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 看破人生的禅语



心灵禅语

编辑制作:花脸





逆风的香

林清玄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 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

平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到花香。

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已。佛陀和蔼地说:“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 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 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谦卑心

林清玄

(一)

谦卑比慈悲更难。

慈悲是把众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从心底生起自然的慈爱与关怀。

谦卑是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从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与敬爱。

我们知道,无条件地爱子女是容易的,无条件地敬父母则很少人可以做到。

所以,谦卑比慈悲更难。

(二)

通常,我们对身份地位权势比我们高的人,容易生起谦卑之念,不易生起悲悯的心。

反而,我们对身份地位权势比我们低的人,容易生起悲悯之念,不易生起谦卑的心。

这是我们的我执未破,在人中有了高低。

修行的人应该训练自己,对众人敬畏位高权重的人,发起悲悯;对地位卑微生活困顿的人,生起谦卑。

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同情悲悯吗?

没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感恩尊敬吗?

对富贵豪强的人悲悯很难,对贫贱残弱者的谦卑更难。

(三)

悲悯使我们心胸宽广,善于包容;谦卑令我们人格高洁,善于感恩。

慈悲是由感恩而生的,感恩则源于真正的谦卑,骄傲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而由于感恩,我们才可以无憾地喜舍。这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发起,谦卑的感恩是其中的要素。

有一位伟大的噶胆巴上师教导我们,思考某些因果关系,来发展我们的四无量心,这思考的方法是:

“我必须成佛,是第一要务。

我必须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因。

悲是发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体认众生皆我父母,这个事实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须体认这一点!

首先,我必须念念不忘今世母亲的恩,而观想慈。

然后,我必须扩大这种态度,以包括所有还活着的众生。”

透过这种思考,我们可以愉快地观想,不断地念:

“当我快乐时,

愿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愿众生的福泽充满天空!

当我不愉快时,

愿众生的烦恼都变成我的!

愿苦海干涸!”

我们的观想可以得到真实的谦卑,谦卑乃是感恩,感恩乃是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四)

谦卑就是谦虚,还有卑微。

谦虚要如广大的天空,有蔚蓝的颜色,能容受风云日月,不会被雷电乌云遮蔽,而失去其光明。

卑微要如无边的大地,有翠绿的光泽,能承担雨露花树,不会被污秽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机。

谦虚的天空不会因破坏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践踏而委屈。

永远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实的谦卑。

(五)

我一向不愿穿戴昂贵的服饰,不愿拥有名牌,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名贵。

我一向不喜出入西装革履、衣香鬓影的场合,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高级。

我要谦虚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

谦卑的野草是自在地生活于大地,但野草也有高贵的自尊,顺着野草的方向看去,俯视这红尘大地,会看见名贵高级的人住在拥挤的大楼,只有一个小的窗口。

我不要人人都看见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严。

(六)

一株野草、一朵小花都是没有执著的。

它们不会比较自己是不是比别的花草美丽,它们不会因为自己要开放就禁止别人开放。

它们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

(七)

宋朝的高僧佛果禅师,在担任舒州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给了他四个戒律:

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三、规矩不可行尽----若将规矩行尽,会予人麻烦。

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这四戒比“过犹不及”还深奥,它的意思是“永远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谦卑的态度。

高傲的人常表现出“大愚若智”,谦卑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八)

南泉普愿禅师将圆寂的时候,首座**问道:“师父百年后,向什么处去?”

他说:“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说:“我随师父一起去。”

禅师说:“你如果想随我去,必须衔一茎草来。”

在举世滔滔求净土的时代,愿做一头山下的水牛,这是真正的谦卑。

(九)

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在街上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众生礼拜,即使被喝骂棒打也不停止,只因为他相信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都可以成佛。

我们做不到那样,但至少可以在心里做到对每一众生尊敬顶礼,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看人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

是的,只有我是凡夫,切记。

(十)

我愿,常起感恩之念。

我愿,常生谦卑之心。

我愿,我的谦卑永远向天空与大地学习。

不可四尽

金跃年

宋朝有一位禅师,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舒州太平寺任住持的时候,其师吴祖法演曾谓之曰:“住持此院,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劝诫。”其师所指也就是“法演四戒”,分别有以下四点:

一是福不可受尽。

二是势不可使尽。

三是好话不可说尽。

四是规矩不可行尽。

获此戒的佛果圜悟禅师获得上乘的智慧,成为宋朝的大禅师。

法演四戒给了我们人生中很好的启发。

我们经常会过于沉溺在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中,但如果你不知爱惜的话,这个幸福的源泉就会逐渐枯竭,同时,为你带来幸福的“缘丝”也会为之断绝。

人很容易顺着时势去做一些事情,但这正是危机。若能懂“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的哲理,便能使危机变转机,就不会使势行尽了。

不论怎么样的好话,如果过于详细地解说净尽,则其味必减半,会给人一种平易的肤浅感。

昔日的佛陀在森林中枯坐六年,以及当时见到的印度苦行外道的苦行情况,终不能证道。所以佛陀见其弊,终不从,后来才在菩提树下悟道、证道。后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度化无数众生,是深知“规矩不可行尽”的大智慧者。



公平

一座庙里的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万人朝拜,万人供奉?”

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十分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之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得方方正正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中,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练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呢?”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茶与禅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

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 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稍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

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 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想要去端杯,释圆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

释圆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相差这么大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能释放出茶的清香。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大师与凡人

宁白

有个信徒问惠海法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惠海法师答:“有。”

信徒问:“是什么呢?”

惠海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惠海法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又问。

惠海法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 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所以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 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惠海法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请客

谢志强

一休禅师来到将军府,门卫挡住他不准他进去。一休说将军请他吃斋。可是,门卫不屑地打量他。一休衣服褴褛邋遢,还散发出难闻的异味。门卫像驱赶野狗一样,挥手说:离远点。

一休便返回,换了一件簇新的袈裟,再次登门,门卫没有为难他,立刻放他进去了。

一休和将军面对面坐着用斋。将军发现,一休禅师并不往嘴里送斋,而是不住地往衣袖里装。

将军疑惑,便是问:师父,你这样是替家母和学僧带菜吧?请您只管享用,我会叫厨师再多烧些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说:你口口声声叫我师父,可你今天是请衣服用斋。

将军说:师父真幽默,我确实请师父用斋呀。

一休禅师说:我第一次登门,穿了件破旧的法衣,门卫不准我进门,我只得回寺套了件新做的袈裟,门卫很客气地放我进来了。

将军说:门卫大概还不知我已拜您为师了,这样对待您,回头我处罚他。

一休禅师说;不必了,怪我无知,没遵守将军府的规矩,我只是以为,穿旧衣和穿新衣,我被看成两个相反的人,窃以为你请客是在请衣服,我忍不住就给衣服用斋了。

将军说:师父,弟子惭愧。



矛盾的人

弟子问大师:

——我想知道人类最古怪的地方是哪儿。

大师答说:

——他们的想法总是很矛盾: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

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

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时,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命运

王玉北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 “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

禅师让他伸出左手。指给他看: “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让他跟自己一起做了一个动作,把手慢慢握起来。握得紧紧的。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命运呢?”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薄薄的银子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带他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

富人说: “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

哲学家又特地带他到镜子前,问: “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富人回答: “我看到了我自己。”

哲学家一笑,说: “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是这一点银子就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舌与牙

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全部落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求佛问佛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

------------------------------------------------------------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问佛 :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

佛曰: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

------------------------------------------------------------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 ?

佛曰: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

------------------------------------------------------------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

佛曰: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

------------------------------------------------------------

我问佛: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

我问佛: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

我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

我问佛: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我问佛: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

我问佛:你多大 ?

佛曰:我就算一岁,我也是佛,你就算100岁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那也是人。

------------------------------------------------------------

我问佛:世事本无常是什么意思?

佛曰: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

我问佛: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曰: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

------------------------------------------------------------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

我再拜无言,飘落,坠入地狱无间 。

------------------------------------------------------------

佛曰:缘为冰。

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

佛曰: 一切皆为虚幻 。

我信缘,不信佛道。 缘信佛,不信我。

------------------------------------------------------------

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

------------------------------------------------------------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槃.

------------------------------------------------------------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曰: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佛曰:“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实在有违做人之道。

佛曰:少欲,则少烦.

佛曰:出口即错。

人曰:说错即对。

-------------------------------------------------------------

佛曰: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人曰:人在莲台上,不动即佛。

佛曰: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人曰:心在俗世外,不动即亡。

-------------------------------------------------------------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生匆匆一瞥 。

-------------------------------------------------------------

对于一切所遇境缘(如遇到的人、事、物),要明白本身都是虚幻的,是一个所见的幻象而已,所以不用执于去放下它,也不要把它住在心里,这样才可以保持我们的一如真心。也就是说不加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才是我们的真正的心念。再通俗点讲,也就是佛教导我们碰到一切事不要太执着,有时候静下心来反而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法观点:“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命由已造,福自已求”,正是佛教破除迷信的有力的证据。“命”虽有天定,但“运”完全在自己手中掌握。正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可参阅袁了凡先生写的《了凡四训》。充分的论述和分析了为何命由已造?

-------------------------------------------------------------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我也解释不好。但只觉得此段话与《金刚经》里的内容非常吻合。不妨看看,也许就会心领神会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语言、文字又何尝不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

【不可说】:  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

--------------------------------------------------------------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云:一刹便是永恒。

佛曰:纵有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饮.

佛曰:凡事太尽,则缘分势必早尽。

佛曰:一切皆有因果。

佛曰:欲海无边。

佛总是佛,佛重视禅,佛曰乃禅曰,佛道乃禅道,悟佛乃悟禅。

------------------------------------------------------------

我说:我情愿做红尘路上一颗忧郁的石子。

水湄,绿堤,枫桥。

一潋柔波,撩了风动,软了尘心。

你说,前世我们约定,

在紫藤花铺香的月晚,我们相见。

紫藤花……地老天荒!

长相守,意悠然,纤指冰弦,琴瑟永合。

愿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

佛曰: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你们只有思之苦,无姻之缘,

未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我说:我仍愿做红尘路上一颗忧郁的石子.

莫愁湖,风寒轻拢烟雾...

长亭路,目断不知归途...

碎香,凝寒露,心仍执著。

于是

佛曰:苍生难渡



<

取 水

星 竹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炎热,太阳照在头顶,黄黄的土路上,就像燃烧着一团大火球。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佛徒们实在是有些走不动了,希望取水做饭,在此歇息。

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对弟子罗汉说,前边有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大家就在这里等待,暂时都不要走了。

弟子罗汉提着装水的皮囊来到了小河边,由于天气炎热,一条小河已经被蒸发得成了一条小溪。而路人都来这里取水,车马还从小溪中穿梭而过,溪水被弄得十分污浊,下面的黄土全都翻了上来,水面上全是沙子,根本不能喝了。

罗汉无奈,只好提着皮囊回到佛陀的身边,告诉大家那水已经很脏,无法将它取回来解渴做饭。建议佛陀带领大家继续前行,去找另一条河水。

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再看看疲惫不堪的众人,对罗汉说,你还去那里取些水来吧,上午我们就走到这里,吃了饭我们再赶行程。

罗汉心想,那条小溪里的水怎么能够喝呢,再去也是浪费时间,但佛陀已经下了指领,他只好提着皮囊再次来到溪边。溪水依然污浊不堪,上面还漂着一些枯枝烂叶,还是无法食用。

这一次,罗汉不敢空手回去,便从小溪里取了半袋泥沙回来。佛陀看了污浊的泥水,对罗汉说,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没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来给我看,而是应该等在那里,等事情自己的变化。

罗汉说,如果我们去寻找另一处水源,大概就不是这种情况。

佛陀说,不,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许另一条河水也是这样,那你又该怎么办呢?现在你再回去,还是到那条河里去取水,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办法。也是我们做事的一贯道理。

罗汉很是犯难,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师让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么办法,使那溪水变得清澈纯净,我将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

佛陀说:你什么也不要做,只要等在那里就行,否则你将会使溪水变得更为混浊,如果所有人都不进入那条水域,溪水早就有了变化。现在你要做的,只需要等待那里,等它自己变化就行。

罗汉第三次返回溪边,这时流动的溪水已经带走了枯叶,水里的泥沙也渐渐沉淀了下去。只一会儿功夫,整条小溪便变得清澈明亮,一尘不染,纯净之至了。面对这样的情景,罗汉先是惊讶,接着就笑了起来,快乐地取回水来。

佛陀说,今天还没有向大家讲法开示,罗汉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开示吧。

罗汉惊喜地道:大师的教导真是奇迹,感谢你利用让我取水的事情,给我们上了一课。

佛陀说,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事物是恒常不变的。只要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耐心地等待,什么变化都有可能发生。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能变为好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无常。每一样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做为人,我们没有必要让烦恼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内心。一条河水是这样,生活的道理也是这样。不管怎样,泥沙都会沉淀,我们没有必要不快乐。

如果烦恼过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扰动,而并非烦恼本身不走。



人生的背负

一位年轻人陷入山穷水尽之境,无计可施,于是跪下来祈祷。

“主啊,我无法前进,”他说,“我背上的十字架太沉了。”

主答道:“孩子,如果你扛不起这个十字架,那就把它放在这里,再去打开一道门,选择你想要的十字架吧。”

年轻人如释重负,说:“感谢主!”然后照做了。

打开另一道门,他看到很多很多十字架,有的大到连顶都看不到。

这时,他看到远处墙上斜靠着一个极小的十字架。“主啊,我想要那个。”他小心翼翼地说。

主答道:“孩子,那就是你刚才背进来的那个十字架。”

当生活的重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时,环顾一下周围人们的处境,对你是有帮助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的要幸运得多。

润泽心灵

林端华

《五灯会元》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研讨和交流股市和外汇运行规律

无人的时候,无人的地方,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真正的考量。

大盘,股票,外汇K线,趋势,实战 听听“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听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大盘,股票,外汇,K线,趋势,实战

那些偷鸡摸狗,欺世盗名之流该汗颜了吧!

内心真诚之人,即使像兰花一样独处于幽谷,无人知晓,也始终会散发出淡雅的芬芳。



如果心老为自己跳

在梦里、高高的苦藤山上,我遇到一位最有权威的、白发白须的哲仙、他告诫我:人一生下来,就带来百分之百的痛苦,如果心老为自己跳。

我皱着眉头问:“怎样才能减少这些痛苦呢?”

哲人说:“若你的心能与公字共振,可减少百分之六十的苦。”

我深深吐了口气,又问:“那还有百分之四十的苦,怎么力?”

哲人继续指点:“若你的心能为他人供血,又可减去百分之三十的苦。”

“太好了,”我高兴地跳起来,“剩下的百分之十的苦就留给自己吧。”

这回轮到哲人皱眉头了:“你不想把痛苦百分之百地甩掉?”

“对”

“为什么”

“心要一点不为自己跳,我就不存在了。”

哲仙点头:“看来,人是不能离开痛苦的。”

清点你身上的财富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 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 ,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不正面回答,反问道 :“假如今天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十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人,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一千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道。

青年愕然无言,但看得出他心有所思的样子。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这个星期中离开人世的一百万人更有福气了。

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痉和忍饥挨饿的难受……,你已经好过世界上五亿人了。

如果你能够参加一个宗教聚会而没有侵扰、拘捕、施刑或死亡的恐惧,你已经比三十亿人幸福了。

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够的衣服,有屋栖身,你已经比世界上百分这七十的人更富足了。

刚刚过去的联合国“世界粮食日”数据显示,全球有三十六个国家目前正处于粮食危机当中;全球仍有八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有两成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在非洲大陆,有三分之一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球每年有六百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如果你的银行户口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经身居于世界上最富有的百分之八之列。

如果 你的双亲仍然在世,并且没有分居或离婚,你已属于稀少的一群。

如果你能抬起头,面上带着笑容,并且内心充满感恩的心情,你是真的幸福了。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这样做,但是他们却没有。

如果你能握着一个人的手,拥抱他,或者只是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你的确有福气了因为你所做的,已经等同上帝才能做到的治疗了。

如果你能读到这段文字,那你更是拥有了双份的福气,你比二十亿不能阅读的人不是更幸福吗?

看到这里,请你暂且放下书然后非常认真地对自己说一句话:“哇,原来我是这么富有的人。”

是的想想这些,你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哈哈哈。





双向看人看已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老者。

少年问:“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送给少年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在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痛苦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

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自己。因为你爱别人,所以你爱自己。

少年说:“这四句话,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成了老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都说他是一位智者。

把自己当成别人,能让我们心态平和;把别人当成自己,能让我们学会怜悯;把别人当成别人,能让我们懂得尊重;把自己当成自己,能让我们懂得自爱。这样的人生,将是完美的人生。

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论、斗法,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你们佛教怎么样

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来”,都是“一”,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可以说,“二”胜过你们的“一”,比方“乾坤”、“阴阳”,这都是“二”,

实在说,“二”要比你们“一”高明。’

法印禅师听后,像是不解地问道:'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一”吗?’道士:'只要你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胜过你们。’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慢慢地说道:'我现在竖起了一条腿,你能把两条腿

跷起来吗?’

道士哑口无言!

一与二,真要分的那么清吗?







说 法

林清玄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佛教领先的告别式,由星云大师主持,在悲痛的家属和亲友面前,大师如此开示:“人死了,就像搬家一样,从旧房子搬到新房子,我们看到人换了新家,总是欢喜庆贺,没听过哭哭啼啼祝人家搬家的。亡者舍下用旧的躯壳,换到新的身体,我们应该为他祝贺。人死了,就像移民,一般人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我们都会摆宴饯行,可能一辈子再也不能见面,我们并不会感到哀痛;现在死者生前笃信佛教,死后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移民到西方,比美国、加拿大更好的地方,我们应该为他欢喜。”

大师开示完毕,悲痛不已的亲友都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得到了信心,欢喜和希望。

听众的反应为什么会热烈?那是因为说法和他有关系,例如对学生谈学习,对经营者讲管理,对妇女讲女性的地位,对囚犯讲被关与闭关,对老师讲爱与关怀等等。如果是和听众没关系的题材,就必须创造一点悬疑,或者留一点余味。

“怎么来例行一点悬疑呢?”我问大师。

他举了两个例子:

大画家唐伯虎应邀去参加一位贵妇人的生日宴,席间,大家请唐伯虎献诗一首,以为祝贺。

唐伯虎站起来就说:“这个女人不是人,”

大家听了大吃一惊,议论纷纷。唐伯虎接着说:“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唐伯虎又吟道:“养个儿子会做贼,”

这下,连主人的脸色都变了,唐伯虎才说:“偷得蟠桃供母亲。”

星云大师说:“这就是悬疑,我下面要说的,出乎你们的预料。你是八风吹不动,我偏偏一屁打过江,透过悬疑的铺陈,到最后的结论就会令人印象深刻。”

大师了另外一个例子:有个吝啬的人,父亲过世了,请法师来诵《阿弥陀经》,法师说:“可以,诵经要一千元。”

儿子说:“能不能打八折?”

法师说:“好吧。”法师就诵经诵 到八成,停下说:“阿弥陀佛,请把这个人接引到东方。”

儿子一听,不对,就说:“师父,阿弥陀佛不是在西方吗?”

法师说:“因为打了八折,无法去西方。”

儿子就说:“那我给你一千,你还是送我爸爸去西方吧。”

这时候,爸爸从棺材里跳了出来,大骂:“你这个不肖子,为了省两百元,一下子送我到东方,一下子又送我到西方,你要把我折腾死吗?”

大师说:“这是留一点悬疑,也留一些余味,让大家去想:人应不应该吝啬?佛法能不能打折?正与邪本来就是相对的,一个人不可能又吝啬又有福报,也不可能又慈悲又残暴,更不可能又智慧又愚痴。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一方面做坏事,一方面找菩萨保佑,那是不可能的。”

星云大师又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为非作歹的富人,一生作恶多端,临终前才想到请法师念经,希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师来念了经,就祈请:“南无观世音菩萨,请找远方的菩萨来保佑他吧,南无观世音菩萨,请找远方的菩萨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吧。”

那个人听了,从床上跳起来说:“我都 快死了,你为什么不请近一点的菩萨,老是请远方的菩萨呢?”

法师说:“因为近处的菩萨,都知道你为富不仁,没有一位愿意来呀。”

星云大师说:“佛经里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害怕得到不好的果报,但不知道报有它的原因,菩萨知道因果之理,所以每一个起心动念、行事作为都很细心,这个道理很难表达,但一说远方的菩萨,大家马上都听懂了。

星云大师常讲“老二哲学”,一般人无法了解,因此他讲了一个故事 :

张家与李家是邻居,张家老是吵架,李家则是内外融洽,日子久了,张家很纳闷,就问李家:“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永无宁日,为什么你们一团和气,从来没有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总是吵架,我们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家的人都觉得自己没错,错在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的不是,自然就争执不休了。我们家的人怕伤害到家人,宁可先认错,打破花瓶的人马上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自责:不怪你,不怪你,都怪我把花瓶放在这里。人人都承认错在自己,关系自然就和谐 了。”

大师说:“好人坏人,老大老二,乃至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是这样,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就好像五只手指争着谁是老大,争来争去,轮不到小指头,但是小指头也不用伤心,双手合十拜佛的时候,离佛离菩萨最近的就是小指头。”

听着星云大师说法的人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那是由于他善于譬喻、善于举例,那是因为他在佛法上出入自在,在寻常的故事里随手一点,就有画龙点睛之妙,我戏称那是“为平常的故事开光点眼”,普通的事在他的口中,笔下立刻活灵活现,充满了佛法的意趣了。

如何为平常的故事开光点眼呢?例如大师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结婚了,婚后不久,朋友问他:“结婚好不好呀?”

他说:“结婚真好,我每天回到家,太太立刻给我拿拖鞋,小狗绕着我汪汪叫。”

过了一年,朋友又遇到了他,问:“结婚好不好呀?”

他说:“结婚真不好,现在我每天回到家,小狗给我咬拖鞋,太太绕着我汪汪叫。”

大师为这个故事开光:

“一样拖鞋穿就很好了,这世界不变化是不可能的,唯一不变化的应是我们的心。”

大师又打了一个比喻:

人生就像球一样:

小时候像篮球,人人抢着抱。

青少年讨人厌,像排球,被拍来拍去。

老了很可怜,像足球,被人踢来踢去。

大师为这个比喻点眼:

“不管篮球、排球或足球,只要学问很多,道德很好,广结善缘,都会变成橄榄球,人人紧抱不放呀。”



怎样用钱

星云大师

一条狗来告状:“大人,我因肚子饿了,到一户人家想要一点饭吃。我遵守狗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那人不但不给我,反而打我。”

法官一听:“咦!狗要饭吃还有规矩吗?”狗说:“我们狗向人要饭,前面的两只腿可以趴进屋门内,但是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

法官派小吏把那人找来问话,那人坦白招认,于是罪名确定。法官问狗:“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处罚他?”狗说:“请大人罚他做个大富翁!”法官听了哈哈大笑:“这不是倒给他讨了便宜吗?”狗说:“大人,我前生就是一个大富翁,因为为富不仁,不肯喜舍,所以死后堕入畜生道中受种种苦难,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罚他将来也做个大富翁!”

有财富固然很好,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而言却是不好的。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也有少部分是“贫穷的富人”。这是为什么?明明看起来很富有的,却说他贫穷,明明看起来很贫穷的,却说他富有,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来看待财富?

最富的穷人

善生长者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宣布:“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我们拥有无数金银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正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在善生长者的心中,波斯匿王虽然有钱,而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做一些福利众人的事业,虽然有钱而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吗?所以有钱会用才是最富有的人,否则,有钱也是穷人。

最穷的富人

苏格拉底临死时,弟子问:“老师,您还有什么遗言?”苏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还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死时连一只鸡也没力量还人,可他是否真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世上的人,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是不穷的,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

共通与个别

财富,在“能用”上是共通的,但在“所有”上就有所分别了。因此,这世间上的许多财富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共同享用。就好比电视机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边沾沾光也能看——虽然这电视机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总可以吧。又如高楼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过下雨时我可以躲躲雨,在你的屋檐下站一站。或如树木花草,虽然是你栽的,不是我的,不过我也可以看一下,闻一下,心里想着:“好香哦!”

世间“所有”是个别的,而“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所以,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水盆与大海

王新华 译

师傅打发他的一个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师傅便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我在市集里走的时候,那些人都看着我,还嘲笑我。”弟子噘着嘴巴说。

“为什么呢?”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傅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的海滩。

师傅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可是,为什么人家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





真心祈祷

刘瑞芳译

我请求上天拿走我的傲气,上天说:“不,傲气不是我能拿走的,而是你要放弃的。”

我请求上天让我的残疾孩子变完整,上天说:“不,她的灵魂很完整,她的身体只是暂时的。”

我请求上天赐予我毅力,上天说:“不,毅力是苦难的副产品,不是别人可以赐予的,而是要凭努力赢得的。”

我请求上天给予我幸福,上天说:“不,我给予你祝福,幸福取决于你自己。”

我请求上天让我的精神得以成长,上天说:“不,你必须自己成长,但我可以为你修剪枝叶,让你硕果累累。”

我请求上天让我爱别人,上天说:“啊,你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一手遮日

弟子去见师父。

弟子说,“我不再继续我的经文学习了。我跟父母兄弟同住一座小屋子,根本没有理想条件将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面。”

师父指着太阳,叫弟子把手放到脸上,将太阳遮住。弟子照办了。

师父说,“你的手虽小,却能将那巨大的太阳给完全遮住。同样,那些小问题总是想让你有理由阻止你在精神旅途的前进。正如你的手有能力将太阳遮住,平庸也有能力将你内心的光亮给遮住。不要因为你自己的无能而责怪他人。”

施舍的心

朱成玉

一场火灾将寺庙化为乌有。僧众们在大冷的天,住着露天地,让人唏嘘不已。

主持领着弟子们下山去化缘,希望筹集到一笔可以用来重建寺庙的款子。主持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望和影响力的,连一个乞丐都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紧贴口袋的钱捐了出来,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化缘到的钱依然是杯水车薪。

有人向主持建议,不如去镇上最富有的刘员外家去化缘,如果运气好,一下子就可以化到很多钱。

刘员外答应了给他们一笔巨款,但有个条件:在寺庙门口为他塑个塑像,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寺庙是他刘员外建的。主持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好答应。

寺庙建成了,刘员外的塑像趾高气昂地挺立在门口。但人们看见“他”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感恩之心,相反倒是有一些厌恶之情。

刘员外很高兴。但是令他诧异的是,在塑像下方的功德牌上,他看到他的名字竟然排在一个老乞丐的后面。他气愤地向禅师质问。

禅师说:“因为你施舍的是钱,而那个乞丐施舍的是心。”

上帝只发送种子

陈荣生译

一位妇女在购物中心闲逛时,看到一家新花店开张的海报。她走进那家花店后,看不到花瓶,也看不到任何鲜花,店里只有上帝本人站在柜台后面;

“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提出来。”上帝说,

“我想要幸福,我想要安宁、金钱、被人理解的能力,我想死后能够上天堂,而且我也想让我的朋友们都能得到这一切,”

上帝从他身后的架子上取下几个罐子,打开盖子,从中取出一些颗粒状的东西,将它们递给那位妇女。

“你把这些种子拿走,”上帝说,“把它们拿去种,因为我们这里不出售成果。”





修心

李碧华

看——

火那么壮大,水却熄灭它。

水那么壮大,土却掩埋它。

土那么壮大,风却吹散它。

风那么壮大,山却阻挡它。

山那么壮大,人却铲移它。

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他。

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

——时间最壮大吗?

不,是“心”。

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

心静自然凉

一位商人平常对钱看得很重,做买卖赔了一笔钱,伤心得如丧考妣,苦闷不堪,于是走进一处深山里去散心,化解悲苦。他走进林木葱郁、溪流潺潺的幽谷,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清凉,而是倍感烦躁,愈加气恼郁闷。

无意中他走进幽谷中一座寺院,见烈日下一老僧正在院中坐禅,便 走上前去向老僧 倾诉苦衷,老僧听了深思片刻道:“心静自然凉。”遂又闭目进入禅境。

商人顿悟。

一个人心情浮躁,杂乱纷纭,即使到了清凉之地也不见得能够得到解脱,仍可能会烦恼丛生;只要你能宁静淡泊,抛弃个人得失,放下一切,远离贪欲,抵制诱惑,自然会进入到一种清凉的境界。即使烈日当头、酷暑盛夏,也会感到清风徐来,五内生凉,神清气爽。

放下的智慧

从前,有一位老财主家有万贯资财,仍吝啬到了极点活得烦恼郁闷。于是,他便外出去寻找快乐。

路上,他见到一堆马粪,便如获至宝,想铲到路边的地里去,可是一看路边的地不是自己的田,便用衣裳下襟兜着马粪继续往前走。时值盛夏,老财主兜着沉重的马粪汗流浃背,再加上马粪散发出强烈的臭气,苍蝇乱飞,臭得几乎把他熏倒,但他仍然踉踉跄跄兜着马粪往前走。

这时对面有一个路人走了过来,老财主便 让其停下,虔诚地向其讨教快乐的秘诀。 那人被马粪熏得直想吐,一边捂着鼻子一边打着手势说:“放下,放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

放下,放下什么呢?老财主低头一看才知自己衣襟上还兜着马粪呢,这才感到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将马粪倒在路边的田里,顿时感到如释重负,轻松多了,心中涌出一股快意。

咦,这不就是快乐吗,还到哪里去找,老财主顿时开悟,并回想自己大半生省吃俭用,积累财产,如牛负轭,罪没少受,还活得十分沉重,活得没有一点意思。由于对佃户特别苛刻,搞得怨声载道,这何苦。

从此,老财主开始仗义疏财,将田分给穷苦人家种,灾荒年月还开仓济贫。由于广结善缘,做善事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变得快乐起来。

人处在滚滚红尘中,身边有太多的障翳、名缰利索的羁绊、小肚鸡肠的逼仄……由于把物质利益、名誉地位看得太重,心怀不开,常被这些自寻的烦恼压得喘不过气来,幸福从何而谈,快乐何年去找。

当你能把恼人的名利放下,就如同守财奴搁下熏人的马粪,就如同挑水者放下沉重的担子,就如同攀山丢掉累赘的行装,怎不敞心,怎不惬意,怎不轻松,怎不潇洒。

放下是人生的一道禅,你放下多少心理负担,就收获多少快乐的因子。





四马

吉祥法师

一天,佛陀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迅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

“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生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佛言:“人生苦短,生命可贵,我们应当做一匹明智的良马,日益精进,驰骋不息。”让我们奋起精进,努力做第一等良马,时时刻刻开启智慧,内观自心,了知无常。在每一个心念生起的当下,像花儿一样轻松绽放。在每一个心念灭去的时刻,像鸟儿一样从天空飞过而不留痕迹。内观的力量会鼓励着我们专注当下,让花儿一样的心时时开启,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念念离尘劳,步步解脱天。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星云大师

有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副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

将军勃然大怒,心想:我谦虚诚恳地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理了。于是怒气冲冲

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将军一听,心念立传,刹那间觉得惭愧,放下利剑,恭恭敬敬地向禅师道歉:“在下愚痴,多有冒

犯,尚望禅师见谅!”

白隐禅师呵呵一笑,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启开了吗?”

心是生命本体,是人的主宰,人即使身体死亡了,真心永远不死,将来轮回往生受报时都要靠这颗心。

万事都在一念之间,掌握好这一念之间,也不是易事!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有一个从小双目失明,懂事后他深深烦恼,认定这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亲友、社会都来翔他,照顾他,但他不愿在被怜悯中度过一和一。后来一位老师对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若干年后,当地传诵着一位德世双馨的盲人推拿师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而睿智的比喻。但我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蛀的。”



<

物我合一

星云大师

宋朝诗人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才华都狠高,又很自负,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互不相让。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吃饭时,正好看到桌上有一只虱子。

苏东坡就说:“这个地方好脏,竟然有虱子,不知是谁身上的垢秽变成虱子!”

秦少游一听,马上反驳说:“虱子哪里是人身上的垢秽变的?它是人身上穿的衣服裡的棉絮所变的。虱子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决定第二天去请教佛印了元禪师,以做公断。

苏东坡求胜心切,先私下去找佛印禪师,请他务必“帮忙”,说虱子是人体的垢秽变的。苏东坡走了以后,秦少游也来找佛印禪师,请他说“虱子是衣服里的棉絮生出来的。”

佛印禪师都答应了他们,所以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都以为自己稳操胜算。

第二天,当三人见面时,佛印禪师就说:“虱子的头是从人体的垢秽中生出来的,虱子的脚是从衣服的棉絮裡长出来的。”

禪师做了这么一次巧妙的和事佬,有诗云: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物我合一”的道理。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山河大地;外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我们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没有分别。我们如果把物、我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虽然接受同样的阳光、空气及水分,但是各个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彼此又能无碍的共存於同一株树。

因此,宇宙世间在现象上儘管千差万别,在禪的本体上,还是一个。



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背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绝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这则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讲给我的。

他说,他年轻时经商,在商海中搏命,赚了一些钱,挣下了一份产业。这中间,有失败有成功,有笑声也有眼泪,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离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欲望差很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师徒朝圣的故事,大受感动之后,翻然悔悟。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誓愿,尽管每个人的目标和誓愿都不相同。其实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标靠近,你就已经到达了,因为每个人的灵山都不一样。关键是你要整装上路,要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心净国土净

李普士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报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静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地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到:“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9981.html

更多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欧阳剑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欧阳剑2011-12-13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

大师眼里的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由此进入→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已于昨天在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大师一生著作颇丰,犹如空谷兰香,沁人心脾,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

人生的5Q法则 人生法则

人生的5Q法则前言:决定命运的5种关键因素IQ — 智商 —成功的垫脚石EQ — 情商 — 成就完美的人生FQ — 财商 — 做个财务自由的人AQ — 逆商 — 在挫折中打造成功HQ — 健商 — 健康胜于一切

声明:《心灵禅语 看破人生的禅语》为网友一场繁华的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