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将传略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罗德与施瓦茨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全 名:H.Norman Schwarzkopf

生 辰:1934.8.22

出 身:军入

学 历:研究生(西点军校、陆军军事学院)

职 务: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员、海湾部队总司令、多国部队司令

军 衔:四星上将

夫 人:布兰达·赫尔辛格

子 女:2男1女

参战经历:1965年参加越南战争;1983年参与指挥美军入侵格林纳达;1990年指挥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进攻。

著 作:《海湾战争》。

名 言:军队指挥的优劣取决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互相鼓舞,可以消除执行命令中的不满情绪,因而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追随父辈 立志从戎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于1 934年8月22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市施瓦茨科普夫上尉家中。这个敦实、可爱的男孩是这一军人世家的第三个孩子。其祖父是日耳曼人,早年由德国移居美国。故而他和他的父亲老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一样,是日耳曼裔美国人。

老施瓦茨科普夫的人生经历就像一部传奇小说,1917年,他从西点军校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离开军队,当上了新泽西州警察局的警督。他是一名优秀的惹人喜爱的警察。他曾侦查林德伯格绑架事件一案,并由此在当地名声大噪。珍珠港事件后,老施瓦茨科普夫又回到军队服役。而后被派往伊朗,他以军事顾问的身份担任伊朗国王警察部队的指挥官,组织和训练这支国家警察部队,使它有能力保护美国经过伊朗通往苏联的供应线。

施瓦茨科普夫8岁时,就接过了其父亲在西点军校时的佩剑,开始了对军人理想的追求。

1947年,12岁的小诺曼和姐姐一起随父亲来到中东,这对一个12岁男孩来说,无疑是一次美妙的探险经历。当时泽社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争故事激起了他的想像力,这些古代英雄的传奇培植了他的英雄气概,激励他日后投身戎马生涯。

父亲回国后,担任美国新泽西州警察局局长。诺曼被父亲送到一个名叫瓦利福奇的少年军校受训,在那里他以全校第一名的忧异成绩毕业。随后,他又于1951年进入乔治谷军校,1952年毕业后正式穿上军装。同年秋,考入父亲的母校——西点军校。

1951年,也就是年轻的施瓦茨科普夫进入西点军校的前一年,西点开除了几名学员,因为他们违反了学校严格的荣誉法规:“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盗;也决不宽容那些有此劣行的人。”

由于那是西点军校当时第一例较大违反荣誉法规事件,因此,施瓦茨科普夫进西点的时候,荣誉法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重视。这使施瓦茨科普夫进一步理解了父亲对他的道德教育,使他的思想日臻成熟。

4年以后,1956年施瓦茨科普夫以全校第42名(共485人)的优秀成绩毕业,并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当年在西点军校时和他同寝室的苏达斯将军说:“如果施瓦茨科普夫在西点时不是兴趣太广、嗜好太多,包括爱打网球、踢足球、指挥教堂唱诗班、本身又唱低音、酷爱华格纳的歌剧等,智商170的他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1956年10月,施瓦茨科普夫进入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1957年3月获伞兵徽章,随后在美军第101空降师第18步兵团任连长。

这个师自1942年创建以来,身经百战,成绩辉煌,该师有一个叫“呼啸山鹰”的响亮绰号,曾是诺曼底登陆战的先锋部队,艾森豪威尔曾这样评价这支部队:“无论何时,只要你介绍你是101师的士兵,那么,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在大街上,在城市里,还是在前线,都会对你寄予绝对不同寻常的期望。”

正是在这样一支富有魅力的部队里,诺曼做为一名青年军官开始了严肃紧张的生活。

这个部队的基地在肯塔基州酌坎贝尔,当时施瓦茨科普夫少尉是一名军衔最低的军官,许多打杂的事成了他份内工作,他得去仓库查看清单,去军官和士兵俱乐部、军人服务商店值勤,去检查食堂,时而又充当12小时或24小时的值日军官或警卫队长。

有的时候,他还不得不到军事法庭充当辩护人。美军当时还没有今天这样爆满的专业律师,初级审判工作由各部队的军官办理。少尉通常是充当辩护律师或起诉人,而由上尉、少校,有时还有中校组成陪审团,所在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充任法官。如果一个士兵因严重违纪定罪,便可能会受到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监禁处罚。

有时,施瓦茨科普夫少尉还得去调查财产丢失或被损事件,这有可能使他的同僚军官断送军队生涯。因此,这是件很难对付的工作。负责调查工作的监察官几乎毫无例外的是营里脾气最暴躁的上尉,他对财产的统计哲学很简单:“如果你拥有的太多,那一定是偷来的;如果你的东西不足数,那一定是把它们卖了。”每个人都清楚丢失或私吞财产可能出现的后果,而且这也是对自己荣誉准则的真正考验。

在做辩护律师和起诉人的工作中,施瓦茨科普夫了解了军法机制。通过完成其他附加工作,他学会了如何处理供给,如何保护政府的财产;他懂得了饮食、娱乐和休假对一个士兵来说是多么重要;他学会了处理和帮助解决部下的许多个人问题。这些对他日后的工作和发展都很有好处。

施瓦茨科普夫在101空降师积极参加跳伞,并获得银质伞兵徽章。

施瓦茨科普夫不仅在部队站稳了脚跟,而且远比许许多多的同龄人干得出色。

施瓦茨科普夫任职的第二吏部队是柏林旅。在那里,他首次经历了较大部队行动的体验。虽然这仅仅是他迈出的一小步,但这也是他向高级指挥迈出的明确的一步。他不再是少尉了,已晋升中尉,终于可以躲开一些繁重的额外工作,而且,柏林一直被看作是美军一个很不错的服役地点。那儿的社交生活频繁,有很多机会去周游欧洲,同时也有大量的训练机会,因为那儿有足够的经费作后盾。比起其他部队来,柏林旅更具有独立性。

【美国名将传略】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罗德与施瓦茨
1959年7月至1960年7月,他又先后在驻德美军中担任排长、联络官及驻军司令助手等职。

在柏林,他还被选任柏林司令部将军级指挥官的副官,从而使他首次从一个较高的层次看到了军事行动的实施。

二、几度进校 理论坚实

1961年,诺曼被晋升为上尉,并被选派到佐治亚州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军官高级课程。

本宁堡的军事教育是希腊式,充满了自由与民主的学术气氛。

学员当中几乎没有人以谋取一张荣誉文凭为目的。对他们来说,高级课程的学习是躲避紧张的现役生活的良机。每个军官学员可以在班里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不影响他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他们经常可以有近一半的时间与家人共度。

诺曼度过了步兵学校高级课程的第一学年,随后于1962年至1964年他被选上真正的美差——去地方大学进修。他从佐治亚州去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那里学习导弹工程并获得航天工业学硕士学位。一个空降步兵军官得到这种学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军队的培训费决不是想让施瓦茨科普夫上尉得介学位,炫耀一番。所以,1964年他毕业后就被派到西点军校,当了机械工程系教员。然而他在那儿只任教了1年。

后来,又先后进入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陆军军事学院进修深造。施瓦茨科普夫几进军校,经历了美军初级、中级、高级指挥院校的系统全面地培训,从而打下坚实的军事理论功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好的将领都不是好战的,但一旦开战,即展现刚毅勇猛一往无前的气概。他年轻时崇拜亚历山大,理由是亚历山大身先士卒,故而他经常与士兵作战训练在一起。但上了年纪后他又转而崇拜南北战争时的3位北军将领,一位是后来做了总统的格兰特,另一位是火烧特兰大城的战将雷曼,以及越战时期的美军总司令艾布兰。他说他所以钦佩这3位将领是因为:他们都与士兵同甘共苦;不居功自傲;讨厌战争、但战时却比谁都勇敢。诺曼出色的军事理论修养,为其以后从事战争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赴越参战 回国任教

今天美军中的上校和将军们,大都去过一次越南,惨痛的记忆刻骨铭心。

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就是这样。1965年,刚从西点毕业被提升为少校,施瓦茨科普夫曾作为顾问和教官赴越参加越南战争,帮助训练南越空降兵。

当时他要求他所在的部队必须最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努力提高效率,掌握好美军的炮火和空中支援。他也不故过与北越人民军作战的机会。

1966年,美军已有7000名军人在越战中阵亡。在一次与北越正规军的遭遇战中,施瓦茨科普夫协助指挥一支南越部队,冲出包围,在这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以美军顾问的身份自居,并且受了伤。

在做了一年顾问之后,施瓦茨科普夫又被调回美国。这一年的战争生涯,尽管他获得了一枚勇敢勋章,一枚战斗步兵徽章,一枚紫心勋章和2枚银星勋章,但他更多的是对这场战争的沮丧和困惑。

施瓦茨科普夫这次回国后当了西点军校的副教授。他又很认真地去适应这新的环境,新的工作。

这时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呼声已日益高涨。西点学员常要求施瓦茨科普夫对那儿发生的一切谈谈自己的观点,他只得做些解释,但是他却也为1967年4月10日万人反对侵越的大游行和同年10月在五角大楼前5万人的集会等情况感到困惑。

20多年后,当有人问起施瓦茨科普夫,越南战争对他和 “沙漠风暴”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他会两眼冒火地回答他们:这是国家对它的士兵干下的最坏的事情,也是对它自己干下的最坏的事。

在西点军校任教的时期,是诺曼一生中的蓝色时期。忧郁但却浪漫。这位三十而立的单身汉,开始有了充分的时间过上正常的交际生活。

年轻的施瓦茨科普夫少校常常出现在西点军校的舞会和纽约城内的社交酒会上,成为少女心中的白乌王子。

随后在西点军校一年一度的校际美式足球比赛上,施瓦茨科普夫认识了他的终身伴侣——布兰达·赫尔辛格,纽约环球航空公司的一位空中小姐。

这是一位有着一双深棕色大眼睛、修长美丽的姑娘,他们一见钟情。在闪电般的恋爱之后,1968年6月他们在西点军校那座著名的教堂里举行结婚典礼了。

不久,这一对新婚夫妇就去了堪萨斯州的利文沃思堡。诺曼·施瓦茨科普夫提前一年晋升为中校,并被选送到利文沃思堡的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这里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学员仍有时间可与家人团聚。

四、再次去越 勇救部下

1969年6月,施瓦茨科普夫接到命令重返越南。结婚11个月后,布兰达·赫尔辛格送她丈夫奔赴战场,开始他们的战争别离。

施瓦茨科普夫在他恨透了的驻南越美军参谋长指挥办公桌边坐了5个月。在这5个月中,他不仅有机会看大地图,也能借机了解一些情况。

指挥部里那幅大地图与诺曼上次在越南时完全两样了。“越南化”大有进展,而美军正在往外撤。他到越南2个月以后,美国第9步兵师开始撤出越南;3个月后,第3海军陆战师撤走了;紧随其后又撤出了美军第82空降师的下属部队。丛林中的步兵所得到的消息却不是很快就能回家,而是他们最终撤离前,不会再有人来替换了。这种做法很快被总结成这样的忠告:“不要当战争的最后一个牺牲者。”

1969年12月,诺曼被调到美国第23步兵师1 98岁兵旅的1营当指挥官。这是他一生中一段幸运经历的开始….

美军第23师并不是在美国国内组建的,而是1967年美陆军用在越南战争中组建的几个旅合编而成的。二次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美陆军就这么做过。当时有个师叫“阿美利喀尔”,是 “美国在新喀里多尼亚”的缩写,在越南新组建的这个第23步兵师也沿用这个旧名,称“阿美利喀尔”师。

越南的“阿美利喀尔”师是一个庞大的建制部队,它有11个轻型步兵营,1个机械化装甲大队(相当于营),2个装甲侦察部队(连),1个空军侦察部队和6个炮兵营,另外该师还有3个多营的攻击直升机部队和舰艇部队。这是一支编制较庞大的部队。

施瓦茨科普夫当了营指挥官后,他想方设法,将机动性和强大火力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指挥的这个营是战斗力量较高的。

但前方战士缺乏照顾,这使施瓦茨科普夫十分气愤,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多年后,当有人问他怎么得了个“暴风雨的诺曼”的绰号时,他回忆了在越南时的一段经历,说明这个绰号是怎么传开的。原来,那时他手下的一名士兵负了伤,他设法让一架医用运输直升机将这位战士送往医院,但一时没有一架飞机能及时到达出事地点。于是,他试图让一架在头顶盘旋的直升飞机把伤员送出去。飞行员通过无线电回答他谠不行,因为飞机里坐满了一批“大人物”。施瓦茨科普夫一听就气炸了,对着电台送话器破口大骂,他的狂怒震惊了机上的“大人物”们,也震动了后方听到的人。消息迅速传开了,大伙纷纷议论说诺曼为了下面的一个普通士兵,不惜冒着被解除职务的危险,触犯了一批高级军官。最后终于来了一架医用运输直升机把那位伤员运走了。

军队中还有一些事困扰着施瓦茨科普夫。战场上的指挥普遍缺乏责任感,众多的军官和其他人员在军营中过着“优裕生活”,同时,又有众多的士兵们在丛林中,扯出叮在皮肉里的蚂蝗,嚼着冷饭,忍受着不断袭来的恐惧。

他们还得忍受那些睡醒一个好觉后爱坐直升飞机检查情况的高级军官们的无休止的干扰,他们发现了有趣的事儿或一次激烈的交火时,就会在那上空转来转去,并开始用无线电向地面上的下属指挥官发号施令。有时会有四五个这样的军官同时在上空围着一个可怜的正在对越共作战的上尉和中尉问东问西,纠缠不休。施瓦茨科普夫的暴脾气就是这么加剧的。

这些经历养成了他的指挥思想和风格,据说他有时会对部下大发雷霆,特别是当士兵没有得到很好的爱护时。但有时也会慷慨地给他们奖赏,并委以重任。他待人没有恶意,让人真正感受到温暖,对于毫无意义的阵规旧习,他一概不理。最重要的是,他以情动人,尽可能多地到基层去和士兵们在一起。

施瓦茨科普夫认为:“军队指挥的优劣取决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互相鼓舞,可以消除执行命令中的不满情绪,因而保持上下级的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970年5月28日,施瓦茨科普夫的一个连误入了一个越共的雪区,包括连长、排长在内,多人触雷炸伤。施瓦茨科普夫得知后,立即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他一下直升机,就开始指挥该连官兵小心翼翼地按原路撤回安全区。不幸,一名士兵触响了一颗地雷,受了重伤,在一旁不远的施瓦茨科普夫也受了轻伤。然而他不顾自己受伤,扑向前去救护这名士兵。这时另一处又一个地雷爆炸了,3名士兵被炸死,一名受伤,生命垂危,但施瓦茨科普夫仍旧奋战在雷场,直至所有的人都安全撤出。这件事,反映出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可贵的品质和思想,因此,他很受士兵的爱戴。这次他也因自己的爱护士兵和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荣获了第三枚银质勋章。

五、军院深造 晋升将军

离开令人沮丧和困惑的越南丛林,施瓦茨科普夫回到了同样令人沮丧、困惑的五角大楼。在越南,施瓦茨科普夫的工作常常是每天24小时,在华盛顿,他稍许轻松一些。但仅靠一个中校的工资在首都生活是很紧张的,所以他和布兰达不得不搬家找一个更便宜的住房。

施瓦茨科普夫在华盛顿只呆了2年便接到通知,他被选中去一个军队改革派的营垒——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巴拉克的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学习。

陆军学院座落在古老的卡莱尔·巴拉克兵营,这是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个军事设施。学院很小,从学员宿舍到学院的各个部门走不了几步路。

在这里上课有时被称为“你生命中的最佳年华”,主要指的是课程的安排较好而且合理。学员们可以着便装上课,每个研究生班只有10~15人。那种在大教室里指手画脚的训戒式的课程,变成了只有很少几个人进行畅所欲言的圆桌讨论会。讨论题通常是国内和国际问题,导师们都非常专业化。另外还邀请诈多专家就那些可以想到的问题进行客座讲演。学习气氛非常轻松愉快,无拘无束,为的是激发学员们的兴趣。

在施瓦茨科普夫进入陆军军事学院的年代,学院是个绅士学校,在那儿受的是名符其实的教育而不是训练,所有的学员都被陆军称为“重量级拳击手”。谁都清楚,未来的将军就出自这批学员,他们当中的少数人也许有一天将指挥大部队对敌作战。

1973年学习结束时,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离开野战部队才3年,他本应回到五角大楼或其他高级参谋机构任职,但他在五角大楼稍作停留后,便去了阿拉斯加,当上了第172步兵旅的副旅长。

1976年10月,已经升为上校的施瓦茨科普夫被任命为华盛顿刘易斯堡第9步兵师1旅旅长。

1978年,施瓦茨科普夫上校离开他的部队去了夏威夷,但他不是去度假,他被任命为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计划部副部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带“联合”性质的任职。

施瓦茨科普夫在他的新任岗位上显示了坚强的决心,这种决心在他以往的工作中已得到充分的表现。他工作十分出色,并以自己的合作精神和愿意了解别人困难的态度感染了共事的海军军官们。他在工作中发现,在战争中一个担负进攻任务的步兵师,仅得到空军战斗轰炸机的支援是远远不够的,该做的事还有很多。这些见解令人认为,他已朝着成为一名战地显贵——高级指挥官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不道,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步。

1980年8月,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不再是“诺曼”上校了,他成了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他来到欧洲当上了第8机械化步兵师副师长。

该师师长是一名少将,有2名副帅,一位主管技术,施瓦茨科普夫主管后勤。不管乐意与否,他还是以他惯有的热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在这个岗位上被提升为少将。后来,他在沙特阿拉伯准备安排机械化部队作战时,后勤成了他最大的难题,但他在第8机械化师负责后勤工作的经验帮了他的大忙。

1982年,施瓦茨科普夫又接到命令,担任第24机械化步兵师师长。1983年6月,他来到佐治亚州斯图尔特堡,接过了作为他指挥第24机步师象征的师旗。

六、袭击“石榴”“事”成受赏

1983年10月25日,里根总统乘格林纳达内乱之机,纠集7个加勒比海国家,采用突然袭击手段,对格林纳达发动了一场海空联合入侵。这是越战后美军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格林纳达,西班牙语是“石榴”的意思,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南端,是个面积不过100多平方公里,居民仅有十万多人的国家。但因其战略地位重要,美苏均颇关注,而当时其内部又存在亲苏、古与亲美及西方的两派势力,两派斗争激烈,闹得不可开交,而掌权者却是亲苏、古的一派。因此,美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趁机发动了入侵。

这次入侵,代号为“急怒行动”,主要是由一支临时组合的 “联合特遣部队”执行。它的司令官是约瑟夫·麦犄卡尔福。起初,麦特卡尔福想要一位高级军官担任他的联络官,诺曼·施瓦茨科普夫被选中担任这一职务,因为他在太平洋司令部期间有过和海军一道工作的经验。但在他去报到时,麦特卡尔福又改变了主意,让他当了特遣部队的副司令。

在这之前,10月23日,安排了两支特遣舰队驶出佛罗里达半岛的军港,其中两只大型的登陆舰上,满载着陆战队第22两栖突击部队1200名士兵。

在指挥部里,副司令施瓦茨科普夫负责两支部队的协调工作。按照指挥部的秘密计划,为了蒙骗对方,这一天的美国报纸,电台都发布如下消息:

“美国军队开赴黎巴嫩,履行联合国赋予的维持该地区和平,监督各派停火使命。”

电视台还向全世界做了欢送美军出发的实况转播。

舰队破浪向东疾驶,水兵和陆战队员们预先得到航线通报:横渡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然后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登陆。

海岸线和海平面逐渐交融在一起,夜幕开始笼罩大西洋。有经验的老兵们慢慢觉察到,舰队航向在往东南偏转,但没有人惊恐不安。一支远航的舰队临时改变航向是司空见惯的,或者进行途中演习,或者为避开即将到来的飓风,或者搭救遇险的船只

但这一次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被蒙骗了。这个计划,正是施瓦茨科普夫参与策划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10月24日凌晨,各部队进入紧张有序的临战准备。舰载机依次升上甲板,机翼下的攻击导弹似乎跃跃欲试。水陆坦克掀去了盖布,陆战队员的脸上涂上了伪装油彩,阴森森令人可饰。舱室里,麦特卡尔福的参谋班子挑灯夜战,拟定具体的攻击方案。他无需向华盛顿请示执行,里根已赋予他攻占格林纳达的全部机动处置权力。也许,这正是西方军队“委托式指挥法”的最大优点。

10月24日凌晨4时,舰队准时到达格林纳达海域,“石榴国岛”在沉睡中,夜漆黑一片,锚泊的舰队像静卧的雄狮。麦特卡尔福站在舷边,等待侦察报告,只要他命令一下,这里马上就会万炮轰鸣,百舟竞发。

“将军!”参谋长拿着一张报文,急速跑到他面前,“海豹,侦察队查明,格岛周围有一圈珊瑚礁,构成天然障碍,此刻正风大浪涌,拍岸浪高达六英尺,坦克登陆舰无法靠近。”

这次奔袭,除地形外,可谓万事皆备。而关键时刻,果然在地形上出了差错。但麦特卡尔福胸有成竹,他准备了两手。

“采用第二套方案,放弃滩头登陆,改为全部由直升飞机垂直空降!”

计划首先夺取的目标是岛屿东北的珍珠机场。达此目的后,一方面可以切断古巴军队的外部增援,另一方面也能为美军下一阶段的大规模空降准备好场地。

22架直升飞机从“关岛”号和其他各舰的甲板上腾空而起。这时,东方刚现出晨曦。机场的古巴守军从睡梦中惊醒,警报声、喊叫声响成一片,高射炮、防空导弹都惊恐地抬起了头,一道火舌喷向临空的22架“眼镜蛇”直升飞机。

登陆的第4天,美军汇集在格林纳达首都的圣·乔治城外。很快,圣·乔治城不战而降。

这次成功的奇袭,使施瓦茨科普夹又一次得到提升。担任陆军作战副参谋长助理。这不仅是国防部负有声望的要职,而且几乎可以保证将会被赋予更重大的职责。

1985年,施瓦茨科普夫改任陆军副参谋长帮办。1986年他被提升为中将,并受命去华盛顿刘易斯堡担任第1军的军长。他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去磨炼、指挥、控制几个师行动的技艺。随后,他又第5次回到了五角大楼,当上了陆军作战和计划副参谋长。

1988年11月,施瓦茨科普夫晋升为4星上将,挑起了美军中央司令部总司令的重担。他事先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他在新的岗位上还有1年零9个月的时间去找出联合作战行动中的问题。然后他率领美国自越战后所集结的最大的一支部队,去赢得一场美国历史上最短、也是最成功的大规模战争。

施瓦茨科普夫到达佛罗里达州麦肯迪空军基地接任美军中央司令部总司令的时候,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庆典,他也没站在高台上视察归他领导的部队。在奏起国歌,十几二十面师级军旗徐徐上升之际,他并没有因激动而显得紧张,因为中央司令部的人员很有限,总共才有几百名军官和其他人员。

七、出兵海湾 任总指挥

施瓦茨科普夫是一名多谋善断的职业军人,他对地区性冲突,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突发事件颇有研究与预见。1983年他就曾预测美国会介入中东战争,其起因是某国遭受邻国入侵。1988年,他调任美军中央总部司令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非洲、中东地区的分析研究,并多次组织所属部队进行沙漠及海外演习训练。他还主持拟定了一套美军在这一地区作战的应变计划即“90-1002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后来成为“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作战的蓝图。尽管施瓦茨科普夫同美国的其他领导人一样,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突然性始料不及,但在这之前数月,他还曾提醒国会说:地区性冲突将成为近期石油供应最有可能的威胁,而这一冲突的挑起者将是伊拉克。并明确指出:伊拉克与伊朗停火的目的就在于企图恢复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而且,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5天前,施瓦茨科普夫还曾组织过一次以中东地区一国侵略另一国而威胁美国利益为背景的模拟演习,假想敌是伊拉克,受害者是科威特。无疑,这种对战争形势的深入研究和准确预测,为他以后出任美国驻海湾部队总司令,指挥“沙漠风暴”作战打下了基础。

1990年8月2日午夜,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向科威特悍然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10万伊军士兵淹没了2万人组成的科威特军队,科威特落入伊拉克人手中。

消息很快传遍了世界,举世震惊,同声谴责。白宫、五角大楼开始了紧张地忙碌,美军第18空降师和82空降师处于戒备状态。鉴于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多方努力毫无成效,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便通过了678号决议,授权已集结在海湾地区的以美国为首的70万多国部队,在1991年1月15日以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这是对伊拉克的“最后通牒”。但仍无结果,萨达姆愿意选择战年。因而多国部队不得不奉陪。

萨达姆·侯赛因入侵科威特的目的是为了掠夺石油,而沙特阿拉伯拥有的石油是科威特的2倍半,法赫德国王需要紧急援助。当他向乔治·布什总统伸出求援之手时,布什立刻找来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和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等人共同商议。

国防部长请鲍威尔发言,鲍威尔说施瓦茨科普夫会介绍早先研究的战争扩大后的“90-1002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施瓦茨科普夫说,需要17周才能把“90-1002作战计划”规定的全部遏制力量——陆、海空军和陆战队,总计20万到25万人,运到那个地区。他说,陆军指挥官提起理想的攻防兵力对比,往往会说3比1或4甚至5比1。展开攻势作战时,美国将成为进攻的一方。这样,按计划美国一方将需用7个师的兵力,约合15万人。针对伊拉克的10万大军,这还达不到传统的比例。不过美军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又有制空权、制海权,再加上许多其他因素,例如经济封锁和他国派兵,倒也可以发动进攻。

施瓦茨科普夫又重点介绍了美军面临的局限性。陆军的后勤支援人员60%为后备役;美国将依赖中东国家提供燃料;战争一爆发,可能发生弹药供应不足现象。

与会者曾简短地议论进行空袭的可能性——只派空中力量,而空中力量显然是美国的优势。施瓦茨科普夫说,可以调集数百架飞机进行空袭,并且说明几天、几周内便可调集。

施瓦茨科普夫说,可能调动的部队已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里的国家训练中心受过训练,在夏天那里的气候同沙特大体相同。

他还说:“我不是一个空中力量决定论者,可是有4介因素说明空中力量会显得特别重要。第一,那是个目标多的地方,容易发现可以轰炸的目标。第二,伊拉克没有在空袭条件下作战的经验。在两伊战争的8年中,伊朗人没有大量空军力量可用,所以伊拉克人惯于在空中安静的条件下作战。因此空袭会使他们一片混乱,溃不成军。第三,我们有先进武器,命中精度比以前更高。第四,空袭对后方的伊拉克人会产生巨大心理影响,他们以往从未经历过这种危险。”

到8月7日,萨达姆·侯赛因的百万大军不是已经进入科威特,就是部署在离科威特数百英里以内的地区,美国200万男女现役军人则散布在地球的四面八方。

当布什决定派兵前往波斯湾时,他交给施瓦茨科普夫两项任务:保卫沙特阿拉伯和“按指令采取其他行动”。他同时还交给施瓦茨科普夫一个庞大的、令人头痛的后勤调动工作。每一个被卷入这项工作的人,自此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恶梦。

施瓦茨科普夫和他所领导的陆、海、空军部队的指挥官们必须立刻将部队和武器装备运往海湾地区。他们至少得在沙特阿拉伯北部边境先部署一些美国部队,以制止萨达姆·侯赛因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军事行动。

1991年1月17日,解放科威特的战役开始了,其代号为 “沙漠风暴”行动,此时,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在海湾的总兵力已达70万,其中美国的43万人、英国3.5万人、法国1万人、海湾6国15万人、埃及3.6万人、叙利亚1.9万人。美军装备包括有1200辆坦克,2000辆装甲车,1300架战斗机和1500槊直升机,在海湾及其附近水域有包括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70多艘舰只。另外还有“威斯康星”号战列舰以及中东特混舰队(18艘舰只)、两栖攻击舰队(13艘舰只)。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上在海外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海陆空军的集结。

面对美国人的进攻,伊拉克人也加紧调兵遣将,将它110万兵力中的54万兵力部署在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境内,并有坦克4000辆、装甲车2500辆、火炮2700门、飞机700架、舰只40多艘,以对付美军的进攻。

1月17日凌晨2点半(华盛顿时间1月1 6日下午6时半),从海湾的战舰上发射出第一颗“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爆炸,揭开了空战的序幕。紧接着,能避开雷达追踪的隐形歼击机机群,带领多国部队的庞大机群,穿过了几乎没有月光的夜空,飞往巴格达上空,开始对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轮番轰炸。

美军和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袭,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也就是“沙漠风暴”的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针对性的重点轰炸,主要是利用各种型号的先进飞机和先进的“战斧”或巡航导弹,摧毁伊拉克和被占领的科威特境内的防空雷达阵地、机场、指挥和通讯设施、核反应堆、导弹发射架、生物和化学武器工厂,以确保制空权,为最后投入地面部队整顿“战斗环境”。同时,多国部队也加紧将地面部队不断开往沙科边境,并在前沿沙漠上建立发动进攻所需要的后勤设施,包括医疗站、加油站、维修站等,以便在一旦空袭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随即展开大规模的地面作战。

第二阶段是“战术轰炸”,这个阶段是从2月7日开始,着重对伊拉克进行“地毯式”的低空聂炸,破坏伊拉克北部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基地,以及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境内的坦克基地、防空系统、道路、桥梁、油库、水库等有关设施。目的是切断伊拉克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线,破坏燃料补给设施和储备设施,攻击其他的后方支援设施,切断其给养线,使前方伊军无法得到油、水、弹药及兵力的补充。与此同时,对伊拉克南部和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地面部队,特别是4200辆坦克及2800辆货车运输车等,也进行大规模密集的空袭,以为第三阶段的地面扫荡作战开道。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空袭,充分体现了美军方关于现代战争是“海、陆、空一体”的立体战的构想,利用现代电子的高科技优势,将海上、地面、空中为体系的战争模式加以综合利用,以“战斧”式导弹打头阵,辅之以上千架舰载机群和空军的空袭,把导弹的突击性、破坏力和密集火力同舰艇的机动性、隐蔽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全纵深内打击敌人的目的。

经过两个阶段、历时38天,出动了达10万架次飞机以及大批导弹的狂轰滥炸,利用高科技优势的多国部队基本上取得了制空权,伊拉克的军队和平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美军方公布的“最低战果估计”为:摧毁了伊拉克坦克1300辆、装甲车1000辆、火炮1000门和所有的防空雷达,伊军士兵死伤以万计。据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判断,地面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面对美军和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伊拉克则以猛烈的防空火力予以还击,同时不断用先进的“飞毛腿”导弹打击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目标,造成一些平民伤亡。萨达姆还使用了他的“绐招”,从1月25日起下令向海湾倾泄了1100万桶原油,造成了海湾严重的污染,给沿岸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月26日下午,美国就出动F - 111飞机用激光“智能”炸弹炸毁了科威特沿岸的两个石油输油管道枢纽,使流入海湾的原油大大减少。

伊拉克经过8年的两伊之战,由于想出了各种隐藏飞机、坦克、步兵和导弹的办法,修筑了许多永久性工事和非常牢固的掩蔽部,为大批飞机、导弹、坦克和装甲车提供了安全的防空隐蔽条件。因此,在多国部队飞机、导弹的猛烈轰炸中,伊拉克军事兵力仍基本上保存了下来。

伊拉克在隐蔽军事目标的同时,还采用了伪装欺骗战术,以迷惑敌人。如用塑料和木板制作了大量的飞机、导弹、坦克等模型,涂上与真实武器一样的涂料,放置在易被敌卫星和飞机发现的地方;将战前从国外购进的大量的充气坦克、充气装甲车随时用来布置为新目标等。由于这种情况,据苏联侦察卫星在伊拉克上空拍摄的图像表明,多国部队炸毁的伊拉克导弹发射架、飞机、坦克、化学武器及核反应工厂,有80%是模拟和伪装的,其中大部分是木制和塑料橡胶制成的。美军一负责行动计划的高级官员也承认伊拉克仍保存有约50%的军事力量,所以伊拉克仍然不服输,不肯无条件快速撤军。但在美军方看来,美军发动地面进攻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摧毁伊军近50%的军事力量,眼前这个条件已经具备了。

八、“军刀”出鞘 功成名扬

2月24日,“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三阶段——地面扫荡作战开始,代号为“沙漠军刀”。这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现代化的地面战争,是地面、海军与空军相结合的立体进攻战,双方交战沿200金里长的战线展开,参战兵力达120余万(多国部队70万,伊军50余万)。经过持续4天、近100小时的战斗,打败了伊拉克军队,从而使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宣告结束。

这天凌晨4时许,海湾战场上空薄云刚散,繁星闪烁,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面战争在隆隆的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这次名为“沙漠军刀”的作战计划是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拟定的,所应用的是典型的美军大纵深穿插、迂回包抄的进攻战术,进攻共分4路直扑伊军。一路从海上向科威特东部实施两栖登陆;两路从陆上越过科、沙边境进入科境内。这三路以美军陆战队第一、第二师为主进行进攻。第四路为西部战线,以美第七军为主力,从科威特以西的325公里处实施迂回攻击,绕过伊军的重点防区科沙边界和伊拉克南部,直接进入伊拉克纵深地区。英、法为主的攻击纵队包括法军一个轻装甲师、英军一个装甲师,则从科、沙、伊三国交界处进入伊拉克,向幼发拉底河包抄,切断伊军的退路。此外,还在伊军后方进行空降(飞机直接降落)。美国第101空降师大约300架直升机以AH 64“阿帕奇”式直升机为先导,把2000名士兵、50辆运输车、大批榴弹炮及其他弹药和大批汽油运抵伊境内纵深80公里的地区,建立前补给基地,并以一部分兵力穿插伊军侧后,以切断伊军供应线。美第82空降师则在科、沙边界80公里处的科威特城南郊实施战术空降,桕机对科威特境内伊军发动攻坚战。

美军和多国部队的进攻是非常成功的。16小时后,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发布消息说:“多国部队第一天的进攻目标全部达到,并继续高速向北挺进,到目前为止,伊军抵抗不强,形势进展十分顺利,多国部队的伤亡很小。”

地面进攻之所以进展顺利,除了美军和多国部队拥有高技术兵器,具备高精度、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电子侦察,高强度的电子干扰、高效率的电子欺骗、软硬结合的电子对抗手段等明显优势外,主要应归功于“沙漠军刀”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成功的战略欺骗。这个由施瓦茨科普夫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空地一体战”构想和亲自指挥巴拿马登陆作战的经验拟定的地面作战计划,曾多次经高级军官会议论证,并取得布什总统的同意。当1991年1月15日午夜,伊拉克在联合国提出的要伊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已超过3小时仍无表示时,布什就下令执行“沙漠军刀”计划。

“沙漠军刀”不仅砍得有力,而且砍得巧妙,成功地运用了“兵不厌诈”的战术。还在1990年12月,美第7军从德国调到沙特时,就不断在沙、科边界以南地区,沿伊军防御正面进行训练演习,并不断袭击边界北面的伊军,造成了一种要从该地区进攻的假象,引诱伊军把主力集中在科威特南部防线。同时,美军和多国部队又在靠近科威特沿海水域不断举行联合登陆演习,并以舰炮猛轰伊军在科威特东部海岸阵地;还加强宣传攻势,故意泄漏假情报迷惑伊军。这时伊军在美军的空袭和电子干扰下,已经失去侦察手段,对美军部署无法准确掌握,误以为多国部队的攻击的重点是科威特南部伊军,就将主力集中在该处。而在地面攻势发动前一天,施瓦茨科普夫却将多国部队主力美第7军及英第1装甲师等由沙特边境地区紧急调至伊军防守薄弱的西部侧翼待命。战斗一打响,多国部队即迅速从伊军防守薄弱的环节突破,使伊军猝不及防,达到了声东击西的目的。

多国部队猛烈进攻伊军各主力部队,势如排山倒海,伊军无力抵抗,纷纷弃守溃退,来不及撤走的就向科威特抵抗力量和多国部队投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眼看继续抵抗已无意义,为了保住其政权和一点伊军主力,他很想能使多国部队撤军,便于26日宣布,伊拉克愿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要它从科威特撤军的决议。美国总统布什看穿了萨达姆的花招,同时想趁机消灭伊拉克军事实力,就发表讲话说伊撤军声明是缺乏诚意,“荒谬绝伦”的,表示多国部队将继续他们的战争行动。

27日,美军和多国部队横扫科威特全境,一举解放了科威特。施瓦茨科普夫并让科威特、沙特、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先进城。9点11分,入城的科威特军队在市中心国际和平广场升起科威特国旗,宣告伊拉克对科威特将近7个月的占领正式结束。

正当美军和多国部队势如破竹向伊拉克纵深推进,伊军被迫向北溃退时,美“沙漠风暴”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请示布什总统,要求授权他指挥军队越过幼发拉底河,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伊军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布什总统没有同意他的建议,于28日下令美军及其盟国军队暂时停止军事行动。此时,伊军在科沙战区42个师中已有40个师被歼或被击溃。伊军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除少数撤回幼发拉底河以北外,也已大部被歼。伊军在沙科战区的坦克损失数累计已达3000辆,占伊军在沙科战区坦克总数4200辆的7/10;装甲车辆损失数达1800柄,占伊军在沙科战区车辆总数2800余辆的65%;火炮损失数达2100多门,占伊军在沙科战区火炮总数3200门的67%多。伊军已失去战斗力。而多国部队付出的代价,据统计仅是美军死亡155人,占海湾美军总数的0. 03%,埃及、沙特和科威特联军死亡41人,英军16人,法军2人。萨达姆深知他已无法挽回败局,无法继续作战,因此,他在布什发布停火令3小时后,也就宣布停火,并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12项决议。至此,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宣告结束。

在这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和多国部队以最少的武器装备损耗率和最少的人员伤亡率,夺取了这场战争的巨大胜利,这在近代战争史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作为这场战争总指挥官的施瓦茨科普夫,他的卓越的指挥才能受到了人们广泛地赞扬,被誉为“一名真正的美国英雄”,“他已经成了沙漠军帐中的偶像”。

九、战争英雄 功成身退

1991年4月28日,施瓦茨科普夫乘坐的白色美国波音707飞机出现在棕榈茂密的麦克迪尔上空,于预定的上午9点整降落在机场。当飞机慢慢滑向等待的人群时,登机扶梯也靠向了飞机主门,施瓦茨科普夫的妻子布兰达,姐姐萨莉和孩子们涌到了飞机下。

机门打开后,人们看见施瓦茨科普夫精神抖擞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直视着聚拢的人群。底下传来一阵欢呼。四分之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当时他从越南回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只是冷漠。当时使他大为震惊。

敬完礼后,施瓦茨科普夫撇开了所有其他的军事礼仪,紧紧和家人拥抱在一起。慢慢地他穿过人群走向主席台,时不时停下来和人们握手,亲吻小孩的脸。虽然他穿着沙漠工作装和小山羊皮的沙漠靴,但要在人群中认出这个高大的、体重达240磅的人并不需要多大想象力。他从欢迎者、崇拜者之间走过去,有时则停下来和大家说说话。

当他走到主席台时,突然看见一个参加过越战的老兵胸前戴着一枚很显眼的勋章,勋章上标着:“纪念58044个再没有从越南回来的弟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立即转向他,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兄弟”,施瓦茨科普夫说,一只胳膊搂住了老战友的肩膀。

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在家人的簇拥下走到了主席台上,军乐队奏起了“星光灿烂的旗帜”。泪水从他的眼里涌出,似乎在以打仗般的神态极力控制心中即将迸发的情感。

海湾战争使“施瓦茨科普夫”这个名字响遍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作为美军驻海湾部队的最高统帅、多国部队的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直接导演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沙漠风暴”,并因此而成为美国及西方人崇拜的军中偶像,成为二次大战以来,美军中最有名望的将军之一。

美国国会立法通过:铸造一枚国会金章,颁给海湾战争的英雄统帅施瓦茨科普夫,表彰他的功劳。

施瓦茨科普夫威名远扬后,一时间,人们对其前途有种种猜测。一些军方崇拜者提议说让他担任陆军参谋长,并予其五星上将军衔。但施说,他打算在91年夏季之后从陆军退役,结束其30年的军人生涯。而且,表示对授于五星上将衔难以高就。称: “甚至想都不敢想自己能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另一些人鼓励他竞选国会议员或总统,认为施具有与二次大战耐的艾森豪威尔相似的情况。可施说他“根本没有任何政治野心”。

1992年,施瓦茨科普夫退休,与家人一起过着宁静的退隐生活,他的回忆录海湾战争的著作已经完成。

目前,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他们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家里,他性情温和,既是一名忠实的丈夫,又是一名慈爱的父亲。他爱好广泛,喜欢音乐,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喜爱动物,尤其对小动物具有特殊的珍爱怜惜之情。



温馨提示:源文来自互联网,其观点看法不代表馆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之,馆主即刻删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5468.html

更多阅读

美国插画大师诺曼·洛克威尔作品欣赏 诺曼洛克威尔

诺曼·洛克维尔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画家和插图画家。其作品横跨商业宣传和爱国宣传领域。 他从16岁起开始成为一个插图画家,直至82岁,曾被《纽约时报》誉为“ 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洛克维尔笔下的人物,各个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不仅刻

诺曼·洛克威尔的“大翻身” 诺曼包威尔

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位不喜爱诺曼·洛克威尔(NormanRockwell)作品的人。他的画总能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让人重新捕捉乡土的纯朴。然而,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专业艺术界却一直不受到重视,被视为不过是迎合大众胃口的插图画而已。可是,近年来这个

美国名将传略 陈纳德 (克莱尔·李·谢诺尔特) 克莱尔.李.陈纳德

陈纳德 (克莱尔·李·谢诺尔特)陈纳德全 名:Claire Lee Chennault生 卒:1893.9.3~1958.7.27出 身:小业主学 历: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克里佛航空学校)职 务:陆军第14航空队司令军 衔:空军中将夫 人:内尔·汤普逊(前妻);陈香梅(后妻)子 女:前妻

声明:《美国名将传略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罗德与施瓦茨》为网友负心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