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土——本义皇天后土,即土地神灵;在作品中,作家将其赋予了土地,农民,农民的信仰三重涵义。 “《后土》很‘厚’!”7月19日上午,长篇小说《后土》座谈会在李可染艺术馆举行,与会者给予叶炜的这部新作以高度评价。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与会评论家认为,《后土》取材于苏北鲁南一个小山村,作家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密实流水式”的叙写方式,从“传统与现代”、“裂变与转型”、“守旧与创新”三组对立统一的审美范畴出发,既冷静真诚地审视、展现社会转型期农村日常生活的“常”与“变”,又指向社会伦理道德、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深邃的文化哲学命题,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审美批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评论家们还围绕作品思想深度的开掘、叙事冲突的聚焦和人物个性的彰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关于作家■ 叶炜已经有了自己的“气象” 这部小说动笔于2002年,迄今已有十多年,作者叶炜称其是“十年磨一剑”——初稿完成,历经几年的沉淀,在2008年又作了进一步修改补充,更名《山乡CEO》,入选2009年江苏省重点作品扶持工程;2011年《富矿》北京研讨会之后,叶炜又对这部最后定名为《后土》的长篇小说作了全面的修订,并顺利与江苏省作协结项;但此时的他仍感觉作品还是不够厚重,遂于2011年在北京鲁院学习期间作了最后一遍补充,加入了大量的细节和苏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去年,小说在上海大学定稿,终于今年初交由《作家》杂志社和青岛出版社同步审稿发表出版。 “十年磨一剑”。十年的时光,磨砺了一个作家的人生,也打磨出了一部作品的“厚度”。十年里,叶炜先后两次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并成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与研究中心的博士生,他顺利签约东莞文学艺术院,他还曾率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访美……十年里,叶炜的创作与人生,一步步臻于成熟,这部《后土》也在一遍遍地改动间,不断注入了作者新的心血和思想,变得厚重和扎实。 对叶炜的这部呕心之作,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评价说:“《后土》很‘厚’,叶炜为此花费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作家的思想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境界提升了多少,在改动的时候是很难融进去的。”虽然很难,叶炜却做到了。在这次研讨会上,他甚至在发言中诚恳地表示,要根据听到的意见,对小说再作最后的修改。这谦谦君子的姿态,和有些偏执的“完美主义”,让人看到了一个作家对待批评的谦虚,和对待创作的敬畏。这也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他曾说过自己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杰作,不是让他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而是那部前后改写了九遍的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一部《后土》,倾注了叶炜太多的心血。正如徐放鸣教授在会上所言:“叶炜原来给我的印象是个‘快手’,但这部作品很不一样,磨了十年,从中可以看出叶炜这些年来的进步。”与会的汪政也看到了叶炜的进步,这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参加叶炜长篇小说《富矿》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他认为《后土》比《富矿》要好,更有高度,开头就很大气,给人的感觉是不急不躁很沉重:“叶炜已经有了自己的气象,相比较而言,《富矿》就有点急了。刚一读到《后土》第一句我就感觉,叶炜这次放开了。” 
 ■题外话 传统也好,网络也好,都是“文学”的定语■ 我201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山西煤老板:黑金帝国的陨落》,目前,这部长篇的电子书在网易读书的点击阅读量已经高达一千一百多万,连续六个月占据阅读榜和订阅榜的榜首。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说到底只是传播的介质不同罢了。传统也好,网络也好,都是“文学”的定语。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两种文学会从互相交叉逐渐合二为一。因此,传统作家不必回避网络,网络文学也不必自我清高。传统文学稍微往类型的路子多迈一步,网络文学再多具备一点文学因素,两者就能实现高境界的无缝对接。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写作者一定要学会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让自己的文字走得更远,让自己的思想涟漪波及到每一条河岸。 ——摘自叶炜在青年作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原刊: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13-08/02/content_165062.htm)  |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