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1.水中捞月一场空

  有月亮的夜晚可在天上看到一个月亮,在水中也能看到一个“月亮”。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水中的“月亮”实际上是月亮在水中的虚像,当然是不可能捞到的。

  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光的折射导致水底看上去变浅了,同理,水中的鱼也是看上去比较浅。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4.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5.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6.一石击破水中天

  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7.瞎子点灯白费蜡

  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8.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

  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9.海市蜃楼

  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10.立竿见影

  光的直线传播。

  1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______________。

  13.海市蜃楼

  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光的折射。

  14.人面桃花相映红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桃花反射红光。

  15.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p>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 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 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 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 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另外还有些成语或者俗语

井底之蛙 光的直线传播
凿壁偷光 光的直线传播
入木三分 分子动理论
刻舟求剑 运动和静止
怒发冲冠 力的合成
掩耳盗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水涨船高 浮力
如坐针毡 压强
百步穿杨 势能转化动能、箭的惯性等
杯弓蛇影 光的直线传播
镜花水月 光的直线传播
坐井观天 光的直线传播
海市蜃楼 光的折射
立竿见影 光的直线传播
钻木取火 功能改变
点石成金 人工核反应
曲高和寡 音调高
弦外之音 回声
快刀斩乱麻 压强
四两拔千斤 杠杆原理
坐地日行八万里 相对静止
水中捞月一场空 虚像
磨刀不误砍柴工 压强
磨刀不误砍柴工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一个巴掌拍不响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6335.html

更多阅读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 汉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三千年前的中国梦根据造字者的思维深入解读古文字,系统地发掘古文字蕴含的思想观念体系,这是古文字研究的新课题。我1998年在《徐州三中(校报)》发表《古文字研究的新课题》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改变题目(《

汉字蕴含的天机、趣味和哲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蕴含哲理的诗句

王。一把三穿起来就是王。即上达天意,下合地理,中通人性者,王也。缺一则不可。不通人性者,工,罚其劳改;不合地理者,干,失去老百姓的拥护,没有了根基,给谁当王去?只好自己去干活了;不合天意者,土,连天意都违背了,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看来,王,难当。官。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赏析: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

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1.水中捞月一场空  有月亮的夜晚可在天上看到一个月亮,在水中也能看到一个“月亮”。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水中的“月亮”实际上是月亮在水中的虚像,当然是不可能捞到的。  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国古文字

雅俗日记喜欢了朱金才的博文 31分钟前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8)二、古文字蕴含的追求全面和谐的行为科学体系(七)以和为本,国际和谐(1)把爱进扩大,就涉及更大的群体——世界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宗教与宗教的关

声明:《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网友爱占领几分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