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宁,一个女人的史诗 一个女人的史诗pptv

李秀宁,一个女人的史诗 一个女人的史诗pptv
中华上下五千载,后世耳熟能详之女子,屈指可尽.然其或为青楼女子,艳名远播.或为文弱诗人,命途坎坷,或为宫中妃嫔,姿色为先,史书谓之殃民祸国者哉!纵观通史,集胆识谋略于一身,运筹帷幄,操纵九州之女子,鲜矣!吕后,武氏则天,孝庄,慈禧者,后世传诵之人也,覆雨翻云,君临天下,彪炳青史,万众瞩目.然余独爱李唐三公主也,若论文治武功,余以为,无人能出其右矣.然史书寥寥几笔,一语带过,余心甚为不平,遂作此文以慰之.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李渊之所以能在短短七年内就一统中原,建立李唐王朝,是与他所生的一帮儿女分不开的.李建成李世民不用多说,史书详细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然而与他们并肩御敌的同胞妹子,史书却几乎懒得理她.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中国通史,新唐史还是旧唐史,它们宁愿一笔不落的记录某个嫔妃的鞋子上绣的图案,都不愿对一位女将军多费一字.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历史是男人写的,在男人统治下的中华大地上,是不允许一个女人凌驾于万人之上的,不允许一个女人在军事上的见地超出常理的.中国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他们已经习惯了女人靠取悦男人来获得荣华富贵,地位名利.即使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也是服侍了父子俩人才换来的大周朝嘛!女人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就好,政治是男人的事,可奇怪的是,往往到了穷途末路之时,罪名却都由女人来担,灾难都要女人来受.正是因为这个诡异的逻辑,平阳公主李秀宁在历史上寂寂无名,甚至连李秀宁这个名字,都是后人在写武侠小说时不得已为她取的(史书未曾记载她的名字),以致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唐还有这么一位开国公主.对于她的赫赫战功,史料只字未提,对于她的婚姻“大事”史书却兢兢业业.史书对李秀宁的记载承蒙她结过一次婚,中国通史说"李渊怒嫁柴绍为妻",所以史籍在以后对她的只言片语中,皆以柴绍妻所称.李秀宁是李渊的三女儿,与李建成李世民同为一母所生,隋末,李渊欲在山西起兵,因其家眷都在长安,只有次子李世民紧随身后,遂写信让家眷逃出长安,而隋朝已经洞察李渊确有反意,下令捉拿李氏家眷,此时李秀宁与柴绍已结为夫妻,柴绍接到书信后撇下秀宁独自逃往山西,与李渊会合.就是这么一个弃妻而逃之人,却在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位,史书记载其足智多谋,常以少胜多云云.我几乎是庆幸柴绍独自逃走的,如其不然,李秀宁的才能或许会埋没一世.在柴绍落荒而逃之时,独留长安的李秀宁,从容不迫的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她变卖家产,招兵买马,很快建立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又派其马童马三宝说服周边的流寇土匪加入自己的队伍,将一群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男人震慑的服服贴贴,李秀宁军记严明,很多人闻风来投,不到一年,便将人马扩大至7万余,明刀明枪的在隋炀帝眼皮子底下开始攻城略地,攻陷了户县,周至,武功等大片领土,在隋朝的帝都稳稳的站住了脚跟.李秀宁在军事上的敏锐与直觉,堪称天才,隋朝名将屈突通曾在她手下吃过数回败仗.百姓热情的唤她为"李娘子",称她的队伍为"娘子军".此娘子作战的士兵都是男子,只因为是女将军,所以成为了一支名不副实的娘子军.当李渊领兵渡过黄河时,发现三女儿已在关中为他打下了大片领土,我想,此时的李渊,笑的脸上的褶子都打结了吧!他心花怒放的派柴绍率百人去迎接李秀宁,看着出逃之时岌岌可危的妻子今日威风八面,不知柴绍可会脸红?有了女儿的内应,李渊很快攻破长安,建立了李唐王朝,封她的爱女为"平阳公主",让其领兵一万,与柴绍遥相呼应.而在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见于史籍.我想,以李秀宁的性格,她绝对不会就此安享公主的尊荣,她的抱负,也绝不仅是当一个根基还没扎稳的新朝公主.就在李唐王朝建立不久,覆灭的窦建德余部刘黑闼便开始反唐,在平定刘的过程中,李秀宁防守着李家在山西的大本营,驻守在娘子关,娘子关为出入山西之咽喉,李渊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她,可见对这个女儿的重视,这也反映出了李秀宁的军事才能.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军驻守此地才更名娘子关.而李秀宁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也终结于此.公元623年,史书突如其来的记了一笔她的死讯,之所以会记录,不是因为她与刘黑闼浴血奋战,对李唐王朝的不可磨灭之功,而是因为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来下葬的.“六年,薨。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绩;仍令所司按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公主为昭。”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因为是女子,入土之时用鼓吹都要受到一帮迂腐之士的反对,何其悲哀也.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专为男人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女子再优秀,如若才华超越男子,青史一定会将其抹去.李秀宁的一生,是寻常女子所不敢企及的一生,虽英年早逝,但我并不为她可惜,27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她带着一身荣耀与骄傲走了,带着万人的敬仰离开了,也许她有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却逃离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大屠杀,那场血腥的玄武门事变,我并不认为李世民会善良的留下这个武功军威不输于自己的妹妹.李秀宁的生命结局和林黛玉异曲同工,虽然抱恨,却摆脱了树倒胡孙散的凄惨,骨肉互戮的残酷.上天待李秀宁不薄,她有一群誓死效忠的部下,一个施展才华的乱世.还留下了一个遮遮掩掩惹人万千遐想的历史.柔情铁骨,烈马狂歌,铸就了一个李三娘子.今天的读者,在传诵唐王朝的浩气长歌,繁华似锦时,可还会记得,在那个人才济济的初唐,有一个铠甲锃亮,英气勃发的女子,在杀气如剑的战场,纵马飞驰,快意恩仇的留下过一个王朝的背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9580.html

更多阅读

简评戚本禹的《评李秀成》 戚本禹评邓小平

第153篇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很有些名气,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人物?史学界对李秀成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主要集中在“英雄与变节”的问题上,而他的农民革命英雄占主导地位。1963年,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戚本禹发表《评李秀成自述》,说

李再宁:茶语人生

李再宁:美丽的钻石人生人世间有种女人,真是占尽万千风华。时间从她身上淌过,了无痕迹;由内而外的美丽,却在岁月的长河里涤荡洗练而成一颗光华夺目的璀璨宝石;一颦一蹙、一笑一回眸之间,无尽的风情在流转的眼波中后浪推前浪般纷至沓来。李

点赞李斯宁 微信点赞软件

点赞李斯宁昨天我们年级组进行了校服穿着的抽查,本周的检察员是七二班的李斯宁和赵继情两位同学。两位同在晨读期间抽查过程中很认真,并且在一天的课间检查过程中也是一丝不苟——诚恳的纠正同学们的校服穿着不规范问题。在下午放学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女影星-李秀明篇 九十年代香港女影星

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星光璀璨,好片连连,多少经典电影使人难以忘怀,记忆犹新。在这里准备做一个系列,回顾八十年代影星当年的美丽辉煌,介绍这些影星的成长过程和主要作品,并且一起来看看她们的旧貌新颜,看看岁月带给她们怎样的变

声明:《李秀宁,一个女人的史诗 一个女人的史诗pptv》为网友冷面枪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