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 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全诗为李商隐所作。  无题二首(其二)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①。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②。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③。

[注释]

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韩掾:即韩寿。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这里指甄氏。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诗画】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赏析]

《无题》其二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 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思念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然而最后还是水月镜花,于是就有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苦痛,末联迸发出女子内心的郁积与悲愤,既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激愤不平。李商隐在此诗中可能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附:古诗文网如下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15e1939b96.aspx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数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邮亭深静①,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注释

① 邮亭:古时设在路边,供送文书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馆舍。

② 收香藏镜:

②晋贾充之女贾午爱韩寿,以御赐西域奇香赠之;汉秦嘉妻徐淑赠秦嘉明镜。此处指将情人赠物收藏。

译文

郊野上秋雨初晴,只见几片零乱的落叶,风住了还在动荡不停。斜阳挂在远树之上,映照着远山或暗或明,宛如美人微颦。来时曾经走过的旧路,当时尚有黄色的岩花开放争荣。如今只有溪边的流水,依旧来见故人。

我默默无语,客舍中寂静冷静。我下马开始找寻,从前在何处题抒情。奔波旅途的人本来无聊,感伤离别更令人愁苦不宁。纵然我保存着她的香料和明镜,可如今又有何用?等待他年重到那里,人面桃花是否依旧,实在难以肯定。我思绪联翩,眷恋着那个小楼幽窗中的美人,也只能有时在梦里去寻找她的踪影。

赏析

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中,袁去华是个不太受人重视的人物。正史里没有留下他的传记,而且连他的生卒年代也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字宣卿,江西奉新人,是绍兴十五年的进士,曾做过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和石首(今属湖北省)的知县,留下了《宣卿词》一卷,共有九十八首,数量不算太少。

这一首《瑞鹤仙》,其主题可以用词中的两句话概括,就是“伤离恨,最愁苦”。词从写景入手。“郊原”三句,写郊外雨后之状。在一望无际的荒郊原野上,一阵骤雨过后,风也停停了下来;但坠落的枯叶,却还在空中飘舞。这虽然是秋日郊原常见的景象,但对于一个离人来说,却显得格外的触目。这几句乍看是纯粹的写景,但只要稍加体味,就会发现其中已融入了作者凄凉的情思。景是各人眼中所见之景,是各人观照景物那一刹那思想感情的返照。因此透过这几句词所写景物的外观,读者可以窥见作者衰颓、凌乱的心绪,而且还可以隐隐感到其中似乎含有某种暗示:那“风定犹舞”的败叶,就像作者自己的身世、处境一样。这样,词一开头,就把人引到了怅惘的境界。

“斜阳”三句,继续描写郊原景物。作者的视线移向了远方,只见已斜挂在丛密的小树林顶上的夕阳,它那金色的光线,把妩媚的远山照映得十分明显。这几句的感情色彩,比前面三句显然要浓得多,它透过字面呈现给读者的意象,是饱蘸着愁恨色彩的。本来,夕阳斜照,“遥山媚妩”,这就是一种悦目的景致。然而所作者所见到的,却是一副“浓愁浅黛”的状貌,这完全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黛青色的重叠的山峰,还可以使人联想到作者紧皱的双眉。北宋人王观有一首《卜算子》,开头两句写的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供参阅。

“来时旧路”至上阕结束,仍是写郊原风光。这里半是实景,半是虚景。“溪边流水”是实在的,是眼前所见到的;而“娇黄半吐”的“岩花”(生长在岩石旁的花)则是保存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来时所见到的。当日迎人的有岩花与流水,此时则流水“见人如故”而已,可见岩花已经凋谢了,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了。这一实一虚,造成了一种生机蓬勃景象与萧条萧杀景象的对比,当日与此时的对比。走在来时的旧路上,作者早已愁绪满怀,更是与那景物的萧条萧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古代人的情感大体相同。词写到这里,一位离人眼中的秋日郊原景物,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展现了读者的面前了。

下片另换场景,由郊原转入对邮亭(古时没设官道上供过往行人歇宿的馆舍)的描写。“无语”四句,勾画出作者来到邮亭前面,下马投宿的动作画面;他那“无语”的外在表观,揭示出他正在咀嚼凄凉悲哀的心灵活动。所谓“旧曾题处”,倒不一定非要理解为他曾经在这里留下过翰墨(诗词之类),只不过是说他曾经在这里歇宿过而已。这种重临旧地而境况完全不同的情景,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的愁绪满怀,因此他的默默无言,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无聊倦旅”三句,由写景叙事转入抒情的描写,直接点出了“伤离恨,最愁苦”的这一主题,这是在“深静”的旧日邮亭中安顿下来之后必然产生的思想情感。这“离恨”的内容具体是指什么呢?从“纵相逢”三句,可知是作者不得已而离别了他的心上人,深恐他今生今世不能再与其相见的思想情感。“收香藏镜”是指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收香”用的是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因而结成夫妇的典故,见《晋书·贾充传》。“藏镜”用的是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见孟棨《本事诗·情感》)。“人面桃花在否”是担心不能再与女方相见的思想情感的表露。(用崔护在长安城南遇一女子,明年再来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典故,亦见孟棨《本事诗·情感》)爱情的遇合与否决定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使自己能够忠贞不二,又安知对方的情况如何呢!惆怅之情,溢于言表。既然现实已不一定能够相见,那就只好寄希望于梦中了。“念沉沉”三句,具体展示出这一想象中的梦寻之状。深沉的“小阁幽窗”,是佳人居所:“有时梦去”,本来是够虚无飘渺的,但慰情聊胜于无,总比连梦中也不得一见要好。宋徽宗被掳北行时想念故宫,也是叹息“和梦也新来不做”(《燕山亭》)。晏几道说得好:“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梦中寻欢,也是够浪漫诗意的;并且以“念”字领起,又见出多少无奈之情。

这首词当是作者与意中人分别以后抒写离恨而写的。宋代都市繁华,歌妓众多,无论是官妓、私妓还是家妓,偶然的遇合,就往往以她们的色相、伎艺,赢得了为科举功名而奔波的士子们的期盼,这是那时普遍的现象。其《荔枝香近》、《卓牌子近》、《长相思》、《宴清都》等,都是他和歌妓们聚时欢会或别后相思的记录。此词大约也是为此而写的。这一类词要说有很大的社会意义,那也不一定;不过两性关系总容易触动到感情的深处,往往使人荡气回肠就是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3366.html

更多阅读

想念情人的诗句/思念爱人的诗句 想念情人的夜晚信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

诗情画意 春心莫共花争发 莫争

说一些柔软的小片段,花痴一样在想拖着心爱人的手温柔上路。抱抱就幸福一辈子的情景。着般敷陈方寸的春梦,牙牙的笑,站在窗前凝视城市的灯火。突然好想你,好想听听你明媚的声音与安静的呼吸。出差时看见相似的背影驻足发呆,灼热想念深入发

李商隐诗词全集579首 李商隐诗词全集

字号:大 中 小1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

李商隐的诗全集|古诗|简介|资料 古诗无题李商隐

李商隐诗词全集《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

【使用说明】1、教师使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2、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根据老师的自学建议和指导,完成“预习导学”中的检测题目,初步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在书上找出

声明:《诗画 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为网友我比想象中勇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