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恐慌 克服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王小平

李燕杰:总序

愿天下人共读之

伟大的时代,必然出现伟大的思想!

奇特的时代,往往会出现奇特的人物!

王小平的《大成奥秘》、《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出发》、《奇迹》等150万字作品,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次宣言》同时在美国、西班牙出版。我和小平是忘年之交,我为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近些年,我一直在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女性,其中包括宋庆龄、邓颖超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女革命家、政治家,此外,还有于丹、邓亚萍等各个领域的女中英杰,其中,也包括王小平。我主要是研究这些巾帼英豪的智慧,不仅仅研究“巾帼不让须眉”,更重要的是研究她们的哲理思辩,此项研究定名为《巾帼启示录》。我与王小平相识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她的演讲,一次又一次地读她的著作,同时又观察她以小小年纪创办了大成智慧研究院,真的是使人感动,令人震撼。我与一位领导同志谈到小平时,我说:王小平的出现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或可称之为王小平现象。她有超前的思考、超常的思辨、超凡的智慧。

此时,我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接旧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还进一步想到:在信息时代如日东升的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光明。光明,温暖,是人的心灵最重要的“食物”。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只给婴儿丰富的食物而缺乏温暖的怀抱,婴儿只能萎缩而死。阅读这套丛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无比温暖,周身光明普照,令人心潮澎湃,满怀希望。从探寻“大成奥秘”,克服“本领恐慌”,到聆听“第二次宣言”,阔步“出发”,创造“奇迹”,整个系列无一不是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天底下没有哪个人不需要光明,因此我祝福有更多的人读到这套书,特别是让那些渴望给心灵充电,以奔赴人生战场打拼和奋斗的人们,能够汲取其中的力量。

我们需要智慧。这个时代的最大的特点如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所说:“人们的知识在不断地充实着,而人们的智慧却徘徊不前。”网络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在获取知识便捷的同时,也将人淹没在信息海洋,迷失在各种信息文字中无法自拔。我们恐惧的不再是信息太少,资讯太少,知识太少,我们恐惧的是不能从知识海洋里找寻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智慧。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智能除万世愚。我欣赏这套书中“不重知识重智慧”的正见,更欣赏书中所展现出的今人特别需要的种种智慧。因为我曾一再强调,西方人士讲“知识就是力量”,我讲:“智慧是更大的力量。”

我们需要人本。这是个越来越关注个体的成功与幸福的时代。一切以人为本。帮助个人发展生命素质,提升生命品质,开发生命潜能,获得生命圆满,是本中之本。如若能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人生使用手册”,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将是人生一大幸事。这套书的突出特点,正是以“最大的关注个体的成功与幸福”为主旨,通篇可以感受到深切的人文关怀,甚至其中的《第二次宣言》被中国未来学家称为饱含人本发展观与人本未来观的独具特色的“人本未来学”。我想,大概是由于书中所揭示的一系列智慧,如同系统而科学的“人生使用手册”,才使得这套丛书能够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生为人,理应了解成功与幸福的基本规律、不易原理,这是“大本大源”的学问。

今天的时代,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人们特别是年青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普遍处于焦灼、忧虑状态,人们普遍存在着本领恐慌。这套丛书中《本领恐慌》的主题就是:最大的恐慌是本领恐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要起而自救!如何自救,即如何进行真正的学习革命,优化本领投资,迅速提升本领,是时代的焦点。书中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讨,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今天的时代,是创新创业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一个大主题,中国不再满足于依靠最低端的体力劳动和出卖资源来获取财富,而在“世界是平的”全球化进程中应当认识到:这个世界看起来比以前更平坦了,但事实上,它仍然是崎岖不平的。与其感叹与赞美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不如探讨这种急剧的变化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所带来的冲击、困惑和挑战,这才是更有意义的。同时还要认识到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人才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创业成为人人所关注的主题。这套丛书对于创新、创意、创见、创举、创业很有启示,特别是其中的《第二次宣言》被公认是一本创新奇书,最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创意的熊熊大火。作者自身的成长道路就是一条创新、创意、创见、创举,创业之路。

今天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伴随中国经济的奇?,中华文化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关注,“国学”热扑面而来。如何开掘国学的精粹,采撷中华文明以促今日世界之文明呢?我在清华北大讲《国学、智慧、谋略》时,一再强调,仅在故纸堆里打转是不够的,更需要创造性地继承转化。学习国学,看来好似在复古,然而任何一次复古,都是为了革新。我看到这套丛书的内在之根就是中华文化,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地继承和转化的成果。比如,《大成奥秘》明确提出的“大成学”超越美国成功学,正因其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长达五千年的成功学说的精髓而成。《第二次宣言》更是挖掘了中华文化的魂宝,致力于把中华文化的志向变成今日世界人类的志向。作为应当掌握中华智慧的21世纪的中国人,应当认真阅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大成之书”、“大气之书”!这套丛书确实有一股令人激赏的大气魄,大气概,是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集大成,得智慧”的典范,既立足激扬中华文化的神韵,又放眼全世界的文明与智慧。许多读者认为:书中信息量大,内涵深邃,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内容涉及中外科技史、中外历史、人类学、生命科学、美学、文学、未来学、政治学、经济学、现代高新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富于哲理的深刻分析,宏观与微观的巧妙结合,新锐的观点和绝妙的奇想,开阔视野,扩大胸襟,震撼心灵,激发想象,对思维有极大的冲击和启迪。这样的大成之书,适合常置案头,反复揣摩。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找到一本好书是很不容易的。无论热爱读书者或者鲜少读书者,都莫错过这样一套信息量大、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精品!

这套作品曾经在书界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其中的《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曾在短时间内发行几十万册,风行一时。这对于今天的书市而言,实属罕见。并且,所吸引的人群范围之广,更是十分罕有的。此次中国青年出版社是有远见卓识的,他们将这五本书作为系列丛书出版,以期给世人带来更多助益,是很值得赞许的。

这套丛书的作者王小平,与她相交的朋友们普遍认为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姑娘,与其说她是一个作家,不如说她是一个有锐气的思想者。人如其书,用一个字来形容她,那就是一个“灵”字,灵气逼人,灵光显现,灵感迸发,灵思迷人,灵性张扬。这种灵气不是传统的路子可以培养的。越是峭壁上的花儿越有它的风骨。她的独特见地与特立独行,与她独特的成长经历,传奇的心路历程,剑走偏锋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灵性”气质,才能够拥有如虹气势和奇妙智慧。

当我再次翻阅小平这些著作时,我感到十分欣喜,又想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愿以耄耋之年的老人的真诚,向全世界华人推介。

我向世人发出诚挚的祝愿——

愿天下人共读之,并从中受益。

作者为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著名演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彭清一:超越的勇气

序2

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女孩儿,15岁便退学,根据自己确定的课题,潜心研究教育学、成功学,17岁便登上讲台,在全国性的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给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18岁在高校开办教育系列讲座;19岁便与人合著大部头的《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20岁又独自写出了这本《本领恐慌》,全书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不仅治学严谨,更由于独立思考而创建出一套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她以跨越常人10年的速度迈向自己“大成”的目标,其超越的勇气可畏、可敬、可贺!

《本领恐慌》,这个名字起得好。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呼声了,很久我们就听到过这样的呼声的。我们的国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我们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塞住耳朵闭上眼睛莺歌燕舞起来。危机感没了,“恐慌”感没了,睁眼一看,落后一大截了。民族是这样,国家是这样,个人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本领的竞争。今天,当大家都挤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当大家都为文凭、学历压得气喘吁吁而又死死不放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给我们喊出了“本领恐慌”的口号,她的本领确实不小。

她这句口号不是白喊。她确实是在做贡献、在创新、在超越。看她的书,与一般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论著相比,有三个方面的重大不同。

1.根本视角不同。一般论著的视角都是“教”,而《本领恐慌》一书的视角却是“学”。教是为了学,教的效果必须体现于学,西方对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学的价值高于教,这是《本领恐慌》一书在视角上超越。

2.体系框架不同。一般论著都没有突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框架的限制,是在旧有教育体系内寻求改变。而《本领恐慌》一书突破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揭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本来应该什么样,能使教育改革、学习革命实现重大突破。

3.面向对象不同。一般论著多流于学术探讨,面向的多是教育界人士。而《本领恐慌》一书从学习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人人都需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学习、素质教育,对象从教育工作者扩展到了全民,这也是与一般论著的重大不同之处。

一本书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超越,小小年纪便要构筑自己的理论框架,要破译毛泽东、曾国藩、李嘉诚、吴士宏等个体成才奥秘,而且她在书中讲的确实不无道理,有的还给人以很大的启迪。而最大的启迪当数作者小小年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能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有分量的著作,其本身就是她这种学习模式转变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近一段时间,新闻界炒得很热的“韩寒现象”让人深思。韩寒,上海一高中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本书《三重门》、《零下一度》,两本书都很畅销。畅销之因,不仅书写得好,也因为他小小年纪就退学这一番传奇经历。但韩寒毕竟写的是小说,有编故事的天赋。而同样退学的王小平攻克的却是思想性、科学性、开拓性、系统性很强的学术性著作。培养一个能拿笔子杆的作者,不过几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有创见的学者,则要几十年。从这一点来看,王小平对我们传统教育的冲击似乎更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艺术研究多年的学者,我在这里推荐《本领恐慌》及作者,并不是要号召我们的学生都去放弃学校退学自学。与韩寒不同的是,王小平的退学,是在全班成绩第一并领先第二名70多分的情况下的主动放弃,她不是感到“不行”的无奈的逃避,而是感到“不够”的有意的超越。王小平的实践,应该给我们的传统教育提一个醒:王小平的成功(相对于她的同龄人来说),应该让我们陷在传统学习模式、成功模式里转不过弯儿、甚至于要跳楼要自杀的同龄人看到另一线光明——这一线光明并不是她做事的形式——退学,而是她的理论——这本书中她所阐述的观点。

我推介王小平超越的勇气和见识,打开这本书吧,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它不能改变你一生,至少也可以超越你现有学习和成功的目标。

(作者为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

顾明远:信心与学习——成功之路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做“兴趣与勤奋:成才之诀”。今天看了《本领恐慌》后,觉得还应该写一篇“信心与学习:成功之路”的文章才全面。《本领恐慌》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我真是才疏学浅,不知道毛泽东是在哪一篇文章中写的,一时也难于查到这句话,因而搞不清毛泽东讲这句话的背景和他解决的办法。但是根据本书可以看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学习。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是所有学习的人都成功。因此还要解决两个前提问题:一是愿意学习的问题,二是如何学习的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对青少年来讲,重要的是要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兴趣和信心就是最能激活动力的催化剂。如果说,学习是成功之母,那么,兴趣和信心应该是学习之母。现在学生学习中有两大敌人:一是缺乏兴趣,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当然我并不以为兴趣是天生的,提倡兴趣也不是放任自流。二是缺乏信心。许多学生所以厌学,就是因为对学习缺乏信心。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学习不是在他有兴趣的情况下,而是在某种压力下进行的,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他就会失去信心。如果从小对学习就失去信心,长大以后怎么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我们讲“本领恐慌”是可以的,它可以激发人们去学习。但千万不能变成“信心恐慌”,如果信心出现危机,那是很可怕的。

至于怎样才是最优的学习,这里有具体方法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本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太多了。《学习的革命》一书曾被媒体炒作到发行几百万册,但至今好像没有天才出现。因此,我是不大相信此类书的。而本书主要不是讲学习方法,而是讲学习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这一点我是很赞成的。

首先要解决学习的理念问题,什么叫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些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70多年以前,鲁迅在一篇杂文叫《读书杂谈》中就提到,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为了工作或升学,不得不读。所以这种读书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他认为,只有后一种读书,才能有浓厚的趣味,也才“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当然学习不光是读书,但读书,包括网上读书,总还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可见读书也好,学习也好,要能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趣味,是不是自愿。职业的学习也是需要的,因为将来你总要就业谋生。但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恐怕也要对该事业有兴趣,自愿地为事业而学习。勉强的学习总是难于深入,难于成功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职业定向,更应该让他们自愿的、有趣味的学习。

至于怎样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也主要在思想方法上、思路上,而非具体方法。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没有见到读了写作指南之类的书就成了作家的。学习也是这样,没有见过读了学习指南之类的书能成为天才的。因此我认为,《本领恐慌》这本书中有许多好的学习理念,但我劝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不要带着功利主义的观点去读本书,认为一读就立刻变聪明,那样你是会失望的。而是去理解它提出的理念,了解它的精神,用它来指导你自愿的学习,这样你在学习上一定会获得成功。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前言(1)

什么是最大的恐慌

193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不仅与经济恐慌、政治恐慌相提并论,而且比经济恐慌、政治恐慌更加可怕。不克服本领恐慌,经济恐慌、政治恐慌等一切恐慌都会接踵而至。一旦克服了本领恐慌,一切恐慌都无需恐慌。因此,从根本上说,本领恐慌是唯一的恐慌。

在20世纪毛泽东那个时代,本领恐慌是唯一严重的恐慌,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新世纪,本领恐慌更加严重。在今天,每一个人都存在着本领恐慌,每一个人都应有本领恐慌感。没有一定的本领,连“泥饭碗”也找不到,“天之骄子”也未能幸免;本领跟不上时代,有了饭碗也会打烂,也得“下岗”、“下课”。要避免惨遭淘汰,必须不断提高本领。连海尔总裁也要天天学习,也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本领危机。这个危机是一切危机的根源,解决了这个危机,一切危机都不复存在。

任何人都面临本领恐慌、本领危机,任何企业、任何国家也是如此。一个企业要在对手如林的竞争中取胜,不遭“下马”,不被“吃掉”,关键在于企业团队本领高。一个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又取决于每个国民的本领强弱。“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说:“当代高收国家的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只有民族群体高能,国家方能富强。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本领的重要,他在评论“五四”前夕各项社会改革的流弊时说道:“今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面言,则是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这就是说,社会一切改革成败的最大根本也在于人的本领。

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自身本领不够强大所致。人与人的差异,从本质上说,就是本领上的差异。

一方面,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爆炸增长,使本领危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使本领越来越能决定事业的成败、兴衰,决定人生的前途、命运。个人将越来越靠本领支撑自己,证明自己。谁有本领,谁才有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才能拥有他所向往的一切。因此,在今天,本领的地位比任何时代都高,本领恐慌也比任何时代更加可怕。

面对世纪之交的严峻挑战,如果仍然对本领的认识迟钝、麻木、甚至丝毫没有意识到本领恐慌,那将是最最可怕的恐慌。

真正的学习革命

面对本领恐慌,怎么办?

唯一的出路在于学习。

但,绝不是传统学习。传统学习不仅不能克服本领恐慌,而且正是产生本领恐慌的根源。正如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开拓者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所说:“学校的教育成为片断知识的传授,和枯燥的学术性演练,最后竟发展到愈来愈和个人成长与真正的学习脱节,成效也愈来愈差。”深受学校教育主导的传统学习,其实质是一种书本知识学习,根本不能适应实际本领提高的需要,与克服本领恐慌差距甚远。

只有对传统学习进行超越,变知识学习为本领学习,实现学习中心的根本转变,才能够克服本领恐慌,这才是真正的学习革命!

为什么一流智商的人要给二流智商的人打工?为什么很多学识渊博的人,到头来一事无成,平平庸庸?为什么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却拥有高强的本领?

现实中的很多“为什么”,是传统学习无法解释、无力回答的。

本书聚焦“本领恐慌”,超越传统学习,提出了与传统学习迥异的学习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模式,揭示了真正的学习革命的主要内涵,同时揭示了学习这项本领投资,该往哪儿投、该如何去投的一整套奥秘。

只有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使人们对本领的投资目的最优化,投资方向最优化,投资策略最优化,最终取得最优化的效益,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本领恐慌。

整体主义+简化主义

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

方法论的威力比一般方法的威力更为巨大,更是“最高的、无限的力量”。克服本领恐慌的方法论是什么呢?就是——“整体主义+简化主义”。

整体主义,即一切均应根据系统科学,进行系统思考,把握系统整体。对此,人们不难理解。简化主义,就不大容易理解了。《易经》提出了“三易”——“变易”、“简易”和“不易”,“简易”是中心。“简易”,不是随随便便的“简易”,而是能够以“不易”应“变易”之“简易”,即以不变应万变之“简”。这样的“简”,是以简御繁的“简”,把握整体的“简”;这样的简,就能纲举目张、举重若轻,以一御万,一通全通。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核心辩证法”与“整体主义+简化主义”的奥秘相通。“核心辩证法”就是善于抓住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善于抓住关键或根本,统筹全局,把握全局。

著名的“80%∶20%法则”,指的就是20%的少数起着80%的重要作用,而80%的多数只起20%的次要作用,这又叫“重要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法则。“重要的少数”,不是任意选择的少数,而是对整体而言发挥最大作用的“少数”。这正是在整体主义基础上的简化主义。

“整体主义+简化主义”的必然要求,就是要重在“治大”,重在“治”对系统整体而言作用大、效价大、能量大的核心或关键。古人说得好,“智在于治大。”“治大”是儒家的大智慧。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另一位大儒陆象山说“我治其大,不治其小,一正则百正。”“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有很多人议论陆象山张口闭口都讲“治其大”,只懂得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这一句,再没什么其他本事了。他听后却说:“诚然”,的确如此。为什么对“治大”如此推崇备至,因为治大能够“一正百正”。

前言(2)

从毛泽东“下全幅功夫,向大本大源探讨”,到诸葛亮全得益于“独观大略”,再到爱因斯坦的最大本领就是“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无不说明重在“治大”,重在治“大本大略”,是最高明最重要的方法论。

重“治大”、重治“大本大略”,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书中处处体现着“治大”的精神,凝结着“治大”的智慧。全书共分四篇,除导论性的第一篇外,第二篇《成才大奥秘》、第三篇《成事大本领》、第四篇《成学大方略》都是从不同角度“治大”。成才的一般奥秘多得三天三夜谈不完,《成才大奥秘》所揭示的不是一般奥秘,而是对成才起重大作用、决定作用的大奥秘;本领千千万万,效价差异极大,《成事大本领》所阐述的每一项本领都不是小本领,而是最重要的大本领;学习的方法、技术浩如烟海,《成学大方略》所揭示的不是通常所讲的小法小术,而是战略性的大方略、总方略。

人们通常醉心于雕虫小术,迷恋于战术层次的东西,而没有孟子、陆象山、诸葛亮、毛泽东、爱因斯坦等人的大智慧,不重视把握大略,不善于把握大略。本书恰恰是重在对“大本大略”的探讨,是运用“整体主义+简化主义”的方法论来克服本领恐慌的一部大书。

成才?成事?成学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篇《学习化生存》,重估了人的价值、能人的价值、本领的价值、学习的价值,揭示了与时代同步而必须进行的学习中心的根本转变,并论证了在新时代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的根本生存方式。

第二篇《成才大奥秘》,对学习进行了系统思考,超越了《学习的革命》单一层面的变革,论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面的变革和优化,并以毛泽东为个案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剖析。同时,论述了全方位修炼(五类修炼)和多维大和合(八对和合),提出了软本领与硬本领、自本领与合本领、将本领与兵本领等富有原创性的成才理念。

第三篇《成事大本领》,是全书的重点,占全书一半的篇幅。阐明了千千万万的本领中最重要的十大本领,提供了一份人人普遍需要的本领菜单。在十大本领(能力)中,又进一步对六大本领(能力)进行了详细论述,揭示了获取每项本领的主要途径和核心关键。

第四篇《成学大方略》,重在从战略高度来把握“怎么学”,详细地讲述了获取本领的各种基本方略,从总体上指导人们怎样进行本领投资。

全书既富有系统性、原创性,又富有实用性、可读性。所揭示的奥秘既有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又有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大成人士的大量实践的充分印证。

第一篇、第二篇的学理性较强,不仅回答了应该怎样做,而且回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只能这样做。对学习、教育有兴趣的读者,可细细阅读这两篇。

第三篇、第四篇的实用性较强,不仅讲了最应获得的本领“是什么”,而且讲了要获得这些本领该“怎么办”。最想了解应培养哪些本领和如何培养的读者,可重点阅读这两篇。

读者朋友对全书的各个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通读、选读等不同阅读方式。只要认真阅读全书,在成才、成事、成学上都可获得启示,获得帮助。

停止当学生

这部学术性、原创性很强的著作,往往会被人看成是出自两鬓苍苍的老学者之手,可它却是由我这个小女孩儿写就的。在许多人看来,这与我的年龄、学历都极不相称,甚至令人难以置信。

高中一年级时,我的成绩全班第一,比第二名高出70多分。可是,我却选择了退学。周围人对此都极不理解。老师再三地劝说、挽留,身边的人也有很多提出善意的批评,有的专家在听了我的报告和答问之后,建议我上北大或人大,说上了大学之后再研究也不迟。也有的人对我退学生出种种非议,甚至说简直是“发了疯”!……这些都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因为,退学的抉择不是心血来潮,它是郑重的决定。二是出于对应试教育、应试学习之弊端的深恶痛绝,一是希望对学习方式、创新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在回答“你认为培养一个杰出的科学人才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年轻人停止当学生,而是使他们开始成为物理学研究者。”

停止当学生,直接开始研究,一步到位,这也许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我正是采用这种方式,一步到位地进行研究。这是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相对立的创造性学习模式。有关这种研究式的创造性学习,书中还有详尽的介绍。

面对“本领恐慌”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题,也许不是我能够把握好的。但是,我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以一个准学者的姿态对它进行了研究。

当人们惊讶于我写出这样一本书时,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书中所揭示的学习奥秘在某种程度上的验证。

这本《本领恐慌》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本领恐慌,还是请读者朋友自己来评判吧。

第一章 重估学习价值(1)

一、人就是上帝

人就是一个奇迹,是大地唯一的奇迹,而大地上的其余的奇迹,则是人的意志、理性、想象之创造结果,连神祗也是他假造出来的。

——高尔基

当我们睁大眼睛,看看世间的一切——星罗棋布如蛛网般的公路、铁路;鳞次栉比、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品;美轮美奂、震撼心灵的珍奇艺术;惊天动地、威力无穷的高新技术……这一切,无一不是人所创造的。

上帝的别名,叫做造物主。事实上,人才是真正的造物主。是人,创造了世间的一切物。在20世纪初,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死的是那个虚假的“上帝”,而作为真正的上帝的人,越来越显示出他的神威。

培根说:“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其实,人不仅是世界的轴,而且在世界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追求和平与发展,我们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成果,为的是什么?都是为了人。

不仅一切为了人,而且一切在于人。人高于一切,人贵于一切。

古语云:“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这就是我们古人对物与人的比较。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也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可以把我的资金、厂房、设备全拿走,只要人不动,十年后我还是世界第一。”资金、厂房、设备,与人相比,到底哪个更值价?在卡耐基眼中,人最值价。可是至今许许多多的人,都没有这种认识,更看重的是资金、厂房、设备。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其第一本总结企业经营经验的著作《我的想法与做法》中说,“古圣先贤说,人能兴国,人能亡国,回顾自古以来的历史,如实地证明了这句名言。毋庸讳言,事业的成败同样在于人”。松下认为,在公司的人、财、物三要素中,人是这些东西的主宰。尽管有资金、有设备,要是没有会利用这些东西的人,这些东西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推动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认为:“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一切资源,归总起来,不外两大类,即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比物力资源更为根本更为关键。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离开了人,一切物都一钱不值。

可见,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可以归为人的问题。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研究一切问题,都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上帝,这才是思想的制高点。最大的最可怕的错误,就是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

“人就是上帝”,确切地说是“能人就是上帝”。

人的才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才的主要本质特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才能里。”人的肉体没有什么价值,不管多大个头,组成的也只是那几十种化学元素。如果提纯分离出来制成日用品,不过是7块肥皂(脂肪)、22盒火柴(磷)、一根钉子(铁)、20磅焦炭、一小匙硫磺、一英两有色金属和可刷一间房子的石灰……加在一块儿不到100元钱,还不如一只羊值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能力上的差异。

先哲孔子说:“君子病无能也。”君子,最怕的就是无能。无能,就没有价值。由于能力无比根本、无比重要,毛泽东才把本领恐慌作为最可怕的恐慌。本领出现恐慌,一切恐慌都会接踵而至。如果有了高强的本领,其他任何恐慌也就无需恐慌。马克思、孔夫子、毛泽东三人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无不把对人的关注聚焦在一点——人的能力上。

人的能力决定成败,能人是事业和命运的主宰者。

汉高祖刘邦与手下人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胜,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他不是说靠这、靠那,而是靠人,靠三个高能人才。他将张良的盖世谋才,萧何的盖世治才,韩信的盖世将才,为其所用。这就是他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强大对手楚霸王项羽的关键。刘邦的确高明!他把能人看得重于一切!得能人者得天下!就凭这种认识,天下能不是他的吗?

今天的新经济与风险投资紧紧联在了一起,创业者最渴望的是获得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要得到这种青睐,实在很困难。凭什么人家把他腰包里的钱投给你?风险投资的具体理由,也许会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化,但是有一条是任何风险?资商所公认的——把宝压在职业经理人身上,这一点他们永远不会改变。关键就看你有没有一支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如果有,“投资者甚至会给你下跪”,没有这样的队伍,“他拔腿就走”。当初张朝阳在美国“招商引资”时,网站连个影子都没有,而慷慨解囊者唯一看中的,就是他这个人。刘邦在今天要找风险投资商,肯定是不愁的。他有一支由张良、萧何、韩信组成的“人杰”队伍,全球所有的风险投资商恐怕是要踏破门槛、争先恐后地把钱投给他。

把宝押在能人身上,正是因为能人是一切因素中最根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现实中,作家蒋子龙所说的现象屡见不鲜——“换上一个好头头就可能使一个差的单位'起死回生’,撤掉一个好头头就可能使一个好单位'落花流水’。”什么是“好头头”,就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头头,他决定着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是“起死回生”,还是“落花流水”。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语:“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剥光,一个子儿都不剩,然后把我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一支商队经过,那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从“一个子儿都不剩”,到“成为亿万富翁”,这是天方夜谭吗?对有的人来说,是;对有的人来说,就不是。区别就在于能力。对高能者来说,这并非神话。相反,哪怕已经拥有了亿万富翁的万贯家财,没有能耐,也会败得“一个子儿都不剩”。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富翁鲜少是先人财富的继承者,而大多继承其父辈的巨额遗产的纨绔子弟,都把遗产败得精光。这就是:没能力的人,有钱也要变无钱;有能力的人,无钱也能变有钱。因此,现在的世界大富翁们,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都纷纷宣布把自己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捐献给慈善机构也不留给后代。

重估学习价值(2)

在今天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时代,比拼的除了能力还是能力。每个人都越来越靠能力来说话,靠能力来证明自己。能力,把人的差异越拉越大。同班的大学生,刚一出校门,就分出了差异:有的只找到每月800元、1000元的工作,有的每月拿到2000元、3000元,有的则被人用每月5000元、8000元的高薪聘用。这还仅仅是开始。

才能体现价值,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是高能者与低能者的差别。一方面,不少人四处碰壁也难找到一个饭碗,顶多只能拿每月几百元;另一方面,职业经理、高级人才,被盼得望眼欲穿,虚位以待。“猎头公司”、“能人银行”等行业也因为社会对能人的渴求而悄然兴起,日趋走红。一人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年薪,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个月收入几百元,一个月收入十几万元,差距就有如此之大。而这种差距,正是人的能力所决定的!能力已经成为商品。人们挣的不再是资历薪、学历薪,而是能力薪!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是财富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说:“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总结“二战”后日本崛起创造奇迹的秘诀就是:“日本人由于战争而损失了许多财产,可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没有丧失。”

陈章良与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杨?莫里森在谈到智力资源与资本问题时,无奈地说:目前95%在欧美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毕业生,拿到学位后都留在了欧美,没有回国。最宝贵的资源就这样流失了,可是报上却为引进多少多少外资而沾沾自喜。中国人把资本认为是最宝贵的,美国人则把人才看成是最宝贵的。一个是物为本、钱为本的观念,另一个是人为本、能为本的观念。观念的高下,决定成就的高下。如果这一观念不能真正改变,那么我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科学也好,技术也好,都是人的能力的产物。没有人、没有人才,何谈科学、何谈技术?一切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并非是一个人才大国。谁都知道中国是“人满为患”,人口危机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危机。然而,当我们对人口危机进行深思时,就会发现问题不在于人口多,而在于低能的人多,在人口中能力素质低者占的比例大。人口危机,实是低能者众多所造成的危机。如果我们把13亿人当做包袱,那么它是沉重的包袱;如果我们把13亿人都变成了能人、高本领的人,最大的包袱就会变成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要把目光只盯在自己国家里的“人均土地”、“人均资源”上,要盯在人的能力、人的本领上。只要有过硬的本领,全球的资源、全球的资本都可以为己所用。如今,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纷纷走出国门,海尔在美国建厂,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华为在海外攻城掠地初战告捷。在这个“世界和平的”年代,只要中国人的能力越来越高,那么生存的空间就是无比广阔的全球舞台;只要中国人的本领越来越大,那么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稳操胜券!

人就是上帝!能人就是上帝!——当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有了这样的观念,那么,对待一切问题,处理一切事情,就会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

重估学习价值(3)

二、非学无以广才

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

——方孝孺

一个人的前途、成就、幸福,归根到底,取决于在他的身上所展现出的才能,这是他赢得一切的真正资本。罗曼?罗兰告诉我们:“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唯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偶然的机遇不足恃,到手的财富不足恃,唯一可靠的保障是才能。那么,才能从何而来呢?

才能从学习而来,“非学无以广才”——智慧化身、超级能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本领的人。歌德说得好:“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狼孩儿、猪孩儿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人的成长取决于学习的道理。狼孩儿、猪孩儿,都是一出生或是从小就被狼或猪叼走,并由狼、猪抚育的幼童。1724年,当首次在德国发现狼孩儿“野彼得”时,科学家认为这个发现比发现3万颗新星更有意义。因为这个发现给人无比深刻的启示:学狼成狼,学人才能成人。

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学而知之、学而能之。如果爱因斯坦出生时,就把他扔给狼群,则一定会成为“狼人”;如果比尔?盖茨出生时,就把他扔给熊群,则一定会成为“熊人”。可以断言,没有哪一个人的才能,不是靠学习造就的。

康熙皇帝是极有本领的一代帝王,当群臣称赞他无所不能,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他立即予以批驳:“如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从未有什么生来就能力高强的人,人的一切才能都是学习的结果。康熙还说,只要勤学苦练,人人可成圣贤:“古所谓圣贤,皆与人无异,故学一发千钧则可至于一发千钧,学舜则可至于舜。”人的本领差异,都是学习差异造成的。人的才能无论多高,都是学习的结果。

诸葛亮的才能,得力于他善于学习,特别是得力于善于采用“独观大略”这种高明的学习方式。“一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的本事,也得力于善于学习,特别是得力于失败之后采用“简练以为揣摩”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其才能也来自于善学,得力于“无一时无一处不学习”,做侍女、昭仪也留心学习李世民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种种做法。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更得益于善于学习。他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而且善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而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使自己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伟大,主要在于改变能力,改变能力的工具就是学习。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习的巨大价值,学习渐渐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个要改变命运,拓宽生存空间,开发自身潜能的人的事。“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大学校园里,除了高考得中而延续学生阶段的大学生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行色匆匆的求学者的身影。著名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每逢周六周日MBA班上课,光华楼前总是停了不少高级轿车,其中不乏“奔驰”之类的豪华轿车,这甚至成了北大的一景。深圳一家公司总裁每月定时数次乘飞机前往大连就读MBA,光机票费用就花去10余万元。花这么大的代价绝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提高自身本领。

“学”的概念,也不断地变革。以前的“学”,为获取文凭,仅仅是指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近而指走出校门之后的“充电”。但这些并非学习的全部,只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学习意念,每时每地每事都能够学习。不仅可以接受专门充电培训,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并可以在工作中进行同步学习。如此一来,整个人生,会变成全程学习人生,全程能力发展人生。

如今,人们很重视教育,有的人可能会说“非教无以成才”,是教育使人获得才能的。这话没错,可是从根本上讲,学习比教育更重要。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学习的成效,“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巴班斯基)。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归宿。当今,西方教育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教会学习才是最根本的目标。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师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效益,最终要体现在学的效益上。即使教得再好,如果学得不好,教得“好”也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我们不妨将教育与学习进行一个比较:教育是由上面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学习是自身的一种教育性行为;教育是外在性的,学习是内在性的;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上层的事,学习是一种个人行为,是自身的事;承担教育任务的只是少数人,而承担学习任务的却是全社会每一个人。当好学习者,才能当好教育者。要始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始终是一个好的学习者。由此可见,学习比教育更重要更根本。教育与经济、科技相比,教育为本;教育与学习相比,则是学习为本。

学习,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学习,使人成尧成舜;学习,是真正的广才之道、成才之道!人的价值取决于才能,才能取决于学习。非才无以为贵,非学无以广才,这是千古不易的普遍真理

三、真正的成功之母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取决于学习。

——巴斯德

帮助人获得成功最本质、最关键、最有效的东西是什么?是帮助人学习。

比如,为了帮助一个人生存下去,可以给他很多鸡蛋,但是鸡蛋很快会被吃完;第二种方式是给他几只母鸡,每天下蛋,大概可以支撑一两年;第三种方式是帮他建立一个养鸡场,并请人管理,除了自己吃,还可以赚点钱;第四种方式是帮助他学会养鸡的技术和管理本领,成为养鸡专业户,从此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到底什么最重要?什么能够带来最大的成功?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多种多样,然而最根本最重要的只有一项——学会学习。学会了学习,一切都会随之而来。毫不夸张地说,学习能力是“元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学习成功是“元成功”,是一切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又有不少有识之士说:“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两种说法都颇有道理。从失败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成功。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失败最有助于学习,从而最有助于成功。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成功中,同样可以学到如何成功的可贵经验,还能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受到激励,多方面地有助于成功。所以马尔兹说:“成功孕育着成功。”可见,“成功是成功之母。”

但是,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失败都是成功之母,也不是所有时候成功都是成功之母。只有那些从失败中学习,学到失败的教训的人,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只有那些从成功中学习,学到成功经验的人,才能使成功成为成功之母。可见,无论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还是使成功成为成功之母,都必须以学习为基础。因此,与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倒不如说“学习是成功之母”。不好好学习,失败可以成为失败之母,成功也可以成为失败之母。因此,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永恒的成功之母。

成功的实质,并不是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进步,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改变自己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成功者。一个不认真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把工夫放在自己身上的人,早晚是要失败的。怎样才能够开发自身的潜能,怎样才能战胜自我?只有靠学习才能开发自身的潜能,只有靠学习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商汤在他的洗澡盆上所刻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

从逻辑上推导,不难得出:

大前提——成功,取决于人的能力,

小前提——能力,取决于人的学习,

结论——归根到底,成功取决于学习。

因此,学习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盛衰就在一夜间。在激烈竞争中,如果不能不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个人将会被淘汰,企业将会被淘汰。怎样才能不被淘汰呢?毫无疑问,结论就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够成功。

学习,是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最划算、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富兰克林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把所有的钱都倒进了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古人尚且懂得学习“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尚且懂得“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

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仍未能摆脱老观念的统治——总觉得学习是学校的事,走出学校后就不再继续学习了。成年人往往舍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进行本领投资,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本领投资,把对自身的投资重点摆在吃、穿、住和保健上。不少人花几百块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十来块钱买本书倒觉得不能承受。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热忱,就不能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这不仅不能不断成功,而且必将被时代淘汰。

学习,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成功之母,而且是每一个企业的成功之母。每个企业都要变成“学习型的企业”。美国杰出的管理思想家戴维斯与包特肯合著的《企业推手》一书中预言:21世纪的全球市场,将由那些通过学习创造利润的企业来主导。

学习不仅决定着个人的成败、企业的兴衰,而且推动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最根本的制胜之道就是点燃全民学习的热情,发动一场全民学习的革命,使我们伟大的国家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型国家,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型民族!

总之,学习是最根本最通用的成功方法。无论是个人、集体、国家或民族,只有学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学习,才能无往而不胜;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第二章 新世纪的生存方式(1)

一、 识时代者为俊杰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本领恐慌 克服本领恐慌

——布留索夫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所抛弃。

我们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科学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技术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管理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思想革命的时代。

……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全面、最深刻、最准确的回答,应该说我们的时代是革命时代!

什么是革命?革命,是重大变革或根本变革。我们时代的重大变革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一切领域都发生着空前的、全方位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美国人类学家约翰?普拉特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说过:“当前变革之巨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几十年前就已如此,今天的变革之全面、深刻、巨大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用“革命时代”来命名,最能够把握我们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尽管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可是我们的教育、学习,却并没有随着时代一起变革。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活,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的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在教育、学习上的落伍、保守,与时代的革命步伐是多么不相称啊!要适应革命的时代,必须进行学习的革命;要推进革命的时代,更必须进行学习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就是使我们的学习应时代之变而变。今天,对学习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变革很多,最重要的有四大方面——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讯。这四大时代变革,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该如何“革命”。

今天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不是呈算术级数增长,也不是呈几何级数、指数级数增长,而是像原子裂变般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并以每十至二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增长。全世界一年有80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面世。如果你一天读一本,你得花2000多年才能读完一年所出的这些书。这还仅仅是一年的书籍,再加上一年的刊物、报纸,就要花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与知识爆炸相伴的是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即使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入学时学的是最新的知识,待到四年后毕业时,已有90%所学的知识显得陈旧了。

今天不仅是知识爆炸时代,而且是知识共享时代。在古代,知识不仅少,而且珍贵至极,一本手抄的羊皮圣经,只有公主才能消受得起。自古以来,知识都被严重地垄断着。正像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说,古代的医生往往拥有着一般人很难获得的医学知识,因而有着无尚的权威。可是今天,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就可以方便地获得医学方面的知识。罗伯特?格洛斯说:“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网络,使人们可以参加全球大讨论,观看各种教育节目,无数新的、便利的、全球共享的学习方式出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科目中,“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知识爆炸、知识共享时代到来的同时,又是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假如有人问我:“林肯是哪一年死的?”我答不上来。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不是一个人才。我会对他说:“过一会儿告诉你。”我可以从网上或者电子出版物上很快地查找出来。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不是你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具有检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有了这种能力,人人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使之产生实际效益。

时代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可是我们的学习并未相应改变。我们学习的中心,仍然是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并且,“考试和会?仅仅是评价所得知识数量的依据”(见《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我们还能把学习的中心放在知识的获取上吗?如果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那么所得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知识爆炸而陈旧、过时,最终变得毫无意义。根据时代的要求,学习必须进行革命,进行学习中心的转移。杜威曾经提出过教育中心的转移,将之作为哥白尼革命。今天的学习革命,就是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

学习,以能力为中心大大优于以知识为中心。首先,获取知识靠能力。由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极高,大学生毕业没两年,其所学知识就过时了大半。只有拥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一劳永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运用知识靠能力。知识是死的,只有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知识活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益。获取知识靠能力,运用知识靠能力,创新知识更要靠能力。无论从哪方面看,能力都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想象力就比知识更重要,其他许多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更是比知识重要得多!

新世纪的生存方式(2)

有人可能要说:我们的时代不是又叫“知识经济”时代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就应当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呀?“知识经济”的提法,使人们对知识的好感巨增。重视知识是对的,但是如果只重知识,则是对知识经济十分浅薄、十分可笑的误读。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看你知识记忆量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寻找知识、重组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决不是“知识容器”、“两脚书橱”,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虽然有很大价值,但是与能力相比,能力理所当然应居于学习中心的地位。这是时代的要求。

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有人攻击汽车大王福特是个“无知的人”,在法庭上律师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问题来考问福特,如:“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镇压反叛?”……福特对此也一无所知,可他却说:“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招来,他能够回答我的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这些伟大人物,竟然都如此“无知”,而“无知”并不妨碍他们“有能”,有“大才”、“大能”。早在爱因斯坦、福特那个时候都可以方便地查询知识。在今天这个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要想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是极其方便了。

可是直至今日,我们的学习却仍然靠死记硬背那些一查就知道的、陈旧过时的知识。应试教育实际上是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称谓并未切中要害,如果应的“试”是考能力的“试”,那么,应这样的“试”有何不好呢?“应试教育”糟就糟在它不考能力,只考知识,特别是只考书本上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往往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及格。这说明什么?学校教的知识是不是很有用?忘掉那些知识,可以照样生活,照样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把最宝贵的青春花在记忆那些今后派不上什么用场的知识上,值得吗?何况知识最容易遗忘,“学完——考完——忘完”乃是普遍现象。即使不忘,由于今天知识的折旧率极高,过不了多久也就没用了。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四者合一,决定了学习的中心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必须让位为以能力为中心,这是学习革命的总的精髓。

我们要与时代同步,时代决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如果你的学习不能适应时代,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甚至可能遭到惨败。在革命时代是否进行相应的学习革命,这是成为时代的巨人,还是时代的弃儿的分水岭。

二、 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

——卡洛

高速度、加速度,是新世纪发展的最大特点。进化论创始人之一华莱士曾统计19世纪的发明创造,竟然比以往各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而20世纪又远远超过19世纪。科学家王大珩指出,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项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时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而且是令人惊叹地加速变化。例如,电脑的更新换代速度就令人惊叹。做电脑生意的说:新一代电脑刚到我们手里,还没等投放市场,好像就已经过时了。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发展速度!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适者生存。只有相应地变化快,才能做“适者”。处在这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十倍速”时代,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化得更快。要变化得更快,必须学习得更快。《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称:“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正在从“慢速型”升格到“快速型”,快速阅读、快速记忆等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可是,学得再快,也没有知识更新快,时代变化快。传统的书本知识学习模式,最不合时代的要求,知识学得再快,也无济于事,因知识会忘、会折旧、会淘汰。

那么,根本的应变之道是什么呢?就是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巧。学得快可应对高速度,学得巧则可应对加速度。学得巧,主要是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的内容,不外两类,一类是随时代一起变化的东西;另一类是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在《易经》这部智慧的巨著中,提出了“三易”——“变易”、“简易”、“不易”?随时代变化就是“变易”,超越时代不变就是“不易”。学得巧,就是要追求“简易”、“不易”的东西,追求“万人敌”的本领,“应万变”的本领。

“应万变”的本领是什么呢?本领成千上万,要用“简易”的思维方式,根据本领的比较价值来选择“不易”的,以适应“变易”的需要。本书第三篇中提出的“十大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是给每一个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人提供的“应万变”的本领菜单。在“十大能力”中,进一步“简易”,最重要的“应万变”本领就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者。再进一步“简易”,总的根本的应变之道就是获取学习能力。

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北大招聘员工。这家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的招聘条件并不要求会计专业出身或者有会计实务经验,而要求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出众。公司解释道,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人才,这两项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英语、计算机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要学好这两项,必须自身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所以他们把这作为测量学习能力的标准。这就说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你现在拥有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才是应对高速、加速变化的时代的最重要的能力。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善于总结”。联想所要的并不是一个有多么丰富经验的人,而要的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有再多的经验,也不能转化为智慧。有了学习能力,即使现在没有经验,只要做成一件事,就会去总结到底是什么原因做成的,这样的人逐渐就会有一套自己的东西,成长的速度就会很快。另一位老总则说:“学历文凭仅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再新的知识、再新的技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都很快会折旧、会过时,但是学习能力,却是永远不会折旧的。

学习能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能力,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维持型学习即继承性学习,就是简单地继承过去已有的知识。学习的广度在时间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远,在空间方面表现在现实上的远。而创造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未来,一方面能够根据你的创造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又能够同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就得雇用能够时时掌握先进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员工。这样的人,必然是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在知识铺天盖地又可轻易取得的情况下,创新更加难能可贵。今天,成功者不是继承型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人。继承性学习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而创造性学习,则是把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结合起来,不只是学到知识,还能推动创造。

新世纪的生存方式(3)

影响我们1000多年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已不能被奉为圭臬了。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善于寻找和利用所需要的有助创新的知识的本领,才是一劳永逸的本领。而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却一直无所作为,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识记、理解、应用三项要求,还是没有超出继承性学习的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指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外国家长与中国家长有个鲜明的对比。孩子放学回家,外国家长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今天上课你提了多少问题?”中国家长一开口就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外国家长多以孩子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而自豪;中国家长多以孩子分数考得高而骄傲。这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外国家长珍视质疑能力,是因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这是对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看重。而这种能力,才是时代最需要的。

创造性学习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一旦拥有这项能力,不仅永远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够永远成为时代宠儿。因此,拥有创造性学习能力,乃是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三、 学习化生存方式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朱熹

国外一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是:“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视栏目的观众对象是以2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的时尚节目!

这说明什么?面对信息的瞬息万变,竞争的日趋激烈,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才会成为今天的时髦语。就连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

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走向大成。在谈终身学习之前,有必要说说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每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它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终身学习,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1994年6月,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在日本召开。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的生存方式。

比终身学习更进一步,应当是终身学习化。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终身学习”与“终身学习化”有所不同。终身学习,只是强调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学什么就要及时充电,接受培训,直到老了也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化,不仅要终身学习,而且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就是使生活成为锻造性格的课堂、锻造素质的熔炉。工作学习化,不是工作之余的学习,而是工作本身就成为一种学习。终身学习化,就是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地,成为“全时空学习”。宋代大儒朱熹是“终身学习化”的先驱,他早就提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是终身学习化的理念。“终身学习化”是“终身学习”的深化、升华和飞跃。如果说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生存方式,那么终身学习化就是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

终身学习化,也就是人生学习化。要使我们的人生成为“学习化的人生”,不断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终生都真正做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学习化,不仅是个人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而且是家庭、企业、国家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家庭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家庭;企业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企业;国家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国家。

学习化家庭,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家庭的生存方式,成为家庭的主旋律。从选择社区、营造家居、房间陈设到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学习化。比如,要像孟母一样把有利于子女学习作为选择社区的主要准则;要像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那样大力开发家庭的学习、教育功能,立志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同时也应当是老师,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最好范式和榜样。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同样,只有父母能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家长,同时又是孩子的同学,要共同学习,要相互学习,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童真、好奇、对周围一切都新鲜、敏感,与时代同步等有益品质。学习化家庭要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两代人共学共长的新型关系。

新世纪的生存方式(4)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首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她的成功与其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她的家庭就是一个学习化家庭。这个家庭有六个女儿,四个从名校研究所毕业。布什总统对赵小兰的家庭称赞有加,对他太太说要向赵小兰的母亲学学怎么管孩子。在学习化家庭里,家长不是充当学监的角色,而是学习的参与者。赵小兰家,晚上极少开电视,父母以身作则,不在电视前花太多的时间,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未完的公务。母亲虽然年过半百,却与二三十岁的青年一道攻读硕士学位。孩子回家后,由姐姐带头,自动读书,而且分担家里的琐事,并把这当成一种学习和训练。学习化家庭,使学习完全融入家庭的方方面面,使学习成为整个家庭生活的主导,使家庭的全部成员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的家庭,怎能不兴盛,怎能不美好?

学习化企业,是使学习化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要建立学习化企业,必须在选人、用人、育人三方面都根据学习化的要求来进行。在选人时,要看重学习素质,特别是看重具有终身学习化精神、终身学习化能力的人。挑选这样的“种子”,建立学习化企业就容易多了。能够终身学习化的人,往往后劲十足,最能够锻炼自己成为可堪重任的大才。

著名企业家鲁冠球说:“我曾用心培养过许多人,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有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场,而有的人则迟迟派不上用场。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异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有的人把业余时间用来进行学习、钻研,有的则认为业余时间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现代生活,玩卡拉OK、打保龄球、蒸桑拿、打牌赌博。仅仅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就造成极大的差异,可见在选人上对是否具有终身学习化素质,要特别重视。

在用人上,要建立一套激励大力学习并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不论资排辈,不看学历资历,只看你的业绩。业绩,就能代表你的真才实学,你的学习效益。重业绩,能把学习的方向准确引向工作所需、企业所需的方向。有这样的机制,就会使能者脱颖而出,使懒学者充满危机感。有危机感,就会产生为工作而学习、充电的强大动力。不仅要善于选人、用人,而且要善于育人。首先要重视育人。学习化的企业,要有这样的观念: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要使工作场所变成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最佳的成长平台。

松下幸之助是创办学习化企业的先驱,他曾向手下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别人问你,松下电器公司到底是一个制造什么的公司,你怎样回答?”被问的人理所当然地答道:“我会回答说,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的。”不料,松下幸之助一拍桌子,大声叱责道:“像你这样的回答是不行的!你们这些人的脑袋里到底装些什么?”大家一头雾水,而松下却说:“如果别人问你们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公司,应当回答公司造人,也造机器。”把企业定位于“造人”,并把“造人”置于“造机器”之前,这样的认识,在企业家中实在是少见。这正是松下的高明之处。人是企业的命脉,离开了人,企业什么都玩不转,大力“造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

松下为此不惜巨款创办松下政经塾、松下工学院,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建造松下电器历史馆、柔道馆等。松下公司简直就是一所德、智、体三结合的人才大学,而其校长又兼当教员的就是公司的开创人松下幸之助。摩托罗拉公司让雇员不断参加企业培训。他们发现: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回报将是投入的30倍。美国企业在1992年用来培训员工的时间相当于13所哈佛大学的授课时间,而10年里每年经费花费500亿美元,是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的50%。企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学习化企业的育人,不仅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提供一个团队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设立许多有助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制度。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优秀的学习者。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化的人,给员工做表率。还要全力使员工具有“工学和合”的观念,把工作本身作为最好的学习。能力、素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工作场所才能成为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学习化企业,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终身学习化,使企业的全部成员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本领,从而这个企业必将不断强大,不断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学习化国家,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国家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之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化为“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未来世界,头脑国家将占主导地位,躯干国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要成为“头脑国家”,就要大力开发全体国民的智慧和能力,要创造一个全民族、全社会学习化的大环境,从制度、?制、政策和文化、宣传等多方面入手,使全体国民能够自动地学习、终身不断地学习。特别要从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学习化国家的要求。一定要建立全民自动学习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人自动地向着某个方面走。一旦建立了全民自动学习机制和创造了全民终身学习条件,就会使全体国民人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民。由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吗?

由上可见,学习化生存方式,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都是21世纪最佳的生存方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7212.html

更多阅读

响水恐慌大逃亡的“造谣罪”并不成立 问道新仙界宠物大逃亡

响水恐慌大逃亡的“造谣罪”并不成立盛大林正月初八(2月10日)凌晨,因有传言称一家化工厂毒气泄露并将爆炸,江苏省响水县数万名群众连夜外出逃命,结果造成了4死2伤。两天后,响水县政府将此事件定性为“纯属由于谣言传播而引起的群众恐慌事

心中的恐慌 恐慌屋的美女下载

每当意义的问题来到心中,就难免一阵恐慌。我渺小的脆弱的生命面对着宇宙洪荒,茫然不知所措。当无数硕大无朋的天体无目的地在太空游荡之时,我不知道自己渺小的生命的位置在哪里。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不可能有其他的感觉。而所有那些有

美欧恐慌:中国人造黑洞让一切雷达失效

美欧恐慌:中国人造黑洞让一切雷达失效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

中班体育案例分析《小青蛙学本领》 小青蛙练本领

中班体育案例分析《小青蛙学本领》教师:陈庆云背景原因: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比较喜欢模仿,不怕累,不畏惧,积极性非常高,特别爱参与。中班的孩子对动物的认识接触最多,而且课堂上,老师运用动物导入的较多,所以利用动物的一些特点,在活动

声明:《本领恐慌 克服本领恐慌》为网友心冷难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