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爸妈”语族比较 苗瑶语族

原始语根假说语根发生发展原则

语根学研究原始语根的产生(development),语根意义的引申(extension),等等。我们猜想这里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各种语言中都是相通的,我们暂称此为语言发生发展原理(law),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条:音由声起,音随义转,音近义通,反义同根。第一、二条是语言的发生,第三、四、五条涉及语言的发展。看来好像一盘散沙的互相干的词汇,引进了语根概念之后,都可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天生音、音生义、义生字、义音通转、反义同根】

1.音由天地。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来自声音,语言就是声音,没有声音就没有语言。声音从何而来?声音来自运动。我们说音由天地(Soundsarise naturally.),即是说声音来自天地人的自然之声。一是人的自然之声,人的喜怒哀乐感叹之声,也包括动物的叫声;一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如打雷、物体碰撞之声等。凡有声音,都是信息,人听到之后总要作出反应。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代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就是说每种声音都有它的特定的意义。原始人的呼叫,有的语言假说称之为感叹词,都有它的意义。原始的声音蕴含着原始的意义,尤如现代听音乐一样,有的声音令人兴奋,有的声音令人悲痛,等等。我们认为人的自然发声,人对自然界各种发声事物的拟声,等等,都是语言的源泉。

2.义由音生。义由音生(Meaning develops withsound.)是语言理据性的缘起,即语根。各种语言起源假说如本能说、拟声说、感叹说等,都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到了原始语根产生,如ma妈,pa爸,bat拍打,都是先有了一个声音,给人提供了某种信息,这就是意义。没有声音就没有意义,就没有语言。音义的结合就是原始语根,就是生发后来无穷词汇的根。一旦原始语根的音义产生了,以后凡与此有关的音都有这个义,凡与此有关的义都是这个音,叫做共轭相生(theprinciple of generation through conjugation)。

3.音随义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根承载的语义不断地增多,语义在不断地分化,语音也得把这些分化出来的语义区别开来,这就是音随义转(Soundshifts the developedmeaning.)。所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理解为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辨音能力、发音能力的提高,能够把发展了的语义区别表示出来。音变就是辅音和元音的分化,在我们的理论中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首辅音的变化,(2)尾辅音的变化,(3)首尾辅音中间的元音的变化。

4.音近义通。所谓音近义通(Similar soundshave similarmeanings.),主要是指首字母代表的辅音(详见第二章第三节英汉首辅音语义比较),如汉语里的“结、节”,音近义通,真巧英语里的knot也有这两个意义:1.绳子的结,2.树干的节或瘤。再如:族=组/clangroup;叶=页/bladeleaf;葬=藏/bury等。英语里的bind、bend、band、bond、bund等音相近,义相通,都是捆绑之义。pack、pact、*pag音相近,义相近,也是捆绑之义。通过原始语音发展规律(详见“英汉pb f音变规律”),我们知道b、p原是一家,是后来分化的结果。音近义通,因为它们本来是共轭相生,即其命名方法是相同的(Similarthings are named in the smaeway.)。音近义通说的是现在的辨认问题,共轭相生说的是最初怎么发生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汉语训诂学很早就在众多词汇中发现了音近义通的规律,即大凡声音相近的字,其义必然相通。

5.反义同根。反义词根(Antonyms comefrom the sameroot.),似乎荒谬却是真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光明就没有黑暗,没有上就没有下,大小、长短、高低等等都是这样。反义词就是反映这些对立概念。这些对立的东西原来可能是一个词,后来分为两个词。从模糊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人的认识由模糊逐渐走向了精确,比如什么叫大,什么叫小,这是个模糊概念。同一事物,你可以说大我可以说小。这样就分化出了正反两个概念。对偶联系是从对立的两极中建立联系,我们猜想这是各种语言的一个普遍共性,下边以汉语和英语为例简单说明一下。

(1)汉语:黄侃说:“古字义相反者多同声。‘天、地,男、女,生、死,阴、阳,玄、黄,鳏、寡,古、今,多、少,好、恶。文、武,明、晦’之类皆是。‘昨、祖’,始也;而‘殂'训死;‘落’始也,而‘落’训死;‘一’,数之始也,而‘殪’训死;‘胎’,生之始也,而‘殆’训危。故知死生相反,而循环无穷。”(黄侃(《尔雅音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反义同根词又可分为两类:双声词与同音词。所谓双声词,就是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反义词,如男女、阴阳、鳏寡、文武。声母相同包括d、t,g、k,b、p,j、q等的音变形式,如天地、顶底、古今、始终、生死、多少等等,都是两者居于对立面,所以是同源派生。所谓同音词,就是声母、韵母都相同的词,如夫妇,这主要是施受同词的动词,如起迄、受援、教效、问闻、买卖,等等。

(2)英语:*audi 听/*or说;black黑/blank白;calm本义热/cold冷;*cel高/*cell地下室;*ces走/cease停;gain得到/give给;heaven天/*hum地;hospitable好客的/hostile有敌意的;king国王/queen王后;*micro小/*macro大;minor小/major大;own归自己所有/owe归别人所有;pull拉/push推;quit停止quiet安静/quick快;*sid sit坐/stand站;star stare不动/startstartle动;sub-下面/super上面;thin簿/thick厚。satisfy得到了就满足(满足了,也就累了,也就悲了,难过了,由此产生了sad,它的意义是得不到而悲哀。这说明反义词产生的一种方式:物极必反;首字母不同的单词:deep底/top顶;host主人/guest客人;*wer女人/*vir男人。

在汉字的拼音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丝同源反义的痕迹——注意看拼音的开头字母:男女(nannv)、夫妇 (fu fu)、阴阳 (yin yang)、文武(wen wu)、买卖(mai mai)、好坏(haohuai)、天地(tian di)
在英语中的一些同源反义词总结如下:

1.w和m。有人说“字母m像山,代表男人,因为男人像山一样伟岸;w像水,而女人又是柔情似水,所以w代表女人。故有man和woman之分。接着又有man找出了male,不变的是对山-m的模仿,由女人woman造出了wife-妻子、witch-巫婆、widow-寡妇等。那么,究竟w和m到底是不是分别代表女人和男人呢?答案是否定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mama、mother,是以m开头而非w;还有以m开头的maid-女仆、侍女。该如何解释呢?那只好用反义同源的观点来解释了,男人和女人这对反义的概念就体现在w和m这两个字母上了,大家在纸上写一下就明白了,手写的w和m是如何得相似!

2.世界到底是谁的?——w和v的对立。刚开始时没有w这个字母的,以w开头的词很多都是从v那里演变而来的,我们来看world这个词。你不禁要问:世界是属于谁的呢?答案是:男人的。在world里,wor就是表示男人-man——这里再次看到了m和w的辩证统一!那么如果wor表示的是男人,v和w可以互换,为何virgin是处女而不是处男呢?查查字典,你会发现,virgin除了处女,还有处男的含义啊!所以,“v代表女性”的观点又不攻自破了。

3.多变的m。前面提到了m既可以表示男人-man,又可以表示女人-maid,这里,又不得不再提几组:macro-大和micro-小,mini-和max。元音的差别导致了含义的完全相反!微软叫Microsoft,它的竞争对手苹果的电脑叫-MacBook。

4.上上下下。汉字里的上和下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啊,上下颠倒了一下,英语里的sub-下和super-上(作为词根的含义)也是啊!b和p不也是上下颠倒了吗?

5.其他。还有一些在马老先生在书里面总结了,摘录如下(只选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black-黑/blank-白;gain-得到/give-给;hospitable-好客的/hostile-有敌意的;own-自己的/owe-欠别人的;stand-站,不动/start开始;thin-薄/thick-厚。(详见作者马秉义《英语词汇系统简论》:语根的种类、语根产生的时间、语根特点、语根数量、)

原始语音的发生和发展

按照人类语言是从动物语言进化而来的观点,人类语言的初始阶段一定是非常原始的,初始阶段的语音一定是非常简单的。

1.原始辅音。关于原始语音,我们这样假设,人的语言发展是随着人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包括发音器官的不断完善,发音能力的提高,如口腔的开合度,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扁等等。不管是辅音还是元音,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因此,我们猜测,原始辅音的发展顺序可能是: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先清后浊。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先有[p、t、k];而后分化出[b、d、g];再往后才有[s、h、f];然后才有[dʒ、tʃ、ʃ];最后可能才有[ð、θ、ʒ、z]。从人类的发音能力来看,最初可能是清浊不分,而后逐渐分开,[g、k]分化以后才有[h、p、b]分化后才有[f、d、t]分化以后才有[tʃ],后面我们将详细解释。

根据原始人的生活、劳动等环境以及拟声词的研究分析,我们猜测原始辅音主要有三大块,即:1.砍伐投掷系统[g、k];2.拍打系统[b、p];3.碰撞系统[d、t]。我们的原始语根全部在这里产生,语义的分化和发展所伴随的语音的分化和发展也都按这个思路进行。语音变化在没有文字以前的漫长时间里,只能做演绎式地推想,但是它的作用从近处看,把英语词源学研究的知识系统化了,把英语单词有机地串联起来了,对英语词汇学语义学的研究和教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2.原始元音。我们知道,有所谓单元音语言,这些语言只有一个元音,如维什拉姆语、亚兰达语、阿尔札语;卡巴尔达语也只有两个元音[a]、[æ]。英国语言学家由此设想的原始语言只有1个元音和11个辅音(“尼安德特人会说话吗?”《国外语言学》1983.1)。据有关的研究,如果尼安德特人会说话,他们只会3个元音[a、i、u]和8个辅音[l、m、n、f、s、p、t、θ](姚小平,《从尼安德特到复活节岛》,《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所以,我们猜想原始人的发音能力较低,最先可能只会发[ʌ],尔后会发[a、i、u],然后才分化出圆扁唇、前舌后舌、长音短音,逐步到现代人能发十几个二十几个元音。元音系统的生成顺序,可能是:

(1)先低后高,先前后后,先单后双。

(2)先低后高,指低元音[ʌ]好发,高元音[i、u]难发。

(3)先前后后,指先有前元音,后有后元音。因为前元音[i、e]好发,后元音[u、ɔ]难发,发后元音舌后部向后缩向软鄂抬起,这较难。

(4)先单后双,指先有单元音,后有双元音。因为单元音好发,双元音难发。

元音的产生和发展是了不起的,它可以表示更多更复杂细微的区别。古英语有4个双元音,中古英语有6个双元音,现代英语有8个双元音,即[ei、ai、ɔi、əu、au、iə、εə、uə]。

总之,这顺序可能是:先易后难,现代人觉得容易的先有,难的后有,单音较易,高长音较难。单音舌位不前不后,不高不低,口形不开不合,不大不小,声音不长不短,如[ʌ、i、u、e]等容易发。高长音[i:、u:],舌位高声音长,难发。

印欧母语假说是在寻找印欧各语言的共核中产生的。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代表,这两个不同语系有没有共核?能否从这个共核中寻找更早(1万前?)的语言,找出语根?原始语根假说在这时就产生了。原始语根以音义的结合为纲,原始语根都有什么音?表示什么义?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出原始语音假说。这包括原始语音从何而来?原始语音是如何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详见作者马秉义《英语词汇系统简论》:汉语的因声求义_英语词源字典、英汉首辅音音同义通)

姚小平阿德隆《语言大全》中有关汉语的论述(节选)

1.汉语和藏语是人类初始的语言?
  
翻开《语言大全》第一卷“亚洲语言”,首先叙述的是“第一类:单音节语言”,而排在最前面的便是汉语。阿德隆对章节顺序作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要突出汉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同他反复阐述的语言发展阶梯论相呼应。他以为:汉语、藏语等单音节语言是一切其它语言的始祖;人类起初就生活在西藏一带,在那里建立起最早的社会文化,并从那里向世界各地散播开来。所以,从地缘上看,蒙古人、满族人、马来人等亚洲民族与藏汉民族交壤;从体格脸型来看,他们与藏汉民族相近;从语言结构上看,他们的语言虽已摆脱单音节状态,有派生、合成方法,但还不能屈折变化,即还处在向“发达语言”过渡的阶段。阿德隆一方面想用地理、人种的根据来证明单音节语言是人类初始的语言,另一方面也像以前和同时代的许多学者一样,将儿童学语现象看作一条旁证:正如儿童学语之初只能结结巴巴、含糊不清地发出单个音节,藏、汉等民族至今还在结结巴巴地说着“人类童年时期最早的语言”。
  阿德隆的上述看法,与《圣经》所载的人类史和语言史观或多或少有些联系。不妨比较一下韦伯的说法(Webb,1669),他相信:大洪水发生于中国史传黄帝之后的尧帝时期,尧与诺亚是同一人。诺亚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的一个就是舜,率领族人迁至今天的印度和中国西藏一带,成为中国人的祖先。当时全球都遭洪水淹没,只有西玛拉雅山地尚能立足,所以漂泊到那里的人们,便有幸成为人类再生的始祖,而其语言自然也就被看作所有其他语言的源头。
2.单音节性和音节构造
  
阿德隆在论述汉语本体的方方面面时,也未能超出前人的眼光。就音节构造而言,他断定汉语甚至在单音节语言中也是最简单的,因此最接近人类语言的初态。所有的(单音节)词都由一个辅音加一个元音构成,像Kjang(江)、Ngo(我)等词里面前加或后附的鼻音,只是“偶然、临时”的发音,并不影响“辅音+元音=音节(词)这一构造原则。能与元音相配的辅音很有限。没有b、d、r、x、z这几个音,一般用更硬(即吐气的)p、t代替b、d,用l代替r,用s代替x、z;也没有辅音连缀,像ts、ts、ch(即如今汉语拼音的z、c、j、q)之类应视为单辅音。但是,后面阿德隆又承认,汉语方言里是有b、d、r等辅音的。阿德隆把汉语的单音节称为“语根音”(Wurzellaut),认为它几乎不能算是词。语根音的总数为328,一说350,使之丰富多样化的唯一途径是声调,而声调或重音正是“非常适合于人类理性童年的辅助手段”。(姚小平个人主页:汉语的单音节性、中国的语言起源神话、《论语言的起源》、《论语言、思维和现实》)

上古音中”父母“的读音问题

为什么在上古音中“父”与“爸”音同,“母”却与“妈”音不同?在上古音中,父在鱼部,母却在之部,可在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称呼父亲的“baba”这个音,称呼母亲的“mama”这个音,我感觉在上古“母”字也应发“妈”音,应与“父”同部,可它却归之部,这是为什么呢?

毕谦琦认为,关于“母”字上古有鱼部读音,潘悟云先生在《吴闽语中的音韵特征词——三等读入二等的音韵特征词》一文持同样看法。该文列举了如下证据。(1)诗经押韵。《诗经.鄘风.蝃蝀》第二章: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母和鱼部是雨字押韵。(2)“母”与“毋”是同一个字,“毋”是鱼部字。(3)“鹦鹉”古作“婴母、鹦䳇”。“鹉”是鱼部字。(4)方言材料:闽东和闽北的闽语中“妻子”一词,词根是ma,音韵地位是明母麻韵上声,就是“母”字。这根古汉语里“母”表示成年女性的用法是一致的。另外,我还能补充一些材料:(1)谐声字:侮,从母得声。古文作㑄。侮是模韵字,上古是鱼部。(2)玃,《说文》大母猴也(“大”字段注依玄应音义增补),就是今天口语中的“大马猴”,即猕猴。许慎是用当时的口语解释经典文字,现代口语中“大马猴”的“马”就是“母”字。

英汉“妈妈”语族比较

语言的发展顺序,也就是人类发展即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各阶段所说的话。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交际的实际需要,猿人可能只会说简单的几句话,古人可能会说的多了,新人可能会自由表达了。我们猜想人类语言的第一个语根应当是ma,或者说人类的最初几句话之一应当是ma,人要生存就必须吃,人由吃奶产生了人类第一语根。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对此有过详细研究(见“为什么叫‘妈妈、爸爸’”,《语言学动态》1978年第4期)世界各民族的小孩称母亲大多是ma。生物学研究证明,小孩的发展重复着人类的进步,小孩的语言发展也可能是重复着人类语言的进步。语言学家正从各方面对此加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我们不想详细重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现在想做的是,从ma这个语根产生以后,在英语中如何从它推演出众多的词根,由词根产生出庞大的语族。

根据张今先生阐述的原始动词假说,我们所进行的语族系联原则主要是共轭相生、音近义近、反义同根。小孩子的第一个声音是“妈”,英语语根是ma、mam、mum、mom等,都是单音节,再稍大一点是叫“妈妈”,英语词根是mama或mamma、mummy,双音节,比较复杂了。在语根阶段,就语音来看,各民族的语根相似或相同。以后随着儿童的长大,各民族的语言对“妈妈”的称呼就很不一样了。英语单词是mother,拉丁语是mater,ther=ter,都是表示人的后缀。这是音变,音变产生民族语言,一个民族内也有音变,这再产生方言。“妈妈”语根产生以后,它至少包含有三个意义:妈妈这个人,她的乳房,以及乳汁。现代汉语里,这个音仍是这三个义,如:她的妈很高/低(指人);她的妈很大/小(指乳房);她的妈很多/少(指乳汁)。英语语根ma也是含有人、乳房、乳汁这三个意义,根据这三个语义线索,可以推演出一个庞大的英语mama语族。

一、mama表示人

婴儿所喊的mama不管是远古还是现在,不管是哪个民族,都绝不是只指妈妈一个,而是如妈妈一样的很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语音语义的分化,由妈妈产生出来了许多的词来表示这些人。

1、妈妈的身份mother may moon

汉语里从“妈”产生的表示人的词汇有:“母、嬷、妹”等。从“母”又引申为表示“养育”之意,由此又产生同音同义字“牧”。m音变为n音又有了“娘、女、妞”。英语从人的角度引申出的词如下:

(1)妈妈是母亲:ma—> *mater人之母—>matter物质(即万物之母),因此*mater有两个形容词:maternal 母亲的,material物质的。

(2)妈妈也是夫人:ma—> mam—> madam夫人,由此产生的词汇有:maid少女,maidenOe少女,male(女孩—>情人—>)男子、男性,masculine阳性的,member成员 (part of abody),mam—>man—>-man,* -an,* -lan,*-ant,*-ent等表示人的后缀。

(3)妈变为生殖女神:ma—>Maia生殖女神—> May五月,mateGk配偶、交配,marry结婚,marital婚姻的,make使成为,matchOe使成对,smith锻工、铁匠(s加强话气,mith是尖利的工具,是make的变体),meet Oe会见,*mut交互变化,*mob*mov *mot交互移动;*mit *miss,送、放出,matrix子宫,mensesL月经,mail(本义大肚子引申为袋子)邮袋,magazine Fr仓库,manse L住处,房屋(参见barnhouse)。古人对生育迷惑不解而感到myst-神秘:mystery神秘,marvel,marvelous妙极了,magic魔术,maze惊奇,miracle奇迹,mlrror镜子。

(4)妈变为月亮:ma—>mam—>Moon月亮(中国人说月奶奶,西方人说月妈妈),month月,由此产生出了表示测量的词汇:*meas*met测量:measure测量,must必须(本义是分给的一份,任务)—>dimension尺寸,lmmense巨大的,meter米,diameter直径,parameter参数,symmetry对称,medical医治的,medicine药。

(5)妈变为手:man—>*mani *manu *mand *mend*main手(汉语也说“人手不够”,“手”就是“人”):manacle手铐,manage(本义手工的—>驯马人—>)管理,manner(用手做事的)方式,manure(本义为手工的—>种地的—>施肥的—>)肥料,manuscript手稿,maintain保持,command指挥。妈妈的手艺:map布(—>地图),mat(小)垫子,席子,mattress床垫,doormat(放在门口的)蹭鞋垫,bathmat(放在浴室里的)防滑垫

(6)妈变为心:mind心,*memor记忆:memory记忆,*ment思想(心之官则思):mental思想的、脑力的,mention提及,comment评论,automate=auto+mate(ment的缩写)自动的,mathematics数学。

2.妈妈的地位mode master main

mama是子女们一切活动的榜样、表率,这样又产生出来了:mode模子,mold模子,mould模子—>铸造,melt熔化,model模范、模式(汉语也说按现成的模式来),modest谦逊(即说话办事有模式,不过分,适度),moderate适度的,moral道德的(本义是方式,道德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modern摩登(汉语说摩登,先进之意,给人以学习模仿的榜样),*mimL模仿

(1)mama是家长:ma—>master=ma+sterL主人,这个调到父系社会里让位给男人了,由此又产生出了mister先生,mistress女主人,miss小姐。妈妈是家长,对儿女对家庭对社会至关重要,形象高大,所以由master又产生出许多表示大、多、重要之类的褒义词汇:

(2)重要:main OE主要的,might OE力量;

(3)大:*mega Gk大:megaphone扩大器;*magn L大:magnify放大,*maxL大:maxim格言(原意是最高的主张,最基本的观点),maximun最大量,最大值;major L大;*macroGk大;mayor市长;

(4)多:mass多,many多,much OE多,*multi L多:multiply乘,*metro大:metropolitan大都市的;*milli千:million百万,mile英里(本义千步的距离),millet小米,maize玉米,*milit兵(字面意思是很多,打仗需要很多的人),MarseL玛尔斯,March三月,march OF行军,Mexico Sp战神的名字,menace威胁。

汉语含ma声的字也表示大,如“马蜂、马勺、拇指、茫茫”等;或者表示多,如“码头、蚂蚁、蚂蚱、骂、麻子、密密麻麻、毛”等。

根据反义同根原则,大的反义是小,多的反义是少:*milliGk既是千,又是千分之一,*micro-微,minor小,minus负的,minute小的,*mim-小:minister部长,administrate管理;menu菜单(本义是小,莱单很小),mono一(是大小多少的统一体),monk和尚,monarch君主(字面意义是一人的统治),mere只,仅仅,morn清早(一丝光线)等等。

汉语表示小的词有:“渺、秒、末”等。

有大有小就有中间:*med *mid中:medial中间的,median中央的,mediate介于中间的,mean中庸的,middle中间的。由此音变为meta-在中间—>在后边:metaphysics形而上学(原来编亚里士多德文集时,把这部分放在physics后边)。mis-:mistake不喜欢,misunderstand误解。meridian=medi(中间)+dies(天),meri是medi的讹误。汉语表示中间的词是“媒(介、质)”等。

大中小的概念是模糊的,英语m开头的词有不少是表达模糊。模糊产生混乱状态:mix L混在一起,mingL混在一起,mess(本义食物、饭莱,引申为)大杂烩、混乱,misc杂乱,muddle糊涂,maskF面具,unmask撕下…的面具,mist OE薄雾,misty雾的,snowOE(mist的变体)雪,由模糊引申为否定,英语以m开头的前缀表示否定意义。mal-表示恶、不良、不正确、非:malformation畸形,malnutrition营养不良。malady病,malaria疟疾,malice恶意,malign-恶意的,mad神经错乱。small小(其前边的s是加强语气)。

汉语m音也表达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河南大学赵帆声教授在给我的信中说,“发/m/音,双唇紧闭,人们明知口中有舌有牙,但是却视而不见。“莫”字,本义是“日落草中”,人们知道有其物,但看不见。由“莫”又造出了“暮”表示日落;幕,隔着一层布,视而不见;墓,隔着一层土,视而不见;慕,心里爱之敬之,但视而不见。”汉语里m开头表示模糊的词还有:眠(有人说小睡干脆说迷糊一下);梦(似乎可见而非真);迷(乱了方向,不辨东西);谜(不明真相);蒙(被事物掩盖,视而不见);灭(刚刚尚有头,现在不见了);冥(非为阳间,人在彼岸,视而不见)。类似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

二、mama表示乳房

从乳房这个角度,英语可以派生出:

1.与乳房有关的词汇:ma—>mam—>mamma乳房,mammary乳房的,mammilla乳头,Amazons亚马孙河(本义是无乳房的妇女,强壮的妇女),mammal哺乳动物。

2.类似乳房的词汇:mound土堆、小丘(即地面上鼓出来的,象乳房),mount小山,mountain大山。山的形象是*min突出:prominent突出的,dominant主宰的;山里头有marble石头,mine矿藏。mine里有metal金属,金属可以造machine机器。

汉语从乳房这个意义可以引申出:“美、媚、梅、妙”等等。

3. mama表示乳汁

1)饭和粮食 milkmelon。吸奶使婴儿产生幸福、快乐、温暖的感觉。所以m开头的词除表示“奶”之外还可表示“温柔”。ma—>mam—>mammy蜜蜜—>milk指奶,meal饭,meat任何食物,后来专指肉,mill面粉厂,melon瓜(甜如乳汁),marmalade果子酱(本义是橘子或柠檬,长熟了似蜜甜),matureL成熟(参见ripe),mellow(本义水果成熟的)温和的,mild温和,merry愉快的(吃奶得到满足后的表现),Muse缪斯(音乐女神),娱乐melody旋律;

从乳汁可以引申为水:mare海,marine海的,marsh沼泽,mermaid(海中少女)美人鱼,moist潮湿,moss苔藓,mushroomOF蘑菇、菌类;

英语的milk与汉语的“蜜蜜”发音相同,汉语里凡是甜的东西都是蜜。汉语从乳汁这个意义可以派生出:“糜(即粥)、米、面、馍、馒头、麦子、泌(音变为奶)”等。

2) 吃奶声引申为说话mutter money

mum咕哝声,又分化出murmur低声诉说,mumble说话“马虎”,类似“囫囵吞枣”,moan孤儿寡妇的哀怨之音,mutter咬耳朵讲话,使人摸不到头脑,motto格言,monitor警告(罗马神话中主神Jupiter之妻JunoMoneta,她的姓是Moneta警告,她的职责就是在人有危险时发出警告。罗马人的造币厂设在她的庙内,故遣币厂叫mint,money钱,monetary货币的),mercy怜悯、恩惠(本又是钱,雇用而付的钱,atthe mercyof即受别人雇用,“受别人控制或驱使”),merit优点(本义是因有功而受的奖励,也是钱),market市场,merchant贸易,mark标记,margin(奉义是财产即地的)边界。

3) 吃奶要用嘴mouth mouse march

由此引申出mustache胡子,mosquito Sp蚊子,mothOE蛾,mouse老鼠,mole鼹鼠(这些词从咬人命名),*melan(o)Gk黑的(这些动物都是黑暗中的东西),Mors罗马神话中的死神(Mors与mouth音近,Mors的死义可能是咬死),*mort-死:mortal死的,murder谋杀。

人闭上嘴就是mute无声,*merg,*mersL没入、沉入、浸入:merge没人(比较:sink OE下沉,本义是毁坏),miss失去。

这样,我们把ma作为一个原始语根,根据这个语根的原始语义及其发展,英汉语都可以由“妈”ma这个语根演绎出来一个庞大的语族。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把mama语族制成一个简表,对初学者来说,更醒目易记。

以上ma语族的演绎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我们猜测的框架是,ma是人类语言的共同语根,由此分化出不同的民族语根,如拉丁语的mater,英语的mother及汉语的”妈妈”等等。语根产生以后,语根语义的发展和分化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止。这种分化很难记录下来,所以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多说不清之处,只好说约定俗成。我们从为什么这个音表示这个义的角度作些猜测,主要是英语,也适当作些英汉比较。我们猜想,人类的语言最初大体是相同的,后来的发展不同。这种不同是受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不同所造成的。这种分化有的可能发生在几千年前,有的可能更早,结果形成了目前的各种民族语言。

研究语族系联的好处,最现实最直接的,可加深对词汇语义的理解,把一大堆看似散乱的词汇有机地串起来,组织起来,便于记忆。比如,mamma语族的系联可以把M开头的词汇系联起来。以M开头的词主要是mama语族,当然除了mama语族,还有一些词,其语义可能是从别的方面命名,如mare马,mule骡子,可能是从它们叫的声音命名,还有一些词的语义来历一时难以解释,如me我,monkeyMLG猴子,*muni L设防,防御,Muslim Arab穆斯林,marathonGk马拉松等等。这是因为语言的形成是漫长的,其间音义的变化难以猜想。文字出现以后,词形又对音义产生影响,很难追踪其发展痕迹。(详见作者马秉义《英语词汇系统简论》)

英汉“爸爸”语族比较

小儿学语就是重复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小儿从大人那儿模拟学会了基本的音素词素等,就会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了。研究语言的起源,可以由小儿学语开始,看他开始怎么学说话的,学的是什么话。有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英语把婴儿学语发出的声音造出的拟音词是babble,词尾的le表示动作的反复。婴儿八九个月开始,嘴不停地baba,这个音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它没有任何意思,某个音表示某个义有时是人为的,是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约定俗成地赋予它的。我们现在设。*ba为一个人类自然发声的原始语根,认为它至少有三个意思:一是爸爸,二是娃娃,三是哇哇即说话。

一.爸爸

我们猜测,“爸爸”语根的产生可能不比“妈妈”晚。按社会发展史的说法,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即青铜器时代,距今不到一万年。这之前可能是“妈、爸”混叫的时代,进入父系社会之后才逐渐分开了,结束了“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但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发现,婴儿有一个“妈、爸”混叫的时期,由pa产生的parent既指爸爸也指妈妈,“爸、妈”语根的产生是同时的,分工是晚近的。因为小孩叫baba时并不是确指“爸爸”或者“妈妈”,pa既可以表示爸,又可以表示妈,满族人不是叫阿玛吗?现在的许多儿语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妈妈抱怨孩子先会叫爸爸。对婴儿来说,“妈、爸”的意义可能是相同的,都是表示亲爱、保护、供给食物,等等。所以,“妈”的音义表示人、乳房、乳汁(参看第三章第八节“英汉妈妈语族比较”),“爸”的意义也表示人、乳房、食物。

1.表示人及其作用

(1)papa*pater—>father

英语里小孩叫papa,这pa pa是baba的变音。papa爸苍一pope主教,*popul人,people人,public公众,plebe平民,*pol国家,城市:police警察,policy政策,polite有礼貌的。

拉丁语是‘pater父亲:paternal父亲的,patriot爱国者,patron老顾客,资助人。希腊语是peter,Zeuspeter合音就是Jupiter朱庇特。pattern模式(母系氏族妈妈是模式mode,父系氏族爸爸是模式)。

英语儿语为pa,长大以后或正式用语是father,印欧语的[p]在日耳曼语中依格里姆定律转为[f],所以拉丁语之*pater自然转为fa-ther,*pater类似“爸”,father类似“父”。不同的是father成了英语本族语,*pater为借词,借词反映了该音的原始面貌,father却是后起的。

(2)爸爸的作用power *pre—>first

爸爸有力气,引申为权力、命令,所以现在有关政治的词汇与爸有关:power力量,*pot:potential潜在的力量,*pot的变形是*poss:possible可能。

爸爸有力气,保护子女不受伤害,故产生了*para-保护:parachute保护伞,paradise(人类之父所在地)天堂,park公园一保护别人就要评估:*prec估计:appreciate高度评价,欣赏,experiment试验,expert专家;practice实践,pragmatism实用主义,price价格,pray请求,prize奖品,praise表扬,interpret(站在中间进行评估)解释。

保护就是站在旁边,周围:paragraph段落;paradox似非而是的观点,悖论—>保护就是站在前边,由此产生了pre-,只有在前边才能保护:precede在前,领先,proceect前进,approachL接近—>由站在前边引申为突出:probe探头,调查,prove证阴,pride骄傲—>由地点上的“在前”引申为时间上的“在前”:predict预言,prior在前的,在先的,优先的,preach宣传,former前者—>*pre-的含义由“在前”引申为“早”又分化出pro.proto-原始的:

prototype原型,protoplasm原生质,protem蛋白质,proper适当的,特有的,property财产。*prin-先:prince王子,principle原则,等—>由第一引申为独自、独处:privacy私生活,deprive剥夺,*prise拿,抓:surprise吃惊,print压印,press压迫,prime主要的[ME.

p音变f:far[ME. farr,fer(whence dial.form fur)

(3)爸霸伯百—>父

汉语里baba音也经历了“爸巴霸伯—>父”的演变。当人们把ba音分配给“爸”以后,从“爸”又孳乳出许多新词。爸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由此我们有了霸。爸音转为伯,引申义为百,表示多的意思。

汉语里小孩叫爸爸,正式称呼则是父亲。“爸”和“父”是什么关系?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中说:“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I即石斧之象形)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父,以斧砍击之声(父,斧之初文,读若[ba])”(转引自《汉语的词语理据》9页)。爸用的工具也称之为ba,即斧。此字后来音变为fu,人们也以fu来指称爸,文雅一些,“爸”仍停留在口语。就是说,“爸”是自然读音为口语,“父”音晚出为变体,多用于书面语。

b、f都是唇音,b为双唇音,双唇紧闭,开口吐音即为爸ba或pa;f音为唇齿音,发音动作较难,所以f音为后起之音op发展为f以后,“爸”字转化为“父”。

2.表示乳房、食物bosom—>pan—>feed

(1)bosom乳房,胸部’breast乳房,bread挖.面包,breed vt.(人作主语)饲养,broodn.一窝(小鸟)(有的语源学家认为与下列词同源:breath broil brew burn)。

(2)pap[古、方]奶头,papilla扔头,pappy爸爸,面包粥,*pan面包,company公司(本义是共吃面包的人),porridge粥,paste稀粥,引申为浆糊,pasture行.牧草地,牧场,pastor咒.牧人,引申为基督教的牧师,pastoraladj.主教的。

(3)feedvt.喂,food扎.(固体)食物,fodder行,饲料,foster vt.培养。

3.表示生育、生命parent—>bear—>veget—>quick

现已发现各原始民族都有生殖崇拜的现象,生殖崇拜可以表现为崇拜男性及男性生殖器,女性及女性生殖器。崇拜女性的可以参见妈妈及Gaea部分,这里只说崇拜男性部分。由男性引出许多关于生育的词汇。英语里由pa引出penis阴茎,pubes阴毛。汉语里同样由爸引出男根,所以呼男根为巴,由此又引申出类似的形象的名字,如尾巴、巴蕉、巴蛇。由巴蛇又引申为爬行之义。

(1) parent在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Language(以下简称Webster)上的词源是这样的:[ME.<0Fr.上的词源是这样的:[ME.<0Fr.

(2) bear生[ME beren *bi *bio be L生命[Gr.

(3)*veget:vegetable蔬菜,vigor活力,vigilant警戒的,vital充满生机的,生死攸关的,要害,revive使苏醒,复苏,vein(植物的)叶脉,(昆虫的)翅脉,velocity速度,zoo动物园,zoology”,动物学。

(4)quick:快,本义是活的[ME.quik,lively,alivelife生命,生物,live活、生存。

二. 娃娃

汉语把小孩叫作“娃娃”,是说他小时嘴里哇哇不停地叫,以此来命名的。这是人类最常用的命名方法,许多鸟兽虫都是这样命名的。英语也是这样。

1.babe。英语叫小孩babe。英语babe中的a在古代发[ɑ:],即baba。从语言的发展上看,只要第一个语根出来了,后边的词就会接踵而来。babe(牙牙学语的人是)婴儿,baby中的y是指小的词尾。bachelor(本义小男孩)从未结过婚的男人,学士。boy男孩 brother OE兄,弟。

2.pupil。pupil(本义是少年,引申为)小学生,瞳孔(之所以叫瞳孔是因为里边有个小人),pauper(本义是小孩,引申为小、少)穷人,poor穷的,poppet宝宝,pup小狗,相当于中国人说的“崽”,puppy小狗,puppet玩偶,傀儡(是个小人)。

3.frater。fraterL.宗教组织的会友,fraternal兄弟般的,family家(本义也是小孩),few少,foal小鸟。

4. 娃娃学语

(1)babble—>ban。ba ba写出来就是babble,-le表示反复之意,所以babble是表示婴儿牙牙学语的拟声词,大人唠唠叨叨地说话也用它,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名词用,作名词即是“儿语,模糊不浦的话”。

babble的同音异义词是Babel巴贝尔塔。此塔建于西亚文明古国Babylon巴比伦,巴比伦空中花园被称为古代建筑奇迹。Babel巴贝尔塔的名气一点也不比巴比伦空中花园小。传说是诺亚的孩子们为要上天所建,这事震怒了上帝,于是上帝让所有建塔之人不说同一种语言而没法交流,语言不通,巴贝尔塔也就建不成了。Babel就是babble,“说话不清’’之义,Babylon就是诺亚的孩子们建塔之处,居住之处。

古希腊人很看不起外地人,说外地人讲话是barbar,意思是“说话像孩子那样口齿不清”,现在演化为barbarousL未开化的,barbar-ian(中古欧洲的)蛮人。汉语说“巴拉巴拉、不拉不拉强嘴”时,也是贬义,这时英语用blah-blah,与汉语的拟声完全一样。

baffleScot困惑,puzzleL迷惑,bid祈求、喊价,bead(bid的变体,祈祷时用的)珠子,beg要,buy买,bargain讨价还价,blame责备。ban禁止、取缔、查Webster[ME bannen

2.*parl—>phone—>fable—>verb—>word。由表示说话的babbleDu哇畦,又产生出了*parlOF说:parliament议会,国会(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议会),parlor(提供某种服务或供应某种商品的)营业室,商店,parole命令。—>*phetOF说:prophet预言者,phone电话,phoneme音位,音素,phrase短语

fable寓言,fame名誉,fess说,讲,Webster'sNew WorldDictionary说这三个词与babble同源。fable寓言,preface(字面意义是在前边说的话)序言、前言,fame(本义是说,大家说的话,人言,即)名声、名望,confess承认(错误、隐私、犯罪事实等),fate(本义是说,算命人说的话就是你的)命运。infant=in(not)+fant(speak)(ba中的b变为f,字面义是还不会说话,即)婴儿,infantry步兵(相对于骑兵而言,步兵如婴儿)。

从f又分化出v,英语是*voc说,汉语拟声词“哇哇”就是w音,v、w也都能表示说话。*voc、*vok声音,叫唤:vocation(本义是呼叫某人来做某事,引申为)职业,使命等,vocabulary词汇,voice声音,vote投票,bow宣誓,verbOF文字,动词,vomit L呕吐,veto L禁止,word OE话语,violin小提琴,violla中提琴,fiddleIta提琴。

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人认为,英语词汇80%以上,也有的说90%以上都有理据性,他们主要指派生词之类,剩下的词根没有理据性。我们这里是在试图解释词根的理据性,为此,我们猜想了一些语根,papa是其中之一。我们说明了papa的音是怎么来的,它的义是怎么来的,以语源学为参考,又不拘泥于语源学,从语根到词根到单词分几个层次,系联出这样大一个爸爸语族,以说明现在英语里的诸多词汇都是有理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研究去发现。(详见作者马秉义《英语词汇系统简论》)

姜忠平龙小同:跨文化交际中汉语英语相似词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古汉语和古西方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相互借用、渗透和融合。研究的重点是汉英相似词。

公元前11世纪问世的《圣经》关于史前人类的描述有四项:共同祖先、共通母语、史前大洪水和迁居世界各地后的语言分化。除共通母语外,其它三项史录均已被现代科技所证实。“跨文化交际中汉语英语相似词研究”于2008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之一,它将延续18世纪、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人类共通母语所进行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18世纪J.卢俊、J.赫德等开始研究人类共通母语,19世纪掀起热潮。J.格里姆等奠基日尔曼语言学;多布罗夫斯基等创立斯拉夫语言学。接着F.波普等提出印欧语系概念,将五十多种语言归入该语系范畴,并将世界其它语言划分类型。正如《世界的语言》一书的作者K.卡兹纳所评论的:“正是由于发现了印欧语系的存在,19世纪的学者们齐心协力想重建和证明全人类曾有过的太古母语。但是这种研究失败了。”这是因为西方语言学家迈不过汉语这道坎。汉语的词各用一个汉字为代表,标音又不清楚,故可以看懂的古汉语文献给我们说明得很少,甚或没有什么有关语言的材料。以上表明了三种信息:(1)汉语太难,西方学者攻不下,只有靠中国学者;(2)中国学者没有像他们那样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汉-西语言进行研究,未能提供语音、词汇、语法历史比较研究的具体描写性资料;(3)舍此不能重建人类共通太古母语。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沉寂了近一个世纪,到上世纪90年代又突然热门起来:国外有M.鲁连、H.阿尔斯立夫等发表专著;国内有理群、刑福义、剡永生、申小龙、许余龙、汤炳正、苏金智、戚雨村、吴玉璋等一大批语言学家群攻此课题;李范文、范俊军、徐青、王宁等提供语音、词汇描写性资料。这些研究都抓住了汉-西语言历史性比较研究这个关键。对于语言起源和建模仿真的研究、“词汇扩散理论”研究、“语言联盟”的概念研究都作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可惜宏观性理论研究较多,提供的具体描写性资料还嫌太少。我们觉得有必要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来研究古汉语和古西方语言(尤其是古汉语和古英语)、古藏缅语言(包括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相互借用、渗透和融合,并用描写性资料丰富汉语史研究语料库。
  西方语言学家仅凭几条像“格里母定律”之类的语音对应和转变规律、几十个共通相似词来判断一种语言是否归属印欧语系。我们走得更远一点的重点是相似词,尽量找出古汉语-古印欧语(尤其是古英语)的相似词;并将西方语音交替律和中国的音韵学、音转学成果结合与总结;将汉语的语法跟印欧语语法(尤其是英语语法)适当进行比较研究和对比研究。虽然我们并不集注于汉-西共通母语的哲学分析,仅仅只是论证和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的亲缘关系,但我们的相似词提供得更多,语音交替律更全面,客观上也为“同母语”性论证提供较完整、较准确的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主要内容。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相似词,将古汉语―古印欧语(尤其是古英语)的相似词尽量都找出来。主要对汉-英语言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进行历史比较。(1)汉-英语言语音历史的比较。进行语音交替规律及检验的研究和语音对应及对比的研究;(2)汉-英语言词汇历史比较。进行语素、词构的对比、太古根词相似词、明清以前借用相似词、明清以后新的借用外来词和语言融合及底层词的研究。(3)汉-英语言语法历史比较。进行词类、语序和句法的比较研究。
  2、创新之处
  (1)汉-英语言分化源自9-7万年前的共通太古母语。其主要判断依据是一大批共通的根词相似词(如父、母、姊、牛、马、山、路、流、泼、是、和睦、跋涉……)。西方语言学家因无法逾越汉字难关,而无法比较。中国学者试图将西方成果运用于汉-西语言亲缘关系的历史比较,因未能在相似词方面下大力而所获寥寥。L.布龙菲尔德提出:“一切语言的历史研究都必须以比较两组或几组语言的描写性资料为基础。其准确与完整程度只能以这些描写性资料的准确与完整为准绳。”本课题第一个创新点就是对汉-英语言根词进行全面挖掘,详细、准确描写,提供古代汉语借用词汇史资料,丰富古汉语词汇史料库。
  (2)人们误会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历史。四千年来,中外文明有过非常密切的交往和语言融合,汉-西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借用相似词就是明证。借用相似词包括意识形态词汇(如忐忑、傺、落泊、落魄、落托、绰约、撺掇……)和方言土语相似词(如肋、埋汰、徕怪、利索、旮旯、勒……)。它们在明清以前就完成了语际扩散和渗透(相互借用),却被我们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者所忽略。也因为这个原因,词典、辞海里出现的谬误,他们无能为力。如:“落泊、落魄、落托、落拓”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词义解释:①潦倒失意,②豪迈、不拘束。如果编者知道这些词是来自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的借用词,就不至于犯这种错误:“落泊、落魄”来源于lop、looper,而不是来自libre,所以①解对而②解错;而“落托(拓)”来源于[Lt.]lauto,[E]lothario,所以①解错而②解对。若用对比方法研究词义,从中外相似词就可获得正确的词源和词义,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创新点。
  (3)第三个创新点:汉唐以来中国的音韵学家对汉语及其语音体系作过大量研究,成果累累。西方语言学家对印欧语言的语音对应和演变规律及类型发表过许多专著。本课题的第三大任务就是综合中英语音学成果,总结出人类共通的语音对应和交替规律。
  (4)第四个创新点:本课题成果的实际应用――编制《汉语-英语相似词表》(中文版)(汉英对照版),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研究的主要思路
  (1)人类有共同祖先、共通母语
,则作为人类现存最古老的语言――汉语的词汇里必然保留有最多、最古老的共通母语词汇、原始语音和语法逻辑。通过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藏缅语根词(生活中最基本的词汇及构词能力最强的词汇)的相似词比较,可以构拟出原始母语的古老形态。例如:

[唐以前pa→po→pu→五代以后fu]:[英E.]father,[西班牙Sp]padre,[法F.]papa,[德G.]Vati;

[唐以后ma→mo→mu]:[E.]mother,[Sp.]madre,[F.]maman,[G.]Mutter;

[上古gu→ku→宋以前u→元以后ju→现代nju]:[E.]cu→cow,[G.]Kuh,[Sp.]vacuno,[日J.]ぎゅう。

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汉语古根词的不同语音、词汇形态,都可在英语及其它语言中找到某个历史阶段的词汇形态。“父”的其它较晚形态如“爸、爹、大大”等,可以在很多语言中找到相似词(说明:[E.]英语,[F.]法语,[G.]德语,[Sp.]西班牙语,[J.]日语,[Greek]希腊语,[It.]意大利语,[Lt.]拉丁语,[R.]俄语)。
  (2)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它的词都是一字一音表一义。则可推论:凡是多字多音节表单义不可拆(拆开后与原义不相干)的词,大多是从粘着语或分析语借用的外来词。现代人只把明清以后的外来词当作借用词,而把明清以前字、词典里收录的都认作是汉语本体词。其实,明清以前非常多的多音节词都是在近四千年世界文化大交流中进入古汉语的。如:

忐忑←[E.]tantalize,[Greek]Tantalos,[It.]tantalo,[R.]Taнтaлов;

←[E.]tragic,[G.]tragisch,[F.]tragiaque;

落泊←[Lt.][E.]lop;落魄←[E.]looper,[F.]louper;落拓←[Lt.]lauto,,[E.]lothario,[F.]loterie。

这些是意识形态相似词。奇的是方言土语相似词,如:←[E]litter,[It.]ledere,[F.]latrine;旮旯←[古希伯来语][It.]geena;利索←[E.]lissom,[It.]liscio……。当然,汉语自元以来也在发生语法上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实词+虚词式的粘着语词,如:←[E.]round,[G.]rund,[Sp.]redondo,而且可能是相互扩散、渗透,但这就是融合。

2、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研究从上述基本思路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语言学理论,以及西方语言学家先进的历史比较方法与对比方法,采用观察、收集资料、试验、模式化、综合总结归纳、检验等科学方法,对汉-西(尤其是汉-英)语言之间的太古共通母语根词及四千年中外文化与语言交流和融合中,产生的意识形态相似词及方言土语相似词,作比较化和描写化陈列,制成汉-英语言相似词表或汉-西语言相似词表。对每个相似词提供语系(种)、文字、语音、古模式、词义(古今)、典籍出处、相对语言史年代等数据进行具体描写。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交流,必然要使用文化-历史解释语言现象的方法,将文献考证法同历史比较方法结合起来。
四、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难点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中西跨文化交际研究,并努力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对中-西语言进行比较研究。(1)语际语音对应和历史语音交替规律及检验已完成大部分,此系列已发表两篇论文:《语音交替律(A)交替图表》(2001)、《语音交替律(B)古汉语语音史及方言检验》(2007)。下一个研究课题将是《语音交替律(C)语际语音交替的历史比较》。(2)已经获得汉-西(含古英语)相似词上百个。比如《“忐忑”一词的由来》发表在《咬文嚼字》2008年第10期。(3)跨文化交际论文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有《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投影》及《英语惯用语的汉语翻译》等。
  本课题研究难点有三:其一,课题太大,涉猎太广。比如:要把词典里隐藏的所有汉-英相似词找出来,所得汉语目标词又要到英语里找它的对应词(有些还是东方藏缅语,甚至方言土语里的相似词);然后还要比较它们互相扩散与渗透的相对年代。其二,研究者懂得的语言应该越多越好。假如某个汉词借用自某种冷僻语而课题组成员中无人懂得或无籍可查,此词就无法纳入相似词表。其三,需要检索的古今中外典籍太过浩翰。我们身边或者国内可供查阅的资料太少,因此我们只能做到尽力而为。(摘自中国论文网;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作者简介:

姜忠平,女,1967―,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比较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邵阳学院。

龙小同,男,1945―,湖南邵阳人,本科,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语言学,工作单位:邵阳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L?布龙菲尔德,袁家骅等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2] K?卡兹纳,黄长著等译:《世界的语言》,北京出版社,1980年。
[3]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4] 李新胜:《古音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
[5] 丁树声:《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年。
[6]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7]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胡星:《HSK汉字2000》,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9] 李范文:《宋代西方方音序》,《宁夏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0]戚雨村、龚放:《Hjelmslev和语符学理论》,《外国语》,2004年第4期。
  

“忐忑”一词的由来 -龙小同

“忐忑”一词形容心神不定,如“忐忑不安”。《五音集韵》、《字汇》、《康熙字典》等典籍都有收录。心上心下,它的造字意图非常精妙,很能使人望文知义。但它的读音何来?字源何处?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其实,“忐忑”一词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神话:腓尼基国王Tantalos是宙斯神的儿子,因为泄露天机且又得罪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被其父罚站于齐下巴深的水里,头顶悬有结满美果的树枝。当他口渴想喝水时,一低头,水便哗地退走;当他饥饿想吃果子时,一抬头,果枝嗖地上升。Tantalos就这样承受着充满诱惑却又不可及的心理煎熬。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心理称之为Tantalos。

  公元前一世纪,这个词连同它的故事一起进入古拉丁语,写作Tantalus,其词根Tanta也先后进入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加上各种词尾,构成及物或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表示“逗(耍)弄、引诱(诱惑)、(使)难受(苦恼、痛苦)、(使)心神不定(不安、干着急)”等义。这些词都保留着大写字母词头,以此向世人昭示它们的词源。

  大约公元五世纪初,这个词通过东罗马帝国、古印度辗转进入古汉语。聪明的古人,根据Tanta的意思,结合汉语的特点,创造了“忐忑”这一书写形式,并赋予它近似西文Tanta的读音,读作tǎntè。“忐忑”一词,堪称古代中西语言文化密切交流的最佳例证之一。(龙小同)

从英汉动物词汇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古到今,人类就与动物相伴而生,众多文学作品中,时常赋予了动物人类的情感与品质。中外无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童话故事都与各种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同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我将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以揭示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异同,并探讨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英汉语言中喻体喻义都相同的动物词汇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但即使是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由于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因此同一种动物词汇还是会引起相同的联想,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overlaps)现象。例如:用驴比喻愚蠢(play the ass);用羔羊比喻温柔(as gentle as alamb);用狐狸比喻狡猾(as sly as a fox);用鹦鹉比喻学舌(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say);用蜜蜂比喻忙碌(as busy as a bee);用猪比喻肮脏、贪吃(as dirty and greedy as apig);用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cock);用蜗牛比喻缓慢(as slow as asnail)等。  从上述各例不难看出,这些英语词汇中的喻体和汉语习惯使用的喻体是十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英语中“ass(donkey)”表示“愚蠢”,汉语中也常用“蠢驴”来骂愚蠢的人;英语中“fox”具有“狡猾”的含义,汉语中也常用“老狐狸”来比喻老谋深算的人。这种母文化与异文化的共性,这种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化上的同质性,为我们等值传译特定动物形象所负载的语言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异域语言文化的交流,洞开了方便之门。
  二、英汉语言中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的动物词汇
  虽然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但由于英汉两种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传统文化与审美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同一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一旦与“狗”挂上钩,大凡都是刺耳的贬义词,咒骂语,如“狗屁不通、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腿子、疯狗、挂羊头卖狗肉”等等。这些以狗为喻体的语句,无一例外地会引起诸如“下贱、卑劣、胆怯、乞求、令人生厌、毫无骨气、肮脏猥琐”等贬义联想;“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句当年中国人愤怒的呼喊,译成英语后,其中“走狗”一词被直译为“runningdogs”(跑着的狗),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过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做了许多坏事,确实可恨。可为什么要把它与跑动着的狗联系起来?跑动着的狗是多么可爱、多么生动!西方人的理解让我们中国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其实,“走狗”一词的真正对应英语应是lackey,flunky, stooge, servile, follower 等。而在英语中不论人或事,都爱与动物,尤其与“狗”相联系。这些以狗喻人的说法很多都不是贬义,反而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这可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喜爱狗,把狗当作第一宠物的传统有关。法国大革命时期名人罗兰夫人有句名言:“我越观察人,我就越爱狗”(Themore I see of men, the more I like dogs)。且狗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man’s bestfriend (人之良友)。英语有关“dog” 的词语多含褒义,如: 快活的人(a jolly dog);保镖(a bigdog);累极了(dog-tired);幸运儿(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itsday);头面人物(a top dog);爱屋及乌(Love me , love my dog);助人于危难(to help alame dog over a stile)等。汉语中有句俗语:“养马比君子”,而在英美文化中似乎是“养狗比君子”。还有些动物词汇,在英语中具有贬义,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  在中国文化中,“喜鹊”是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英美文化中,喜鹊(magpie)不过是一只黑白色长尾短翅鸟,并不讨人喜欢,含有“饶舌者”的意思,如Idon’t likemagpie.(我讨厌那些饶舌之人);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而西方人对bat(蝙蝠)素无好感,as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喻指“眼力不行,有眼无珠”,as crazy a bat(疯得像蝙蝠);Peacock(孔雀)是中国人珍爱的鸟类,观看孔雀开屏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西方文化的孔雀是一种祸鸟,是虚荣、自傲的象征,as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一样骄傲)。  三、英汉语言中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动物在中英文化中却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动物词汇,却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喻义。
  如英汉两种语言分别用“horse”(马)“ox”(牛)这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来生动地表达同一语义。力大如牛(as strong asa horse);牛饮(drink like a horse);风马牛不相及(a horse of anothercolor);吹牛(talk horse);老黄牛(work like ahorse)。这主要源于东西方古老的耕作方式。由于牛在中国是耕地的绝对主力,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接触,中国人对牛的脾气了如指掌,同时也对牛深有好感。而在英国,早期人类是用马来耕地的,因此他们对马的习性也非常熟悉,感情也及其深厚。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里,它们都描述了同样的意思。  英语中“lion”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代表着勇敢、威严、有气势,被喻为“百兽之王”。因此便有“a lionheart”(勇士),“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a literarylion”(文学界的名人)。英国人甚至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Lion”即指“英国”。而在中华民族文化里,狮子却没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取而代之的则是“老虎”。在中华民族看来,老虎才是百兽之王,用老虎来形容勇猛,威武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常说“虎胆英雄、藏龙卧虎、虎视眈眈”等。  还有些例子:如说到“胆小”,我们会立刻想到“胆小如鼠”,而英语却用“rabbit、chicken、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rabbit”,“chicken-hearted”or“pigeon-hearted”;比喻“着急”,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英语却用“likea cat on hot bricks”(热砖上的猫);比喻“顽固”,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而英语用“as stubborn asa mule”(顽固得像头骡子)。
  以上诸例列举了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制约喻体选择的因素众多,但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因为不同的动物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自然属性,更是因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和思维习惯。
  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是人类数千年生活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英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英汉动物喻体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汇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动物词汇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重要。在交流中正确理解不同动物词汇的喻义,对于克服语际交流障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通,显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侯广旭:基于语音学与语义学视角的汉英音义象似性研究摘要:在音义象似性的考察上,国内现有研究缺乏微观语音学角度的精确描述、对多种语义涵义关系的观察以及从语言本质上对汉英音义象似性理据的思考。从语音学角度用大量实例描述汉英音义象似性,同时以同处一个语义场内的非反义反向关系、反义反向关系的词语为例展示单纯词音义象似性,进而从人类语言与认知起源和进化视角更进一步地寻求汉英音义象似性的理据,可使音义象似性的研究方法更具可行性与规范性,结论更具可验证性。英语词根英语词缀单词音变词源入门词源字典英语词源字典原始语根假说词根音义分析b pf语根系统g kh语根系统d tth语根系统感叹语根系统英语构词法bp f词汇系统英汉b p f音变规律汉语b p m f的分化英汉b f h v w比较英汉b pf音演进假说(英语元辅音音变)原始语音假说之婴儿的语言发展过程读马秉义《英语词汇系统简论》有感英汉否定比较、英语牛叫声语族英语脚步声语族、汉语噼里啪啦语族英汉果裸语族比较、英语拍打声语族比较英汉刀砍声语族比较字母解析、字母学研究a字母含义、d字母含义e字母含义、f字母含义g字母含义、h字母含义i字母含义、j字母含义k字母含义、l字母含义m字母含义、n字母含义o字母含义、p字母含义q字母含义、r字母含义s字母含义、t字母含义u字母含义、v字母含义w字母含义、x字母含义y字母含义、z字母含义字母名称的演变、英语字母研究后记字母A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B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D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E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H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O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P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R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S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T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L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M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N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I、J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C、G、K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Q、X、Z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f、u、v、w、y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字母f、u、v、w、y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二)字母f、u、v、w、y的原始含义及其发展(三)2.3汉英语法对比研究、续、续二、续三、续五何新:汉语来源的新假说印欧语的音变规律-王立的博客古汉语语音_大明成化年制_新浪博客英汉单词探源词典_武陵君_新浪博客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模式上的体现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从英汉动物词汇看中西文化的差异6000年前古印欧语的发音被科学家重现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找论文网史前文化初探_ 渔夫爱蜘蛛的央视博客文字密码 汉语起源_忆万语言_新浪博客比较分析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联想意义连绵词与单音词的诞生_应兵2010_新浪博客上古汉语-印欧语的相似词_龙桥居_百度空间乔姆斯基语言学(上)、乔姆斯基语言学(下)汉英语言之历史文化对比_旧金山王_新浪博客松声竹韵:史前汉语初探() 武陵君新浪博客松声竹韵:史前汉语初探()_武陵君_新浪博客汉语言文字:人类历史塑成的最先进的语言文字汉语、英语的语音与构词比较_俞步凡_新浪博客语音交替律(B)汉语语音史及方言检验-龙小同上古汉语即古华夏语同印欧语部分词汇比较–人人网英语词根词源字典:英语词根词缀大全-学英语好简单姜忠平 龙小同:跨文化交际中汉语英语相似词研究汉语音韵史与汉藏语的历史比较 - 中国民族宗教网神奇的汉语和英语词汇发音相似_圣人不死_新浪博客关于汉藏语比较与汉语上古音研究的一些问题 - 语音讨论常用英语单词和汉语发音类似,是人类同源的一证据_百度贴吧汉语和印欧语史前关系的证据之一:基本词汇的对应 -周及馀关于史前汉语的思考二语言起源的语词考证_松声竹韵的博客原始汉语复声母类型的痕迹-声调起源研究的论证方法(严学宭)从认知角度看“手”族词在汉英两种 语言中隐喻意义投射的相似性进行中的变化的研究——拉波夫文章供修改之五元音变化的一般规则(张庆翔译)——拉波夫文章供修改之六第六章进程中的推拉链——拉波夫文章供修改之七(林霄翻译)试从南岛语的构词后缀看上古汉语上声调之来源以及汉-南岛语之关系华夏文明的起源探索--关于苏美尔文明和夏商周文化的几点思考和猜想汉语元音大转移讨论144-148元音大转移I词源网>>英语词源字典黄笑山给麦耘的信,黄笑山
黄笑山给潘悟云的信,黄笑山《切韵》的音位系统,潘悟云藏缅语与上古汉语(易家文)汉语史研究中的假设与证明(麦耘)关于英语单词中C—H音变的探讨!中国英语词源研究(新浪博客)[转]印欧语辅音表【音变分析参考】漢語元音的推鏈高化和高頂出位,朱晓农汉语语言学 试拟近代粤语元音大转移自然音变和音变重建 - 郑伟-道客巴巴梵汉对音与古汉语的语流音变问题(施向东)原始印欧语系下各种语言的发展和音变(1)原始印欧语系下各种语言的发展和音变(2)特拉斯克的《历史语言学》译文特拉斯克《历史语言学》第二章第一节译文特拉斯克《历史语言学》第一章第3、4节。关于特拉斯克《历史语言学》译文的说明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朱晓农)百度文库古文字构形学与上古音的突破_武陵君_新浪博客英语词汇史——篇二(转发从词源中心的个人博文)汉语及其亲属语言语音演变中的元音大推移,郑张尚芳

考古发现对历史记载的诠释(一)

考古发现对历史记载的诠释(八)

古代西域民族山水城市地名考释(三)

古代西域民族山水城市地名考释(二)

古代西域民族山水城市地名考释(一)

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四)

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三)

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二)

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一)

语音演变(一)语音演变(二)

英汉同源词(十一)英汉同源词(十二)英汉代词的同源周人是日耳曼人古英语和古汉语疑问词比较研究古英语和古汉语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比较德语、英语、普通话、日语、江西话的几点有趣现象从语言的起源谈到中、英文发音与佛、道、上帝的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3389.html

更多阅读

教学活动之社会《我是爸妈的小帮手》 巧虎节水小帮手

活动名称:社会《我是爸妈的小帮手》活动目标:1.能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感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愿意为家庭服务,体验劳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我是爸妈的小帮手》2.事先请幼儿在家中观察父母的活动,并用记录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田 静(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 100081)摘要: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谚语进行对比,把谚语当作窥探文化的窗口,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帮助

声明:《英汉“爸妈”语族比较 苗瑶语族》为网友魅力小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