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下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现代中国画大师,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1927年归国,历任中大艺术教授、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康南海六十行乐图镜框水粉纸本 1917年作 (907.2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并一一讲解。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此画是徐悲鸿为康有为所作全家福。徐悲鸿基本采用了人物肖像画法,但又增加了人物背景的描写,是画家早年吸收西法的绘画创作与实践。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长349cm宽197cm1928-1930年作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傒我后布面油彩230x318厘米1930-1933年作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愚公移山布面油画46×107.5cm1940年作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奴隶与狮123×153cm1924年(5388万元,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

创作于一九二四年的《奴隶与狮》,是徐悲鸿此一创作题材在私人收藏中最大的油画作品。画中描绘古罗马时期,一名奴隶为逃避灾难而躲藏到洞穴,却遇上受伤的狮子,奴隶神色恐惧,但见狮子受伤遂救助之。此后,狮子在斗兽场上因报恩而不伤害奴隶。此画更被誉为是画家早年旅居柏林期间的少数创作中,最精彩的画作之一。



放下你的鞭子布面油画1939年私人收藏 (6400万元,15%佣金7360万,2007年4月7日)

《放下你的鞭子》本是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德国作家歌德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独幕剧,后被改编成抗战街头剧。1939年10月,徐悲鸿在新加坡一个广场上看到“中国救亡剧团”演出此剧,深受感动,用了约10天时间创作了这幅抗日题材画作。



珍妮小姐画像布面油彩 1939年作(5000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这幅《珍妮小姐画像》(珍妮小姐是当时活跃在新加坡主流社会并为抗战奔走的名人,她的男友为比利时驻新加坡领事勃兰嘉。)是众多筹款作品中最大的一件,也筹得最多的款项,当时卖了4万新元。这幅画像是徐悲鸿受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事勃兰嘉的委托精心创作的,绘画其粤籍好友珍妮。

画主珍妮小姐为星洲名媛,祖籍广东,她亦心系祖国,积极捐款支援祖国抗战。画中的珍妮小姐身穿旗袍,安坐藤椅之中,和煦的阳光从窗外散落在她的脸庞之上,面容恬静,姿态端庄典雅,仪态大方,尽显东方女性温柔娴静之美。画家以西方写实手法勾画人物特征的同时,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物的气质和神髓。



印度男子肖像素描 1940年作



外国妇人肖像素描



自画像素描纸本 41x27厘米1925年作



徐悲鸿自画像纸上素描 1937年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发生卢沟桥“七七事变”,以此为起点,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徐悲鸿先生是抗日救国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这幅作品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所创作,可见它的意义极为深远。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徐悲鸿扎实的素描功底和精准地捕捉人物神态的能力。



凭桌布面油画 1925年作

此图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高超的写实技法。画家以严谨的写实技法表现了一位少女的肖像。少女身边有桌子、书、花、花盆及水杯等景物,均逼真自然。少女肤色白晰泛红,乌黑的头发,正静静的望着画外的观者,神情娴雅。



孙多慈肖像纸上素描 1936年作

这幅素描是油画作品《孙多慈像》的同一时期的速写稿。该油画曾发表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孙多慈(1911年生,安徽人,又名韵群,已逝)是中大艺术系旁听生,曾多次受教于徐悲鸿。该作品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徐悲鸿油画创作的过程,以及徐悲鸿既引入西方写实法来深化对人物神情、动态的塑造,又吸收中国画的笔法技巧,而体现出的画家独特的中西融合的风格趋向。



孙多慈1936年作徐悲鸿纪念馆

画中的女士坐在一张古朴而造型别致的可以摇动的旧躺椅上,人物姿态优雅自然,刻画细腻,她一手扶住躺椅把手,另一手作半握状放在一翘起的被衣服下摆遮盖的大腿上,头部面向观者。人物神态安祥,朴实中透露出聪慧。背景似画室一角,案上及左侧是西方石膏雕刻模型和插有画卷的中国瓷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暗部处理得暗而模糊,对前景的人物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画面的主体形象更显明亮清晰。这种巧妙的明暗处理极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可见画家在这方面用心良苦。



康有为像夹板油画

徐悲鸿油画的精湛技术,在于他继承西欧古典艺术严谨而完美的造型传统,并汲取印象主义对光、色的发现,使之完善地结合。康有为像能突破古典油画以棕色或是素描深浅表现的局限,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文儒而内涵丰富的学者气概,为徐悲鸿油画佳作。



画家之父徐达章先生



任伯年像油画布本 51x39厘米1927年作



鲁迅纸本镜框



黄震之先生像布面油画



张静江先生像布面油画 1926年作



弘一大师像布面油画



陈散原像油彩布本 1930年作



晚晴布面油画 1940年作

徐悲鸿在欧洲曾搁笔两月,一笔不画,每日到博物馆观摩。之后徐悲鸿努力在素描方面下苦功,继而致力于油画技法研习,在包括油画肖像在内的西画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此幅油画肖像画于回国以后,画家敏锐捕捉了老人的神态和内在气质。人物的脸部五官结构也刻画得十分准确生动。



老人像1924年作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作此画时正在法国巴黎美术学校学习,生活极为困难,经常忍饥挨饿,并得了严重的肠胃病。“胃愈痛就愈要画,画下去就会忘记痛苦”。可见这幅《老人像》以及当时的其他作品,是画家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完成的。画中的法国老人,造型准确,用色及笔触都极富有情感,尤其眼中透出坚毅的神情,这难道不是画家通过刻画描写对象体现出来的自己处于困境中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裸女水墨纸本 1962年作



裸裎蒋碧微人体素描20世纪20年代初作



蒋碧薇女士



抚猫人像1924年作徐悲鸿纪念馆

此画右上角有“悲鸿”签名。绘于麻布上。是徐悲鸿在留法期间完成的一幅油画创作。这是一位年轻少妇像,她身着色调偏暗的粉红色旗袍,一手抱着一只白色可爱的猫,一手抚摸着猫,猫两眼炯炯有神;少妇神情安祥露出微笑,睁大双眼,一头利落的短发,显得很有精神和活力。背景上露出男人的头像,显然是这位少妇的丈夫,对作品主体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这个男人看似画家本人,此画中的这位少妇当是画的那时画家的夫人蒋碧微了。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像



徐悲鸿夫人像1947年作布面油画天津市博物馆

徐悲鸿与廖静文于1943年订婚,1946年1月结婚,这幅题为《徐悲鸿夫人像》的油画画的即是廖静文。此是徐悲鸿已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北平一部分进步美术工作者组织的北平的美术作家协会也推举徐悲鸿为名誉会长,与国民党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相对立。画中的除夫人身着紫色长衣,靠在一棕色沙发上,两手扶着一红色布包,人物表情端庄文静而容光焕发。背景为暗红色窗格子和浅绿色玉兰盆景及吐艳的红梅,看来这是冬天的室内景象。整个画面的色调偏暖,用色和谐而富有变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两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箫声1926年作天津博物馆

画面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这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幽静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鸡鸣寺道中布面油画1930年作徐悲鸿纪念馆

这幅风景油画描写通往鸡鸣寺道中的景物,阳光明媚,道路曲折多起伏,很有生活情调。



鸡鸣寺写生布面油画1948年作

鸡鸣寺为南京名胜,是徐悲鸿非常喜爱的写生地点。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画家多次带领学生到此地写生,他的重要作品《鸡鸣寺道中》便创作于此。这幅《鸡鸣寺写生》取景鸡鸣寺入口处一角,笔法概括有力。画家也对实景做出取舍,省略了山门以及其他一切细节;古建筑的白色飞檐和黄土地面上斑驳的光影,成为画面最主要的因素,是画家写生画中的佳作。



月夜布面油画 1935年作

一九三五年,徐悲鸿正值盛年,初任中央大学艺术科主任兼美术教授,南北广泛交游,推广美术教育,倡导写实主义。这一年也是徐悲鸿绘画创作的多产期,诸多著名作品均诞生于此时。这幅《月夜》表现月光下的两个裸女,一坐一立,姿态闲适。从女人体的造型、用光来看,当是徐悲鸿在画室内对着模特儿写生完成,而月光、河流、草地的背景,则是画家想像中的景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



浴1924年作

《浴》是徐悲鸿1924年创作的,是他人体油画中水准最高的一幅,这幅画不完全是写实作品,有构思的成分在里面,徐悲鸿大师在这幅油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还有西方印象派技法在里面,是难得的佳作。



印度妇人像设色纸本1940年作怀素学书纸本设色1937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修竹仕女图镜心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日本仕女立轴绢本卖花女郎立轴设色纸本



女孩镜心纸本

在徐悲鸿作品中,人物画存世很少,婴孩题材的作品则更少。此画用笔设色严谨写实,融入西画素描风格,略带写意风味,与中国传统人物画法迥异其趣。但以如此小尺幅来看,售出价格真可谓出乎意料。



渔夫图立轴纸本设色



换鹅立轴设色纸本1943年作



山鬼纸本设色 1943年作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下)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

  

钟馗纸本设色钟馗立轴设色纸本廖静文题签1943年作



钟馗镜心设色纸本戊寅(1938)年作

钟馗是徐悲鸿人物画常涉猎的题材。此幅创作于1938年端午节正午,画中钟馗侧身而坐,接受跪地小鬼举案恭敬献酒。小鬼的小心翼翼,与钟馗之絈目欲裂、腉沤戟张之态,鲜明对比,视觉冲击极为强烈,确如画家主张的中国画应该直指现实,“直截了当……使人一望而知,有共通性”。



清流洗衣镜心设色纸本1938年作 (89.6万元,2010年7月中贸圣佳)

  

人物镜片68*39cm钟馗镜心设色纸本1937年作



柏寿图立轴壬申(1932年)作

题识:散原老伯八十寿。壬申之秋,世晚悲鸿敬写祝。钤印:徐悲鸿、仁者寿。

国画传统作柏树细叶一般用象征性的小点组成。徐悲鸿先生不受那些陈规束缚而以浓重大笔挥洒而成。他早年受家学笔墨薰陶,后又经西方绘画严格的造型训练,更善於观察自然,故能脱出窠臼,奔放恣肆,表现古柏之苍劲、郁勃、葳蕤的态势,感觉愈加真实;加之枝干虬曲刚劲,笔法简练,与岩石相呼应,显示徐氏画风的特色。

《柏寿》谐音“百寿”,系祝陈三立先生八十大寿之主题。此幅尚是徐悲鸿先生的早期作品。有趣的是他把上款的“散”字成大篆(籀文),悲鸿先生喜临北碑,对金文亦颇爱好,此字体正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散氏盘铭》中的“散”字。



古木竹石立轴1937年作 (257.6万元,2010年北京保利)

款识:信手写古木竹石。君复先生见而惜之,笔墨散乱,不足存也。悲鸿并记,丁丑。

徐氏风景画中的树特别是古柏,讲究用笔,墨色也有干湿浓淡的变化,但和传统的表现形态比较起来,这是一种表现物象形质的笔墨。画作中画家以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出参天古柏物象形质,树干笔墨苍老,且笔势生动,树叶则以花青墨色层叠,水气淋漓,突出叶的层叠与浓茂。树脚坡石,以淡墨勾出轮廓,又以赭石色敷染,色墨局部的交融渗化,既有古代之遗意,又有时代之新貌。此外,徐悲鸿在坡石与古柏处布置竹枝,巧妙构造出空间的前后关系。概言之,此幅画作,具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且笔墨呈现时代的特色,古意与西方因素结合,气韵形貌俱存。



春山驴背图1932年作

款识:昨日经君燧初邀往温泉,其旨在浴。忽晤石曾先生坚命一游金山,谓极林泉之妙,余初未之识也。肩与而往。途间忽忆翌日将应朱农老友之命,为生平破天荒之工作,遂未能尽兴观山,匆匆而归,今日既画又窘思索,乃两失之殊,可笑也。壬申春仲,观音生日,悲鸿。印文:悲鸿、永矢弗谖、欲罢不能之工引首:春山驴背图。廿一年三月,马衡。印文:马衡题跋:(齐白石题)古人作画有粉本之说,后人以为用粉本大大故事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3992.html

更多阅读

明商喜绘画作品欣赏 中外绘画作品欣赏

明-商喜绘画作品欣赏商喜(约活动於十五世纪中期),字惟吉,一作恒吉,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一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宣宗宣德(一四二六-一四三五)间供奉内廷,授锦衣卫指挥。精於绘事,尤善长历史画。【名称】明商喜关羽擒将图【年代】明代【简介】绢本

[旅美画家]--邢东绘画作品 邢东画家

多福老人欢迎您http://qwp43.360doc.com*国外油画 *国内油画 *精致工笔 *风景人物 *雕塑奇石 工艺精品 视频电影 学习笔记 [旅美画家]--邢东绘画作品2011-11-29《复兴之光》邢东旅美画家在美国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度和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大陆

声明:《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下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为网友趁桃红柳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