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

《战争与和平》名著导读
一、【作者档案】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他在俄国文坛活动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图拉省可拉皮文县雅纳斯·波良纳的一个大贵族伯爵家庭里,他得父母在他幼年时就先后离世,但是他的童年时代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19世纪5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青年》,组成自传性三部曲,通过贵族少爷尼考林卡的成长史,批判了贵族恶习和偏见,并且指出尼考林卡同情劳动人民,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书中那个美丽而闲适的地主庄园以及聪明天真、善良幻想的小主人公尼考林卡,就是作家对自己早年生活及个性的真实写照,也体现早期的思想和创作的探索。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入法律系,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他退回到了亚斯纳雅·波利亚纳,尝试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结果以失败告终。1851年,他自愿到高加索参军,曾经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他根据自己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见闻而写的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热情赞扬了俄国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上层贵族军官的腐败。《一个地主的早晨》则记载了作家青年时期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农事改革的体验,第一次提出了地主与农民的关系的问题,表现了反农奴制的倾向。《琉森》则是他旅行西欧时的产物,其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又片面地全盘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另外中篇小说《哥萨克》通过贵族青年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而到高加索和哥萨克过自由生活的故事,表现贵族“平民化”的思想。这是60年代农奴制
改革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在托尔斯泰思想上的反映,体现了他精神探索的进程。总之,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批判主义不断加强。在艺术上,显示了对人物心理分析的独特才能。根据作家的早期作品,车尔雪夫斯基指其创作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的纯洁。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托尔斯泰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也是他思想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的最著名的三部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得不朽名著,为人类文化艺术留下一份珍贵得遗产。他花费了6年时间写作《战争与和平》,1877年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以安娜和列文两个主人公的生活为线索,从政治、经济、道德、家庭各方面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现实。这部作品已没《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了矛盾、紧张和恐惧的心情。作家在60年代的思想矛盾,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和“爱”的乌托邦理论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更多的流露和表现。意思想探索继续深入,他对贵族资产阶级的批判逐步加强,艺术上也已达到成熟的地步。
1881年,为照顾子女上学,托尔斯泰一家迁居莫斯科,直到1901年才回到自己的庄园。这一时期,他对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他后期的一些作品,如剧本《黑暗的势力》、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和《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等,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都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的变化。《复活》还表现了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作者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观点也在小说后半部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910年10月28日,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年逾古稀的托尔斯泰决心摆脱贵族生活,离家出走,10天后,孤身病逝在一个铁路小站上。


0

2楼

托尔斯泰作为一名大师,既能够宏观表现历史画面,驾驭多线索的结构,也善于刻画微观世界,洞察人类心灵。他描写人物的技巧,力求最充分反映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语言的精炼,为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二、【内容提要】
1805年,拿破仑征服欧洲之后便向俄国进军,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虽然战事当前,但俄国的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依然很悠闲,而且照样举行社交舞会。
在宫廷女官安娜·舍莱尔举行的晚会上,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许多达官贵人都出席了。舍莱尔和瓦西里·库拉根公爵谈到了战争,他们觉得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拿破仑已决心要入侵俄国,而俄国也做了准备。舍莱尔认为拿破仑是个大恶棍,只有俄国沙皇才能拯救欧洲。就在他们谈话时,彼埃尔来了。他是彼得堡最富有的世家别素霍夫老伯爵心爱的私生子,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彼埃尔接受过自由思想的熏陶,他不认为拿破仑是个暴君和野心家,反成拿破仑为伟大的人,结果遭到了很多在场很多人的攻击。青年公爵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看到自己的朋友处境有点不妙,就出面替他解了围。安德烈是个严肃诚挚、博学多识的贵族青年,从内心深处看不起那些显贵的人,认为贵族生活空虚无聊,正准备到军队里去干一番事业。两位年轻人谈话十分投机。
彼埃尔回到彼得堡后,一度沉溺于放荡生活。一次因与库拉金公爵的儿子阿纳托尔等人一起酗酒胡闹,被逐出彼得堡。他后来到了莫斯科。老别素霍夫去世后,彼埃尔继承了老伯爵的一大笔遗产,摇身一变成了莫斯科数一数二的富人,成了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势利的瓦西里·库拉根公爵是别素霍夫伯爵的远亲,他也想弄到点儿遗产。为此,他耍了不少险恶的手段,最后他终于得逞了,因为,他把貌美但品行不端、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彼埃尔。可是彼埃尔有所不知,爱伦虽然容貌妩媚、神情迷人,却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结婚后不久,彼埃尔就听到关于爱伦和军官道洛霍夫之间有暧昧关系的传言,他忍无可忍,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便与对方决斗。在将一大部分财产留给爱伦以后,旋即与她分居。
安德烈决心要干一番事业,就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毅然去了前线,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和荣耀,能够开始自己的事业。在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国大败饿、奥联军。安德烈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坚毅、他高举着军旗冲锋陷阵,最后身负重伤昏倒在战场上。安德烈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照顾,渐渐恢复了健康。面对无际的苍穹,安德烈感到个人功名的渺小。伤愈后,他历尽了各种艰难回到家,当天晚上,他的妻子莉莎为他生下一个男婴,不幸的是,莉莎在分娩中死去。妻子难产死去,生活的挫折,使安德烈非常痛苦和绝望,精神极度颓废。一次,安德烈因为贵族会之事去拜访罗斯托夫公爵,他立即被充满生命力、美丽动人的公爵女儿娜塔莎所吸引,对她一见钟情。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和事业。彼埃尔的来访触动了安德烈,娜塔莎的生命力进一步使他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他在农庄里实行改革,并参加当时俄国的一些政治活动。1807年,饿、奥联军在彼埃劳与法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站住呢个,双方损失都很惨重。6月,拿破仑和沙皇签署了和平协定,暂时的和平生活开始了。
不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是他们的婚事遭到了安德烈父亲的反对,最后双方约定一年以后结婚。而此时的娜塔莎,禁不住爱伦之兄阿纳托尔的诱惑决定与之私奔。这对安德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到外国修养去了。
1812年6月,拿破仑率先撕毁了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攻打俄国。库图佐夫被任命担任总司令,他请安德烈和他一起抗击法军。8月26日,俄、法两国军队在鲍罗金诺进行了一场大战,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在战斗中,安德烈的腹部受了重伤。最后,库图佐夫只能从莫斯科撤退出来保存俄军的实力。在莫斯科大撤退中,娜塔莎在伤员中意外地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而这时的娜塔莎终于认清了阿纳托尔的本质——一个花花公子,她真诚地向安德烈谢罪后并悉心地照顾他,安德烈原谅了她。同时,安德烈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最后在娜塔莎的臂弯里平平静静走到生命的终点。


3楼

彼埃尔因为家庭不幸,一直在探索生活的真谛。他迷恋过共济会,想借着宗教摆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他也在自己的领地上实行改革,致力于解放农奴的工作,但是没有成功。卫国战争开始后,他上了前线,也参加了战斗,组织民团并接受了战火考验。法军进入莫斯科后,几乎把莫斯科烧成了火海。彼埃尔完全改变了对拿破仑的看法。彼埃尔决意留在莫斯科,做一名民族英雄,刺杀拿破仑。他装扮成穷困的农民,藏了匕首,寻机刺杀拿破仑,险些送命。但是他为了营救大火中的一个女孩,被法军抓化住。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
拿破仑的军队使人民流离失所,士兵怨声载道。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军在莫斯科大肆抢劫,军纪变坏,军队从此开始瓦解,成为一群落荒而逃的乌合之众。在哥萨克人的不断骚扰下,大量俄国战俘被解救,彼埃尔获得自由。在俄军主力奋起反攻,俄国人民团结打击下,法军溃败。拿破仑疲惫地等待着,希望沙皇要求和他签署和平协定,但是这一天迟迟没有到来,他只好放弃莫斯科撤退到法国。在溃退途中,法军不断遭到俄国军队和游击队的袭击,损失惨重,最后拿破仑只带着三万残兵逃出了俄国。彼埃尔则被游击队救出,返回莫斯科。
经历劳役磨难的彼埃尔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苦难,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后来,彼埃尔回到了莫斯科,此时爱伦在放荡中因误服堕胎药而死去,娜塔莎已经长成美丽动人的大姑娘。见到娜塔莎后,彼埃尔深深地爱上了她。他适时地向娜塔莎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娜塔莎接受彼埃尔的求婚,两个人从此开始了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娜塔莎更加勤劳能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丈夫和孩子。结婚八年后,他们生了四个可爱的孩子,发现现实生活和他们过去梦想的一模一样。婚后,彼埃尔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娜塔莎则成为一位贤妻良母。
三、【个性导读】
俄国最杰出的爱国主义长篇小说,就是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1863年至1869年完成的诗史性宏伟巨著《战争与和平》。小说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沙龙谈论对拿破仑作战的事写起,中经俄奥在《战争联军同拿破仑军队在奥斯特里奇会战、1812法军对俄国的入侵、鲍罗金诺会战、俄军撤出莫斯科、法军全线溃败,至1802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的酝酿为止。小说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背景,以包尔康斯、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家族的家庭生活为主线,气势磅礴地再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广泛而细致地展示了俄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原貌,广泛展现了19世纪前15年中前方和后方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的广阔画面。作品中有大量战争的描写,如申格拉本和奥斯特里茨会战,斯摩棱斯克大火,波罗金诺大会战,法军进入莫斯科,莫斯科大火,法军全面溃退等,但随着焦点的变换、交叉,一个个构思高明却显得不连贯的场景都环环相扣地发生在贵族的圈中。这一切都使作品的主题“战争与和平”鲜明地镌刻在读者心中。
《战争与和平》规模庞大,人物众多,精彩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动人的场景层出不穷,纷繁的事件互相交错。整部小说有如海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浪汹涌,极具魅力。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尽管内容复杂、卷帙浩繁,但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作者把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都以“战争”和“和平”为中心加以安排。重要的历史人物只在历史活动的重要时刻出场,,而几个贵族家庭的历史则是小说的基本内容。托尔斯泰以深挚的感情,优美、深刻的笔触创作了一部壮丽、精美的文学精品。作品中景色描绘与人物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如奥斯特里茨的天空,春天的白桦林都跟安德烈的心理变化密不可分。整部作品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优美的散文中插入大段雄辩力的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历史、哲学观点,是这部巨著的又一艺术特色。这部巨著被认为是“我们时代最浩瀚的诗史,是现代的《伊利亚特》”当之无愧的。


6楼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著。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文段出自《〈战争与和平〉断想》)
[名家点评二·陈慧敏 ]
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里探索了一个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 ,即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这就是
:只有内心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 ,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只有那些内心丰富、善良 ,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被誉为“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为其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这部巨著里
,伟大的艺术家探讨了一个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正像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
:“应当探求那种因为自己的影响而产生美的东西 ,而应当避免那种因自己的影响而产生丑的东西 ;应当替人和生物求索善良 ,救助和服务精神,如果一切皆善
,就一切皆美。”(文段出自《真正的美丽与爱情——从〈战争与和平〉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审美观与爱情观》)
[名家点评三·顾天立]
据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生前曾多次诵读关于冬猎的章节;普列汉诺夫称圣诞夜驾撬车的场景是“无与伦比的”;福楼拜读了包括这三段场景的前两卷,压抑不住对同行极度敬倾之情,说:“简直令人叫绝,……我在读它时屡次高兴地交出声来……”
小说中,作者往往在展开故事情节时,把笔锋一转,稍稍偏离主导的情节线索,若即若离,从容有致地对自然风光、风情习俗、天赋爱好、甚至丰盛佳肴、待人接物等作翔实、独立的艺术刻画,这种文学描写被屠格涅夫成为“风习素描”。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风习素描规模更大,它们在小说中已不是片言只语式的插笔,而是成为能相对独立的篇章,具有很高的认识与审美价值。得力于这种风俗习俗描写,使《战争与和平》始终响彻青春与生命的欢快乐调,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和谐迷人的诗意,使小说笼罩这鲜明辉煌的氛围,处处散发着俄国大地的泥土气息,又时时传达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有鉴于此,有人誉《战争与和平》为“俄国人民的伊利亚特。”(文段出自《昂扬·纯净·明朗——〈战争与和平〉中的“风习素描”》)
[名家点评四·周大新]
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这是他用他的书给我的最重要的劝告。……他熟悉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照说他该去写上流人士的闲情逸致,去写他们的觥筹交错,去写他们的离愁别绪,但他没有,而偏去写一个女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去写俄法战争中惨死战地的士兵。他笔下响着底层人民的呻,让人看了心一下子被抓紧,胸腔里陡添一股沉重,从而使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生出要对社会进行改造的冲动。……他给的另一个劝告是要向世界呼唤爱。对爱人、爱己、互爱的呼唤浸透了三部书的字里行间。在《战争与和平》中,他把俄法战争的惨状写得淋漓尽致的目的,是呼唤他对他国、他民族的爱……要多关注女性的命运,也是他给我的劝告之一。在他的三部重要作品中,他一直关注这女性的生存境况,把许多笔墨都给了女性角色。安娜·卡列尼娜、玛丝洛娃、娜塔莎是他写得最动人和最感人的形象。除了这三位之外,《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吉蒂和朵丽,《战争与和平》中的马芒托娃小姐、纳塔丽·劳斯托娃伯爵夫人、罗利亚小姐、玛丽小姐、丽莎夫人等,都写得极其生动。这些音容笑貌各异的女性形象,使读者不能不去想许多和女性有关的问题:自从人类进入父权社会以后,女性的命运多由男人决定,许多女人承担这受歧视、受虐待、受欺负、受污辱、受迫害的角色。而女性身上又更多地存在着善和爱这两种与人类前途紧密相关的东西。(文段出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劝告》)


7楼

[名家点评扫描]

说《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罗斯大地的伟大作家,说俄罗斯大地有权利以他为骄傲并且应该爱他;……所以有这些确实如此,全都正确,无可争辩。——普列汉诺夫

在托尔斯泰那里,“大自然不是被写出来的,而是活在我们伟大艺术家身上。有时大自然甚至仿佛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普列汉诺夫

距今一百多年前,俄罗斯这个伟大的心灵的光焰照亮了大地;这个心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照亮了我们青年时期的最纯洁的光芒。在十九世纪行将结束时阴霾重重的暮色中,它是颗安慰之星,它的闪光吸引着、抚慰着我们青年的心灵。——罗曼·罗兰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罗曼·罗兰

《战争与和平》的艺术独特性:“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这是真实的俄罗斯”,是一部“独创的、博大的作品,它融史诗、历史长篇小说和道德随笔于一体。”——屠格涅夫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别出心裁而同时又包罗万象的佳作,一身兼备“史诗、历史小说和风习素描的特征” ——屠格涅夫
托尔斯泰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列宁
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高尔斯华绥
五、【精彩篇章】
[精彩篇章一·第9卷第15章]
罗斯托夫以自己锐利的猎人的眼睛第一个望见这些蓝色的法国龙骑兵追赶我们的枪骑兵,队形混乱的枪骑兵人群和追赶他们的法军龙骑兵越来越接近了,已经可以看见这些在山上显得很小的人们如何互相厮杀、追赶,如何挥舞胳膊或佩刀。
罗斯托夫像看猎犬逐兽似的看着面前发生的一切。他以嗅觉感觉到,如果现在与骠骑兵一起冲向法军龙骑兵,他们会站不住脚的;可是,如果要冲锋,就得即刻冲锋,一分钟也不能拖,否则就迟了。他环视自己周围。大尉就站在身旁,也目不转睛地望着下面的骑兵。
“安德烈·谢瓦斯季扬内奇,”罗斯托夫说,“要知道我们可以冲垮他们……”
“是厉害的一着,”
大尉说:“确实……”
没有听完他的话,罗斯托夫就策马驰到骑兵连前面,没有等他发出出击的口令,跟他有同感的整个骑兵连,都随他之后驱动了战马。罗斯托夫自己不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又为何这样做。他做这一切,正像他在打猎时所做的一样,不假思索,不假考虑。他看见龙骑兵走近了,他们在奔驰,队形散乱;他知道他们会支持不住的,他知道,时机只在转瞬之间,稍一放过,就一去不复返了。炮弹那么激烈地在他周围咝咝呼啸,战马是那样跃跃欲奔,以致于笼它不住了。他策动了战马,发出口令,在此同时,他听见身后展开队形的骑兵连的得得马蹄声,他们飞奔着冲向山下的龙骑兵。他们刚下山,大步的奔驰自然而然转为疾驰,越接近自己的枪骑兵和追赶他们的法国龙骑兵,就越驰越快,离龙骑兵很近了,前面那些看见骠骑兵的龙骑兵开始向后转,后面的停住了。怀着堵截狼的心情,罗斯托夫完全放开自己的顿河马,疾驰着堵截队形混乱的龙骑兵。一个枪骑兵停下来了,一个步兵伏下身子以免被马踩着,一匹失掉了马鞍的马混在骠骑兵中间。几乎所有的法军龙骑兵都向后奔逃。罗斯托夫挑了一个骑灰马的龙骑兵紧追下去。途中遇见一个灌木丛;那匹骏马驮着他飞跃而过,差点把尼古拉掀下马鞍,眼看再有几秒钟就可以追上那个他选作目标的敌人。这个法国人根据其制服来看大概是个军官,他在灰色马上弯着腰,用佩刀赶马飞奔。顷刻之间,罗斯托夫的战马的前胸已碰着那个军官的马屁股,差点把它撞个四脚朝天,就在同一瞬间,罗斯托夫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就举起佩刀,照着那法国人劈去。


8楼

就在他这样做的同一刹那,罗斯托夫全身劲头忽然消失了。那军官倒下了,与其说他是由于刀劈,不如说是由于马的冲撞和恐惧,他的肘弯上方只受了一点轻伤。罗斯托夫勒住马,以目光察看自己的敌人,好看看他战胜了谁。那法军龙骑兵军官以一只脚在地上跳着,另一只脚挂在马蹬上了。他吓得眯缝着眼睛,好像等待随时可能的新的打击,皱着眉头,带着恐怖的表情从下往上望着罗斯托夫。他的脸色苍白,沾满泥泞,头发淡黄色,年轻,下巴上有个酒窝,一双浅蓝色的眼睛,完全不像战场上含有敌意的脸,而是最平常和最普通的脸。在罗斯托夫还未决定拿他怎么办之前,这军官就喊道:“Jemerends!”①他慌里慌张地想从马蹬里抽出脚来,但是抽不出来,一对惊慌的蓝眼睛,不停地望着罗斯托夫。驰过来的骠骑兵帮他把脚抽出来并把他扶到马鞍上,骠骑兵们从四方收容龙骑兵;有一个受了伤,满脸是鲜血,仍不愿放弃自己的马;另一个抱着骠骑兵坐在马屁股上;第三个由骠骑兵扶着才爬上马背。前方法军步兵一面奔跑,一面射击。骠骑兵们赶忙带着自己的俘虏驰向后方,罗斯托夫同别人一起驰向后方,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使他胸中发闷。他俘虏这个军官并劈他一刀所引起的某种模糊的、混乱的感觉,他无论怎样也不能向自己解释。
奥斯特曼·托尔斯泰伯爵迎着回来的骠骑兵,他叫来罗斯托夫,感谢他并说他将向皇帝报告他的英勇行为,申请授予他圣乔治十字勋章。当人们叫罗斯托夫去见奥斯特曼伯爵时,他记起自己不待命令就发起冲锋,现在长官传唤他,一定是为他的擅自行为而处罚他。所以奥斯特曼一番赞扬的话和许诺给他奖赏,本应使罗斯托夫受宠若惊;但是仍然有一种不愉快的模糊的感觉使他恶心。“是什么使我痛苦不堪呢?”他问着自己离开了将军。“是伊林吗?不,他安然无恙。是我做过什么丢脸的事吗?不,没有那回事!”某件类似后悔的事折磨着他。“是的,是的,是为那个下巴有一个小酒窝的法国军官,我清楚地记得,我举起手臂又停住了。”

罗斯托夫看见被押走的俘虏,于是驰到他们后面,要看看自己那位下巴有酒窝的法国人。他穿着古怪的制服坐在骠骑兵的焦躁不安的马上,神色不安地望着四周。他手臂上的伤几乎不算是伤。他向罗斯托夫装出笑脸、向他挥手致意。罗斯托夫就是这样也觉得不好意思,有点害臊。
当天和第二天,罗斯托夫的朋友和同事们发现他闷闷不乐,他不是寂寞,不是生气,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神情专注。他毫无兴致地喝酒,尽量一个人躲起来思索着什么。
罗斯托夫老在想那使他惊奇的辉煌的战功,赏给他圣乔治十字勋章,甚至获得勇士的名声——他有一点弄不明白。
“如此看来,他们比我们还害怕!”他想。“这样就称为英雄气概吗?难道我这样做就是为祖国吗?那个生个小酒窝和蓝眼睛的人有什么罪呢?他多恐惧啊!他认为我会杀死他。
为什么我要杀他呢?我的手发抖了。可他们授给我圣乔治十字勋章,我一点也不明白!”
可是,当尼古拉为这些问题操心,怎么也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什么折磨着他时,服役的幸运车轮又转到他身上。在奥斯特罗夫纳战役后,他首先被提升了,把一个营的骠骑兵交给他指挥。当需要勇敢军官的时候,人们把委任给了他。
注释:①法语:我投降。
[精彩篇章二·第13卷第19章]
人在行动时,总有一个目的。要走一千里,就会想到千里之外有好的东西。为了取得动力,必须想到前面就是乐土。
法国人在进攻时,乐土是莫斯科,在退却时,乐土是祖国。但是祖国太远。一个千里之行的人要忘掉最终目的,他要对自己说,今天走四十里,在那里休息、过夜,于是这第一行程的宿营地遮掩了最终目的,把一切愿望和希望集中起来了。个别人的意图,往往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对于沿斯摩棱斯克旧道撤退的法国人,作为最终目的的祖国,太遥远了。最近的目的是斯摩棱斯克,去那里的心愿和希望,在人群中大大加强了。这并非是他们知道在那里有丰富给养和生力军,也不是因为他们说过这种话(相反,军队的高级官员和拿破仑都知道,那儿粮草并不多),而是因为唯此才能赋予行动以力量和忍受现时的煎熬。他们,不论是知道或不知道,都同样欺骗自己,把斯摩棱斯克当作乐土,向那儿疾奔。


9楼

法国人上了大路,以惊人的毅力和空前的速度,向假想目标奔逃。除了共同的意愿把他们结成一个整体和赋以力量之外,另一种原因是他们的数量。如同物理学的引力定律一样,他们那巨大体积本身就吸引着一个个原子似的人。他们以千百万个集体有如一个整体的国家向前移动着。
他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愿望——当俘虏,摆脱一切恐怖和不幸。但是,一方面奔赴目的地斯摩棱斯克的共同愿望把每个人吸引到同一方向;另一方面,总不能一个兵团向一个连投降,虽然法国人利用一切机会离队,找借口投降,但这种借口并不常有。人数的密集和运动的迅速使他们失去这种可能,同时使俄国人难以阻止法国人全力以赴的运动。不到一定限度,物体的任何机械断裂都不能加速腐败的过程。
一堆雪不能一下融化。有一定时限,早于时限任何热力都不能使之融化。相反,气温越高,残雪越坚固。
俄军将领中除了库图佐夫,没有人懂这个道理。在已判明法军沿斯摩棱斯克大路逃跑,科诺夫尼岑在十月十一日的预见实现了。将领们想立功,想切断、截击、俘虏、歼灭法国人,都要求进攻。
只有库图佐夫一人全力(每个总司令的力量都很小)反对进攻。
他不能对他们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话:"何必去打呢?何必封锁大路呢?损伤我们自己的人,残忍地屠杀那些不幸的可怜的人?既然从莫斯科到维亚济马未经战斗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军队,现在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他从他那老年人的智慧中阐述能使他们懂得的道理,他对他们讲"金桥"①,可是他们讥笑他,中伤他,他们大发脾气,在那头已被打死的野兽面前威风凛凛。
在维业济马附近,叶尔莫洛夫、米洛拉多维奇、普拉托夫及其他人等,距离法国人很近,他们按捺不住要切断和歼灭两个法国兵团,为了向库图佐夫报告他们的意向,他们给库图佐夫送去一封信,但信封里面袋的不是报告,而是一张白纸。
尽管库图佐夫尽可能约束军队,我们的人还是出击了,努力进行堵截。据说,一些步兵团队奏着乐,擂着战鼓,向前冲锋,杀死了好几千人,自己也损失了好几千人。
但是,切断——并没有切断和歼灭任何人。法国军队在危险面前抱得更紧,法国军队一面继续沿着注定灭亡的通往斯摩棱斯克的道路奔逃,一路上不断地被融解掉。
注释:①金桥:意为给败军留一条逃路。
六、【经典名句】
在起程和生活改变的时候,能够考虑自己行为的人们,通常时怀着严肃的心情。再这个时候,通常是检查过去,计划未来。
不要为自己希求任何东西,不要寻觅,不要焦急,不要欣羡。人类的将来和你的命运是你不应该知道的;但你得这样地生活,就是要对一切有所准备。
越过这条界线,好像越过生死的界线的一步,便是——不可知,痛苦和死亡。
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没有别的了。
最高的智慧和真理好像最纯净的氺,我们都希望吸取它。
每一个人的生活有两方面:一、他的个体生活,这生活的兴趣越抽象,就越自由;二、他的基本的群体生活,他再这里边不可避免地遵守为他规定的法则。
一个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就像一个失去贞操的少女。
用人类的爱来爱一个你觉得可爱的人,那是办得到的,但是对于一个敌人,就非用神圣的爱来爱不可了。
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10楼

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我真是幸福,没错。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有不存在。

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地举了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七、【相关链接】
[链接一·我爱真理,非常爱真理]
托尔斯泰整整一生都在探索和试图揭示让人类幸福的真理。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像个普通农民干活,尽自己所能帮助穷苦人。1910年11月6日晚,在他去世前夕,托尔斯泰把儿子谢尔盖唤到跟前,吃力地低声说道:“谢廖沙!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这是他最后几句话。
[链接二·托尔斯泰:“我在努力写人民的历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在托尔斯泰写这部小说之前,几乎所有的史书和史学家都厚颜无耻地把卫国战争胜利归功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他手下的将军们。不过,托尔斯泰在研究了于1812年战争有关的资料后,揭穿了这种流言,肯定地指出:俄国人民才是这次战争中的真正的英雄、战胜敌人的主要动力。在书中,他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因为他是个可怕的“人民的刽子手”,而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具有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带着它全部的纯洁和力量浸透了他的全部身心。”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因为他喜欢“人民的思想”,想写一部“人民的历史”,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热爱其中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人民的思想”。
[链接三·世间最完美的坟墓]
按托尔斯泰的遗愿,他被安葬在扎卡斯峡谷的一片橡树林中。他的长眠之地体现了他一生的性格——朴素,连一块墓碑也没有,由于教会的迫害也没有十字架。但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这是“世间最完美的坟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这个世界在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在得知托尔斯泰去世的消息之后,一个叫伊柳叶的七岁俄国小男孩给作家高尔基写了一封信,他伤心地说:“俄国所有的作家都死了,只有您还活着。”
高尔基马上给伊柳叶写了激情洋溢的回信。“是的,”他写道,“作为一个人,托尔斯泰死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还活着,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过了若干年以后,当你稍稍长大一点,开始能够自己阅读托尔斯泰美好的作品的时候,你,亲爱的孩子,就会带着巨大的欢心感觉出来,托尔斯泰是不会死的,他——和你在一起。瞧,他会用他的作品给你带来愉快的时光。”
[链接四·伟大的史诗]
从1863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付出了整整六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参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杂志,信件日记,档案材料等等。收集资料之多,可抵得上一个图书馆。除此之外,他还亲自考察过战争的现场。创作态度之严谨,令人钦佩。
《战争与和平》被罗曼·罗兰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现代的《伊利亚特》。”而英国作家毛姆也同样为这部作品所折服:“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巴尔扎克,但最伟大的小说确实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的场面如此广阔,涉及到一段如此重大的历史时期,人物又如此众多,不但以前没有人写出这样的小说,就是以后我想也不会有人再写的。它理所当然被人们称为史诗。我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小说配得上这个词。”
[链接五·一言难尽的拿破仑]
1812年,意图称霸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大举进攻俄国。不屈不挠的俄国全体人民奋起抗击侵略,捍卫民族尊严。
可以说,拿破仑是法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他曾经率领法国军队先后多次打垮欧洲各个封建君主过组织的“反法同盟”,包围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还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至今还发挥这重要作用。


11楼

不过,拿破仑同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自己加冕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远离人民,统治人民。他在1812年对俄国所进行战争是一张非争议的侵略战争,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毫不客气地把拿破仑描写成了一个身材短小、狂妄自大、独断专行、浮夸做作的家伙。书中有一处写到拿破仑看见战场上横陈着无数尸体时,竟然觉得战场美轮美奂,突出地渲染了拿破仑的残酷无情。海明威就此指出,书写拿破仑形象的并不是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托尔斯泰,而是作为一名俄罗斯军队军官的托尔斯泰。
[链接六· 银幕上的《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电影才刚刚兴起。有一次,托尔斯泰曾兴致勃勃地对来访的作家安德烈耶夫表示,要尝试写一下电影文学剧本。“因为电影是大多数群众,甚至世界各国人们都看得懂的。”
遗憾的是,一直到去世,托尔斯泰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过,1956年,意大利导演第诺·德·劳伦梯斯把他的《战争与和平》搬上了银幕,由著名的美国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和丈夫梅尔·菲热及亨利·方达共同主演。
1964年,前苏联导演邦达尔·丘克在政府支持下也把《战争与和平》拍成了电影。这部电影长达六小时,获得了1967年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趣的是,邦达尔·丘克发现,尽管托尔斯泰没有看到过电影,但《战争与和平》的许多章节,不用改编就是电影的分镜头剧本,伟大的作家似乎早就预见了自己的这普小说会被拍成电影。
[链接七·“痛苦的选择”与“死亡预演”]
托尔斯泰一生都不满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始终在历史和现实中探索俄罗斯的前途。晚年追求生活平民化,宣布放弃遗产,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人们痛苦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波里亚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让安娜以“迷茫——出走——死亡”这样悲剧性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解脱,这种解脱左后又不幸成为作家本人的死亡预演。
托尔斯泰在临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很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八、【思维拓展】
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为何被称为一部史诗式的作品?
[提示]:这部巨著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事件,以别素号夫、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何库拉根四个贵族的生活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通过再战争与和平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全书共500多个人物)的活动,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提出了许多社会何道德问题。
在书中,托尔斯泰肯定了这次战争是俄国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赞扬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小说描写广泛展开的游击战争,刻画了一系列普通士兵和接近人民的军官的英雄形象,正确地指出它是人民的高度熬过主义精神的直接结果。同时,还揭露与谴责了以发西利·库拉根公爵一家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特别对库拉根的女儿爱伦的荒淫糜烂的生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②为什么说在《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是最动人的妇女形象?
[提示]:娜塔莎天真活泼,感情真挚,热爱生活。当安德烈产生厌世思想的时候,娜塔莎的出现立刻唤醒他青春的活力。她比周围的人都更接近人民,富有民族的感情。莫斯科撤退时娜塔莎的高尚行为表现于她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她结婚后,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忙碌之中,又成了作者理想化的贤妻良母。
③《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什么?三个主要人物各有何特点?
[提示]: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时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
年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正义性质,歌颂了俄国军民微微包围祖国神圣土地和侵略者战斗的英雄气概及在反侵略战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对远离人民、对祖国命运漠不关心的贵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但却对宗法式的庄园贵族加以理想化。
小说突出描写了三个中心人物:安德烈、。通过他们探索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表现出安德烈孤傲坚强,始终浪漫而富于幻想,后因重伤和与普通士兵的接触而理解到生活的意义,同情人民,最后负伤而死,死前接受了《福音书》的教义。彼埃尔淳朴善良,虽办过慈善事业,从事过军事改革,但都厌倦,后因从军与普通士兵接触,获得了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同情民众,作战勇敢,但后来行刺被俘虏却接受了宿命论思想: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主张“积极德行”革新社会。娜塔莎天真活泼,感情真挚,热爱生活,她接近人民,富有民族的感情,是作者理想化的贤妻良母。
④通过阅读《战争与和平》,简述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总体特点。
[提示]:托尔斯泰再艺术上善于创新。他扩大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大体可归纳为:
(1)批判跑路的深刻性。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面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2)细腻的心理描写。他善于表现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逼真,被誉为“心灵辩证法”。
《战争与和平》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
(3)辛辣的讽刺手法。或直接讽刺,或间接嘲笑,手法多样。
(4)鲜明的对比手法。有场面之间的对比,有形象之间的对比,有大自然与社会的对比等等。
⑤托尔斯泰特有的“心灵辩证法”是什么?
[提示]:托尔斯泰特有的“心灵辩证法”是他特有的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其一《善于通过人物本身的心理状态表现自身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二,善于对人物自我矛盾的心理作细致具体的描绘。
九、【版本推荐】
推荐译本: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董秋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3楼

欣赏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8921.html

更多阅读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语录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1)文章导读:门当户对很重要。高攀的结果是很痛苦的。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嫁到富人家,就变成高级佣人,多做事,行;享受,你不行,因为你不配。一个穷人家的儿子娶富人家的女儿,就变成长工,长期的工人。现代人不妨听父母之命,让

《傅雷家书》作品导读及训练题 傅雷家书名著导读ppt

《傅雷家书》作品导读及训练题一、作者介绍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  翻译作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二、作品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

名著新增篇目复习:《骆驼祥子》

名著新增篇目复习:《骆驼祥子》(一)填空、选择题1.《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__满_族,___北京__(籍贯)人,有___人民艺术家____的称号。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

声明:《《战争与和平》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为网友眠敲鐘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