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栽培技术 农村致富好项目

一、箱式栽培

日本首先发明箱式栽培,一般为工厂化生产采用。程序如下:

1.配方 栽培滑菇以阔叶树木屑为主,也可混用20—25%的针叶树旧木屑或经发酵处理的木屑。锯木屑有带锯、盘锯之分,带锯木屑较细,盘锯木屑较粗。滑菇好氧,较粗的盘锯木屑透气性好,利于发菌。配方是:木屑89%,新鲜米糠或麦麸10%,石灰粉1%,含水量约60%。

2.装箱 料箱用木板制成,规格长60厘米、宽35厘米、深10厘米,装湿料8千克左右。装箱时要用聚丙烯塑料薄膜包裹培养料,薄膜面积为1.2×1米。旧薄膜要用0.1%高锰酸钾或0.5%煤酚皂溶液消毒后使用。料箱则用0.1%多菌灵或0.5%五氯酚钠浸泡灭菌,或涂抹0.2%硫酸铜。

通常是将培养料先装箱后灭菌。其具体作法是:将薄膜铺到木箱内,装入培养料,随装随压实,特别是四边要紧压,然后将表面用压板压平,料厚约8厘米,再用打孔板在料面打20—24个接种孔(5—6行,每行4个孔)。接种孔上部直径2厘米,下部1.5厘米,深5—6厘米,用薄膜将料包好。

3.灭菌 将木箱呈品字形堆放,用蒸汽炉灭菌(参见香菇栽培)。

4.接种 进入接种室的料箱,在料温降到30℃以下时方能接种。为安全起见,最好是将灭菌后的料箱放在无菌室内过夜,于第2天清晨接种。接种时动作要快,可采用流水作业法,三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搬箱,一人揭膜,一人接种,尽量减少开膜时间。要求每个料箱开膜接种时间不得长于7—10秒钟。每瓶菌种(750克)可接种5—7箱。接种前,将菌种从瓶内挖出,用手掰成小块,但不要弄碎,然后均匀撒在料面,一部分菌种自然落入接种穴内,不必逐一往接种穴内放种。接种后,迅速掩盖薄膜,用木板压实,使菌种紧贴在培养料上,然后用胶布将薄膜开口粘合,以防在搬运时散开。

5.发菌 接种后,将箱子堆在室内培养。早期多采用重叠法堆箱,高度约为1米左右,每堆8-10箱,温度较低的房间,可堆10一12箱。箱子的下面要用方木或砖块垫起,离地面30厘米,这样有利于通风透气并预防鼠咬。每堆之间应留有走道,以便检查和倒箱。用玉米秸之类编的培养箱,不能堆得太高,以防倒塌。室内养菌以自然温度为主,最好保持在5—15℃之间。如无加温条件可随自然温度任其缓慢生长,并无不良影响。自然气温在10℃以上,且室内上下温差较大时,应15天左右倒箱重码1次,以使菌丝发育均衡,出菇期一致。一般在接种后5—7天菌种开始变白,经10-15天培养,培养基表面已被白色菌丝所覆盖,2个月左右,菌丝可以长透料。发菌期间,室内相对湿度为70—75%。室内养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因为菌丝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热量,积聚在薄膜内,会阻碍菌丝正常发育,而且在菌丝旺盛生长时,由于热量散发不出去,会造成“烧料”而使培养料变酸。

3月以后,随着气温回升,箱内培养料温度也随之升高,此时要将箱子改成十字形或品字形堆放,便于空气流通,降低培养环境温度,以促进菌丝发育。室内倒箱时,要随时检查菌种成活情况,菌种没有成活的,可以采用加大接种量(每箱用种2—3瓶)的方法补种。对污染杂菌的菇箱,则要分别进行处理。凡污染链孢霉、根霉、毛霉的,污染程度不严重,可用木板压好薄膜,放在低温、黑暗处继续培养;严重者可重新灭菌接种或埋掉。

在正常温度下,约经两个月,培养料表面会形成菌膜。菌膜是在温度较高并有良好散射光的条件下,菌块表面出现的黄褐色或红褐色分泌物干涸后形成的。菌膜的作用类似树皮,能避免菌块的水分过多蒸发,但菌膜过厚又不利于空气、水分的进入而影响出菇。一般说,发育良好的菌块,表面菌膜呈橙黄色或锈褐色,有漆样光泽,用手指按有弹性;剖开看,内部白色菌丝充满料间,不干涸,有典型蘑菇气味。始终处于暗处或见光不多的菌块,菌膜形成晚,或只有部分地方能形成菌膜,这样的菌块,一般产量低。如果菌块发粘,培养料松散或发黑,有臭味,应立即淘汰。

6.出菇 箱栽滑菇经60—80天培养,温、湿度合适就能出菇。但靠自然温度发菌时,要到立秋以后气温下降到15℃以下才能出菇。吉林省、黑龙江省一般从9月中、下旬开始出菇,辽宁省则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菇。

⑴搔菌催蕾 在出菇前15—20天,自然气温已逐渐下降,应将培养好的菌块从箱内倒出,摆在出菇架上,打开塑料薄膜,使之有充足氧气的供应,以利原基分化。若菌膜太厚,还要进行搔菌,以利空气和水分渗入,菌膜太厚则不利于菇蕾形成。搔菌的工具是竹刀、铁钉或专用搔菌耙。搔菌耙的耙齿要尖利、齿间距3厘米。在菌块上纵横搔动、划透菌膜,深度一般为0.5—1厘米。然后平放在出菇架上,调节室温至15℃。当搔菌处有新菌丝出现时,立即浇水,使菌块含水量达70%,再盖上薄膜,搔菌处很快就有原基出现。分化的原基呈褐色颗粒状,经1-2天转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可辩认出菌伞、菌柄的幼小菇体。此时要打开簿膜,进入出菇管理。

⑵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室温控制在10—15℃,高于20℃,菇体发育慢,菇盖小,柄细,肉薄,易开伞。若低于5℃,则生长慢。幼菇生长期间若发现太干,可以向空中或地面喷水,将相对湿度提高到90%。菌块上只能根据菇体长势适量喷水,浇水过多,菌块变成暗红褐色,失去光泽,菇体生长缓慢,呈深红褐色,粘质多。水分过多则引起腐烂。滑菇从原基出现,经7—10天,趁末开伞前采收,采收过迟,菌盖张开,变为锈褐色,则降低商品价值。

每次采收后,要及时清除菌块表面残根和3—4毫米厚老菌皮,并停止浇水,盖上薄膜,保温保湿。经5—7天恢复生长,当培养料表面出现新的原基时,打开塑料薄膜,经过1-2天再浇水促进菇体生长。严冬季节采取保温措施,只要有5~10℃,滑菇的菇潮仍然很盛。若没有采暖设备,在最后一次采菇后,经10天左右风干处理,尽量降低培养料的含水量,可避免冬季保管时冻冰。然后将菌块在室内集中堆放,用塑料薄膜将菌块包好,防止过分脱水,保持菌丝活力。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5℃以上时,揭去薄膜,放到出菇架上浇水出菇,也可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让培养料自然吸水出现原基,过1-2天再浇水,按前述方法管理。在正常情况下,按每箱投干料4千克计,产3-4潮菇,可收鲜菇1.5-2千克。

二、盘式栽培

盘式栽培为我国所创,一般为农户所采用,目前是我国滑菇产区的主要栽培模式。1个农户种滑菇3000盘(帘),需养菌室80㎡,出菇房100㎡,每年两茬,可创利2万元。

1.季节安排 滑菇适宜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因此多在北方靠近沿海的地区栽培。北方地区无霜期短,常规春种秋收的栽培模式,每年只生产一个周期,设备利用率较低。黑龙江穆棱县食药用菌研究所经2年的栽培实践证明,1年栽培2茬是可行的。北方春秋两季的平均气温为10℃左右,是出菇季节,又是种滑菇的好时机。根据气候条件调整种菇和出菇的时间,具体安排见表24-1

年栽2茬滑菇的季节安排

季节安排 接种 发菌 出菇

春种秋出3月~4月5月~8月9月~10月秋种春出10月~11月12月~3月4月~6月

春季安排是先种菇后出菇,秋季安排是先出菇后种菇,即春种秋出,秋种春出。周而复始,每年两茬。春种秋出在气温较低时(3月~4月)接种,既有利于防污染,又有利于发菌。春夏期(4月~8月)养菌,料包单层摆放在培养架上,或品字形摆放在培养架上,每半月倒垛一次,以免烧菌。7-8月出菇房要覆盖草帘,通风控温,安全越夏,此期菌丝充分积累营养。至9月开膜喷水出菇,10月底出菇结束。秋种春出于10-11月接种,气温较低不易污染杂菌。可码垛养菌,每垛高10~12层,室温维持在15~20℃,每月倒垛一次,以利发菌均匀一致。菌丝发满袋后,12月~3月可在0℃左右堆放。4月升温到10℃以上,即可上架出菇,至6月底出菇结束。

2.品种选择 滑菇各品系对子实体发生的温度要求有所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将滑菇分为4种类型:

极早熟种20℃;早熟种15℃;中熟种l0℃;晚熟种l0℃以下。由此可见,滑菇中熟种、晚熟种形成子实体原基所需温度更低一些。奥羽2号和3号,均为中晚生种,出菇时间集中,有利于采收加工和下茬菇的安排。一般情况下,菌伞颜色因品种而异,早生种菌伞呈橘红色,中、晚熟品种呈红褐色。早熟品种菌柄比晚熟品种细而长,后者菌伞上的粘液比前者多;在15℃左右早熟品种生长正常,l0℃左右中晚熟品种生长良好。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夏、秋季的温度变化很大,靠自然温度进行滑菇栽培,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选择不同温型的菌种。

3.托盘制做 规格一般为55cm×35cm。制做托盘的材料可因地制宜,高梁秆、玉米秸、废木板均可做成托盘,无论那哪种材料,做成的托盘均要求光滑无刺,以免扎破塑料膜。玉米秸秆托盘的做法是∶先将秸秆上的叶子扒掉,用刀将秸结处的剌突削平,截成所需的长度。在玉米秸上相距30厘米穿2个孔,用2根坚硬的枝条穿插固定,一个托盘需要7-8段玉米秸。

4.原料配方 原料的配制如下∶

⑴木屑89%,麦麸(米糠)10%,石膏1%;

⑵木屑49%,作物秸秆粉40%,麦麸(米糠)10%,石膏1%;

⑶玉米芯粉69%,豆秸粉20%,麦麸(米糠)10%,石膏1%;

⑷木屑79%,甜菜粕15%,麦麸5%,石膏1%。

将上述配方所需要的原料混匀,加水闷堆2-3小时后拌匀,用手握料,指间有水渍约含水60-61%。蒸料会使培养料中的水份增加2%,达到62-63。

在生产实践中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为提高产量而加大麦麸或米糠用量,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因菌块容易污染杂菌而减产。

二是为图发菌快,拌料“宁干勿湿”,结果因料内缺水而后期产菇困难。

三是培养料含水超过63%,造成缺氧环境而发菌困难,进而滋生杂菌培养料变酸。

5.蒸料灭菌 滑菇生产的培养料灭菌不同于其它品种,其常压锅蒸料操作如下∶

烧开锅水后,先在蒸屉底层撒5-7cm厚的干料,以吸收上部滴下的冷凝水,然后向有热气冒出的地方撒正常含水量的料,要严格按照“见气撒料”的要求进行,严禁将料一次快速倒入屉内。否则出现“夹生料”。屉装满料后盖上2层麻袋,从大量热气逸出时算起,持续蒸2小时,停气后40分钟,料温在90℃左右时趁热出锅包盘。如果低于70℃再包盘,接种后易染杂菌。

需要明确,常压蒸料2小时,只能杀死杂菌的营养体,不能杀灭孢子,因此培养料须提前堆制或发酵2天,使料内所有菌群处于活跃状态,以利杀灭。

如果常压蒸料时维持100℃8小时以上,则能杀死包括孢子在内所有的杂菌,因此培养料不必提前堆制或发酵。

6.装料接种 木框规格∶55cm×35cm×8cm;刮板规格∶25cm×12cm(图24-4);聚丙烯包膜∶105cm×100cm×0.003cm。

图24-4包盘所用工具

⑴装料 将蒸好的培养料倒入木框内的塑料膜内,每盘用料4.5千克,压实后厚度在4.0-4.5cm。用刮板将培养基刮平,使料面稍微隆起,以避免出菇时盘面积水。

有的栽培者主张培养料要厚些,认为这样营养充足,后几茬菇长得健壮,产量较高;而有的栽培者认为适宜的出菇期有限,培养基厚了当年出不完菇,浪费原料,培养块厚度在3.0-3.5厘米就足够了。这两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前者把培养块装得过厚,气温升高时菌块发不满,容易引起杂菌污染,秋冬出不完菇而春季又没有出菇场所时,造成原料浪费。后者因为培养块过薄,既不利于保水,又在出二、三茬菇时营养不足,菇体瘦小,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根据几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厚度还是以4.5厘米左右为宜。

⑵接种 盘内料温冷却到25℃以下接种。有的生产者认为手试料温感到不烫手就可接种,此法其实不可靠,菌种往往受到高温的伤害,萌发力和抗病力都有所降低,发菌慢易染杂菌。

接种室按常规消毒灭菌。接种每组5人,其中2人包盘、搬盘,3人备种、掰种、撒种。用净手小心将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的块,不能用手搓。打开料盘,迅速而均匀地撒入一层菌种,轻轻压实,使菌种与料面充分接触,以利菌种的萌发吃料。

7.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是滑菇栽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用优良菌种、严格蒸料灭菌、认真接种的基础上,加上良好的管理措施,滑菇栽培才有稳产、高产的可能。而忽视管理,前几个环节做得再好,也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有的栽培者只注意管理以前的工作,认为接种结束,不用怎么管理到秋天就等收菇了,产生严重的忽视管理的倾向。实践证明:认真管理与忽视管理的结果大不一样。同样大小的菌盘,管理得当,每块能产鲜菇2公斤;而管理差的只有0.5公斤!有的栽培户因发菌早期忽视管理造成"烧堆"而蒙受损失。根据滑菇菌丝生长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将滑菇管理分为发菌初期、发菌中期和发菌后期管理。

⑴发菌初期管理 从接种后到菌丝布满整个菌盘表面为发菌初期。此期管理的目的是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迅速布满菌盘表面,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保温和通风上。接种后的菌盘,因夜间菇房内外的气温较低,不能直接摆放在培养架上,以防菌盘受冻害。通常是选择温度在2-4℃的菇房或闲置的房屋,把菌盘每7个垛在一起,用棉帘或草帘盖好,保持菌盘温度在2-4℃,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照。每隔5天倒一次垛,将上部的菌盘倒至底部,底部的倒至上部。此阶段除了维持菌盘的最低发菌温度,还要注意场所的通风。在室外气温较低时(-5~3℃),每隔3~5天打开棚底角的塑料薄膜通风l小时或打开房屋的窗户通风1小时。接种后5~7天菌种块萌发变白,表明菌丝已恢复正常生长。在4~8℃条件下经10~15天,菌盘表面布满白色菌丝,并开始向培养基深层生长,发菌初期结束。发菌初期时间虽短,但对栽培成败关系极大,因为此时温度变化大,有急速上升的可能,一旦气温上升,不能及时将菌盘疏散开,由于温度越高,菌丝生长越旺,菌丝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因薄膜包裹而散发很慢,几天后就会使培养基变酸,出现了通常所说的"烧堆"现象,因此在接种和发菌初期管理交织在一起时,必须头脑清醒,防止顾此失彼。

⑵发菌中期管理 从菌种培养基表面到长满整个培养基为发菌中期,此期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菇房内通风换气,确保菌丝菇预定期限内布满整个培养基,到了发菌中期,菌盘应该上架了。有观点认为,接种后发菌时间长一点,培养基压实,产量高。堆垛发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气温回升的快慢而定,不能将堆垛时间拖得太久。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厂曾做过如下试验∶接种后的菌盘分成2组发菌,第1组10盘,经过发菌初期后摆放在培养架上继续发菌,出菇前,成品率100%;第2组1O盘,堆垛发菌,直到发菌后期才移到培养架上,成品率只有40%。此结果说明堆垛发菌时间过长对菌盘内菌丝正常生长十分不利,原因是缺氧菌丝弱化,易污染杂菌。接种20天后,气温逐渐上升,菌丝生长更加旺盛,必须加强培养场所的通风,每隔1-2天就应给菇房通风,同时简易菇房顶部要盖上遮荫物品如草帘、苇帘等,以防阳光爆晒菇房内温度骤然上升。这个阶段是杂菌污染的多发期,因此要经常检查菌盘,如果个别菌盘发现杂菌污染,属于链孢霉、根霉、毛霉污染的,可将其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继续培养。在接种后的40天左右应将菌盘上下调换一下位置。现介绍一种处理受杂菌污染菌盘的有效方法(《滑菇栽培技术》,朱克编著):将污染严重的菌盘用土埋起来,到秋季气温开始转低时再取出出菇。具体做法是选一个排水良好的地方,先挖出深20厘米、宽20厘米的排水沟,将沟内挖出的土铺在要摆培养块的地方,修成一个平台,稍压平后将培养块摆在土台上,在另一侧再挖同样一个排水沟,将沟土盖在菌盘上,盖土厚度10厘米,盘两侧也要用土盖严,对污染木霉、青霉的菌盘,如果是局部,可将污染部位的塑料薄膜轻轻打开,上面撒一层石灰粉重新包好,用土埋起来,到秋天再取出培养菌、出菇。除此而外,都不要在养菌期间随便打开薄膜,防止越夏期间滋生杂菌或遭受菇蝇危害。如果菌盘大部分被杂菌污染,菌丝难以恢复生长,应及时将这些菌盘移到远离菇房的地方,用火焚烧或挖1米的深坑埋掉。

⑶发菌后期管理 发菌后期指菌丝布满整个培养基到蜡质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管理的不同点是适当提高菇房温,使之保持18~22℃。

在外界环境气温正常上升的情况下,从接种到菌丝布满整个培养料需50~60天,此时菌丝与培养基联成一体,两手平托可将菌块托起而不碎,培养基表面开始出现水珠和黄褐色分泌物。在这种情况下要给菌盘增加散射光照,还要加强菇房通风,一般是将菇房周围的保温帘子撤掉,如果是在空闲房屋内栽培。应将门窗打开,保持经常性的通风,以促进表面菌丝转色,并逐渐形成蜡质层。

蜡质层形成的好坏,对产量结果影响很大。正常的蜡质层有橘黄色和红褐色之分,厚度在O.5-0.8毫米,蜡质层对盘内菌丝起保护作用,既防止水分蒸发,又防止外部虫害和杂菌的侵入。形成良好的蜡质层,也是菌丝健壮和高产的重要标志。有的栽培户,往往忽视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以为只要离丝长满盘。秋后就会有较好的产量。实践证明:蜡质层形成的不好,菌盘内菌丝对杂菌的抵抗力低,容易烂盘。影响蜡质层形成的因素有3个:一是劣质菌种,菌丝弱,一般不易形成蜡质层;二是散射光照度不够。在菌丝布满培养基后,就应该及时给以散射光。但光度要合适,光线越强,蜡质层越厚,有时厚达1.0-1.5厘米,这样的蜡质层过多地消耗营养,不利于水分的吸收,往往影响产量。

⑷越夏管理 菌盘表面形成蜡质层后,表明菌块的发菌已结束,菌丝体基本达到生理成熟,已具备出菇能力了。但此时正值夏季,外界环境温度高,不具备出菇条件,因此需要越夏。越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菇房的经常加大菇房的遮荫程度,防上日光直射迸菇房而导致温度升高。这个时期应使菇房温度控制在26℃以下,如果超过26℃,在加强通风的同时,可采取喷冷水降温的措施,具体做法是:在菇房内各条道上铺一层沙子,厚度在2-3厘米,然后向菇房内空间和地面喷洒井水,对菇房降温起到一定作用。在高温期间如果不采取降温措施,使菌盘长时间处于高温条件下,菌丝体就会受到伤害,出菇能力将大大减弱。进入8月中旬即出菇管理的前夕,应对整个菌盘检查一遍,如果有整盘污染杂菌的,应及时拣出去处理掉,对于局部污染的菌盘可移出菇房与正常完整的菌盘分开,单独进行管理。

8.出菇前管理 滑菇接种后,经过春季发菌和度夏,到秋季自然温度降到2O℃以下时,即可进入出菇阶段。管理步骤如下:

⑴开盘划面 黑龙江、吉林在8月中旬,长城以外其它地区在8月下旬至9月初,平均气温一般能降到20℃以下,此时具备了开盘条件。操作前对菌盘进行检查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菌盘是否形成蜡质层、以及蜡质层的厚度、杂菌污染程度:已形成蜡质层,菌盘完整,手感有弹性的列为一类;没形成或仅局部形成一薄层蜡质层,菌盘完整有弹性、无杂菌污染的为二类;而有杂菌污染的菌盘归为三类。

对于没有形成蜡质层的二类菌盘,要移到温差大,有散射光的地方,将薄膜稍稍打开点,也可以去掉整个塑料薄膜把菌盘放到培养架上,再覆塑料薄膜培养,使之加速形成蜡质层。凡染上杂菌的菌盘应与正常的分开管理,以免杂菌扩散污染。在进行分类同时,要对菇房清扫消毒,使之清洁、干净,如有菇蚊或菇蝇的话,可用灯光诱杀,或用驱蚊用的灭害灵喷雾杀死蚊蝇。

由于有蜡质层,不利于水分及空气进入菌盘,要进行划面。可自制划面刀片,每隔3厘米在盘上划开蜡质层,深度视蜡质层厚度而异,厚的划O.5厘米深,薄的划0.2厘米深,一般划6至7行。划面后的菌盘要继续覆盖塑料薄膜,5天后待划痕处长出新生菌丝后,方可进行喷水管理,而不能在划面后立即向盘面喷水。否则,由于表面菌丝创伤还没有愈合,喷水后受到突然的刺激而菌丝萎缩,不仅推迟出菇时间,还会影响产量。

⑵喷水促菇 喷水可诱发子实体原基的形成。水太凉时,要在菇房内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用,使其温度与菇房内温度一致;含有漂白粉的自来水,应先放到缸里或水池内放一段时间,使氯气释放干净后再用;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的水源或含盐、含酸、含碱较高的水源不宜使用。喷水工具应使用喷雾器,喷出的雾滴细小均匀。喷水后菌盘表面不能积水。

若气温不稳定,下降后又回升,致使菇房温度超过2O℃,有时高达25℃,应停止向盘面喷水,防止烂盘和杂菌发生。此时应待菌盘表面的积水蒸发后,用塑料薄膜暂遮盖,向地面、空间喷水,以降低菇房内的温度。等高温天气过后气温降低到15~20℃时,每天可向菌盘喷40~50毫升水,以晚间喷洒为主。

菌盘表面出现少量原基时,暂停止向盘面喷水,只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菇房内湿度在90%左右,遇到降温时再向盘面喷水,这样可使盘面出菇整齐。

滑菇子实体原基刚形成时呈乳白色的颗粒状,经1-2天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待形成具有菌伞、菌柄的幼菇,就可以转入出菇管理。

⑶出菇时管理 出菇管理是幼菇形成后到采收前的管理。要点如下∶

①湿度 原基发育成正常子实体,受到培养基含水率和空气相对湿度双重因素影响,子实体生长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

出菇时加大喷水量常常是利少弊多。喷水过多时,菌盘颜色呈暗红褐色,无光泽,子实体生长缓慢,颜色呈深红褐色,粘液层厚。此外,培养基内水分过大时,特别是在不通风条件下,除了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外,还诱发菇蝇类、蛾类、线虫等虫害发生。害虫主要是吞食菌丝,使培养块变得松散,过多地吸水变黑,最后导致不出菇。总之,出菇期的水分管理,主要是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并根据菇体长势适当向盘面喷水,

②温度 滑菇商品菇要求不开伞。1个菇体的重量,菌柄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出菇管理中要尽可能控制菇体开伞,以增加菌柄在总产量中的比率。

温度适合菌柄生长有利于提高产量,一般菌柄发育所需温度较原基形成时稍高。当菌盘出菇较整齐时,可采取暂时控制通风,喷水1-2天的方法来提高室温。如出菇不整齐时,可对刚出现原基的培养块停止喷水1-2天来提高室温,菌柄向上生长时再喷水。如果出菇期温度过高时,则形成的原基小,菌伞色淡,易开伞。

③光线 出菇时必须有散射光,忌讳直射光。菇棚顶部如果遮盖物过多,棚内架层间距过小,会导致棚内光线不足,菇体菌柄长而弯曲,菇色淡,子实体小,开伞早。因此出菇期要适当减少棚顶遮盖物,保证菌盘有适当的光照。光线过强对子实体生长也不利,菌盘水分容易散失,不利于菇体正常生长,直接影响产量。出菇时散射光强度以700-800勒可斯为宜,也就是在架层间能看清报纸正文小字的光强。

滑菇子实体生长时所表现的特征不完全取决于单一的条件,而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条件对滑菇子实体的影响参见表24-2。

表24-2环境条件对滑菇子实体的影响

环境条件 菌 伞 特 征 菌柄特征 其 它

颜色 光泽 粘液

基质过湿 深 无 过多

空气干燥 正常 似漆光 极少 菇体发育慢

温度过高 淡 长 易开伞

温度过低 深 无 正常 短粗 菇体发育慢

光线不足 淡 细长、趋光 菇小易开伞

通气不良 细长

⑷采菇期管理 每次采菇后要及时清理好菌盘表面,清除蘑菇残根,并停止向菌盘喷水,盖上塑料薄膜,防止菌盘表面干燥,稍微提高培养温度,以利于菌丝积累更多的营养,出好下茬菇。滑菇菌丝经组织化形成原基,它所能利用的水分和营养是由原基下部的菌丝供应,这可通过掰开长有子实体的菌盘部分观察出来,在子实体下方有明显变粗的洁白束状菌丝,而不出菇处仍为白色絮状菌丝,没有门色束状菌丝,这就从菌丝营养生理的角度要求栽菇户在采完一茬菇之后,必须为菌丝从生殖生长转为营养生长创造条件。停止喷水5-7天后,菌盘表面生出新的菌丝时,再打开塑料薄膜,向菇房的空间和地面喷水,使相对湿度达到85%~90%,几天后又有新的原基形成。

目前我国栽培滑菇主要是靠自然温度养菌、出菇,使用的菌种主要是中、晚熟品种,出菇时要求10-15℃的温度。然而,适宜出菇的时间只有一个半月左右,为了充分提高产量,当气温降到5℃以下时要考虑给予适当的增温条件以延长出菇期。近几年菇农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提高菇房温度的经验,如白天撤掉菇房顶上的遮盖物,利用阳光辐射提高菇房温度。当日光西斜之后,及时盖好保温帘等。这样可维持出完第三茬菇。没有出完菇的菌盘,要采取措施越冬,采完最后一茬菇后,停止喷水阴干10天左右,使菌盘的含水量尽量降低,避免冬季保管时受冻害。将菌盘清理干净后,移到0-2℃之间贮藏室内,用塑料薄膜将菌盘包好,防止菌盘干燥。第二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5℃时,揭去塑料薄膜,放到出菇架上喷水出菇。管理措施同前。

受冻的或完全变黑的、散碎的菌盘都不能出菇。因此越冬保管前要对菌盘进行一次检查。凡培养块完整、手按时有弹性、掰开菌盘断面有大量白色菌丝,均有产菇能力。相反,菌盘疏松、散碎,块内无白色菌丝且发黑的,就失去产菇能力,应将其淘汰。

三、袋式栽培

袋栽容量小、便于集约栽培、流水作业、生产周期短、生物效率高,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栽培方法。

日本多采用袋裁滑菇,用木屑作培养主料,所用之聚丙烯塑料袋,装湿料分为1千克装、2千克装、3千克装和4千克装四种规格。接种后,用橡皮筋或钉书针封口。封口处留有一定孔隙,可使成活率达90以上%。

接种后的塑料袋置于温室中,温度约在18—20℃之间。接种初期,将温度降至15℃培养10天,待塑料袋表面长满菌丝后,温度升到20℃培养70天,然后将温度升到25—26℃培养10天,共90天。同时要注意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室温为15—20℃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0%;室温为25—26℃时,相对湿度约90%。

到预定的出菇期前,将室温降到13-15℃,此时应将塑料袋口剪去,露出培养基,并进行搔菌处理,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以诱发幼菇。幼菇出现后,经7-10天即可采收。采3潮菇,大致上1千克装袋可收鲜菇230克,4千克装袋可收鲜菇1千克,产率约50%(鲜菇/干料)。

四、采收加工

要想保证和提高滑菇原料的质量,必须严格把握住采收这一环节。

1.采收标准 从销售来看,目前我国外贸部门是按菇体大小和是否开伞来分级,实行按质论价。如大连某公司规定的收购标准是:

一级品:菌伞直径1-2厘米、柄长3厘米以内的菇蕾;
滑菇栽培技术 农村致富好项目

二级品:伞径直径2-3厘米,柄长3厘米以内的半开伞或小开伞的菇体;

三级品:伞径3.5厘米,柄长3厘米以内的大开伞菇体。

按上述等级标准衡量,采收不开伞的一级品规格的菇蕾是理想的选择。无论是出口还是国内市场鲜销,都要坚持采收菇蕾的标准,因为开伞的滑菇不耐运输、

质量不住、口感不好,在国内市场同样不受欢迎。

2.采收方法 当菇体长到所要求的伞径标准时就要逆行采收。采收时将整盘或袋、瓶上的菇体全部采下,方法是用左手的中指、食指接住菇根部的菌块,右手捏住菇柄向上拔,这洋可以减少培养块随菇根带走。如遇到有的年份温度不正常,导致整盘滑菇成熟度不同时,为防止先成熟的菇开伞,可用锋利的刀片将先成熟菇在柄的基部割下,这样既达到适时采菇的要求,又防止因采菇而导致小菇蕾死亡。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培养块表面,将菇根和培养块碎渣打扫干净。

3.初加工 采收的滑菇要及时切根。时间过长(超过1天以上)会因开伞而降低商品质量。切根主要是切掉根部所带的培养基杂质和老化根部分,菌柄留的长短视销售要求而定。一般用小刀切根或用剪子剪根。

可在切根过程中分级或切根后分级,根据加工的要求,确定一个级别内伞径的上下限后,就可进行分级,如果是搞盐渍加工,就要按盐渍加工要求的菌伞上下限分级,如盐渍品一级:伞径1.0~2.0厘米不开伞菇。

滑菇的盐渍、罐藏、速冻和鲜销可参考第八章《鲜蘑菇的加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9264.html

更多阅读

猴头菇栽培技术 猴头菇批发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又名猴头菌、刺猬菌、花菜菌、对脸蘑。是我国著名的食、药用真菌。其肉质鲜嫩可口,被誉为“山珍”,长期以来与熊掌、燕窝、鱼翅齐名。猴头菌营养丰富,每100克干品中含有蛋白质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

鲍鱼菇栽培技术 金针菇栽培技术

鲍鱼菇又名台湾平菇、高温平菇、黑鲍菇,是从我国台湾引进的一个珍稀品种。其子实体肉质肥厚,菌柄粗、黑褐色,肉质清香脆嫩,味道鲜美,营养十分丰富,风味独特,颇受人们的欢迎。据报道,子实体含粗蛋白19.20%,脂肪13.49%,可溶性糖16.61%,粗纤维4.80

秀珍菇栽培技术 工厂化秀珍菇栽培技术

一、秀珍菇简介秀珍菇又名袖珍菇、白平菇,小平菇、姬菇、紫孢侧耳,黄白侧耳、黄白平菇、环柄斗菇、姬平菇等。秀珍菇形态优美;质地脆嫩,纤维含量少,清甜爽口,口感特佳;味道鲜美,无平菇的腥味,具有独特的风味,具有“味精菇”之称。秀珍菇营养丰

双孢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种植技术

双孢菇栽培技术俗话说得好,“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这一条腿的食物指的就是蘑菇,常吃蘑菇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最近两年的食用菌市场上有一种蘑菇非常走俏,它的名字叫做双孢菇。这个

滑子菇栽培技术 包谷菌栽培技术

一、滑菇简介滑子菇又名滑菇、滑子蘑、珍珠菇、真珠菇、光帽黄伞、光帽鳞伞、纳美菇(日本),菇体簇生,色彩艳丽,菇肉脆嫩,味道鲜美,鲜滑菇口感极佳,具有滑、鲜、嫩、脆的特点,颇受人们欢迎。滑菇因它的菌盖表面有层黏液,食用时黏滑,用筷子不易夹

声明:《滑菇栽培技术 农村致富好项目》为网友一瞬间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