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革职流放后有大作为 林则徐流放

鸦片战争“替罪羊”林则徐流放新疆大有作为(1)

2008-09-01 08:09:11 中新网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这只是林则徐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虽心怀寒酸,但皇命难违,林则徐只能继续上路西行,踏上了前往伊犁的艰难旅途。

旅途中,林则徐曾因病滞留西安3个月。病体初愈后,他便告别不辞万里赶来送行的夫人,由两个儿子陪伴着继续向伊犁行进。他在离别家人时,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伊犁。在伊犁,林则徐在精神上感到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失去与家人、亲友通信的自由。作为一个充军到边塞的官员,林则徐的言行都要受到严密监视,连来往信件也要被拆封检查,有些甚至被退回。为了能够保持与家人和亲友的正常通信,了解国家大事和海防情况,林则徐得到了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大力帮助,借用官方信封将林则徐的书信寄送关内。

此外,布彦泰还让林则徐借阅只准在职官员阅读的、一种叫做《京报》的内部资料。就这样,林则徐在迢迢万里之外的边陲,继续与家人、师友保持联系,能够继续了解到时局、国事。由于这些消息和材料来之不易,林则徐将它们视为珍宝,都一一抄录、编辑,汇集成两册《衙斋杂录》和一本题为《软尘私议》的笔记,多少冲淡了一些郁闷心情。

垦荒屯田修水利

林则徐到新疆后,不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还目睹了这里的荒凉景象。林则徐认为,要充实边防和改善人民生活,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屯田备边。他建议将垦地分给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耕种,并把原来的屯兵制改为操防制,使边防驻军既从事耕种土地,又进行军事训练,做到屯田与边备结合、兵与民结合,在西北边疆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林则徐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要求,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从1843年秋天开始,林则徐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繁重的工程。要将不毛之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必须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林则徐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坝筑堤,足足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修成一条6里长的主干大水渠。水渠修成以后,为当地垦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屯田收到显著效果。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已开垦了大量荒地:阿齐乌苏地区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161000亩。

布彦泰在林则徐的垦地成功后,给道光帝写了一个奏章说:林则徐到伊犁后,劳绩可嘉,是一位好官,平生所见之人,再也没有比林则徐更好的了,如此有用之才,废置边塞,实在可惜,要求对他既往不咎,重新起用。但由于投降派从中作梗,道光帝不仅没有采纳布彦泰的这一建议,反而命令林则徐到南疆继续开垦荒地。

布彦泰见林则徐年老多病,便关心地问:是愿意去远的地方还是愿意在近的地方?林则徐毫不犹豫地回答:“林某愿远”。启程后,林则徐到一城,查一城,一年之内先后到达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等九座边城,行程3万余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垦地共计689718亩。从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约两年的时间,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总共开辟各方屯田884068亩。有书籍记载林则徐的这一功绩说:“由于林则徐的查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都变成肥沃良田,农户炊烟相望,田野耕作皆满,合兵农为一体,每年为国家省经费无数,回民的生计亦由此而充裕。”

林则徐在开垦荒地中,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后来经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推广到新疆各地,使“卡井”有如繁星满天,在伊犁河谷一带到处出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此外,林则徐在新疆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内地人民使用的纺车,很早就传入吐鲁番等产棉地区,但一向不被重视。林则徐认为,像吐鲁番这样的产棉地区,棉多质好,更应该提高棉纺技术,改善纺纱质量。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纷纷采用纺车,使内地的纺纱技术得到比较广泛的推广。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林则徐的这一贡献,便把他推广的纺车称为“林公车”。

跑遍新疆的林则徐绘制了很多翔实的边防地图,专门送给钦差大臣左宗棠,为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帮了大忙。

到1845年,鸦片战争早已尘埃落定,投降派官员的罪恶真相大白。这时,道光帝终于良心发现,觉得还是林则徐可靠。于是,这年10月28日,道光帝以布彦泰奏陈林则徐在新疆开垦功绩为由下诏,命林则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

至此,经过5年的苦熬,已经61岁的林则徐终于摘掉了“罪臣”的帽子。后来,林则徐又得到朝廷的重用,先后被任命为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并因制止回、汉冲突有功,被皇上授予“太子太保”头衔,赏戴花翎,重登人臣之极的地位。1850年10月17日,已经告老还乡的林则徐,又被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再度起用,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但抱病出征的林则徐,未及抵达广西,便于11月22日病死在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后……

田海滨 (2008-04-19 07:02:53)

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林则徐进京觐见。道光皇帝对他礼遇优渥,接连召问八次,商讨禁烟大计。是月三十一日,道光皇帝下诏:“谕内阁,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林则徐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钦此。”

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一月八日,受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离京南下。临行前,林则徐专门拜别座师沈维轿。沈维轿很是替学生的前程担忧。林则徐向他的老师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监督销毁没收的全部外国鸦片。这时,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其中还有外国人也前来观看销毁鸦片。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共计销毁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

虎门销烟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而此时不甘失败的英帝国主义也加紧武力侵略中国的准备。不久,英侵略军在懿律的率领下乘船北上进犯闽浙沿海。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七月,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八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皇帝得知后,大惊失色。在侵略者炮火威胁和朝廷内投降派的蛊惑煽动下,道光皇帝转而投降求和。九月十七日,道光皇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赶赴广东查办。二十六日和二十八日,道光皇帝又连下两道谕旨,谴责林则徐禁烟抗英是“误国病民”、“办理不善”,将林则徐、邓廷桢叫刑部严加议处。十月三日,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

林则徐被革职后,仍留在广州听候查问。他从督署搬出,住进一所盐务公所。这个时期,林则徐的心情虽然沉重和忧郁,但却不消沉和沮丧。他在给郑夫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予明知禁烟妨碍奸夷大利,必有困难,而毅然决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林则徐曾奏请道光皇帝,准许他“戴罪”前赴浙江,随营效力,夺回定海。道光皇帝在奏折上批了“一派胡言”、“无理可恶”加以拒绝。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英侵略军攻陷虎门诸炮台。提督关天培和游击麦廷章亲自督战,守军弹药耗尽,大半阵亡。关天培和麦廷章也被炮弹击中,以身殉职。林则徐在得知消息后,无限悲痛,挥笔写下了“我不如你”四个大字,并执笔写了一幅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坐面如生。”关天培的家人在收到这幅挽联后,为了避免麻烦,暗将“问何人忽坏长城”的“问何人”改为“问何时”。

五月一日,林则徐接到道光皇帝“赏给四品卿衔,迅即驰驿赴浙江省,听后谕旨”的命令。两天后,林则徐离开广州奔赴浙江镇海。不久,奕山在广州失败投降,而清政府却将广州战役失败的责任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责任统统推给禁烟派,推给林则徐。因此,林则徐在镇海效力不过一个多月,道光皇帝即下诏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林则徐和邓廷桢就地发往伊犁赎罪。一八四一年七月,林则徐离开了镇海军营,踏上了遣戌伊犁的途程。行至扬州,林则徐接到道光皇帝的命令,要他从遣戌途中折回河南开封,去祥符河工工地“效力赎罪”。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在祥符堵口工程完工的宴会上,又传来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差仍往伊犁”。

林则徐经历一路艰辛于十二月十日来到了戌地——伊犁惠远城。先期戌此的邓廷桢前来迎接并为老友安排了住房。伊犁将军布彦泰和参差大臣庆昌都对林则徐十分敬佩,因此对林则徐的生活起居都很照顾。林则徐在惠远城安顿下来后,接受了掌粮饷处事的差使。

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中英双方在香港互换《南京条约》。七月,订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相继开埠。此时,道光皇帝下令释放邓廷桢入关,而林则徐仍留在伊犁。秋天,林则徐协助布彦泰办理惠远城以东的阿齐乌苏废地垦务。一八四五年(道光二十五年)一月,林则徐奉旨赴南疆阿克苏、乌什、和阗查勘新垦地亩,这一年,林则徐已经六十岁了。在南疆期间,林则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遍行南疆三万里,勘丈屯田地亩,策划兴修水利。在吐鲁番,由他推广的坎井对吐鲁番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称坎井为林公井,以表示对林则徐的感激和纪念。

一八四五年(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林则徐在流放地度过了整整三个年头后,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后补。次年一月,林则徐在进关途中奉旨以三品顶戴先行署理陕甘总督,赴凉州驻扎,弹压藏民起义。一八四六年五月,陕甘巡抚邓廷桢病故,林则徐继任为陕甘巡抚。由于当时林则徐还在甘肃,直到八月,才离开兰州赶赴西安上任。在陕甘巡抚任上,林则徐除了办理赈灾外,主要的任务是镇压刀客和回民起义。

一八四七年(道光二十七年)二月,林则徐以身患重病为由奏请皇上开缺调治,但道光皇帝不准,只给了三个月的假期。五月,林则徐接到了调任云贵总督的命令。

一八四七年七月,林则徐抵达昆明。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郑夫人因病在昆明逝世,此事对林则徐的打击很大,使他万分悲痛。

一八四八年(道光二十八年),林则徐接连镇压了弥渡回民起义和云州、缅宁、顺宁、永平、邓川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起义,又处理了保山、姚州等地的“汉回互斗”案件。朝廷认为林则徐办理“回务”有功,七月,加太子太保并赏花翎。

自郑夫人去世后,林则徐的身体日益衰弱多病。一八四九年(道光二十九年)七月,林则徐上奏请假治病。八月,又奏请开缺回乡调治,道光皇帝这次批准了。十月,林则徐卸任回到福州。

一八五○年(道光三十年)二月二十五日,道光皇帝驾崩,奕詝继位,次年改咸丰元年。是年底,广西爆发了天地会起义,起义蔓延广西各地,声势浩大,引起朝廷万分恐惧。十一月,咸丰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桂林镇压天地会起义。林则徐接旨后,不顾孱弱的病躯,星夜奔赴广西,一路旧病复发,抵达广东潮州附近的普宁县与世长辞。

林则徐虽然在晚年为了效忠朝廷、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多次镇压人民起义。但他在禁毒和抵御外国殖民者入侵上的功绩,无愧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民族英雄。

一年跑九座边城,行程三万余里,踏遍天山南北

环球人物:林则徐的流放生活

虞和平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这只是林则徐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虽心怀寒酸,但皇命难违,林则徐只能继续上路西行,踏上了前往伊犁的艰难旅途。

旅途中,林则徐曾因病滞留西安3个月。病体初愈后,他便告别不辞万里赶来送行的夫人,由两个儿子陪伴着继续向伊犁行进。他在离别家人时,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伊犁。在伊犁,林则徐在精神上感到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失去与家人、亲友通信的自由。作为一个充军到边塞的官员,林则徐的言行都要受到严密监视,连来往信件也要被拆封检查,有些甚至被退回。为了能够保持与家人和亲友的正常通信,了解国家大事和海防情况,林则徐得到了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大力帮助,借用官方信封将林则徐的书信寄送关内。

此外,布彦泰还让林则徐借阅只准在职官员阅读的、一种叫做《京报》的内部资料。就这样,林则徐在迢迢万里之外的边陲,继续与家人、师友保持联系,能够继续了解到时局、国事。由于这些消息和材料来之不易,林则徐将它们视为珍宝,都一一抄录、编辑,汇集成两册《衙斋杂录》和一本题为《软尘私议》的笔记,多少冲淡了一些郁闷心情。

垦荒屯田修水利

林则徐到新疆后,不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还目睹了这里的荒凉景象。林则徐认为,要充实边防和改善人民生活,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屯田备边。他建议将垦地分给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耕种,并把原来的屯兵制改为操防制,使边防驻军既从事耕种土地,又进行军事训练,做到屯田与边备结合、兵与民结合,在西北边疆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林则徐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要求,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从1843年秋天开始,林则徐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繁重的工程。要将不毛之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必须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林则徐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坝筑堤,足足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修成一条6里长的主干大水渠。水渠修成以后,为当地垦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屯田收到显著效果。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已开垦了大量荒地:阿齐乌苏地区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161000亩。

布彦泰在林则徐的垦地成功后,给道光帝写了一个奏章说:林则徐到伊犁后,劳绩可嘉,是一位好官,平生所见之人,再也没有比林则徐更好的了,如此有用之才,废置边塞,实在可惜,要求对他既往不咎,重新起用。但由于投降派从中作梗,道光帝不仅没有采纳布彦泰的这一建议,反而命令林则徐到南疆继续开垦荒地。

布彦泰见林则徐年老多病,便关心地问:是愿意去远的地方还是愿意在近的地方?林则徐毫不犹豫地回答:“林某愿远”。启程后,林则徐到一城,查一城,一年之内先后到达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等九座边城,行程3万余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垦地共计689718亩。从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约两年的时间,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总共开辟各方屯田884068亩。有书籍记载林则徐的这一功绩说:“由于林则徐的查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都变成肥沃良田,农户炊烟相望,田野耕作皆满,合兵农为一体,每年为国家省经费无数,回民的生计亦由此而充裕。”

林则徐在开垦荒地中,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后来经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推广到新疆各地,使“卡井”有如繁星满天,在伊犁河谷一带到处出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此外,林则徐在新疆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内地人民使用的纺车,很早就传入吐鲁番等产棉地区,但一向不被重视。林则徐认为,像吐鲁番这样的产棉地区,棉多质好,更应该提高棉纺技术,改善纺纱质量。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纷纷采用纺车,使内地的纺纱技术得到比较广泛的推广。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林则徐的这一贡献,便把他推广的纺车称为“林公车”。

跑遍新疆的林则徐绘制了很多翔实的边防地图,专门送给钦差大臣左宗棠,为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帮了大忙。

到1845年,鸦片战争早已尘埃落定,投降派官员的罪恶真相大白。这时,道光帝终于良心发现,觉得还是林则徐可靠。于是,这年10月28日,道光帝以布彦泰奏陈林则徐在新疆开垦功绩为由下诏,命林则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

至此,经过5年的苦熬,已经61岁的林则徐终于摘掉了“罪臣”的帽子。后来,林则徐又得到朝廷的重用,先后被任命为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并因制止回、汉冲突有功,被皇上授予“太子太保”头衔,赏戴花翎,重登人臣之极的地位。1850年10月17日,已经告老还乡的林则徐,又被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再度起用,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但抱病出征的林则徐,未及抵达广西,便于11月22日病死在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

《环球人物》(2006-05-10第7期)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流放伊犁的林则徐

流放新疆的林则徐

http://www.tianshannet.com 天山网   2012年01月09日 12:48:47



公园里的林则徐雕像。图/资料片

清政府实行流放制度之后,不少高官大吏、文化名人流放到新疆。他们在新疆的生活、思想以及所作所为,给新疆的历史增添了光彩,给新疆的文化带来了繁荣。禁烟英雄林则徐也被革职流放新疆。然而,英雄不问居处,流放塞外3年,林则徐对开发新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所做的贡献,被新疆人传诵至今。

A

禁毒第一人

古老沧桑的虎门寨下,54岁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站在高高飘扬的黄龙旗下,顶戴双眼花翎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动,黄马褂在阳光下炫耀着这位一品大员事业的辉煌。海滩上人山人海,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礼炮轰鸣白烟升腾,群情激昂的民众欢声雷动。这是1839年6月3日,距今170多年前,定格在东莞太平镇震惊中外的 虎门销烟的历史画面。

据清史研究专家周轩教授所著《清代新疆流放名人》记载,“硝烟过程历时22天,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45斤”。硝烟之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华民族不可辱。表明了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民族英雄气概。

当时的大清帝国,烟毒泛滥白银外流。面对英国商人猖狂输入鸦片的状况,清政府忍气吞声。甘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局面。虎门销烟揭开了历史新篇章,林则徐郑重宣布:今后外商一律出具甘结——保证不夹带鸦片,若有夹带,船货没收,人即正法,极大地震慑了走私鸦片的洋人。

然而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为保护鸦片贩子的利益负隅顽抗,双方剑拔弩张。就在这敏感时期,7月7日,尖沙咀一壮年村民被英船水手酒后无故打死。林则徐去抓凶手,义律拒不交人。此事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延桢联合下令禁绝澳门英人生活必需品的供给,驱逐义律。林邓两位民族英雄正义的壮举,使得义律图穷匕见,于9月4日率军舰在九龙海挑起炮战,随后在穿鼻洋挑起海战,六攻官涌山,均被击退。

此时主战的道光皇帝因连续小胜沾沾自喜,盲目下旨停止了中英贸易。

“树欲静而风不止”,翌年5月,英军战舰蜂拥抵达广东海面,震惊世界的中英鸦片战争拉开帷幕。林则徐、邓延桢严密防守,英军占不到便宜,于是兵舰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威胁京城。随着战局的发展,形势越来越糟糕。主和派借机谗言鼓噪,在英军炮火的恫吓和投降派的游说下,道光皇帝由主战倒向主和。

形势急转直下,道光决定重治林、邓,以此讨洋人欢心,换取英军退兵。10月3日,邓、林被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随后钦差大臣琦善抵粤,叩头作揖、赔礼道歉与英军议和。

1841年6月28日,道光帝将林则徐发往伊犁赎罪。即由该处起解,“以为废弛营务者戒”。

令人宽慰的是,虽然林则徐成了朝廷的罪人,但英国人却不这么认为,林则徐逝世十几年后,伦敦蜡像馆陈列了林则徐的蜡像——这里是摆放各国首脑塑像的地方,可见洋人是钦佩他的。因为他正直、勇敢、忠诚、刚毅,堪称中国人的脊梁。

林则徐是世界禁毒第一人,不仅受中国人爱戴,也被世界敬重。继深圳蛇口赤湾鹰嘴山、福州西湖公园竖立林则徐铜像后,美国纽约的林则徐广场也竖起林则徐铜像。

2001年,林则徐流放伊犁兴修的龙口水利工程也竖立起林则徐青石铜像。广东虎门、新疆伊宁均有林则徐纪念馆。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即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国际天文学会于1999年将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这是对林则徐抗英禁毒历史功绩的肯定,也是对林则徐禁毒精神的肯定。

期待有一天,毒品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只留“林则徐星”在广阔的宇宙中闪烁。

B

勇斗哈密王

清朝时期,哈密王额贝都拉一世归顺清廷,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中建立功勋,受清政府册封赐爵。后来哈密王七世伯锡尔在平定准噶尔之乱中,积极备办军务,更受道光皇帝赏识。

哈密北依天山、南临大漠、东接嘉峪关,西通吐鲁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关内的惟一门户。出于多方因素,清政府对历代回王恩宠有加,每年进京述职,在紫禁城内享受骑马行走的殊荣。可见清廷对哈密王的倚重非同一般。

伯锡尔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是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但他依仗朝廷的恩宠、显赫的爵位,横征暴敛、残酷盘剥,贪得无厌的行径,使百姓遭祸害,驻军受欺压,绅商遭勒索。

哈密王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千奇百怪的敛财手段让人瞠目。有次当地驻军维修营房,士兵在对面山坡上取了几车黄土,闻讯而至的王府狗腿子找到军队索要黄土钱,驻军乖乖将银子奉上。朝廷军队都遭此劫,何况百姓?在哈密王的巧取豪夺下,除三处官屯之外,农民竟无半亩地。

1845年冬,林则徐奉命到哈密办事,路遇军民绅商百余人,拦车跪地控诉伯锡尔的不法行径。了解到哈密王如此肆无忌惮,林则徐震怒了。但他明白自己是遣员身份,无权无势,于是和帮办大臣恒毓、安诚等商议,但这些在职高官惧怕哈密王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畏首畏尾面呈难色。林则徐清楚,自己的任务跟这些无关,倘若有半点差错,将惹皇上不高兴,怪罪下来后果很严重。但军民伏地叫苦之状、农民的悲惨处境,让有伸张正义之心的林则徐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了。

第二天,伯锡尔前来公署辩解,不怒而威一脸正气的林则徐对他晓以大义:“无论南北各路,寸土皆属天朝。新疆与内地均在皇上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领取朝廷巨额奉银,就不该榨取额外收入。朝廷曾因哈密遭受战乱灾荒、生计艰难而免去官粮,但从未将土地分给哈密王。”伯锡尔早知道曾是两广总督林大人的威望,面露惭色无以言对。随后,哈密王赶紧给道光皇帝上奏:“伯锡尔世受大皇上豢养之恩,至深至重。今将耕种东新庄子地方所有开垦熟田,均皆情愿进献大皇上,作为公田地亩,招徕良户耕种。”

伯锡尔对控诉所告一切不法行径均表示不知情,林则徐义正辞严:“那就是你属下所为,必须严行查禁!”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昔日威风凛凛的哈密王,只有听从的份了。

随后林则徐会同地方官和伯锡尔商定,除伯锡尔自家庄园土地外,将其强取豪夺的土地山林,全部收回归公,召集耕种良民,每户给地30亩。离开哈密时,发布告示,将控案详情查办结果公示于众。一时间,哈密军民绅商群情振奋、大家奔走相告。

流放伊犁的林则徐

2011年01月05日 12:24:24 稿源: 伊犁晚报



2010年8月17日一早,我们从拥有乌伦古湖——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新疆福海县出发,驱车整整一天,于次日子夜到达900公里外的伊宁市,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带队的“伊宁金秋文化节”作家代表团采访活动。我来伊宁的目的主要是“看望”老乡林则徐,所以天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谒“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因为,林则徐是我十分敬重的福州乡贤、前辈;昨天我们在车轮滚滚中途经著名的果子沟和赛里木湖,以“罪臣”身份流放伊犁的林则徐早在168年前就走过了。

建于1982年的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建于1994年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就位于伊宁市的福州路上。据说这条路就是因为这座纪念馆而命名的。



走进“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第一道大门,是一个花草葳蕤的院落。穿过院落就到了第二道大门,大门上方有凌青题写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八个大字。凌青,原名林墨卿,是林则徐的五世孙,他曾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当过英文翻译,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凌青生前说过,让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是代表中国政府亲手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法律文件——《中英联合声明》递交联合国。

走进第二道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约两人高的林则徐全身雕像,前来拜谒的人们多在雕像前摄影留念。如果留心观察,你会看见大门两边有三棵碧绿的黄金树,还有四棵红火炬树。这两种树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外形非常独特,值得观赏。面对林则徐雕像右侧的就是林则徐纪念馆展厅。展厅里陈列的纪念物品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步入仕途”、“禁烟抗英”、“遣戍新疆”和“永垂千古”。

展厅里设有林则徐流放北疆伊犁惠远城的戍所模型,当年林则徐住在城中南街鼓楼前的东边第二条巷子——又称宽巷。在这里,林则徐住了两年多,又前往哈密、喀什等地奉命丈量垦地。

馆内有林则徐的书法若干,林则徐擅长书法,是清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果然名不虚传。林则徐的行书用专家的话说:章法匀称,笔画劲健,气势流畅,有许多传世书迹堪称佳作。《国朝先正事略》这样记载:“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在伊犁的遗墨,至今尚有流传,有书信、对联、条幅、中堂、扇面等,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

不过,我认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反映林则徐生平及谪戍的一千余件图片、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木质的、车轮达一米多高的太平车。这辆车是林则徐赴戍乘坐车辆的仿制品,当年林则徐就是乘坐这种木轮太平车走遍了伊犁的山山水水。

从这辆车上,我仿佛看见一米多高的木轮当年印出的两道深深车辙,仿佛看见林则徐行走在伊犁大地上的清苦身影。



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在广州城东南方向的珠江入海口——古老的虎门寨下(今东莞市太平镇)海滩上,事先挖好了两个长宽各15丈的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海水沸腾后投下鸦片,“顷刻便如汤沸”,使鸦片彻底销毁。这就是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主持的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其时海滩上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在广大民众的酣畅欢声中,让世界感知到中国人压抑已久的扬眉吐气!整个销烟过程历时22天,销毁英美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虎门销烟,这是其时54岁的林则徐一生中最光辉、最伟大的事业,不愧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清廷任命为两广总督。也由此,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月底,英军由4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远征舰队,满载陆军4000人、海军2000多人封锁了广州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双方打到1842年8月29日,无能的清军节节败退,清政府不得不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这是清政府签下的对外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等13项内容。

此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与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等人乘机谗言鼓噪,把禁烟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向林则徐。原本力主禁烟的道光皇帝在英军炮火的恫吓和投降派的游说下,改变对英抵抗态度,倒向主和,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四年前的禁烟决心。他于1837年9月召刚刚在正月提升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进京商谈禁烟,并在短短一个多月里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细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然后在11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之后,因恐惧洋人入侵而变卦的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下令将林则徐革职,“留粤以备查问”。1841年6月28日,道光皇帝又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下旨:“林则徐著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的戍途。8月,刚走到扬州,林则徐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本以为这下可以改变远戍的命运,不料在林则徐辛苦七个月治河竣工后,道光皇帝于1842年3月18日还是下旨:“命东河差委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2011年01月05日 12:24:24 稿源: 伊犁晚报



2010年8月17日一早,我们从拥有乌伦古湖——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新疆福海县出发,驱车整整一天,于次日子夜到达900公里外的伊宁市,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带队的“伊宁金秋文化节”作家代表团采访活动。我来伊宁的目的主要是“看望”老乡林则徐,所以天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谒“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因为,林则徐是我十分敬重的福州乡贤、前辈;昨天我们在车轮滚滚中途经著名的果子沟和赛里木湖,以“罪臣”身份流放伊犁的林则徐早在168年前就走过了。

建于1982年的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建于1994年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就位于伊宁市的福州路上。据说这条路就是因为这座纪念馆而命名的。



走进“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第一道大门,是一个花草葳蕤的院落。穿过院落就到了第二道大门,大门上方有凌青题写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八个大字。凌青,原名林墨卿,是林则徐的五世孙,他曾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当过英文翻译,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凌青生前说过,让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是代表中国政府亲手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法律文件——《中英联合声明》递交联合国。

走进第二道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约两人高的林则徐全身雕像,前来拜谒的人们多在雕像前摄影留念。如果留心观察,你会看见大门两边有三棵碧绿的黄金树,还有四棵红火炬树。这两种树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外形非常独特,值得观赏。面对林则徐雕像右侧的就是林则徐纪念馆展厅。展厅里陈列的纪念物品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步入仕途”、“禁烟抗英”、“遣戍新疆”和“永垂千古”。

展厅里设有林则徐流放北疆伊犁惠远城的戍所模型,当年林则徐住在城中南街鼓楼前的东边第二条巷子——又称宽巷。在这里,林则徐住了两年多,又前往哈密、喀什等地奉命丈量垦地。

馆内有林则徐的书法若干,林则徐擅长书法,是清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果然名不虚传。林则徐的行书用专家的话说:章法匀称,笔画劲健,气势流畅,有许多传世书迹堪称佳作。《国朝先正事略》这样记载:“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在伊犁的遗墨,至今尚有流传,有书信、对联、条幅、中堂、扇面等,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

不过,我认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反映林则徐生平及谪戍的一千余件图片、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木质的、车轮达一米多高的太平车。这辆车是林则徐赴戍乘坐车辆的仿制品,当年林则徐就是乘坐这种木轮太平车走遍了伊犁的山山水水。

从这辆车上,我仿佛看见一米多高的木轮当年印出的两道深深车辙,仿佛看见林则徐行走在伊犁大地上的清苦身影。



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在广州城东南方向的珠江入海口——古老的虎门寨下(今东莞市太平镇)海滩上,事先挖好了两个长宽各15丈的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海水沸腾后投下鸦片,“顷刻便如汤沸”,使鸦片彻底销毁。这就是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主持的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其时海滩上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在广大民众的酣畅欢声中,让世界感知到中国人压抑已久的扬眉吐气!整个销烟过程历时22天,销毁英美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虎门销烟,这是其时54岁的林则徐一生中最光辉、最伟大的事业,不愧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清廷任命为两广总督。也由此,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月底,英军由4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远征舰队,满载陆军4000人、海军2000多人封锁了广州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双方打到1842年8月29日,无能的清军节节败退,清政府不得不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这是清政府签下的对外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等13项内容。

此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与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等人乘机谗言鼓噪,把禁烟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向林则徐。原本力主禁烟的道光皇帝在英军炮火的恫吓和投降派的游说下,改变对英抵抗态度,倒向主和,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四年前的禁烟决心。他于1837年9月召刚刚在正月提升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进京商谈禁烟,并在短短一个多月里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细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然后在11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之后,因恐惧洋人入侵而变卦的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下令将林则徐革职,“留粤以备查问”。1841年6月28日,道光皇帝又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下旨:“林则徐著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的戍途。8月,刚走到扬州,林则徐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本以为这下可以改变远戍的命运,不料在林则徐辛苦七个月治河竣工后,道光皇帝于1842年3月18日还是下旨:“命东河差委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C

在疆二三事

伊犁龙口水利工程,由林则徐流放时主持修建。为了纪念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把忧国忧民之心倾注到边疆屯垦事业中的爱国主义者,2001年,当年的土地上竖起一座林则徐青石雕像。路过的人们,联想到这位当年年已花甲、疾病缠身,在风雨中指挥施工的老人,无不感慨万分。

龙口工程由林则徐亲自设计督修,每天带领大家北山挖石、南山筑堤,工程之艰巨,难以想象。

伊犁将军布彦泰本就对林则徐敬重有加,看到短短4个月龙口工程竣工,更是惊喜不已,立即给道光皇帝上奏,“查林则徐到戍两年,深知愧奋,奴才每于接见,留心察看,见其赋心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混。诚实明爽历练老成,洵能施诸行事,非徒托空言以炫目者比。久经圣明洞鉴,奴才鼠目寸光,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窃谓人才难得,如林则徐遣戍伊犁,实为应得之罪,然以有用之才置之费闲之地,殊为可惜。”

将军弦外之音是说,将这样的旷世奇才流放到塞外,严重浪费人才,皇家的亏吃大了。

赴吐鲁番途中,林则徐见沿途初见坎儿井。从地下穿穴而过,能引水横流,渐引渐高。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水利工程,懂水利的林则徐大加赞赏。吐鲁番的伊拉里克乡土质多砂石,坎儿井渗漏严重。林则徐顾不得鞍马劳顿,钻进井下现场调研,建议掏空后用旧毡铺垫砂石渠底,解决了渗漏的问题。启坝放水流势顺畅。今天,这里的乡间还传颂着“爷爷的爷爷当年和林大人一起整治坎儿井”的故事。

“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这是林则徐写给道光皇帝奏折中的一首诗。他以沉痛的心情给皇上报告:“查南路八城回子生计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二三枚便度一日。遇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皆赤足奔走。”恳请皇上下旨,严加约束地方官吏,整治伯克,给老百姓活路。

一个封建王朝的高官,能让少数民族长思久仰,传诵至今,是什么原因?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受人诽谤,坦然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用子产的话激励自己,“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岂因福祸避趋之”——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冲上前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生命的瀑布——行走在林则徐的流放地》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09:26 文汇报

杨晓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提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广东,而少有人想到伊犁。虎门销烟,广东禁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

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来到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布置得十分简朴,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前途一片黑暗。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时间,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经历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王鼎以死相谏,亦无法改变林则徐流放的命运。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林则徐在西戍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可略见他当时赴伊犁途中情形。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却很难。

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

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林则徐流放诗词赏析

(2006-01-28 12:28:51)

路阔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lukuo111

一、 流放诗词第一首

乙未在吴,张同庄明府珍臬出《萝月听诗图》,冗中仅题额应之。

辛丑重晤武林,则徐亦有荷戈之役矣,率成志感:

谪宦东归已十秋,玉关怀旧感西州。

从戎大漠追狐尾,惜别将写揖马头。

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

谁知卷里濡毫客,垂老凭君问戍楼。

此首七律诗题目较为冗长,计50余字,实际上题目就是这首诗的背景材料。诗题交待了成诗的时间、起点、人物、事由,以及诗人写此诗时的处境和心境。

“乙未”指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诗人当时在“吴”,即指林公在江苏巡抚任上的苏州治所。好友张珍臬,字同庄。“明府”唐以后则多专用以称县令,这里是对张同庄的尊称。张珍臬绘有《萝月听诗图》,一说为《梦月听诗图》,为此向林则徐索题。当时因为林则徐政事繁忙,“冗中仅题额应之”,只写了个题目。“辛丑”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时隔六年之后,他们重逢于武林。“武林”即浙江杭州,因其地有灵隐、天竺诸山古称武林山,后代指杭州。这时,林则徐在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皇上迁怒于林则徐,以莫须有的“办理殊未妥协”和“废弛营务”的罪名,与邓迁桢“均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即由各该处起解”,革职流放新疆伊犁。“荷戈”是指背杠着兵器从军的人,是对充军贬谪的一种委婉说法。这里林则徐林以“荷戈”自称之谓也。“率成志感”,率然随意地写下了这首诗篇,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情怀,把自己的情感熔化在这首诗中。因此,此诗题等于自序,简略而翔实地介绍了成诗的缘由,一举两得。读懂了此诗题,对于加深理解诗意,成效大矣。

“谪宦东归已十秋,玉关怀旧感西州”。念你张明府从流放新疆归来已有十个年头了,至今回想起西出玉关谪戍生活仍然感慨良多。“从戍大漠追狐尾,惜别将军揖马头”。在贬谪塞外大漠戈壁的荒凉之地,狐兔出没无常;而在获释东归与众将军告别之时,他们在马前拱手作揖,既是祝福也是恋恋不舍啊!“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指《萝月听诗图》的意境,也是指张同庄在夜晚做恶梦猛然惊醒见天上的月亮下垂,心情之沉重,愁绪之满怀如同塞外阴云低垂压抑。“谁知卷里濡毫客,垂老凭君问戍楼”。“濡豪客”指用毛笔浸墨写字的人,这里是诗人自谓。“戍楼”指塞外边地戍所的营垒,这里指新疆伊犁。我哪里知道一个在画卷里泼墨的人,现在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还向你询问流放边疆的情况。

未赴戍地,先问戍地生活,是投石问路,更是对贬谪生活的忧虑。他们同病相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诗既是对友人张同庄的慰籍,也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但林则徐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政治家又是诗人。虽然内心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悲愤,但诗人仍然是语气缓和,假题图说事,“率成志感”。“。。。。。。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谁知卷里濡墨客,垂老凭君问戍楼!”情真意切,艺术构思巧妙,谈笑间,自我情感融入诗意之中,浑然一体,顺理成章,含蓄而绵长。

二、

同庄赠诗六章,次余题萝月图韵。

复叠前韵答之,并谢武林诸君赠行诗册

(二首)

七律二首,是张珍臬接到林则徐为其《萝月听诗图》题诗之后,即步其韵写了六首诗回谢林则徐。林则徐读了张同庄的赠诗后,又按《萝月听诗图》的诗韵作此诗二首为答谢。并且用此二首诗,答谢杭州的故友、旧属们以诗相赠的情意,同时抒发了他对国家东南战事的忧虑和关怀。这两首诗的题目亦如自序,说明了此诗写作的用意、用韵、用心。

其一、

唱彻阳关万里秋,借书还为说三州。

几人绝域逢青眼,前度归程羡黑头。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典故:阳关,此阳关指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西汉置的古关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唐。王维《渭城曲》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另有“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均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情绪。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

三州:指《三州辑要》,是当朝已故尚书和瑛,字泰庵,原名和宁。在嘉庆年间任乌鲁木齐都统时编写的一部地方志,相当于唐代的庭州、西州、伊州,即为现在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地区。

青眼:《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对待不同的人能为青白眼,表示对人的轻视与憎恶。青眼表示对人的尊重和喜爱。同庄诗中有“不图绝域逢青眼,得放羁臣出一头”之句。

玉门,即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这里应指西域大漠戈壁之荒凉。

蜃气:即海市蜃楼,指奇异幻景。这里指沿海战事的风云变幻莫测。

“唱彻阳关万里秋,借书还为说三州”。诗人以乐观豪唱起调,要吟咏出关,借万里秋风,响彻云天。我借读和瑛在乌鲁木齐任都统时写的《三州辑略》出关,了解边疆的风土人情,准备为新疆效力。“几人绝域逢青眼,前度归程羡黑头”。回忆往事,凡事被谪戍西域塞外绝地的羁臣,有几人还能受到别人的的尊重,唯有你张同庄遣戍归来还年轻有为,还被人这般尊重(张获释入关时,年仅四十五岁)。嗣后又被朝廷重用。“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古人云:“春风不度玉门关。”极言关外荒凉廖落。但林公不害怕“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害怕赴戌新疆伊犁之遥远,不害怕路途艰难,不害怕长途跋涉之苦;只是倾尽珠江之水也也难以洗去他对国家战事的忧愁。因为一旦去了边远之地,远离沿海战区,就难以为抗英救国效力了。个人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可忧国忧民之愁苦是难以消除的。“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当我面临歧路要赴戌边疆时,我的心却一直在南方,关心着风云变幻的沿海战局。只见时局的变幻莫测,由投降派与敌人内外勾结,连成妥协卖国的“海市蜃楼”。表面上看安静下来了,但英国侵略者正在兴风作浪,侵吞神洲沃土。而一些投降派乞求和平,幻想连云,只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景而已。

此诗充满着豪迈气息,又凸现了林则徐对时局的高瞻远瞩,以及那种为国担忧的愁绪浓重难排。“不信玉门成畏道”何等气慨!“欲倾珠海洗边愁”,何等忧愁!充分体现了林则徐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句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读之热血沸腾。

三、

其二

惜别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话杭州。

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

相送莫贻临贺累,有心都寄夜郎愁。

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

典故:黄耳,有黄耳犬传书的故事。《晋书。陆机传》:“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赉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后因以“黄耳”为寄递家书的典故。元代诗人张翥《余伯畴归浙东简郡守王居敬》诗云:“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

乌难换白头:即乌头白,乌鸦的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史记。刺秦列传赞》司马贞索隐:战国末,燕太子丹为质于秦,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夜郎愁:指李白因李璘兵败被杀,而受牵连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中,后被流入夜郎。夜郎,在今贵州桐梓县境内。诗中借指伊犁。

西笑:桓谭《新论。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长安是西汉京城,人们出门向西笑,以此来分享京城的快乐,是对朝廷的祝福。

“惜别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话杭州”。秋心为愁也。离别大家时各个人心中都怀着一片忧愁,实感凄凉。酒痕实泪痕也,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分别之后,互相之间要加强联系,多通书信,莫让人等待书信而头发变白,不要音信隔绝,以便相互了解情况。“相送莫贻临贺累,有心都寄夜郎愁”。对于大家的热情送别我深表感谢,但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给你们留下祸端,连累大家,因为我是“罪臣”。如果诸位有相亲相爱之意,就互相记在心上吧,像思念李白一样。“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大家追忆谈论往事的时候,要心在朝廷,祝皇上快乐无恙。可是,自古以来,又有多少被贬谪流放的官员在边疆戌楼中出出进进,真是难以计算啊!我又算什么呢?

诗中运用典故,娴熟自如,恰到好处,没有生硬诘屈之感。“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古人传书寄信多以“寄雁传书”的典故说事,但林公在这里顺手拈出“黄耳”传书的故事,有些出人意外,旦含义深刻。李白流放夜郎的典故多有引用,但这里诗人用“夜郎愁”,典雅有致,表明诗人被流放也是冤枉的,终究会被释罪东归,东山在起。“西笑”、“节楼”反映了诗人“体国忠君”的精神,在这种时候还是心在朝中忧乐,对于个人的遭遇是一点也不计较。

上下两首连贯起来读,“唱彻阳关万里秋”,“不信玉门成畏道”,“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诗人的豪迈之情,来自爱国精神,来自忘我精神。为国为民,为民族的安危,他西出阳关,无怨无悔,胸怀坦荡。当然诗中也有诗人的另一方面,“青眼”“边愁”“酒痕”“贺累”,这里有担心、愁绪、眷恋、伤怀、天隔一方,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这般情景,诗人自有领略。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特定的遭遇,多么耐人寻味啊。诗人艺术效果就是在这两相对照的情景下展现出来了。

四、

韵潘功甫舍人见赠三首

其一

昨岁秋风滞穗城,投荒己合辨西行。

经年却借江淮路,过客尤惭父老情。

万里鸥波看浩荡,一天雁字任纵横。

真人示我真灵偈,为洗前尘水月明。

潘功甫,即潘曾沂,字功甫,江苏吴县人。舍人,官名,清代于内阁设中书舍人,缮写文书,兼掌撰拟、记载、翻译等事务。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在扬州奉命前往开封祥苻黄河决口处水利工地效力,途中寄给潘功甫这三首和诗,声明他志在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表达了诗人光明磊落的胸怀。

“昨岁秋风滞穗城”,起势有力,交待了被革职流放的时间、地点,“昨岁”是说去年,“穗城”指广州。我在去年秋天在广州被革职查问。“投荒已合辨西行”,“投荒”被流放伊犁,现在已经决定正准备西行赴戍之地。“经年却借江淮路,过客尤惭父老情”。经过一年的时间,我沿着长江、淮河的水路而行,我深感对不起父老乡亲的沿途接待的一片热情,大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惭愧。“万里鸥波看浩荡,一天雁字任纵横。”一路上看到欧鸟在浩荡的水面上翱翔,自由自在,好令人羡慕;大雁在高空中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列队向前方飞去,真是天高任鸟飞啊!可是联系个人的处境,却是一位“羁臣”,难得像欧鸟自由飞翔,难得像雁群一样群体飞向前方,那心情是多么压抑,一片报国之心难以施展。“真人示我真灵偈,为洗前尘水月明”。“真人”是道家语,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为真人。诗中作者是指潘功甫。偈(ji)佛经中的唱词。“前尘”,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这里是指作者过去所经历过的事。我想得到真人的灵验唱词,洗去人世的尘俗,像水中的明月一样洁净无尘。此两句诗,似有悔过自新之意,也指以上的革职流放简直是一场虚幻的景象。这里诗人的真实用意应该是对自己处境的嘲讽。林则徐抗英禁烟有何过错,皇上对他的处置有何依据,让我不干事修养成仙去吗?诗人心如水中月一样洁净,一样明亮。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诗云:“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说明林则徐一如既往,他的爱国忧民之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五、

其二

往日虻蚊强负山,偶从合浦见珠还。

谬期手挽波澜住,不管身缠坎览间。

四海无垠谁共障,九重有命为扃关。

椟中龟玉知臣罪,敢道升沉付等闲。

诗人回首往事,认为自己担当重任做封疆大吏,如同虻蚊勉强负山,自谦之语也。但在广东禁烟抗英还是做了些贡献,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如同在大海中捞到了珍贵的合浦珠,值得骄傲。“谬期手挽波澜住,不管身缠坎览间”。“谬期”指禁烟抗英的时期,我力挽狂澜,严厉的打击了英国侵略者,不管自己遇到期了多么大的困难,都是尽心尽力了,就是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毫不反悔。“四海无垠难共障,九重有命为扃关”。皇帝命令我们这些大臣要看好国门,可祖国的万里海疆又有谁可以坚守形成牢不可破的屏障呢?忧心国防大业,心在保卫国土的安全,不受外来侵略。“椟中龟玉知罪臣,敢道升沉付等闲”。诗人想起中英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如同龟玉在匣子中被子毁坏了,这是卫疆大臣之罪。因而受到皇上的处置,个人的官职沉浮升降那就等闲视之,不算什么大事了。这种负罪之感,实际上是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不计个人得失,惟国家民族利益为尚,这是林则徐的情操。

全诗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功过是非,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诗人“公忠体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对于个人的遭遇并不放在心上,多么令人赞叹不已啊!我们读林则徐的流放诗词,时时被他的民族气节各爱国精神所鼓舞。每一首诗都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其三

雪窖冰天亦壮游,舟山海市且消愁。

千秋不坏谈何易,八字真言谛可求。

尽写黄庭授丹诀,应教赤肚礼蓬头。

小浮山下劳延伫,欲发征桡又少留。

“雪窖冰天亦壮游”,诗人写到这里心中异峰突起,雄心壮志跃然纸上,傲视一切艰难困苦。新疆虽然“胡天八月即飞雪”,虽然“瀚海阑干百丈冰”,冰封万里,如同“雪窖冰天”,可那正是我壮游的地方,何等气慨!而舟山群岛的海市蜃楼的美景,也令人消解愁闷。两相对照,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溢于言表,何等胸襟?“千秋不坏谈何易,八字真言谛可求”。此二句均缘于潘功甫的赠诗,来诗有“要作千秋不坏身”之句,又有“退思、养素、藏密、归真”八字承教。因此,诗人反诘而议,认为“八字真言”这是可以记取谛听的,可以求得其中的真理。“尽写黄庭授丹诀,应教赤肚礼蓬头”。“黄庭”、“丹诀”皆为道家语,指《黄庭经》和道家炼丹成仙的秘诀。“赤肚”指和尚,“蓬头”比喻行踪飘泊不定,是作者自指。你来诗教我流放天涯要注重修身养性,不要再胆大妄为,招来祸端,我都记住了。最后两句,“小浮山“,潘功甫自号小浮山人。是说路过你处,我曾伫立引颈望了好长时间,但在去往伊犁赴戍的路上,因为襄办河功之事在途中小留了一段时间。此诗虽为听从友人劝慰,自我励志,但感情充沛,忧国忧民之心察矣。

此三首连贯一体,表达了诗人壮怀激烈的豪情。虽然遭受贬谪流放,但志在挽救国家危难的雄心不减当年,没有丝毫的气馁。这种古风式的七律,韵脚整齐,对丈工整,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格律的娴熟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六、

甫舍人闻余改役东河,以诗志喜。因叠寄谢武林诸诸君韵答之(二首)

其一

一舸浮江木叶秋,传闻飞鹊过扬州。

自羞东障难为役,漫笑西行不到头。

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犹想及关愁。

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咏楼。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841年8月2日),黄河在开封西北的祥符决口,淹及河南、安徽两省的许多州县。七月三日(8月19日),林则徐行至扬州,奉旨折往祥符襄办河工。好友张仲甫,即张应昌,字仲甫。闻讯寄诗给林则徐表示祝贺。林则徐又以前韵作诗答谢,感谢杭州诸位友人的关怀,作诗两首。

“一舸浮江木叶秋,传闻飞鹊过扬州”。诗人开篇以“舸”打头,意为当年李白流放夜郎,半道赦回,曾书怀诗云:“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又云:“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诗人用“一舸”对李白“万舸”,又用“飞鹊”报喜,暗示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与我到扬州得旨改命东河工地,何其相似乃尔,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羞东障难为役,漫笑西行不到头”。“自羞东障”应指东南没海的海防事宜,“难为役”则是难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你们认为我可以停止西行不到伊犁去了,我只是笑笑而已。这里诗人的头脑是冷静的,并没有因为改命东河襄办河工而大喜过望。“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犹想及关愁”。虽然你们寄诗祝贺我中途改役之喜,但我心里仍然像当年杜甫在少陵一样,心里关注的还是国家安危。“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咏楼”。典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沈约任南齐太守时所建,名元畅楼,在浙江金华城南,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人称八咏诗。至宋朝,冯沆为郡守,改名为“八咏楼”,喻诗词的优美。这两句是说,我首先接到你张仲甫来信为我志喜的诗,高吟欢唱可与沈约的八咏诗相媲美,叫我怎么感谢你呢?

此诗是林则徐对旧友张仲甫为他改役东河,以诗志喜的回谢诗。诗中虽然表现了诗人在接到改役东河圣旨时兴奋心情,并与唐代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相提并论,但林公并没有盲目乐观,他所关心是国家和民族的危难。

诗中用典故有巧合之事,以太白作比,恰如其分,增加了诗人感染力。“漫笑”与“关愁”,体现了诗人的心迹。把这些感情交织在诗篇之中,是情所必至,顺理成章艺术效果益佳。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首七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是诗的独道之处。

其二

尺书来讯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

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

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

江海澄清定何日,忧时频倚仲宣楼。

这首诗是诗人关心黄河决口,对人民遭受水灾之苦的真情流露。

你来信讯问开封祥符决堤之事,可叹河水滔滔一泻千里,淹没了河南、安徽六府二十三州县的大片土地。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塞道,洪水围困到城头。可是,如今国家战事紧迫,连军费都难以支付,谁又能拿出多少钱来堵塞决口和救济灾民呢?何时才能江海澄清,消除水患。到那时我就会像汉末文学家王灿靠在仲宣楼上写点忧时伤国的文章。

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对洪水的忧虑,对时局的安定,都寄予诗中。希望能有一天“江海澄清”。国家安定,人民过上太平日子,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

七、

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

其一

幸瞻钜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

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

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壬寅二月,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八日。“祥符河复”是说祥符河工告竣。林则徐仍然由河边工地遣戍伊犁流放。此时,负责治理黄河决口的蒲城相国王鼎,想留林则徐治河,以功免除流放。但结果是徒劳,仍然要将林则徐发配伊犁,为此老泪纵横,涕泣相送。林则徐惭愧无以安慰其依依难舍难离之情,故呈诗二首感谢王鼎的知遇之恩。人生有此知己朋友,也是三生有幸啊!

“幸瞻钜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诗人开篇赞颂王鼎的巨手力挽狂澜,堵住了黄河决口。“银河”指黄河。他告慰王鼎不要为我这个被流放的羁臣而悲伤,为我这个发配远方的人惆怅。“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神话故事中的小鸟精卫衔石填海原本就是一个失误,因为他的力量太小,这里是指自己禁烟抗英行动。小小的蚊虻要背负起大山力不可及,谈何容易?我自己更是惭愧才能低微难当重任,力量太小了,至使如此。“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斧柯”指斧子的把柄。《诗经。幽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这里作者曾治理黄河,借斧柯自喻。我虽然被流放西去,可在做梦都不忘朝廷和皇上的恩典,真乃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片磁石之心,永在国家民族。可是,又有谁人能记起和询问我的处境呢?恐怕只有你蒲城相国王鼎了。人生难得一知己,王鼎是也。“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被流放边陲,也不一定就是祸。我请相国想开一些,不要过于悲伤,涕泪滂沱。诗人在安慰别人,同时也是宽慰自己。林则徐虽遭流放,但心胸坦荡。国家民族积贫积弱,个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微不足道,哪有不挨打受欺的。诗人责备自己,维护朝廷,可见其为人忠贞不渝。慰别老友,泪水纵横,一片真情。全诗苍凉悲愤,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豁达胸怀。

诗人之“怅”之“误”之“愧”之“梦”之“问”之“论”之“涕”,一片惆怅,泪眼相对,此中情味,浸入骨髓了。这种心在国家民族的相离相别,是何等沉重!复杂的感情铸就了诗的神韵,劝慰、自责、忠君、炎凉、得失、涕泪,交织成一种大海般的胸怀。诗人是政治家、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惟于此才在老友面前敞开胸襟,纵横议论,不胜感慨。我国诗词博大精深,短短56字,容纳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感情,是我国诗词一大艺术特点。此诗格调沉郁而高旷,别具一格,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为人风格。

八、

其二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公身幸得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蒲城相国王鼎,字省涯号定九,陕西蒲城人。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由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历工、吏、户、刑四部侍郎,顺天府尹,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八年(1838年)以赞画平定张格尔之乱有功,绘像悬于紫光阁。王鼎以清操绝俗、刚正廉明著称于世,德高望重,故称为蒲城相国。后官至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再拜东阁大学士。王鼎力主禁烟抗英,在其督办开封祥符河务时,极力推荐被流放的林则徐襄办治河,原想让林则徐立功免于流放伊犁,但结果徒劳。

林则徐开篇称王鼎为“元老”,但因操劳国事鬓发已白,可我也感到衰老头发也白了。“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我晚年余生虎口难逃被流放遥远的边疆伊犁,还怕什么艰难险阻;现在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同心协力、同心同德、想方设法制服英国侵略者。“人事如棋浑不定”,本来吗,人事就像棋盘一样,全然不知结局如何,输赢难定。尽管如此,我对皇上的恩德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公身幸得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我期望你保重自己的千钧之体,不要过于操劳成疾。要为国家民族拿起尚方宝剑,多为人民办事。”尚方“秦汉至唐宋所设官署名,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及玩好器物,也作上方。故称皇帝御用的宝剑为尚方剑。臣子得尚方宝剑,为特别使命或特别信用,威力很大。这里指王鼎要倚重皇上,取得皇上的信用,好为国家为人民多办事,言辞恳切。

这首诗是对王鼎元老大臣的期待,也是诗人自己舍生忘死,为国为民、抵抗侵略的雄心表白。通首诗中,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用典,更无艰涩隐晦之词,简直是一幅友人相对而坐的聊天图。虽句句平白清晰,完全出于自然,但又不失于平直,给人以诚恳清丽之感受。囿于此,因其平易,没有特别深奥之处,所以较好理解,是平淡之中见功夫。

但是,一对老臣,一片忠心,都是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安危的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叫平淡之中见精神。诗的艺术不在于让大家读不懂,而在于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诗人的感慨在自然表白中流露,使读者倍感真实、亲切,富有艺术感染力。

九、

林则徐革职流放后有大作为 林则徐流放
西行过洛,叶小庚招入衙斋并赠两诗,次韵奉答(二首)

其一

连圻曾愧领班僚,讵有涓埃答九霄。

谪宦敢辞投雪窖,捷书犹冀靖天骄。

他年马角谁能料,前度鸡竿已暂邀。

犹喜宣房差不负,汴城昏垫幸全消。

林则徐赴戍西行路过洛阳,当年同乡知友叶小庚任河陕汝道,挽留数日,热情接待。叶小庚名申芗,字维郁,号小庚。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林则徐八妹嫁给了小庚子预昌,林的三儿子聪彝又娶了小庚侄女为妻,朋友加姻亲,交谊深厚。为此,他们以诗唱和,林则徐写下了这两首诗答谢。

诗人开门见山,说自己曾任封疆大吏作督抚时率领一班臣僚,但是想起皇上对我的重用十分惭愧。何也?因为像我这微不足道、才疏学浅的人,哪能报答皇上的浩荡之恩呢?“谪宦敢辞投雪窖,捷书犹冀靖天骄”。我虽然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塞外伊犁,但我时时刻刻都期冀听到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捷报传来。“天骄”指英国侵略者。“他年马角谁能抖,前度鸡竿已暂邀”。“马角”指马生角,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鸡竿”古代举行大赦时的一种仪式,即竖立长杆,顶立金鸡,然后召集罪犯,击鼓,宣读赦令,这里指宽大赦免。诗人说有朝一日马生角遇到大赦,放我东还入关,这事谁能敢说没有,上次流放途中让我去襄办河工,不就是一个征兆吗?是梦想,也是现实,林则徐自信自己无罪,总有一天自己会赐还东归,重操权柄。诗人最后说,我高兴的是黄河决口堵塞工作已经完成,开封城的水灾被解除了。

其二

君是苍生托命身,亲从东洛见经纶。

欣依广厦歌乌屋,预计归程盼雁臣。

剪纸招魂诗忆杜,留宾投辖座惊陈。

赠言更切河梁感,生别天涯字字真。

此诗由赞颂叶小庚的“政绩”入手,夸赞他的政治领导才能,是老百姓寄托身家性命的可靠之人。“欣依广厦歌乌屋,预计归程盼雁臣”。诗人感叹叶小庚爱屋及乌,因为爱我这个人而对于我的流放也十分看重,人还未走,就为我计算归程,盼我早日归来,像回归的大雁一样。“剪纸招魂诗忆杜”,杜甫有“剪纸招我魂”的诗句,林则徐要友人为他“剪纸招魂”早日归来,戏言也。又像古人留客将其车辖投入井中一样款待我,表示留客的盛情和真切挽留。“赠言更切河梁感,生别天涯字字真”。“河梁”及桥梁。来自《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来用为送别之地的代称。我们从此一别,天各一方,可读看你的赠诗,句句真情,字字真切,让我难以记忘怀。

诗二首。倾诉了他乡遇故知的热情,感情波澜起伏,情感曲折变化,喜忧集于一炉。主人的热情真挚,客人的忧心忡忡;主人未送客先为客人计算归程,而客人则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只有让主人“剪纸招魂”能够早日归来。悲怆沉痛,笼罩全篇。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让人读之深沉思之,其艺术效果更为强烈。

八、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林则徐于1842年5月中旬,由长子汝舟陪同抵达西安。由于“河上积劳,感受时瘟,顿成疟疾”,他到达西安后就卧床不起,于是就地赁房侨居。随后,妻子郑夫人和两个孩子三子聪彝、四子拱枢,也从南京迁往洛阳,又从洛阳颠簸来到西安。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修养,林则徐病情好转,就告别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在他起程西行之时,前往送行的有将军、院、司、道、府及州县30余人,送于郊外。由于长子汝舟有职,没有前往,因而由聪彝、拱枢陪同西行赴戌。“口占示家人”是说在西安留别家中亲人时,随口呤诵的两首诗,即不拟草稿。口占,为作诗术语。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诗人告示家人,我离家出门远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敞开胸怀,笑对生活,没有哀愁,你们也要乐观旷达,心里且莫难过悲伤。“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自古以来,时事纷纭,国家民族都得很很难从没有任何错误中成功的,是非成败都属正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切达官贵人也没有一个是天生的,都是从实践中磨练出来的。“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三岛”即英伦三岛,“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国。回想起抗英禁烟运动,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此之后,我决心要遍游神州大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民间有谚语云:“赵老送灯台,一去不回来。”诗人劝慰家人不要轻信那些儿童的话语,认为我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我会回来的。这里实际上是暗示那些幸灾乐祸人的冷嘲热讽。

全诗诙谐风趣,随口诵来,自然贴切。开头两句诗体现了作者的开朗胸怀,乐观豁达。“风涛回首空三岛”,林则徐不怕洋人,不怕战争,对英帝国主义轻视有加;同时非常热爱神州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胸襟。诗人“出口成诗”,告慰家人,也是告慰自己,没有丝毫的羁旅凄凉之情。即使远走天涯,也没有愁肠段绪,离别之苦。君子坦荡荡,诗人遣词造句都把握的很有分寸。

诗人虽然是口占,但绝不等同于顺口溜,而是用诗的语言,诗的艺术,表达了亲人送别的情和境,很有感染力。

十一、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认为自己能力低微,而担当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尽了;又加之现在年老体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撑不住了,应该好好休息休息了。这是一种自谦,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二句为经典之语。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产受谤”的典故: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诽谤,坦然对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还有胡正华著《西陲话旧》有“苟利国家,岂避祸福。”这两句是林则徐最为喜爱的名句,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时林则徐发觉自己的处境和子产受谤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产一样。禁烟抗英于国家,他不顾生死全力以赴,并不计较个人的荣辱祸福而看风转舵,因此招了祸又何值挂齿?“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里林则徐引用了宋代杨朴、苏轼的故事,来安慰痛伤离别的妻子。宋代杨朴善作诗,宋真宗在召见他时问:“你这次来,有没有人赠诗了”,杨朴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后大笑,见杨朴无意做官,即放他还山。其次,东坡赴诏狱,见《东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东坡幽默的对夫人说:“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送我一首诗吗?”于是,苏夫人面对丈夫这种临危镇静、意趣风生的态度,不禁泪中露笑,坦然告别。“山妻”,是古代隐士对妻子的尊称。男的为山人,女的则为山妻。这里体现了诗人幽默风趣的乐观主义,同老妻谈起杨朴和苏轼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的那首诗来为我送行,那多好啊,岂不快哉!

两首“口占示家人”诗,体现了林则徐因为坚持了民族大义而心安理得的精神,体现了他为国家民族利益不避个人祸患,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对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这样评价的:“迹其生平,无愧斯语。”(见郭则云《十朝诗乘》卷15)。林则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代伟人林则徐,临行之际,谈笑风生,烘云托月,诗情意趣,跃然纸上,响誉古今。虽为口占如行云流水,自然通达,非一般人可为也。我们拜读林则徐的诗词,处处可见其睿智和风趣。开口即为诗,典故隐藏其中,如同狗不理包子一样令人喜爱,毫无生涩作秀之感。林则徐诗的艺术感染力,每每来自他的风趣和丰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旁征博引得知识渊薮。

十二 、

秋夜不寐,起而独酌

瓦盆半倾余浊醪,我正内热思冷淘。

欲眠不眠夜漏水,得过且过寒虫号。

肝肠赖而出芒角,俯仰笑人随桔槔。

空瓶醉后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

此诗近于打油,语气通俗易懂,直抒胸臆风趣潇洒。因为这首诗是作者赴戍西行后的第三日,至陕西乾州(今陕西乾县)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旅馆积水成渠,滚入床下,亟呼仆疏消之,墙屋多圯,不能成寐。”(见林则徐《壬寅日记》:七月八日至乾州)因为大雨滂沱不止,道路积水,不通舆马,所以在乾州滞留三天,才开始登程前进。这首诗就是林则徐在这里忍泪挥手告别送到乾州的长子汝舟,住在积水成潭的旅馆里写作的。所以诗人用“秋夜不寐,起而独酌”为题,记述了当时的狼狈情思。

盛酒的瓦盆倾斜着,里面还剩下一点浊酒,我喝得心里正发热烧得很,多么想吃一碗凉粉、凉皮之类的冷食、“夜漏”是我国古代用滴水计时的方法,夜漏是指夜间的时刻。这里有双关语意,暗示房屋夜里滴答滴答漏水,像“夜漏”一般。我想睡又睡不着,秋雨连绵的夜晚是那么长,得过且过,我像寒号虫一样卷曲着熬到天亮。“芒角”,指笔锋。梁武帝在《答陶弘景书》中,云:“夫运笔邪(斜)则无芒角。”也指露锋芒、生光芒。苏东坡亦有“空肠得酒芒角出”的诗句。心里想趁着酒精的作用写点有锋芒的文章,大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意;但是,写什么呢?“俯仰笑人随桔槔”,笑看人生多变,宦海浮沉,就像那提水的桔槔一样上下起伏不定。苏轼有“俯仰随人如桔槔”的诗句(见《送李公恕赴阙》)。“空瓶醉后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此二句风趣幽默。酒喝醉了,用空瓶作枕头,酣卧床上,多有意思。明日还像今天一样饮酒,醉卧秋雨连绵之中,别有一番情趣。人成了糟床酒囊,天天饮酒,一醉方休。独饮独酌,唱醉了就用空酒瓶作枕而卧,多么潇洒,快哉!

林则徐似乎有些颠狂了,究其实,非也。他只不过是独自饮酒消愁,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岂不知“籍酒浇愁愁更愁“,东南海防之愁,流放西塞之愁,离家别舍之愁,屋漏难眠之愁,行路跋涉之愁,秋雨绵绵之愁……愁、愁、愁。但是,诗人却不言愁,出门“一笑” 遣之,俯仰“笑之” 遣之,我与山灵相对“笑” 遣之,追谈往事还西“笑” 遣之,笑、笑、笑,诗人到处充满笑声,何须用酒浇之。

诗人独酌独饮,屋内一片狼籍,这可是诗人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才“笑人”,笑人生多劫。但这首诗诗意浓郁,“浊醪”、“醉居”、“糟床”的作用,令诗意中飘着酒香。美酒入诗情更浓,这恐怕是写诗的一大佐料,不信,你读李白、苏轼、李清照,到处有酒味。

十三 、

舟儿送过数程,犹不忍别,诗以示之

三男二从行,家事独赖汝。

汝亦欲我从,奈为例所阻。

兹来已数程,再远亦何补?

忍泪临交衢,执手为汝语;

汝父虽衰龄,余勇或可贾。

平生一念愚,艰危辄身许。

过涉占灭顶,坎览乃自取。

斧锧犹可甘,况仅魑魅御。

朝廷宽大恩,荷戈赴边圉。

天其重要荒,吾岂惮行旅。

行矣勿欷觑,汝归保门户。

汝母久匡羸,护持慎寒暑。

知汝素性恬,无心恋圭组。

仕止随所遭,修为力须努。

语言讷鲜失,人事忍为主。

我其归首邱,汝勿忘在莒 。

虽有今日离,犹期他日聚。

岂学谢几卿,枉赴新亭渚。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读来催人泪下,尤其身经别乡离井、流落他乡之人,当与亲朋好友、挚爱之人挥泪告别的人,其体会愈深,愈为伤感动情。

长子汝舟送别林则徐由西安出发,历经三日送至乾州,适逢秋雨滂沱,又因汝舟有公事在身,不能前往伴送西戍,所以只得忍泪挥别,为此写诗劝谕儿子不必为此伤怀,要精心侍侯母亲,料理好家事,等待他日团聚。当时林汝舟身为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属词臣。根据朝廷的有关规定,词臣不许请假出关,因此林则徐只得携三、四两个儿子随行赴戍。

诗开门见山,直接叙事,三个儿子两个随行,家中事全靠汝舟了。你想随我行,奈何朝廷不允许。五天来你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再远也要回去,与事何补?我们在大路上忍泪挥手告别,抓住你的手说上几句知心话:你父亲虽然年老体弱,但我还有未使尽的勇气。我这一生有一念之愚,就是不知躲避艰难险阻,总是以身许国,不顾个人生死。这次遭受灭顶之灾,都是我自找的困顿,就是受到刑戮处置,我也心甘情愿,没有怨言,何况只是把我流放到边疆呢?朝廷这次发配伊犁也是开恩宽大了,我有什么可畏惧不前的呢?分别了,你不要哭泣,回家后好好照顾你母亲,管好家门。你母亲体弱多病,要多加护持,嘘寒问暖。我知道你生来性情好,并不热衷于做官。当官与不当官随遇而安,只是在道德修养、深造学问上,一定要努力。要记住:言多必失,少说话可以少犯错误,为人处世要以忍为主。等到我获释归来回家,你可不要忘记这艰难的时刻。虽然今日离别了,但还有相聚的时候。“谢几卿”指南朝谢灵运的孙子,是谢超宗的儿子,从小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但他父亲谢超宗获罪迁越州(今绍兴),谢几卿不忍辞诀,就投入江中,寻求自尽,被人救起(见《梁书·谢几卿传》)。最后诗人劝戒儿子不要学习在新亭投江白白寻死的谢几卿,要坚强地活下去。

叙事为诗,简洁有韵律;既是临别赠言,肺腑之语,又诗意浓郁;既有亲情抚慰,又有国事之托;既有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又有满腹委屈的难言苦楚,情真意切,无形的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读此诗,每每令人热泪盈眶,一代伟人,如此心肠,充实之美也。犹如高粱头红,麦子穗黄,虽无刻意而美自见矣。

十四、

次白水驿得家书,彝儿举一男

余初得孙,诗以志喜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梢自宽。

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

见儿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难。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林则徐赴戌途中到达甘肃平凉县白水驿,得家书知三儿聪彝的妻子生一男孩子,也是林公的第一个孙子,一时喜出望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志喜。

林公虽然是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成熟的政治家,但他是诗人,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热烈的浪漫的。他是食人间烟火的伟人,还讲人伦子嗣、香火延续,子子孙孙的繁衍生息,因而喜而成诗。何况林则徐已经57岁了,年近花甲,添孙志喜,人之常情。鲁迅先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林则徐怜子惜孙,正说明了他的英雄本色。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梢日宽”。我离别妻子儿女,把家眷寄住在西安,在西行途中听到彝儿妻子生一男孩的喜讯,我们林家孙枝茁壮,使我心中稍有感宽慰。“孙枝”,唐·白居易诗《谈氏外孙生三日》有:“梧桐老去长孙枝”。林公借用“孙枝”称自己的子孙后辈。“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撰杖”指持手杖。《礼记·曲礼上》:“君子欠伸,撰杖履。”亦指老人出游。“啜菽”,《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语:“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以至为食,以水为饮,谓生活清苦。“征兰”,亦说梦兰,古时指女子怀孕。我西行赴戌虽然劳累,有彝、枢两个儿子照顾的好,从来信中又得知长子汝舟的妻妾也怀了身孕。看到儿子又作了父亲,自己当了爷爷,我知道自己老了。“待汝成人古已难”,要等到孙子长大成人,这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谚语云:“爷爷领孙子,黄土里面刨金子。”难得回报之恩。此时,林则徐正在翻越崆峒山,看着高耸云天的群山,我笑着一遍一遍地呼唤着孙儿的名字,一遍一遍地展开报喜的家信看了又看,喜悦之情,在群山中荡漾。结果,诗人给孙子起了个乳名叫“贺峒”,取崆峒山得贺信之意也。

林公的亲情、人情、乡情凝聚在这首志喜诗中,令林则徐的形象更为丰满完美。是啊,往往愈是伟大的人物,其感情愈是丰富。否则他怎么能会忧国忧民呢?诗的丰富多彩构建了诗人的丰富多彩。我们读林则徐的诗才能全面了解林则徐,才能真正走进林则徐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进他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十五、

留别海帆(二首)

其一

宦踪离合廿年间,秦陇重逢鬓渐斑。

前路欲凭询瀚海,新纶先喜过潼关。

金天管钥兼双节,玉塞烽烟靖百蛮。

犹有松阴读书处,早将书舍媲时还。

《留别海帆》诗二首写与甘肃兰州。富海帆,即富呢扬阿,字海帆,时任陕甘总督,林则徐西戌路过兰州治所,得到海帆及部署的热情款待,盘桓多日,在海帆处用餐。其署中有“拂云楼”,北望诸山,俯瞰黄河,风景颇佳,诗兴发作。

诗的开篇叙述了两个人的宦海交谊20年,离合聚散,时日匆匆。如今在陕甘之地重逢,你我的头发都已经开始花白了。因为海帆曾在新疆乌鲁木齐任过督护,所以我向你打听询问西行瀚海戈壁的情况。“新纶先喜过潼关”,我在潼关高兴地听到了你被皇帝新发诏令,擢升为陕甘总督的喜讯。兰州古称金城,所以说“金天”。你成了陕甘总督钥匙的双重长官,在这里厉兵秣马,准备打击一切侵略者。你喜欢在松阴处读书,“早将书舍媲时还”。富海帆处有清朝名人那彦成题匾的“时还书舍”,你的读书处,可与“时还书舍”相媲美。

老友相逢,宦海风波,热情相勉,一片真情。读林则徐的诗,有一大感受,那就是大都是真实写照、真情实感,必须了解当时的背景资料,否则难知所云。林则徐的诗大都为唱和,又要尽量了解别人赠诗的情况,否则对于一些话语诗句,亦难以理解。林则徐的诗不像一般写景抒情诗章,艺术构思多来于联想,多用形象思维。所以,我们学习林则徐的诗的难度较大,颇费思索。

其二

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

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近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此诗是继上首诗的唱和,诗的气势、情感气氛要比上首诗强。开首两句写了总督治所府地的高大壮观,接着写地理形势,“玉泉山色大河声”,有玉泉山,即兰州五泉山,山上有瀑布,多寺院,景色秀丽,又有黄河涛声,何等富有诗意。主人在东阁书房招待贵宾,“剪烛西堂鼓角清”,大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宕开一笔,写出了二人深厚的友谊,如同久别重逢的夫妻感情,推心置腹的长谈。只是良宵苦短,夜半报时的鼓角声是那么清亮悠远。我们慷慨论兵,你忠直愤慨之气难以遏止,对我解衣推食,热情迎送,使我难忘。“近闻江海销金革”,近来听说东南沿海的战事停止了,要依靠您辅佐皇上把时世治理得安宁太平。

兵家相聚,论兵谈将,这是必然的话题。此诗则在开筵推食中,叙说友情,但关心国家战事,谈论沿海风云,仍是他们议论的中心。一对忠愤为国的老将,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在诗中锋芒毕露,可见林则徐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在。

我们读林则徐的诗,每每被诗中的英雄气概所控制,对于诗的艺术性每每偏废。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诗的艺术呢?我想诗的艺术应蕴涵在诗的灵魂之中。倘若诗的灵魂是丑陋的,甚至是污浊的,那么这诗还有什么艺术可谈呢?所以我们欣赏林则徐的诗,要着重于他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政治家的角度去欣赏。犹如看山的雄伟、巍峨、突兀、奇拔,往往忘却了山的艺术造型和风格一样。

十六、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

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

其一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顷来佳酝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程玉樵,名德润,字玉樵,湖北天门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时任甘肃布政使。方伯,《礼记·玉制》:“千里之外设方伯。”本指一方诸侯之长,此指布政使程玉樵。程设宴饯别于藩廨衙门。“若已有”为布政使程玉樵衙暑内后面的园名。园内有稻田菜圃,有池塘,池中有舟,风物雅致。席间互相赠诗答谢,此为感时事而发的诗作。

诗文开头手本人乘坐简陋的车子西行赴戌,自笑我这个流放之人,“将出阳关有故人”,是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反其意而用之。可我快要出阳关了却遇到你这位老朋友,是有“故人”的。老朋友在名园里招待我,饮酒咏诗,斟来美酒色香俱佳,陈酒醇厚,大家举觞咏乐,相互酬答,多好啊!“开轩观稼知丰岁,激岁浇花绚古春”,打开窗子看到园中稻菽可知庄稼的丰收;小山后有石湫吐水灌园,像春天一样绚丽多彩。“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诗人告诉老友,你在身在布政使上,不论宦家和私人为娃的都要爱惜。“平泉一记”,指唐朝李德裕在洛阳建有别墅曰平泉庄,曾著有《平泉山居草木记》很有影响。这里是说你的“若已园”所撰园记,可与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相媲美。

这是一首散文诗似抒情诗,主要是盛赞程玉樵的热情款待和赞美府衙小园的优美。同时有双关语,劝戒程玉樵要爱国爱民,也是诗人的内心表白。这首七律写得细腻,语意清新,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十七、

其二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上首诗侧重于感谢程玉樵的盛情接待,而这首诗是侧重于自我表白,体现了一个丹诚如血爱国者的伟大胸怀。

诗的开头就说我没有彻底扫除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起以前在广东训练水师、整顿海防的事感到惭愧。“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诗人听说英国侵略者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入侵,但它的豺狼贪婪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须防蚕食念犹纷”,要提防英国侵略者的蚕食野心,表现他对投降派误国的忧愤。林则徐总结抗英的经验,曾总结出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胆壮、心齐。不能对敌人抱有幻想,不要受敌人的蒙蔽。事实证明,林则徐的想法是对的,高瞻远瞩。但是,我老了,又被流放到终年积雪的天山脚下,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是,谁又去赤手支撑风云多变的广东政局呢?这可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块垒。多谢你赠给我的美如珠玉的新诗,“难禁伤别杜司勋”。杜司勋指唐朝诗人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李商隐有《杜司勋》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你的诗虽然好,可是就像杜司勋一样,谁又能解除我心中的伤别之情呢?林则徐的伤别之情不是与亲人、朋友的伤别之情,而是指远离广东海防前线,不能直接揭露敌人的阴谋,不能直接抗击敌人的侵略而伤情。

将这两首诗放到一起读,珠联璧合,一是勉励别人,二是鞭策自己,其目的是为了告戒人们要提防英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不要被敌人的暂时“渐戢”所迷惑。

林则徐被流放,身在大西北,这离海防前线,“将出阳关有故人”,自然是一种欣慰。但诗人对程玉樵府衙环境的描写,美哉美矣,可与诗人对英国侵略者的忧愤,对“赤手谁摩岭海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读此诗总感到弦外有音,对布政使的安逸享乐有所讽刺,对“新诗赠珠玉”有微词,没有“慷慨论兵忠愤气”(见《留别海帆》)。诗人只是委婉地从自身说起,愧对广东水师,实则是对程玉樵的鞭策。

十八、

次韵答姚春木

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

绝塞不辞远,中原吁可伤。

感君教学《易》,忧患固其长。

这首五言律诗,是林则徐流放途中,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上旬在兰州寄给好友姚春木的一首和诗。姚春木,名椿,字春木,江苏娄县人(今松江人),与林则徐交谊甚厚,时在湖北荆州书院讲学。林则徐猛然想起和他一别四载,政局变化莫测,自己宦海浮沉犹如雨打浮萍,忧国忧民,不禁升起悲凉的情绪。林则徐在详符工地曾接到他的来书、赠诗,因当时工务繁忙,也没有回赠。现在他恨不能和老朋友见面长谈,以诉衷情。他曾写了封长信给姚春木,倾吐心中块垒,说“死生皆可置之度外”,谈了抗御英军的策略和措施,“或当有伟人出而殄灭此虏”,并总结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胆壮、心齐。”但谈何容易!因为林则徐当时已是“局外人”,再有良策,谁会采用呢?

诗人说国家的局势艰难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要靠谁去议论海防事宜呢?国无栋梁,何能不倾,伟人安在?我现在忧国伤时已愁白了头,哪有闲心去顾及别人的造谣中伤信口雌黄。把我流放到遥远的伊犁,我并不害怕边远绝域的艰苦,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原沃土被敌人蹂躏,这才是令人伤心忧愁的事。感谢你教我学习《周易》,知人生忧患是常有的事。

诗人是政治家,对国家的时局时刻挂念在心上,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又时时将自己的遭遇和生死置之度外。我们读林则徐的流放诗,每每体验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紧张气氛。使我们时刻处于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之中,鼓舞人的士气。但诗人一再咏叹“吾衰亦感发苍苍”、“白头合对天上雪”、“已成头皓白”……“可怜白发生”,无可奈何、感慨万端,人老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是难以克服的。理想是强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力不从心。

诗虽短,但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此诗风格沉郁苍凉,艺术手法稳健,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十九 、

次韵答王子寿柏心

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

王子寿,名柏心,字子寿,一作冬寿,湖北监利人,是林则徐好友,时在湖北荆州书院讲学。此诗是林则徐流放伊犁途中经兰州时,寄给王子寿的一首和诗。

此诗悲凉壮烈,和盘托林则徐的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内心世界。

开篇“太息”来自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叹息国家长久地耽于安乐,“艰危兆履霜”,《周易·坤》:“履霜坚冰至。”眼下艰难危急,以后会更加艰难。“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岳飞、韩世忠都是宋朝的抗金名将,但在宋高宗赵构、奸相秦桧的打击下,岳飞遭杀害,韩世忠被解除兵权,空有一腔报国热血。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唐朝良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是兴唐的功臣,大清朝或许有李光弼、郭子仪那样的人出现,重振大清的威仪。“果有元戎略,休为谪臣伤”会有富有用兵谋略的爱国将领出来收拾这局面,不要为我这个被贬谪流放的人悲伤。“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我现在手无寸铁,无力征战,却盼望有人能够挥戈上阵、英勇杀敌,消除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这首五言律诗,是林则徐内心世界的写照,忧国忧民,怀古寄思。“岳、韩空报宋”,是怀古也是自况;“李、郭或兴唐”,对国家民族还是怀抱很大希望。

诗人的悲愤连贯而下,“太息”、“履霜”、“空报宋”、“谪宦伤”、“手无一寸刃”,百感交集,见于言外,笔势奔涌,一腔忠愤,无能为力,是一首“悲伧奏鸣曲”。请缨无路,战斗没有武器。只有眼看国家“恬嬉“,敌人猖獗,忠臣遭贬,还要忍痛自励,怎不催人泪下。

二十、

载书出关

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

纵许三年升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

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

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林则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8月30日,生于福州的一个以教书为生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好学爱书,天资聪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一生手不释卷,喜爱读书,知识渊博。在赴戌伊犁途中,载书出关,以解途中郁闷。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6记载:“以大车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1云:林则徐出关,“载书数千卷”。他随车辆十五辆圈车,还有两架车上用的牛筋床,防止坎坷颠簸。因为诗人已近六旬,又是扶病出关,路途遥远,只有古籍文书可以相伴阅读,使他度过寂寞的戌途。

诗人被流放边疆绝域路途遥远,只有那些在典籍阅读陪伴他度过寂寞的时光。即使在三年之内发马生角这样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召还入关,“也须千卷束牛腰”。“束牛腰”李白《醉后赠王功阳》诗:“画秃千兔笔,书载两牛腰”。陆游《老学庵笔记》:“诗束牛腰藏旧稿,书讹马尾辨新雔”。指书籍多。我要携千卷书,行万里路,风餐露宿,以书为伴。“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诗人说图书文字可以疗饥,废寝忘食是也,像神仙一样生活;用饮酒来消除胸中的不平之气。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有:“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酒可以化解人胸中的郁闷愁绪般的块垒。“不改啸歌出金石”。“啸歌”指吟咏歌唱。《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世说新语·简傲》:“(阮籍)箕踞啸歌,酣放自如。”“金石”,比喻坚固、坚贞,常言有“心如金石”。即使到了塞外不毛之地,我还是要吟咏歌唱、读书饮酒,我这颗心是坚贞不渝,永不改变的。“毡庐风雪夜萧萧”,即使在风雪呼啸的毡房里,在伊犁边塞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仍要炳烛读书,学习不止。

诗人在这里《载书出关》是专门谈论自己的读书学习生活的。在这种艰难困苦、劳顿颠簸的日子里,林公还是如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读书,精神可嘉。但读书饮酒,排遣胸中的愁绪,浇解心中淤积的不平之气,更说明诗人的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所在。

二十一、

将出玉关,得解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

其一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解筠即邓解筠,邓廷桢是也。邓廷桢字维周,号解筠,江宁(今南京)人。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始,邓廷桢协助林则徐在虎门销烟237万多斤。后,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失败,邓廷桢与林则徐一同流放伊犁,成了“患难兄弟,相依为命”,从此邓廷桢与林则徐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邓廷桢先期到达伊犁戌所,林则徐现在仍在途中。在接到邓廷桢

解筠的来书后,即赋此诗寄给邓廷桢。

诗的开首说,我跟随你的踪迹像骖马跟随着驾辕的辕马一样赴戌伊犁,期待着到了戌地与你倾心交谈。“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韩非惭共传”,是说战国末期的韩非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韩列传》,把韩非与老子共为一传,令韩非感到惭愧。现在如同把你我放在一个弥勒佛的佛龛里一样,命运相连,后人若把你我合写成一传,我是颇感惭愧的,有乐观自娱之意。诗人继续写道:我现在仍在途中,戈壁荒漠中的飞沙走石好象要阻止我前行,可你先期到达,已经熟悉了住穹庐吃冰雪的艰苦生活。“知是旷达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我知道你胸怀旷达,生活过得开朗;但在你心里却忧虑的是英帝国主义在江南燃烧的战火。究其实,这也是当时诗人的心胸。

林则徐与邓廷桢同病相怜,同时流放,奔赴同一个地方,自然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活着同游,死后可以同龛,写史可以同传,豁达乐观。其心系国家安危,同心同德,人生难得之知己也。

全诗通过写两人关系密切入手,演染人物的内心感情,有相聚时欢娱,有共传同龛的笑谈,有赴戌路上的同等遭遇,有共同的惆怅和忧虑,感情真挚、深沉。在艺术表达上既闲婉又沉稳,诗意畅快如流水,真诗也。

二十二 、

出嘉峪关感赋 (四首)

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也。因依嘉峪关东南麓而筑,名为嘉峪关。嘉峪关居高凭险,为东西交通要冲,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关。关口置有城楼三座,皆三层,巍然拱峙。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自西的起点。据林则徐《壬寅日记》记载:“(九月)初八日,癸丑。晴。……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此诗是诗人立马关前所作。感赋,有感而作。

诗开头即写嘉峪关的威严和地理位置的关隘作用,是西域和中原的界限。“万里征人驻马蹄”,我从万里之外的中原赴戌伊犁,来到嘉峪关前勒马停蹄驻足,观看严关气势。只见关上的楼阁飞檐高翘连接着三秦的树木,结为一体;缭绕在古城垣的陇山云烟斜压着城楼,十分壮观雄伟。高耸云天的祁连山摩擦着我的肩头而立,浩瀚的戈壁滩苍苍茫茫让我看得着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谁说山、函谷关是千古险要之地,与嘉峪关比较起来,如同一丸泥土,又算得了什么。

这首诗主要描写嘉峪关的雄伟壮观,天下称许,的确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作者立马关前,又显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天山峻削摩肩立”,诗人与山并立,更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林公直到那时仍然是雄心不减当年。

其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自从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东西交通之后,东西往来交流就从没有间断过,功莫大焉。壮观雄伟的嘉峪关城楼与崆峒山遥遥相望,我似乎听到了塞下传来胡笳歌唱《敕勒歌》的动听歌声。“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此两句雄浑宏大,铿锵有力,将塞外冷月、长城饮马、古戌城堡、盘旋大雕、戈壁长风、大漠风光,组合在一起,尽收眼底。诗峰如削、千丘万壑、远近横列,何等气魄,令人肃然。只有林公有如此胸襟,将塞外风光的苍茫辽阔,尽现笔端,曲尽描写之能事,不愧为登临怀古的杰作。最后,诗人用古塞卢龙与山海关相提并论,一东一西,万里呼应,连贯为雄,关隘险要,盘踞华夏大地,一统江山,气势豪放。只有具有伟大胸怀的人,才能具有如此豪气胆魄。

长城是神州大地的脊梁,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临关感赋,气壮山河,人杰地灵也。诗的艺术和艺术的诗化都集中在英雄人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上,表现在诗人酣畅的笔墨当中。诗人的爱国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可以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相媲美。

二十三、

其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诗人立马关前,驻足凝望,放眼塞外历史遗迹,兴叹怀古,抒发胸中之豪情。昔日的敦煌旧塞已经荒废在黄沙风烟之中,古代的阳关、酒泉都是久负盛名的地方,今日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嘉峪关内外的土地绝非划若鸿沟的分界线,界限分明;而是在两千年前就列入了汉朝的版图,都是尧舜的天下了,一统江山,完整金瓯。“威宣贰负陈尸后”,汉朝在西域宣示武力之后,断了匈奴的右臂开拓了汉朝的疆土。西域如果不是汉武帝安定神功,戡定江山,还不知道这嘉峪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驻边防守呢?

这首诗谈论古今,诗中有史,史中有诗,史诗融合,雄浑大气,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知古论事的能力水平,非一般地描写和抒情。嘉峪关勾起了诗人的联想空间,气魄豪放,一般人间正气充斥了塞外大漠之上。我们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不令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囿于此,我们才有“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虎虎生气。

其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挥手泪痕潸。

弃需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鬃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还。

诗人策马过了嘉峪关,回首中原,见城门紧紧关闭,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放下出关通行证西去,一路上有谁还认识我呢?想当年,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西域,功成名就,到老了东归入关,颐享天年,可我呢?“夺得胭脂颜色谈”,胭脂即为焉支山的同音相借,这里是汉代匈奴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喻指匈奴。而胭脂又是女人化妆的专用品,所以又借用为女色的代名词,而匈奴单于取妻阏氏,阏氏又与胭脂音近。因此诗人借用胭脂说颜色,指当年汉朝夺取了焉支山,使匈奴丧失了声誉和威望而颜色淡了,力量大为削弱。“唱残杨柳鬃毛斑”,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曲中又有《折杨柳》,这样“怨柳”之曲就形成了。战士们在塞外驻守把《杨柳曲》都唱白了头,还回不了家,悲怨之致。“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 还”。我到西域与古代军士的心情不一样,他们唱《杨柳曲》,我别有感受。我不是因为我老了,而是盼望皇上早日把我召回入关,好为国家和民族效力。

此首诗调子低沉,感慨较多,有悲怨之气;但悲而不伤,怨而不怒,数历史之悠悠,报国之心使然。

综观《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概而论之,诗人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来到历史雄关面前,感慨自然良多。从盛赞嘉峪关的雄伟壮丽,说到关隘的地理环境,再论及雄关的功勋,最后,过关回首,联系个人遭遇,悲怨陡生;但诗人只是通过班超和守边将士说事,老泪纵横,益显示诗人的豪放和热情。在诗人笔下,“严关”、“飞阁”、“陇云”、“秦树”、“天山”、“瀚海”、“凿空”、“敕勒”、“崆峒”、“长城”、“寒宵月”、“敦煌”、“阳关”、“西域”、“胭脂”、“杨柳”……塞外的风光美景,尽收笔下,一览无余。而诗人高瞻远瞩、综观古今、雄视四野,诗意画情,充溢历史空间。全诗气魄豪放,笔墨饱满,洋溢着热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种情感寄托于祖国的辽阔疆土、壮丽河山、勾沉历史中,抒发了诗人一片赤诚丹心,艺术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流放伊犁的林则徐

作者:施晓宇系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载《伊犁晚报》



2010年8月17日一早,我们从拥有乌伦古湖——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新疆福海县出发,驱车整整一天,于次日子夜到达900公里外的伊宁市,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带队的“伊宁金秋文化节”作家代表团采访活动。我来伊宁的目的主要是“看望”老乡林则徐,所以天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谒“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因为,林则徐是我十分敬重的福州乡贤、前辈;昨天我们在车轮滚滚中途经著名的果子沟和赛里木湖,以“罪臣”身份流放伊犁的林则徐早在168年前就走过了。

建于1982年的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建于1994年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就位于伊宁市的福州路上。据说这条路就是因为这座纪念馆而命名的。



走进“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第一道大门,是一个花草葳蕤的院落。穿过院落就到了第二道大门,大门上方有凌青题写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八个大字。凌青,原名林墨卿,是林则徐的五世孙,他曾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当过英文翻译,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凌青生前说过,让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是代表中国政府亲手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法律文件——《中英联合声明》递交联合国。

走进第二道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约两人高的林则徐全身雕像,前来拜谒的人们多在雕像前摄影留念。如果留心观察,你会看见大门两边有三棵碧绿的黄金树,还有四棵红火炬树。这两种树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外形非常独特,值得观赏。面对林则徐雕像右侧的就是林则徐纪念馆展厅。展厅里陈列的纪念物品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步入仕途”、“禁烟抗英”、“遣戍新疆”和“永垂千古”。

展厅里设有林则徐流放北疆伊犁惠远城的戍所模型,当年林则徐住在城中南街鼓楼前的东边第二条巷子——又称宽巷。在这里,林则徐住了两年多,又前往哈密、喀什等地奉命丈量垦地。

馆内有林则徐的书法若干,林则徐擅长书法,是清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果然名不虚传。林则徐的行书用专家的话说:章法匀称,笔画劲健,气势流畅,有许多传世书迹堪称佳作。《国朝先正事略》这样记载:“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在伊犁的遗墨,至今尚有流传,有书信、对联、条幅、中堂、扇面等,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

不过,我认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反映林则徐生平及谪戍的一千余件图片、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木质的、车轮达一米多高的太平车。这辆车是林则徐赴戍乘坐车辆的仿制品,当年林则徐就是乘坐这种木轮太平车走遍了伊犁的山山水水。

从这辆车上,我仿佛看见一米多高的木轮当年印出的两道深深车辙,仿佛看见林则徐行走在伊犁大地上的清苦身影。



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在广州城东南方向的珠江入海口——古老的虎门寨下(今东莞市太平镇)海滩上,事先挖好了两个长宽各15丈的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海水沸腾后投下鸦片,“顷刻便如汤沸”,使鸦片彻底销毁。这就是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主持的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其时海滩上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在广大民众的酣畅欢声中,让世界感知到中国人压抑已久的扬眉吐气!整个销烟过程历时22天,销毁英美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虎门销烟,这是其时54岁的林则徐一生中最光辉、最伟大的事业,不愧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清廷任命为两广总督。也由此,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月底,英军由4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远征舰队,满载陆军4000人、海军2000多人封锁了广州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双方打到1842年8月29日,无能的清军节节败退,清政府不得不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这是清政府签下的对外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等13项内容。

此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与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等人乘机谗言鼓噪,把禁烟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向林则徐。原本力主禁烟的道光皇帝在英军炮火的恫吓和投降派的游说下,改变对英抵抗态度,倒向主和,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四年前的禁烟决心。他于1837年9月召刚刚在正月提升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进京商谈禁烟,并在短短一个多月里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细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然后在11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之后,因恐惧洋人入侵而变卦的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下令将林则徐革职,“留粤以备查问”。1841年6月28日,道光皇帝又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下旨:“林则徐著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的戍途。8月,刚走到扬州,林则徐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本以为这下可以改变远戍的命运,不料在林则徐辛苦七个月治河竣工后,道光皇帝于1842年3月18日还是下旨:“命东河差委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2年8月11日,57岁的林则徐大病初愈,携长子林汝舟、三子林聪彝、四子林拱枢雇了一辆马车,离开养病四个月的西安继续进疆赴戍。陕西满汉各级官员三十余人礼送至郊外。林则徐在此与体弱多病的夫人郑淑卿作别,并吟哦《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志念曰: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在三个儿子陪同下,自西安到达陕西乾州(今乾县),长子林汝舟送至此地返回侍母;余者再往甘肃泾州(今泾川县)、平凉(今平凉市),于7月29日抵达甘肃首府兰州。此间听闻清廷已与英国签订了包括割让香港等不平等条款的《中英南京条约》,林则徐深感痛心却无可奈何。在兰州,他受到文武官员的热忱欢迎款待,一直在兰州小住了十天才继续西行。

1842年10月中旬,林则徐父子三人的马车出了嘉峪关,城门随即例行关闭。林则徐在日记里道出满心悲怆,因为这意味着他从此告别了中原大地,“西出阳关无故人”,遂写下《出嘉峪关感赋》诗四首。其四曰: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夺得胭脂颜色澹,唱残杨柳鬓毛斑。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父子三人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从西安终于到达戍所——伊犁的惠远城。先期流放到伊犁的原两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亲密战友邓廷桢翘盼已久,特意出城迎接。二人执手无语,热泪满襟。



邓廷桢带领林则徐父子三人住进了惠远城南街——鼓楼前东边第二条巷子的寓所,这是为人忠厚的邓廷桢事先为林则徐租下的两间土房。

林则徐将简单的行装草草一放,立刻前去拜会伊犁将军布彦泰。还好,这个布彦泰虽是满人,对林则徐却十分敬重,照顾安排他掌管粮饷处事务,又主动馈赠米面、猪羊、鸡鸭等食物。这样,林则徐在地老天荒的伊犁算是有了一个家。只是房子实在太旧,时令已是寒冬,林则徐带着两个儿子林聪彝、林拱枢学做了一回泥瓦匠,自己动手抹泥修补,还征得房东的同意,拆除不习惯睡的火炕,改为床铺,并添置了几张桌椅床铺。可是伊犁的冬天寒气逼人,临时的住家由于普通床铺无法抵御严寒袭人。林则徐就像伊犁的居民一样买了火盆、烟煤,学着生火取暖。你想,一个出生在福州、道道地地的南方官员,又哪里干过这种活计?常常搞得林则徐和两个儿子烟熏泪流,满脸像个大花猫也算再正常不过的事。

幸亏房东伊舒亭(固山达)是个大好人,原来谈定每月租钱十两,可林则徐第一次送房租时,房东却说什么也不肯收这个落难之人的一文钱。感动得林则徐只好以礼相送,让价值大抵与租金持平才算心安。 就在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报到、抵达伊犁的第三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将办公场所移置天津。拿不定主意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并不顾忌自己的落难之身,从加强新疆边防着眼,建议布彦泰强调新疆军事位置对抵御野心勃勃的沙俄入侵的重要性,上奏坚请保留原军队编制不变,使得道光皇帝改变了决定,保留住伊犁镇总兵。这可算林则徐流放伊犁后,为国家、为民族做的第一件好事。不唯如此,林则徐还时时提醒国人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即便他后来回到内地,仍然不忘告诫人们:“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后来的历史证实了林则徐的远见卓识——沙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一共侵占我国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



作为流放之人、待罪之臣,林则徐在伊犁是政治生涯跌入最低谷时期,但他不顾所处逆境和年近六旬,仍然尽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林则徐翻阅了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亲自摘抄的材料有《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屯田原案》、《巴尔楚克等城垦田案略》、《哈密厅卷宗》等,还有伊犁喀什河史地资料等。林则徐将这些资料与阅读京报关于官员任免升降事宜的摘抄辑为《衙斋杂录》。

1844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托林则徐负责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废地——今伊宁市巴彦岱镇以西、霍城县惠远镇以东一带,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必须将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挖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顺便说一句,1965年秋天,被错划为“右派”、后平反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王蒙曾下放伊犁巴彦岱公社(今巴彦岱镇)巴彦岱村工作生活,就在当年林则徐的垦荒范围内。2010年3月1日下午,“王蒙书屋”揭牌仪式在巴彦岱镇举行。 不过,修水渠固然是好事,但缺乏资金。鉴于此,对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今人民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水渠最艰巨的龙口工程:“查龙口地势,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刨挖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方免冲刷之虞。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

这项工程于1844年6月兴工,历时4个月竣工,除材料不计,共用工十万以上。布彦泰就此更加敬重林则徐了,专门向朝廷奏报林则徐的立功表现,他写道:“查林则徐到戍已及两年,深知愧奋。奴才每于接见时,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洵能施诸行事,非徒托空言以炫目前者比,久经圣明洞鉴。奴才鼠目寸光,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窃谓人才难得,如林则徐之遣戍伊犁,实为应得之罪,然以有用之才置之废闲之地,殊为可惜。”

尽管布彦泰不敢违拗道光皇帝的意思,说林则徐有罪,主题还是极力荐举林则徐,希望皇上能“弃瑕录用”。道光皇帝在1844年9月28日看见布彦泰的奏章,对开垦阿齐乌苏大局已成,渠道全通,十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且不误春耕大喜,不禁表扬道:“所办甚属可嘉!”虽然对重新启用林则徐只字不提,但批复予以肯定:“伊犁前办开垦事宜,经该将军奏明,委林则徐查勘办理,尚为妥协。”

接着,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九日,道光皇帝下旨:“著即传谕林则徐,前赴阿克苏、乌什、和阗,周历履勘。”具体事务是勘丈地亩、兴办水利、招民安户、考核工费等,也算继续予林则徐的勤恳表现以肯定。凭借这道圣旨,林则徐从贫困的北疆伊犁去到了更加贫困的南疆地区。



1845年1月24日,林则徐携三子林聪彝——离开了生活两年多的伊犁惠远城,启程沿着1842年来时的原路,赶往乌鲁木齐。再经吐鲁番折返天山以南,会同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全庆结伴西行。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两人先后领导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七城土地。关于林则徐在南疆勘地的亩数,清代各种记载大同小异,这是完全正常的。

《清史稿·林则徐传》记载:“垦田三万七千余顷。”

金安清著《林文忠公传》记载:“计辟各路屯田三万七千余顷。”

《清史稿·布彦泰传》记载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得田六十余万亩。”

《清史稿·全庆传》记载:“回疆南路凡垦田六十余万亩。”

林则徐与全庆勘田60余万亩,基本上分给了当地维吾尔族贫苦农民耕种,算作造福一方的功德。随后,林则徐又转赴吐鲁番、哈密勘垦,在托克逊的伊拉里克推广兴修了坎儿井。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等到达吐鲁番时,对这里盛夏的炎热体会深刻。林则徐形容:“其热如火”、“终夕挥汗”、“热不可耐”。

1845年8月5日,林则徐看到有奏折经此,却没有附信给他,感到“殊不可解”,这说明对他的进关、开释之事依然“杳无音讯”。但林则徐对此觉得蹊跷,因为同样的“罪臣”邓廷桢已经在他之前启用为陕西巡抚了,于是决定赶到哈密继续勘垦。

林则徐在哈密(今哈密市)、伊吾(今伊吾县)勘垦四个月之后,终于在1845年12月4日等到了开释起复的谕旨。清廷鉴于林则徐在新疆开垦有功,命他回京以四五品官员身份京堂候补。林则徐获此消息,喜不自胜。他在伊吾即请伊犁将军布彦泰代奏谢恩并陈明将哈密一带地亩查勘工作结束后即起身回京。这还不算,这位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提笔写下《乙巳子月六日,伊吾旅次被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用,纪恩述怀》诗四首,以抒感恩之情,其一曰:“漂泊天涯未死身,君恩曲贷荷戈人。放归已是余生幸,起废难酬再造仁。一唱刀环悲白发,重来辇毂恋红尘。枯根也遇阳回候,会见金门浩荡春。”

这时,距林则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1842年10月26日)流放伊犁途中到达哈密时,正好过去将近三年两个月。这也正是林则徐流放新疆的全部时日。

1845年12月9日,林则徐在哈密军民恋恋不舍的送别下,启程离开新疆。如果说,林则徐流放新疆绝非情愿,但走时充满留恋也属人之常情。毕竟,他留恋新疆的山山水水,更留念新疆的各族人民。因为,首先是伊犁的各族人民——其次是南疆的各族人民,用宽阔胸襟、悲悯情怀接纳了晚年受冤落难的林则徐。而知恩图报的林则徐,也殚精竭力,对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了他说过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因此,新疆至今仍流传有“林公渠”、“林公树”、“林公井”、“林公车”的动人故事。

(作者:施晓宇系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流放伊犁的林则徐

2011年01月05日 12:24:24 稿源: 伊犁晚报



2010年8月17日一早,我们从拥有乌伦古湖——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新疆福海县出发,驱车整整一天,于次日子夜到达900公里外的伊宁市,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带队的“伊宁金秋文化节”作家代表团采访活动。我来伊宁的目的主要是“看望”老乡林则徐,所以天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谒“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因为,林则徐是我十分敬重的福州乡贤、前辈;昨天我们在车轮滚滚中途经著名的果子沟和赛里木湖,以“罪臣”身份流放伊犁的林则徐早在168年前就走过了。

建于1982年的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建于1994年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就位于伊宁市的福州路上。据说这条路就是因为这座纪念馆而命名的。



走进“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第一道大门,是一个花草葳蕤的院落。穿过院落就到了第二道大门,大门上方有凌青题写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八个大字。凌青,原名林墨卿,是林则徐的五世孙,他曾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当过英文翻译,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凌青生前说过,让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是代表中国政府亲手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法律文件——《中英联合声明》递交联合国。

走进第二道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约两人高的林则徐全身雕像,前来拜谒的人们多在雕像前摄影留念。如果留心观察,你会看见大门两边有三棵碧绿的黄金树,还有四棵红火炬树。这两种树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外形非常独特,值得观赏。面对林则徐雕像右侧的就是林则徐纪念馆展厅。展厅里陈列的纪念物品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步入仕途”、“禁烟抗英”、“遣戍新疆”和“永垂千古”。

展厅里设有林则徐流放北疆伊犁惠远城的戍所模型,当年林则徐住在城中南街鼓楼前的东边第二条巷子——又称宽巷。在这里,林则徐住了两年多,又前往哈密、喀什等地奉命丈量垦地。

馆内有林则徐的书法若干,林则徐擅长书法,是清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果然名不虚传。林则徐的行书用专家的话说:章法匀称,笔画劲健,气势流畅,有许多传世书迹堪称佳作。《国朝先正事略》这样记载:“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在伊犁的遗墨,至今尚有流传,有书信、对联、条幅、中堂、扇面等,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

不过,我认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反映林则徐生平及谪戍的一千余件图片、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木质的、车轮达一米多高的太平车。这辆车是林则徐赴戍乘坐车辆的仿制品,当年林则徐就是乘坐这种木轮太平车走遍了伊犁的山山水水。

从这辆车上,我仿佛看见一米多高的木轮当年印出的两道深深车辙,仿佛看见林则徐行走在伊犁大地上的清苦身影。



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在广州城东南方向的珠江入海口——古老的虎门寨下(今东莞市太平镇)海滩上,事先挖好了两个长宽各15丈的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海水沸腾后投下鸦片,“顷刻便如汤沸”,使鸦片彻底销毁。这就是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主持的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其时海滩上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在广大民众的酣畅欢声中,让世界感知到中国人压抑已久的扬眉吐气!整个销烟过程历时22天,销毁英美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虎门销烟,这是其时54岁的林则徐一生中最光辉、最伟大的事业,不愧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清廷任命为两广总督。也由此,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月底,英军由4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远征舰队,满载陆军4000人、海军2000多人封锁了广州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双方打到1842年8月29日,无能的清军节节败退,清政府不得不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这是清政府签下的对外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等13项内容。

此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与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等人乘机谗言鼓噪,把禁烟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向林则徐。原本力主禁烟的道光皇帝在英军炮火的恫吓和投降派的游说下,改变对英抵抗态度,倒向主和,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四年前的禁烟决心。他于1837年9月召刚刚在正月提升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进京商谈禁烟,并在短短一个多月里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细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然后在11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之后,因恐惧洋人入侵而变卦的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下令将林则徐革职,“留粤以备查问”。1841年6月28日,道光皇帝又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下旨:“林则徐著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的戍途。8月,刚走到扬州,林则徐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本以为这下可以改变远戍的命运,不料在林则徐辛苦七个月治河竣工后,道光皇帝于1842年3月18日还是下旨:“命东河差委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4801.html

更多阅读

IOS7越狱后有哪些好用的插件? ios7越狱后天气插件

IOS7越狱后有哪些好用的插件?——简介很多人用的IPHONE都越狱了,可很多人都不体验不到越狱的好处,这么好的的资源不能白白浪费,如果你没有安装到我介绍的以下几个插件的其中一个,那么你就要承认自己是个小白,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越狱,废话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门头沟潭柘寺

潭柘寺晋称“嘉福寺”,唐为“龙泉寺”,金御赐“大万寿寺”,明正统诏名“广善戒坛”、明天顺敕复“嘉福寺”,清康熙敕名“岫云禅寺”,位于门头沟区潭柘山宝珠峰下。卍敕建岫云禅寺山门北京城最有名的有关寺庙的谚语,也是被现代人常常提

七界传说后传大结局卷第十一卷《巅峰之旅》 七界后传大结局

七界传说后传 大结局卷《巅峰之旅》预告第十一卷《巅峰之旅》预告冰原之上,天蜈神将率众与腾龙谷展开了二次交战。这一回,由于宏影等人的到来,直接影响了战局,最终的结果会偏向五色天域一方吗?大战之后,腾龙谷又遭遇了天蚕老祖、幽幻羽仙

声明:《林则徐革职流放后有大作为 林则徐流放》为网友帅逼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