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巨炮 世界著名建筑

巴黎大炮

口径:210mm

入役:1918年

炮管长:36.1m

炮弹重:120~126kg

系统重:375吨(炮身加炮膛重125吨)

最大射程:131km(设计时推算的理论值是120km,备注: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进火药)

生产数量:7门

制造厂商:克虏伯

评价:巴黎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起初命名为“威廉大炮”,后因为炮击巴黎而闻名,故得名“巴黎大炮”。红警中的法国巨炮来源于此。

1918年3月23日7时20分,—声巨响突然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响起。伴随着滚滚浓烟,从睡梦中惊醒的巴黎市民四处奔逃。之后,每隔15~20分钟就有爆炸声在巴黎城内响起,一直持续到下午。3月29日,德军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的圣热尔瓦大教堂,造成9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的惨剧。巴黎市民人心惶惶,纷纷议论是否德国人已经攻入了巴黎。就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了德国的一种远程大炮,并认定轰炸是从这里发起的。但当时普通大炮的射程最远不过一二十公里,而克雷彼距离巴黎120公里之遥,不要说法国人,就是不明就里的德国人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可事实上,这种被命名为“威廉火炮”的超级巨炮就是德军最新研制的秘密武器——巴黎大炮。

比依阿华级战列舰406毫米主炮,在二战中也只能达到50倍径,再长,连二战的美国都没法加工了。(建造战列舰最关键的技术就是主炮,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能造出多大多长的主炮。而且就能直接决定海战的结局。没有一个老牌工业国家不是尽其所能的建造造得出的最大最长主炮身管。但英美德都极少有过50倍径的。)但 巴黎大炮的长径比(即炮管长除以口径宽)约为172。

不过巴黎大炮口径小,炮弹轻,杀伤力弱,只是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而已。而且120公里以外的弹着点散布,令瞄准已经毫无意义,完全是凭运气乱开炮了。想指望它去打中一个钢筋混凝土的重炮炮台,一个是打不中,一个是打中了也啃不动。所以巴黎大炮是一种威慑性武器,给对方的后方城市制造恐慌,威慑敌方人民,而不是实际有战术价值的大威力火炮。

大贝尔塔炮



口径:420mm

入役:1909年

炮管长:36.1m

炮弹重:近1吨

系统重:炮身连同炮车重120吨 ,需要200多名炮手

最大射程:14.5km(备注:每发炮弹需要200kg的推进火药)

制造厂商:克虏伯

评价:德军攻击列日要塞初期,轻磅的野战炮对列日的钢筋混凝土地下工事有如挠痒痒,反而被杀伤大量战斗人员。为了对付厚重混凝土工事的比利时列日要塞,在1909年 ,菲利茨克虏伯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进行集体攻关秘密研制出一种巨型臼炮,并以菲利茨母亲的名字命名,称为“大贝尔塔”炮。它能发射装有延发引信的破甲炮弹,让炮弹穿人目标内部后爆炸。由于它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因而必须浇筑几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动时再把它炸掉。仅安置炮位就需要6个小时。

8月12日,德军盼望的攻城炮终于运到阵地。当天傍晚,其中一门炮架设完毕,目击者说它有矮胖的炮管,巨瘤般的制退机筒,正张着洞穴似的炮口等待突击蓬蒂斯堡垒的命令。炮手们俯伏在地上,以垫料护卫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嘴,在离炮位270多米远的地方准备发射这门电控大炮。晚6时30分,第一发炮弹的巨响震撼列日。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122米,60秒钟后命中目标。炮弹爆炸时尘土、碎片和硝烟形成巨大的圆锥形,升入300多米的高空。比利时守军听到炮弹降落时发出的呼啸声,感到爆炸声越来越近,像在自己头上爆炸似的。他们的恐怖也一阵高过一阵,炮弹终于在他们头顶上爆炸了,钢弹头击穿工事,天花板坍塌,坑道阻塞,地下室内到处是火焰和瓦斯,爆炸声和喊声混杂在一起,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炮击持续了24小时,蓬蒂斯堡垒中了45发炮弹,坍毁不堪,于8 月13日为德军步兵攻陷。同一天,另有两座堡垒也告陷落。战至14日,城东和城北两面的堡垒全部失守。

列日之战表明,没有坚不可摧的要塞。任何固若金汤的堡垒,若没有足够的火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仅仅凭借堡垒本身的坚固,在强大的火炮面前,等待它的只能是灭顶之灾。越是坚固的堡垒,越需要强大的火炮。因此,巨型攻城炮在20世纪前期还很有市场,特别是尝到了甜头的德国,更是青睐巨型炮

“古斯塔夫”列车炮

全长 : 42.97米

宽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吨

炮口径 : 800毫米

炮长: 32.48米

炮重: 400吨

射击角度: +53 度

炮弹重 : 7.1吨(穿甲弹) ,4.8吨 (高爆弹) ,1.8 - 2.0吨 (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 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 (高爆弹)

射程 : 28 - 47 公里

评价: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1942年初,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部长斯佩尔出席的验收仪式,它被700万马克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称“多拉”。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

巨炮制成后原计划攻击马其诺防线,可是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运到黑海之滨,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9月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运回,“多拉”列车炮又会同“卡尔”“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极其残酷地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1945年4月,德国工程师为免被缴获,拆除的“多拉”,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部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

“卡尔”大炮



口径: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

入役:1940年

炮管长:36.1m

炮弹重:2200kg

带弹量:两发

系统重:375吨(炮身加炮膛重125吨)

发射速度:约是每5~10分钟1发

初速:220米/秒,但是垂直下落时可贯穿2.5米厚的永久混凝土〔因此“卡尔”臼炮的仰角可调得非常高〕

制造厂商:莱因金属公司

评价:1937年,纳粹政府莱因金属公司发出了设计一种为了对付正在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的自行臼炮的命令。

1940年5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并冠以参与开发的卡尔·贝克将军的名头,厂方的编号则是“040号设备”,540毫米的型号称为“041号设备”。两者都是将臼炮搭载在由十一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重达一百二十四吨的车体由戴姆勒-奔驰MB503-V12型580马力引擎驱动,最大时速只有10公里,亦因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而被称为“雷神之锤”。

1941年在德国的伦贝格成立了装备四门“卡尔”臼炮的第六二八重炮营,该营拥有的“亚当”、“夏娃”、“多尔”和“奥丁”和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玛”、800毫米列车炮“古斯塔夫”一起在一九四二年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卡尔”的高爆弹在粉碎苏军北部要塞群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一~四号炮被转交给第八三三重炮营,而“洛奇”和“迪沃”则参与对一九四四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在战争末期,每两门“卡尔”炮编成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没有作用。

V3炮



  

弹道最高点:85km

弹丸:140公斤

最大射程:165公里

口径:140mm

最大初速1500m/s

摧毁:位于法国的超级大炮最终在发射前被RAF的617中队摧毁,该单位是著名的“水坝终结者”。617中队投掷了若干5400公斤炸弹。超级大炮被摧毁时,有300名德国人和其他施工人员躲藏在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至今他们依然长眠在那里。

评价:V3不同于其他V系列复仇武器,它不是导弹而是一个巨型加农炮系统,也被称为伦敦大炮或者V3大炮。该设施用于从法国海岸向海峡对岸的伦敦进行攻击。

V3由Saar Roechling在二战期间设计完成。1943年9月,在法国海岸的Mimoyecques开工建造。但是这个设施在其能发挥作用之前因盟军的空袭而严重受损,1944年8月被英军占领。两具身管相对较短(45米)的V3构筑在卢森堡的安特卫普,用以对44年冬季的阿登战役进行支援。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信服的参战记录,居信该处的V3曾经进行小规模的发射,但是没有取得战果。

V3系统使用了Baron Von Pirquet的概念,通过身管侧面电控的侧室为经过身管的炮弹提供额外的加速。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最大初速1500m/秒。该系统为滑膛结构,弹丸需要通过弹翼进行稳定,类似的概念直到25年后,才再次在加拿大的类似超级大炮计划上复活。

1880年,美国陆军的Lyman和Haskell采用类似概念制造了一个不成功的样炮。试验中发现,难以掌握侧室推进燃气的爆发时机(试验中侧室的燃气经常在炮弹经过身管该位置前释放出来,反而降低了炮弹的初速)。但是1941年,有工程师建议通过电气方式对侧室的击发时机进行精确控制以消除点火时机的问题,于是1943年4-5月,一个20mm的样炮在今天位于波兰的Misdroy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成功。

希特勒相信该系统可以发展为继V1、V2之后的第三种复仇武器于是命令在法国海岸的混凝土掩体中部署50门,用于对伦敦进行攻击。最初部署的5门大炮在距离伦敦165公里的Mimoyecques安装完毕,超级大炮以固定的30仰角安装在山体上,再由5.2m后的加固混凝土建筑覆盖。每门大炮可发射140公斤的弹药。

以特定角度安装的侧室以3.65m的间距安装在主身管侧面。侧室可根据烧蚀情况进行个别的更换(损耗很大,每个侧室仅能经历数次发射)

1943年开始,数百名奴隶一样的工人开始在山体以下30m的处建设坑道设施。法国抵抗组织在工程一开始就向盟军提供了相关的情报。2个月后,摧毁该设施的轰炸行动就开始了。但是混凝土掩体成功的保护了超级大炮设施。甚至5400公斤的巨型炸弹也无效。到了1944年6月,工程即将完成。三枚5400公斤巨型炸弹恰巧集中掩体出入口附近,成功穿透30m的山体在地下建筑一爆炸,数十名工人当场死亡,工程停滞。

然而盟军无法确认攻击是否奏效,亦然在寻找其他的手段以便摧毁Mimoyecques和其他地方的德国加固设施。随后,美国陆军航空队和海军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概念,无线电遥控的B-17和电视制导的B-24,飞机将装满炸药,由伴随飞机的机组控制撞击目标。炸弹飞机的机组成员必须在到达目标区域,伴随飞机接管控制后跳伞逃生。但是这些计划有致命的弱点,在一系列的为试验和致命事故后(死者中包括著名的Joseph P Kennedy,后来肯尼迪总统的哥哥)计划中止。

到8月,德军面对英军的推进,放弃了该设施。1944年11月,两个45m身管的小型超级大炮被部署到安特卫普,用于阿登反击战。但没有可靠的参战记录。

“先锋号”大炮



炮长:26米

炮重:155吨

口径:不详炮弹:次口径火箭弹

弹重:160公斤

初速:900m/s

射高:不详

历程:(一)缘起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整个地球已经被冷战的气氛完全笼罩;两大阵营之间,也早已是虎视眈眈。其中,导致冷战出现所谓“恐怖平衡”现象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核威慑。十多年前,全世界已经领略过核武器的“风采”;一座广岛,一座长崎,成为人类原子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此刺激,有能力的国家都在研制核武器;而在北约和华约对峙,并“有能力保证互相摧毁”的大背景下,这柄利剑却再也没有出鞘。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国内的问题先不提,只说国际上,也是问题多多:几年前的抗美援朝,已经清楚地界定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人;而随着不断进展的中苏争论,中国与传统的社会主义阵营又面临着彻底决裂的局面

一转眼来到六十年代,经历了三年天灾人祸的中国,正在缓慢地恢复元气。可是当时的国际处境,却并未好转——如果不说是更糟的话:这时候,中苏联盟已经完全破裂,中苏边境已经是重兵云集。苏军的演习和中国军队的推演,都已经证明了一个问题:苏联的机械化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取道张家口,进逼北京。为此,苏军的可能进攻路线上,中国军队都在层层设防。但是,如果苏军不采用常规进攻,而改用新型的核袭击,又怎么办?

苏联如果选择核袭击,恐怕未必会只象美国轰炸广岛、长崎时那样,只采用轰炸机投弹的方式来进行了——世界上,已经出现了新的投送平台,那就是装备着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所谓“洲际弹道导弹”的远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时间,不过三十到四十分钟。从蒙古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打到中国境内,整个时间甚至不到十分钟。而且,多弹头分导、诱饵欺骗、弹头机动等等方式,也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没有核武器的中国,能不能抵挡来自西方或北方的核袭击?事实上,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能或者不能,都必须进行抵御——难道因为防御起来“很难”,就不去防御么?断然没有这个道理!

(二)揭幕

1963年12月,听取了战略武器问题汇报之后,毛泽东主席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两个月后的1964年2月6日,这个问题再次被毛泽东提出;当天,他在会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时,专门谈到了反导弹研究问题: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一九六四年年初的这个指示,从此被称为640指示——相应的,反导相关的研究计划工作,项目代号便是640工程。

为了落实640指示,一个月后的3月23日,国防科委召开了弹道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一共有三十多位专家和领导,分别来自四机部、国防部五院、国防部十院、中国科学院、解放军炮兵等单位。这个讨论会明确了反导的三个可能途径,并就此做了初步分工:国防部五院负责导弹反导弹,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超炮反导弹,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负责激光反导弹。

其中的超炮反导弹,其实就是超级大炮反导弹的略称——但是这个项目,最终还是花落别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慢慢看吧。

一年后的1965年5月10日,中央专委办公室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XX基地(注:本文略),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和长远规划。1966年2月23日,国防科委召开640工程汇报会。在这个会上,反导弹工作被具体细化,正式确定了五个工程代号;其中的640-2工程,正是超级大炮反导弹项目。中国的超级大炮工程,由此拉开了大幕。

(三)探索

接受毛主席640指示的钱学森,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而随着640工程的逐渐成型,整个国防部五院已经演变成了七机部(航空航天工业部);顺理成章地,它的二分院也就成为了七机部二院。而本文的主角640-2工程,也就是超级大炮项目,正落在了二院的肩上;具体说,是落在了二院二一○所的肩上。这个二一○所,就是原来的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一○一研究所;而它之所以被国防科委指名划到二院,正是为了640-2工程。

有了任务划分,当然很好;可是,究竟该怎么用超级大炮来反导弹,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难题。来袭核弹头速度太快,高度又太高,这就决定了大炮射出的拦截弹头,其飞行速度必须足够的快,而射高也必须足够的高。针对这个问题,二一○所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探索,最终提出了“炮射次口径拦截弹”的方案。在接获640指示的第二年,二一○所就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后,重达4公斤的弹丸,其初速已经达到了1200米/秒;而这个速度,比改装以前要高50%。但用于反导,还是不够快。在滑膛炮发射次口径弹试验的同时,还研究了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的试验。后两种试验,现在材料太少,这里就无法介绍了。

研究仍然在继续。1966年到1968年间,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七机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此略过不提),640-2工程又向前进展着:14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发射18公斤重的弹头,结果初速达到了1600米/秒,射高达到了74公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仅如此,在140炮进行的11次48发试验证明:次口径炮弹弹体结构可靠,飞行稳定。中国的超级大炮梦想,也渐渐清晰了…

(四)先锋

1967年1月,“640-2”工程方案论证会召开;就在这个会上,中国超级大炮方案得到了确定。设计目标很明确: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弹头的试验。

这门在中国历史上绝无先例的超级大炮,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锋号。

按照方案,超级大炮的设计参数如下:

炮长:26米

炮重:155吨

口径:不详

炮弹:次口径火箭弹

弹重:160公斤

初速:900米/秒

射高:不详

先锋号是固定在地面的超级大炮。此外,先锋号长长的身管下,是三个很有特色的支架——如此巨炮,身管的实际重量必然非常惊人;为了防止身管下垂,德国克虏伯往往是在牵拉上做文章,而先锋号,则使用了技术上似乎更容易实现的支撑方式。对于一门超级大炮来说,底盘固定、相对较低的初速、支撑式身管,从战术上说,并不能说是非常理想的;不过考虑到先锋号只用于要地防空,敌方弹头必然是从天而降,这个方案确实也有其合理之处。毕竟,先锋号和从前的超级大炮使命不同,单纯从火炮技术性能的指标来比较,容易失之偏颇。

总之,如果能够完成“把弹头打到高空”的任务,它就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讲,先锋号的设计思路并没有太大问题;至于在本土上空拦截核弹头是不是合适,具体又怎么操作,那就跟先锋号本身没有关系了。为了拦截来袭核弹头,一炮一弹的方式显然不妥——万一打不着,恐怕就没有第二次击发的机会了。而为了有效拦截,就必须在20公里以上高空进行——否则,核弹头低空爆炸,就完全失去了拦截的意义——此时,单发无控火箭弹的“准头”已经大成问题,拦截概率无法保证。为此,必须构成密集炮群,同时射击。这就意味着,为了实现有效拦截,这155吨的先锋号,必须要制作很多门才有可能达到设计目标。而且,这只是针对一处需要防空的要地而言。中国大中城市众多,需要严防死守的战略目标更是难以计算——如果每个目标都配备大量超级大炮,国力能否负担都成为了极大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全国正在文革的热潮之中,派性斗争严重的七机部,本身就是重灾区——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640-2工程也不是世外桃源。

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图纸上的先锋号,终于还是夭折了。

(五)改变

炮弹弹丸一离开炮膛,就再没人能干涉它的行踪了。因此,对于需要不断修正截击弹道的超级大炮而言,配备无控火箭弹是极不合适的。而如果在炮弹上安装导引系统,整个炮弹也就变成了导弹——虽然还是炮射的。如此一来,大规模齐射的撒网式拦截变成了小规模的精确打击,其效果当然要好的多。经过大量研究以后,顺理成章地,二一○所终于改换了研究方向,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与此同时,上面又提出研究能够用于实战的低空拦截系统,目的大约是为了对付常规弹头。而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速度,又有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从此,中国超级大炮研制的第二阶段,也就从1970年正式开始了。

新的技术拦路虎随之产生;仔细数数,大概有两只。

第一只,是尺寸问题。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导弹已经有了很多种,但是要“细”到能够塞进炮膛,合适的品种可就难找了。

第二只,是过载问题。人从楼上摔下来,过载是1个G;战斗机做战术动作,瞬间过载可以达到7到8个G;宇宙飞船起飞和回归,最大瞬间过载可以到10个G左右。而火炮“哐当”那一下,弹头要承受多大过载?

按超级大炮的参数计算,大概要承受5000到10000个G!

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对弹体结构、发动机、电子设备乃至陀螺的研制,都提出了苛刻得令人生畏、近乎严酷的要求——而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一切,只能从头开始摸索。而摸索,就得一个一个部件来。从陀螺开始,加速度表、伺服系统、放大器、变流机、天线、调速管、弹上遥测系统……都得进行测试。

经过不懈努力,和从1000到5000个G的炮射试验,二一○所的科研人员最终得出结论:一些部件经过加固后,可以耐受3000到5000个G的超高过载——而加固的办法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绝缘的石蜡或者环氧树脂灌封。

但是陀螺,还是不行。陀螺,那是整个导弹确定自己姿态的核心元件,要是陀螺不行,还怎么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开始预研振梁速率陀螺。结果是令人振奋的,试制出的振梁速率陀螺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挺过了3000到5000个G的多次试验,工作完全正常,现在已经定型装备到其它的导弹工程上。

就这一项,已经荣获国家发明奖。

(六):谢幕

弹变了,炮自然也要变。这一次,火炮设计方面的思路也大为改观:为了适应低空拦截的要求,拦截弹不需要那么高的速度了;为此,科研人员选定了无坐力炮。无坐力炮,就是那种有点象火箭筒似的,发射时后部喷出长长火焰的火炮。因为发射药燃烧后,大量气体有个出口,不象在其它火炮里那样走投无路,只能推着弹丸玩命跑;因此,它射出的弹丸,速度也就相应降下来了。

50公斤的弹丸,装进200毫米口径的无坐力炮里,发射后速度为820米/秒——这个结果的取得,直接证明了低膛压、低初速的无坐力炮常规设计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中国口径最大的火炮被设计出来了——它的口径赫然竟是420毫米,丝毫不逊色于一些著名的超级大炮!但是,资料里对这门堪称“中国之最”的固定式弹道炮的介绍,仅此一句。

同时,对回收弹丸也做了相应研究:

——140毫米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收弹试验,成功;

——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100%;

——弹丸速度达到2-3倍音速时开伞,成功。

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的进展——换言之,如今神六的成功,其中也有超级大炮工程的功劳啊!

而在科研人员不断进行研究的同时,世界的局势正在悄然变化着。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这就意味着,通过互相限制“盾牌”的数量和范围,来确保“矛”的锋利,进而保证“恐怖平衡”。继而,1975年,美国又把刚刚建成的反导防区关闭了。如此等等,不能不影响到640工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而整个640工程,进展得也相当不顺利,不光是640-2,其它各项工程也纷纷遇到了以当时技术条件无法解决的障碍。久攻不下,大家难免会产生不同看法;但是在文革中,人们对640工程提出的异议,却被打成“歪曲最高指示”、“下马风、散伙风”,如此一顶顶大帽子,令人噤若寒蝉。终于,文革结束了。1977年11月,七机部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简单的四个字,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

3个月后的1978年2月,二院向七机部呈交《关于二一○所任务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终止反导超级大炮的预研工作。又过去了两个月,在1978年4月26日,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二院传达了国防科委的意见:组成一支精干队伍,继续进行反导多途径探索;所需经费专款专用;其它力量承担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务。这么三句话,已经将640-2工程的参战队伍的规模大大缩小了。

两个月后的1978年6月29日,邓小平副主席在中央专委会议上指示:研究还是要研究,可留些人继续搞。这个会议明确规定了航天部二院的工作方向:把力量放到进攻性武器研制上;反导任务由型号研制,调整为途径探索和单项预研。

1980年3月19日,根据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的决定,640-2工程即“超炮反导工程”,最终停止了研制试验。中国超级大炮的研制,到此告一段落。

“巴巴多斯”大炮  

      

历程:吉拉德·布尔是上世纪60~80年代西方最有才华和最富传奇色彩的火炮设计师,他对大口径远程火炮有近乎疯狂的迷恋,作为个人游走在东西方各国之 间,一度在70年代末期掀起世界155毫米压制火炮技术革命,他发明的很多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影响至今,并最终因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涉足海湾地区这摊浑水遭到摩萨德特工暗杀身死,然而纵观布尔博士一生,最让人震撼的研究成果还是他早年在美、加两国军方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完成的超级大炮。

6 0年代中期,布尔博士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岛上建立起一个试验场,开始了代号为“高空飞行研究计划”(HARP)的秘密使命——设计一种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超级大炮。 为了节省研制时间,布尔博士将美国海军的两门战列舰16英寸主炮镗大口径,头尾对焊起来,同时增加类似“巴黎大炮”那样的炮管支撑衍架,最后制造出一门长达36m、口径424 mm的巨炮。为了进一步增加射程,他还设计了这门大炮专用的火箭助推增程弹丸。在随后进行的射击中,大炮成功地将 90公斤重的炮弹抛射到180 千米高的太空。后来的模拟计算表明,这门火炮理论上能够将100 公斤重的炮弹发射到4000千米远的地方,发射214 公斤重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达到2570千米。,重量稍轻一些的载体垂直发射则可以被送到250 千米以上的太空!这门巨炮因其试验地而被称为“巴巴多斯”大炮,它所保持的记录在身管火炮领域至今也没有对手能够打破。

布尔博士在为HARP计划设计406毫米口径超级大炮的同时,也组织研制了很多种超远程炮弹。这些炮弹都被冠以Martlet(无足鸟)的绰号,和通常意义上的火炮弹药不同的是,Martlet系列炮弹的实质是由大口径火炮发射的火箭推进运载工具,这些运载工具被设计成即可以发射人造卫星,也可以搭载战斗部执行超远程攻击任务。

Martlet 1 它设计于1962年中期,是布尔博士为HARP计划研制的第一种火箭推进炮弹。主要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它的外形和早期火箭一摸一样,弹体细长,尾部有四片起定心和稳定作用的木质梯形尾翼,弹体内部没有动力系统,只安装了用于指示弹道轨迹的拉烟装置和小型无线电信标仪。Martlet1全长1。78米,直径0。168米,翼展0。417米(16。4英寸),重量205千克,发射药装药量330千克,设计最大射高27千米。Martlet 1总共只生产了四发,共进行过两次射击试验,日期分别在在1963年1月12日和2月1日。

世界著名巨炮 世界著名建筑
Martlet 2 它的研制开始于1963年,用于接替Martlet1进一步展开炮射低成本轨道运载工具的可行性研究,Martlet2同样采用无动力设计,其有效载荷包括拉烟装置和磁力计、温度计、加速度计等多种传感器设备。Martlet2系列运载器包括2A、2B、2C三 种型号,每种型号又可以分为数种亚型,它们拥有相近的尺寸和外形,但是采用了不同的载荷设备和生产材料。Martlet2的弹体形状和Martlet1极为类似,但是长径比更大,弹体线型也更趋流线化,全长1。68米,直径0。13米,翼展0。417米,重量190千克,有效载荷84千克,最大射高180千米。Martlet2系列总共生产了200发,从1963年1月1日到1966年11月20日总共进行了33次发射试验,试验过程中Martlet2运载器达到了2100米/秒的初速,15000G的过载和180千米的最大射高,它所创造的多项身管火炮射击记录至今也没有被后来者打破。

Martlet 3 在Martlet1和Martlet2系列成功的基础上,布尔博士开始向HARP计划的最终目标——炮射火箭助推运载器的方向前 进,Martlet3是他提出的第一种设计方案。Martlet3系列拥有从A到E多种的外形已经完全脱离了常规炮弹的设计形式,由细长的圆柱形弹体,和圆锥型弹头组成,尾部装有梯形固定尾翼或者可折叠的刀型尾翼,有的型号头部还装有可折叠的数据天线。Martlet3系列运载器均为单级火箭推进,各型号尺寸差别较大,其中Martlet3A的尺寸参数为:全长1。83m,直径0。18米,重量180千克,最大射高500千米时有效载荷18千克,设计最大过载12000~14000G,发射初速2100米/秒。Martlet3A计 划开始于1963年春季,只在同年十月进行过非常有限的初期飞行测试,试验进行的并不成功,运载器最大过载仅达到5000~6000G时火箭发动机就停止了工作。后来因为HARP计划经费得不到保证,研制陷于停顿,Martlet3系列后续型号仅有设计图纸问世。但是布尔博士设计的Martlet3A运载器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炮射火箭。

Martlet 4 它是HARP计划的终极目标,一种三级火箭推进炮射运载工具。先后发展了采用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的两种设计方案,其中液体火箭方案的最大有效载荷达到90千克。为了装载更多的火箭燃料,Martlet4摒弃了以往Martlet系列运载器的次口径设计,首次采用全膛多级火箭推进方案,三级火箭从下往上依次称为Martlet4A、4B、4C,弹体为长圆柱结构,其中第一级火箭尾部安装有6片可折叠的刀型尾翼。Martlet4全长8。54米,直径0。42米,重量1吨,采用450千克标准M8M发射药进行发射,炮口初速达到1550米/秒,三级火箭推力分别达到67。6千牛、20。5千牛、5。39千牛,火箭入轨速度达到7653米/秒,可以将23千克的有效载荷发射到进地点425千米,远地点430千米,倾角13度的近地轨道上。Martlet4项目启动较晚,于1966年底开始研制,并在1967年早期对第一级(Martlet4A)火箭发动机进行了炮射点火 试验,同年HARP计划被加拿大政府取消,Martlet4项目也不得不随之下马。

布尔博士大炮打卫星的梦想并没有持续多久,1976年HARP计划就因为种种原因被美、加两国政府和军方放弃,从此以后,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将类似野心勃勃的超级火炮计划推进到如此接近实用的程度,“巴巴多斯”也随着布尔横死街头变成茹勒·凡尔纳以来人类超级大炮梦想的终极绝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110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最著名的官府菜(图) 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图片

中国菜中,不但包含了世界著名的宫廷菜,而且还包含了一批精美的由私家烹调出名的官府菜。谭家菜流传到社会上来后,有人说:“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时至今日,谭家菜被完好地继承了下来,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做为中国官府菜中的一个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女珍藏版 中国古代著名建筑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女(珍藏版)1、娥皇娥皇,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中的一个,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2、女英传

盘点世界奇葩建筑:人民日报新楼披上土豪金

三千网 31分钟之前日前正在加紧施工的人民日报新楼,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焦点:人民日报新大楼披上“土豪金”啦!有网友发图调侃称此楼与央视新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它到底妙在哪里呢?有网友吐槽“那么

声明:《世界著名巨炮 世界著名建筑》为网友风吹浪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