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学情分析

《小狗包弟》教案

(2014年10月11日应邀在南昌十六中上示范课)

陈林森

【教学目标】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感受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3、归纳总结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作者的忏悔意识和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课时设计】两课时

【教学方法】

在预习基础上,探讨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介绍:了解作者及文革背景

整体把握:朗读,品味;结构,思想内容和文眼

具体探讨:作者的自省与忏悔,感悟作者情感

【导语】(略)

一、作者作品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出示课题、巴金照片)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生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革期间,巴金遭到残酷迫害。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作品简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人间三部曲》(《憩园》、《寒夜》、《第四病室》)。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散文集《随想录》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被誉为“讲真话的书”,被称为“中国的《忏悔录》”。

二、文革简介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1966年至1976年,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和江青等野心家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也称十年动乱,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搞破“四旧”,并发展为抄家、打人、毁坏公私财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焚烧,大量珍贵文物被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干部和群众遭到残酷批斗。

与课文有关的几个概念图示:红卫兵,破四旧,批斗会,武斗等。

①红卫兵:文革中的群众组织,主要由大中学校学生组成,在文革初期是冲击各级党政机关、批斗“坏人”、破“四旧”的重要力量,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卫兵的典型形象是身穿绿军装,腰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呼喊“造反有理”的口号。

②破四旧:所谓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但实际上是把一切传统文化和被认为体现封、资、修的书籍文物以及体现剥削阶级生活方式的服装等加以破坏和毁灭。破四旧造成了公私财物、古代文物的重大损失,也造成了暴力行为的泛滥和社会生活的混乱。(南昌城内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佑民寺在文革初期夷为平地,僧侣被逐出山门,三万斤铜佛像被熔化,现在佑民寺是改革开放后重建的)

③批斗会:造反派组织和群众对走资派以及其他所谓阶级敌人公开进行批判斗争的形式,一般包括大会发言、揭发批判、被批斗对象低头认罪、高呼革命口号等过程,往往还要对被批斗对象进行肉体惩罚和各种形式的折磨,有的被批斗对象甚至被当场打死。

④武斗:文革中不同造反组织之间爆发的武装冲突,开始是棍棒,后来发展到真刀真枪甚至重武器,死伤惨重。

教师补充: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大量荒唐的故事,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巴金笔下小狗包弟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

在文革中,小狗包弟的命运怎样呢?我们来看课文《小狗包弟》。

三、整体把握

(一)先请学生将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请学生甲读第1段(正音,如:满身是血xiě,头破血流、血迹xuè),以下课文请学生快速默读(4分钟)。再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3段。问:有什么词语需要解释?

(二)解决部分词语:

①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大陆从1959年至1961年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全局性的重大政策失误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②靠边:也叫“靠边站”。指文革期间领导干部或工作人员被剥夺权力或被停职的状况。

③绿草如茵:绿草长得像好像铺在地上的绿毯一样。形容草的覆盖面积大,长得茂盛。茵:垫子或褥子。区别:绿树成荫。

(三)理清全文结构,分析故事情节:

一篇小说或故事,它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假如情节比较复杂,在开端前还有什么?在结局后还有什么?(序幕;尾声)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课文的故事情节恰当地分为若干部分。(学生口答,讨论)

1.序幕(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1)

2.开端:包弟的来历(2)

3.发展:小狗包弟与家人的亲密关系(3-6)

4.高潮:红卫兵破四旧,叫喊要杀包弟。(7)

5.结局:送别包弟(8-10)

6.尾声:怀念包弟,真诚忏悔(11-13)

(四)思考:课后第一题: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处置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的不安)-歉疚(至今心不得安)

你对巴金送走包弟的行为是怎么认识的?(讨论)

1.巴金的行为是自私的。

①主观上是为了自保;

②客观上并没有出现非要把包弟送走不可的情境。

2.巴金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①文革中人人自危,随时可能遭遇不测。

②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全家人。

两种意见的评价(略)

(五)理解巴金的忏悔:

对小狗包弟表示歉疚和自责的句子在哪里,请把这些句子读出来。(请学生读出来)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分号用得很准确:前一句为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小狗而自责;后一句为自己不敢保护小狗而自责,这是道德层面,所以语气更重,并且用感叹号。)

那么,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也就是这篇课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体现全文主旨的是哪一句话?

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文革”是杀死小狗真正的罪魁祸首,巴金当时的选择实属迫不得已。然而,这位世纪老人却主动地背上了这个精神上的包袱。我们如何认识巴金的忏悔?(即: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读《小狗包弟》有如在聆听巴金老人在用心灵说话。作者表达出了对自己舍弃小狍包弟而保全自己的做法的深深愧疚,大胆地剖析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巴金写了一系列自我忏悔的文章。他忏悔自己在妻子病重时,没有努力争取看护妻子的权利,让妻子在孤独中逝世;在批判胡风的时候,他没有仗义执言,而是按照上级的布置对胡风进行口诛笔伐;当他预知第二天要挨批斗,他不有任何的抵触和反抗,而是对着镜子练习低头认罪的姿势。他的这些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里,缺少忏悔和赎罪的传统。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缺乏对人性中最深的黑暗—罪的认识与反省。西方基督教鼓励教徒忏悔。法国十八世纪思想家卢梭晚年写下《忏悔录》,追忆他的一生,对自己做过的坏事没有丝毫的隐瞒,其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二战结束后,德国人“全民忏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和解”。但在中国,除了巴金等少数几个人以外,文革的过来人少有对自己的罪行和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的人。一年前,陈毅之子陈小鲁为自己在文革期间批斗校领导发表了道歉信。陈在道歉信中说:“我的正式道歉来得太迟了,但为了灵魂的净化,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民族的未来,必须做这样的道歉。”

巴金为了自保而被迫把小狗送上解剖台,比起那些阿附权贵、落井下石、卖友求荣、诬告毁谤等行为算不了什么,但他自己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这笔“心灵的欠债”使作者的心永远在无边的忏悔中“熬煎”。巴金的忏悔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在人类中,魔鬼那样的人只有个别人,但人是复杂的动物,在人性中保存着兽性。《囚绿记》中说,每个人心中都有“魔念”。我们有时会有做坏事的冲动;有时我们不分是非,自以为做的是正常的事,但结果却伤害了他人。我们一旦做了坏事怎么办,必须认错,道歉,忏悔。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文革,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做过错事,给人带来伤害,我们可以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也许我们不能为国家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做一个问心无愧、光明磊落的人。

(六)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讨论)

作者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同时也有软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勇于解剖自己,具有反省、自律的精神。

【思考】(1)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2)这篇文章是写小狗包弟,为什么开篇先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写作方法,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探讨与点拨为主。

(首先学生齐读第1段)

问题1: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说说你的理解。(讨论)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反对残酷对待动物,宰杀动物应当减少动物的痛苦),但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当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还没有成立。作者主要是要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实是写虚的基础,写虚是写实的目的(虚就是他的忏悔精神)。思想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最后,从写作方法上说,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狗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学情分析

补充:作者通过小狗的遭遇,来反映文革的残忍、荒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非常自觉的。其实文中反映文革对人的迫害有不少蛛丝马迹,如:①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已经是血淋淋的,但在文中只是铺垫;②工商业者的遭遇,也是很悲惨的,但在文中是侧面描写,只写了“听”的效果,其实作者未必不能正面描写;③夫人萧珊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她是受到巴金的连累,但写得非常隐约,作者另有《怀念萧珊》,在这里退居“幕后”,这也是主题的需要。在文中这些对人的描写写得非常节制,就是为了突出小狗的主题。(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碰到重大题材的概率非常小,以小见大有许多情况下几乎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问题2:文章在写小狗包弟的故事之前,为什么先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讨论)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不是正题,目的是为了引出小狗包弟的故事。

除了在结构上引起下文之外,这一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在内容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有对比的作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重点是表现狗对人的忠诚,小狗包弟的故事,重点是写人对狗的遗弃(背弃),从而表达作者对人性和那个时代的反思,勇于解剖自己和承担责任的精神。此外,它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文革时期),奠定了散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3:阅读“主体”部分关于小狗包弟的描写(主要是2、3两段),说说表现了包弟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伶俐可爱,有情义,通人性。正因为伶俐可爱,后面的惨遭厄运才显得不合情理,作家一家人才愈是不忍让它离开;作者一家与它情感深厚,对它的离开也就越悲痛;也为后来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忏悔埋下了伏笔。

问题4:小狗包弟为什么会成为作者的包袱?小狗包弟作为礼物,为什么会送不出?

①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嫌疑);②“四旧”嫌疑,养狗养猫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③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也不敢和他人发生任何瓜葛,以免受到牵连(作者处于“半靠边”状态,已经不是什么“好人”)。

问题5: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这不是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所必需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文字?试从内容、思想感情、文章结构三方面选择一方面进行鉴赏。(讨论)

从内容方面来看,这段文字是写“文革”结束不久之后的庭院景象。文革结束后,巴金回到故居,但院子里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的凄凉。没有草,没有花,没有葡萄架和葡萄藤,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了爱妻和小狗包弟,一切都了无生气。这个景象与当时的季节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生态有关。粉碎“四人帮”已经三年多了,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还刚刚从混乱中走出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还没有完全的恢复,这段描写正是当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荒凉、衰败的庭院景象,实际上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创伤,是对“文革”危害和遗毒的一种无声的控诉。

从思想感情来看,很容易看出,这段环境描写是用来陪衬人的心境。学生不难找出点明此用意的句子:“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经过十年炼狱的磨难,巴金回到了他的故居,但他目睹“满园的创伤”,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眼前的物是人非,使他不由得陷入往事的回忆,他怀念妻子萧珊,也怀念小狗包弟,这种怀念都带着深深的歉意。由对小狗包弟的怀念,进而在回忆往事时,巴金先生也深切怀念萧珊,深切怀念那段平静的幸福时光。只是这篇散文是专为小狗包弟写的“祭文”,出于文章主题的需要,作者对萧珊的怀念在本文中表现得非常节制。例如该段有一句话:“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我想念我的妻子萧珊”,而要拐弯抹角,用婉曲的手法?就是为了避免因对爱妻的怀念,而冲淡了纪念小狗包弟的主题。一般来说,对一个人的怀念,特别是对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的怀念,应当远远超过对宠物的怀念,如果原文写作“我想念我的在‘文革’中病逝的妻子萧珊”,势必使这句话分量很重,从而干扰本文的主题。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段环境描写放缓了叙述的节奏,也把读者的思绪从文革的岁月拉回到今天的现实。文章的主体是小狗包弟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用回忆的方式叙述的,但是一头一尾,作者却是立足于今天(1980年),立足于现实,这便是通过“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这句话,将时间由文革期间过渡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时间的转换严密无隙。小狗包弟的故事,特别是它的悲惨结局的叙述,是紧张的,密致的,在此之后,转入庭院环境的描写,使整个文章的节奏有了变化,有张有弛,有紧有松,表达方式也多样了,在这种变化中,也使读者有了联想和咀嚼的余地,从而更好地从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思考故事的人文价值。

问题6:日本友好人士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在文中出现3次,说说这一句话每一次出现的理由。(不用幻灯片)

第一次问“您的小狗怎样?”表达了由起女士对包弟的喜欢,和对包弟命运的关切。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召开时间是1966年6-7月间,当时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外国人士关心小狗的命运,表现了对中国形势的忧虑。

第二次问“您的小狗怎样?”表达了作者现在对小狗包弟的怀念,其中还暗含着对妻子萧珊的怀念。

第三次问“您的小狗怎样?”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对小狗包弟的怀念过渡到对包弟悲惨命运的记叙。

问题7:归纳一下,本文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讨论)

(1)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人民命运的痕迹。

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补充:我们在初中学过《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等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2)巧用对比:

①狗与人的对比:狗:忠诚,可爱,有人情味;人:冷漠、残忍,背弃。

②两条狗的故事的对比: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写狗的忠诚);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写人的背弃)。

③前后情感的对比,如轻松与沉重。

(3)语言朴素,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这也是巴金一贯的文风。

※如果时间有富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本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

【课外作业】

拓展阅读:

①钱理群:《作为个体的人的巴金》(2004)

②巴金:《怀念萧珊》(197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8884.html

更多阅读

《花样跳短绳》教案 小学二年级跳短绳教案

《花样跳短绳》教案授课年级:水平三上课人数:64人教者:郑金国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以教师的引导,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电子邮箱的申请》教案 申请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的申请》教案杜泽镇中心小学 杜幸芝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以及电子邮件的优点。2、学会申请电子邮箱。3、利用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4、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时代沟通的能力,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 障碍接力赛作文200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聆听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 聆听 公鸡母鸡 教案

聆听 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帮助学生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学习小姑娘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活泼抒情的情绪;

声明:《《小狗包弟》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学情分析》为网友人潮拥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