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荣格分析心理学著作《荣格自传》、《荣格文集》 荣格的著作

荣格分析心理学著作《荣格自传》、《荣格文集》的段落摘录与心得

(免责声明)这是我阅读、学习个荣格分析心理学相关的《荣格自传》、《荣格文集》著作的段落摘录,目的是组织、理清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学习思路,本文的所有内容、观点均来源于对《荣格自传》、《荣格文集》著作的各个段落的复制、转述和总结。为了阐述的方便,没有在文中逐一标引相关的出处,本人对文中的所有的心理学内容、观点,没有任何原创性贡献。

l人生经历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Jung,1875-1961)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荣格从小就常常沉浸于大自然的奥秘、宗教、人的各种潜意识心理。荣格的父亲是个牧师。荣格也是个富有主见的人。在巴塞尔大学医科学习的第三年,他毅然放弃了老师提携他做助手及到维也纳进行内科深造的良机,转而决定改学精神病学。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他从下意识地感到,这才是他命中注定的事业。

1907年,荣格在维也纳与弗洛伊德会见,两人一见如故,深感相见恨晚,促膝长谈达十三小时。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时,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下,荣格当选为第一任主席。弗洛伊德在尔后写给荣格的信中,称荣格是他的过继长子、他的王储和继承人。弗洛伊德对他的器重与赏识,足令一般的人感激涕零。但是后来,荣格却置“王储”与“继承人”于不顾,断然脱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其中虽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他反对弗洛伊德坚持以性压抑而造成精神病的主张。这种行动反映了荣格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

只有植根于肥沃的土壤,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只有充分汲取与利用各种知识,一个人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建成留名后世的高塔。荣格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为了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宗教与风俗习惯,他两次到过非洲腹地的肯尼亚与乌干达,到过新墨西哥考察村居印第安人的宗教,到过锡兰(即今斯里兰卡)和印度,研究过印度哲学与佛教。

他读过大量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炼金术、星相学等大量著作,熟悉中国的《易经》和炼丹术,对于卜卦、心灵感应、特异功能、招魂术、降神术、飞碟、宗教象征等均有了解与研究。在外语方面,他掌握了英语、法语、拉丁文和希腊语。正是由于荣格的这种品格,正是由于他以如此博大的人类文化滋养和武装了自己,才造就出了他那文化巨人的身材!

l人生成就

荣格是以什么发现与贡献而确立起他作为精神分析领域的泰斗之一的地位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n词语联想测验

荣格认为,情结是个人潜意识中一组组心理内容的聚集,有似完整人格中彼此分离且独立自主的一个个小人格;它有自己的驱力,并可以强有力地控制与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精神症状既然植根于情结之中,而词语联想测验既然能发现隐藏于患者身上的情结,治疗者便可以通过分解消融这些情结,使病人重新恢复身心健康。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验,证明了人有种种“情结”(Complex)这一具有国际声誉的发现。所谓词语联想测验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词汇表的词一个个地读给测试者听,并要求对方对其中首先打动他的那个词作出反应。有着人格障碍的受试者,在联想时便会出现一些带有情绪联系的回忆或意念,因而造成其反应与众不同,不是反应时间过长就是没有反应。

这种情形表明,与这个词有关的方面触到了那所谓的“情结”的要处。患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古怪而不合逻辑的应答或情绪反应,原因就在于这个词所引起的不愉快、不道德及经常出现的性内容,由此而引起排除在意识之外的带情绪的联想丛。

当然了,情结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和起反作用的,只会造成精神障碍,而恰恰相反,它可能而且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灵感与动力的源泉。原因就在于情结有似于“瘾”或“执著的追求”,是人发明创造的一种动力。

l潜意识

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对意识进行着研究。对潜意识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是弗洛伊德,当时是19世纪90年代。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或人的精神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表示潜意识,它是各种各样的精神冲动(生本能与死本能),所有这些本能的能量或力量,他统称之为里比多(libido)。本我其实就是各种动物本能,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则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原因是各种生活本能受到现实的制约,必须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去斟酌衡量获得快乐所必须付出的痛苦代价。自我便在这种情形下产生了。自我说到底也是以快乐为目的的,只是考虑到实际,便只好转而遵守起“现实原则”了。

随着文明的发展,超我便产生了出来。超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自我理想判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良心则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超我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可以看出,在人的精神或人格中,基本或基础性的东西乃是本我所代表的潜意识。无论自我还是超自我均派生自它。所以潜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每一种心理过程最初都是潜意识的,只是经过一定条件和一定时间,才发展成为意识的。但是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并不一定都能变成有意识的心理过程。而有意识的心理现象往往是虚假的、象征性的,其真正面目、动机、目的只有通过精神分析,求之于潜意识这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弗洛伊德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潜意识的领域。

但是,弗洛伊德把伊德的主要内容归结为饿、渴、睡、性等内容,其中性欲占统治地位。无论意识还是潜意识,通常均被认为来源于经验;而潜意识,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乃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与环境,即来源于各种被压抑的欲望。这些压抑性的欲望于是只好通过梦的形式来寻求满足。“梦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所伪装起来的)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对梦的实质所作出的解释。

l集体潜意识

但是荣格发现,人生下来后,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作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的倾向。这些倾向的显现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如怕蛇和黑暗便是例证。这种情形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同往昔联结到了一起,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还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还与有机界的整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相联结。这一往昔,并不只是个人的潜意识,而主要是“集体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发现,是荣格的卓越成就,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是有区别的,个人潜意识是由那些曾一度被意识到但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集体潜意识的起源,无论从进化理论还是突变理论都可以获得解释。既然有利于生存和繁衍机会的获得性遗传和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及胚质的变异(突变)都会传给后代,因而集体潜意识的起源,也可以用人体的进化来说明和解释:它的进化也会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

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潜意识,实际上只是“个人潜意识”,是潜意识中的一部分,潜意识中的“集体潜意识”,才是一个包容更广的天地。

集体潜意识的发现扩大了人们对人的精神与心理的了解。集体潜意识与个人潜意识一样,也是一个贮存所,它所贮存的是大量初始的或本源性的潜在意象。

集体潜意识是一种心灵虚像,它只有与相对应的客观事物相结合,才能成为意识中的实在。它犹如一个公式,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形式”,虽然是虚的,但一与代入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就会在实际中发生作用。因此后天习得的经验越多,潜在于潜意识中的虚像得以显现的机会便越多。教育与学习上的机会与环境越丰富,集体潜意识的各方面便可以变得个性化并成为自觉的意识。

集体潜意识源于超越种族的、人类的本能、欲望(集体模式,称作“原型”,出现在历史神话),当它在巨大的社群中汇聚起来,其结果就是一种公众狂热,一种精神流行病。这可能导致革命或战争。此类活动具有极度传染性,因为它被激活,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你不仅仅是身处潮流之中,你就是潮流本身。

关于无意识的精神传染性,荣格以家庭为单位,对大量的家庭,进行了词语联想测试。统计表明,联想反应上,家庭的某些成员之间很相似。例如,一对母女在测试反应中,对多达30%的词语反应相同,这就是精神互渗性;一对鳏夫和女儿的测试反应也很相似。一对夫妻也呈现出相似性。很多妻子的笔迹和丈夫相似。

l原型

集体潜意识贮存有各种各样的“原型”。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但是,对形成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的是“人格面具”、“女性意向”(阿尼玛)和“男性意向”(阿尼姆斯)、“阴影”及“自性”这四种原型。人格中这几种主要原型,会产生冲突与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如果过于激烈,就会导致人格的崩溃,一个人于是便会成为精神病患者或神经官能症患者,但这种冲突要是能为人格所承受,却会为一个人的创造力提供动力。然而,这几种对立的原型又可以通过“超越功能”而统一和综合起来。人的这种天赋功能,将导致形成一种平衡的、整合的人格。

总而言之,荣格对集体潜意识及原型的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对精神和人格的视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l心理结构

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意识是潜意识的产物,潜意识是完全未知的一种本性,始终以有意识的方式被意识表达。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处在潜意识之中,潜意识是自然的、连续的心理状态。意识是在某一时刻,心理事实与自我的关联。它是一种间歇的、非自然的心理状态。离开了自我,就无所谓意识。

人在儿童期处在潜意识状态,没有自我意识。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突然觉醒,它是心理事实的复合体,组成于你持有的某些观念和你的记忆。组成自我的心理事实,既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源于内心世界的浮现。自我是意识的中心。如果自我分裂,人的价值感就消失了,你会在多种人格之间快速转变。

自我意识的心理事实(心理片段),分为外部心理事实和内部心理事实。外部世界的心理事实,是由意识的四种心理机能获取:感觉(感知事物的存在)、思考(知觉和判断事物是什么)、情感(评估事物的价值)、直觉(判断事物的趋势)。它们组成意识的十字架。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为它们分配心理能量。

人的四种心理机能:感觉、思考、情感、直觉。大部分的人只有前三种,而第四种:直觉(某种神秘的、奇妙的、预知未来的能力)。例如:乔布斯就是直觉发达;当股票交易时,你会运用直觉。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浮现,它补偿了缺乏现实性而你不能知觉、思考、感受的东西。

人有自己的偏好。有良好心智的人,乐于思考;有良好情感机能的人,是优秀的社交者,有出色的价值感;具有现实观察能力的人,善用他的感觉。根据人们主导性的心理机能,他们分为不同的心理类型。根据意识十字架,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分别是对立的心理机能,一方处于优势时,另一方就处于劣势。

当你在感觉事物时,会关注现实的细节;而当你处于直觉时,你仅仅扫视事物,并不关注细节,而是向着事物发散。因为你正沉浸在自身的丰富性之中,在感知众多事物时,会在视野之外有所发现,这就是预感。两种心理机能相互排斥。另外,当你思考时,你需要排斥情感;当你感受时,你会排斥思考。

直觉型的人被现实性所烦扰,感到挫败,追求生活的潜在价值。他是种田人,在一块地里劳作,却在庄稼成熟之前,转移到另一块新地。他耕耘了身后的土地,而希望却一直在前方,他所作的一切没有结果;感觉型的人执着于现实性,乐于待在一种既成事实中。既定环境对于直觉型的人,是必须打破的牢笼。

人的劣势机能没有意识的辨别能力。劣势机能始终和我们自身的一种古老人格相关联。在劣势机能上,我们都是原始人。在我们的优势机能上,我们都是文明人,有自由意志。我们应害怕自己的劣势机能,不要强迫一个理智的人体验他的情感,他用铁腕控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对他来说,它异常危险。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者,你能用你的意志引导思考,你能控制自己的思考。你不是你思考的奴隶,你能思考一些重要的东西。而情感型的人永远不能这样做,因为她被各种各样的想法控制了,因此害怕思考。而理智型的人害怕被情感控制。(人的自我的示意图)

人的意识是瞬时的,有限的,间歇的,非自然的心理活动,所以需要意志注入心理能量,故容易疲劳。按着图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观察,和内心的潜意识(阴影世界)的浮现、创新性认知(静心,在音乐下,沉浸于潜意识中浮现的心理片段的流动,发现它们的联接)。

自我是浮现在黑暗事物的汪洋(潜意识,阴影世界)之上的那一点点意识。我们一直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中、变化着的人格。我们是未完成的,是生长变化的。未来的人格,处于阴影之中,尚不可见。我们能意识自己曾经是什么,但未能意识到未来是什么。

意识相关的四种心理机能,帮助我们认识外部世界。而潜意识也有相关的心理机能:记忆(再生潜意识的能力)、主观反应(不真实、不恰当的主观性)、情绪受控(处于情绪感情控制之中,失去自控力)、侵袭(人完全被潜意识控制,意识水平降至最低水平,失去自我控制。如果变成习惯性,就是神经症)

情感和情绪是不同的。情感是一种评价机能,属于意识范畴,因此是纯粹的精神化,不引起生理反应,人拥有控制力。而情绪与潜意识相关的,可引起生理反应,故可测量(心率,血压,呼吸),它也会让你失去自制力,可引发潜意识的情绪受控,侵袭状态。

人的精神世界是个发光的球体。外围心理是黄色的意识(感觉、思考、感受、直觉);内部心理是蓝色的个人潜意识(记忆、主观反应、情感受控、侵袭)、黑色的集体无意识。记忆受意志支配,归于自我。自我=意识+记忆。主观反应尚受意志力影响。情感受控、侵袭是意志力薄弱处,你所能做的就是抑制

你的意识内容,对外可源自于所在环境;对内可源自于你的记忆。它们组成了你的自我。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认知方式。此外,它也能源自于你的个人潜意识(你曾经历、遗忘、抑制的心理内容,以及创造性的内容),这是内省的、创造性认知方式。这些是你所能意识到的一切,构成了你的个性化心理。

你的心灵最深处,埋藏着人类的遗传性心理(人性,集体潜意识)。这里,人不再是截然不同的个体,他的心灵扩展并融合到人类心灵当中。它不再是个体的有意识心灵,而是人类的潜意识心灵,在这里,我们是完全相同,不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合而为一,呈现古老的、原始的人格。

在心灵的不同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可自主运动的情结。在心理结构的图中,从外到内(从意识到潜意识),中间是黑暗中心(集体无意识)。你越趋近中心,意识水平就越下降,有意识控制力开始消退,潜意识的迷惑性开始增强,各种情结开始活跃,你就陷入无意识状态。意识失去的能量在潜意识再现出来。

l人格理论

任何人格理论都应能解答下述三个问题:1、组成人格结构的要素是什么,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它们和外部世界如何相互作用;2、激发人格的能量源于哪里,能量在元素间如何分配;3、人格如何产生,它在生命过程中如何变化。上述三个问题,分别称为人格结构问题、人格动力问题,人格发展问题。

n人格

自我是一种情结,称为自我情结。情结是心理事实的联想群(心理簇丛),具有强烈情感,能引发人的生理变化。它是部分的不完整的人格,是自主性运动的人格碎片,可脱离意志力的控制。所谓意识的统一性是一种错觉。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都是一系列未知的、不明确的情结或人格碎片所构成。

n性格

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态度:人对事物的心理倾向。人格:人的全部心理特征。多种性格特征组成了人格,人格结构相对稳定。

n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部分:本我(无意识)、自我(自我意识)、超我(集体意识)。它们相互作用。在一个人的身上,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它们组成了一个人的矛盾性人格。本我代表一个人原始欲望和本能(人性、集体无意识);自我代表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个人意识,价值观);超我代表一个人具有的道德意识(社会规范,集体意识)。超我的道德和本我的欲望打架,自我权衡利害而决策。

n人格面具

一个人在社会上,他的自我通常是隐性的,而喜欢将超我显性地呈现给社会,寻求着社会的认同。此时的超我,被称为人格面具。有这样的人,他过分沉湎于人格面具的呈现,过度角色化(将自己超我构成的人格面具认同为整个人格),就会排斥人格中的其他成分(本我的人性),而处于紧张、不快乐的状态。

n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本我(集体无意识)-->超我(集体意识)-->自我(个人意识)。荣格说的伟大人格是:愿意打破陈规、超越集体无意识的人格。在无意识的社会,清醒的人会听到"来自内心的某种声音",受到召唤而产生使命感。荣格在《人格的发展》结束语中,分析了人格和老子的道的相似性,给出结论:人格就是道。

是什么促使人们走自己的路?像走出迷雾一样,超越了集体无意识?这是一种使命感,让人勇敢摆脱大众和常规,走上自己的路。像在高山上俯视那些紧紧抓住集体的禁忌、信仰、法则、制度而不放的平庸之辈。在常人看来,不走众人皆走、目标明确的坦途,而闯入陡峭狭窄、前途未知的险路是不可思议的。

荣格将人格视为人的内在精神的最高体现,在他的眼里,人格是一粒种子,从人生的长河中生根,发芽,成长,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理想。荣格赞叹的人格是这样的:听从内心声音的召唤,摆脱一切常规,走自己选择的路,完成人生的使命。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生活状态的极度适应、自我决定的极大自由。

人格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学校批量生产出"标准化"的人才,大多数思维趋同,一生都停留集体人格的层次,走着大家都视为合理的人生路。"来自内心的声音",由于得不到认同,变得越来越微弱,最终丧失使命感,淹没于集体意识,失去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的机会。

伟人和常人之间的巨大差别:不是源自智力,而是源自精神。人生有时会有“来自内心的声音”的拜访,被感召者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生成了心理簇丛,形成一种情结(一种强大的心理因素),产生了使命感。在情感作用下,心理簇丛之间相互联接,产生个人意识,确立了个人的人生法则,将自己和大众分割开来。

一个人的使命感是他的人格。一个人的使命感在哪里?在没有产生之前,他还是被集体无意识主宰着,没有自己的灵魂。显然,使命感:它孕育了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自我";它是个人意识,规划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它是巨大的情感,它构成了人格的发展动力。

n心理类型

荣格第三种重要成就是在心理类型方面。他认为,从心态上可以划分出内倾和外倾这两种基本心态,而在心理功能上则可以分成思维型、情感型、感觉型和直觉型这四个类型。心态的内倾和外倾和这四种心理功能的一一结合,便可以组成内倾思维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外倾直觉型这八种心理类型。

自然,这些性格类型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实际上更为常见的是同时具有两种心态并能同时运用四种不同的心理功能,不同的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别而已。某种心态或心理功能处于主导地位,其余的便会处于次要的辅助性地位。要是某种心态或心理功能不能见之于自觉的意识,那它其实只是贮存于潜意识中就是了,但它却迟早会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这就是说,一直处于不发达的未开化的原始状态并不可能获得个性化的这种功能,要是一旦冲破压抑它的防线,就可能干扰或妨碍一个人的生活,直至导致病态的反常行为。

荣格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指明了,每一种性格类型都有发展为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可能。这些病症起因于某种心态或心理功能的被压抑,是在外部的巨大压力下引发出来的。然而一个人虽然不可能在两种心态和四种心理功能中平均分配心理能量而实现心理的完全和谐,但却可以通过使它们尽可能个性化,通过不要人为地压抑任何一种心态或心理功能,从而把不和谐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荣格这一理论,对于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对人的使用上也具有参考作用。

l中年心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荣格是开创对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的中年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先驱。在荣格之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儿童期、青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研究,中年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视。然而中年期也是人生的重要关头,会产生种种精神症状。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由于注重追求物质性的利益,外倾心态和人格面目便会过度膨胀而使其他方面受到压抑。进入中年时期时,一个人往往成功地适应了外部环境,或且功成名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由于人生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些人便会突然发现生活没有了目标,觉得生活空虚和没有意义。这是人生的又一重大挑战,要是不能很好地应付,轻则抑郁沮丧,重则导致精神崩溃。

荣格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形,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能量过多地投进于物质性的兴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到了中年,由于人生目标的实现,这种心理能量由于没有了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结果便造成了价值的丧失和人格的空虚。治疗这种中年性精神疾患,就必须唤起和形成新的价值以填补这种空虚。这种价值不应是纯物质性的,而应该是可以拓展人的视野的精神性价值,通过体验内心的存在来理解生命与个人生活的意义,以求得自性的完善。

《荣格分析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理论非常深奥的门类。年轻人不一定有兴趣看,他们的人生任务还处在适应社会,取得社会成功的阶段。没有人生阅历,年轻人不一定有感悟。而中年人面临从适应社会转为适应内心的任务,我建议中年人都买本《荣格心理学》。

荣格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它们是伟大的人生指导书。科学让人看清世界,疏远内心。心理学让人看清内心,适应内心。

按着心理学者荣格的人生划分:40岁是分水岭(顶点)。40岁以前的心理和40以后的心理,如同一个抛物线,心理过程的方向应是相反的。

40岁以前,强调知识学习、适应社会,追求社会意义的成功,期间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不断增长,意识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适应社会、集体意识(社会性)。40以前是上坡路,属于体能、知识、经验发展的阶段;

40以后是发展独特的自我(个性化)。40岁以后是下坡路,利用积累的顶点的势能,要进行文化建构,属于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你会越来越喜欢人生思考,习惯于感悟,直觉判断,渐渐就形成独特的自我。看乔布斯传也会知道:他的令人生畏、天才迸发、稳定性的阶段(重返苹果之后),恰好也是40岁以后。对于追逐自我、回归自然的中年人来说,你应学会听懂小溪的歌唱、山谷的沉思、四季的轮回,学会和自然交谈,转移心理能量。

一个人40前后的两个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不同的、相反的。不追逐社会成功的年轻人和不追逐自我的中年人均是违反自然的。不追逐社交的年轻人和追逐社交的中年人均是违反自然的心理;

荣格说每个人兼有男性心理、女性心理。社会鼓励你发展优势心理,抑制劣势心理。优势心理的能量被不断耗费,中年之后,劣势心理显露。男人有耐心,柔和的女性气质,女人有刚毅、粗糙的男性气质。人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的心理是不同的。男人中年以后变弱是保护自我的自然法则"以柔弱胜刚强",女人前期示弱的积累的能量,中年以后开始释放

l心理

人的精神世界中,意识部分只是黑夜里的烛光照亮的一小部分,而无边的黑暗是人的潜意识,而人的潜能对应着潜意识,不为人察觉罢了。

心理:可见(个人意识、集体意识)、不可见(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是常识知觉(感知,思考,感受,直觉),没有创造性,只有适应性。创新性源于无意识(被动的梦境,主动的冥思)。梦因心理能量低而呈现心智低特点,无创新性。而冥思因注入强大的心理能量,充分激活无意识,而产生创新性。

l创造性认知

人类的心理过程:人-->心理(潜意识、意识)-->行为-->社会交互-->获得心理能量-->意识-->退行(积累心理能量)-->潜意识-->创造性认知-->象征-->前行(释放心理能量)-->意识-->行为—>适应社会。

人的心理决定人的行为,和社会交互过程中,获得心理能量。在冥想过程中,在意志的作用下,心理能量注入到潜意识。产生创造性认知,化为意识,产生正确行为,适应社会。

潜意识、意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个双向的化学过程,伴随着心理能量的变化。意识、行为之间是个双向的物理过程,伴随着生物能量的变化。

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伴随着心理能量和生物能量的交换。因此从心理能量、生物能量的角度,去认识群体行为,群体智慧的相互转化。

从人的认知方式看,人沉浸一个问题久了,才会产生联接,而形成创新性认知。这通常要求一个人需要足够专注该问题,而且往往有着纯净的心理环境。而大自然也好,人的心理舒展程度也好,都会改善人的心理环境。

无意识是创新性思维的源泉,冥思是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思考,人不仅要适应外部世界,更要适应内心世界(意识、无意识),令它们自由自在而展开冥想,我个人的体验:听音乐是个不错的办法,思维可充分流畅,自由流淌。个人无意识是你人生的经历而遗忘的一切体验。集体无意识是遗传性的人类共性心理。

人的意识:感觉,思想,情感,直觉,是人的心理可察觉的部分。人遗忘的知识、经历,作为若干离散的心理片段潜入在无意识之中。人受到某种触动后,唤醒与其相关的往昔的心理片段(知识,经验),沉入冥想,在专注的心理能量作用下,渐渐浮现各个心理片段之间的联接(潜在的相关性),是创造性思维过程。

l知识

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但学有成者寥寥无几。原因在于:大多数被培根的一句话误导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自身不产生力量。从信息熵的角度看,已知的知识缺乏信息量、没有价值。知识价值在于思维过程对离散的知识点进行连通,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产生信息量、价值。

前人知识只是必要的常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经验、知识的丰富贮藏在个人无意识。需要时被唤醒,经过思考,会渐渐化为自洽的个人意识(人生智慧),发展出独特的自我,产生力量。

知识学习本身还是重要的,它能带来大量的、不同的知识点。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思考起来,就越有充足的、待关联的心理片段(心理材料),才可能产生大量的新的连接(创造性)。只是要区分人的知识、人的智慧。前者是知识点,后者是知识的关联、结构。

知识也是个系统,也要系统性、完整理解。万物本身均是系统,它们联合起来,也会组成更高级系统。创新是融合不同元素,建构新系统。关键元素从何而来(跨界,发现本质),相互联结(冥想,不同本质的潜关系)如何发现。

过去有句话“性格就是命运”,这是不对的。乔布斯的性格就很不好,并不妨碍他取得人生成就。大多数家长告诫孩子说“学习改变命运”,作用也是有限的,学习只能掌握某种谋生的技能,并不必然产生成就感。正确的话应该是“思维就是命运”。知识学习+独立思考-->人生智慧,才可能特立独行。

l跨界

哈工大的青年论坛上,@王忠杰老师,有一天对我和@刘挺老师讨论"跨界"。当时,我不甚理解,于是"跨界"作为记忆进入了我的个人无意识。昨天,突然感觉创新(不同事物之间的潜关系的发现,或荣格的不同事件之间的共时性)和"跨界"有关系,"跨界"的好处是可以发现相距遥远的事物之间的潜关系。

跨界是创新的源泉。用它扫荡不创新的互联网的旧势力。社交趋势是方向,社会媒体和传统百业的杂交是形态。特征是弱化中枢,大众主导,贡献内容。

当我们跨界时,其实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跨界的知识只有触动了你的无意识,与之结合,才可能蕴育出灵感),我们其实只需要跨界的常识的触动。

l成功

成功来讲,一种是源于"自我意识"的成功,产生创新性,如:群体(科学家、艺术家)、异类企业家(乔布斯);另一种是源于"集体意识"的成功:商人、官员。前者个体的创新能力出色,后者社会适应能力出色。

l微博心理学

n微博的社交心理

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人们的心理底层充斥着无知、恐惧、孤独的底色(潜意识)。人们因此也有着社交、互助的心理需求,来消除自身的恐惧、孤独、无知。由此看,表达的欲望对应着内容的创造,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对应着社交的需求,阅读的需求。这就是微博媒体的心理学本质。

一个人的关注信息,反映了他的多样性兴趣,他的被关注信息,反映了他的核心兴趣。前者是他的潜意识,后者是他的意识。

n微博的关注心理

微博,我选择人关注,并不在意ta的知识、权威性(被社会同化的人,权威性对我无意义,他们没有"自我",淹没于群体中,人云亦云;有了搜索,不能触动我的知识,对我也无价值)。而在意ta是否有"自我"及其背后的本质东西(导致其产生自我)。这里或许埋藏着能触动我的有价值的"种子"。

换言之,我的本意是找拥有独特性、影响力的"自我"的人,而不是过于社会同化、只有影响力、缺乏独特性、没有"自我"的人。

n微博的发布心理

人们发布微博,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表达的欲望。但人们往往想说,但不知道如何说人们内心的想法(心理片段)常是散乱的、缺乏逻辑,于是人们一般需要集中精力(意志将心理能量注入到问题上),在能量的作用下,心理片段之间的联接渐渐浮现,化为清晰意识而表达出来,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获得轻松感。

人们的表达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凡是本能都应归属于遗传性心理(集体无意识)。而微博媒体恰好投合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本能的需要,集体的人性),它由此获得了永恒性的成功。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互联网的伟大产品需要击中人性(集体无意识)。

一个人发布的原创微博,应该与其个人意识有关(常识知觉),他的转发评论,应与其个人意识、个人无意识俱相关。一个小事件应集聚了小众的集体意识,一个大事件应触动了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n微博的个人分析

对于微博个性化研究来说,我们能拿到的数据:一个人在微博上的行为、内容。这些用于分析他的人格面具、意识能力,是可行的。难办的是他的个人无意识(他遗忘的、但在潜意识中储存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如何唤醒。这可能是个性化研究的最棘手的问题。

n微博的人格面具

人带着人格面具(社会形象,可用社会影响力而量化)来到微博上,根据他的阅读、社交、发布行为,可分析其人格面具,但深入不到其内心深层。反映心理的元素三种:潜意识、意识、行为。一个人,可见的行为用于分析人格面具;可见的意识(发布内容),可分析其思维能力,难办的、但也是重要的是个人潜意识。

n微博的传播树

微博显示的转发数,只是给出转发数目,并没有反映出传播的层数。超大节点的高转发数,大多是第一层的转发(宽度大而己,宽深比大),这应是超大节点的结构性影响力带来的。好的微博应是宽深比小的,这其实反映了真正的传播性影响力。

一个人和他的粉丝,往往有相似的价值观。因此一条微博被粉丝广泛转发(第一层转发),只说明它引起了不值钱的集体意识。相反如果它被非粉丝的广泛转发(第二层以上的转发),才说明该微博可能触及了集体无意识成分。

n微博的心理疾病

微博社会网络上的所有的行为、内容、结构、变化,其实在深层,都指向了人与社会的心理问题。虚拟社会也好,现实社会也好,充满了病态。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投射。人与社会都需要心理治疗,又不可能住院,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心理治疗。社会网络提供了治疗平台,但没有合适的心理学理论方法。

当你看到作家用骂人的方式论辩了,就知道文化消失了;当你看到“公知”用撒谎的方式强化观点,就知道知识消失了;当你看到大V的庸俗举止,就知道精英消失了。当你看到官方的贫乏,就知道管理消失了;当你看到大众的一致性,就知道自我消失了。我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集体潜意识里,陷入了古老的病态。

n微博的群体分析

集体意识是一个团体的社会规则;集体无意识是一个种族的遗传性心理,对应着集体性狂热,有时引发动荡、变革;个人意识是一个人的教育、文明程度,对应着他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无意识是一个人遗忘在潜意识中的人生经历、经验、知识,对应着他的潜能、创造性。凡是不可见的都是需要洞察力的,是值钱的。

对于微博集体的研究来说,反映集体心理的元素三种:集体无意识(难办,但有心理学理论可用)、集体意识(团体分析、团体标签)、集体行为(事件分析)。显然,对于微博个性化研究、群体性研究,难办的都是无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其他的都可计算。无意识的计算,需要求助于心理学理论。

n微博的人的分析

微博媒体的《人的分析》初级阶段:(内容、关系、层次、结构)层面的研究。此外,对应上述问题问题,还有运动、行为、心理层面的研究。大概的研究的深度次序排列是:内容-->关系-->结构-->运动-->行为-->心理。从动力学的角度,是反向次序。

微博媒体的《人的分析》高级阶段:人与社会的运动分析(个人兴趣、个人关系、社团层次、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化)-->人与社会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集体行为)-->人与社会的心理分析(个人意识、集体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这是终极分析。

n微博媒体的动力原理

心理(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认知-->个人意识-->学习-->集体意识)-->行为{个人行为[发布、社交(关注、交互)]-->合成-->集体行为}-->运动(个人兴趣变化-->人际关系变化-->社团聚集-->层次的自组织生长-->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功能-->社会性传播)。

l文学中的心理学

n李白

李白的“自我”有着两种意识:道家的明智和儒家的奋发。前者强调人的认知问题、万物自身的趋势,强调人对自然之道的敬畏、洞察;后者强调:1、人格的发展,担当社会责任;人的学习,获得社会意义的成功。

n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纯净的自我。

n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表达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观、“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美学修养、“也无风雨也无晴”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n陶潜

陶潜是个懂得生活的人,精神上,他算是老子的学生,他的诗中经常有道的感悟,而且身体力行了老子的道思想。

我如此喜爱陶潜,本质上是因为他诗歌中表达的"自我"所具有的人性,唤醒了我的集体无意识,我的心理年龄也到了这样的阶段。

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冲突的心理分析,有很悠久的文学传统。陶潜的<归去来兮>,反映了自我意识觉醒的诗人,因"既自以心为形役",顺应内心的自我的召唤,与社会决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代价是贫困潦倒,但收获是写出了大量诗篇(完整的自我的产物),感人至深。

?归去来兮辞?(陶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诗人回归自我的心理过程。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内心平静。

n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要学会慢慢等待,相信吧,那美好的日子就要到来。心啊,向往着未来,因为现实总是令人感到悲哀。一切都会过去,转瞬即逝,而逝去的一切将变得亲切。//这首诗蕴藏着人应尊重自然之道的变化,而不是与之对抗。

n莱蒙托夫

我独自一人走上了广阔的大道,多石的道路在夜色下微光闪闪。夜色深沉,荒野静听着上帝,星星和星星在夜色下低声倾谈。天空是多么壮丽而又奇妙啊,大地在蓝色的光辉下微睡。为什么我这么痛苦,这么难过。//诗人显然超越了集体无意识,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了自己的路,拥有了伟大人格。

对往事,我早已没有什么惋惜。对人生,我也没有什么期望。我只是期待着自由和平静,我要茫然地沉入那深沉的梦乡。但不是坟墓里寒冷的梦境,我要永远这样静静的安息。生命之力在胸腔中微睡,胸口在一起一伏地慢慢呼吸。//诗人描述了他从纷扰的社会回归"内心的平静"的一段心理状态:简单的自我意识-->无边的无意识。

美妙的歌声愉悦着我的双耳,整日整夜对我歌唱着爱情。繁茂的橡树永远那么碧绿青翠,枝叶抚疏地在我头上喧嚷不停。//诗人笔下的第二人生的特征,呈现出典型的无意识状态("歌声"、"爱情"、"与大自然的对话")。

n徐星

《无主题变奏》讲述了一个看似不上进、不着调的青年,他的女朋友千方百计想拯救他,让他融入社会,按着主流价值观,规划自己的人生。但都失败了,最终两人因人生价值观的差异而痛苦地分手。小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主人公因认同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冲突,引发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困境。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无主题变奏>反映的非主流文化(个人意识)与主流文化(集体意识)的差异,造成人性(个性)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个人要么压抑个性(抑制与社会不适应的个人意识进入潜意识),从而同化于集体意识、失去自我(后果或失去个性,或因对立而人格分裂),要么面临与社会的对抗冲突。

l科技界的心理学

n潜意识中的用户需求

集体意识为己知、共识之类的东西,不产生创新性。触动大众的创新只能来自集体无意识(大众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欲望本能,内心柔软的地方)。因此乔布斯说:"用户并不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潜意识隐藏在用户内心深处,他们自身难以察觉),你需要引领用户,必须做出来给他们看到,他们才会知道好不好"。

科学界一向不怎么重视心理学,很多人也因缺乏充分的实验验证而将心理学视为玄学。我觉得心理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东西。整个世界的演化其实源于人类的心理。心理-->行为-->结构-->功能-->运动。

当我们设计一款社交应用时,我们必须考虑:击中集体无意识(草根的人性需求)和集体意识(产业链生态的一环)。

UCWEB发现了草根的人性需求,击中了集体无意识,因此有着大量的用户量;但它目前面临着被腾讯扼杀的结局。原因是它忽略了:一款有生命力的创新产品,必须成为产业链生态的一环,与产业链形成共生关系,有着广泛的上下游接入、链出关系。它这方面没有建设。当遇到大流氓时,身后没有兄弟,孤身对敌。

n乔布斯的自我

<乔布斯传>,它反映了乔布斯实现自我的历程。他的自我(个人意识)十分典型,1、坚持自我的审美趣味(只有科技与人文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不与社会意识妥协。2、禅修冥想。3、将趋势预见、商业价值、行业生态,定义出创新产品(苹果本质上是乔布斯实现强大的自我的产物)。

改变世界的话,也只有乔布斯敢说出来。大多数人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也就是适应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

n乔布斯的创新思想

乔布斯和沃兹从小生长在硅谷地区。1、青少年时期,美国的人文教育包容了他们自由反叛的个性;2、硅谷的科技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实习、工作的环境,让他们接触了IT的前沿技术;3、硅谷有着大批的优秀工程师资源。他们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设计个人电脑,以及配套的软件。

由此看,(美国的人文教育--->青少年的自由反叛的个性,硅谷的科技环境--->青少年学习、掌握了硅谷前沿的工业成果)--->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师资源-->苹果整合了硅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苹果个人电脑。

很多人说成功靠偶然,我觉得是扯淡,那里有那么多的偶然。乔布斯,不仅懂心理学(人性,集体无意识),设计出用户欢迎的产品,能抓住草根的心;而且他也懂社会学(社会,集体意识凝聚的产业链),能抓住行业精英的心,靠集体分赃,成为再造产业链的高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多数只懂得一手。

乔布斯的思维特点是:选择一个行业,整合行业的资源、技术链条,形成某种创新性产品。该产品作为框架平台,随着平台的资源技术的累积,构成了行业的生态产业链,从而构成趋势,这是苹果的力量所在。因此,乔布斯是行业资源的整合者思维,生态产业链的定义者思维,趋势思维。有效、精确,富有力量。

这个世界是丛林法则,只相信实力。只有速度和趋势都正确,才能有突破的力量。不要抱怨,你如果有智慧和力量,就颠覆它。没有就沉默,继续努力。死也好,活也好,总之,自己要明明白白的。现在不是有一个idea,就能存活的时代了。

趋势是社会合力所形成的,独木不成林。社会合力来自于:1、草根,本质上是“乌合之众”(集体意识不强、分散的个体),有着集体无意识,本能兴趣;2、精英:懂得组织性,拉帮结派,共生关系,有着集体意识,分赃兴趣。乔布斯准确把握、迎合两者的心理需求,形成社会合力,从而引领趋势。

乔布斯对盖茨的评价是错误的。创新思想不是狭义的苹果风格,它也是广义的,有层次之分的。盖茨体现出更多的无为思想,趋势智慧。两者相比,盖茨低调,深藏不露,近于中国的道。乔布斯简约,唯美,近于日本的禅。

做应用研究,要注意拟人化的思维。换言之,把技术和人性关联起来。不要满足于技术,要对人类有创新贡献的理想,总是要给人用的。另外,做事不要和钱关联起来,要和人心关联起来。打动人心是你唯一应该思考的方向。钱是长腿的,你连人心都抓不住,更何况长腿的钱。

伟大公司必须有颠覆性的创新思想。能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莫过于一种差异性的社会网络。成功的模式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成功必须专心于唯一的本质。任何复杂化都是成功后期庸俗的扩展和叠加。

[转载]荣格分析心理学著作《荣格自传》、《荣格文集》 荣格的著作
技术和人性契合时,社交机制的雪球效应出现,人群的规模会滚雪球扩大,人群结构也会变得复杂。在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作用下,人群会涌现出群体智慧。OK了。一旦有了群体智慧,这样的社交产品就是内生性的持久强大了。就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稳定用户群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469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转载《一位星象学家对股市的震撼预测》 2017年股市预测

原文地址:转载《一位星象学家对股市的震撼预测》作者:周易六壬观梅刚刚看到MACD论坛金融易学专版台湾刘镇老师1月21日发表的关于2015年大盘预测的帖子《星象预测:2015年8月全球股市大崩盘》,很有研究价值,验证以往的走势也十分精确,遂转帖

最新发现:溥仪外公荣禄的家谱

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荣禄,出身大清巨族瓜尔佳氏。正史只记载到其祖父塔斯哈。再往上,找不到了。荣禄本人曾在朝庭遭到最尊贵的苏完瓜尔佳族中一都统的嘲笑,因为他不是苏完部。那么,他是哪个部落的呢?博主曾询问荣禄堂叔四川总督奎俊的

整理 与张国荣擦肩而过的N部电影 擦肩而过的意思

一个演员在演艺生涯中总会接拍许多戏会也会错过许多戏,在张国荣的电影生命中,他亦曾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错过许多精彩的好戏。张国荣是性格多面的演员,他塑造过很多精彩的角色,遗憾的是他没有演过许仙,没有演过燕十三,没有演过令狐冲,没

声明:《转载 荣格分析心理学著作《荣格自传》、《荣格文集》 荣格的著作》为网友请叫我中路杀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