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四战四平

四战四平

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吉林省四平市)的四次作战。

第一次作战为四平解放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同驻守在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斗。

第二次作战为四平保卫战,是国民党新一军全面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队奋起还击,打响的四平城区保卫战。

第三次作战为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决战于四平外围的战斗。

第四次作战为四平收复战,是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肃清四平国民党守军的战斗。

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四平各次作战的得失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国共在东北的全局性战略得失,因此,双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将,鼎力相夺,攻守进退,互有胜负。四平几易其手。

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以总计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8千余人,最终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1-2]

名称

四战四平

地点

四平(今吉林省四平市)

时间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

参战方

国民党军,东北民主联军

结果

东北民主联军胜利

主要指挥官

林彪,李天佑,杜聿明,陈明仁

目录

1战争背景

2战争起因

3战争过程

?一战四平

?二战四平

?三战四平

?四战四平

4战争结果

5战争影响

6评价

?社会评价

?历史评价

7相关影视

1战争背景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8月11日,八路军总部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出关,对日伪军队作战,收复东北。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

而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联军队的掣肘。为迅速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加紧从大西南往东北调兵,实施武力接收。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建立国民党各级政权。

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在1945年11月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中国调处国共冲突。东北形势开始呈现和与战交错并行的不明朗态势。[1][3]



2战争起因编辑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四平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上任后,他四处网罗伪满残余武装和土匪、地主武装,做接应国民党主力部队并长期统治四平的打算。[1]

1946年月13日,由于驻东北苏联军队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火由南向北终于蔓延到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并在这里缠绕成战争的死结。[3]

3战争过程编辑

一战四平

主词条:四平解放战

1946年3月13日,驻四平苏联军队全部撤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3月16日民主联军围四平城[4]

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1946年3月16日晚围住四平城。战斗于3月17日凌晨2点打响,激战10个小时战斗结束。除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被俘或被歼。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东北民主联军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枝、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1]

二战四平

主词条:四平保卫战

1946年3月27日,由周恩来、张治中、吉伦军事三人组,签订了《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5]

1946年3月31日,国民党军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公然破坏停战协议,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地区沿中长路(自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和安沈路(安东至沈阳)向南满和北满发动大规模进攻。

国民党军在苏撤区的大举进攻,迫使中共中央不得不迅速开始部署四平保卫战。根据毛泽东的一系列命令,林彪主持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四平保卫战方案。为实现毛泽东的战略意图,林彪决定迅速从东满、南满和西满调兵遣将到四平南部集结,准备同杜聿明集团在四平地区开展一场大会战。四平保卫战一触即发。

1946年4月18日,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师,开始向四平南郊的海丰屯、玻林子和鸭湖泡等阵地发起正面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队奋起还击,四平城区保卫战正式打响。国民党军连续攻城9天。1946年5月15日又开始了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国民党军集中了10个整师的兵力到四平前沿阵地。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梁华盛亲临前线指挥,部署了左、中、右3个兵团向四平进攻。其左部兵团在四平以西和西北的八面城、梨树方面进攻;中部在四平西南近郊进攻;右部沿开原至叶赫公路向四平进攻。1946年5月15日拂晓,国民党军以猛烈炮火向民主联军西南、东面阵地狂轰滥炸,采用人海战术成营、成团地进行集团冲锋。在獾子洞阵地前,竟以两个团



?电影《喋血四平》剧照(2张)

兵力整日轮番攻击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联军击退。新一军之五十师以10倍的兵力向258高地进攻,进占该阵地。

1946年5月16日,国民党军又向四平东南331.5高地强攻,经过一天的激战,民主联军顽强奋战,击退了7次进攻,毙伤国民党军600余人。国民党军用坦克冲锋、用大炮轰击,民主联军阵地和大部分火器被击毁,阵地被攻占。1946年5月17日,国民党军在空中用飞机扫射轰炸,在地面用大炮轰击,并以坦克为掩护又向塔子山阵地突击冲锋。民主联军战士打退了敌军12次冲锋。1946年5月5月18日拂晓,塔子山再次鏖战。国民党新六军又在10余架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从东、南、西三个方面集中全部炮火再次猛轰塔子山阵地。坚守山头阵地的民主联军指战员虽打退了多次整营的冲锋,阵地失陷。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守城部队于1946年5月5月18日全部撤离四平,至此,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1]

根据国民党《四平长吉会战战斗详报》记载,此战(含追击作战)阵亡官兵一千三百六十三人,负伤两千四百九十六人,失踪六百零六人,而打死民主联军两万六千一百四十六人,伤五万六千三百零六人。但《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自身伤亡八千余人,打死打伤国民党军一万六千余人。

第二次四平争夺战虽以民主联军失败告终,但在四平城内外的阻击破坏了国民党军原定1946年4月2日占领四平的计划,成功地为友军占领黑龙江重要城镇争取了时间,也为巩固后方根据地打下了基础。[6]



三战四平

主词条:四平攻坚战

第三次四平争夺战发生于1947年6月。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成功阻挡住了国民党的进攻,并展开夏季攻势,先后占领长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围数十个中小城市。为进一步扩大战果,占领东北交通枢纽,切断国民党军南、北满间的联系,林彪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开始筹划四平攻坚战,使四平的攻守双方再次更换了角色。

这次进攻,林彪计划以民主联军1纵、6纵和西满纵队为攻城部队,命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负责攻城指挥。

国民党方面,据《国民党戡乱战史》记载,陈明仁防守四平的部队计有第71军(缺91师,其中87师缺一个团,88师为新兵,仅接受过数次实弹训练)、第54师四个半营、保安第12区第17团,以及辽北省保安第1、第2团,辽宁省保安第1团等部。[6]

1947年6月11日外围战斗打响,西满纵队一师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全歼国民党七十一军运输营和保安团一



西满纵队一师占领四平西郊飞机场[4]

个营共600余人。1947年6月13日,第一纵队二师四团二营攻占国民党军新立屯据点。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决定从铁路西市区重点突破进攻。1947年6月14日20时,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发起总攻。15日早2时30分,一纵队第一师从海丰方向突破防线。15日晨突入市区的一纵队第一师、第二师并肩作战,开始了纵深战斗。16日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从四平西北面突破国民党军二麦路防线。17日,攻城预备队投入市区作战,进城后采取一个营打一个街的办法。19日第一纵队一师因伤亡过大,撤出四平。20日,民主联军攻破国民党军核心守备区,占领国民党军部。国民党军城防总指挥陈明仁逃至路东,核心守备区指挥官陈明信被俘,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全部为东北民主联军占领。21日,六纵队十七师同一纵三师配合,从四平市南桥洞一带突入路东市区,攻破路东市区国民党军重要支撑点天主教堂外围据点。同日,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从天桥北侧向康德火磨方向突击严重受阻。国民党军在地上撒了层黄豆,民主联军战士冲锋时脚踩黄豆极容易摔倒,国民党军趁机扫射,民主联军伤亡甚重,多次突击均未成功。23日西满纵队一二两师奉命撤出战斗,准备南下打援。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十八师投入四平攻坚战。四平战斗改由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统一指挥。是日晚,西满纵队一师师长马仁兴牺牲。25日,一纵队三师攻占国民党军重要据点天主教堂。国民党军残部被压缩在晓东中学、油化工厂一带顽抗,路东市区一半以上被民主联军占领。28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调集了9个师增援四平部队,解四平之围,并与民主联军决战于四平外围。民主联军遂奉命于1947年6月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战场。四平攻坚战结束。[1]

这次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此役根据《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民主联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歼灭守军一万七千余人。而《国民党戡乱战史》则承认第71军(附第54师,含外围战斗)伤亡两万三千余人,估计打死打伤民主联军十五万人,俘虏两千一百二十一人。陈明仁和廖钧因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第三次四平作战,虽以民主联军失败而告终,却给野战部队的城市攻坚战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后来作战创造了条件。此后无论是民主联军还是之后的第四野战军,再也没有在城市攻坚中出现过如此巨大的伤亡。[6]

四战四平

第四次四平争夺战发生于1948年3月,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所实施的冬季攻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解放军先后占领彰武、鞍山、营口、法库、开原等中小城市,累计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争取一个师起义,在此情况下,林彪第二次决定攻打四平。1948年2月27日,林彪下达作战命令,决以1纵、7纵及3纵一部、独立第2师、总部直属炮兵团承担攻城任务,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

国民党方面,由于无暇出兵驰援四平。当时的四平守军仅有一个在第三次四平争夺战中伤亡惨重仍未恢复元气的第88师,以及第71军和新1军的留守人员、地方民团,计一万九千余人。守军指挥官彭锷决定死守四平。

解放战争:四战四平
1948年3月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开始外围战斗,集中力量扫清四平守军的外围支撑点。各部队分头



胜利的解放军进入四平城[4]

进攻,先后攻占了海丰屯、徐家窑、新立屯飞机场、师道学校、红嘴子,东门外地堡群以及城北制高点三道林子,到1948年3月10日国民党军外围支撑点全部被东北人民解放军肃清。1948年3月12日7时40分,总攻开始。第一纵队从西北、正北两个突破点向城里攻,第三纵队从东北、东南向城里攻,第七纵队从西南往城里攻。8点钟,三个纵队相继突破国民党军之防御堡垒,攻入市内。突入路东的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采取迂回穿插战术,把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打乱,随即组织部队连续发起猛攻。激战至深夜国民党部分残兵缩到两个据点。

彭锷仓皇间带着一千余人向北突围而去,扔下了仍然坚持在阵地上的大部分国民党第88师官兵。1948年3月13日晨,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重新组织和准备,对国民党军残部发起最后猛攻[6]。7点整战斗全部结束。[1]

这次战斗攻歼灭国民党军1.9万余人,其中生俘1.56万余人,毙伤3780人。缴获各种炮216门,机枪461挺,各种枪支9688枝,各种炮弹1.1万发,子弹77.9万发,手榴弹7474枚,火车头30辆,车皮500节,汽车85辆,骡马1651匹,电台23部,以及其他大量军用物资。人民解放军伤亡4931人。[1]

4战争结果编辑

1948年3月13日晚,接收四平市的共产党地方干部进入四平市。 此后随着辽沈战役爆发以及国民党在东北的完败,四平这座城市再没发生过战事。[6]

5战争影响编辑

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的战局走向,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7]



6评价编辑

社会评价

四战四平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四战四平锤炼了东北人民解放军正规化作战能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的著名战例。[7][8]

历史评价

毛泽东主席:“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7498.html

更多阅读

图片河南戏:四平调的小包公走了,冷冷清清地走了

图一:我极少用别人的图片,今天,我用了河南的资深戏迷“戏痴小郭”的图片,这头一张,是网上的。四平调是稀有剧种,却因为有了个唱《小包公》的拜金荣而声名鹊起,拜金荣,一个满溢童趣的老太太,在中原大地与陈素真、常香玉、桑振君、李斯忠、关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经典战役排行榜 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电影

NO1.淮海战役硬吞夹生饭,粟裕记首功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数量:歼灭敌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入选理由: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决

王树增谈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王树增 pdf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今天请来一位红人,许老师,我给您介绍一下,人家给我介绍讲王树增老师是现在战争纪实文学第一人,而且我发现您写的著作,跟您这个块头是一个比例。好家伙,都是巨著,一百多万字。他写长征,写朝鲜战争,最新的是解放战争,也是

声明:《解放战争:四战四平》为网友风浒涟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