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诗词

端午情怀

石榴花染红了五月,栀子醇厚的香气袅袅袭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缕缕清香,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了。只记得儿时的端午,母亲要煮一大锅粽子和鸡蛋,并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框上,用雄黄在我额头上画个王字。然后把鸡蛋灌在用采色丝线织成的网兜里,挂在我的脖子上。我不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母亲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端午那一天是不要上学的,私塾的老夫子也被请来吃饭。席间他自然要对我夸奖一番,此时要算母亲最开心了,频频给先生斟酒,连说:先生辛苦。

随着年岁的增大,慢慢接触到一些关于端午的传说,和一些文人描述端午的诗词。比如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汤显祖的“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李静山的“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才逐渐知道端午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诗人的节日,而且喝雄黄酒,插菖蒲和艾蒿的习俗也已流传久远了。说明母亲的话: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没有错。

新中国成立以后,城里人过端午的气氛就渐见淡薄,农村也只知道这一天要包粽子,已很少有人提到屈原了。如今端午已被定为法定假日,不知道节日里还有多少人会想起当年这位不识事务的楚国三闾大夫。我在想,屈原出生的秭归,处于大山之中,2000多年前,他目睹着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满怀豪情壮志,乘一叶扁舟,踏着西陵峡的滚滚波涛,走进了他立志为国的那座圣洁殿殿。然而君主昏聩,佞臣当道,他实在回天乏力。虽然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他也决心“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他难以力挽狂澜。面对现实,他只能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他只能将他的满腔忧愤诉诸笔端,为后人留下《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后,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吧。但他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却随着端午的习俗千古传乘。他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烛照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烛照着峡江的惊涛骇浪,也烛照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世典范。

离归州古城不远的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桔林,桔林中掩映着一片仿古建筑群。陆游笔下“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中的屈原祠就在其中。但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屈原祠了,因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宋元丰三年的屈原祠行将淹没,政府按原貌将它迁建于此。如今三峡工程蓄水后,屈原祠将随同归州古城永没江底。一座新的秭归将易地重建,屈原祠也将搬迁。屈原祠数度搬迁,说明虽经几千年的岁月流逝,并没有冲淡国人对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和崇敬。屈原的精神仍将回荡在神州大地,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爱国的先驱者。端午这一古老的传统仍将延续,端午的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也将延续,并赋于更多的现实意义。

又是一年端午节了,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在这个节日里,愿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满江红·祭屈原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端午节为何要喝雄黄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然而,现代科学证明,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眼用雄黄酒,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饮雄黄酒这一习俗,确应改变了。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诗词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兼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歌

作者: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请博友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所蕴含的更多中国文化内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5335.html

更多阅读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

萨摩耶犬的性格、兴趣及缺点 巨蟹座女生的性格缺点

萨摩耶犬是跑走型动物,性格聪明、文雅、忠诚、适应性强、警惕、活跃、热衷于服务,友善但保守。萨摩耶犬的性格、兴趣及缺点——步骤/方法萨摩耶犬的性格、兴趣及缺点 1、萨摩耶性格温顺,易于与人相处。

共青团的性质、任务及奋斗目标 共青团的目标和任务

共青团的性质、任务及奋斗目标性质: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政治上,坚决拥护、接受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源氏物语的作者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整理/梅子君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名著,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有日本《红缕梦》之称,它比《红缕梦》问世早七百余年,是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不仅永载于日本文学史册

声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诗词》为网友慾朢滿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