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冰桐乡青年工作坊日记之一 桐乡青年旅行社

  一、背景

  倍受关注的“徐肖冰杯”全国青年摄影桐乡工作坊如期举行。3月31日晚上8点,12名被招录的青年学员齐聚浙江桐乡银园大酒店三楼会议室,在孙京涛的主持下,举办了一个气氛轻松的见面会。

  笔者受邀参加工作坊的全过程,通过跟踪一些学员的拍摄线索以及指导老师因材施教的方法,力争从多方位记录工作坊的行进过程,也让关注工作坊的读者通这些原始记录间接了解工作坊中正在演绎着的内容…

  先简要介绍一下工作坊的背景。

  “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桐乡市政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面向全国的一个大型摄影展览。2010年举办第一届获得了很大成功,受到业界关注,尤其在纪实摄影和专题摄影方面引发了学术关注现象,其学术成果至今被很多摄影师作为一个纪实摄影的范本脉络来参考。2012年1月1日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大展启动,作为承担在线公开征稿和后期评选的技术支持,我也因此介入,并为此在浙江摄影网旗下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大展网(photo101.zjphoto.org)。征稿至今,互动活跃,正面影响良好。桐乡市政府在“徐肖冰杯”已经受到普遍关注的基础上,为扩大影响和创造更大的价值,继而又创建了“青年工作坊”平台,通过邀请专家跟优秀年轻摄影师针对专题摄影的对口互动,进一步放大“徐肖冰杯”展览的价值,这才有了今天12位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摄影师作为工作坊的学员齐聚桐乡的结果。

  举办工作坊的通知一经发出后,报名者踊跃,可惜的是,这个工作坊是面向30岁以下的年轻摄影师的,很多超龄或严重超龄的摄影师在无限羡慕年轻人的同时,只能望网兴叹,以关注来代表支持。工作坊挑选学员是十分严格的,这些入选的青年才俊应该说是众多关注者和报名者中最幸运的12人。

  工作坊计划为七天时间,3月31号报到,4月7日结束。指导老师有三位,分别是孙京涛任悦陈庆港(三位指导老师背景材料见本文附录)

  二、学员见面会

  第一次学员见面会既是学员之间相互了解,也是指导老师、学员、工作人员之间的第一次互动。


  今天晚上到岗的指导老师只有孙京涛。这个见面会自然就由孙京涛来主持。

  孙京涛在主持见面会的开场白中说道:


  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很兴奋。我去年在山东临沂组织过一个工作坊。参加那个工作坊的有贾代腾飞、王远凌、钟锐军(南都记者)等年轻摄影师。工作坊这种模式,对我们今天在座的摄影师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大家提交上来的照片,我们都有一个感觉:你们马上就要往前走,就要上一个台阶了,但目前就差那么一点点。当然,报名申请参加的摄影师中也有已经上去的,比如浙江的朱丹阳,已经上去了,那就没有必要再费功夫来这里了,专心创作就可以。今天在座的摄影师都具备这种潜质,经工作坊的这样一次互动,相信很快都能更上一个层次。其实工作坊的形式和方法,很早在德国就出现过,它的意义在于摄影师通过工作坊期间连续拍摄和每天的作业呈现,让我们看到你拍的每一张照片和按下快门瞬间每一个想法,我们会根据这些照片和作业,判断你的特点是什么,你的不足是什么,你的潜质是什么,你该往哪个方向走。大家一起不断地讨论,通过这一系列互动过程,最终不是指导老师帮你们理清了思路,而是你们自己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特点,让自己的思路慢慢从混沌状态变得清晰起来,甚至到了后来,慢慢影响你此生的影像风格及行进路线,当然也有可能大家觉得你们这些老师说得都是狗屁,我就要探索自己的方法。那我觉得也很好,即使把工作坊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我依然觉得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至少它可以成为你的镜子。


  这次非常难得的是,桐乡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桐乡是有几个艺术成就很高的大师的。比如,茅盾、丰之恺,还有一位摄影大师、红色摄影家,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徐肖冰――开国大典的拍摄者。这个人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是中国纪录片的开创者之一。这次咱们就是以“徐肖冰”的名义来做这个青年工作坊。


  我想这次工作坊可以没有师生之别,大家平等交流,这在学术上非常重要。当然,我可以预想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大家会有什么样的状态,应该是有愉快,有纠结,女孩子可能还会哭鼻子,某些男爷们平时睡得像死狗一样,这次就可能会失眠!这是一个必经的状态,你可能先纠结于在这里该拍什么,当确定了要拍什么之后,你又会纠结于我该怎么拍。

  孙京涛的开场白,引发了学员们阵阵的笑声,显然,孙京涛所预示的愉快、纠结甚至痛苦的状态,在今天的参加见面会的学员身上,还不可能被全面地表现出来。笔者观察,大家还处在刚刚集结的兴奋状态之中,深入思考显然还没有开始,当然,也不可能有思考后的种种不同,大家的愉快都是一致的。

  孙京涛结束了开场白,接下来,学员们分别通过播放自己作品幻灯来自我介绍和相互认识。

  第一个上台介绍的是此次工作坊中唯一的女学员周丽芳(宁夏新消息报摄影记者)。在她上台的时候,孙京涛赞扬道:“你们男生都应该向她学习,你看,今晚就她一个人带着相机来的。摄影师嘛,相机应该不离身的。”话音未落,已经有学员抢辩道:“我们都用手机拍啊,你不也是在用IPAD拍嘛!”孙京涛语塞,停了半晌,喃喃自语道:“是啊,现在工具完全改变了,相机已经无处不在了!”

  周丽芳大方地自我介绍了两句,快速地就把话题转到作品上来了:“大家还是看我的片子吧,希望大家给我拍砖。”她带来的是一组包括音乐节、模仿秀现场的作品,还有礼仪小姐的一个专题雏型。“一直想拍一组礼仪小姐的专题,但一直拍得不是很好。”

  紧跟其后上台介绍的是邹璧宇(自由摄影师),他带来的主要是拍自云南一个古镇的一些和马以及贫困儿童相关的作品。马曾经是跟人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动物。但由于古镇一直扩建,旧建筑几乎被拆光,同时,马也从以前运输主力变成了现在的旅游工具,在新环境下,马如何生存,这是邹璧宇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上台介绍的是孙湛(上海东方早报摄影记者)。他的作品反映了一对民工夫妇,在武汉打工,终于艰难地买到了房子,却查出妻子肺癌晚期。丈夫只想再卖掉房子以救妻子却一直没有成功。

  刘有志(潇湘晨报摄影记者)的作品拍自海南。路边散步、游泳池、抱着女儿睡觉、超五星酒店、售楼的沙盘,都入了他的镜头。“墙前面一棵草和墙后面的一棵树”,“酒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翮(武汉晚报摄影记者)有过汶川地震赶赴灾区拍摄的经历,但最终拍摄的结果却无法令他自己满意,毕竟是第一次面对灾难,如何把握对他而言是一个问题。后来他又赶赴贵州舟曲泥石流灾区拍摄。为及时赶到灾区,他连续自驾行驶了24小时...他的一组作品在华赛上获得了银奖,他自称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

  吴家翔(腾讯新闻图编/记者)的作品专题是《非典后遗症》,这组照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看后让人对主人公的命运无法不关注。这是他参与选题“被遗忘的新闻当事人”整体实施的一个成果。在介绍作品时,他提到了作品应该是彩色还是黑白的话题:“我拍了这个专题后,把全部照片都调整成了黑白作品,但报社不能用,没办法,我又重新调整到彩色的。这次按老师的要求提交作品,我又按照自己的喜好调整到了黑白,然后发给各位老师。但任悦老师问我为什么调成黑白,我又说不清楚,结果现在我又把它改成彩色的了…”这些话再一次引起了现场哄堂大笑。

  自认为是半个东道主的杭州都市快报记者陈中秋表达了对大家的欢迎之意后介绍了自己采访、扫街的散片以及《堵车》的专题。

  来自陕北农村的纪向钊(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法治新报摄影记者)的自我介绍让人记忆深刻。“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名字没有特色。咱们班长叫‘解放’,还有个女孩叫‘梁爽’,这名字多好,一下子就记住了。我的名字怎么能让人一下子记住呢,后来我想了一下,也可以,把我的名字倒着念,那就记住了…”笔者跟着大家一起倒着念…钊向纪(“照相机”谐音),大家又暴笑了…

  纪向钊曾在电视台工作过两年,后来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宁夏,先在报社做了两年文字记者,现在改做了摄影记者。他自己有一个专栏叫《早安银川》,他的任务就是拍早晨的银川人的生活状态。

  崔新鈺(新华社摄影记者、英文图片编辑)本职工作是图片编辑。虽然天天编着照片,但拍片却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这是由新华社的岗位设置决定的。总社以崔新鈺这样的年轻图片编辑为主,而摄影记者主要分布在31个分社。崔新鈺的作品是浙江小百花乡演的一个故事。

  刘飞跃(自由摄影师)曾经当过四年的摄影记者,后来辞职做了自由摄影师。他带来的作品是以大货车主夫妇为题材专题,他全程跟踪一个叫“老虎”的大货车主夫妇跑运货,其故事很感人,主人公的命运让人牵肠挂肚,最终女主角的突然车祸去世把故事推向高潮。
徐肖冰桐乡青年工作坊日记之一 桐乡青年旅行社

  杨帆(原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现为公务员)带来的作品是集中拍摄于大学生活期间的。他在高中时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职业记者。孙京涛的《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一书是杨帆走向摄影的重要启蒙导师。由于学生很少接触社会,他就瞄准身边的大学生,大三、大四两年中,他集中拍摄了100多个学生。

  杨帆在介绍作品的同时,不断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摄影师来说也是一些共性问题。“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句话是‘摄影第一是记录,第二是评价’,一开始,我跟大多数人一样,非常倾向于‘决定性瞬间’一说,因此,总免不了要突出‘张力’、‘表现力’。后来自己慢慢觉得,如果‘决定性瞬间’是对的,那决定性瞬间以外难道就都没有意义了吗。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出版有《美国人》一书,被称为现代摄影的“圣经”)认为,那种没有刻意的一瞬间才是最有意义的。有些照片单张看什么都不是,但串在一起看,我一下子就感觉到,这才是美国。”。

  杨帆继续介绍说:“这个工作坊是我跟摄影圈第一次的交集,以前我几乎没有跟摄影师接触过,都是自己看书,自己拍片,缺乏横向交流。这次跟大家认识,跟前辈交流,通过你们的评判,能让我知道自己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只有了解自己的状态和水平,才有可能努力改变和提高。”

  还是学生的刘磊(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在介绍时说:“按照老师要求,准备个人简介,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拿自己的器材凑凑数,显得自我介绍丰富一点…”这又一次引发了大家的笑声。

  “我的主要器材是50D,15-85的镜头,而另一个70-200的镜头只在一开始的时候拍过两次,后来就再没用过了。”(绝对的平民级爱好者的器材,却也有不同凡响的创作成果,笔者感叹。)

  刘磊的作品是自己的家乡农村。

  12位学员分别介绍完了,这个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吴承欢。原来,吴承欢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的一名编辑。他是假以报道这次工作坊之名,而实际上是来偷偷学艺的。“张艺谋拍了个金陵十三钗,我们也凑上一个十三学员吧”,他自己打趣道。他带来的是一个用中画幅相机拍摄的倒闭的军工厂的专题。

  中国摄影报总编曾星明参加了当天的见面会。

  4月1日开始,工作坊正式开班。为有序开展学研活动,工作坊将学员分成了三个小组,孙京涛、任悦、陈庆岗分别为组长,各带4名学员。

  孙京涛说:“我们的分组实际上不是要把大家绝对分开,我们每天晚上的交流会还要在这里进行,谁有问题,指导老师都会回答。通过交流,大家觉得哪位位老师的回答对启发自己更有帮助,那还可以随时去找这位老师进一步探讨。”

  工作坊的分组其实是为了明确拍摄任务。“比如明天去不同的地方看看,对桐乡这个地方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你可以在这几天拍摄的专题,通过不断地拍,不断地交流,让主题逐步明确起来,让表达方式逐步明确起来,让表述文字逐步明确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小专题。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交流,我们会看看每个人的潜力在哪里,每个人的特点在哪里,然后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和摄影带来突破,这是我们希望的。”孙京涛解释道。

  曾星明被邀请替学员抽签分组,分组的结果如下:

  一组指导老师:任悦;学员:刘飞跃、王翮、孙湛、刘磊。
  二组指导老师:陈庆岗;学员:吴家翔、杨帆,刘有志、催新鈺。
  三组指导老师:孙京涛;学员:陈中秋、邹璧宇,纪向钊,周丽芳。

  4月1日的安排计划是各小组对当地区域集体采点,通过采点活动,各学员确定自己拍摄的专题。“我的意见是可以参考当地提供给我们的区域介绍,但作为摄影师,最好由我们自己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什么东西可以拍,哪些东西可以拍得很好。比如,就在这个小屋子里,我们都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从今天开始拍你们的表情,一直到最后离开前再看你们的表情会演变成什么样,我真担心啊,你们是一群被‘蹂躏’的年轻人!”

  说道这里,孙京涛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每天如何交照片的事。每个学员每天都要交3-5张照片,用打印机打出来。大家看到这个墙面了吧,每个人可以“霸”一块地方。大家刚才在介绍的时候,已经提到很多次编辑图片的问题了,交照片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把每天最满意的照片放在这里,这就是展示墙。第一天放上五张照片,第二天再放三张。慢慢的,要让你照片的主题浮现出来,让你的结构完整起来,我们每天都要做这个工作。我们几位老师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到今天仍然是最有效的挑照片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屏幕一张一张孤立地选片。这才是真正的专业图像编辑模式。”


  见面会一直开到半夜11点半。


  2012年4月1日凌晨·桐乡·银园酒店 沈珂




  附录:三位指导老师背景材料

  孙京涛:大众报业集团视觉中心业务总监,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有《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山东画报摄影出版社)、《时代的眼睛》(中国工人出版社)、《单独的声音》(中国文联出版社)、《黛安•阿勃丝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传播学博士。美国尤金•史密斯基金获得者,也曾获得马格南摄影奖提名。
  任悦曾在平遥摄影节和上海鲲鲤画廊策展,为国内多家媒体撰写摄影评论。她的人个博客“1416教室”已经连续撰写六年,基于博客展开的作品放映和工作坊活动成为年轻摄影师交流和提高职业素养的平台。


  陈庆港:浙江日报图片新闻中心首席记者。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作品《出走北川》曾获得52届“荷赛”突发类新闻一等奖。代表作还有《20世纪末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细菌战调查》、《外省人――农民工生存调查》、《中国慰安妇》、《灰度空间——抑郁症》等。
  出版有《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真相――中国慰安妇调查》、《陌生地带》、《血痛》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8457.html

更多阅读

木荃老师孕妇-产后恢复瑜伽工作坊郑州站 木荃瑜伽

如果您是一位瑜伽馆的经营者或教练,在担心怀孕后会不会影响上课,影响瑜伽馆的经营吗?请不必担心,在孕期时,我们仍可以很好的去教授更多的属于女性的瑜伽课程,更多的为女性服务,开拓孕妇、亲子瑜伽课程。如果您是一个瑜伽会所的老板,您希望

声明:《徐肖冰桐乡青年工作坊日记之一 桐乡青年旅行社》为网友革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