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起义军的各首领强大外号及兵力分布 御龙在天起义军

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崇祯皇帝曾作了一次较大的人事调整,那就是把陈奇瑜撤职查办,代之以洪承畴。

陈奇瑜在汉中因抚局失败而放跑农民军主力以后,崇祯皇帝并没有立即查办陈奇瑜,反而继续支持陈奇瑜,撤办那些被陈奇瑜指责为破坏抚局的陕西方面官员,如李嘉彦(宝鸡知县)、练国事及士民50余人,并派遣李乔代替练国事出任陕西巡抚。

崇祯帝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希望陈奇瑜能将功补过,重新扭转战局;另一方面,说实在的,也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认识到农民军脱离汉中险境后,能如此迅速发展,把局面搅成这种样子。

随着陕西局面的恶化,以及给事中顾国宝和御史傅永淳等不断弹劾陈奇瑜的主抚误事,崇祯帝终于发现陈奇瑜惹下了多大的麻烦。当时,陕西方面的官员对陈奇瑜意见最大,认为陈奇瑜不仅做事不力,贻害陕西地方,而且还反过来指责陕西方面的官员,使不少陕西官员士绅受到处罚。因此,陕西方面的言论大有置陈奇瑜于死地而后快之势。

不知这些陕西方面的人士当时有没有想到,陈奇瑜这个外省人,虽贻误战机,给陕西惹下麻烦,但农民军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陕西人。说到底,还是陕西人给陕西惹下了麻烦。

在各方压力之下,崇祯帝决心临阵易帅,下令逮捕陈奇瑜,同时任命洪承畴出任兵部尚书,持尚方宝剑,总督晋、陕、豫、川、楚诸省军务,全面负责围剿农民军之事。延绥、宁夏、甘肃三边的防务,仍由其负责。

洪承畴当时已是崇祯帝在西北的王牌。在起用陈奇瑜时,朝廷曾考虑过调用洪承畴负责剿“贼”事业,但因西北边防事重,不能轻易换人才作罢。崇祯七年(1634)五月,后金攻入宣大一线,洪承畴匆匆赴边作战,至闰八月才回师陕西,投入对农民军的作战。没想到在这节骨眼上,西宁(今青海西宁)发生兵变,叛军杀州官,逐守道,闹得很凶。洪承畴只得亲赴西宁平乱。他这一走,本已空虚的陕西,更是挡不住农民军的攻势,弄得农民军尽占关陇之地。

平定西宁兵变以后,洪承畴重回围剿农民军的前线,但此时农民军已逸出陕西,涌向河南,中州形势十分危急。

崇祯八年(1635)正月,崇祯帝诏令洪承畴率兵东出潼关,督各路兵马,在河南境内扑灭农民军。

为了支援洪承畴,崇祯帝调集各地兵马近8万人,进入河南地区。除此以外,归洪承畴统一指挥的还有当时已在的左良玉、陈治邦、乔国柱、张嶷、陈永福各部。不久,又有张全昌、曹文诏、秦翼明等部,以及从辽东调来的祖宽、邓玘等部进入河南参战。

除调兵遣将之外,朝廷还破例大发粮饷。崇祯帝拿出内帑20万两,户部备饷78万余两,另留湖广新饷13万两,四川新饷2万两,以供军用。

崇祯帝此次可谓是用尽了全力。他严令洪承畴必须在6个月内肃清农民军于河南。

在这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农民军是如何应对的呢?

据说,农民军主力在崇祯八年(1635)正月初,就已移至荥阳(今河南荥阳,位于郑州之西),并召开了著名的“荥阳大会”,商讨应对之策。

在荥阳参加会议的是所谓“十三家七十二营”。所谓“十三家”,即老回回、闯王、革里眼、左监王、曹操、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可以说是当时河南境内的农民军主力。

据说,当时各家首领已侦知朝廷大兵压境,所以坐下来商讨对策。老资格的老回回首先提出,

农民军应该进入山西地区,以避锋芒。

张献忠(八大王)一听,立即反驳说,这是胆怯之举,并讥笑老回回。老回回很生气,与张献忠争执起来。这时李自成赶紧出面调解,并说了一段后来很是著名的话。他慷慨激昂地说:

“匹夫尚可奋臂争先,何况我们有十万之众!?现在我们的兵力是官兵的十倍,即使关宁(山海关、宁远)铁骑开来,对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眼下之计,只有分兵出击,各部分头杀掠,能否奏效则听命于天。”

众头目一听,齐声赞同。于是各部抓阄,确定进兵路线。依次是:

革里眼(贺一龙)、左监王向南,抵挡湖广之兵;

横天王、混十万(马进忠)向西,迎击陕西之兵;

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分屯荥阳、氾水之间,守黄河一线,防御开封、归德、河南、汝州诸府之兵;

闯王高迎祥、张献忠东向出击;

老回回(马守应)、九条龙等作为机动部队,策应各部;

后又担心横天王、混世王敌不住陕西过来的洪承畴诸部,便又以射塌天、改世王作其后盾。

于是,众头目于正月壬子日,杀牛马祭天誓师,约定所获金帛子女均分,然后分头出击。

这一史料的作者,是江南名士吴伟业。吴伟业虽是明末清初人,但始终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民军。不过,他倒是撰写了一本专记陕西农民军的书,名叫《绥寇纪略》。上述的记载,就是出于此书,并入了《明史》,影响很大。

不过,如果参照一下当时农民军的水准和一贯做法,那么,这样一个有模有样的军事会议,是否真得召开过,就很值得怀疑!

不少人认为,这次会议根本就不存在,上面的记载只是个附会。具体的理由有这样一些:

按理说,像吴伟业这种当时与农民军毫不相干的人,都能把此事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么,当时在前线的朝廷将领们也应知道此事。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河南巡抚玄默(后著有《剿贼图记》)、河南巡抚御史金光宸(崇祯七年底至九年春在任,后著有《两河封事》)、以及当时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后也把任职期间的有关军务的题本编成《枢政录》一书)等,都没有提到此事。既然连吴伟业都能知道,那么他们为什么反而不知道?

从时间上来看,荥阳大会也有问题。据称,荥阳大会结束于“壬子”日,这一天应该是崇祯八年正月初一日(西历1635年2月17日)。由此可知大会应该是在崇祯七年十二月底召开的。但史料表明,农民军入荥阳是崇祯八年正月初的事,攻克荥阳是在正月初六日。正月初一尚没有到达荥阳的农民军,又怎么能开荥阳大会?

从会议背景来看,荥阳大会也不能成立。按照吴伟业的说法,农民军之所以要召开会议,是因为他们已获悉了朝廷即将向河南征调关宁、天津等地精锐之师的消息。但根据当时朝廷的机要来看,崇祯帝接到给事中常自裕奏章的时间,以及兵部(尚书张凤翼)议兵、户部(尚书侯恂)议饷的时间,都是在崇祯八年正月上旬、中旬。而皇帝最终批准的时间,是正月二十三日,那时凤阳城早被农民军攻陷了。既然是八年正月下旬才确定下来的,而且又是当时最为机密的军事方案,农民军又怎么能在崇祯七年十二月底侦知?

明末起义军的各首领强大外号及兵力分布 御龙在天起义军
另外,后来农民军各部的实际攻击方向,与荥阳大会上议定的分兵安排,也大有出入。如按会议决定,横天王、混十万本应迎击从陕西杀来的洪承畴诸部,但实际上这些部队后来却南下攻到了汝宁府的上蔡等地,然后又向东攻击南直隶颍州府境(今安徽阜阳地区)。又如本应南下抵挡湖广之兵的革里眼,以及本应策应各部的老回回、九条龙等部,后来也攻到了今安徽境内,其中老回回部又于二月间杀向了湖广的麻城。再如曹操、过天龙等部,本应留在荥阳、氾水等黄河一线,拖住河南的官兵,但这支农民军后来并没有留在河南,而是南下杀入南直隶的庐州、安庆府,攻打霍山(属庐州府,今安徽霍山)、英山(属庐州府,今安徽英山)、太湖(属安庆府,今安徽太湖),然后进入湖广境内,攻破罗田(今湖北罗田)。由此可见,除了闯王等部东击之外,农民军各部实际的作战路线,与荥阳大会的所谓定向分兵进击的方案,根本不符。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吴伟业所记的荥阳大会,是漏洞百出。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当时河南的情况,就会发现,云集河南的农民军,无论开不开那个大会,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向东南方向挺进。

原因很简单,就是其他的去路皆已被重兵堵死。向西推进肯定不行,因为洪承畴诸部足以让他们心惊肉跳。往西南也不行,因为卢象升等人才把湖广郧、襄地区的农民军逼到了河南。那么往北呢?更不行!因为左良玉的部队守在新安、渑池一带,张全昌、曹文诏所带的山西兵,也由北往南进军。农民军最怕的就是左良玉、曹文诏等人。往东北方向,农民军则更是无路可走,因为最精锐的关宁铁骑、天津兵正是从这个方位的畿南、山东开过来。

因此,农民军只有向南、向东南方向挺进,进入河南东部、东南部,以及南直隶的凤阳、庐州、安庆等地。相对而言,朝廷在这一带的防守力量,要薄弱得多,活动的余地也大。正是因为如此,河南地区的各路农民军才要一齐杀向东南。

如果从农民军当时的构成、素质和作战的习惯方法来看,荥阳大会之类的说法,也是不太实际的,说得难听些,是过高地估计了农民军的档次。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再来回顾一下农民军的一些基本情况。

陕西的动乱,虽开始较早,但最早发难的几乎都是些饥民。这些饥民,参加动乱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生活困难,活不下去。因此,农民军在开始时,无论是组织方面,还是战斗力,都很幼稚,遇到战斗力强的正规官兵,还不是对手。

不久,随着边兵、边盗等人员的加入,农民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边兵、边盗本已有之,虽人数不众,但战斗力很强。崇祯二年(1629)十月,由于后金军队大规模入侵,崇祯帝急令各地勤王。山西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率5千人入卫勤王,陕西三边总督杨鹤、陕西巡抚刘广生和甘肃巡抚梅之焕也遣五镇总兵吴自勉、尤世禄、杨麒、王承恩和杨嘉谟等率兵1万8千人赴援京畿。耿如杞的部队在北京附近哗变,一哄而散,逃回山西。延绥总兵吴自勉率领的榆林兵,也在中途逃归。甘肃入援部队在金县也发生哗变。这些士兵,不少都加入了农民军。这些边兵的入伙,加上先前已经加入农民军的逃兵等人员,大大加强了农民军的战斗力。

尽管如此,农民军还是处于劣势。陕西境内的农民军虽一时风起云涌,人数众多,但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组织。民间流传着的《水浒》故事和戏曲,当时也是农民军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此时的农民军,还处于低水平的层次上。

农民军在崇祯三年(1630)春进入山西,尤其是在崇祯六年(1633)冬渡过黄河、杀入河南后,情况开始有了很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流寇主义”迅速发展。

户部主事张缙彦,曾在崇桢十一年(1638)上疏谈到了他对农民军的看法。他认为:

“贼之得势在流,而贼之失势在止;贼之长技在分,而贼之穷技在合;贼之乘时在夏秋,而贼之失时在冬春;贼之得计在以塘马战而老营避,在以火光近而真营远,贼之失计在行营不知备,截杀不相救。”

张缙彦依据其亲身经历,精辟地论述了他对兵情贼势的看法。

具体而言,渡河后的农民军的“流寇主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不建立根据地或政权,到处流动作战,流动不居。农民军的一切人员都随营流动,归附的饥民也入农民军,妇女也是乘马以从。因此,号称有数千或上万人的一营农民军,能打仗的实际上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是老弱妇女之类的人。在战斗不顺利时,被官军冲散、俘杀的,也往往是后者。真正的战斗人员却往往能伺机逃逸,不太容易被俘杀。这也是官军屡报大捷,而农民军精锐仍在的主要原因。

农民军通常是以一大股一大股的形式活动的。一大股往往被称作一营或数营,每营有一头目,其名称不一。有的称掌盘子,意思是管营子,下面设总管、掌家或管队等职。有的营称总头目,下面设头目。随着农民军人数的增多,不少营达到几万人,其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有的营被分成若干哨,分设大领哨、领哨、大哨头和哨总等职。有的营则将管队分成老管队、小管队、管队三级。也有的营则分成老掌家、大掌家和小掌家。

农民军还设置老营,来安顿家属,管理粮食、器械、旗帜等军需品。每逢战事,农民军往往让老营远远避开,以免受到敌军的冲击,损失家属和辎重。有些农民军还把依附的饥民分成若干专业队。一般而言,农民军对愿从者一律不杀,有手艺者分别被编入各类专业队。

由于流动作战的需要,农民军很注重骑兵即塘马。作战时,骑兵担任主要的攻击任务。每一骑兵都有二三匹战马,轮流换乘,终日疾驰,犹如急风骤雨。撤退时,骑兵的速度也很快。塘马强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往往令马少步多的官军措手不及,处于被动。

农民军各营之间,时分时合,各自为战。早期在陕西时,农民军尚处于一伙一伙的自发形式,数目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松散,。因此,朝廷也很难弄清楚其具体的情况。进入山西后,一度有王自用(紫金梁)等所谓的首领,但这些首领实际上也名不副实,绝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拥有很大的权威。

农民军从山西突围后,这种分散性进一步加强了。有些营是单独行动,有些营则采取临时的合营关系,但很不稳定。渡河后的农民军,甚至连一个名义上的领袖都没有。高迎祥虽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但各营并没有正式推选他做首领。他之所以有号召力,是因为实力较强、人缘不错。

不过,到了崇祯八年(1635)春,农民军已出现了比“营”更大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家”。据说在河南荥阳开会时,就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称谓。自此以后,“十三家”就成为流寇的通称。“家”的出现,表明农民军开始出现合股之势,并最终形成了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主力。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后人甚至是当时的人,包括与他们作战的朝廷将帅,都无法真正掌握农民军的详情。其中最令朝廷头痛的,就是那些农民军的头目。

那些头目们,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在平时实在是上不了台面,要不是造反,根本没人会提起他们。但偏偏是这些本不起眼的小人物,还要学《水浒》中的英雄,起那些让人弄不清的名号。况且这些名号,也不是某一人的专利,因为一旦原用某一名号的人死了,还会有新人顶用。再加上那些头目的人数本就很多,几达百人,情形就更复杂了。

当然,现在能勉强弄清楚的,还是不少。自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九年(1636)秋的主要农民军首领,大概有这样一些:

高迎样:号闯王,崇祯八年(1635)七月拥有部众7万,十一月增至12万。

高应登:号闯天王(撞天王),崇祯八年十一月拥有部众约17万。

拓先龄:号一字王,崇祯八年十一月与张献忠等部一起,拥有部众20万。

拓养坤:号蝎子块(或称刘哲,亦号蝎子块),崇祯八年十月拥有部众3万,崇祯九年(1636)发展最速,部众最多,人数在高迎祥之上。

张胖子:号整齐王,崇祯八年一月,拥有四股部众,大约数万人。

马守应:号老回回(或云老回回是马守玉),崇祯七年(1634)拥有万余人,崇祯八年三月增至数万。

张献忠:号八大王,崇祯八年三月拥有部众数万。

摇天动:姓名不详,崇祯八年五月拥有部众数万。

罗汝才:号曹操,崇祯八年后拥有部众数万。

马进忠:号混十万,崇祯九年拥有部众数万。

李养纯:号四天王,或张四天王,崇祯九年拥有部众数万。

李自成:号闯将。高迎祥死后数载才承袭闯王名号,崇祯八年七月拥有部众7万。

混天王:姓名不详,崇祯七年七月拥有部众数万,崇祯九年一月诛死。

惠登相:号过天星,后降官军。

刘国能:号闯塌天,后降官军。

张大受:号满天星。

张一川:号扫地王(或云李靖也称扫地王)。

蔺养成:号乱世王。

贺一龙:号革里眼。

许可变:号改世王。

李万庆:号射塌天,后降官军。

贺锦: 号左金王。

王国宁:号兴世王。

薛仁贵:原名不详。以旗帜俱用白色,故名,军中称“白袍将军”。崇祯九年秋诛死。

此外,主要首领尚有混世王、整世王、九条、顺天王、太平王、靖天下、瓦背王、爬天王、紫微星、蛤蜊圆诸人,姓名不详。还有张妙手、贺双全,无名号。

次要首领大约有:

草上飞、抓山虎、双翼虎。以上诸人被擒,姓名不详。

镇山虎、一只虎、满天飞、克天虎、钻天鹞、五条龙、小天王、乌风鬼、黑旋风、黑杀虎、飞山虎、鬼见愁。以上诸人被戮,姓名不详。

闯虎、黄虎、白虎、头神、紫金梁(不是前面提到的王自用)、黑蝎子,姓名不详。

许文衡、王九仁、王成龙、祁总管,无名号。

留在山西没有南渡黄河的,则有王刚、王之臣、通天柱、掌世王、翻山动、领兵王、姬关锁等。另有高加计号“显道神(或险道神)”,刘浩然号“乡里人”,贺宗汉号“活地草”,3人声势很大。

上述60余人,肯定不是全部。除了这些“巨首”之外,肯定还有更多的小头目。即使是“巨首”之间,实力悬殊也很大。多的达十万以上,而少的只有数千人。

到崇祯九年(1637)秋,农民军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首领走向了没落,如张妙手、贺双泉等人。有些则能始终保住地位,如惠登相、张大受、马进忠、贺锦、贺一龙、李万庆、横天王等。有些则能继续发展,如高迎祥、张献忠、拓养坤、马守应等。有些则倏兴倏衰,如高应登、拓先龄等。当然,也有在此期间才开始发展壮大而独称劲旅的,那就是李自成。关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情况,留在后面专门介绍。

回顾了农民军的基本情况后,就不难发现,荥阳大会有虚构、夸大的成分。事实上,崇祯八年(1635)春,农民军正是在官军的强大压力下,才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利用流动作战的故伎,一齐杀向了官军防守薄弱的东南方向。

不过,农民军这次的攻击方向,算是选对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1381.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设置毕业论文的自定义格式样式及应用格式 毕业论文样式

如何设置毕业论文的自定义格式样式及应用格式——简介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学习的一份总结,都希望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提交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以规范的格式为前提的,所以在编写论文时,需要先按照学校的规

状元郎:2014年高考各省市状元分数及经验快报已更新27省市

状元郎:2014年高考各省市状元分数及经验快报(已更新27省市)1.宁夏【文科状元】程道琰,女,总分655分(含加分20),毕业于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中三年,程道琰几乎次次考第一,在老师眼里,她最珍贵的品质是她对事物极敏锐的思考能力。很多时候,程道琰

电子元器件的参数管脚排列及检测大全 电子元器件封装大全

电子电路图网址精选兴安电子电路图集及电子网站大全75种型号的遥控集成电路代换表国内外稳压二极管型号对照及代换表部分贴片三极管与直插式三极管型号对照表部分贴片三极管的代码、型号参数及代换表贴片三极管s9013LT1引脚图贴片三

声明:《明末起义军的各首领强大外号及兵力分布 御龙在天起义军》为网友久獨則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