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门修行法要(四 六妙法门详解

妙华法师:

我们悟博法师,悟得很深,讲得也很广泛,我们大家感谢他。他不仅从六妙门的数息上讲到止观二个法门,而且他把整个天台宗修行止观的方法都告诉大家,核心是五停心观。

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战争瘟疫互相恼害,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互相厮杀,为一点蝇头小利互不相让,在佛教来看就是慈悲心不够。如果社会上的人多一份慈悲心,我们人间的净土就来得快一点。如果我们内心中都充满嗔恨,那么我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指数就会降低。所以佛家的慈悲观是非常好的。现在社会上纠结的人比较多,精神亚健康普遍,其实在佛教里头都有相应的方法,这就是缘起观。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生命本身都是缘聚缘散,十里搭长亭,没有不散的宴席,如果一个人明白了缘起观,就少一分我执,少一分强求。“随缘是大道。”这些内容都讲得非常深广。

如果大家对于止观还有不明了的地方,我们就打一个比喻,就像我们在渠沟里舀一杯水,你把它放在桌面上,不动它,这个水就会慢慢澄清,所有的泥土杂质都会沉下去,我们的心就和水一样,如果你学会断绝外缘,让自己的心歇下来,那么你的心水就会变得慢慢空明而又清净。如果有了这样一种状态后,在佛教修学当中就叫止,实际上就是定力。一个人在社会活动当中有了甚深的定力以后,就可以做到静坐以观其变。像两个人下棋,旁观者清。我们有时对人和事看不透,十年或一生都在交学费,原因在于我们定力不够。不管在官场上还是职场上,乃至为人父母以及学习,如果你有很深的定力,相对而言的这个人的智慧就来了,我们之所以没有智慧,原因是定力不够。你们大家在这里要深思,我们现在会说我们浮躁,心静不下来,其实就是止观力不够,定力不够造成的。人有了定力和止观力,心上的功夫就很了不起,佛在《楞严经》里头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说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心制在一个地方,没有你办不成的事情。

那么观是什么呢?如果一杯水沉渣不起,微波不生,自然云来云现,月来月现,佛来佛现,魔来魔现,心里一片空明的。相应的是,这个人的心性训练成功了,这个人的修养就在一般人之上。我们一群人在一起,经常会躁动是非,有功夫的人立马就会拉响警报,就能回光返照,但是如果你没有定力不能回光返照,你就会和芸芸众生搅在一起,烦恼就会来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以你们大家想把止观了解得很透,用水做比喻就可以了。

讲到观的时候,有几种情况,是你们大家对社会人生应该产生新的认知。如果一个人没有定的能力,没有止的能力,仅仅有智慧,那么这个智慧有几种来源,第一是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仅仅停留在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识的浅表层,他所获得的材料是来自外部的电视、报纸、短信、彩信,他获得的信息不断在自己脑子里头进行判断,在六意识做文章,这样产生的慧力就叫干慧。它不是从自性里出来的,它和自性没发生联系,是从外面看来的听来的,通过六根门头织成一张网。现在很多的企业培训都是干慧。就从世间学问来讲,他讲的道理,教给你的方法没有社会依据,理论依据。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和很多青年人,在上培训课的时候实际是交了不少学费。相对而言的建议是,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在传统文化中找精神找答案,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源泉。我们没有能力解读他,我们不懂。

第二种情况,叫狂慧。什么叫狂慧呢?因为我们国家没有最基本的宗教知识传达,修道的场所也没有或者很少开展讲经修道的活动,如此一来我们相应的知识就很贫乏,于是有些人就耍小聪明,看了几本佛经,了解了一些国外的宗教甚至其他修行方法,就呵佛骂祖,大肆自我宣扬,那就叫狂慧。和圣人相比,他们得到的只是蝇头小利。你们大家在修道信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种狂慧。当然,这种狂慧在乡下农村少,在城里有一些知识分子甚至狂妄到皇帝是老大他是老二,目中无人,狂到发癫的地步。你们大家随着修道学习可能会接触到这些人,先打一个预防针。最后一个叫點慧。一个黑一个占,读了一两本书,走了一两步路,叫浅尝辄止知少为足,尝到一点点就认为自己知道很多了,那就叫癫慧。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定力,定得不深,慧浮在表面。因此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讲到顿悟法门,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像你们各位坐在这里听经的时候,当下就是戒定慧。我的心是清静的,我的口没有是非,我的身干干净净,当下就是戒;我讲的道理和你的心能相应,心无旁骛,当下就是定;我讲的话能让你心开意解,当下就是慧,叫即戒即定即慧。当然,我们今天讲的六妙法门是次第修法,就像上楼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最终都要回归到我们心性才能通透。

在六妙法门的名目中,第五个叫转,又名返,“返”是什么呢?叫返妄归真。我们大家平时想的做的说的话,没有几句话是真话,没有几句话有根据,都是道听途说的。如果你的止观能力很深,修到一定程度,内心的宝藏被打开了,自性的秘密被开放了,就叫返妄归真,当下狂心歇了,大地平沉,破除了我执,破除了法执,这就是“返”,返妄归真,转凡入圣,进入圣人之流了,当下肉体的身和圣人相交了。因此又称为转、返。都是心上的功夫,心上的功夫要用到非常缜密才会有功夫,如果浮在人生的表面,喘着粗气,想着自己的心事,没有一番心性的修炼,那么你想转想返,是转不了也返不了的。比如我们都知道缘聚缘散的道理,但当你丢了身份证、丢了钱包、死了爹妈,你依然会难受。为什么呢,因为你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你的心并没有成为功夫,功夫不够。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信佛了我不要烦恼,但是遇到逆境你还会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功夫不够,到什么情况下你的功夫够了呢?心能转境,心能够把这个境转过来,那是需要长期的修行才可以达到。

第六个是“净”,这个“净”是要加引号的,它是说通过前面的修行已经能所两忘了,道家叫“坐忘”,我坐在这里没有法,也没有修法的人,没有我也没有我所,叫人法两忘,又叫打成一片了,这样才能达到“净”的最高状态。所以“净”是加引号的,语言是不能说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修行得来的真功夫。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所以用世间的文字给它安了个名字,叫净。净到不但没有妄念,也没有任何的牵挂执着,像《心经》里说,“以无所得故,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的境界是一无所得,如果说我还在这里打坐,我看到什么我想到什么,就证明你还走在路上,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禅宗里用用三段论来描述,凡夫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修行的路上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山和水都是假名,到了最高的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像一个人开悟以后,悟后如同未悟,悟是内心的转变,他依然要穿衣吃饭。但如果你是明眼人,你就会发现他和这个世界不沾染了,随缘消旧业,但莫造新殃。他不会再和任何人结冤仇,心里不会有任何牵挂,表现出一种洒脱自在,这是修来的。从这个意义讲,佛教讲的“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内心没有任何沾染没有牵挂的境界,绝对不是嘴上说的书上写的。因此我在强调数息与随息时,告诉大家你在练数息的时候要达到不涩不滑,不涩就是没有挂碍,不滑就是不要轻飘,把呼吸调到这个状态,慢慢就会入道了,绵绵密密就是调息的最高目标。在修行随息的时候,心住于息,知道我自己在呼吸,意念不分散,住于自己修行的境界,心不分散意不分散,就是它的目的。

提纲当中,讲到法门对治,因为佛教里讲法不孤起,众生有什么病,佛就给你什么药。六妙法门治慧多定少者,治狂慧,干慧,邪慧。世间的人有狂慧、干慧、邪慧,那么就要修定,修定以后,让智慧生根,生在定心上,有了定心,你的慧就有了源头活水。第二个方面,对信佛发了出离心的人来讲,你要想真正从行为上出离,必须去修行六妙法门。如果不修行六妙法门,你每天在嘴上讲出离讲断烦恼,实际上你是出离不了的,就像火箭上天,底下要有助燃器。如果你没有基本的修行,你想脱离苦海是脱离不了的,因为众生的牵引力是很大的。当你发了菩提心,说我要向菩萨学习、要有大智慧大心量,你想要是对的,但是你必须通过修习六妙法门,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练,如果你自己没有生命的历练,自己不会游泳,还想去救别人,那就多一个淹死的。所以首先要学会自度自修,一定要自修自证,才有度人的资本,就像一个人自己穷得叮当响,跑到洗心禅寺说要捐款给基金会,那你的钱从哪里来呢,因为你本身就没有钱。因此佛法和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是同步的,大家要把佛法和世间法打成一片。

关于六妙法门的传法人,我在前面已经讲了,是佛陀和智者大师传给我们的法本。这个法本是可靠的,是可以次第修的。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学去修,就能够获得利益。

提纲的第六个方面,说六妙法门的益处通一切禅法和念佛法门。我们现在大江南北的道场里,念佛的人特别多,要注意第一念佛要明理,第二念佛要落地,第三念佛要通达。念佛是一个手段,当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即戒即定即慧,念佛的嘴是清净的,念佛的心是清净的,念佛的身是清净的,当下就是即戒即定即慧。因此佛陀和智者大师说,我讲的六妙法门通一切禅法和念佛法门。但是因为众生智慧不够境界太低,内心没有通透,他往往会把念佛法门和天台法门、禅宗,会把显教和密教对立起来。就像登泰山如果你登顶了,都可以看到日出,“条条大道通罗马”,“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个大彻大悟的大师,他讲念佛法门讲修禅法门讲戒律,他完全都是通的,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通则一切法通”,“心不通一切法都不通”,“一经通经经通”。但是一般的信众会把《金刚经》和《弥陀经》对立起来,会把念佛和修禅对立起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彻悟到法的底源。因此智者大师在这里强调说,我跟你们讲的六妙法门和念佛法门是一不是二。你们要用心去领会。

为什么说通一切禅法呢?我们到了禅堂里头像云居山,高明寺,他会告诉你们要参话头,经常有人问我:法师什么叫参话头,参话头是一个说法,实际上是让你追寻话头和话尾,“念佛是谁”的“念”是从哪里起来的,“念佛是谁”的“谁”又落到到什么地方去了,你把话头和话尾找到了,这个阶段叫起疑情,实际上就是数息法里头的数息和随息。因为心念久久在这一点上,功夫成熟了,桶底脱落了,瓜熟落地了,突然开悟了,只是手段不同而已。一个老人家如果念佛念到了念佛三昧,它和禅定三昧、三三昧无二无别,没有两样,是一个不是二个。我们一般人容易在工具上比较,而不知道这些工具都是用来耕耘心地的,你把心地耕耘好了,事情就结束了。北方人用的农具和南方人用的农具不同,但种的庄稼都能吃饱。因此六祖慧能在法宝《坛经》中说“心平何须持戒,行直何须参禅”,他的法讲得非常高妙空阔。“心平何须持戒”,说你的心如果平得像一面镜子犹如湖水,那你何须去参禅打坐呢,但是问题是我们的心不平,就是不平等不慈悲,没有明心见性,因为心不平所以我们才要去持戒参禅。行直何须参禅,如果你做人做得很纯正,那你何须持戒修禅呢,但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因为他讲的是顿悟法门,但在心性上我们要知道他的良苦用心。我常常看到居士们著相而修,我告诉他,修佛不修性,到头都是病。

六妙法门,数息、随息、止、观、转、净,这六个字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为什么说通世间法呢?我们在世间做人成事都要讲修养,如果你心性修养层次很低,你一定不会成功,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心性修养非常好的人。如果你们大家不相信我这位句话,我们就以养生为例。凡是健康长寿的老人,一定是人性非常好的,人性很丑恶的小肚鸡肠的人,绝对不可能长寿,所以孔子说“仁者寿”,仁慈的人才能长寿。你的心那么浅薄那么狭小,连老婆孩子都容不下,你怎么会长寿呢,你当然不能长寿。我们对得癌症的人的调查,其中百分之八十强都是心里比较阴暗抑郁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即便是得了癌症,如果你为人很达观,它从良性不会转变成恶性,即便是恶性的,它也会被膜包起来,不会扩散。日本的村山茂雄做了三十年中西又做了四十年西医,就是为了证明人的心情和医疗的关系。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成年人的病百分之八十来源于我们的心病。因为你的心病了,你的身才会病,而现代人太注重外在的物质营养,而忽视了自己内在的心性修养。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今天为各位义工、居士、企业家推出了六妙法门的修行,这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对社会有所了解才推出这个法门。希望大家不管是在家的修养还是出世的修行,都能够认真学修六妙法门,提高自己生命和人生的质量,不枉此生。

今天的讲经讲法到这里结束,希望大家精神饱满,法喜充满,功德圆满!(完)

录音制作:心住法师
文字整理:亲森居士


注: 2013年7月7日,妙华法师、悟博法师在洗心禅寺为发心修行的义工、居士、企业家讲座文字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5204.html

更多阅读

wow6.0冰法pvp天赋属性雕文详解 5.4冰法pvp天赋

wow6.0冰法pvp天赋属性雕文详解——简介pvp与pve是截然不同的,人不少npc不会傻站着让你抽。总结了一下,来和大家分享下冰法的pvp技巧,宗旨就一个:冰法讲究的是控制(战场控场,插旗控人),控制好的话,一波爆发直接带走。熟透这个宗旨以后,你会发

六十四卦详解:师卦(7)

六十四卦详解:师卦地水师即师卦。师卦展示像“师”的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师”指用兵。师卦的代号是2:0,主卦是坎卦,卦象是水,阳数是2;客卦是坤卦,卦象是地,阳数是0。建议运用恰当时机,采取主动行动和强硬态度,摆脱自己造成的困境。左

新交规驾驶员考试 科目二倒库技巧图文详解 六十四卦图文详解

新交规驾驶员考试 科目二倒库技巧图文详解——简介车型:桑塔纳2000;学习地点:北京 在新交规驾驶员学习及考试中,估计大家比较怵头的都是科目二的考试吧,而科目二中相对不容易过的就是倒库项目了,在科目二驾驶练习中倒库实践的时间是最长

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48全集) 傅佩荣易经六十四卦

专辑信息类别:科教 标识:哲学 周易 国学专辑信息:《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历代经典中最高深的一门学问。历代以来多少人想学好《易经》却不得其门而入;傅教授详解易经64卦系列讲座是一把普通人学习《易经》的金钥匙,一生中若

四柱神煞详解 怎么看四柱神煞

背景我国早期的看命法中,有一种流行很久的星宿照命和神煞人命的观念。 翻开命书,自身干支中的什么字碰到年、月、时,或大运、流年干支中的什么字便算遇上了什么神煞,命书都有一定的规定。譬如自身日干庚金,碰上年、月、时中地支的亥,就被

声明:《六妙法门修行法要(四 六妙法门详解》为网友灰常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