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画的鉴定 珠山八友瓷器价格图片





瓷器造假,自古有之,民国尤盛。不仅前朝瓷器皆在仿造之列,同时期“珠山八友”等名家亦不能幸免,因此八友存世作品精粗并存,真假混杂。就赝品而言,有民国时期的老仿瓷和现代的新仿瓷。老仿“珠山八友”瓷,多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出现的,这些仿品与“珠山八友”在同一个时期。老仿瓷的鉴定难度相对来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胎质和釉色同样具有民国时期陶瓷的特点,而且品相又陈旧,少有疑点,容易迷惑人。老仿瓷多是八友当年的徒弟及其追随者所为,笔者所见其作伪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当年的代笔之作,二是抄袭模仿之作,三是刻意假造之作,四是主观臆造之作。下面就老仿瓷的造假手法和甄别要点作些分析。

  代笔之作是指非八友亲笔所为,但却是八友所认同之人的作品。民国时期由于“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和名气颇大,贵戚权门,商贾雅士,对“珠山八友”瓷画作品趋之若鹜。他们的瓷画作品很有市场,八友成员不仅结社互助,有的还自开画瓷店,谋求发达。他们一边勤于画瓷器,一边带徒授艺,多数弟子在随师学艺并具有一定水准之后,也帮师傅做些摹稿、填色之事,甚至参与和帮助师傅完成应求之作。此种现象是中国几百年来师徒传艺的惯例,在民国时期较为普遍。代笔之作一般是门徒按师傅的画稿临绘后,由师傅修改匡正,并亲题款识而完成的。严格来讲代笔之作不是仿品,如汪野亭的墨彩瓷板画《一帆风雨裹》,该画的山石画法正如画上诗中所题,摹宋代米芾之法,以点代皴,层层积染,汪氏不曾以这种皴法画山石。笔者就此幅作品与汪氏之女、著名瓷画家汪桂英作过深入探讨和精心比对,其稚拙生硬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与汪氏风格迥异,但从题字笔法分析,该瓷板画的落款属汪氏所书无疑。像此类非八友亲手所画而又有真落款的传世作品有一定数量。

  模仿抄袭之作,多是八友身边诸人所为。有的临摹抄袭,只是借师傅之影响,谋求生计。这种徒弟模仿和搬抄师傅作品的现象,在民国并不鲜见,徒弟模仿和搬抄师傅作品不仅布局、章法相似,而且笔墨特点也透出师傅风格。模仿搬抄之作,只是像八友的笔墨面貌而已。有的则明确写清仿某某人笔法等题款,与有意复制的赝品还是有区别。如王琦弟子邓必诏所画粉彩瓷板画《赤壁抒怀》,其内容、构图、章法,都与王琦1931年所作粉彩瓷板画《秋山赏月图》相似,该画上也有“南州邓必诏仿师王琦画室”之题款,以示模仿师傅之作。但也有些不敬之徒,会以抄袭模仿之法盗名欺世。

  故意假造之作,是指以临摹、复制手段追求酷似,以假当真,谋取利益的赝品。民国时期造假的赝品没有现在的多,手段也没有现在的狡诈恶劣。但由于距今有一定的年代,并且胎釉、料色等都同样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容易让人坠入彀中,此种现象是鉴定老仿瓷应该加以注意的。老仿瓷中以原作为蓝本刻意假造之作较少,因为当时真品同时存在,此类赝品难以牟取利益。而且民国时期,有的名家为防范别人复制和抄袭自己的作品,在入窑之前多以煤油涂抹画面,使别人不得见其真面目,开窑之时则亲自去取,不给仿制抄袭者偷窥的机会。

  主观臆造之作,是指在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学得一些八友画法,并根据一些参考资料而任意画出来的八友作品。由于臆造者水平不同,仿真程度也有区别。一般臆造作品,由于仿造者功力不足,作品“马脚”较多,真假易辨,在当时市场价格也低,符合了一些附庸风雅而购买力水平又较低者的需要。稍微有点水平的臆造之作,多为“红店”所为,民国时期有的“红店”,公然挂牌可订购八友之作。这些臆造之作,也只是整体看上去有些像,只要从内容、构图、笔墨、色调、绘画技巧、题款等方面稍作甄别,也是漏洞百出。而民国时期有些好古之人乐于购买,并精心收藏,导致某些仿品流传至今,造成鱼目混珠之现象。

  另外,老仿瓷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画面没有题款,只有印章,或只题穷款。目前市面上没有题款只有印章的赝品,以王琦作品为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王琦早期确有少量不题款的作品,造假之人想借此混水摸鱼;二是王琦书法功力深厚,常以草书题款,仿造难度大,容易露出“马脚”。只落穷款的赝品,以冒程意亭、刘雨岑作品为多。仿造者抓住他们有落穷款的经历,旨在回避其题款仿造难。“珠山八友”无题款或落穷款的作品极少,此类赝品一般来说胎釉、画面都很像,鉴定时要着重从绘画风格、笔墨(料)特征等方面人手,厘定真伪。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仿“珠山八友”瓷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旧政权的倒台,造假之恶习在打击和荡涤之列;二是尚古之风为那个时代所不容,造假之作无立足之市场,缺少经济价值;三是部分八友成员尚在,他们的作品也从迎合达官贵人的收藏需求,转向歌颂和反映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仿旧不合时宜。新仿“珠山八友”瓷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收藏之风逐日兴起,新仿“珠山八友”瓷也就越来越多。一是崇古怀旧、赏玩收藏之风开始抬头,市场需求逐渐升温;二是随着建国后对“四旧”的荡涤和扫除,特别是通过“文革”十年的洗劫,民国之物难以寻觅,收藏的升值空间大;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市场等各方面,都给仿造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笔者了解,新仿瓷的作伪手段有复制、移植、合造、臆造等多种,下面试作分析。

  复制造假是指造假之徒以“克隆”形式,有意识、有套路地如法炮制八友瓷画赝品的行为,旨在牟取暴利。新仿“珠山八友”瓷中复制的赝品有两类:一类是以真品实物为蓝本复制的,另一类是以印刷品为蓝本复制的。以真品实物为蓝本的复制品,其大小尺寸与母本一致,画面构图、内容、笔法、题款、印章均为母本之翻版,此类赝品,出于圈内人和以此买卖为业的高手,造假者往往持有真迹,但秘不示人,让高手以实物为蓝本揣摩演练,悉心描摹。由于是近距离对实物的复制,因此笔法、色调、题款、品相等各方面,几可达到乱真的地步,在母本原作不露面,一真一赝不存在对比的情况下,叫人很难看出破绽。鉴定此类复制品时,要尽可能多看原作者实物、图书资料等。八友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同一题材、同一画面往往在同时期会有相类者。如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闻鸡起舞》,由于市场需求,作者在同时期将该作品画过多幅,刻意造假者即使将原作秘不示人,鉴定者在辨别时,也可找到同时期同类作品当鉴定的标准器,这就要求鉴定者眼界宽阔,用更多精力去揣摩研究。此类以实物为蓝本造假的赝品,以小件为多,瓶类和瓷板类也有。

  另一类赝品是以印刷品为蓝本复制的,相当于古代书画技法传授中的“对临”。因为近些年出版的书籍较多,给造假者提供了复制的资料。以印刷品为蓝本的复制,多为一般仿制者所为,水平不尽相同,但总体水平不高,仿品与原作有些许差异。如以印刷品为蓝本仿制的何许人“雪景”瓷板画,该真品的收藏者,是香港收藏家胡尚德先生。真品笔法磊落,墨色秀泽,填色粉润,雪色晶莹,雪雾无色却层次微妙而仿制品笔法粗糙,玻璃白堆填较厚,浓淡轻重少层次,且题款之字体形意不足……诸如此类仿制品,鉴赏者不但从品相特征等方面可以看出破绽,稍有研究者,对真迹的:藏处及相关信息也会知道,查找对比之后,容易找出赝品与真品的差异。

  移植手法造作的赝品,是指将此器形上的画画移植到彼器形上。画面、题字、款式等均以高仿手法移植搬弄,一般来说,多是将琢器上的画画移植到瓷板上。“珠山八友”喜好在民国典型的四方琮式瓶卜合作画瓷,从局部来看,每人一面,每面一幅,如同瓷板画的组合。造假者将四方瓶的画面移植到瓷板上,这样伪造既便利又酷似。移植手法仿瓷,一般不会将瓷板画等平面类画面移植到琢器(非平面性)上,因为在移植的过程中,依器变化的转移摹写难度较高,首先在谋篇布局上就会出现生硬和牵强,此类赝品在画画章法上容易出现破绽。

  合造手法造作的赝品,是造假者在收集被仿造者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根据市场需要而进行画面的肢解组合,以拼接合造的手法,“创作”出酷似八友的作品。这类仿品有些是将八友的单幅瓷板画,拼接组合到具有瓷板画特点的四方琮式瓶上,因为八友在四方瓶上的合作画瓷,都是各画一面。还有一种拼接组合的赝品,就是在多个画幅中选取一些局部,重新变化组合在一个新的画面中。这种拼接合造,多出现附会牵强,稍有鉴定能力的人一看便知。也有仿造水准较高者,如果鉴赏者资料不全,眼界不宽,就如坠云雾,难以厘定显晦,这类仿品要从构图风格、绘画语言等多方面来分析。

  近些年以主观臆造手法造作出来的展品,和民国时期手法基本相仿,是一些在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学得—些“珠山八友”的画法,而大肆臆造出来的作品。此类仿品乍看有几分像,但经不起仔细推敲,一般古玩市场上这类作品很多,由于臆造者水平的高低不同,仿真程度也有区别,市场价格也不一样。如仿汪野亭山水瓷板画,画面山石依势布形,错落有致,平湖小桥,策驴寻幽,另有野趣,画面树木的勾勒点染以及用色都有几分门道,但稍作细看,差别立辨。有点水平的主观臆造之作,还是有一定市场,它满足了一些不同层次人的追风逐雅。还有些主观臆造的仿品,并不以假充真,明确写上仿某某画法之类的题款,模仿者本来就是作仿制品,卖给一般好古者雅玩而已。

  另外,新仿瓷还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是老胎新仿,因为民国时期的老胎在景德镇还能找到少许,高仿者以此做假,其胎釉与民国时期的真品无异,而且模仿得逼真,画面还做旧,此种现象特别值得收藏者警惕。二是有些高仿品,有意在题款处磨掉部分词句或受画者的姓名等,制造该作品历经“文革”劫后余生的假相,让人信以为真。当今仿“珠山八友”作品者分工很细,有制胎釉的,有画瓷的,有题字的,有做旧的,可谓术业有专攻。而且造假者中,有些画瓷或题字者,专学某家某人,仿造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目的亦是为了牟取暴利。但是只要鉴定者深入研究,精心对比,在分析真品与仿品之别时便可发现,无论仿品以什么形式以及如何,高妙的手段出现,均与原作存在差异,特别是绘画功力和书法功力上的差异。

  新仿“珠山八友”瓷,多是近些年所为,在辨别时首先应从胎质、釉色着眼。因为新仿品的胎质和釉色与老的瓷器总是有距离。其次是掌握原作者绘画技巧及风格,要细致分析其笔墨(料)特征。一般仿者多是画得僵硬,高手也难有意在笔先的洒脱。名家笔墨十几年苦练得来,绝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画面题字较多者,尤能看出破绽,因为书法摹其形而难得其神,如王琦、王大凡等人瓷画题字较多,书体属行草一类,别具个性,仿品由于笔法生硬,字体笔道的料色难免有涩滞之感,填描之中最容易露“马脚”。由于篇幅所限,关于“珠山八友”作品真赝之比较,本文不可能—一举例,况且“纸上得来终觉浅”,鉴定者如能多看、多听、多研究、多分析、多比较,掌握“珠山八友”瓷画构成要素的本质,同时还深入到古玩收藏圈里,及时掌握各条“道”上的信息,定能把握个中玄机。

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代,陶瓷工艺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已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珠山八友”对传统文人画与传统瓷艺,采取兼容并蓄的现实态度,将陶瓷的商品化与艺术化融为一体。他们各人的性格、阅历、修养、气质都有所不同,在选择题材、描写景物、表现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长期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徐仲南的萧疏,邓碧珊的工整,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田鹤仙的朴茂,毕伯涛的隽永,汪野亭的苍润,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绮丽,刘雨岑的韶秀,堪称是异彩纷呈,显现出“珠山八友”瓷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又形成了大致统一的艺术基调,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和意识,他们共同的艺术观与审美理想,为陶瓷美学增加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珠山八友”瓷画鉴定

“珠山八友”成员从事瓷画创作的年代,大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从时间纵向来看,年纪最长者徐仲南、邓碧珊有20世纪初的作品传世,自然数量很少。年纪最小者刘雨岑逝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此,60年代末也就是“珠山八友”成员作品的时间底线。由于年纪的长幼以及他们从艺时段的长短,“珠山八友”成员存世作品多少不一,其中徐仲南、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作品较多,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作品较少。从绘画领域来看,他们的取向各有不同,然而山水、花鸟、人物一应俱全。鉴定“珠山八友”瓷画作品时,除了要把握瓷画风格、胎质釉色外,还要掌握八友成员从艺过程中的各种背景信息,着力分析每个人各时段作品的面貌。在具体鉴定某个人的某件作品时,笔墨(料)特征、题识印款,是鉴别真伪的关键因素。

徐仲南瓷画鉴定
  徐仲南在“珠山八友”中年纪最长,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享年81岁。画瓷时间长,成名稍晚,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画松竹、花鸟,一生以画竹子著称。
  笔墨(料)特征
  徐仲南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鸟,赝品以此两类为多。徐氏所画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构图横竖式兼有,从石后斜出的凤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枝干细劲,摇曳临风,奇异空灵。从徐氏画竹的笔墨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徐氏画竹叶删去了不少烦琐的细节,但又成组成丛,聚散得体,疏密浓淡颇有章法。竹叶多为仰叶,叶梢风翻转折,无板滞之敝,爽快生动,萧疏纵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布局平均,缺少组合的韵律,前后层次不甚清晰,零乱无章。
  二是徐氏撇叶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凝缩处不局促,力全而不苦涩。模仿者往住形在笔先,看一笔画一步,故而笔道呆滞,料不均匀,筋脉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画竹干、竹枝,笔道墨韵利落有力,苍劲挺拔,气脉连贯,节节有韵,表现出秀竹劲节凌云之气。而模仿者笔道脱略,局促无神,料色涩滞。
  另外,细察徐氏画竹时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赝。徐氏画石以配竹,多是在画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笔,有的一石独居,有的两石相依,用笔波折顿挫,似折带皴,勾画有法,灵透生动,轮廓转折之处虽不见圭角,但有雄浑之气。石块肌理以尖笔斜点皴塌,似雨点皴法,疏密有致,转折处点大色深,笔法中透出轻松的弹力,偶尔在石头边沿或相叠处以皴点苔,清新秀丽。而模仿品轮廓勾描生硬,点皴的布局平均刻板,笔法貌似神离,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较一目了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点,也是区别作品真赝的关键。徐氏以墨色撇画竹叶后,并不在每片叶子上填彩,而是着眼一丛一组,注重整体,以取象传韵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没有胸中之竹,按叶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画青石后,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浓笔重,青石的根部色淡笔轻,苍润浑厚,极富质感。
  徐仲南晚年专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华丽、追求平淡古雅的创作风貌,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层次清晰。清冷的色调,概括的笔法,配以诗书印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的意味。
  题识印款
  徐仲南的书法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作品题款或行书或行楷,但以行书为多,与同时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见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仲南徐陔写”、“徐仲南写”、“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写于珠山栖碧山馆之西窗”等。
  常见印款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

邓碧珊瓷画鉴定
  邓碧珊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56岁。其成名较早,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形成独特风格,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笔墨(料)特征
  邓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笔画法绘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邓碧珊早期瓷像画的赝品出现,从笔墨技巧来看,邓氏之瓷像画借鉴了东洋画精于描摹的技法,层次细腻,笔画精微,有较高的工艺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层次差别较大,人相五官刻意画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态呆滞,常出现死板僵化之弊。由于瓷像画工艺性很强,笔墨特征相对缺乏个性化,因此在鉴定邓氏早期瓷画像作品时,要多从胎釉方面去分析,因为邓氏画瓷像是在民国初期,当时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难以模仿的。

 邓碧珊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此类作品存世虽少,但也鱼龙混杂。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而模仿品擦拓的层次单薄,在表现物体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邓氏作此类风景画时,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而模仿品笔路飘浮,轻重不齐。
  仿邓氏之赝品,大多是他的“鱼藻图”。邓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他的角-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相结合获得成功之后,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复笔,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笔韵不具邓氏个性,尤其是起落笔法与邓氏之差别一看便知。
  二是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时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层次少,颜色单薄,没有重叠层次,少厚重感。
  三是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凋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调方面,难以做到如此微妙之变化。
  四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画之鱼少精微层次,并用扒笔剐画鱼鳞,以后人画鱼之法硬套在仿邓氏的作品上,张冠李戴。
  五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经意,少而无韵,疏而无神。
  题识印款
  邓氏工书法,以篆隶为佳,行书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作品题款以隶书、行书为多,格式规范,书体个性突出。
  常见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铁肩子邓碧珊画意”、“邓碧珊画于珠山”、“铁肩子碧珊”、“碧珊写于珠山之南轩”等。
  常见印款为:“邓氏”、“碧珊”及别号“烟波钓徒”、“小溪钓徒”等。

何许人瓷画鉴定
  何许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享年64岁。少时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初时常以清初“四王”之作为范本,循古人规范,摹前入画迹。书法从“二王”人手,后学汉隶,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作品法度整饬,笔迹磊落,晶莹剔透,深远荒寒。
  笔墨(料)特征
  何许人在1916年以后,以雪景山水瓷画为主。在瓷画工艺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目前模仿何氏之赝品,均为其雪景山水画。从笔墨特征来看何氏画雪景山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构图,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
  二是以艳黑为主勾画山岭,以赭石皴染阴阳层次,墨色秀润磊落,次第有序,再以敷粉留白表现雪色。何氏在傅彩用料时,克服雪景色阶少的特点,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注重单薄中追求晶莹的效果,尤其是渲染雪雾天色,层次之微妙,表现出不凡的功力。而模仿品往往得其表象,多数在傅彩时为追求层次感而将玻璃白堆填较厚,用手触摸有起棱之感。
  三是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何氏同样以细腻的画笔刻画,如蹇驴踏雪,路上留下连串痕迹;若层宇楼台,总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何氏画雪景蕹似嗔共园椎睦淇嶂常肓巳鹧┯说奈氯崆殂骸?
  何氏粉彩雪景瓷板画《雪满梁园》,乃绘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雾”。画面以界画技法布景,俯视构图,严谨自然又有气势。以墨彩勾画景色,树竹凌空,枝梢浑全;秀石玲珑剔透,粉装玉砌;重檐楼台雪色浓重,栅栏稍染蓝色,使画画顿显冷艳之美,楼阁之中饮酒赏雪,庭院里以朱红点缀人物,表现出冰天雪地中的民间喜气远山如玉琢晶镂一般,笔墨秀润磊落,意境深远。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题识印款
  何许人书法行笔稳健,转折圆浑,顿挫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题款长短皆有,行隶兼用。
  常见落款为:“许人何处画于湓浦客次”、“许人何处画”、“阳谷许人何处画于湓浦”等。
  常见印款为:“许人”、“何处”、“许人出品”等。

毕伯涛瓷画鉴定
  毕伯涛生于1885年,卒于1961年,享年76岁。早年曾师从波阳画家张云山,后迁居景德镇,专攻粉彩,擅绘翎毛、花卉,继承清代画家华新罗一派,富有生活气息,文笔清新,力脱时习,自成一家,但传世作品不是很多。
  笔墨(料)特征
  毕伯涛的瓷画以小件作品为多,小写意风格,画面疏简,布局考究,出笔利落,主次分明。从笔墨特点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画枝干常用干笔侧锋挥就,与田鹤仙双勾侧锋画梅干有很大的区别。出笔粗中有细,粗细合度,枝柯旋衍,蘸墨浓淡,不需再填,笔致严谨而洒脱,深浓浅淡相宜,湿润华滋,形质俱佳。
  二是以没骨法画花朵,画面稀疏,随意中见率气,点虱之笔轻快凝练,有“落墨即是,出笔便巧”之特点,花叶的点染秀雅而沉稳。通过运笔、用墨、敷色等表现手法,较具体而简练地描绘花叶的状貌和特征,有时叶脉纹理以扒笔剐出,此乃毕氏画瓷常用之独特技法。
  三是毕氏画鸟常以小写意勾染之法,较之程意亭和刘雨岑以丝羽法画鸟更为写意,也见率真。毕氏用笔概括,鸟的动态特征见于笔端。模仿品多刻意工细,套用程意亭、刘雨岑画鸟之法,严谨工整有余而写意之率气不足,常常牛唇不对马嘴。
  从设色来看,毕氏追求单纯、明丽,他的画面都是以墨为主,色彩为辅,有“素以为绚”的效果。如毕氏画鸟只是在墨色勾画的基础上,淡淡染点色彩而已;而毕氏画花卉却又是傅色精研,淡逸清华。模仿品设色平板,多是浓艳过度,“染”的形式多于“写”的意趣,徒有形式,不得要领。
  如毕氏粉彩瓷板画《双鸟鸣春》,以小写意的手法绘阳春三月中的碧桃春燕。桃枝以干笔皴绘,笔法潇洒纵逸,妙诣独得,嫩梢向风,伸展有姿。桃花以点彩法绘就,正反俯仰,吐芳争艳,以浓色点蕊,求阿睹传神之妙。叶子侧锋撇绘,以扒笔剐出脉纹,细腻生动。春燕相向,呢喃轻语,以墨彩描画,传神之处点染赭石,表现得饶有趣味。虽是一副小景瓷板画,但透出春回大地、春光无限的美妙,表现出毕氏艺术灵动和清纯的特性。
  题识印款
  中氏秀才出身,工诗书,书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一代著名书画家唐寅之笔韵。
  常见落款为:“伯涛写于珠山”、“毕伯涛写于珠山”、“古歙毕伯涛画意”、“古歙中伯涛画并题”、“古歙毕伯涛写于珠山客次”、“古歙州伯涛毕达写干珠山客次”等。毕氏题款之“涛”字笔法讲究,结体独特,符号性很强,鉴定者若能洞察其真谛,是为鉴别毕氏作品真伪手段之一。
  常见印款为:“伯涛”篆款。

汪野亭瓷画鉴定
  汪野亭生于1884年,卒干1942午,享年58岁。早年跟随张晓耕、潘匋宇学画花鸟,25岁时来到景德镇,初画浅绛彩,后画粉彩山水。曾被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聘为教师,画瓷时间长,传世作品较多,气势雄峻,深凝浑厚,高古苍润。
  笔墨(料)特征
  汪野亭的作品早、中、晚期风格各异,特点突出。早期作品追随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名家技法,采用“洋彩”画瓷,并逐渐摸索粉彩色料的调配以及使用方法,开创了用线细密,具浅绛彩风格的早期粉彩山水画;中期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洒脱;晚年作品用线粗犷,色彩明快,极显苍古与奔放之势。日前仿汪野亭作品,以其中晚期风格为多,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汪氏山水画构图,以通景法为多。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而模仿品首先是在依形布局上僵硬。因为通景画法的布局,要根据器型转折面的变化而变化,主景与配景的搭配穿插十分讲究,模仿者在认识理解上多有偏差,操作能力上也难以达到汪氏水平。
  二是汪氏画山石多用折带皴,用线如折弯的带子,横折层叠构成水边岩石的特有结构,并且渗入斧劈皴的擦笔技巧,主次分明,皴、擦、点、染,形质俱佳,深浓浅淡,湿润华滋,具备石质的重量感。
三是汪氏作品之画面,总是林木葱茏,参差错落,层层密密。其树木画法虽然都出于中国画之传统,但他不曾用夹叶法画树,其点叶之法以圆点、“介”字点、“个”字点为多,聚散疏密,笔迹磊落,呈现出汪氏特有的清丽娟秀。而有些模仿品以夹叶法画树,并将汪氏不曾有的一些中国画传统画法,套用在汪氏的画中,张冠李戴。
  四是汪氏山水画画上,一般都配有杖藜芒屩、策驴寻幽、携琴访友的小人物,他都是以墨夹色,以色合墨之笔率意点画,人物概括,高古脱俗,画面动静相生,别有一番意趣。而模仿品总是刻意添加,勾描仔细,僵硬死板,败笔很多。
  汪氏在运用粉彩颜色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熟练地掌握粉彩颜料中的绿色、蓝色,并在运用这些颜色方面独具匠心,或淡雅或浓艳,随类傅彩,宛有生机。另外,透明色罩在画料上,墨(料)中有色,色中透墨(料),交融透亮,设色鲜亮纯净,晶莹剔透,充满笔墨情趣。他的山水画近景,山石阳面填淡绿,下接赭石,阴面填大绿;中景山峰水绿接雪白渐次虚化;远山略敷淡绿或隐或现于白云雾霭之中,有国画青绿山水的明艳兼浅绛山水的清新。
  另外,他还善画墨彩山水,在其之前墨彩山水一般用艳黑作画;而他的墨彩山水用珠明料绘就,再加盖雪白。这种墨彩既可画得精细,又可画得粗放,因在珠明料上盖上雪白,故烧成后有一种淡淡的紫色,画面柔和蕴藉,别有韵味。此类墨彩作品,工艺技巧独特,目前不见有仿品。
  题识印款
  汪野亭早期书法细劲娟秀,中晚期则刚劲丰腴。汪氏作品少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但格式变化较多。
  常见落款为:“野亭汪平”、“传芳居士汪野亭”、“野亭汪平画于珠山客次”、“翥山野亭汪平作于珠山客次”、“传芳居士汪野亭于松墨馆”、“垂钓子汪野亭”、“野亭汪平写意”、“翥山汪野亭画”、“翥山野亭汪平写意”等。
  常见印款为:“汪平野亭”、“平生”、“平山”、“汪平”、“老平”、“野亭”、“野亭氏”、“平印”、“汪”等。

王琦瓷画鉴定
  王琦为“珠山八友”之首,生于1884年,卒于1937年,享年53岁。其初以捏面人为生,后向邓碧珊学画瓷板肖像。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后改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晚年的作品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
  笔墨(料)特征
  王琦传世之作较多,主要是人物画。1928年以前,其人物画的风貌中叮以看出学钱慧安的影子;后来学黄慎的笔墨技法,并逐渐脱离前人窠臼形成自己的风格。王氏尤其善神道人物和古典人物,赝品也以此类为多。从王氏人物画的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王琦的人物画在乾隆粉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早年画瓷像的技艺,又吸收西洋画法,人物头部刻画细腻,以西画手法描绘人物脸部,明暗关系清晰,神情捕捉准确,光影富于变化,有西洋绘画晕染技法,立体感强,被后世称为“西画头子”。而模仿者往往是略加晕染,缺少细腻;稍有光影变化,但明暗层次不足;人物缺少神1青,若表情生硬的瓷上肖像画。
  二是王琦的人物画,勾线用笔老辣,顿挫有力,衣纹虬结生姿,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介乎于中国传统减笔描与枯柴描之间,衣衫的表现以中锋用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线条简略流畅,准确凝练,遒劲有力尽显精神,有以草书入画的放达和力度。尤其中锋用笔,线条放达而又疏松,比黄慎的线条更有力度,也更概括,并能在黄慎的基础上白成一格,做到运笔疏松却又结构紧凑,线条捭阎却又抑扬顿挫。而模仿品勾线生硬,运笔的顿挫之态做作,笔力柔弱,线条零乱,不能较好地体现人物结构。
  从王琦人物画的设色来看也有几个特点:一是早年作品设色细腻,渲染层次丰富,有瓷像画的微妙变化;二是既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又不求浓重艳丽,具微茫之感;三是以干笔皴描人物的衣袍,轻敷淡染,层次丰富,并常用点虱之法补充层次。而模仿品设色平板,少阴阳层次变化,特别是染色之后的点虱之法,不随阴阳层次而变,徒有形式,不得要领。
  另外在鉴定王琦作品时,从其书法的笔墨特点人手,也是十分关键的。王琦以草书题画,个人风格甚强,而且没有他人代书款的现象,因此书法是鉴别王琦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民国初年的老仿品,大都无意去模仿其书法,有的仿品尽管各方面摹造得都很像,但书法多是离题万里。现代仿品很注意书法的模仿,并有专门题写王琦书体之人,但深研细究也只有其形,不得其骨。
  题识印款
  王琦早期作品少长篇题款,有时仅画图章。中年后作品题款较长,且以草书题记,书法起顿有致,苍劲纵横,散而有序,运古融今,颇有王羲之、怀素书风。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写”、“西昌勾迷王琦写于珠山”、“西昌勾迷散人王琦写于珠山匋匋斋”、“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等。王琦题款中时而自称“匋迷散人”,时而自称“匋迷道人”,两者非笔误。
  常见印款为:“西昌王琦”、“勾迷”、“匋迷画印”、“匋匋斋”、“碧珍”、“王琦画印”等。

王大凡瓷画鉴定
  王大凡生于1888年,卒干1961年,亨午73岁。15岁时拜汪晓棠为师,不仅学习陶瓷彩绘技法,而且学习中国画、诗词歌赋。早期作品笔法工整严谨,线条流畅细密,设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画家吴友如之法,用笔织秀,线条放达,气势洒脱,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画风纯正,与王琦人物画风格大相径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别具—格,在继承和发展陶瓷工艺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笔墨(料)特征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最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
  二是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
  从王氏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画意更浓。

题识印款
  王大凡书法以行书为佳,俊逸秀美,平淡见精妙,精审且遒丽。题款时多是在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黟山大凡王堃作于希平草庐”、“黟山樵子大凡写于昌江之希平草庐”、“黟山大凡王堃画于昌江”、“黟山王大凡画”、“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画”等。
  常见印款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为“希平草庐”。

田鹤仙瓷画鉴定
  田鹤仙生于1894年,卒于1952年,享年58岁。先画山水,后专攻梅花,传世作品以梅花为多。田氏画梅,承元朝画梅大家王冕之法,用笔简练,墨色清淡。20世纪40年代以后,创立瓷画上的“梅花弄影”技法,虬劲盘曲的树枝,衬以绰约的梅花树影。作品深厚朴茂,生意盎然,满纸留芳。
  笔墨(料)特征
  田鹤仙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梅花,赝品也以此类为多。田氏所画梅花作品以折枝梅花为多,田氏画梅的笔墨特点如下:
  一是以双勾偏锋着笔写枝干,墨色以淡、枯、渴为宜,不死勾轮廓,出笔有飞白的效果,笔法在转折变化中虚实相连,枯湿相间。笔下老枝苍古,斑驳粗壮,收笔用浓料点苔藓,并以石青相破,尽显梅树苍劲老辣的质感和精神。老干间新枝纵横,出笔利落,勃勃向上,枝桠抱体,梢欲浑全。枝丫讲究穿插造型,如“女”字形、“丫”字形、“井”字形等传统章法运用极妙,扭曲处更是似有若无,变化之妙,极富韵致。而仿品在画枝干时不得笔墨韵味,要么勾勒太死,要么脱略过度。
  二是用圈梅法画梅朵,双勾着色,正、侧、偃、仰、背等朝向生动,圈花圆中带方,方中显圆,出笔随意,点染凝重。梅朵的布局少不寒碜,多不杂乱,姿态生动,映带有情。而模仿品要么稀疏,要么杂乱,花朵形态雷同,刻意之气很重,形神韵律相差甚远。
  三是田氏画梅多是在画画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笔,而且靠近画面起笔处的梅干总是虚淡,具有画意无边的意趣。而模仿品多是不知虚实,一笔到头,僵直呆滞。
  从田氏画梅花的设色来看:一是画梅干时多皴赭黄,斑驳转折之处笔重色浓,而梅枝多着淡青,冷暖相济,枝嫩梢细。二是以圈梅法勾勒花朵后,都依形填上玻璃白,再作少许晕染,薄而不淡,艳而不厚,最后以艳黑勾点花蕊,少不寒碜,吐色争妍。而模仿品设色徒有形式,不得要领。
  另外,田氏画梅花多是只画梅枝,不画背景,以“梅花弄影”技法衬以绰约的梅花树影,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美感。而模仿品却死死抓住这一特点,故作“影子”,生硬套用“梅花弄影”法,相衬出来的梅影在笔墨的浓淡方面把握不准;而且主观用以冷色调,出笔僵硬与主画面的花枝不但没有相得益彰,而且死板局促。从整体画画来看,田氏作品梅满字多,焰红似火,开合有情,春意盎然。又无填塞之感,文雅的诗词与挺秀的书法,配以朱文小篆方印,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气质。而模仿品画面上的书法,在谋篇布局上总是摆布单一,难以达到田氏水准。
  题识印款
  田鹤仙的书法筋骨丰润,去妩媚之气,很有个性。田氏作品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荒园老梅田隺仙写于珠山”、“梅花主人隺仙田青写于珠山古石斋”、“隺仙田青写于珠山”、“荒园老梅田隺仙写”、“田隺仙写于珠山”等。
  常见印款为:“隺仙”、“田印”。“隺仙”篆书方章中的“仙”字,单人旁顶天立地,“山”字小而居下边,特具个性。

程意亭瓷画鉴定
  程意亭生干1895年,卒于1948年,享年54岁。17岁时就读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科,先师从潘匋宇、张晓耕研习花鸟画,后到上海拜浙派花鸟画家程瑶笙为师。20世纪30年代初,曾在浮梁县立初级职业学校饰瓷科任教。程意亭工粉彩花鸟,一生勤奋,传世作品较多。
  笔墨(料)特征
珠山八友瓷画的鉴定 珠山八友瓷器价格图片
  程意亭以小写意笔法作花鸟画,清新灵动,意趣高华,恬淡冲和,风格独具。从程氏花鸟画的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程氏画花鸟,多用勾描填色之法,讲究骨法用笔,线条细润劲挺,工整圆润,刚柔相济。特别是以“钉头鼠尾”描法勾勒的花叶,行笔有繁有简,有粗有细。而仿制品的勾勒多落笔随意,收笔飘浮,凝涩枯竭,笔韵含蓄不足,少韧练之气。
  二是程氏画鸟惯用工笔丝羽法,在勾勒的基础上,用尖细的枯笔丝羽,再以色罩染,以求鸟的羽毛整体有厚度,工细入微,严谨精致。而模仿品细腻不够,层次缺少,工整者多板实僵硬,用工少者又显单薄,丝羽之法难得要领。
  三是程氏画鸟头部均较大,但鸟的形体却很生动,有人问他是否合适,他说:“一幅花卉翎毛画上的鸟,多半是作为主将出现,头小就不威武,更难传神。”而模仿品有的执意将鸟头画大,但人而无神,生搬硬套反而使鸟缺少灵性。
  另外,程意亭花鸟画的设色,也是鉴定其作品真伪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程氏所用颜料经过自己的漂研凋配,色泽妍丽而不娇媚,在填色时义能轻拂丹青,以薄为贵,呈现出特有的清丽娟秀,既有文人画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笔重彩的艳丽,艳者无飘浮感,淡者也非苍白无神,厚重浅淡之处,均以笔法皴擦染而成。二是填色下艺达到运用自如,驾轻就熟的程度。如程氏画花多用胭脂红洗染,浓淡相宜,过渡自然,颜色莹润;而填画荷花却着意淡雅,表现到赭色,既丰富画面色彩,又增添了生活的真实。而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少冷暖过渡,特别是用色生硬,往往以色料堆填以求艳丽,鉴赏者用手触摸有起棱之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699.html

更多阅读

洛克王国 小幽幽的鉴定与获得 洛克王国价值鉴定

【洛克王国】小幽幽的鉴定与获得——简介  写此篇呢,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让大家踩着我的“尸体”更早的迎接小幽幽的孵化。好吧,言归正传。        南瓜向前冲的活动是在这个南瓜头大人跟前报名哦。        比赛规

烤瓷牙的危害有哪些 烤瓷牙有缝隙怎么修复

烤瓷牙的危害有哪些——简介 相信有不少人因为急于解决困扰自己的牙齿问题,看到烤瓷牙有诸多的优点而下决定选择做烤瓷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烤瓷牙会失败,更不会想到失败的烤瓷牙会导致很多危害,确实,所选烤瓷牙含有不适合的材料,修复前的

烤瓷牙材料的优缺点 烤瓷牙的种类及优缺点

  相信很多牙齿患者都已经对烤瓷牙较为熟悉了,但是对于烤瓷牙有哪些种类却不是很清楚,其实,对于做需要做烤瓷牙修复的患者而言,了解烤瓷牙的种类并了解不同种类和烤瓷牙的优缺点是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烤瓷牙修复可能带来

种植牙和烤瓷牙的区别 种植牙多少钱一颗

  整齐洁白的牙齿给人亲切感,牙齿有问题就需要早点进行修复,才能让我们早点远离牙齿所带来的尴尬,现在许多人选择种植牙与烤瓷牙来修复牙齿,种植牙与烤瓷牙区别是什么,想知道的爱美者不再少数,现在我们就从种植牙与烤瓷牙的各方面进行比

烤瓷牙的寿命 种牙好还是镶牙好

?有两颗牙齿缺少了一部分,平常吃东西还是很瘦影响的,所以去做了烤瓷牙。烤瓷牙的寿命是我比较关心的,不希望没几年就要重新做,这样太浪费钱和时间了。自己慢慢了解到,烤瓷牙的寿命其实还是能自己决定的,下面就来分享下自己的经历和收集的

声明:《珠山八友瓷画的鉴定 珠山八友瓷器价格图片》为网友国际型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