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 中国著名关隘地理位置 图 著名关隘

关隘多位于要道及险阻之处,一般都建有城墙、关门及相应的管理与守卫建筑。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一方汉代画像石即有此种形象。石上刻有两座三层阙楼,楼间联以通檐,下置关门二座,每座关门各有二扇门扉。图上镌有“嘉峪关东门”字样。



汉代阳关。关城在甘肃敦煌以西,为古代西去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

●山海关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秦皇岛市区东部15公里处,建于明洪武年间(1381年),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雁门关

雁门关又称西陉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是长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此处东西峻峭,中路盘旋崎岖,附近峰峦错耸,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的战略要地。自春秋起称句注塞,由唐始称雁门关。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陆亨,北移雁门关址数里,建新关于今址。现存关门3座,内有明朝所建靖边寺,以祀战国戍守雄关的赵国良将李牧。雁门关除关城之外,还有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隘口18个,构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



●宁武关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宁武关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包括偏关),沙场奋战,家喻户晓。现关城为明洪武年间改筑。清改置县,属宁武府,辖边墙四道。



●平型关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位于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在平型关附近对日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首次告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武帝时所置。自魏晋以后,因安西通新疆东部重镇哈密的道路日见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中国和西方的陆道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今原玉门关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黄土夯筑而成,恢复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O余平方米。玉门关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垂千古。



●阳关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为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鸦鹘关



鸦鹘关位于辽宁省新宾县西南近百里处,是明长城辽东镇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其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辽阳副总兵韩斌所建,关门设障三道,故又称为“三道关”。头道关在今新宾县苇子峪乡三道关村南0.5公里,关城修至两侧山脊,现存遗址墙高3米,基宽约7米,为方料石包砌,内填夯土而筑。二道关设在两崖对峙的山谷之中,砌石为障。第三道关设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侧,此石柱高约30余米。此关东西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峰峦叠嶂,惟此处有一形势险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时,鸦鹘关是辽东镇通往建州卫主要通道,亦为朝鲜使臣入贡的必经之路。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井陉关



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 为天下九塞之一。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称土门关或井陉关,明清时称井陉关。

●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以隋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而得名。后来,唐高祖的三女儿平阳公主率兵数万驻守于此,时人称为“娘子军”,这关也因此更名娘子关,为戍守重地。早在战国时期,这里为中山国所建长城的一个关口,唐平阳公主之后,为承天军戍守处,大历年间修筑了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并称娘子关。明嘉靖年间因边患频繁,于二十一年(1542)重修城堡,就是现今见到的关城,专设守备把守。清代又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这关处在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民间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大散关与关中四关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20余公里的秦岭北麓,在陕西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扼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为"川陕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宋时金兵南下,侵犯陕川,宋将吴、吴兄弟聚兵扼险于此固守,打败金兵的多次进攻。

陕西从潼关往西到宝鸡包括西安、咸阳的中部谓之关中地区。据【北望长安的博客】 《关中四大名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隐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4大关隘。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明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名胜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全国核桃现场会纪念碑等。武关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崖仙迹、莽岭神芝、玉泉串珠)使历代墨客骚人留下千古绝唱。武关已载入《全国名胜辞典》。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旧《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王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居庸关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其地绝险,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关建在京畿著名的“关沟”中。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在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由辽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胜金关



胜金关座落于宁夏中卫县东30公里,是明长城宁夏镇中的重要关隘之一。胜金关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参将韩玉所筑,谓其险过金徙潼关故得名。胜金关一带,山虽不甚险陡,然山脉却意外地向南突出一角,直抵黄河北岸,在山河之间仅留下一线之路,可通往来,这种一将扼之、万夫莫过的地理形势,使胜金关的军事地位提高起来,被历代兵家视为控扼宁夏平原的重要关隘。

●南津关



南津关位于三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它和瞿塘峡入口处的夔门,是三峡首尾两个天然门户。关两岸绝壁耸天,峰奇谷异,江面狭窄,成为长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线,素有 “雄关蜀道,巍巍荆门”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中越边境之两山对峙险坳处,离凭祥市18公里,距越南16公里,扼中越交通之咽喉。友谊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关楼为三层楼阁建筑,高22米,历代为中国南疆边防要隘、战略要地。1885年,清军名将冯子材率军在此痛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1907年,孙中山、黄兴在此领导了永载青史的镇南关起义。五十年代,经周总理批准,改名睦南关。后来,为彰示中越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又改名为“友谊关”。友谊关有“天下第二关”之称,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

简述友谊关

据《老樵夫的日志》:友谊关位于凭祥市西南十六公里。东边是左辅山,西边是金鸡山。峰峦叠嶂,峪壑交岔,地势险峻四周的榕树、青松郁郁葱葱、翠竹高大茂密,巍巍关楼坐落其间,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友谊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最初关楼为土木结构。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青年将领冯子材率领官兵打退进逼此关的法军,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部队获得大捷,但关楼被法侵略军炸掉。战后重建关楼两层,抗日战争中又被日寇焚毁。解放前关隘门楼破坏殆尽,就剩下一个低矮的门洞。现在三层楼是1957年新建的,采用花岗石水泥结构了。门洞建筑原计划是古典式,因批判“复古主义”采用民族形式,门楼遂建成西式的。此关最早名叫鸡陵关、又叫界首关、大南关。明永乐年间更名镇夷关、清初改为镇南关。1953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改为睦南关,1965年才改成现名。镶嵌在关城门洞上方,陈毅元帅题写的“友谊关”三个大字笔力刚劲活泼,象征着中越两国要世世代代睦邻友好。

居庸关

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没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玉门关

古代关隘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嘉峪关

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仙人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阳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天井关

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关隘 (中国著名关隘地理位置)(图) 著名关隘
雁门关

古代关名。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

石岭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

平型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

娘子关

古代关名。又称苇泽关。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

潼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东汉末在此设关。此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

蒲津关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武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东。和潼关、萧关、大散关被称为秦之四寨。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秦末刘邦取此道入关,灭掉了秦王朝。

大散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时吴玠、吴鳞兄弟率军扼守此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

山海关

古代关名。又称榆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为长城东端重要的关隘。相传为隋文帝时修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徐达重新修复。此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取山海之意,名为山海关。此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自隋代筑成此关后,历代大军过往必据关夺关。903年,契丹首领阿保机派大将阿钵南袭山海关,因唐军防守严密而一败涂地。五代后唐幽州节度使周德威自恃勇猛而不注重边防守备,结果很快被契丹攻陷山海关。

洛阳八关

东汉首都附近八关的总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为东汉防卫首都的军事要塞。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修器械,镇守京师而设。这八关指: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函谷关

古关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秦置。因山谷悬崖峭壁,深险如函,关在谷中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函谷。此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前241年,楚、赵、韩、魏、卫等国联合攻秦,至此为秦据险所败。汉武帝时将故关东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史称新关,原函谷关相应被称作旧关。并改置为弘农县。

虎牢关

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不镇。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唐初李世民与窦建德也曾在此一决雌雄。

义阳三关

古代关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南北朝时对义阳郡南三关的总称。这三关指:武胜关(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和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黄岘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三关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唐朝中叶,淮西割据势力因据三关诸险而屡次作乱。宋朝南渡后,也因三关势力单薄,致使寿春、合肥等地多遭袭击。

瞿塘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大胜关

古代关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了陈友谅数十万军队的进攻,于是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沿袭至今。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独松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为南宋时所筑。此关东西为高山,狭谷串通南北,是古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军即从此关攻破临安,灭亡南宋王朝。

仙霞关

古代关隘名。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南。878年,黄巢起义军转战浙东时所辟就。此关位于佩霞岭上,山高谷深,层峦叠嶂。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县)、建(今福建省建瓯县)两州间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企图依托仙霞之险与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关而失败。

鬼门关

古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古严关

古代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镇南关

古代重要关隘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山峦重叠,谷深林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军据关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败法国侵略军。1965年,此关更名为友谊关。

下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以为都城屏障。明初,大将沐英进攻大理,大理国据关以守,明军巧出奇兵,攻占此关,迅速灭亡大理。

这个基本上是相当全的了,值得一提的是所谓仙霞关,其实是仙霞岭上的枫岭关。还有就是我觉得武夷山上的分水关也应该算是个比较著名的关隘,因为那里是赣闽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关隘,或者说是由赣入闽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秦始皇远征南越的5路大军中的一支,正是走此路入闽迂回岭南,其后汉武帝时,兵发四路水路并进平南越,这个关隘再次体现出了其重要性。

秦楚之间,以武关的名气最大但其实并非最为险要,商山之上有牧虎关,其实才最为重要,尽管期间几易其址,但一直是易首难攻之关隘,秦汉时刘邦进军关中,就曾经受阻于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529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辈分排名及相声八德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第一代 张三禄第二代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第三代 恩绪、徐长福第四代 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张德泉、周德山、马德禄、焦德海第五代 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马三立、郭启儒、朱阔泉第六代 侯宝林、

中国著名的“四大”名桥:

中国著名的“四大”名桥:文/李宗哲老师不但世界有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中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四大”,跟随“四大”,足可走遍中华,饱览胜景。今天给大家介绍“行”的四大名桥:赵州桥(河北):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

中国著名的40个四大是什么 中国著名的四大

中国著名的40个四大一、四大江南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二、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又说上官婉儿)、卓文君、李清照;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四大美女:沉鱼落燕,闭月羞花。西施、王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于谦 相声演员于谦为人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于谦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于谦于谦,著名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常与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搭档表演相声。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

声明:《关隘 中国著名关隘地理位置 图 著名关隘》为网友余梦似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