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八阵图 杜甫拼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译文] 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

[出典] 杜甫 《八阵图》

注:

1、《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注解】:

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3、【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文:

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遗恨千古,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4、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5、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 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

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6、杜甫对于诸葛亮所抱持的态度,始终是既敬又爱,而且充满了惋惜感,这从他在蜀期间所写的《武侯庙》、《蜀相》、《诸葛庙》、《古柏行》、《夔州歌》十绝之九、《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以及《八阵图》等诗,可以得到证实,这不只是因诸葛亮的作为可佩,同时也是杜将己身的人格投射至这位历史人物所致。

在这些诗当中,杜甫皆把诸葛亮视为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悲剧性人物,譬如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中说诸葛亮在谋略及政治实务上可以比美伊尹、吕望,他领兵作战指挥若定的优异表现可以让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但是蜀汉终于还是被消灭了,杜说这是汉的气数已尽,天要亡汉,怪不得诸葛亮徒劳无功,究竟他已是“志决身歼军务劳”了。



7、“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杜甫的这句诗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前两句诗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诗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首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怀古和述怀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8、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盖:超过。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遗恨千古,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 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

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杜甫对于诸葛亮所抱持的态度,始终是既敬又爱,而且充满了惋惜感,这从他在蜀期间所写的《武侯庙》、《蜀相》、《诸葛庙》、《古柏行》、《夔州歌》十绝之九、《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以及《八阵图》等诗,可以得到证实,这不只是因诸葛亮的作为可佩,同时也是杜将己身的人格投射至这位历史人物所致。

在这些诗当中,杜甫皆把诸葛亮视为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悲剧性人物,譬如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中说诸葛亮在谋略及政治实务上可以比美伊尹、吕望,他领兵作战指挥若定的优异表现可以让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但是蜀汉终于还是被消灭了,杜说这是汉的气数已尽,天要亡汉,怪不得诸葛亮徒劳无功,究竟他已是“志决身歼军务劳”了。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杜甫的这句诗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前两句诗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诗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首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怀古和述怀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9、历史沧桑,一个个人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透过时间长河,我惟独欣赏一个人。

此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的,诸葛亮,正是他。他集美貌、智慧、忠义于一身,是千年难得的将才、相才。

还记得他在卧龙岗的高谈阔论,还记得他火烧新野时的胸有成竹,还记得赤壁之战的东风,还记得七擒孟获的宽宏,还记得他写《出师表》时的激昂,还记得他临死前的叹惋一幕幕,演出了他精彩的人生。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八阵图是他的杰作。与其说八阵图是迷宫,不如说是通向死神的悬桥。还有空城计,更是被人称道,挥泪斩马谡更是智慧的体现。倘若马谡失了街亭而不被处死,那麽蜀军军法何在,军威何在?

诸葛亮是人臣的楷模。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六出祁山,兴师伐魏。

我最不愿看到的是诸葛亮的死。

漫天的黄纸,道不完英雄的故事,汇成江湖的泪水,说不尽英雄的品格。秋风,为何这么早就将他揽入怀中,大地,你为何这么早就将他藏于你心中!五十年的他,是五千年的精华!在叹惋中,他走了。

我愿作他手中的羽扇,为他扇去烦恼,带来舒适;我愿作他手中的狼毫,为他写出激壮的文章;我愿作……

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与他说;

我有太多太多的情,要与他表;

我有太多太多的疑,要与他解;

我有太多太多的梦,要与他作。

但我不能,我是我,他是他。

不过,我还想对他说:

论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我欣赏他,但我更应有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10、八阵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能精通八阵图的人大都被认为是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军事奇才,比如历史上的风后,孙膑、诸葛亮、吴用、刘伯温等。杜牧有“功盖三分国,各成八阵图”的诗句,于此可见,精通八阵图的人有多么神通广大。吴蜀彝陵之战时,东吴名将陆逊率虎狼之师,挟胜利余威追击刘备,至奉节陷入诸葛亮的八阵图,结果晕头转向,不分南北东西,幸亏黄承彦指点迷津,才得以走出迷魂阵。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只是以江石垒成,就足以将陆逊这样的将才围在里面,若用威武之师布成此阵,加以行止号令,攻守杀伐,恐怕东吴将士就无缘再见江东父老了。由于八阵图变化莫测,使人防不胜防,因而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揭开古代阵法神秘面纱,将其深入浅出地加以诠释,并用于实践取得辉煌战绩的是龙正的《八阵图合变说》。龙正生平不详,武都人,平生喜好兵学,出入兵学百家,颇有造诣,明正德年间,莱阳人蓝章任四川巡抚,龙正为蓝章所赏识,入蓝章幕为幕僚,参议军机。当时川陕一带盗贼四起,占山为王,招兵买马,颇有声势,屡败官军。龙正建议蓝章派人到奉节鱼腹寻当年诸葛武侯所摆八阵图遣址,绘成图案,朝夕研讨、教练士卒。阵成、临敌应变,所向披靡,斩获甚众,班师奏凯,汉中乃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八阵图 杜甫拼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809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八阵图 杜甫拼音》为网友瞬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