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卷 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3-氏族制度产生前的原始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

第001卷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

作者:史仲文,胡晓林
第001卷 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3-氏族制度产生前的原始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





二、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发展史

1.氏族制度产生前的原始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社会的发展史共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群时代、血缘家族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群是从人猿最初分化开始,在形成中人向完全形成的人过渡中人类祖先藉以生存的群体,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后,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公社时期,但在现代人出现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氏族制度仍未产生,取代原始群的是前氏族公社时期的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衍生于原始群,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过渡到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公社。

(1)原始群时代

生活在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的埃及猿和原上猿被世界公认为人和猿的共同远祖。从这个共同远祖逐渐分为两支:一支为猿科,通过森林古猿,演化成了现代大猿类黑猩猩和大猩猩;另一支为人科,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进化到现代人。从人猿的最初分化到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前,人类走过了从猿到人的漫长过渡时期,这就是原始群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时间大约在一千四五百万年前至300万年或350万年前。我们称这一过渡时期的人为形成中人,至今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形成中人是生活在大约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它是人类最早的祖先,人猿的最初分化从此开始,原始群时代也从此开始。

  形成中人的代表除腊玛古猿外,还有南方古猿,从这两种古猿的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形成中人的原始群状况。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发现于巴勒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在亚、非、欧都有发现,我国曾于1920年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了举世罕见的腊玛古猿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对研究原始群时代的形成中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考古发现表明,腊玛古猿较为近似人类,没有发现肢骨,说明腊玛古猿已能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则比腊玛古猿更进了一步。南方古猿化石在东非和南非均有大量发现,在亚洲也有零星发现。考古发现的南方古猿枕骨大孔的位置与现代人很接近,盆骨、腿骨也与人近似,这些都表明他们已能直立行走,只是不如现代人平稳而已。他们都已从猿分化出来,逐渐向人类演化。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都已开始学会狩猎和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会制造工具,也不知道用火,这正是他们区别于完全形成的人的本质所在。形成中人只有结成群,依靠集体的力量对付险恶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他们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他们只有团结在群体中,彼此协作,共同劳动,才能战胜困难,得以生存,免于被自然淘汰的命运。同样,在获取食物和性生活等方面,形成中人已开始抑制纯粹的动物私欲和本能。

原始群时代早期,形成中人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生活毫无保障。到原始群时代末期,随着劳动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获取食物的手段增多,情况比以前更有了些好转。从现有的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化石来看,形成中人还只是居住在非洲和亚洲南部森林密布的有限地区范围内。过着群团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具体地说,形成中人男女之间实行的是杂乱的性交关系,同辈之间和上下辈之间都可互为夫妻。婚姻规则还未产生,没有任何家族,也没有真正的社会组织。

由于实行杂交的男女关系,子女不可能认识父亲,只有母子关系存在,甚至很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群中便可能只有母权能够起某些作用了。这一时期的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与生活中,为了有效地使用天然工具,加强原始群内成员间的彼此联系与合作来进行防卫和获取食物,彼此之间的初步交往已成为必要,与初步意识的产生一起,形成中人产生了简单的语言。

到原始群时代末期,人口的增殖引起原始群的内部分化,一个原始群逐渐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更小群体,构成各自独立的经济集团,向原始社会的更高阶段迈进。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最初怎样脱离动物界,他们就怎样进入历史。"原始群时代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无疑也是开创人类早期社会发展史的起点。它既反映了人与自然史的关系,又架起了自然史向人类史过渡的桥梁,从而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

(2)血缘家族时期

大约在300万年或350万年前,完全形成的人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从此结束,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原始群时代转入原始公社时代,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进入到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由于氏族制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才开始萌芽、产生,所以我们常把从原始群结束到氏族公社产生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原始公社的前期阶段称为前氏族公社时期。这一阶段产生了原始社会第一个真正的社会组织——血缘家族,故又称血缘家族时期,年代是从早更新世约300万年前到中更新世约二三十万年前为止。

完全形成的人以直立人为代表。根据所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情况,直立人又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两个阶段。早期直立人生活在早更新世距今约300万年到200万年或150万年前,已具有人的基本特征。他们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进行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发展到了真正的人类。早期直立人化石主要发现于亚、非两洲,有坦桑尼亚的能人、中国的元谋人,以及肯尼亚库比福勒的er1470号、er1590号和埃塞俄比亚哈达尔的al199-1号、al200-1号等化石材料。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至二三十万年前,能够近似现代人那样地完全用两足直立行走,脑量继续增大,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定进步,并已学会了用火。晚期直立人的化石材料比早期直立人的化石材料更为丰富。在亚洲,有我国的蓝田人、北京人和1980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的龙潭洞人,还有印尼的爪哇人;在非洲,有坦桑尼亚的oh9号直立人、李基直立人、肯尼亚库比福勒的er3733号直立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还有南非斯瓦特克朗司的"远人";在欧洲,主要有德国的海德堡人和法国的阿拉戈人。

在社会结构方面,直立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社会组织。血缘家族的出现,是原始群时代结束和真正进入人类历史的重要标志。血缘家族是从原始群的分化直接产生的,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分化出来的经济小集团,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血缘家族内部实行的是族内群婚制,婚姻关系是按辈份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其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又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而他们的子女,又构成第四个圈子。这种婚姻形式与原始群时代形成中人的杂婚有所不同,排除了上下辈之间的通婚,没有了祖先和晚辈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情况,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及血统更远的兄弟姊妹之间则都可互相通婚。此时,婚姻规定逐步产生,规定了公社内部哪些人可以通婚,哪些人禁止婚配,这是直立人生活经验积累、思维能力增长和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自然淘汰的结果。

如前所述,血缘家族公社时期的直立人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和使用火,在北京人的居洞中就发现数以万计的石器工具和一些骨角器,还发现北京人居洞中灰烬成堆,有的厚达6米,显然说明他们已有长期用火的经验。采集和狩猎成了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出现了简单的两性分工。狩猎一般由男子承担,北京人已能捕杀鹿类等较大的哺乳动物,西方的阿舍利人则更能猎取大象等大型兽类;此时,女子通常从事采集或照顾孩子。在生产力仍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男女间这种简单的劳动分工,并没有造成血缘家族内部的分裂和不平等。虽有分工,但群体的经济是共有的,人们集体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原始集体主义的公社生活,不存在私有或人剥削人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一时期的人类居住生活条件都较低下,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而年代比北京人晚的法国、西班牙的阿舍利人则住在高原或海边台地上用石头或木料盖起的房子里,每个遗址住有30人左右的人群团体。由于经常性的食物缺乏,人们不得不随时准备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根本谈不上过定居生活。

总之,血缘家族的出现,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原始群时代从猿到人的过渡,只是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而在血缘家族公社时期,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才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开始。

2.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发展与繁荣

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中石器时代得到很大发展,到新石器时代走向繁荣的顶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族外婚制的实行,妇女地位的日渐突出,导致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和巩固,氏族制度的发展史从此开始。在中石器时代,随着定居生活的出现和对偶婚的实行,氏族制度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劳动的自然分工巩固了妇女的地位;部落的萌芽及道德观念和宗教的发展使氏族生活更趋复杂化。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永久性定居生活的形成,"居妇家制"的婚姻形式,使妇女地位愈为突出;生产力的提高,并未改变氏族原始的集体所有制与原始的民主制;胞族的出现和部落权力的加强,道德观念与宗教的继续发展,使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发展到顶峰,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全盛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在改造自然的长期劳动斗争中,人类的祖先实现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直立人在劳动中双手变得更加灵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逐步发展为智人。智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已经完全渡过其童年时代,正向更高一级的社会阶段过渡。智人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前氏族公社时期相对松散而不稳定的血缘家族逐渐被更稳固持久的氏族公社组织所代替,成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和基本单位,从此开始了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制度的漫长发展。

①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人类发展到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或稍后一些时间,便由直立人进入到智人阶段。根据其发展各阶段情况智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存于距今大约二三十万年到5万年前,仍为蒙昧时代中级阶段,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与直立人相比,早期智人具有与现代人更接近的特征,脑量与现代人相同,能制作多种形式石器,并能人工取火。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很多,分布在欧、亚、非三洲,有人估计有150个个体左右。在欧洲,有发现最早的直布罗陀峭壁北坡采石场的科尔庇人;有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埃林斯多夫人和斯坦汉人,法国的莫斯特人、圣沙贝尔人、拉甫勒西人和拉昆那人,比利时的司派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西班牙的巴诺拉斯人,以及意大利的萨柯柏斯托人等。在非洲,除了在中非赞比亚的勃罗根山最早发现了罗德西亚人,还在苏丹、坦桑尼亚、摩洛哥、赞比亚、利比亚和阿扎尼亚等地先后发现了不少早期智人化石。在亚洲,重要的有中国的陕西大荔人、山西高阳许家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此外,还在特里尼尔以东梭罗河岸上的昂栋、巴勒斯坦海法以南卡美尔山、达步恩洞穴和斯虎尔洞穴,在伊拉克北部的沙尼达洞穴等地出土了不少早期智人化石。

晚期智人已基本上同现代人相似,生活在距今约5万年前到1万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由于其不再具有类人猿的性质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因此又被称为新人,或现代人。晚期智人的地区分布更为广泛,不仅广布于欧、亚、非三洲,还分布到前人未曾到过的大洋洲(包括澳洲)和美洲,实际上已遍布全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全世界的各色人种或种族。晚期智人化石在欧洲主要有发现于维捷尔河上的克罗马农人,法国的孔姆卡佩尔人,捷克的布尔诺人和普勒德摩斯特人,以及在德国滂省的奥培卡塞、西班牙的卡斯蒂洛和西利耶、意大利的曼顿等地方发现的人类化石骨骼;在非洲北部有阿尔及利亚的阿法卢.布.罗曼尔人,南部有德兰士瓦的斯普灵布克人和保司柯人,以及开普敦附近的普弗兰斯人和费希霍克人;在澳洲有著名的昆士兰州塔尔盖人,此外,在维多利亚州墨尔本附近的凯洛,北部的库呼那和考涅汪,以及南澳大利亚州的塔唐卡和绒卡、新南威尔士州西部蒙果湖和尼赤湖遗址等地都发现了晚期智人化石;在美洲发现的化石有秘鲁古塔利洛洞遗址、墨西哥河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林吞水泉和德克萨斯州的米特兰特等地的晚期智人骨胳;在亚洲,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材料比较丰富,广布华北、华南、西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主要有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镇人等;此外,在日本发现的三日人、牛川人、圣岳人、"山下洞人"、"港川人",以及朝鲜平安道德川郡胜利山洞穴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瓦却克等地出土的古人类化石都属晚期智人。

②婚姻制度及其影响。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巨大危害,为了有利于繁衍后代和巩固劳动组织,他们开始进一步排除兄弟姐妹等同辈之间的互相婚配,禁止族内通婚,实行族外婚制。族外婚制的实行是长期逐步实现的,到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时,原来的血缘家族集团便转化成为氏族了。

族外婚制的确立是原始人类婚姻史上的又一大进步,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的性交关系,那末,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这一进步,由于当事者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比第一个进步重要得多……"族外婚有多种形式,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盛行的那种按性别组织分成婚级的级别婚,是一种低级的原始形式的族外婚。而普那路亚婚则是族外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再向前进一步就到了以后的对偶婚阶段。实行族外婚制后,一个氏族的男女必须到另一个氏族去寻找通婚对象。在当时族外婚制仍以群婚形式出现的情况下,性关系还很混乱,夫妻双方都不固定,因此子女生下后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属关系只能按母系延续下来,集体中最稳定的部分是妇女。这样,取代血缘家族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氏族组织显然就是由具有共同母系血统亲属所组成的集团,即母系氏族公社。

族外婚的实行,需要保持各氏族之间的经常联系,而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则使更为稳定的生活逐渐成为可能。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遗址发现有多炉灶的平均面积80平方米的住所,捷克南部多尔尼.维斯顿尼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中也有用兽皮、石头和木棒等建成的人工住所,研究工作者通常把它们看作是稳定的社会组织和早期氏族萌芽存在的证据。另外,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用红色矿石涂抹在死者身上,法国列古尔杜洞莫斯特文化层发现有棕熊骨的埋葬等巫术葬仪的遗迹,都说明在早期智人阶段,氏族公社已经开始萌芽了。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已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欧洲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妇女小雕像,苏联顿河岸边科斯钦基遗址和西伯利亚的马理他遗址发现的小型妇女造像,科斯钦基遗址群发现的半地下住所,马理他遗址发现的用石板和大块兽骨搭盖起来的残存住所,都表明晚期智人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已经产生。

③社会关系。初期的母系氏族在经济领域方面的特征是采集、狩猎和原始捕鱼。采集主要由妇女承担,狩猎以男子为主,捕鱼则因种类和形式不同而在男女两性间分配。由于妇女在采集经济、操持家务和养育孩子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氏族内部的亲属关系按母系来承续,从而使妇女构成了氏族中最稳定的部分,并享有崇高的威望而普遍受到尊敬,逐渐成为氏族的当然领导者。氏族酋长多为妇女担任,有时也由男子担任。在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的当时,财产实行的是氏族公有制,氏族是一切财产的所有者。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充其量仅仅有些生产工具(也是用来防御猛兽的工具)归个人所有,氏族里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在氏族公社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仍过着原始的集体主义生活。尽管妇女享有更高的威望,但从考古发现氏族成员死后男女随葬品无多大差别的情况,可推测出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当然,更"没有系统地采用暴力和强迫人服从暴力的特殊机构。"

④道德观念与宗教。在族外婚制的实行与巩固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制裁违反族外婚制的习惯规定,还产生了与族外婚制相关的性道德。二者结合在一起,使族外婚得以最终普遍推广和巩固。此外,于下一阶段得到很大发展的图腾主义此时已逐渐萌芽,并同道德观念的发展纠缠在一起,使族外婚制的性道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起到了加强这种道德观念力量的作用。这一点已经为人类学和考古学资料所证明。

旧石器时代中期一些尼安德特人遗址发现了最古的墓葬,如法国的圣沙贝尔、莫斯特、拉.费拉西,巴勒斯坦的厄斯——斯虎尔,苏联的基克——科巴和切舍克——塔什等,说明尼人已经会埋葬死者。其中苏联乌兹别克的切舍——塔什洞发现的尼人小孩遗骸,头骨周围是排成一圈的6对山羊角,有的学者认为这说明产生了对太阳崇拜的萌芽,有的认为当时可能对这个尼人小孩举行了葬礼。阿尔卑斯山的彼特斯赫勒洞和德拉亨洛赫洞,以及前文提到的法国列古尔杜洞都发现有熊的头颅和肢骨,并且安放有序,被学者们认为是产生了对野兽崇拜的宗教观念的证据。以上的墓葬发现表明,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已经有了宗教信仰的萌芽。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关晚期智人宗教遗迹的考古发现就更多了。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墓葬遗址发现,山顶洞人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还有燧石石器、钻孔兽齿、石珠等随葬品。民族学资料表明,撒红色粉末是企求血的象征——灵魂和生命源泉永远寄于死者之身,而安放随葬品则是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人间一样的生活。与山顶洞人同时代的法国南部的拉塞尔洞,出土了两万年前创作的一个右手拿着牛角的妇女浮雕,被学者们认为是在主持与狩猎有关的宗教仪式。此外,在苏联莫斯科东北部的逊戈也发现了两万多年前的身上撒有红色赭石粉的男人和小孩遗骸。可见,在氏族公社萌芽和产生初期,智人便开始萌芽和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6717.html

更多阅读

《理想国》第七卷的读后感 理想国第七卷读书笔记

在这一卷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公民教育的高等阶段: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真正转向一.人类的灵魂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体,教育并不是将心灵中没有的知识从外面灌输进去,而是应该让其自身体会。下面用三个例子来说明:1.日喻:说明善是理念世界

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八大奇迹是哪些

【风光摄影】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风光摄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

声明:《第001卷 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3-氏族制度产生前的原始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为网友丶卟落战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