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组曲《大峡谷》 巴赫第二管弦乐组曲

管弦乐组曲《大峡谷》

格罗菲

[作者简介]格罗菲(Grofé,Ferde1890—1972)美国作曲家,生于纽约,父亲是波士顿歌剧团歌手,五岁起跟母亲学习钢琴、小提琴与和声,以后又跟祖父学习中提琴。但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因此曾作过银行职员和其他行业的工人,于十七岁时终于进入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手,开始了音乐生涯。

1919年,美国有名的流行歌曲团体的负责人保罗·惠特曼听了格罗菲改编的一首流行歌曲,大为赞赏,遂聘他为惠特曼的爵士乐队的编曲,并担任指挥和钢琴演奏,从此致力于爵士音乐交响化的活动。为此又跟意大利作曲家弗洛爱迪阿进一步学习配器法。1924年格罗菲为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的交响作品《蓝色狂想曲》进行配器,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转向音乐创作。于1972 年3 月1日逝世。代表作有《百老汇之夜》、《密西西比组曲》、《大峡谷组曲》、《大都会》、《小报刊》、《马克·吐温组曲》、《好莱坞组曲》等交响音乐。

[作品简介]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达四百多公里,景色奇丽壮观并富于变化。格罗菲游历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遂于1931年创作了《大峡谷组曲》,这是一部游记音乐,着重景色的描绘,全曲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日出。

第二乐章:瑰丽多彩的沙漠。

第三乐章:山间小路。

第四乐章:日落。

第五乐章:暴风雨。

乐队编制庞大,以绚丽多彩的音响、别致的节奏音型、独特的和声风格以及固定旋律或音型的多层次复调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大自然中各种壮丽、神奇景色的音乐形象。

[欣赏提示]E大调、46拍子、小行板、三部曲式、有较长的引子和尾声。引子由

第一乐章日出

定音鼓轻轻滚奏着主音开始,小提琴全部用泛音随入,然后单簧管组奏着缓缓上行的音阶,三支小号随后间歇地加进,奏着一种鸣叫的声响。在上述音乐的烘托下,长笛奏出了两句具有主题音乐特色的华彩旋律:

第一句:

■ 它很象清晨的鸟鸣。

第二句:

■ 音乐着意描绘了朦胧的晨曦景色。

第一部分中伴奏音乐保持着引子中的气氛,主题先在英国管上奏出,再由长笛重复:

■ 随后主题又变奏重复,仍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

■这段音乐每次出现的最后长音中,由钟琴和钢琴重复着上例■处的乐汇,象是峡谷中传来的回声。

中间部转入G大调,原由圆号演奏的上行音阶交由木管组和钢琴奏出,并恢复上行模进的形式,主题旋律由弦乐组担任:

■随后这个旋律转为D大调,以卡农的方式奏出。这段音乐忽然变得明亮而富有朝气,尤其那偶而出现的钟琴音响,更象晨曦闪烁的光芒。

再现部,音乐转入属调,主题和变奏的主题两个旋律以复调手法在高音区更明亮的出现。然后各段音乐的综合旋律又与中间部的主题形成复杂的复调关系,并转入D大调。音乐变得非常热烈,最后停在E大调属七和弦的长音上,这时竖琴上开始出现连续地刮奏,将音乐推向高潮,似乎那骄阳已升到天际,光芒万丈,耀人眼目。

尾声以各部分主题的主要动机汇集成复调形式,在乐队的全奏中出现,它异常活跃,富有欢欣的情绪。最后音乐转为急板,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第二乐章瑰丽多彩的沙漠e小调、43拍子,非常缓慢的速度,是回旋与变奏展开相结合的混合

结构形式。其中有两个主要素材和段落:一个完整地几次再现,一个变奏展开,它们相互交错出现。

音乐开始有四小节全部由G音(即音阶的第三音)构成的引子,它以三个层次展现:短笛和钟琴奏着高音区八度关系的长音;小提琴用抖弓奏着G弦的空弦音;竖琴奏着八度跳进的固定音型:

■ 它那持续不断的尖锐长音,嗡嗡作响的G弦抖弓,和那清脆的竖琴音响,给人以沙漠的空旷、单调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它那神秘的色彩和风貌。

第一段落,主题在低音单簧管上出现:

■这个奇妙的旋律富有异国情调,略带有阿拉伯的风味。在由引子延续下来的衬景音乐中,又加了偶而由圆号阻塞音奏出的音响和由大管奏出切分节奏的固定和弦音群(见上例■处),使沙漠的奇景中又点缀了一笔奇幻的色彩。

第二段落只有十二小节,在原衬景音乐中,出现了两次由四度叠置的切分节奏的四个和弦,各和弦间声部的进行均构成连续三度的下行:

■它的结构不拘一格,音响效果别致奇特,增强了对沙漠奇异景致的描绘。这一段落在全曲中完整地出现三次,类似回旋曲的主题,但它并没能构成完整的主题音乐,而象是一段固定不变的色彩性的间奏音乐。

第三段落,先由低音单簧管奏着第一段落主题动机构成的乐汇,在它的引奏下,出现了在英国管和小提琴上奏出的转入#d小调的主题:■

这段音乐旋律优美、明亮而富于歌唱性,是全曲的主要旋律主题。第四段落音乐是第二段落的完整再现。第五段落由第三段落的主题变奏或变化重复构成。最后在圆号的一声阻

塞音后,又再现第二段落的音乐,构成第六段落。

尾声变化再现了第五段落的结束部分,即英国管奏着一再反复的主题乐汇,低音单簧管伴以固定乐汇的伴奏音型,音乐在空旷、神奇、虚幻的气氛中由一声拨弦而结束。

第三乐章,山间小路。A大调、86拍子、中速的小行板,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乐曲描

写了骑着小毛驴的旅游者悠闲地沿着山间小路游览大峡谷名胜的情景。乐曲开始一声类似驴子的长嘶,由全体乐队用滑音奏出,接着由小提琴

独奏模仿着驴子的叫声:

在上面音调之后,出现了本乐章主题的变奏:
管弦乐组曲《大峡谷》 巴赫第二管弦乐组曲

这段乐曲的引子,由小提琴演奏的华彩乐段构成,描述了上路前驴子不安分的欢叫声。乐曲的第一部分转为小快板,共分两个段落。第一段落由双簧管奏着这样一段主题音乐:

■并伴以用椰壳的相互叩击及弦乐组的拨弦,模仿着驴蹄踏在石路上的音响效果;小号轻轻地奏着低音区的主长音,它们有机地叠置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旅游者骑驴行进的悠闲神情。第二段落音乐忽然变得急促,由双簧管和低音单簧管相继奏出模进的乐句,它似乎在描写驴子下山坡时踉跄的步伐:

■乐句紧接几声驴子不安的嘶叫音乐,构成段落的后半段。中间部分出现了旅游者的主题,是乐章中的重要部分,它刻画了旅游者

的精神面貌。音乐转为22拍子,主题在不同的乐器上反复三次,每次背景

音乐有所变化,形成别致的带再现的变奏曲式结构。其第一段落运用了第一部分第一段落的音乐作背景音乐,只是吹奏主长音的小号改为演奏主题:

■这个富有歌唱性、悠长抒情的旋律,与第一部分第一段落的主题构成

一种用椰壳制作的蹄声效果器。

复调关系,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旅游者在这美丽壮观的大自然中骑驴神游的神情。随后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落,似乎驴子的惊跑打断了旅游者的神往与冥想。在驴子的嘶叫声中进入了中间部分的第二段落。这一段落改变了背景音乐,由另外四种因素构成:短笛和长笛在高音区奏着一小节为一组的固定不变的节奏音型:

■ 单簧管和大提琴奏着以三小节为一组的固定不变的乐汇:

■ 钢片琴和其他弦乐奏着固定不变的切分节奏的和弦:

■小号和倍大提琴轻轻地奏着主、属的长音。音乐变得柔和、丰满,提示着旅游者进入了峡谷的另一种景色之中,似乎是阵阵树叶作响的茂密森林,驴蹄踏在黑黝黝的沃土小道上。旅游者的主题在这个背景中由长号悠然地奏出。第三段落又转回第一段落的背景音乐中,主题改由全部木管乐和弦乐奏出。主题结束后,出现了非常热烈的片断,它由第一部分中第二段落的音乐变化发展而成:几种音乐素材叠置在一起,由乐队全奏进行变奏与展开,速度转快,节奏激进,似乎驴子也欢跑起来。在驴子的一声长叫中,音乐忽然停顿,出现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幽静的插部。

插部的音乐为A大调、68拍子、活泼、快速,单二部曲式结构,由钢

片琴独奏:

■它结构简单,第二段落为第一段落的变化重复,然后有一结尾段落。插部音乐清晰悦耳、安宁幽静,与前后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守林小屋中传出的琴音?仰或是牧童的奏乐?总之它仿佛吸引着旅游者在伫立静听。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开始有短短的间奏音乐,主题变化再现后,转为急板,用乐队的全奏造成更加热烈欢腾的场面,驴儿似乎又在欢快地奔跑,最后在几声驴儿的长叫中结束。

第四乐章日落D大调、44拍子,其结构是由主题多次变化减缩重复形成,不同于一

般变奏曲,主题变化再现时,一次比一次减短,最后只有主题第一小节的闪现。乐曲从头至尾连续展开,一气呵成。整个乐章呈现安宁、温和,富有浓厚的抒情性。

乐曲开始有八小节的引子,由圆号独奏:

■它仿佛是表现那从峡谷深处传来的几声野兽的吼叫。圆号的阻塞音,则象是空谷的回声。

主题部分速度缓慢,有两小节的前奏,由三个因素构成:钢琴和长笛奏着流动舒畅而柔和的固定伴奏音型:

■单簧管和圆号轻轻地奏着和弦长音;低音弦乐用拨弦加强每小节的第一拍。它造成一种异常宁静、和平的气氛,成为主题呈示中的背景音乐,也是整个乐章的基本伴奏织体。主题由钟琴及第二小提琴(用泛音)奏出:

■并由竖琴和小提琴的一个声部用泛音重复,另外两个小提琴声部,则用与主题构成上方和下方四度关系叠置的副旋律,用泛音演奏,造成一种奇妙的闪烁感觉。在主题的长音中,用圆号的阻塞音轻轻地吹出两句野兽的吼叫,使主题段落与引子音乐相呼应。继之又加入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主题的第二乐句:

■这时流动的伴奏音型由单簧管组演奏,圆号与大管用缓缓的节奏吹出先上行再下行的半音阶副旋律,使音乐变得丰满。接着是主题的多次变化再现:其中第一、二次变化再现均以改变伴奏织体为其主要特征;第三次变化再现,则采用了复调的手法,这一段音乐在创作手法上丰富多彩。

最后,低音弦乐奏着长音;小提琴与长笛和竖琴交替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

■它的节奏转缓,似乎日落后,晚霞晖映的彩色也渐渐转暗,在竖琴清脆泛音伴奏下出现一声野兽吼叫和它的回声,最后在上例*处响出一声导音上的钟鸣,它的余音在昏暗的空中缭绕回转,增加了夜幕降临的气氛,乐曲静悄悄地结束。

第五乐章暴风雨E大调、44拍子、较自由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由前面乐章中的几个

主要主题与此段落的主题相穿插,组成了象是整个乐曲的缩影或大峡谷的全景鸟瞰。

音乐一开始由小提琴在A 大调上奏出了音色清秀、节奏紧缩了的旅游者的主题:

■其和弦的配置很有特色:在■处运用了传统的三和弦,而■处是一连串的七和弦,在■处又将两个正常和弦之间加了半音关系的经过和弦,构成和弦的平滑流动,使主题在清新悦耳的平稳表白中,略带有不安的气氛。随即接以转为C大调的第一乐章中间部的主题,但在节奏上也同样予以压缩:

■ 接着是建立在E 大调上的本段落的主题,完全由弦乐奏出:

■它以向上大跳后再下行模进为特点,使流畅的旋律又带有激动的情绪,然后紧接由单簧管奏出变化了的第一乐章主题:

■随后本段主题移高八度在木管和弦乐上变化重复,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又构成复调形式再现。最后音乐只剩大提琴孤独地奏着下面的旋律:

■ 它伴随着定音鼓的隆隆之声,象是暴风雨前传来的滚滚雷鸣。

中间部转为大调、22拍子、中快速度。这部分异常长大,是描写暴

C

风雨的主要部分,整段音乐基本是由一群群的节奏音型和某些音响效果组成,充分发挥了各种乐器性能和独特的演奏方法,因此调性并不太明确,但逼真地描述了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或细雨濛濛的景色。这部分中有一主要用铜管乐演奏的执拗动机,不时变化再现贯穿其中:

■ 在它的结尾部分最后只留下小提琴用抖弓演奏的下行半音阶:

■似乎雷电暴雨已过,只有渐渐转小的雨声,但偶而又出现一次闪电,最后天终于转晴。

第三部分音乐在大地一片寂静之后,突然象山洪暴发一样,由乐队全奏出急速的以执拗动机为素材的变奏发展:

■ 弦乐紧接着转为长颤音,木管乐转为固定的切分节奏音型:

■ 在上列音乐的伴奏下,由铜管乐在E大调上奏出旅游者的主题和随之而来的第一部分的主题再现,两者构成复调关系,它们经过变化重复、执拗的动机再次出现,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又构成复调关系,似乎旅游者在观赏雨后峡谷中的山洪急流和小溪的潺潺流水,最后在描写驴子欢跑的乐汇中结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2379.html

更多阅读

《鸟岛》第二课时评课稿 鸟岛

《鸟岛》第二课时评课稿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蔚老师和成老师《鸟岛》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两位老师基本功扎实,处理教材到位,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主要就成梅梅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这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

《平衡》——致敬扎巴多杰 扎巴多杰是政府杀死的

今天看了一个关于可可西里的纪录片《平衡》 片子还有一点没看完,可是已经泪流满面看看周围的同学,没有人说话,但是每个人的心都已经汹涌澎湃 扎巴多杰是第二代可可西里反偷猎活动的领导者那是一个真正的康巴汉子,有血有肉、像雄鹰

声明:《管弦乐组曲《大峡谷》 巴赫第二管弦乐组曲》为网友红尘梵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