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陨落的星 明星同人小说

——纪念红军杰出将领张子清诞辰109周年

张子清,名涛,别号寿山。湖南益阳(今桃江县)板溪乡风景寺村人。1902年4月4日出生。历任工农革命军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红五军参谋长、边区军事部长等职,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为红军早期的主要军事领导人,成为毛泽东当时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和亲密战友。张子清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追随毛泽东为中国工农红军大本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何张子清能让毛泽东在心急如焚时,面对旷野苍穹,高声呼唤;他又如何为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打通了最后一道关卡,为井冈山会师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专程走访了老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和烈士张子清的故乡——桃江。

一、深情追忆

在江西宁冈,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馆长、宁冈县党史办副主任刘晓农给我们讲起了“张师长献盐”和“打倒人间狗鱼”的故事。

1928年4月,张子清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接陇桥战斗中负伤后,住进了小井红军医院。当时,因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井冈山的药品和食盐十分缺乏。后来,连医院里用以清洗伤口的食盐也供应不上了,只好用茶水代替。不少伤员的伤口发了炎。团里的同志来看望张子清,特意把平时省下来的一点食盐送给他洗伤口。张子清再三谢绝,最后被迫留下后,他小心翼翼地用油布纸将盐包起来,藏好。不久,医院断了盐,有一个多星期没给伤员消毒。伤员伤口溃烂,病情恶化。张子清知道后,立即把护士叫到身边,将那包盐交给她,反复嘱咐:“盐不多,先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能省下来些,把所有人的伤口都洗洗。”护士的眼泪掉了下来,因为张子清的伤势也非常严重,常常痛得夜不能寐,而自己只用金银花或茶水洗伤口,令大家十分感动。后有诗云:“宛宛禾水绕山环,师长献盐英名传,莫道忠魂无觅处,浩气长存在人间。”

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茅坪的群众抓到了一条重20多斤的狗鱼,送给毛委员和与会代表们尝鲜,毛委员指着狗鱼问:“它是吃什么为生的。”群众告诉说:“狗鱼是吃鱼虾为生的。”毛委员风趣地说:“原来它是水中的恶霸,吃鱼的鱼,就像土豪劣绅一样,是吃人的人,对那些人间的狗鱼,当然要打倒啦。”在场的群众听到这番话,都开心地笑了,接着,毛委员说:“狗鱼味道鲜,还有滋补作用,给张师长和伤员们吃吧。”于是这条狗鱼被转送到医院,正在住院的张子清师长和伤员们深受感动,大家围着这稀奇的动物观看一阵后,又派人把狗鱼送回到八角楼。

在桃江县城,笔者数次采访了张子清烈士的胞弟张咏老人。老人说起当年他八岁的时候,哥哥张子清已经是十五岁了,母亲抚育他们哥俩,他们经常一起骑马,兄弟关系一直很好,无话不谈。老人兴致勃勃地同我们讲起了1924年毛泽东与张子清的热情会面。那时毛泽东在夏曦的倡导下,独自来到益阳板溪,专程看望“将门之子”张子清。在此之前,张子清在桃江浮邱山一带组织游击队,干得轰轰烈烈,并与雪峰山邓赫七、刘承列部汇合,组成湘中游击队,曾一度攻占益阳。张子清与夏曦是表兄弟,在夏曦的影响下,张子清对中国共产党已有较高的认识,并愿意为中国革命献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看中张中清的军事才能,并到了板溪。毛泽东是坐着一乘竹轿来到板溪的。张子清热情地接待了毛泽东。他们谈得极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为了安全起见,张子清将毛泽东安排在板溪静落庵中住宿,并陪伴了两个晚上。次年冬,张子清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南下广州,开始了他短暂而以辉煌的革命生涯。这一切,都与毛泽东访板溪不无关系。也正是在这时,毛泽东发现和培养了后来红军初期的重要军事领导人张子清。

特别是张咏老人动情地说道,张子清牺牲后,当地曾为其修墓立碑,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炸毁,仅存“子清墓”字样残碑一块,但中共中央为纪念这位不朽的革命英烈,于1981年拨出专款,由江西永新县委、县政府重新整修了张子清烈士墓,墓地四周,苍松翠柏环抱,烈士墓碑高大耸立在其中;墓门两侧,用遒劲的字体写着“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的对联。1980年12月,张子清妻子吴雪梅在武汉逝世。1981年清明节,张子清的继子张旦松、女儿张质彬前往永新东华岭,将母亲的骨灰合葬在父亲身旁。每逢清明节等节假日,人们都会来到烈士墓前,向这位杰出的红军将领敬献花圈,默默鞠礼,表示诚挚的敬意。

2011年4月5日,清明节。笔者第六次踏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同益阳毛泽东战法研究会简国才会长、张子清侄子张建珍等专程前往永新东华岭为张子清烈士扫墓。张建珍说,伯父张子清1927年7月就追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革命,伯父与伯母吴雪梅结婚才半年就离别了,伯母是23年后即1950年才得知伯父牺牲的。1978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井冈山市党史办主任黄仲芳和研究党史的几位同志,曾到湖北采访了我的伯母和堂姐。黄教授讲,伯母和堂姐一边说,一边哭,他一边记,一边掉泪,笔记本都打湿了。伯母始终不相信伯父牺牲了。伯父的母亲也不相信儿子会死,她天天盼儿子的信。临终前,她嘱咐儿媳,如果儿子来信,要送到她的墓前……

二、铮铮铁骨

当年这里还是叫做桃江镇,镇北有座秀丽的小山,叫做桃谷山,山顶屹立着一幢古色古香的阁楼。相传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在这里写下著名诗篇《天问》,由此得名天问阁。张子清就是在天问阁下一展鸿鹄之志。

清幽幽的桃花江水,像一面长长的、变幻莫测的宝镜映出了两岸依依翠绿的山岗,烂漫的桃林,映过了天上金色的太阳,雪白的云朵,纷飞的鸟儿……在这画一般的美景中,国文老师熊济才带着他的学生张子清,来到了天问阁,一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他们都陷入了深深地冥思之中。熊济才老师有意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就向张子清讲述了屈原的故事。当讲到屈原被贬,还心系楚国,就在楚国要灭亡,屈原身负石头,跃进波涛滚滚的汩罗江时,熊济才早已眼圈红红了,张子清的眼睛里也闪烁着亮晶晶的泪花,老师举目四望,心潮难平,“真没想到,屈原死去了两千多年,可世道仍然毫无改变,一样的奸邪当道,一样的虎豹横行,一样的山河破碎,一样的民不聊生,叫人心痛啊!”说着他居然放声痛哭起来,张子清望着涕泪纵横的老师,幼稚的心灵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他紧紧抓着熊济才的手,对他说:“老师你不是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国难当头,我一定会效法先贤,用功读书,学点真才实学,将来做一个像屈原那样的正直高尚的人,做一个纵横四海的大丈夫,为国出力!”熊济才听了心一热,欣喜地说:“对!对!好孩子啊!”望着滚滚的江水,张子清沉着地说:“我不想当诗人,我要像岳飞那样带兵打仗。”这句话倒叫熊济才出乎意料,张子清从容地回答:“你和爸爸都讲过岳飞的故事,我以为,屈原当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可他一受到楚怀王和奸臣的打击,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只好借诗来发泄不满,最后不得不投江自杀。岳飞就不同,他有兵有将,可以指挥军队,讨伐恶人。”熊济才沉吟片刻,说:“你志向高远,聪明好学,只要自强不息,将来一定前途无量,既然你想当一名军人,就朝这方向努力吧。”张子清目光炯炯,使劲地点了点头。少年时代的张子清,就像一只凌空跃飞的雏燕,努力磨练自己的翅膀,准备飞向那遥远的、神秘而又高深莫测的理想天空。

1920年,经父亲旧部的举荐,张子清被任命为益阳县厘金局(即后来的税务局)局长。就世俗的眼光来看,厘金局长倒是一个油水四溢的肥缺,张子清却不以为然,他从小爱好军事,想当一名军人,不愿随波逐流,更厌倦名利场上的追逐沉浮,所以厘金局长并不中他意。可当时,自己休居在家,故人能够拔刀相助,母亲更是再三劝说,所以他还是走马上任了。新官上任后,局里少不得摆酒接风。同僚部属,见新任局长年青英俊,又是王大人的世交,一个个走马似的围着他点头哈腰,阿谀奉承,请酒送礼应有尽有,对这一套张子清心里很不自在。刚刚上任一两天收到的礼物,居然不下七八包,他下令统统叱退回去。别人以为新官上任免不了要装个清官样子,可是他们没想到不仅张子清本人不受贿赂,还严令局里其他人员必须廉洁自爱,不准贪赃枉法,否则严加查办。但是尽管张子清三令五申,同僚部属们依然我行我素。在他一次巡察中,见到差役抢夺一妇女鸡蛋,张子清怒火中烧,痛斥差役,并当众叫差役赔了鸡蛋钱,然后亲自向妇女赔不是。回到厘金局,他又看见满桌子的名片、信件之类的东西,拆开一看,无非又是请他喝酒打牌,拜托办事的玩意,望着这些庸俗不堪的东西,他心里烦躁极了,在沉闷燥热的房间里,背着双手踱来踱去,有如一头被困的雄狮,推开百叶窗,一股凉飕飕的秋风灌了进来,他解开衣襟,让秋风吹拂着滚烫的胸膛,然后斜依在窗棂上,久久地凝望阴云密布的苍穹,陷入了深深的深思……

就在第二天,厘金局发生了一件前所未闻的稀奇事,局长张子清不见了,唯有房梁正中高挂着沉甸甸的官印,其他物件,一应不少。张子清彻底看透了官场上尔虞我诈,贪污腐败的种种丑行,他觉得这不是正直的人能够呆下去的地方,便毅然决然地挂印回家了,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志救国救民的决心,引导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夏思痛,名寿华,字卓春,辛亥革命失败后,更名思痛,桃江武潭乡人。1879年1月考入长沙岳麓书院。青壮年时期参加民主革命,足迹遍历全国二十二省,旁及日本、南洋,致力推翻满清专制,孙中山曾称誉他为“革命模范”。夏思痛晚年极端痛恨当时的政治腐败,正义不能伸张,决心以死向当局抗议,遂于1924年6月23日,在武汉鹦鹉洲跳江自尽。张子清闻悉后,悲痛万分,写了“奔走革命数十年,两袖清风归碧落;发奋著书三万帙,一腔热血泽苍生”——《挽夏思痛先生》的血染诗文。

三、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

张子清从小酷爱军事,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1912年他考入长沙陆军芝芳学校读书(相当旧制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讲武堂。随后,回到益阳信义中学补习英语。1920年10月,张子清离开益阳,来到零陵,任镇守使署上尉副官,遂后到岳阳镇守使里任实职,成为湖南新军中一名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刚上任不久,踌躇满志的他,适逢反抗军阀黑暗统治部队闹薪饷,生父旧部队被镇压后,全被瓦解,众多营长、连长被杀被捕,张子清义愤填膺,为营救被捕军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与于应祥、符则勋揭竿而起,发动了“平江兵变”。由于兵力悬殊,兵变惨败,张子清侥幸逃生,继续革命,在桃江板溪一带组织了桃江游击队,英勇善战,神出鬼没,专与富户、土豪劣绅作对,穷人见了如见亲人,富人见了魂飞魄散,屡扑屡继,坚持长达五年之久。1924年秋,张子清与邓赫七联合组织建立了湘中游击司令部,任湘中游击司令部第一支队长,公开打出了反对湖南军阀赵恒惕的旗帜,攻占益阳,声势浩大,还镇压了益阳县大劣绅高维贞父子,并向长沙挺进。

当时,夏曦同志任湖南省中共团委书记,与张子清自幼亲密无间,在他的引导下,张子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结识了毛泽东、熊亨瀚、郭亮等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受到了马列主义的影响,对共产党有了较深的认识,并于1925年在长沙经夏曦、郭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冬季毅然赴广州进入由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讲习班学习,思想进步,学习刻苦,生活简朴,学习成绩优秀,并任中队长,后来成为毛泽东的好学生。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以世交关系两次派人找他会面,要保送他去美国留学,他都婉言谢绝。随后他又随北伐军入湘,组织上委派他任澧县贺龙部第十五师政治连连长。1927年春,担任黄埔军校第三分校(长沙)政治教官。

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张子清没有被反革命气焰所吓倒,并坚决接受命令,到共产党领导的国民警卫团工作,任三营副营长兼连长,他与党员骨干何长工、何挺颖坚决主张:“抛弃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拿起枪来和蒋介石拼。”不久,警卫团奉命赴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受阻,乃至修水、武宁待命。7月底,他与伍中豪率领的警卫团部分官兵与浏阳工农革命军合编为秋收起义部队第一师第三团,张子清任团的总支宣传委员兼第一营营长。为了迎接新的武装起义,张子清将部队开到了铜鼓,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整训和练兵,使这支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后来成为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骨干力量,而张子清则一直是这支部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9月上旬,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历尽艰险后来到铜鼓。9月11日,毛泽东、张子清等亲率第三团向浏阳进发,先后攻克白沙镇、东门市、文家市等重镇。在第一、二团相继受挫的情况下,张子清坚决支持毛泽东关于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策,克服了余洒度等人强攻大城市的冒险主张。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

9月22日,当部队宿营芦溪时,遭到敌人突袭,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骏等相继叛逃。这时,部队给养困难,疫病流行,战斗员骤减,陷入了起义来最严重的困境。张子清不顾自己身患疟疾,带病担任军事总指挥,于25日攻克江西莲花县城。29日,工农革命军安全到达永新县三湾,在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三湾改编”。原第一军第一师的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原第三团改编为第三营,张子清被任命为营长。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茅坪。不久,毛泽东率部分两路沿湘赣边境南下,在遂川县遭肖家壁靖卫团袭击,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前卫部队与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被敌分割,张子清沉着应战,继续率领全营在崇山峻岭之间与敌周旋,冒充敌部,“智取桂东”,转战湘南。12月下旬,张子清回师井冈山。途经茶陵时,一举击退敌人二十个连的兵力,为久围茶陵、万分危急的第一营解了围。至此,逾时两个月,转战逾千里的张子清部完整地归还了建制。正如军事学院院长、解放军高级将领陈伯钧上将在《怀念张子清》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这些孤军远征的最高领导人张子清,凭着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高超的指挥才能,“为当时弱小的红军保存了一个营的有生力量,这确实是对我党我军的一个杰出的贡献。要知道,那时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军队,总共只有两个营的兵力!”在茶陵,他接应一营脱离险境后又协助毛泽东粉碎了团长陈浩一伙的叛变阴谋。在担任第一团团长后,迅速率部攻克遂川,夺取新城。

1928年2月,前敌委员会决定重新扩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毛泽东兼任师长,张子清任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3月中旬,他随毛泽东率第一团出发,策应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4月6日,在寒岭界击溃了反动武装何其朗部,随即于8日又在汝城附近打垮土匪胡凤璋部,占领汝城县城。

4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部向井冈山转移。湘敌第八军吴尚部三个团和反动地方武装尾追而来,妄图抢占酃县卡住起义军进入井冈山的通道,一举吃掉我军。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张子清率领第一团,一路急行军抢敌之先占领酃县。红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成功地击退了敌人十多次的进攻和对敌人的十多次反击,使敌军大乱,急速向茶陵方向败退,打破了敌军截击和追击我军的狂妄企图,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战史范例,保证了毛泽东和朱德的胜利会师。不幸的是,在这次战斗中,张子清腿部和左脚踝骨中弹负伤。

4月28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回到龙市,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暴动部队胜利会师。当天,毛泽东在龙江书院会见了朱德、陈毅等人,参加会见的有张子清、蔡协民、何长工等。张子清是用担架抬着去的。

5月4日,在宁冈龙市召开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陈毅任十二师师长,张子清任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并参加红四军军委。张子清因负伤未愈,师长一职由毛泽东代理。出席建军大会这天,张子清也是躺在担架上抬着去的,他穿着整洁的军装,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显示出红军战将的特有风采。5月20日,湘赣边区第一次党的代表会上,张子清被选为第一届特委委员与边区政府军事部长。在特委书记邓乾元去中央报告期间,张子清代理边区特委书记职务。

四、风范永存

张子清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张子清住进红军医院治脚伤,可是医院的条件很差,不用说盘尼西林、膜胺一类的西药根本看不到,连开刀的麻药也没有。伤员要截肢的话,就用高温消毒后的木匠锯子直接锯,伤员都痛得昏死过去。张子清的脚需要开刀,把踝骨中的弹头取出来。由于没有X光机,不能准确地知道子弹在什么部位。因此,尽管医院医务主任王云霖制定了医疗方案。还是没有有效的办法,连麻醉剂也没有,只有切开脚板,直接从踝骨上寻找弹头。王云霖征求张子清的意见,张子清没有犹豫,语气坚定地回答:“开刀吧,我经受得住!”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张子清的手术很不理想,他的脚板被切开得很深,王云霖用钳子寻找很多次,好不容易找到弹头的部位,可是子弹完全钻进踝骨里面,没有露出头子,怎么也夹不出来。张子清的脚伤流了很多血,痛得几次昏死过去。他醒过来以后,对王云霖说:“王主任,再找一次吧。”王云霖感到非常为难,因为用钳子在踝骨上夹弹头,等于用刀子在骨头上刮肉,是极其痛苦的,怕张子清受不了。但他被对方那种巨大的耐苦能力感动,只得再来一次。然而,手术还是没有成功,张子清又一次昏死过去。张子清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形下,连续做了两个钟头手术的事,让毛泽东知道了。毛泽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感慨地说:“张子清是红军的关云长!当年关云长让人做‘刮骨疗毒’的手术,咬的牙关铮铮响。现在张子清切开脚板用钳子夹弹头,几次痛得昏死过去,这不是与关云长一样吗?唉,我们的医疗条件太差。苦了伤病的将士们!”

张子清的脚伤,令毛泽东、朱德等人非常牵挂。毛泽东亲自指派一个警卫班护卫,还调刘小虎作他与子清的联络员。毛泽东和朱德几次来到红军医院看望张子清。有一次,毛泽东郑重地对张子清说,由军部派人秘密护送他前往长沙,到大医院治疗,取出脚板上的弹头。张子清听了后轻轻地摇头,谈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意思是,派人护送到长沙,再通过敌人层层封锁的路上也有危险,就是到了大医院,也有国民党的特务侦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不应该离开井冈山。张子清语气诚挚地说:“我的伤可以派人护送到长沙去治疗,还有这么多受伤的同志,他们又怎么样呢?我不能影响他们的情绪啊!”

张子清在井冈山养伤的岁月里,始终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五次开刀、伤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他还是精神焕发,谈笑自如,经常哼小调,诵诗词,唱歌,下棋,讲故事,以此来鼓舞同志们的斗志。他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表现了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当湘赣边特委毛泽东、红四军军委陈毅和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一行数人看望张子清时,他们都被张子清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时杜代表感慨到:“张子清是一个纯粹的布尔什维克,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毛泽东却纠正到:“不,应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

1929年1月,敌军调集了6个旅18个团的兵力,分5路向井冈山猛扑过来。为了对付蒋介石策划的第三次大“会剿”,党的柏露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张子清被任命为红五军参谋长,与彭德怀、滕代远一道指挥井冈山保卫战。张子清受命之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叫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与彭德怀和红五军四位大队长,先后到黄洋界、八面山等哨口,察看防御工事和兵力、火力的部署情况,在茨坪的朱家祠,与彭德怀等人研究制定各个哨口的御敌方案。
永不陨落的星 明星同人小说

1月26日,战斗打响,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留守红军与敌激战三昼夜后被迫突围,同志们想抬着张子清一块走,但他不愿撤离,只好由当地群众护送到九垅山,隐蔽在一条青石缝中。时值大雪封山,交通断绝,张子清随身带的一点炒豆、干笋吃完了,只得抓雪团解渴解饿。敌人撤退后,地下党组织派人把张子清从深山中背出来,发现他全身青紫肿胀,伤口溃烂。

11月,地下党组织又将张子清转移到永新县南乡洞里村的蕉林寺继续养伤。由于他的脚疼踝骨里的子弹无法取出去,又一直使用各种治疗草药,伤口一次次被感染,造成恶化。

1930年春末,张子清把鄢辉(即袁炎飞)叫到身边,鄢辉是湖南湘阴人,张子清鞍前马后的一名爱将,时任永新县军事部部长兼赤卫队大队长。看到病危的张子清,忍不住满眶的泪水,张子清则淡淡一笑,用微弱的声音艰难地说:“本来我以为,我能活下去,最多成为残废,可是我的身体不争气,看来我是不行了,不过人生在世,总有一死,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见不到毛委员,再也不能与其他同志一起战斗了。”说着,他伸出枯瘦的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支用红布包着的勃朗宁手枪,郑重地交给鄢辉,语重心长地说:“鄢辉同志,把枪交给你,你要知道它的份量,好好保存,用它去武装人民,消灭敌人。”鄢辉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张师长的枪,泪流满面点点头,他知道这支枪是首长最心爱的东西,多少年来这支枪与张师长形影不离,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而如今在首长弥留之际,郑重地交给自己,这体现首长多么深厚的情谊,多么巨大的信任和期待啊!张子清喘了一阵,说:“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回湖南老家,就转告我妈妈、妻子和弟妹,说我走的路是对的,我死而无憾,要照顾好爷爷,扶养好孩子,莫让他虚度年华,要坚信黑云将会消散,天很快就会亮了。”1930年5月,这位杰出的红军指挥员,我党的忠诚战士,敬爱的张子清同志就这样悲壮辞世了,终年28岁。张子清的不幸逝世,使红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员,老百姓失去了一位革命带路人,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噩耗传开,根据地特别是永新县的党政军民万分悲痛。永新人民怀着无限敬仰烈士的心情,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冒着生命危险,由鄢辉负责将张子清的尸体运回永新县城,葬于禾河旁的东华山,并召开了300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陈伯钧一遍一遍的看着张子清临终前的那张照片,不知流下了多少悲痛的泪水。后来他把这张照片一直细心珍藏,直到1931年秋成立苏区革命博物馆时,才把这张珍贵的照片献出来。

张子清烈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留人间。解放后,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曾在《回忆井冈山上的战友张子清同志》一文中提到:“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井冈山会师,是我党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事件,张子清同志就在这个伟大事件中立下了不朽功勋。他‘能将兵也能将将,是毛主席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之一’”。陈伯钧上将在回忆录中写到:“张子清同志是井冈山核心人物,是毛委员得力助手,党史中应有一定的地位。”在此之后,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常委第二书记、军事家黄克诚大将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王首道等领导同志都曾作了具体的回忆,给张子清同志以极高的评价。1978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曾安排张子清烈士的妻子吴雪梅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在京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谭震林,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何长工和黄克诚以及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谭政和总后勤部副部长张令彬等党政军领导亲切看望了她。1999年9月,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文选德同志曾撰文这样写道:“翻开《井冈山斗争大事介绍》,我们便可赫然看到这样的记载: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手下仅一个团,团长便是张子清,解放后身为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时任这个团的九连党代表,可见张子清当时的地位和作用;张子清对党的一片忠诚,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以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紧跟毛泽东同志,在险恶的形势面前,数次挽狂澜于既倒,为拯救中国工农红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张子清像一颗耀眼的流星,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光芒绝不会因为他的消失而褪色。”

是的,张子清是一颗永不落的星。这位未来得及授衔的杰出将领虽然在烽火中倒下了,但他的光辉名字、崇高品质和英雄业绩,却永远铭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4951.html

更多阅读

隆重推出北大的重量级明星-北大学术猫 隆重推出广告图片

隆重推出北大的重量级明星——北大学术猫走进北大,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到处都会发现一群一群的猫,有时多达数十只,它们懒洋洋的躺在宿舍门口、大路旁、院子里烤太阳(冬天里),摆着各种各样的“造型”,它们根本不惧怕任何人,都是人们“礼

声明:《永不陨落的星 明星同人小说》为网友森林里的麋鹿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