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音调未定说传统——读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 朱维铮前妻

[转载]音调未定说传统——读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 朱维铮前妻
在中国,每逢朝代更替,革命的力量总会有所秉承,而这秉承的必然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像辛亥革命最早的力量叫反清复明,后来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中国,每逢盛世,必尊儒术。这也是传统。尽管孔子时讲的儒,和唐宋,和明清的儒,大不相同。然而儒维护国家统治的完整没有变。
作者以微见著,却也可能是以偏盖全。
而真正的中华民族,却始终是兼收并蓄的。有人把这叫同化。
反过来看美利坚,短暂的民族历史就是集世界文化于一体的历史。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应该来自于既有传承,亦有兼收并蓄的能力。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原文地址:音调未定说传统——读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作者:山东北河

音调未定说传统

——读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

这是一本思想文化史论集。作者朱维铮是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本书1995年3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作为《书趣》丛书之一初版,这次的增订本2011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书名的含义

作者在《初版小引》里说: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过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

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尤其从十七

世纪以来,也就是我们的星球变小的速率加剧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旧的

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如此频密,致使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我辈,已很难理

解二十世纪初的同胞先辈如何看待历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说,我们和我们

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更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略的

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实相。……因为有几篇泛论文化传统,有

几篇提供近代文化传统变异的例证,于是题作《音调未变的传统》。

由书的命题可知,本书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侧重点在于探讨其中的变异。多年来,受庸俗而武断的历史教科书影响,人们心目中的文化传统,似乎自孔子以来,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就是一以贯之、一成不变的。本书以“音调未定”来形容其不断的变异,颇有新意。联系当今不同年代的人之间难以填平的“代沟”,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变动不居自然不难理解。

二、本书的内容

收文32篇(包括“引言”和“附录”),凡30万言,以类相从,约为五卷。

引言,题目同书名,《音调未定的传统》。

卷一,《述史七篇》,研究对象为晚清史,依次为:《从乾隆到嘉庆》,《洪亮吉案》,《道光帝和他的首相(曹振镛和穆彰阿)》,《“何敢自矜医国手”?(关于龚自珍)》,《魏源:尘梦醒否?》,《“尸谏”(王鼎和吴可读)》,《张之洞与<书目答问>二种》。

卷二,《记诤七篇》,研究对象为近代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依次为:《康有为和朱一新》,《神州长夜谁之咎?——析夏曾佑与宋恕的通信》,《忘却了的公案——关于红学的索隐派》,《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书>》,《<民报>总编章太炎》,《刘师培的脚印》,《辜鸿铭,生平及其他非考证》。

卷三,《通论七篇》,是关于文化史的有关论述,依次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文化的类型》,《中国文化的历史及其他》,《隔膜的理解》,《何谓“人文精神”?》,《后顾与前瞻》。

卷四,《分论五篇》,是一组专题研究的成果,依次为:《孔子与教育传统》,《基督教与近代文化》,《清末的民族主义》,《晚清上海文化:一组短论》,《失落了的“文艺复兴”》。

卷五,《另说五篇》,是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的《大师》专栏有关的文字,依次为:《真大师的群体掠影》、《<大师>与大师》、《“大师”应由谁封?》、《又说“国学大师”》。

书末附录为《谈学——朱维铮答李天刚》。

总体以观,本书内容丰富,论证精详,新见迭出,于研究者固为重要参考,一般读者亦可开卷有益。

以两天时间阅读一过,受益颇多。尤其对何谓传统、如何看待和讨论文化传统、历史研究与现实的联系等问题,有了比过去清晰的认识。今后研究某一问题时,还要细读有关篇章。

三、阅读随录

1.关于如何认识“传统”,作者有一段极精彩的议论:

毫无疑问,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惰性力量。但也毫无疑问,惰性力量并不

等于反动力量。我曾把传统比作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机制的作用,就在于

保护人体功能的稳定、平衡,在正常状态下可以抵御致病菌毒的入侵,否则

将使人体处于无抵抗状态。如今仍令群医束手的艾滋病,就属于综合免疫功

能缺乏症。然而,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需要输入血液或者移植健康器官,

那时如何克服自身免疫机制对于异体的抗拒排斥功能,则又使群医为难。作

为一种惰性力量,传统犹如免疫机制,属于社会的特定功能,本身无所谓好

或坏,无所谓精华与糟粕;至于它起的作用是好是坏,需要发扬还是需要抛

弃,问题也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社会是否健康,或者患了哪种疾病。(《引

言》)

吸收精华、剔除糟粕之类的说法一向被视为真理、奉为圭臬,不想在这里被轻轻击碎了。批孔子、批宋江、批历史上这个那个的政治运动,原来都是社会患病,让古人吃药。作者同时又指出:

倘若现状变得不堪忍受,倘若由现状受惠的那些群体也变得好像沉舟上

的老鼠一样纷纷窜向安全地方,人们追究昏暗破碎的现状的成因,发现阻滞

社会更新的保守、怠惰、无能、颟顸、庸猥、自私等等表现,而拒变斥异正

是传统的本能。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为了改变现状,人们在批判

旧制度的同时,对传统表示义愤,施加攻击,也是很自然的事。(《引言》)

2.讨论文化传统,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讨论文化传统,必须辨别现实中有无踪影。

第二,讨论文化传统,必须注意作用的正面和负面。

第三,讨论文化传统,必须鉴别新传统和旧传统。

第四,讨论文化传统,必须顾及中华民族的整体。

第五,讨论文化传统,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3、关于国民性。作者有这样一番描述:

中国人自古就分成两大族类。在清朝皇帝面前顿首自称奴才的已做官吏

的或想做官吏的那一小群人,不论仇洋、惧洋或媚洋,注目的焦点在于自己

的地位和权力。但居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和城市的普通居民则不然。祖辈相传

的经验,尤其是在满洲皇帝脚下二百年生活的经验,使他们对于任何官方权

威,都采取一种奇特的怀疑论态度,尊而不信,疑而不言,敬而远之,行而

反之。畏惧官府又认定官府乃污垢渊薮,崇拜王法又相信天网必有隙可乘。

(《晚清上海文化:一组短论》)

这种“奇怪的怀疑论态度”,如今不是还普遍存在么?其所以存在,固然有古老传统的影响,难道不也是这些年来的新的“经验”所造成的么?

2012年7月15日读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2240.html

更多阅读

读魏书生先生《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魏书生老师的文章,读后感慨颇多,尤其被他睿智幽默的语言感染着。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所感染着。被他科学民主的管理所吸引着。听完报告,有以下感想和认识:一、 自我方面作为一个

读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有感 卖房子的女人 有感

长吁一气,终于将这本书读完。读这部小说,常常会把人拉近矛盾与绝望的挣扎之中,小说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莫大的虚无感和一种内在的现实性思考。《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 卖木雕的少年观课报告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一、说教材《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陈旭麓

读之札记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来源:国学数典 | 作者:milos | 发表时间:2009-03-09 00:36:11 《论美国的民主》可以说是了解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必读作品。我试对其中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细枝末节提出一点见解。一、何为民主书名既然叫《论美国

声明:《转载 音调未定说传统——读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 朱维铮前妻》为网友动我媳妇者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