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结构,构思法,立意和结构的常见方法 立意深刻的记叙文

[转载]记叙文的结构(2012-12-30 11:42:47)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写作训练营
原文地址:记叙文的结构作者:城郊李卫全

记叙文的结构

一、平实叙事式

平实叙事是记叙文写作常见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叙述事件或描摹事物,从而勾勒出真实传神的形象。行文时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真实的毫不矫揉造作的情感以及要对细节作细致地描写,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实中见出“丰腴英姿”,才能打动人心。

请看例文(2005年江苏高考卷话题作文“凤头猪肚豹尾”)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的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点评】这是一篇用第二人称写的记叙文,不事张扬,平实道来,是这篇文章的鲜明特色。文字虽质朴平实,情感却真挚饱满。文章自始至终用饱蘸深情的笔墨道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恰当的运用了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等写法来表情达意,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作者精选了考前想吃西瓜这一看似普通却十分典型的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特别是母亲啃西瓜皮的细节,最能打动人的心弦。当“我”考试失败时,母亲“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的动作以及鼓励“我”的语言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妈妈,用不平凡的母爱激励着女儿的成长,文章结尾直抒胸臆——“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既是照应扣题,又是全文抒情点睛之笔。“情者文之经”,整篇文章拥有真挚的情感,又辅以真实贴切的细节描写,即使是平实道来,也不同反响。

二、人物刻画式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人物刻画的关键是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①行动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应注意的是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②肖像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做细致地描写可以揭示其人生经历或展现其内心情感。③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划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强调细致而真实。心理描写可以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也可以由作品中的人物表白、倾吐,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在形态,间接地显示,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等来进行折射。④语言描写法是人物描写技巧之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它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习惯等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语言描写不要有言必录,只需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语言、心理、肖像等描写,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融为一体,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请看例文(2006年浙江高考卷话题作文“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

老屋里的女人

老屋老,只因其外形而称其为老。可女人却老了,八十四个春秋不仅使得她白发苍苍,也在她的心上刻上了历史沧桑。

女人老了,开始自责自己再也不能劳动,自己成了累赘。可女人似乎忘了,就是在这老屋里,她曾养育了多少儿女。

在这老屋里,曾有五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而这几个小生命都是在女人的爱抚下成长的。那时女人很忙,奔前跑后,可她不疲倦,她快乐于这种工作。

儿女长大了,外出了,成家了。房子空了,女人也老了。女人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直到小儿子把两个宝贝孩子送到老屋。

老屋又热闹了,孙子孙女的欢声笑语一度填满了老屋的空虚,也年轻了女人的心。可是,在女人疲倦之前,孙子孙女又要外出求学了,女人虽舍不得,可还是乐呵呵地将要用的瓶瓶罐罐装进孩子的包里。之后,女人有寂寞了。

也许是岁月捉弄人,也许命运根本就是这样,离去的孩子带走了老屋的快乐,也带走了老屋的青春。而现在,老屋又要拆了,这个陪伴了女人大半辈子的老屋。女人死活都不肯,因为毕竟她所有的快乐和忧愁都在这老屋里。

可后来,女人还是同意搬了,原因是孙女的话。

女人一直都埋怨自己一辈子毫无功绩,除了拉扯大几个孩子,其余的都不曾沾边。可孙女却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作用,女人的一生都在为孩子奔波劳碌,这就是女人的功绩,就是她的价值。人要生有所值,女人做到了。一生的忙碌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梦想也达到了,现在她应该安享她的晚年了!

也许我的故事还没讲完,老屋并没有拆除,女人则也有儿女相伴。女人是我的奶奶,这个劳碌一生的人现在可以安详地欢度晚年了。她总实际对我说:人活一次不容易,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拼搏,适当地休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努力。

别让心跳乱了节奏,而让生活变得不自由,愿所有人努力生活,一起去解开萦绕心头的寂寞。有始有终,奋斗拼搏,准备就绪进入下一次世纪。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亦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点评】人物刻画式中所有的描写和情节都应围绕人物展开。可以是人物大跨度地人生勾画,也可以是于细微处见性情的白描。《老屋里的女人》就是通过看似简单直白的文字使一个任劳任怨的中国传统妇女的一生跃然纸上。人物刻画的关键是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否则人物就会显得苍白,流于千篇一律。文章突出地表现了老屋里的“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儿女和后辈这一特点,从乐于抚养五个小生命,到“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由再次“年轻了女人的心”到“又落寞了”,一直到“终于开始承认自己老了”,仿佛“女人”是为儿女而活,活得似乎没有自我。文章用贴切的心理描写将“女人”复杂矛盾的心情娓娓道来,写出了她的埋怨,但是也抓住了典型的语言来表现出她还是希望人生有拼搏,有价值,被承认。直到明白她的价值是通过儿女的成功来体现的时候,她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从而反映了“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的主题,也将“女人”这一形象塑造得真实而生动。

文章前后两个部分相互映衬,前一部分是看似简单的描写中写出了“女人”的欢喜与失落,后一部分虽仍是简单地转述“女人”的话,但是却将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传统妇女身上的不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一面表现出来了,读罢,不禁被这位沧桑老人具有的积极心态深深地打动了。

三、画面组合式

画面组合式意味着文章是将几个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组合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主题。尽管每一个片断都能独立成为一幅图画,但是必须表现中心事物的特征,也就是采用画面组合式,必然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反映文章主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难点就是对画面的描写,不能零乱,既可从不同角度去描写,又要在画面中营造情感,为主题烘托气氛。只有这样,就会在形式上新颖别致,变而不乱,视感强烈,在内容上充实详尽,胜人一筹。

请看例文(2006年北京高考卷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

北京的符号

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他们的诗歌中、散文中、传记中;他们的寓所里,魂归处;他们的血脉中,都汩汩流淌着你留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气息,然而他们逝去了,你却依旧亘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

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的寓所吗?一位学贯中西的硕儒,不求闻达的学者,“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大儒已逝,但后人瞻仰,仍能感受到那严谨的治学之风。踱步走过,仿佛看见一盏孤灯下,独编《管锥篇》的身影。

走过鲁迅曾居住的八道湾,四合院里那株紫藤还开得正旺,侍候周家一辈子的老佣人张淑英依旧踮着小脚穿过庭院,守着周家的故宅,向前去探访的客人叨唠着大先生和二先生。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般迅忽”。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走过文革中逃脱“除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瞻观的,”又仿佛看见林徽音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什刹海畔,有储安平“一万分的失神,一万分的慌张”;昆明湖边,有金岳霖的谈笑风生;荷塘月色下,有朱自清的抒怀。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符号文化。

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

【点评】《北京的符号》一文从北京的人文底蕴为切入点,选取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画面,如钱钟书、鲁迅、史铁生、高宇君和石评梅、梁思成和林徽音,金岳霖、朱自清,都是北京人文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代表性是鲜明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对每位人物都着墨不多,但却字字传神,寥寥数语就将这些人物并通过与人物关系密切的场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而且画面与画面之间又有机的融合,勾画出了一副北京的人文历史长卷。这固然是作者丰富人文知识的积累所成,更显示了作者对画面特点把握的功力。

画面组合式实际上应具有散文般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文章的中心通过画面的方式散放思维,最后在画面组合的基础上回归文章的主题,收放自如是这种行文方式的能力要求。《北京的符号》始终把握北京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符号”为出发点,又以“长存的符号”收官,有始有终,主题鲜明,加之作者对文字的推敲和提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线索串珠式

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足够分量的材料。但是,从生活中精选出来的材料,再多再好,没有组织,也不成其为文章,只有将纷繁散乱的材料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才能做到言之有序,才能清楚明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这条主线就是文章的线索,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线索能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常见的线索,如以景或物为线索,以人或事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游记文中又常以游踪为线索。线索不仅仅在结构上起了串联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往往透露出或暗示着文章的主旨内涵,那串起来的“珠贝”也应该是典型的材料。

请看例文(2004年全国卷Ⅲ话题作文“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父亲的布底鞋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

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的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又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把学上出来。”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一无所有了。父亲,以他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却)也在爷爷的心头升起了一片愁云:“娃儿这么争气,可到这县城中学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爷爷在炕头辗转反侧愁了一晚上都没愁出个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睛,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愣住了——全村老小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村祖上分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争了一回脸,咱村人脸上光彩……大家来送送娃儿……”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

父亲后来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吗?那天我走的时候,村里四奶奶塞给我一双布鞋说:‘小三子啊,这年头大伙儿都困难是实情,可人活一辈子,不能老想着自己,还要多替别人着想着想,谁家没有个难处啊?你四奶奶我活到这把老骨头,就盼着子孙后辈能出个人才,将来做个大官,让咱村子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念上书。’后来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可每当我面对城里灯红酒绿的世界时,我就想到当年全村人送我的情景,人得活良心,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看着父亲眼角闪光的泪珠,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的原因:人不能光为自己活。

【点评】线索串珠式要求作者以典型的事件、人物或事物贯穿全篇,并以此串联相关材料,从而反映主题。《父亲的布底鞋》就是以父亲的“布底鞋”为线索引出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开篇就点出“布底鞋”所蕴涵的深意,只是给人一个简单的印象,“布底鞋”代表着农民的“质朴和忠厚”。接下来又回顾了父亲艰难求学的过程,在穷得“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父亲今后的生活就会从事“割麦”这样的农活。但是事情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全村的老百姓集全村之力供父亲读书,这个时候,“布底鞋”再次出场,四奶奶把一双同样的“布底鞋”送给了父亲,并告诉父亲“要多替别人着想”。“布底鞋”所蕴涵的意义再次得到升华,并不仅仅是简朴的代表,更是全村人民深厚情意的凝结,是携手互助的典型象征物,同时也影响了父亲今后道路的选择。

文章的最后一段实际上不仅仅回扣了前文中的“要多替别人着想”,更进一步通过父亲的身体力行,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的主题再次深化,使得文章的立意整体得到提升。这种三段式的层层递进,揭开了“布底鞋”的层层内涵,作者这种抽丝剥茧的行文用心良苦,撼人心魄。

由此可见,线索串珠式不仅仅需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更要深化线索所代表的内涵,这样线索串起的就是珠贝,而不是简单事件的揉和。

五、抑扬褒贬式

抑扬褒贬式是本意为了褒扬某人或事物却先故意贬低之或本意为了贬低某人某事物却先有意褒扬之,它往往有曲径通幽之妙,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都会造成读者在阅读情感上的落差,让笔下的人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作文时要讲究行文呼应上的策略,即过渡要自然顺畅,不能有唐突牵强之感。具体做法上既可以在一个人物身上寄寓着褒贬,使之相互映衬,也可以在两个或多个人物身上各寓褒贬,使之产生对比。或者,对人或事的褒贬并不直接道出,而在事件的发展中慢慢显现出来,以此造成情节的曲折跌宕。

请看例文(2005年福建高考卷话题作文“圆形和星形”)

竞选

小庄村又要进行民主选举了,这次选举的可是小庄村的村支书,这对于小庄村来说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了。因为村支书应该是一个小村中最大的官了。

竞选村支书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干了一辈子会计的老王,另一个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小张。两个人各有各的优点。村民几次投票,都发现他们的票数是相同的。村民们无法定夺,只好由镇上下派人员来进行调配。

镇长亲自出马了,镇长来了好几天也没有什么动静,只是平时和村民唠唠家常,一起玩玩牌。村民们都觉得奇怪:镇长怎么什么正事不干,倒和我们打成一片了?

这天傍晚镇长发话了,让小张陪他下盘棋,人人都知道镇长的棋艺是远近闻名的,镇长没几个人能下过他。在下棋的时候,镇长问小张:“你们小庄村是镇上最穷的一个村,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它富起来吗?”小张想了想就说:“我觉得我们村的长寿居民可以作为一个‘景点’来开发!”镇长说:“接着说!”“我们村超过100岁的老人有4个,90岁以上的有5个,这些都可以成为资源,让它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不出三年,我管保小庄村的经济来个大变化!”小张说得条条是道,刚过8点,三盘棋已经下好,镇长三盘皆输。

大家认为小张完蛋了!

第二天傍晚,镇长让老王陪他下棋,这次镇长三盘皆赢,镇长同样问了老王

这个问题,老王说:“这个嘛,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他说要回去好好想想,然后才能给他答复。

第三天镇长召集全村的人说他要回去了,大家问他选谁当村支书。

镇长想了想:“这个问题我想过了,小庄村的村支书由县里派,因为这几天我对小张和老王进行考查,我发现他们俩都不适合当小庄村的村支书!”

众人大跌眼镜。

镇长继续说:“你们一定很奇怪。我又没有做什么,怎么知道他们俩都不适合呢?其实在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时候我就了解到小张是一个有创新思维但却锋芒毕露的人,要知道年轻人的浮躁是办事的大忌,要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毁之的道理。而老王呢?太世故,办事没有魄力。

小庄村要有一个‘两全’的人来领导,才有出路……”

镇长说完就走了,留下了一群沉思的人……

【点评】《竞选》一文选材独到,它选择了一个冲突性的事件中的两个冲突性的人物作为描写的对象,有较强的戏剧性。难能可贵的是,一般的抑扬褒贬式是冲突性人物的绝对冲突,褒贬分明。但是本文的作者并不是对文中人物做单纯地褒或贬,抑或扬,而是在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慢慢显现出亦贬亦褒之意。这比褒贬分明式的构思要新颖独特得多。

作者选取的竞选一事就是具有冲突性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又选取了小张和老王两个冲突性的人物。一个是“干了一辈子的会计”,基层经验丰富,另一个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小王,是新思想新人类的代表,一个面对镇长敢连赢三盘,另一个却只能连输三把,一个想到就说,另一个即使知道也只说再好好想想,两个人物的个性在作者笔下各寓褒贬,形成了强烈对比效果。

文章的巧妙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而是在于其结局给我们留下的思索回味的空间,不仅如此,文章在每一个抑扬褒贬的层次中都造成了阅读感受上的落差与期待,人物在每个层次中形成了对比,显得尤为真实而鲜活,读完之后给人以游“三叠泉”之感,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阅毕心绪犹有余波。

六、巧设悬念式

记叙文忌平铺直叙。一马平川的记叙文,看之单调呆板,读之索然无味。考场中常见的、易把握而又行之有效的技法主要有巧设悬念,悬念是指人们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观看在影视、戏剧或阅读文学作品时,关心故事情节发展,关心人物命运的一种紧张心情。即有意把一些重要的事实藏起来,埋伏笔,先不向读者明作交代,到恰当时候,一下子亮了底,使读者恍然大悟,凝神三思。这就是写作中的悬念艺术。其具体做法往往是先叙结果,后叙原因;或先埋伏笔,后加以照应。在具体设置时,既要藏,又要巧妙地“露”两手。这样才会形成曲折回环、跌宕生姿的故事情节。

请看例文(2005年全国卷Ⅲ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才子

才子其实是有些痴迷有些呆的傻子,村里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小时候,伙伴们都喜欢和才子一起出去打猪草,放牛,因为这时只要跟才子打声招呼,机灵的小伙伴们便能大胆地去掏鸟蛋,摸鱼了。回来时,才子一定会为自己准备好饱满新鲜的猪草,牛儿也在那打着饱嗝闲闲地等着,旁边也一定站着傻呵呵的才子。如果伙伴们哪天心情好,把鸟蛋分给才子一个两个的,他定会乐得屁颠屁颠的下次自愿为他们放牛,背书包……平时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却都不愿和才子一起玩,因为他总是傻乎乎的。但有一个模仿电视上的游戏伙伴们定会找才子玩,只有才子才会站在高高的堤坝上毫无顾忌地向后倒,全然不知身后那个说好要接住自己的伙伴机灵地向后退了一步,摔痛了屁股也会呵呵地傻笑,伙伴们喜欢的就是这股子傻劲。

尽管爹给儿子起了个好名字,但才子终究还是不成才的,直到小学毕业,才子的功课从来都没有上过八十分。爹也终于在叹息中明白:农民的儿子还是当农民好哇!于是叫才子回家来种田,这回才子拗了,爹也拿他没办法,娘说:“想念就让他念吧!等家里少了劳动力的时候才叫他回吧!”

就这样,才子继续着他傻气而自在的学生生活,出乎意料的是,他也考上了高中,虽然在班级里是垫了底儿的。才子这个班外语成绩都特别差,气得老师一个接着一个换,最后一个老师走的时候说:“你们要是能把每篇课文读上30遍,我保你们外语考全校第一。”而同学们却敲着桌子欢送走了他们最后一个外语老师。可老师的那句话却正中了才子的那股子傻劲儿,读就读呗,三十遍就三十遍!

早晨,中午,晚上……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一遍、两遍、三遍、四遍……

锅灶前、食堂里、地头前、操场边……

高考那两天,家里赶上农忙,爹娘嘱咐才子考完快回来帮忙……自此,才子的学生生涯终于告一段落。

两个月以后,全村人都轰动了,因为村子里出了一个状元,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这个状元竟然是呆呆笨笨的才子!爹这时眯缝着双眼琢磨着,就是累碎了这把老骨头,也让才子上大学!

村里人说才子是傻子有傻福,可有谁知道真正把每篇课文读上30遍的只有傻子一个呢?不知道的人都会惊叹这个奇迹,知道的人都会明白这个奇迹在情在理。

【点评】巧设悬念式的功夫就在于设置悬念和解开悬念。《才子》一文开题就点出“才子”其实是“有些痴迷有些呆的傻子”,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傻子,他为什么傻,又会一直傻下去吗,这就是作者为傻子的前途设下的悬念。

作者首先将傻子的傻刻画得生动活泼,自愿放牛背书包,毫无戒备地后倒,“轴”得要继续读书,把每篇课文读上三十遍等等,都透着他的傻劲,让他异于同伴。这些是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化描写,从细节体现特点,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态度,这些都将文章的悬念设置得更为迷离,为最后悬念的揭晓进行充分的铺垫。成功的巧设悬念式作文不仅仅在于悬念的设置,更为重要的是对悬念的深化,对人物和事件的深度挖掘,这犹如“蹦极”游戏之绳索,够长够韧,回弹才更强烈,效果才更惊人。

才子最后终于成了状元,这几乎是每一个读者都希望看到的结局,但是回头再想想,其实才子自愿放牛背书包时的真,毫无戒备地后倒的诚,“轴”得要继续读书的韧,把每篇课文读上三十遍的狠,都为他的成功做了准确的注解。作者对悬念的设置和揭晓不仅仅是表述一件事和描写一个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最深刻的哲理娓娓道来,提升了文章的立意。

七、夹叙夹议式

议论虽说是论说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在记叙文中也可以适当运用,此时,它只是一种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中的辅助手段,一般表现为对文中叙述的事物画龙点睛式地发表议论,即夹叙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若运用得好,能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这类作文要写好,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议是叙述点睛之笔,议要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

请看例文(2005年上海高考卷话题作文“文化生活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入耳丝竹声

五月的天空已有些燥热,我骑着车穿行于来往的人流。

一天的课让我露出了明显的疲态,虽然很想快些到家扔下书包养养精神,然而我还是慢慢地骑着,不想耗费我剩下的一点点力气。

我习惯于观察经过的店铺和广告牌以及快来闪过的陌生脸庞。大概是周五的关系吧,街道比平常热闹些。然而多的或许只是人,这条我每日必经的路还是保持着它的原样。

早已开始营业的那家2046咖啡馆,贴出了打折的广告,从里面飘出的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歌曲,我扬起嘴角,这与王家卫在电影《2046》中所要表达的经典主题相去甚远了吧。然而咖啡馆里播放的是何种音乐似乎没那么重要,进出的年轻女子脸上漾着的笑容足以说明什么样的音乐合她们的口味,未必是如我所想的缓慢经典。

一路上鲜艳的颜色,让我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夏。每日埋首于政史的我早就在别人谈论着今夏流行的颜色时感到一阵茫然,然而现在我不禁有些许的自嘲,来来往往的人,那些吸引人目光的年轻人,他们所著的色彩代表的不是今夏的流行和时尚吗?

我在红绿灯前停下,微闭了眼睛,周围变幻得太快的一切让我觉得更累。我想是我全速向着家进发的时候了。

左转,再过 20米,就是我家。就在我快到车库的时候,忽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飘进我毫无防备的耳朵。我几乎愣在原地,这久违的音韵让我的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情绪,仿佛一位失散已久的老朋友忽然出现在眼前,我抬头循着声音望去,是一位白衣老人正闭着眼睛全情地演奏。而我停下车,同样闭着眼睛倾听,我不知眼里温暖的是否是泪水,我只是感动那位老人优雅的二胡和纯净的白衣。

我开心地笑着,经历了让我疲惫的所谓流行与时尚,它们不过都是从我眼前快速闪过,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遇到那抹白色,那把二胡,我才知,什么是我心中永远的经典,什么才能唤起我深深的感动。

时尚与经典并无严格界限与定义,久久存于你心中不黯淡的颜色不消失的乐曲就是。

【点评】写记叙文时,适当穿插点议论,对揭示文章主旨是有积极意义的。《入耳丝竹声》这篇文章在叙议结合上可谓自然浑成。下笔伊始,作者用“燥热”“疲态”等词语勾勒心情,为下文对“时尚”的感觉作铺垫,而后又用“习惯于”表明自己已身处“时尚”已久,为下文突现“经典”伏笔。随后,插入对两个“2046”的议论,巧妙地点出“时尚”与“经典”的差异,如此简省的笔墨却道出了时下许多人都在追逐时尚,而时尚也在迎合人们的现状,可是作者却深受其累。下笔至此,“经典”已呼之欲出了。接下来,蓄势已久的场景终于出现了,老人演奏二胡的情景让“经典”猝不及防地冲进作者的内心,在作者的描述下经典的高雅与纯粹深深地打动了他。在饱满的情感的促使下,自然引出了对“时尚”与“经典”的理性思考,最后两段的议论道出了“时尚”与“经典”的差异,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由此可见,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着点化主旨的作用的,它以充分的记叙为基础,插入时要注意前文要有合理的铺垫,只有这样,才能自然贴切,才能与记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记叙文的结构,构思法,立意和结构的常见方法 立意深刻的记叙文

[转载]专题六-----了解记叙文立意和结构的常见方法(2012-12-30 12:52:46)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写作训练营
原文地址:专题六-----了解记叙文立意和结构的常见方法作者:正道难行
2007-11-29 21:35:00
4推荐

专题六

【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的立意

立意,其中的“意”就是指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或主旨。立意指的是写作时中心思想的确定。古人强调“文以意为先”。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任何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没有这个中心意思,文章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灵魂。

那么,文章的中心从哪里来呢?

这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命题作文中,题目已隐含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另一种在一些命题作文或非命题作文中中心没有确定,要作者自己去确定。前者如《记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勤奋刻苦”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特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绝大多数文章都属于后者。

对于没有确定中心的文章,应该自己来确定中心。确定中心,或者说立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意要真

即“说真话”,“诉真情”。现在有的学生写作都是瞎编的,例如写好人好事,半数以上写捡钱包或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大爷推车,老师们大多感慨:“哪有那么多人的钱包可捡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观察什么呢?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摩擦、友谊等。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是我们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合理虚构。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构要合乎生活逻辑,也就是要合乎情理。

第二、立意要新

1、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1999年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江苏一考生写作此文时,独辟蹊径。他先是构思出一个记忆移植公司的开业典礼,然后详写某成功的企业家,在移植了贫困山区失学儿童苦娃的记忆后,体验到他渴望上学的苦衷,含泪慷慨解囊。作者想象时,避开了个人的得失,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从而使文章立意非同凡响。

2、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立意与众不同,文章方能脱颖而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贵新,这是古今作文的共同要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记叙对象,有的人写出了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这就是立意上的推陈出新。比如说有这样一个题目--《我的财富》,一般人都将“财富”理解为“钱”或“财物”,而有一位同学以“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为“财富”,说“家境贫寒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我不断发奋努力”,“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骨气,有尊严”,让人耳目一新。

例文:

第三、立意要深

立意要深是指文章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写人的文章要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能作一些发掘,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叙事的文章能以小见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个深浅的问题,体现在作文中,立意便有个深刻与否的问题。有一位同学写《记一堂体育课》,写的是800米测验,最后两百米,作者坚持不住了,但想到为期末的体育成绩,为了评"三好学生",为了初三中考,加油拼搏,最后终于战胜自我,胜利到达终点。其中对"三好"、"中考"强调很多,给人一种"功利感",不深刻,体现了小作者思想认识水平还不够。如把有关"为了三好,为了中考"的内容去掉,就将主题确立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就要深刻得多。

例文:第四、中心要集中

一般只能是一个中心。不能指望一篇只有几百字的文章能表现好几个中心,那样做只能造成“面面俱到”却“面面都不到”的结果。

二、记叙文的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1、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做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

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2、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3、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1945.html

更多阅读

双一章诵读法解悉熊春锦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是灵感的思维,心和身要融汇在其中。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是西方式的学习逻辑方法和可得出结论的实验证伪的方法。在思维领域,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完全是西方科学的方法和模式。

双一章诵读法解悉熊春锦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是灵感的思维,心和身要融汇在其中。我们所习惯采用的是西方式的学习逻辑方法和可得出结论的实验证伪的方法。在思维领域,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完全是西方科学的方法和模式。现在我们要继承祖先们

伤感空间日志:原来,你和我一样,也害怕相聚后的离别

伤感空间日志:原来,你和我一样,也害怕相聚后的离别— 伤感空间日志:原来,你和我一样,也害怕相聚后的离别夜,很静,也很深。十一月末,我依然流浪在忧伤的文字里。十一月末,伤感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着。一个人太久了,就喜欢享受孤寂,喜欢读黑夜

声明:《记叙文的结构,构思法,立意和结构的常见方法 立意深刻的记叙文》为网友不疯不野不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