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毁了上官婉儿墓? 杨帆上官婉儿后门

上官婉儿墓葬被毁谁是疑凶

(原创作品)

高金国

当当网图书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的养颜经唐朝那层窗户纸黄帝内经养生经本草纲目养生经人生是一场修行内经养生手册Ⅱ版亚马逊图书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的养颜经

唐朝那层窗户纸

黄帝内经养生经

人生是一场修行

内经本草养生经

9月8日,西安传来消息: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一个墓葬,根据碑文,可知是唐代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葬。遗憾的是,墓葬曾遭过严重破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耿庆刚表示,从天井、甬道和墓室被大范围破坏的情况判断,不似一般盗墓所致,应系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很可能是“官方毁墓”行为。

上官婉儿可不是一般人,官至二品,封号昭容,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毁她的墓,而且是“官方”行为?到底是哪个朝代、哪些人干的?

找到确切答案,恐怕还得依靠考古发掘和新的史料发现。不过,通过条分缕析,探寻历史事件中的蛛丝马迹,或许也能接近真相。

揪出墓葬被毁的黑手,首先要了解上官婉儿这个人,更要知道她“得罪”了哪些人。

上官婉儿其人

上官婉儿去世时的官方身份,是唐中宗的妃子,封号为昭容,级别正二品,位置显赫。

唐代后宫,皇后之下,是一品妃,即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共四个;二品妃嫔九个,封号分别为昭仪、昭容等。唐玄宗之后,封号设置有所改变。

一品妃嫔四个,有时会空缺。通常情况下,一品妃要从低级别的妃子中选拔、晋升,除非娘家人权势十分显赫,鲜有直接封一品的情况。武则天入宫之时,不过是个五品的才人;上官婉儿也是先封三品婕妤,后来才晋升二品。如果皇帝在位时间短,一品妃嫔就会很少,因为来不及选拔、晋升。唐中宗就是这种情况。

唐中宗先后两次登基。第一次登基才56天,就被武则天重新贬为庐陵王。唐中宗做太子之时,老婆赵妃被武则天害死,妾韦氏成为妃子,后来顺利成为太子妃、皇后。

第一次登基之后,后宫最大的事情就是皇后册封大典。中宗登基20天后,皇后才得以册封,所以韦氏第一次当皇后只有36天。这么短的时间内,遴选、册封高级别的妃嫔,是不可能的。

贬为庐陵王后,两口子被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北一带。流放途中,韦氏又生了一个女儿——李裹儿,也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流放期间,他更没有可能册封妃嫔。

705年宫廷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唐中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第二次登基,他也不过做了5年皇帝就去世了。这么短的时间,册封足额的一品妃嫔也很难。

册封妃嫔要皇后做主,韦皇后显然不愿看到一品妃嫔出现。一品妃子级别太高,很容易对皇后构成威胁。二品以下的妃子,就稍好一点。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唐中宗后宫中级别高的,只有韦皇后和二品的上官昭容。

韦皇后权力欲很强,野心勃勃。14年的流放生涯中,唐中宗胆小怕事,整天担心被老妈武则天杀掉,性格果敢的韦氏成了她的主心骨。唐中宗甚至承诺“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有朝一日咸鱼翻身,权力都给韦氏,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唐中宗也不会要求册封一品妃嫔。

上官婉儿为什么能在韦皇后独霸的皇宫之内,成为“二品妃”?毕竟,二品的地位也很高。

首先是因为,上官婉儿早就在皇宫中生活多年,属于皇宫中的女官。唐中宗接纳她,顺理成章,皇后说不出别的来。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也就是这一年,她的爷爷、父亲被杀,全家遭受株连。上官婉儿的爷爷,名叫上官仪,也是个著名的文人,武则天时期成为宰相。

664年,皇后武则天暗中勾结道士入宫,触怒唐高宗,唐高宗把上官仪叫来商议,让其起草废掉皇后的诏书。不料,眼线把消息通知了武则天。武则天连忙前来申辩,迫使高宗收回成命。随后,武则天一石二鸟,命人诬告上官仪和太子李忠谋反,将其杀死。

上官仪父子被杀,家人都成了官奴。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和母亲一起进入皇宫,成为奴婢。当时的皇帝是唐高宗,上官婉儿容貌出众,身为奴婢,一般情况下,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先成为宫女,然后争取得到皇后或者皇帝眷顾,成为妃嫔。

但这条路显然走不通。因为当时皇宫甚至朝廷的主人,都是皇后武则天,唐高宗早就大权旁落了。武则天心狠手辣,上官婉儿想成为唐高宗的妃嫔,没有任何可能性。

上官婉儿继承了祖父的才气,文采斐然,被武则天看中,让她负责诏书的起草工作。于是,她通过另一条路出人头地了——只可惜身份依然尴尬。

她出身奴婢,连宫女也不如;但由于武则天的高看,地位又很高。地位高,又非妃嫔的(唐中宗二次登基之前),恐怕皇宫中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她的身份,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个阶段,是从664年入宫,到683年唐高宗去世。这个时候,她在皇宫中的身份,是奴婢和女官。

从683年唐高宗去世,到705年武则天退位,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表面上有过两个男皇帝——唐中宗、唐睿宗,但唐中宗干了56天之后被废,唐睿宗也有名无实,成了“嗣皇帝”。690年之后,武则天干脆自己做起了皇帝。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后宫实际上没有“男主人”(男皇帝)。有男皇帝的皇宫,宫女妃嫔还有一线希望,期望得到皇帝宠幸;没有男皇帝、甚至出来了个女皇帝,宫女们就只有守活寡的命了。上官婉儿也是如此。武则天登基之时,她已26岁,却没有资格谈婚论嫁。

她只有一条路可走:指望武则天大发慈悲,把她赐给某个人婚嫁。可武则天哪有功夫考虑这些?而且,她对上官婉儿还十分倚重,用她来起草各类诏书,不可能把她嫁出去。

武则天是典型的“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上官婉儿正值青春年少,对异性十分渴望,武则天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只顾自己大肆淫乐,男宠甚多。男宠张昌宗经常出入宫中,寂寞的上官婉儿难免心有所动,张亦仗武则天的宠爱,毫无顾忌,调情之事,时有发生。

一次,张昌宗与上官婉儿调笑,被武则天撞见,武勃然大怒,拿金刀直刺上官婉儿额头,婉儿当即血流满面。

武则天本想治上官婉儿的罪,又怜惜她的文才,给她额头刺了一刀,算个“黥刑”,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婉儿侥幸躲过一劫。

这次教训,令上官婉儿心惊胆战,再也不敢造次了。虽然后来她和武三思又有了私情,但武三思毕竟是武则天的侄子,位高权重,与他发生私情和张昌宗相比,要安全得多。

705年,大唐遗老发动政变,胁迫太子登基,革周复唐,武则天被逼退位。皇宫重新有了“男主人”——唐中宗。上官婉儿苦难的宫廷身份由此进入第三阶段。

唐中宗再次登基为帝,但毫无帝王之气,权力被韦皇后把持。武则天退位,武氏家族遭到沉重打击,武三思十分惶恐,担心大唐遗老们乘胜追击,将武氏一网打尽。

事实并非如此。唐中宗逼宫,并非自愿,因为他认为即便不逼武则天退位,老妈一死,自己作为太子,也能顺利登基。因此,登基之后,没有乘胜追击。

武三思缓过气来,发现皇帝平庸,可以很好地利用一下。皇帝登基之初,后宫位置空缺太多,武三思动起了心思——他把自己的老情人,此时已41岁的上官婉儿,推荐给了唐中宗,让其纳为妃嫔。

选择上官婉儿,有几个考虑:

第一,她是武三思的老相好,能为其办事;

第二,年龄偏大,不会引发韦皇后反感;

第三,上官婉儿脑子活络,左右逢源。

上官婉儿初封婕妤,在后宫游刃有余,成功取悦皇后,晋升二品昭容。

总的来看,在唐中宗的后宫,低级别的妃嫔可能不少,级别高的却实在有限。除了皇后,就是上官昭容了。上官婉儿很讨韦皇后欢心,逐渐成了她的智囊和心腹。更荒唐的是,她居然把老情人武三思推荐给韦皇后做情人。

这样一来,后宫几乎异口同声,从韦皇后到上官婉儿,都在皇帝面前说武三思的好话。皇帝本就对皇后言听计从,这下,就更宠信武三思了。

武三思经历了武则天退位后短暂的焦虑、恐惧之后,卷土重来,势力迅速扩大,没多久就替武则天报了仇:张柬之为首的五位朝廷重臣,先后被流放他处,随即被处死或者病死。

武则天退位是705年,武三思害死五大臣是706年。也就是说,一年之间,形势就急转直下。武三思之所以反击得如此迅速,与他充分利用了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密不可分。

政治漩涡中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身处后宫,不可能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不过,这种卷入,在武则天时代并不明显。因为武则天太强势,心狠手辣,给她胆子她也不敢。真正卷入政治中心,是从成为唐中宗的妃嫔开始。

当时皇宫乃至朝廷的人都清楚,皇帝无能,皇后强势。韦皇后把婆婆武则天作为榜样,有了越俎代庖、过把女皇瘾的意思。唐中宗即便没意见,朝廷大臣也不让啊!相王(唐睿宗)、太平公主为核心的皇族,以及朝廷大臣,对此十分警惕。韦皇后也心知肚明,对自己的女皇之路,并无把握。

担心之下,她采取了两大对策。首先是巩固自己的势力,韦氏在长安是名门,家族很大,能提拔的,努力提拔到重要岗位。

其次是把眼光放在女儿身上。韦皇后本有一子,武则天时代被害死了;此外还有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两口子流放期间所生,对其特别宠爱,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

安乐公主企图让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做第二个女皇。韦皇后大概觉得,即便自己做不了皇帝,做女皇她妈也不坏,对女儿争当“皇太女”的企图,十分支持。

与此同时,一个和韦皇后有着同样心思的男人,毅然加入了支持“皇太女”的集团。这人正是武三思。

武三思在武则天称帝之后,一度成为太子的热门人选,这曾让他的野心膨胀。如今卷土重来,距离权力顶端只有一步之遥,当年的野心蠢蠢欲动。

705年武则天垮台之后,为了自保,他利用上官婉儿,迅速与韦皇后结为铁杆联盟。这一联盟还有一大天然优势:安乐公主当年被武则天指定,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此时,他和韦皇后有了同样的心思:倘若儿媳妇继承皇位,自己则可以利用儿媳妇控制朝廷,何乐而不为!

于是,武三思成了为“皇太女”而奔走呼号最勤奋的人。

武三思,韦皇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这个“四人联盟”,影响力巨大。本来没把这当回事的唐中宗被逼无奈,只好正儿八经找大臣商量。大臣一句话,就让皇帝哑口无言:公主封为“皇太女”,那驸马怎么封呢?

更何况,当时已经确定了皇太子——李重俊。皇太子没什么过错,凭什么无缘无故废掉?

唐中宗驳回了安乐公主等人的提议。皇太子李重俊本来就是安乐公主、韦皇后集团的眼中钉,如今自己申请“皇太女”受挫,更把怒火发在了皇太子身上。

李重俊眼看形势不妙,韦皇后等势力越来越大,唐中宗越来越无能,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会被他们灭掉。与其等死,不如撞死。于是,707年,李重俊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

可惜,李重俊经验不足,功败垂成。他联合一位当年逼宫武则天的武将,仅用300御林军杀入武府,将武三思和武崇训杀死。可惜,安乐公主此时在皇宫,没在武府。

李重俊随即挥师杀奔皇宫,唐中宗、韦皇后和上官婉儿闻讯,连忙逃奔玄武门。李重俊兵临玄武门下,此时却没有胆量叫板皇帝,先把目标对准了上官婉儿,称其淫乱后宫,要求将其交出、诛杀。

上官婉儿连忙自辩,称这不过是叛乱借口,杀了婉儿,接下来必然是要找理由杀皇后;杀了皇后,自然也不会放过皇帝!大敌当前,唐中宗也只能相信。情急之下,皇上来了勇气,向兵士喊话,表明他们只是受到蒙蔽,误入歧途,弃暗投明、反戈一击者,不仅既往不咎,斩叛军将领者还可永享荣华富贵!此举果然奏效,不少兵士倒戈;此时,援军也已到来,李重俊大势已去,落荒而逃,最终被杀于终南山。

李重俊叛乱,对上官婉儿来说,教训惨痛。她想不到,自己一个弱女子,在政变发生之时,居然成为叛军的第一目标。论权势,她在四人联盟中间最弱小,在“朋友”中间,她可能成为最先被抛弃的一个;在“敌人”眼中,她也可能是最先遭到攻击的一个!

这时候,她想起了亲人的劝告。武三思权势日隆之时,有亲人写信,劝她不要和武三思同流合污,因为武则天垮台后,武氏家族大势已去,无论天时地利还是人心向背,都已不容许他们倒行逆施。当时,上官婉儿没听进去,直到武三思父子被杀,才猛然警醒。她开始为自己预留后路,力图在韦皇后集团之外,找到靠山。

武三思之死,对韦皇后集团是个巨大打击。这个打击不仅仅在于势力上,还在于谋略上。

武三思虽然比较下三滥,还是有些谋略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他有意拉拢另一权力核心——太平公主,以对抗相王(后来的唐睿宗)。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有野心,也有实力。她和相王之间关系很微妙,既有斗争,又有感情,毕竟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妹。

武三思显然不想看到太平公主和相王联合,太平公主也有利用武三思制约相王的企图,所以,两人虽属不同的阵营,但不疏远,还有勾结。

武三思一死,愚蠢的安乐公主背叛了这一策略,疏远了太平公主,甚至与其为敌。其结果,就是太平公主和相王集团更加紧密。

上官婉儿比安乐公主聪明得多。她内心,已经有了脚踏两只船、投靠太平公主的意愿。

太平公主对韦皇后、安乐公主越来越不满,甚至把韦皇后对皇帝不忠的事情,告诉或者是暗示给了哥哥唐中宗。消息传到韦皇后耳中,她大为震惊,干脆毒死了唐中宗。此时已是710年。

唐中宗暴毙,没留下遗诏,于是韦皇后便请来太平公主,商量起草遗诏。根据皇后的意思,遗诏里面立了太子,但规定皇后听政;太平公主为了制约皇后,要求让哥哥相王“参知政事”。

遗诏起草过程中,上官婉儿遵从了太平公主的意见,把相王参知政事写了进去。这也暗示着,她想取悦太平公主和相王,给自己留条后路。

让相王参政,导致韦皇后集团大臣的极度担心,他们联名上书,罢了相王参政的权力。不仅如此,还密谋铲除太平公主、相王,力促韦皇后登基。

此事引起太平公主等人警觉,决定除掉韦皇后集团。因为身为女子,不能率军打仗,前敌指挥权就落在了相王的三儿子李隆基身上。

正史刻意抹煞了太平公主的幕后策划作用。因为太平公主最后被唐玄宗所杀,而唐玄宗也有修改史料的习惯。《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唐玄宗修改了史料,事实上的幕后策划,应当是太平公主。

710年阴历六月十二日晚,太平公主、李隆基等发动政变,韦皇后、安乐公主很快被杀。上官婉儿听到动静,知道发生兵变,命人点上蜡烛,手捧写有相王参知政事的唐中宗遗诏草稿,交给士兵,表示投降。兵士向李隆基汇报,李隆基毫不理会,命令:杀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上官婉儿的人生,就是这样。结合她人生中的政治斗争,毁墓的线索,并不难找。

上官婉儿墓被毁背后的政治斗争

710年,上官婉儿死了,政治斗争却没有结束。她的身后事,也成了政治斗争的战场之一。

客观地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710年的行为,属于篡位性质,因为当时韦氏已经立了傀儡小皇帝,而且自己临朝称制。韦氏、安乐公主无道,这次政变有一定正义的成分,但我们也无法排除唐玄宗故意抹黑她们的可能(比如正史记载唐中宗被妻女毒杀,就存在疑点)。

他们是正义的,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就成了罪人。作为罪人,怎么下葬,就成了问题。从史料来看,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是草草下葬的。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值暑热,尸体很容易腐烂。唐朝高官去世后,如果陵墓还没建好,就会停灵多天甚至数年。倘是夏天,政府会专门搜集冰块冷藏尸体。但搜集冰块成本实在太高,不可能用在罪人身上。

所以,新登基的皇帝唐睿宗就下了一个简单的命令,将这三人安葬。政变后事情很多,韦氏余党需要抓捕,更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傀儡小皇帝拉下宝座,确立唐睿宗的地位。韦氏等下葬之事,唐睿宗、太平公主等当时也顾不上管。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三人先下葬,后才被贬。韦氏虽然死了,但下葬之时,名分还是皇太后。她是罪人,当然不可能再按皇太后的礼制下葬,而是按照一品的级别下葬;安乐公主按照生前三品的级别下葬。上官婉儿也应是按照二品的级别下葬的。

下葬之后,乱局收拾完毕,朝廷这才考虑给三人定性。于是,韦皇后“追贬为庶人”,安乐公主更甚,“追贬为悖逆庶人”。上官婉儿至少也是被追贬为庶人。

一个更为有趣的事实是,上官婉儿先下葬,后被贬为庶人;但下葬后没几个月——还是在她去世的710年,又被“平反”:“追复昭容,谥惠文。”

——这就奇怪了。先杀了贬了,死后又恢复政治待遇,而且追加谥号!这对死去的人无所谓,但对她的家族、后人来说,意义就大了!

官方毁墓行为,必然发生在给上官婉儿平反之后。平反之前,相信也官方不会无聊到去公开毁一个庶人之墓,更不可能先给她毁墓,再给她平反。

先杀先贬,再平反,再公开毁墓(等于再度被贬),为什么一个死人之墓,有这么多令人纠结的疑团呢?

毁墓黑手,八成就是唐玄宗

政治斗争,形势总是千变万化。今天还是朋友,明天就成了敌人。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而言,这一点尤其明显。起初他们有共同的敌人:韦皇后、安乐公主集团。敌人一死,朋友立马成了敌人。

倘若承认710年政变的幕后策划是太平公主,那么,她选择李隆基,是有充分考虑的。

她必定知道,政变成功,最有资格登基的,是哥哥相王(唐睿宗),自己即便想当女皇,在满朝文武对女性掌权十分警惕的今天,难度也太大;但等哥哥当完了皇帝,按照武则天子女“兄终弟(妹)即”(哥哥死了弟弟当皇帝,而不是儿子继承)的规矩,理应轮到自己,那时候自己根基更深,做女皇也更有把握。

所以,她的目标,第一是促成哥哥相王登基,第二是防范哥哥的儿子们出现佼佼者,对自己“兄终妹即”的宏图构成威胁。所以,她最防范的,是相王的长子、在武则天时代一度被立为皇太子的李成器,而非李隆基。

李隆基虽然也很干练,但官职只是“卫尉少卿”,负责掌管仪仗、器械之类,行政级别为“从四品上”,并不起眼。

这样的人,拿来做先锋还是不错的。第一,他掌管器械,和军官比较熟;第二,他和儿子薛崇暕私交很好,让他和儿子率军上阵,太平公主更为放心。

问题在于,政变胜利之后,太平公主立马发现形势不妙,李隆基不是等闲之辈。敌人一死,她和李隆基的角逐马上开始。

这个时候,上官婉儿的“身后事”便成了焦点之一。上官婉儿长期担任武则天的心腹秘书,而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女儿。武则天时代,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理应就有不少交集,甚至看在老妈的面子上和上官婉儿有些交情,也未可知。

武则天退位后,上官婉儿迅速投靠韦皇后、武三思。太平公主对此可能心怀不满,但武三思对太平的拉拢政策,有效化解了这种不满。何况上官婉儿为人八面玲珑,而太平公主也是个会审时度势的人,韦皇后、武三思得势之时,她也不可能表达这种不满。

武三思被杀后,上官婉儿大为惶恐。武三思还算有些谋略,都被轻松杀死(仅动用了300御林军),韦皇后毫无谋略,安乐公主专横跋扈,岂不更危险?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投错了大树,开始寻找新的靠山。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集团,是她的不二选择。首先是两个人有过交情。相王集团虽然根基深厚,但自己和相王基本没什么交集。

其次,相王不喜纷争,似乎厌倦了政治斗争。这导致他在政治风头上,不及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几乎是当时公认的李氏皇族领军人物。从表面看,投靠太平公主更为稳妥。

因此,武三思死后,灵活的上官婉儿很可能做出了向太平公主示好的举动,并得到了接纳。毕竟上官婉儿是个智囊式的人才,太平公主图谋大业,需要这样的人才。

正因为有了这股底气,政变发生、士兵冲入后,上官婉儿才有了“手捧草诏投降”的底气。如果知道自己必然被杀,那还不如逃跑。

不料,李隆基却毫不领情。这其中,难免有太平公主的因素。李隆基虽然表面和太平公主联手,但他不可能看不出太平公主的野心。和太平公主有过交集的,他不能容忍。

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杀死上官婉儿,显然不会满意。政变后相王登基,是为唐睿宗。唐睿宗对妹妹太平公主几乎言听计从,导致太平公主的势力急剧扩大。迅速给上官婉儿平反,恐怕也是太平公主的意思。

唯一出乎太平公主预料的,是唐睿宗不想让大唐继续“兄终弟即”的格局,把李隆基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十分恼火,在太子和皇帝之间屡次挑拨,并继续扩充自己的实力。太平公主和太子的争斗,让唐睿宗十分郁闷,最后,干脆撂了挑子,让李隆基登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更是大大出乎太平公主预料。

唐玄宗虽然登基,太平公主的势力却在扩大,7个宰相,5个属于太平公主集团。而且,太平公主自李隆基登基后,频频发难,甚至不惜投毒,可惜失败。唐玄宗眼看太平公主拿出了鱼死网破的态势,一不做二不休,于713年夏天一举剿灭太平公主集团,赐死太平公主。

此时,距离上官婉儿去世,正好三年。这个时候,唐玄宗已经大权在握,当年老爹唐睿宗给上官婉儿平反,他敢怒不敢言,如今,则完全有能力自由行动了。不过,由于老爹还是太上皇,他不敢明目张胆违抗太上皇旨意。所以,官方的毁墓行为,很可能发生在716年唐睿宗去世之后。

当然,唐玄宗也不可能亲自毁墓,示意手下人去干就可以了。而且,唐睿宗给上官婉儿恢复了昭容称号,即便老爹死了,自己也不好明着对抗,无法再剥夺上官婉儿的名分。但毁墓,对内宫还是一种很好的警告。唐玄宗很可能利用官方的毁墓行为,来警告那些想要干涉政治的后妃。

唐玄宗之前,宫廷女子干涉政治的情况,相当厉害。唐玄宗很有必要找个替罪羊,来刹一刹这种风气。武则天虽然干政乃至篡位,但那是他亲奶奶;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个是自己的亲姑姑,一个是自己的堂妹,也不合适。所以,最适合的,就是上官婉儿这种妃嫔了。把她的墓毁掉,让她入了土也不得安宁,在迷信巫术的唐代,是有很大警示意义的。

当然,这不等于说官方的毁墓行为,就一定是唐玄宗指使,也可能是别人,甚至是宋朝人。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等人淫乱宫闱,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就认为,只有毁掉某些代表人物——比如上官婉儿的墓,这种风气才能根除。即便唐人不这么做,宋人也会这么做。宋朝理学家对大唐衰败的反思之一,就是宫闱之乱。如果上官婉儿的墓葬依然高高耸立,在他们眼中,显然是不可容忍的罪过。

(高金国,唐史研究者,著有《唐朝那层窗户纸》等。)

当当网图书唐朝那层窗户纸黄帝内经养生经本草纲目养生经乔布斯告诉中国黄帝内经养生手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内经养生手册Ⅱ版内经本草中的养生经亚马逊图书

唐朝那层窗户纸

黄帝内经养生经
乔布斯告诉中国

黄帝内经养生手册

人生是一场修行

本草纲目养生经

内经养生手册Ⅱ版

内经本草养生经


唐玄宗毁了上官婉儿墓? 杨帆上官婉儿后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3423.html

更多阅读

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封常清始末 高仙芝 封常清

边令诚,唐代宦官,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封常清派军队入关中驻守,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唐玄宗任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开唐代宦官监军之先,边令诚求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谗言于唐玄宗:“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

一个女人的史诗—唐玄宗梅妃江采萍 一个女人的史诗txt

资料:华清宫上,梅妃微微的笑,冷冷的流泪。她知道现在自己的口谕已经一文不值,父亲大人被阻隔在骊山宫墙外不能与之相见。无奈手持白玉笛请雷海青石琵琶同她合奏,她要父亲听见女儿的呼唤,知道女儿还在人间安然无恙。她用骨瘦如柴的手颤抖着

百家讲坛___长恨歌之杨贵妃 百家讲坛唐玄宗长恨歌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一)天子风流类型: 历史/臣相|中国

唐宪宗为何执意不立皇后? 唐宪宗削藩之战

唐朝传二十一帝(不含武则天),在这些众多李姓皇帝中,能够得到后人较高评价的,仅太宗、玄宗和宪宗三人。唐太宗打造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唐宪宗能够与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足以证明他有不同寻常之处。在执政方面,唐宪宗

声明:《唐玄宗毁了上官婉儿墓? 杨帆上官婉儿后门》为网友明月多情应笑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