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

父亲“坐”的生命姿态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中学蒋云斌

一、插图画坐姿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给这篇小说配副插图,大家会画些什么?

生:父亲坐在台阶上抽着烟,烟雾缭绕在父亲的头顶。

生:我觉得应该是父亲很疲惫的坐在台阶上,边上放着他捡来的鹅卵石和瓦片什么的。

师:为什么画这些?

生:这样可以突出父亲造这个台阶很辛劳。

生:小说中父亲坐在台阶上就写到很多次了。

生:我想画的也是父亲坐在高高的台阶上,满脸忧愁,我在边上陪着他。

师:造好了台阶,为什么还忧愁?

生:父亲觉得自己老了。

二、坐姿说父亲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画的插图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父亲坐在台阶上。接下来,请大家把文中描写父亲坐在台阶上的文字找出来仔细读一读,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请同学们用这样的一个句式“这是一个的父亲,因为他”(PPT出示)来说一说你的阅读体会。

生:这是一个悠闲惬意的父亲,因为他坐在台阶上洗脚、抽烟,觉得“很舒服”,还有“我”小时候在台阶上玩耍的时候。

生:这是一个勤劳肯干的父亲,因为他干活回来坐在台阶上休息一会,就“匆忙”干活去了。从这里的“匆忙”这个词中尤其看得出来他只想着自己田里的活。

师:不错,能抓牢关键词语理解。

生:这是一个有美好憧憬的父亲,因为他坐在台阶上休息,眼睛还“专注”的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专注”这个词很能看出来。

师:此时父亲肯定在憧憬什么?

生:造出和别人家一样的高台阶。

师:是的,父亲一生辛劳就是为了造出一个高台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自卑不自信的父亲,因为新台阶造好后,父亲从最高一级一直坐到了最低一级,最后干脆坐到门槛上去了,他很不自在。

师:这里很奇怪,造好新台阶,父亲应该有地位了,为什么还是自卑不自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想想为什么这些内容是自卑不自在的。

生:父亲一下子不适应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很不自在。

生:因为父亲一辈子是个农民,低眉顺眼惯了,别人和他随便打个招呼,他竟然回答错了,表明他内心很紧张,这是骨子里的自卑表现。

生:或许别人觉得他有地位了,其实父亲感觉自己还是没有地位,所以是自卑的。

师:老师明白了,台阶造得再高,父亲内心也不强大。刚才同学说到,父亲已经不坐在台阶上了,那么此时的父亲坐在哪里?

生:坐在门槛上休息,也不说话。

师: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苍老可怜的形象,因为父亲用大半辈子造好台阶后,人也老了,头发花白失去生机。

生:内心痛苦茫然的父亲,前面写父亲挑水闪了腰后,变得很粗暴和烦躁,不服老,但感觉自己真的老了。

……

三、“坐姿”有深意

师:父亲辛苦地造好了高台阶,但最终结局仍是痛苦和茫然。刚才大家在父亲的“坐”姿中,读出了父亲的悠闲惬意、勤劳肯干,也读出了父亲的自卑苍老、痛苦茫然。现在老师想问的是,作者多次描写父亲“坐”在台阶上的姿态,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生:这样更能写出父亲的朴实。

生:反复写父亲总是坐在那里,让人感到他很卑微。

师:文中有没有写到父亲站立着的姿态?

生:没有,除了坐,父亲总是在种田、捡石头、砍柴、挑水,都是弯着腰的。

生:好像有,71页后面有一句话,“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这是不是?

生:这也不是,这只能说父亲想挺直的站立,可是父亲是个驼背,“胸无法挺得高”,即使想挺直,也无法站直。

师: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一些?

生:农民都是弯腰干活的,父亲所以驼背了。

生:老师,我觉得还可以这么理解,父亲就是站不起来的农民,精神上。

生:是的,农民的那种卑微,使他们无法挺起身来,只能弯腰屈膝的坐着。

生:父亲不是弯着腰,就是坐在台阶上,我觉得,辛劳和卑微,使父亲这些农民的内心站立不起来。

师:说的太好了。父亲有朴素的期望,但最终仍一无所有,身体却垮了。卑微和辛劳,已经使他无法获得精神上哪怕是身体上的站立。最后老师想说的是:这些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用他们这样的生命姿态,铺就了我们民族走向未来的厚实台阶!

父亲的头发会说话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胡明坤

分析完《台阶》中父亲的形象以后,我让学生读读课文,品一品课文中生动优美、表现力强的句子。学生默读,思考。

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找到了两组有意思的句子。”

师:你先读一读。

生:一句是“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水珠,随着父亲踏着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另一句是“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师:这两组句子怎么有意思呢?

生:“挑”和“埋”这两个动词值得玩味。

师:捕捉动词,咂摸句子,不失为学习小说的好方法。你能把这两个动词的妙处讲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我先说说“挑”字吧。造台阶时,父亲有目标,有奔头,浑身充满了激情与力量。瞧,天没亮,父亲就起床踏黄泥,整个人浮在雾里,“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一个“挑”字,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头发也都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连头发都在与父亲并肩作战。

师:有道理,头发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岳飞的《满江红》中就有“怒发冲冠凭栏处”这样的诗句。

生:这句话中的“艰难”一词,说明父亲的每一根细发都承载着超过极限的重量。

师:可见父亲重负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极限,读出了词的意蕴,真善于思考!

生: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其实也不仅仅是雾,里面也夹杂着父亲的汗水。

师:有人说在一片树叶上可以推敲阳光,我们又何尝不能在父亲头发上触摸他的思想呢?“挑”着的不光是水珠,还要挑起建造新屋的重任。起伏的不光是头发,还有父亲那澎湃的心情。有奔头的日子是那样的美好,连头发都是那么的有活力。

生:“埋”字也用得很好。台阶造好后,父亲怅然所失,将头深深地埋在膝盖里。由此可以看出,父亲的目标实现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

《台阶》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

生:父亲整个人处在无所适从、精神颓废的状态。

师:“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同学们想一想,“半晌都没动”,父亲当时会想写什么?

同学们安静沉思。

生:岁月不饶人啊,我真的老了,父亲大概这样想。

生:新屋盖好了,台阶也建好了,我的心里怎么反而没着落了呢?

生:好不容易建好了九级台阶,我怎么没有听到乡邻们的夸奖呢?

生笑。

师:有一种希望是“挑”,有一种失落叫“埋”。“埋”,看似平静,实则内心暗波涌动。其实这句话中对头发的描写也很细腻,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生自由读。

生:“灰白”说明父亲老了。

生: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短发比喻成“庄稼茬”,庄稼茬短而干枯,失去生机,正如父亲的头发。

生:父亲失去了希望,很颓废。

师:这就说明父亲的精神家园崩塌了。多么精彩的分析!读出文本背后的意蕴,才能倾听主人公的心声。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

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通过品味“挑”和“埋”两个动词,你对于小说作品的欣赏多了哪些更深一层的感悟?

生:好的小说,要有画面感。如果把《台阶》这篇文章拍成电影的话,这两组句子就是绝佳的特写镜头,将镜头聚焦在父亲的头发上,头颅上,让父亲的头发来说话。

生:小说语言不一定要使用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言也一样可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我们学习小说,要揣摩小说的言外之音。好的小说语言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却很有味道。有奔头时,连父亲的细发都具有向上的力量,挑起了重担。理想实现后,他的头却深埋在膝盖里,连高高的九级台阶都安放不下他那颗浸透了失落的心,他那庄稼茬似的灰白头发诉说着他的无奈与不甘。原来,头发会说话。选角度,学小说,品人物,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砌不进去的“青石板”

南京市共青团路中学汪晓春

师:作者说,“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大家找一找文章中与“青石板”有关的情节,说说从这些情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青石板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是父亲一口气背回家的,没有收石料钱。可以看出父亲年轻时候身强力壮,很结实。

师:就是说,青石板是父亲年轻岁月的见证。

生:还可以看出父亲要强好胜的性格,也可以看出父亲家境不富裕。

师:青石板的来历中既窥见父亲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看到父亲的经济状况。

生:文中写“我”小时候在青石板上玩耍等,可以看出“青石板”陪伴了“我”的童年成长。

师:青石板还承载了我童年生活的回忆。

生:第5节写父亲坐在台阶上洗脚,“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可以看出父亲的生活辛劳,常年和泥土打交道,做繁重的体力活。

生:父亲常常“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青石板还是父亲忙碌种田生活的见证。

……

师:文中说,“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可是,这三块青石板真的就砌进去了吗?青石板见证的那种性格特点,那段青春岁月,那些生活习惯甚至更多更深层的东西,就真的随着新台阶的建成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吗?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说说你的发现。

生:父亲在撬青石板的时候闪了腰,他坚持要抬,可以看出父亲还是那么要强好胜,即使抬不动受伤,也忍着不说。

师:这个年纪的父亲,还有争强好胜的资本吗?他的腰伤还能隐藏住吗?

生:父亲没有当年的体力了,后面写父亲挑水时竭力掩饰,还是受伤了,是腰伤的复发。

师:文中说“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我想,青石板很沉重,父亲心情很沉重。

生:青石板,是说父亲的脸色像石板一样泛着青,是阴沉的,板着脸。

师:这一句很让人深思啊。青石板能砌进新台阶,但是,父亲的年轻健壮的时光是回不来了,父亲再怎么争强好胜,也掩饰不了身体的每况愈下,这是自尊心极强的父亲怎么也砌不进去的惨淡现实啊!

生:父亲在台阶建成后,要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但忽然醒悟了,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就憋住了不磕。

师:父亲憋住了不磕,可是,他内心的极不自然,掩饰住了吗?

生:没有。因为下文写“那会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师:父亲真的“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吗?

生:父亲一下子还不习惯在台阶上不磕烟灰。“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可以看出,这已经成了父亲的一种生活习惯。

师:你能找一找父亲抽烟的细节描写吗?

生:“父亲坐在绿阴里……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节能看出父亲经常抽烟,因为他有心事,他嫌我们家台阶低,不如别人家。

师:父亲造新台阶的心事,在漫长的时间里集聚,需要靠抽烟来得到舒缓和释放。青石板能砌进新台阶,但是,恒久的生活习惯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呢?真的没有时,父亲的失落可想而知。和青石板有关的生活习惯是砌不进新台阶的啊!这种习惯不仅仅是磕烟灰。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坐在台阶的位置,父亲坐得高也不习惯,低也不习惯。

师:说得对。

生:“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可以看出“我”的童年美好的时代过去了,青石板砌不进新台阶,因为童年的记忆是永远忘不掉的。

师:如果我们再细细读“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这样是会吃苦头的!”,你们能读出什么更深的含义来?

(学生朗读)

生:好像不仅仅是写童年生活,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生:父亲不赞成我一步跳到门槛上,说这样会吃苦头的。应该是一步一步来。不能急躁。

生:“我”从上往下跳容易,但是,从下往上跳难得多。就像父亲造台阶,想改变生活贫困、地位低的家庭现状,却几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还要靠非常辛苦的劳作和省吃俭用,才终于建成台阶。

师: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青石板真的能作为奠基的石头,承载那象征着富裕有高高地位的新台阶的重量吗?台阶高了,可是真的一切都高了,都好起来了吗?童年的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可是那时候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摔了一大跤。父亲建台阶的故事不正和我当年跳门槛的故事有相似之处吗?

寻找《台阶》的时代背景

云南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谷润

师:作者以农民的儿子自述,写了父亲为建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而辛劳付出的一生。同学们读完小说后,觉得作者是在写什么时候的事情。

生:旧社会。

生:我觉得不像是旧社会,因为文中没有提到战乱。

师:你们所说的旧社会是什么时候呢?

生:建国前。

生:不可能是建国前,在建国前战火纷飞,老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是不可能花那么长的时间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做准备的,更不可能想到“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师:你能结合常人的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思考,方向是对的。确实如此,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到底是建国后的哪个时期呢?同学们仔细地读读文本,想想从1949年建国到1992年间,哪一个时期最不符合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

生:文中写父亲穿的是草鞋,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家里用热水洗一次脚,平常都是在外面的水坑里洗,说明他们家很穷。我觉得八十年代最不符合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因为老是听大人说,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不至于那么贫穷。

生:文中写父亲“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我父母对我说过,八十年代应该不会是这样的吧。

生:我也觉得不像是八十年代,文中写父亲上山砍柴,“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说明人们对时间的判断,靠的是“鸡鸣日落”的自然现象,八十年代农村不会还没有钟表吧。

师: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那么多信息,很好。这些现象确实不应该出现在八十年代。因为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文中写父亲造新屋时,是用加了石灰和豆浆的黄泥来砌缝,而不是水泥,说明当时水泥还很紧缺,而八十年代农村盖房子应该都是用水泥了吧,你看农村有的房子盖得比城里的还坚固、漂亮,这也证明作者所写的时代不会是八十年代。

生:还有一处,文中写“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这应该不是八十年代吧。

师:你们从物资和人的思想观念方面进行了补充,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篇小说贯穿了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呢?

生:我觉得可以,那时就穷的。

生:我觉得不可以,文中有个细节,说父亲为了盖新屋,每年有四个月要去山里砍柴卖钱,一元一担,这样的买卖行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是禁止的。

师:文化大革命都知道,不错,文化大革命时确实是不准有私有经济的,一旦发现,就要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坚决割掉。所以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在文化大革命前。

PPT:关于小说的时代背景,的确如您文中所分析的,应该在20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而“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几乎到处可见。——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寻找到了小说的时代背景,你们的分析和作者的自述完全吻合。弄清小说的时代背景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在这番仔细地寻找中,觉得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想表现当时的农民生活。

生:那时候的农民都那么艰难困苦,他们都想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师:确实如此,这篇小说就是一位父亲为实现建造有九级台阶新房理想的奋斗史。文中的父亲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言。

生:父亲为造一栋新房子而艰辛付出,房子建成后他又迅速老去,作者从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惋惜。

师:说的不错,父亲的形象几乎是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他们始终有着通过自身奋斗来改善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强烈愿望,包括今天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作者写作这篇小说,也许是要引起我们,引起全社会去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尊重,也许这才是全社会真正要修筑的一道“台阶”。

逐梦,需要什么

黑龙江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建国

《台阶》一课接近尾声。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说是常常需要辨认文字以外的意味的”。“以外的意味”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辨认”。肖培东老师的话可谓一语中的:阅读说到底是让我们更为智慧。小说中的父亲用了大半生的心血造出了台阶。有人说它是“地位”的象征,有人说它是“尊重”的代表,也有人说它是“梦想”的代名词。“象征”也罢,“梦想”也好。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父亲“造”台阶的故事中感悟些什么?

问题犹如一个石头扔进了湖面。美丽的小手如雨后春笋在书桌上次第直直竖起。

见状,我提示学生一定联系文本说。

“勤劳。父亲一年四季没有闲着的时候,除了‘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剩下的时间就是捡卵石、编草鞋。我的爷爷就常对我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所以我认为造成高台阶是勤劳的结果。”

“梦想越大,越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挣一元五角钱,父亲‘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山路,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今天看来真是难以想象的。另外,说到草鞋,我还想起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从本质上讲,父亲和红军的精神是一致的,不知我联想的有没有道理?”

班级,响起了掌声。

“无论砍柴、捡砖瓦和往‘黑瓦罐里塞角票’,还是造好台阶后父亲都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些都表明父亲做事非常认真。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这也是我和有些同学应该学习的。”

“立志最重要。人们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立志。‘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就是父亲造新屋、造台阶之前的立志之言。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犹如威武之师出征前的誓言。如果说‘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是有志之人的表现,那后文的‘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就是他‘立志长’见证。”

“立志、认真、艰辛、勤劳固然非常重要,我认为父亲还有一种更可贵的品质是善于谋划。正确而周密的谋划才能使各种因素协调起来。不信你看:每到夏季担谷子回来,父亲坐在台阶的绿荫里,在过烟瘾的同时用‘专注的目光’久久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这一典型而充满诗意化的细节描写,就表明父亲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这是造屋前的;‘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这是造屋中的;造台阶‘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这些都说明父亲是一位善于谋划的人。平时给人‘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他,绝对是一位那个年代那个村落中充满大智慧的农民,常言道‘大智若愚’吗!”

掌声如雷鸣。他的分析可以用“深刻”一词来形容了,我评价道。

“谁还能锦上添花?”我又往刚刚平静下来的湖面扔进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希望再次激起与众不同的涟漪。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块青石板三百多斤,三块青石板是一千多斤;一口气背了三趟,而且走的是山路,一双麻筋草鞋都磨破了,这足以说明造高台阶前父亲身体的强壮。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虚无的。我们中学生也是如此,无论我们的人生梦想多么美好,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0419.html

更多阅读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视频

《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白坤峰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李森祥《台阶》读后感 台阶李森祥 朗诵

李森祥《台阶》读后感北叶李森祥的《台阶》描写的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一个父亲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屋。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房屋。房子造好了,父亲也老了。这是六七十年代典型的

《春日》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春日》古诗教学反思衡阳华新开发区蒸水小学廖海燕国培班上听富有经验的老师上古诗课,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听得我是如痴如醉。影子教学期间我也想尝试一下,就以朱熹的《春日》开刀吧!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

声明:《《台阶》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为网友青春爱最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