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医馆 现代名医介绍 现代名医

杨浩如:

杨浩如,名德元,字浩如,男,江苏淮阴人。生于1881年,卒于1940年,享年59岁。出身中医世家,与京城名医张菊人在淮安同出一师,杨家祖训:"不知医者,不为杨家子弟"。拜当地同族名医杨世寿为师,勤奋学习中医经典,边学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精通的地步。

1910年来京后,任外城官医院医长。当时官医院服务对象有限,广大劳苦大众被拒之门外,他目睹这一现实感到内疚,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断然辞去医长职务,自己创立北京第一家私立中医院"养浩庐中医院"。除正常门诊外,每天发放一些平民号,不收诊费。"养浩庐中医院"最初设在西单,天源酱园以东,新丰山货铺以西,有住院病床40余张,工作人员30余人。李云亭任外科大夫,王乐亭任针灸科大夫,后来医院迁至西四北石老娘胡同路北。

1917年,晋绥地区以及廊坊一带瘟疫流行,甚为猖獗,疫情严重,他与孔伯华、赵云卿等人奔赴疫区防治瘟疫以免疫情蔓延,回来后著有《廊坊防疫录》,并与孔伯华、曹巽轩、赵云卿等人共同编写了《八种传染病症治析疑》一书,共10卷,成为治疗各种传染病的规范。

1929年汪精卫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激起全国中医界的公愤。他挺身而出,联合各界代表抗议反动当局非法取缔中医,并推荐孔伯华先生为全国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医药联合会议,以资抗争;先生作为北京地区代表与南京焦易堂代表遥相呼应,严正抗议,据理力争。当时北平反动政府社会局长雷嗣尚患病,请他诊治遭到拒绝以示抗议。先生虽然是个有名的中医,但非常重视西医,赞赏"衷中参西",常去德国医院、法国医院会诊,中西药并用,取得很好成效,为中西医结合做出了贡献。

为更好的发挥中医疗效,他曾大胆提出提炼中草药的设想,这一建议受到中药界同济堂刘翰臣的重视,共同研究对中草药进行提炼,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生在京弟子甚多,有赵树屏、金子文、张仲元、王恩普、高枫桐、徐绍伟、张伯言等,在他病重期间,诊务由徐绍伟和张仲元代理,直到1940年病逝。

1948年,应群众要求,张仲元又在西四南兵马司沙井胡同将"养浩庐中医院"恢复,1950年迁至前门外东兴隆街,直到张仲元参加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后,这所中医院才结束诊务。

传人:薛强

张菊人:

张菊人,男,名汉卿,字菊人,江苏省淮安县人,著名温病学家。生于1883年,卒于1960年,享年77岁。与京城名医杨浩如先生在淮安同出一师。1910年,从祖籍来京行医,曾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中医医官,擅长治疗温热病。民国六年(1917年)晋绥地区及廊坊一带瘟疫流行,疫情严重,他与孔伯华、赵云卿等人奔赴疫区防治瘟疫。孔伯华、杨浩如、陈企董、赵云卿等人共同编写《八种传染病症治析疑》十卷。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采取废医存药的压制政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中医废除,中药何用?"当时全国中医药界同仁联合抗议,先生与北京名老中医不畏强暴,远涉千里去南京请愿,质问国民党政府。在中医界同仁共同努力下,国民党政府只得收回成命,使中医事业未遭迫害,得以生存。

为了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先生和名医萧龙友、孔伯华创立了"北平国医学院",出任董事和教授。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中医理论的独特见解,深得学生们的敬佩,为培养后学倾注了大量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之职,并担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

先生晚年,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在完成门诊和带徒弟等工作外,还将毕生行医经验和医案汇集起来,写出《菊人医话》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哲嗣:张绮桂

传人:阎子儒、宗修英、纪永和。

陈慎吾:

陈慎吾,男,福建省闽侯人,生于1897年,卒于1972年,享年75岁。幼承庭训,精于儒学,后因宗戚为庸医所误,遂立志业医,以济世活人。1936年,鉴于中医事业日渐衰落,后继乏人,遂于临诊之余,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开始在家授徒,讲授经典著作《伤寒论》。1938年任教于北平国医学院。1948年获得当局批准成立"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自任主任。建国后,向政府申请继续办学,1950年经政府批准改校名为"汇通中医讲习所",亲任所长,学制三年半。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特聘请赵绍琴、谢海洲、余无言、卢英华、耿鉴庭、许公岩、马继兴、许作霖、于道济等专家担任教学,组织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班子,并亲自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门课程,还不定期邀请中医专家施今墨、李振三、王伯岳等作专题报告,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其后,当余云岫等再次提出反对中医、社会上刮起"中医不科学"的滥调冷风时,先生一面据理力争,一面扩大招生。

建国后,先生除业余办学外,还参加华北中医研究所工作,协助所长李振三编教材、扩大招生、分班授课,亲自讲授《内经》、《难经》。

因工作繁忙,常废寝忘食。在其精心培育下,学生大多成绩优良,1950年北京市举行中医师考试,其两校学员30余人中被录取者达23人之多,可见教学之精,用心之多。

至1953年,该所学生已达150余人,为了学生学好中医,他夜晚编写讲义、修订讲稿,常通宵达旦。教学时对经典中难以领会之处,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诠释,务使学生理解。同时还应丰台、门头沟之请,设立分所,为郊区培养中医人才。研究所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到1955年,在校生已达400余人,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中医学校。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后,组织上调先生到学院任伤寒教研组组长。学院为中医最高学府,培养高等中医人才,此时,可以说先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的夙愿才真正实现了。为集中精力更好的专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1958年将汇通中医讲习所交给北京市中医学校接办,他自己则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中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十几年来,该所共培养学员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地,堪称桃李满天下。

1962年,当他见到本科学生基础课不够,基本功不牢,心急如焚,即与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于道济联合上书卫生部,强调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先继承好才能有提高"的口号,这一口号代表了老一辈中医学者的共同心愿。不料,这一报告竟被四人帮诬陷为反党纲领,炮制了全国闻名的"五老上书事件"。先生为此受到残酷打击。1971年,先生为了青年教师开课,忍辱负重,抱病帮助他们写下了《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万余言,为中医事业呕尽最后一滴心血,于1972年7月病逝。

哲嗣:陈大启

传人:李广钧、马耀东、张长恩、王文友、蔺友良、马郁如、王嘉麟、黄书民、田学、马培新、胡子葵、李真吉、姚玉珍、赵凌云、李惠治、苏庆英、孙志洁、奚宁、吉良辰。



现代名医介绍

杨浩如:

杨浩如,名德元,字浩如,男,江苏淮阴人。生于1881年,卒于1940年,享年59岁。出身中医世家,与京城名医张菊人在淮安同出一师,杨家祖训:"不知医者,不为杨家子弟"。拜当地同族名医杨世寿为师,勤奋学习中医经典,边学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精通的地步。

1910年来京后,任外城官医院医长。当时官医院服务对象有限,广大劳苦大众被拒之门外,他目睹这一现实感到内疚,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断然辞去医长职务,自己创立北京第一家私立中医院"养浩庐中医院"。除正常门诊外,每天发放一些平民号,不收诊费。"养浩庐中医院"最初设在西单,天源酱园以东,新丰山货铺以西,有住院病床40余张,工作人员30余人。李云亭任外科大夫,王乐亭任针灸科大夫,后来医院迁至西四北石老娘胡同路北。

1917年,晋绥地区以及廊坊一带瘟疫流行,甚为猖獗,疫情严重,他与孔伯华、赵云卿等人奔赴疫区防治瘟疫以免疫情蔓延,回来后著有《廊坊防疫录》,并与孔伯华、曹巽轩、赵云卿等人共同编写了《八种传染病症治析疑》一书,共10卷,成为治疗各种传染病的规范。

1929年汪精卫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激起全国中医界的公愤。他挺身而出,联合各界代表抗议反动当局非法取缔中医,并推荐孔伯华先生为全国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医药联合会议,以资抗争;先生作为北京地区代表与南京焦易堂代表遥相呼应,严正抗议,据理力争。当时北平反动政府社会局长雷嗣尚患病,请他诊治遭到拒绝以示抗议。先生虽然是个有名的中医,但非常重视西医,赞赏"衷中参西",常去德国医院、法国医院会诊,中西药并用,取得很好成效,为中西医结合做出了贡献。

为更好的发挥中医疗效,他曾大胆提出提炼中草药的设想,这一建议受到中药界同济堂刘翰臣的重视,共同研究对中草药进行提炼,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生在京弟子甚多,有赵树屏、金子文、张仲元、王恩普、高枫桐、徐绍伟、张伯言等,在他病重期间,诊务由徐绍伟和张仲元代理,直到1940年病逝。

1948年,应群众要求,张仲元又在西四南兵马司沙井胡同将"养浩庐中医院"恢复,1950年迁至前门外东兴隆街,直到张仲元参加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后,这所中医院才结束诊务。

传人:薛强

张菊人:

张菊人,男,名汉卿,字菊人,江苏省淮安县人,著名温病学家。生于1883年,卒于1960年,享年77岁。与京城名医杨浩如先生在淮安同出一师。1910年,从祖籍来京行医,曾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中医医官,擅长治疗温热病。民国六年(1917年)晋绥地区及廊坊一带瘟疫流行,疫情严重,他与孔伯华、赵云卿等人奔赴疫区防治瘟疫。孔伯华、杨浩如、陈企董、赵云卿等人共同编写《八种传染病症治析疑》十卷。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采取废医存药的压制政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中医废除,中药何用?"当时全国中医药界同仁联合抗议,先生与北京名老中医不畏强暴,远涉千里去南京请愿,质问国民党政府。在中医界同仁共同努力下,国民党政府只得收回成命,使中医事业未遭迫害,得以生存。

为了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先生和名医萧龙友、孔伯华创立了"北平国医学院",出任董事和教授。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中医理论的独特见解,深得学生们的敬佩,为培养后学倾注了大量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之职,并担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

先生晚年,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在完成门诊和带徒弟等工作外,还将毕生行医经验和医案汇集起来,写出《菊人医话》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哲嗣:张绮桂
孔伯华医馆 现代名医介绍 现代名医

传人:阎子儒、宗修英、纪永和。

陈慎吾:

陈慎吾,男,福建省闽侯人,生于1897年,卒于1972年,享年75岁。幼承庭训,精于儒学,后因宗戚为庸医所误,遂立志业医,以济世活人。1936年,鉴于中医事业日渐衰落,后继乏人,遂于临诊之余,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开始在家授徒,讲授经典著作《伤寒论》。1938年任教于北平国医学院。1948年获得当局批准成立"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自任主任。建国后,向政府申请继续办学,1950年经政府批准改校名为"汇通中医讲习所",亲任所长,学制三年半。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特聘请赵绍琴、谢海洲、余无言、卢英华、耿鉴庭、许公岩、马继兴、许作霖、于道济等专家担任教学,组织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班子,并亲自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门课程,还不定期邀请中医专家施今墨、李振三、王伯岳等作专题报告,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其后,当余云岫等再次提出反对中医、社会上刮起"中医不科学"的滥调冷风时,先生一面据理力争,一面扩大招生。

建国后,先生除业余办学外,还参加华北中医研究所工作,协助所长李振三编教材、扩大招生、分班授课,亲自讲授《内经》、《难经》。

因工作繁忙,常废寝忘食。在其精心培育下,学生大多成绩优良,1950年北京市举行中医师考试,其两校学员30余人中被录取者达23人之多,可见教学之精,用心之多。

至1953年,该所学生已达150余人,为了学生学好中医,他夜晚编写讲义、修订讲稿,常通宵达旦。教学时对经典中难以领会之处,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诠释,务使学生理解。同时还应丰台、门头沟之请,设立分所,为郊区培养中医人才。研究所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到1955年,在校生已达400余人,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中医学校。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后,组织上调先生到学院任伤寒教研组组长。学院为中医最高学府,培养高等中医人才,此时,可以说先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的夙愿才真正实现了。为集中精力更好的专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1958年将汇通中医讲习所交给北京市中医学校接办,他自己则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中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十几年来,该所共培养学员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地,堪称桃李满天下。

1962年,当他见到本科学生基础课不够,基本功不牢,心急如焚,即与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于道济联合上书卫生部,强调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先继承好才能有提高"的口号,这一口号代表了老一辈中医学者的共同心愿。不料,这一报告竟被四人帮诬陷为反党纲领,炮制了全国闻名的"五老上书事件"。先生为此受到残酷打击。1971年,先生为了青年教师开课,忍辱负重,抱病帮助他们写下了《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万余言,为中医事业呕尽最后一滴心血,于1972年7月病逝。

哲嗣:陈大启

传人:李广钧、马耀东、张长恩、王文友、蔺友良、马郁如、王嘉麟、黄书民、田学、马培新、胡子葵、李真吉、姚玉珍、赵凌云、李惠治、苏庆英、孙志洁、奚宁、吉良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6484.html

更多阅读

孔伯华与中药苏合香丸 苏合香中药

孔伯华先生为上世纪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七七事变”后,日伪政权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企图接管他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他宁为玉碎,不求瓦全,毅然忍痛割爱,停办国医学院。当时有一种名叫宝丹的

华国锋陵园风水介绍 华国峰锋陵园风水

小2008年5月12 日,四川地震近10万人遇难。8月20日,前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的骨灰暂时安放在北京八宝山。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之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的老秘书曹万贵来到老家山西交城卦山

声明:《孔伯华医馆 现代名医介绍 现代名医》为网友殺獁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