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藩: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

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 王铁藩
  道教创立于汉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累积下十分丰富的典籍。古人把它汇编成一部道教大丛书《道藏》。南朝宋,道士陆修静编的《三洞经书目录》计有一千二百二十卷,算是道书第一次大汇编,但还远未搜集齐全。唐玄宗开元时期,下诏搜访道书,辑成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把它命名为《开元道藏》。宋真宗赵恒是笃信道教的皇帝,他命王钦若领衔,张君房主持,辑成四千三百五十卷的道藏,装为四百六十六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自“天”字编至“宫”字止,取名为《天宫宝藏》。开元、天宫两藏均没有刊印,仅靠手抄流传。至宋徽宗赵佶时,又多次下诏搜集遗书,进行编校,在《天宫宝藏》的基础上增补至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于政和年间交给福州镂板,取名为《万寿道藏》,这是我国第一部刊印的《道藏》。这么大的工程,为什么选择在福州雕板?为什么用“万寿”命名?以及有关版籍的流传和毁佚等情况,我想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版本史上的新课题
  《政和·万寿道藏》刻于福州,连民国编纂的《福建通志·版本志》都没有记载,是新近学术界才一致公认的新问题。其实,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在闽县“天宁万寿观”条下就谈到《政和·万寿道藏》云:“政和四年,黄尚书裳,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语虽不详,但从“镂板进于京”的字句中透漏出这部巨著是在福州雕刻的。南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篇亦说:“明教伪经妖像,至于刻板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按黄裳于政和三年(1113)闰四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政和七年六月奉祠。亦说明这《道藏》是黄裳知福州时期监雕的。建国后,福建省图书馆编的《古籍版本知识》亦说:“崇宁中,又诏访道家遗书,就艺书局令道士刘光道校定,大藏又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于政和六、七年间送福州闽县万寿观,令福州知州黄裳招工镂板,进于京师,因名《万寿道藏》”。
  二、北宋福州雕书业兴盛
  宋徽宗为什么要选择在福州刊印《道藏》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福州是当时全国雕书业最发达的一个地区。北宋时期,全国以刻书闻名的有浙江、福建、四川三地。而福建刊书包括福州、建州、泉州、兴化军数地,不专指“建阳书坊”。先举北宋时期在福州刊印的两部佛教大藏经,其卷数即压倒建安全郡。福州东禅寺刊印的《崇宁·万寿大藏》,全藏计有六千四百三十卷,还不包括南宋淳熙三年增刊的卷数。福州开元寺刊印的《毗卢大藏》卷数亦达六千一百十七卷。这两藏总数为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七卷,如果再加上《政和·万寿道藏》,其数量在一万八千多卷。这数字在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比拟的。北宋福州知州黄裳,是一位热心出版事业的地方官,由于黄裳的督促,福州的雕书业特别兴盛。黄裳,字冕仲,剑浦(今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年)状元及第。平时博览道家诸书,且有深刻见解,并把延年、养生诸道术,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又精通《周易》,兼擅诗文辞,著作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任起居舍人时,就得到赵佶赏识。徽宗即位,迁任兵部侍郎,出知青州、卢州、郓州、福州。宣和七年(1125)进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迁尚书。建炎三年(1129)卒,享寿八十七岁。政和三年(1113)黄裳出知福州,必然会发挥他的知识特长,徽宗又是个道教迷,所以黄裳与福州《道藏》雕刻,关系非常密切。
   三、刻书时间探讨
   《万寿道藏》何时镂板?史书没有确切记载。目前史学界根据下列四条史料,进行推论:(一)《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二)《三山志》:政和四年,福州知州黄裳“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书前有一篇政和六年元妙宗的《进书表》:“臣于前岁七月,被旨差入经局,详定访遗”句,定为经局成立于政和五年。亦是校经时间。(四)根据《三山志·秩官》:黄裳于政和七年六月奉祠。黄裳以福州知州监督镂板,必在他离任之前完成此项工作,因此把六七两年,定为开镂和完成时间。这样论断,我不敢苟同。《政和·万寿道藏》是一部“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的巨著,黄裳不是神仙。他本领再高明,也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完成这项工作。我的意见如下:
  其一,《政和·万寿道藏》是以《天宫宝藏》为基础进行增订的。徽宗为了充实道藏内容,早在崇宁年间即下诏搜访遗书,并就书艺局校定。至大观间,道藏已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见《文献通考·四十九章经》),比《天宫宝藏》增加一千零二十八卷。政和三年十二月再次下诏搜遗,由经局校定,又增加九十四卷。由此得知,政和三年下诏搜遗和晚些校定工作,其重点都在于新征集部份,不是指全藏也。已审定无误的绝大部份经书,为什么不可以先行镂板?何必等待“九十四卷”完成一起付刊呢?
  其二,元妙宗于政和五年七月奉旨入经局任事,说明经局已经成立,且入经局校定的道士尚有龙虎山王道坚等多人,不能把元妙宗入经局的时间定为经局成立的时间。
  其三,黄裳所请在天宁万寿观建造藏经殿,是为着将来永久性贮藏《道藏》之用,与镂板无关。至于镂板需用工场,新建的观,规模很大,尽可拨充临时使用,亦可借用其他庙宇,不必等待藏经殿工程完成后才动工。
  其四,据《三山志》黄裳两度知福州。第一次自政和三年闰四月到任,至七年六月奉调,在职计四年零二个月。第二次自政和七年十二月到任,至宣和元年(1119)七月奉调,在职计一年零八个月。镂刊道藏自始至终由黄裳主持,固无疑义。但何时始?何时终?却与黄裳任离职有密切关系。
  我认为自政和三年黄裳到任不久即已开工,至政和八年九、十月间(十一月始改年号为重和)才完工。七年六月黄裳奉祠,所以未离开福州者,即工程尚未完成也。全部工程历五年余。我的推论即以镂板所需时日着眼,福州东禅寺《崇宁·万寿大藏》可作旁证。该藏计六千四百三十卷,自元丰三年(1080)开雕,至崇宁二年(1103)完成,历时达二十三年。《政和·万寿道藏》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绝非一两年可以完成。《万寿道藏》是奉旨刊刻,由官府主持,费用由库帑开支;又可利用皇权制止刊刻其他书籍,集中福州所有雕刻工人为《道藏》效力。如福州开元寺《毗卢大藏》即有被中止刊刻的可能。按《毗卢大藏》有六千一百一十七卷,自政和二年开雕,至绍兴二十年(1150)完成,历时四十八年,(或说乾道八年完成,历时六十年)。根据目前资料及该藏残存经卷,有少量刻自政和二、三年的,大部份均刻自南宋,尚未见刻自政和四至八年的。可见,在刊刻《道藏》期间,《毗卢大藏》曾被迫停止施工。
  四、万寿道藏取名原因
  《道藏》取名“万寿”。一般人都赞同钟肇鹏的说法(刊登《文史知识》总七十一期,篇名《道藏简介》),认为:道藏“刻成后贮存于闽县天宁万寿观,故称之《万寿道藏》。此说有错误。”据《三山志》记载:刻成后“以镂板进于京”,观内所存和国内诸大宫观所得赏赐一样,仅是一部印成的道藏,自不便用“天宁万寿观”之名为名,按宋徽宗崇奉道教,以其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所以特别喜欢“万寿”两字。他于崇宁二年(1103)十月,下诏天下诸州郡各建一宫观,有不少郡都名为“万寿”;政和六年又下诏各府州、军各建一道教宫观,一律以“神霄玉清万寿宫”为名。他还于宣和元年(1119)亲笔书写诏书,刻石竖碑,今莆田玄妙观尚有这块《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的实物存在,可资证明。当时道教宫观名为“万寿”的括州有“天宁万寿之宫”,洪州有“玉隆万寿宫”等等;甚至福州东禅寺也因进呈《佛藏》被改名“崇宁万寿寺”。可见“万寿观”不是福州所专有,所以不能把它作为取自福州“天宁万寿观”的根据。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内忧外患重重,本身昏庸,无力扭转局面,一心却想借助神力来维持统治。自称曾梦游神霄府。道士王老志、林灵素之流乘机编造种种神话,说他是神霄玉清王降世。玉清王号长生大帝君,系天帝长子,为了解救人间疾苦,将天上神霄府暂时交给其弟青华帝君摄领,自己下降为人世帝王。赵佶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立即下诏天下建造道教宫观,企图把政权神化起来,达到其慑服人民,安定社会目的。所建的“神霄玉清万寿宫”供奉有长生帝君和青华帝君两神。让百姓知道“长生帝君”就是自己。“长生”和“万寿”是同义的,这就是他把道观、道藏取名“万寿”的根本原因。
   五、在战乱中的《万寿道藏》
  《万寿道藏》雕板送往汴京(开封)后,印行若干部颁赐各大宫观庋藏。目前根据史料可考的,如汴京的中太乙宫、上清储祥宫、祥源观、延福宫,江宁府(今南京)崇禧观、亳州(今安徽亳县)太清宫、明道宫,西京(今洛阳)崇福宫,镇江府神霄宫,苏州玄妙观,南丰(属江西)紫霄观等均有庋藏。可是道观、道藏扭转不了赵佶命运,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南下攻破汴京,次年二月,徽钦二帝被掳北去,战火蔓延,直到建炎年间还没有停息。各地所庋的《万寿道藏》,在战乱中大多散失,这时,国内完整的《万寿道藏》,除南方未经战火的地方外已经无多了。据《三山志》记载:淳熙二年(1175),令福州闽县九仙山报恩光孝观(即天宁万寿观,绍兴年间改名),将所庋的《政和·万寿道藏》五百四十函全部送往行在(今杭州),除由太乙宫抄录一藏外,至淳熙六年又抄成数藏分赐嘉定仙县凝真宫,鄞城蓬莱观等庋藏。因南宋已无力再行雕板,仅靠手抄,估计数量不会很多的。事情出人意料之外,从福州运往汴京的《万寿道藏》雕板,竟躲过战火,毁损不多。金世宗完颜雍得知此事,于大定四年(1164年)下诏将它运往中都(今北京),后付给天长观(在今北京白云观西)保藏。金章宗完颜璟于明昌元年(1190年)对残缺经板进行补雕,加上金国在北方搜访的遗经道书,所得一千零七十四卷,除重复外,均雕板,重新编排,补辍成一部六千四百五十五卷的道藏,改名为《大金玄都宝藏》。说是新刊道藏,实际上是《万寿道藏》的补编。这项补续雕工作,前后历时两年,新雕的板计有二万一千八百块,旧板有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块,建仓库四区保存。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大火,全部经板均被焚毁。《政和·万寿道藏》雕板的寿命,最长的不过八十八年。但在金国统治区亳州太清宫中还保存一部《万寿道藏》,其他宫观多是《金藏》,至金末也多数毁于兵燹。
   六、唯一保存下来的政和道藏
王铁藩: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
  谁都不会想到,在边远的福建地区,尚保存一部宋抄的《政和·万寿道藏》。这部《道藏》为漳州府城朝真坊玄妙观所庋藏。直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才被发现。玄妙观初名开元观,原在漳浦(旧州治),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随州治迁徙今所。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天庆。元元贞间改今名。据《乾隆·龙溪县志》记载:观中所存《道藏》,是“宋端平间颜检正耆仲、侍郎(颜)颐仲诣福州九仙观,摹写道经五百六十四函而庋藏之。乡人立二公祠于藏之右。”按其函数,当为《政和·万寿道藏》。文中所谓“九仙观”,即北宋“天宁万寿观”,南宋绍兴间改名“报恩广孝观”,寻改“广”为“光”,元至正初年才改名“九仙观”。宋端平时,当称“报恩光孝观”。三十多年后的端平年间(1275年左右),难道还有《道藏》可供天庆观摹写?是否还有副本?或“印本”上调后,又颁赐有“抄写”本?因史书缺乏记载,莫得其详。但龙溪“玄妙观”的《道藏》不是出于颁赐,而是转抄自福州光孝观,总是事实。这部寿命最长的《政和·万寿道藏》,今亦不复存在。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同治三年九月十四日(1864年10 月14 日),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攻破漳州城。在战火中玄妙观被毁,该《道藏》必然同遭厄运。
  七、《明道藏》还保留有《宋道藏》痕迹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明代《道藏》。《明道藏》自永乐四年(1406)就开始编纂,朱棣死后,间断十多年,至正统九年(1444)才开始刊板。次年十月刊成。全藏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名曰《正统道藏》;嘉靖三十九年(1560)又进行续编,得一百八十卷,名为《嘉靖续道藏》。正续《道藏》合计只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比《元道藏》少二千三百一十五卷,比《金道藏》亦少九百七十卷,由于征集工作不深入,漳州玄妙观所存一部完整的《政和万寿道藏》,在正续两度编纂中均未被发现,现在我们看到《明道藏》中所列的《缺经目录表》,就会想到漳州玄妙观的《政和道藏》。如果当时工作深入些,《明道藏》就不会有那么多缺经目录。《明道藏》经板,清代存于北京大光明殿,渐有残缺。自道光间进行补板,印刷一批赐给各地道观外,再也没有印刷过,至光绪庚子(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存板尽毁,从此外间很难看到明板的《道藏》了。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向北京白云观借出道光间所颁赐的丘续《道藏》,进行影印三百五十藏,即所谓“涵芬楼影印本”。这项工作始于1923年,迄于1926 年,目前新华书店所经售的精装影印《道藏》,也就是根据这板本影印的。从现在影印的明代正续《道藏》中,还可以看出那些经卷出自宋《政和·万寿道藏》,因为《金道藏》大量利用《宋道藏》雕板,其中有很多宋代的避讳,没有改动,元明两代重刊时被觉察的也不多,照样摹写付梓。在《政和·万寿道藏》没有留下细目的情况下,给研究板本学的学者,留下有利条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3901.html

更多阅读

访王中平:探讨心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

访王中平:探讨心理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耐寒理论与心理调节摘自:新浪伊人风采《一念一世界》在采访过数位应用心理学专家之后,王中平的东西还是令我十分吃惊。心理学真可以应用的这么淋漓尽致吗?可以将心身关系解释的如此玲珑剔透、一览

王晓明:情洒阿伦河畔的金牌导演

当春风刚刚吹开北纬48°沉睡的冻土,河水破冰歌唱的时候,得知电视连续剧《亲亲阿伦河》的剧组已经在阿荣旗驻扎。阿荣旗!那可是我的故乡啊!迫不及待地想去片场,奈何琐事缠身,一直无法成行。终于,五月的一天下午,在当地宣传部副部长韩忠华的

王艳霞:支教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

王艳霞:支教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王艳霞,来自新疆伊犁的88后女孩儿,2015年2月28日到达西昌参加索玛花支教培训,后被分配到越西县申果乡条件最艰苦的红旗小学,任教二年级语文,同时担任队长。王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给拼音薄弱的孩子们补课

声明:《王铁藩: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为网友繁花似锦的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