时甚至灸到100壮乃至几百壮。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神阙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这段话告诉我们,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四肢无力。

灸法也很简单,只要您在穴位上拿艾绒堆一个柱,在柱头点火,艾绒就会燃烧,等燃烧到肚脐眼儿稍有疼痛的时候,马上用手把艾绒按灭。这就算一壮。灸100壮则要重复上述动作100次。有时候,还可以在艾绒底下垫一片薄薄的鲜生姜,这即可以保护穴位的皮肤,又因为生姜的辛温之气可入人体,效果更佳。所以,大家如果要灸神阙,我建议最好垫一片生姜。更简单一点的,还可以直接用从药店买回的清艾条,点燃后在肚脐附近熏烤。坚持艾灸,不久,您会发现身体变得非常舒服。

对于我的那些老病号,我总是嘱咐他们自己在家里灸神阙穴,还有一些虚寒体质的朋友,我更会把艾条送到他手里,让他回去后一定要用。

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

如果想采取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压脐,效果也十分好。压脐操作虽然简单,但每一个步骤都是大有学问的。压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意念集中在神阙穴上呢?人的意念其实就是“神”,就是神药,属于“心神”,平时,我们忙于应付身边的工作和生活,心神都是散乱的,元气元神就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中不断耗散。压脐的时候,把心神收拢,让它回到“神阙”,因为这里才是它的故乡,如此元气、元神在没有耗散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出来。有人也许会说:“我无法集中意念,总是胡思乱想,怎么办呢?”有办法!当您在压脐时默数自己呼吸的时候,意念自然就慢慢集中了。所以,我们压脐的时候要尽量以呼吸计时。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我们身体的元气会慢慢升起,充溢到筋骨、肌肉、经络和五脏六腑之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500.html

更多阅读

穴位按摩治疗打鼾的方法 中医按摩简介

打鼾是肺气不宣、痰堵气道造成的,所以治疗打鼾,当从宣肺祛痰入手。按揉中脘、阴陵泉、天枢、丰隆这4个穴位就可以。每天早晚各1次,每个 穴位按摩5分钟,可以按照阴陵泉—丰陋中脘—天枢的顺序来做。穴位按摩治疗打鼾的方法——工具/原料

人体穴位大全图解 人体脚底穴位图解大全

http://www.39.net/zhongyi/tupu/jingluo/头颈部穴位(前面)身体前部穴位背部穴位耳穴图人体足部穴位图解胸部腹部穴位图解人体下肢穴位图解人体上肢穴位图解头部穴位图解背面头部穴位图解侧面头部穴位图解正面

声明:《中医 穴位知识 中医穴位图解》为网友出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