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越、薛瑛:《神秘探索》释迦牟尼传奇

许越、薛瑛《神秘探索》释迦牟尼传奇(本期嘉宾——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朱岩老师)

前言:《秘境观察》是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一档大型谈话类节目。本套丛书是BTV科教频道探索类节目收视冠军《秘境观察》之终极版,套书的基点是“从悬疑中说历史,从解密中品文化”,王刚、白明、李宝臣、方舟子、司马南、李嘉纯、丁广泉、阿龙、李增瑞、游本昌、沈丹萍等近百名文化名人曾经亲临《秘境观察》节目现场,解读未解之谜、揭开历史谜团。

有关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还真是不少。有的人说他是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古印度男人,有血有肉,有爹有娘,有妻子有孩子。像他这种通过修行来追求自我解脱的人在印度古往今来有千千万万个,创立自己教派的人也不少,比如说像耆那教的大雄。有的人说他是神,他前世就是一个菩萨,要救人出苦难才下凡的,相传他是化作六牙白象坠入母胎。

他,诞生于一个神秘的国度,据说一出生便受到诸神的护佑,具有超凡的能力。他,贵为王子,却一意孤行抛家弃子,走入山林。他,弃其所有只为追随一个信仰,然而最后却成为这种信仰的叛逆者。他,最终寻求到了自己的出路,并创立了影响人类数千年的学说。那么,一个真实的佛祖——释迦牟尼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据佛经记载,他生于母亲的右肋,刚出生的他就能独立迈出七步,他称自己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踏过的足印幻化出美丽的莲花,他究竟是人还是神?他,释迦牟尼,佛教信仰中至高无上的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离奇身世呢?
有关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还真是不少。有的人说他是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古印度男人,有血有肉,有爹有娘,有妻子有孩子。像他这种通过修行来追求自我解脱的人在印度古往今来有千千万万个,创立自己教派的人也不少,比如说像耆那教的大雄。有的人说他是神,他前世就是一个菩萨,要救人出苦难才下凡的,相传他是化作六牙白象坠入母胎。
关于释迦牟尼的说法很多,历史上可考证的说法是,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灭度于公元前486年,实际上享年80岁。他是当时印度一个非常小的国家的一个王子,在他出生的时代,印度处在一种战乱的状态,有点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之前也有一个大的一个婆罗门帝国存在,后来这个帝国分裂了,经过大概300多年的混战,逐渐形成了16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局面相对稳定很长一段时间,大概16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释迦牟尼诞生。释迦牟尼正好比孔子大十四岁,比老子小六岁
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叫迦毗罗卫国,在当时这个国家被称作国家是有点勉强。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当时还处于原始共和制的状态,它大概由十座小城组成,就是十个部落,当时只有320平方千米。所以在印度来讲,释迦牟尼的这个国家,在佛经中记载的这16国中是没有这个国家的。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和他的族人在对外介绍自己的时候,都是说我是拘萨罗人。拘萨罗是当时16国当中比较强大的一个国家。他这样说的原因,我们现在来分析就是因为当时作为迦毗罗卫这个国家在当时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国家很有可能当时已经沦为拘萨罗的一个附庸国。准确地讲又不是一个君主制的一个国家。虽然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被称作国王。实际上他只是十座小城的首领们推举出来的。但是一遇到任何的征讨大事,或者遇到国家的大事,他本身是没有决定权的。他只有行使权,在对大事进行研究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成员,大家来投票。就类似于一个长老会,这个长老会大家一起来研究。然后通过投票,通过了这件事以后,国王再去实行。如果没通过,他不可以随便做。
记得佛经上面讲,佛祖的肤色是金色的。当时在东北亚地区都是以蒙古人种为主的,像中国、日本、朝鲜都是蒙古人种,所以好多佛学家,或者是学者都认为释迦牟尼应该是蒙古人种。而且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说,释迦牟尼居住的地方是蒙古人聚集地,有这样的传说。
一、释迦牟尼是哪里人?
释迦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印度一个衰落的小国的王子,不过他究竟是来自蒙古高原的黄种人后裔,还是出身雅利安世袭贵族家庭,抑或是古印度原始居民的后代?
释迦牟尼是哪里人?释迦族这个族群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种?对于一直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谜。针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传说,首先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他是雅利安人。
我们知道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他是欧洲的一个人种,传统上的说法是他们居住在南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这个地区,正好是一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然后迁徙到当时的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当时有一大部分的雅利安人留在那儿。然后又有其中的一支,又继续的东迁和南迁,最后就进入了印度。进入了印度以后,他对当时的土著民族,就是农业文明进行了一次侵略,或者说进行了征服,最后的结果是游牧民族取胜。而释迦牟尼所在的这个宗族,正是这支雅利安人。

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些史学家提出异议,就是佛经中有记载说释迦族历史上是属于东方的,是在印度东部的一个民族。所以印顺导师在他的著作中也反复提到,就说佛经中有一句最重要的话就叫佛出东方。以至于后来大乘经典里也谈到,所有的佛都出自东方。这些证据都可以证实释迦族的这个宗族有可能历史上是属于东方的一个民族。
那么雅利安人正相反,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是从西部进来的。那么截止到释迦牟尼灭度之前的时期,雅利安人多半还是集中在当时的印度西部。他们在定居的时候,雅利安人很讨厌一件事情是,他不允许他的族群向东走。据说是害怕他们失去所谓的纯正的血统。但是这种民族融合还是出现了。截止到释迦牟尼出生前,实际上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雅利安人在土著人附近居住,最后通婚。虽然婆罗门很烦这种事,婆罗门最烦白色人种的女人跟土著人种的男人成亲通婚。这样生下的孩子就叫“贱种”,因为种族不纯正了。在当时的印度,种姓制度是很强烈的,所以,认为释迦牟尼是雅利安人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
那么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释迦族是蒙古人种的一支,这个说法很普遍。以至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还特意拍了一个片子,叫做《释迦》。这个片子的一些剧照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片子里从这个释迦牟尼一直到他的母亲等,这里面重要的人物全都由日本的演员出演。从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出,起码这个电影的导演他认为,释迦族可能是蒙古人种。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他当时造访印度的时候,专门去到当时的迦毗罗卫国的所在地考察过。考察了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说这个地区是蒙古人聚集的地区。所以这样一说,现在有很多学者,包括中日韩的很多学者,都说释迦族是蒙古人。
但奇怪的是,蒙古人真正进入印度是在释迦牟尼灭度几百年之后才进入的。尽管不少人认为释迦牟尼是蒙古人种,但是时间又对不上。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蒙古人种大量进入印度,确实是在释迦牟尼灭度大概两三百年以后的事情,就是所谓的贵霜王朝。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汉代的时候在汉朝北部的敦煌地区,有一个民族叫大月氏,这个民族当时被匈奴人驱赶出去了。这个大月氏实际上在不停地进军印度、进军天竺,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国家都被它慢慢地吃掉了。吃掉了以后,最后它入主印度,建立了后来所谓的贵霜王朝。这个时期应该是蒙古人种进入印度的最重要的一个记载。
而等玄奘大师造访印度的时候,离释迦牟尼灭度已经有大概一千年了。所以他那个时候看到的地区是蒙古人的聚集地是不是在一千多年前也是这个样子,就不好说了。所以,前面咱们说的释迦牟尼是白色人种、蒙古人种,这些说法显然都有问题。现在比较能够让我们信的,或者说我们能够去推论的,只能认为他是印度早期的土著人种。那么,释迦牟尼小的时候,父亲是国王,他的母亲又是什么样的身份呢?
释迦牟尼的父亲不过是古印度一个弹丸小国的国王,他一出生就肩负着振兴弱小家族的重任。那么他的母亲是什么人?他的出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佛经中记载是净饭王的王妃,我们称其为摩耶夫人,摩耶王妃。摩耶夫人实际上是当时的十座小城当中的另一座城——天臂城的一个公主。她的家族跟净饭王的家族是一种堂兄弟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净饭王这一代,他们有联姻关系。后来净饭王为释迦牟尼娶的妻子叫耶输陀罗,她也来自于这个天臂城,也是天臂城的公主。所以说他们在历史上可能一直有联姻关系。

释迦牟尼的母亲生释迦牟尼的时候岁数比较大了,有的说44岁,有的说45岁,属于高龄产妇。我们知道40多岁的女人生育是很危险的。在现在这种科技这么发达的状态下,她也是很危险的。现在如果说我们把这样的孕妇送到医院,恐怕医院就要让你签订一个协议书,以防有意外发生。而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不仅没有人看护,还是在野外出生的。当时在印度有一个传统,就是母亲快生育的时候,一定要回娘家,而这位王妃当时正是在回娘家的路上。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的诞生,描述的非常美。就是说释迦牟尼的母亲在回娘家的途中,当她走到蓝毗尼花园这个地方,她觉得有些累,她就要求休息一下,便在这个花园里欣赏奇花异草,心情异常的愉快,最后她手攀着一棵无忧树,从右肋下生了释迦王子。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从右肋下生出孩子?无独有偶,在我国,老子出生的传说也是与释迦牟尼出生的传说类似。只不过他不是出生于右肋,他是出生于右腋,就是说比释迦牟尼还高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不久就去世了,释迦牟尼是由摩耶夫人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姨妈带大的。这位姨妈是净饭王的另一位妃子,姐妹俩都嫁给这个净饭王了。虽然不是亲生母子,但是释迦牟尼和姨妈的感情非常的好。因为我们从佛经中可以看到,他一直称姨妈为母亲。
而且在很多记载当中,释迦牟尼小时候,很多事情别人劝他不行的时候,就是这个姨妈来劝。姨妈一来劝他,他就很听话。比如说,佛经当中有一个例子,说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当时听了长老们的建议,让他去拜谒婆罗门的神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对婆罗门教一直是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他就不愿意去。尽管这些长老们已经采取了所谓的行政手段,他还是不愿意去。后来由他的这个姨妈亲自劝他,劝完他之后,释迦牟尼当时就说了,为了让大家都高兴,我还是去吧。虽然他很不愿意做这件事,但是因为他的姨妈,他的养母,出于养母的养育之恩,他本身很服从她。
据说释迦牟尼出生之后,他父亲净饭王就找到了一个高人来预测他的未来。结果这个人看完了之后,先是微笑,后来就痛哭起来。当时他父亲就纳闷,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释迦牟尼的童年
释迦牟尼肩负着振兴弱小国家的重任,他似乎天生具备超越常人的特质。不过小王子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父亲的期望,他的一生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转折呢?
后来这个高人就说。他说我微笑是因为,我看到小王子他将来如果成为国王,就是一个转轮圣王;如果他出家的话,就必定成佛。那他哭的原因就是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无缘见到自己的导师,他称这位小王子为导师了。
转轮圣王这个词在印度古代,在佛教之前就已经有了。它代表什么意思呢?它代表一种可以征服四方,使世界进入所谓的太平盛世的人。因为印度这个地区,自古它都是一个分多合少的状态,所以印度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这种理想,希望能有这么一个转轮圣王把印度统一起来。所以为王子看相的国师阿斯陀讲出这番话来,在当时让周围的人非常震惊。
而这位传说中的非凡之人,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智慧。据记载他在七八岁的时候,他父亲就给他安排学业了。任何一门学问,他只要一接触很快就能掌握,而且很快就超过他的老师,应该算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小孩。
另外呢?他与众不同的就是他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喜欢玩耍,他喜欢静思。很多经典当中有这样的记载,他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每年到了春季,他的父亲要在王国内部举行一个农耕庆典,有这么一个仪式。一年,小王子被带到了庆典的现场。宫女们为了让他不被太阳晒,不被风吹,就把他安置在一个菩提树下面。还安置了一个榻,让他坐在这个榻上,上面打了伞盖。当这个庆典仪式进入高潮,这些宫女们很好玩很好热闹,她们就跑去看热闹了,而把王子一个人丢在树下。出乎意料的事,这个王子咱们刚才也说了,他不像别的同龄的孩子,喜欢去看热闹,或者去玩,反而他喜欢静,这样一个环境,正好他感觉很舒服。他整理了一下他的床榻,然后他就双盘,咱们说结跏趺坐,在佛教里面就是叫双盘。那么他坐在那儿,据说很快就进入了所谓的初禅境界。

这个经典记载,如果单纯从这个方向去看,就说小王子好像无师自通,从小就会禅定。实际上我们知道禅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种心智训练方法。这种东西如果说在没有任何教授的情况下,恐怕说不太通。所以我们看一看,尤其后面的释迦牟尼成道以后,一再提到所谓的过去六佛,就是在他之前,曾经在他家族的历史上有这么六位已经成道的人,所以说他的家族有可能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化,就包括了瑜珈禅定。
做父亲的一看,这孩子也不跟别的孩子玩,一个人呆着,怕不怕他太孤独太孤僻呢?释迦牟尼的父亲最担心的不是他的孤独和孤僻,最担心的是他去走第二条路,就是出家。据佛经记载,他的父亲是希望他将来做一个真正的转轮圣王,能够振兴家族。因为他的国家很小,只是一个附属国,当时已经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父亲希望他能够振兴国家,振兴族群。
为了避免他出家,在释迦牟尼很小的时候,父亲整天给他安排的环境是让他跟宫女们在一起,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软禁的状态,不让他去接触外界,更不愿意让他接触到苦难世界。因为他喜欢沉思,所以父亲就不愿意让他看到那些悲痛的、生老病死的事情。
在释迦牟尼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就为他娶了妻子。在我们中国也说女子青春二八就是十六岁是正好的成婚年龄。如果说你到了三七,也就是二十一岁的话,那就太老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也不止这一位王妃。
有传说释迦牟尼还有六万采女,不过这就有点夸张了。佛经在成书的过程当中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口传过程,由于在很早的时候没有形成文字,所以,当时的佛经没有被记录下来,只是用口传的形式把它流传了下来,难免有夸大其词的现象。其实想想,当时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也就是个城邦国,总共才有多少人,就要有六万采女,这个数字一对照就显得有点夸张了。
那净饭王既然是不希望释迦牟尼出家的。后来又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促使释迦牟尼毅然决定出家修行呢?
三、小王子为什么要出家?
是伟大的统治者,还是众人敬仰的佛陀,释迦牟尼究竟会走向预言中的哪一条呢?养尊处优的小王子,究竟是怎么看破自己生活的谜障呢?
佛经中是这样记载的。说释迦牟尼在小时候一直到他真正看到生老病死之前这段时间,大概是20多年。释迦牟尼是29岁出家的。那么这20多年的时间里,净饭王真的能不让他接触到所谓的生老病死、人世苦难吗?
这个记载显然有点夸张。为什么说呢?因为他这么长时间,29岁的人,不知道什么叫生老病死,这是不可能的。他周边也有人,人们也不都是年轻人,肯定也有岁数大的。
佛经当中有一个所谓的出游四门的记载。就是当时这个迦毗罗卫城,它有东、南、西、北四个门。这位小王子长大以后,大概在他二十八九岁的时候,他提出来要出城去游玩。当时就有一个车夫赶着车,他先后从这四个门出去。他从其中第一个门出去的时候,他就见到了一位老人,已经走不动路了,也没有人管他,这给小王子带来了心灵的突然的震慑。当他第二次出第二个门的时候,他就看到一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他当时又有一种感悟,就说这个生命会生病,就是人会生病。那么我将来也会生病,就觉得自己也不是神仙,自己也是一个凡人。然后第三次他又看到了给死人送葬的队伍,那么他就感悟到生命是无常的。那么将来我也会死。为什么生了会死?作为一般人来讲,我们可能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是不是也会想这个问题?可能作为我们常人来讲,我们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每当我们想不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不想那个了,我们去想一想高兴的事吧。可是,释迦牟尼不是这样,他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后来他在出第四个门的时候,他看到了当时的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指的不是婆罗门教,因为婆罗门教是没有出家的,指的是当时沙门的这些行者,也叫沙门,他看到这个出家人之后他很感动,因为这个出家人无论从外表和他的行动,都很从容,很快乐,心无挂碍的样子,所以释迦牟尼被这种情绪所感动。

佛经中记载,他自从见到这个沙门以后,他要出家的想法好像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这当然是佛经中记载的,是他出家的一个主要的动因。但实际上,我们认为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还有很多。首先他父亲给他的压力,他的父亲不管是用美女的方式,还是用吃喝玩乐的方式,始终都是希望他能继承王位。但是对于小王子来讲,这些方式给他造成的都是压力,让他感到窒息。其次是婆罗门教对他的挤压。在他小时候,他的宗族长老们给他父亲施加压力,让他父亲命令他去拜谒婆罗门神庙。他很不愿意去,但是因为母亲劝了他,他最后还是去了。但是这件事情本身说明什么?就是婆罗门教对他也有一种挤压,也是一种压力。
更何况,释迦牟尼的国家所处的是一种地位很卑微的、很尴尬的一个状态。他作为王子,这么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他不会对这个问题一点都没有感觉。就算是他将来能够继承王位,他是不是就能改变这个状况呢?事实证明是很难的。因为在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他80岁的时候,他的国家彻底亡国,被拘萨罗彻底吞并。这件事情,他不会是毫无感觉,他心里头也是有一种无常的感悟,但是这个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小王子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平凡人的承受能力。最终释迦牟尼抛弃世俗的一切繁华,选择了出家,现在看来,也就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正当王子准备出家的时候,他的孩子降生了。这个孩子降生之后,他给孩子起了一个名字叫罗睺罗,也有翻译成罗怙罗。罗睺罗的意思就是枷锁的意思。他认为这个孩子的出生实际上是给他套了一个枷锁,不过,王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出家。
还是世俗之身的释迦牟尼王子在他走之前,还是去探望了一下他的妻子和儿子。母子二人都已经熟睡了,他没有去碰他们,怕把他们惊醒,然后阻碍他出家。因为释迦牟尼在出家这个问题上,他是斗争了很多年的。不过这个斗争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他特殊的家庭,家里人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君主。
如果释迦牟尼王子只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那么他出家的事情又该另当别论了。我们中国人可能把出家这件事看得很重,实际上在印度文化当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其实,在释迦牟尼之前印度就有这个古老的传统,有一个所谓的人生规划,或者说人生的四行期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儿童,在你长到一定岁数的时候,从6岁一直到9岁。那么这个时候都要来到这个婆罗门专门开办的学校。这种学校当然是以一种宗教生活为主的这样的学校,来进行宗教方面的学习。这里面除了学一些神学的知识以外,还包括怎么样祭祀。婆罗门是以祭祀为主的,一些礼仪呀,宗教仪轨都要学,但是在这个期间你是不可以离开学校,不可以回家的。用咱们的话来讲,就是等于寄宿学校。咱们寄宿学校还有个寒假暑假,他恐怕就没有了,在学校的孩子们不允许离开。
所以说在印度来讲,孩子在小时候,他就要有这么一个时段。当然这个时段有很多种说法。你可以自由的选择,有的人可以终生在学校。到学得差不多的时候,你也可以到那里当老师,也可以留校任教。我们说这是人生四行期的第一个时期,它叫“梵志期”。“梵志期”结束了以后,你是要回家的。这个时期它叫所谓的“在家期”。这个时期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必须回到家里头去完成你的俗务。因为你成年了,需要传宗接代,结婚生子。这个时期你要回去,就是所谓“在家期”。然后到了你的这个社会义务尽得差不多了,岁数也比较大了,这个时期叫“住林期”。
就是说你就进入森林,印度的文化就是森林文化。因为森林的自然环境远比其他的地方自然环境要好得多。他们到森林当中去干什么?去拜师学习,去进行某种思维文化交流,这是第三个时期。那么第四个时期就是你老了,老了以后,这个第四个时期就是所谓的“出家期”了。出家了以后就不会再回家了。出家就是拿着个布钵,然后托钵乞食,走到哪儿算到哪儿,可能最后就终老于山林了。

其实很多印度的传说当中都提到,很多人都是老年以后出家,即使是国王也不例外。所以释迦牟尼在出家之前跟他父亲谈出家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父亲就认为他不应该出家,他还年轻,他要继承王位,出家是他父亲的事,国王老了才应该出家。有人说,这些人这一辈子过得也挺凄惨的。好像也没怎么着家,不是在学校学习,就是在森林里面自己修禅,或者说自己在那儿修行,到老了以后又出家了,真正在家待着和亲人团聚的时间没几年。
但这个就是印度一种特有的文化,因为他把世间的事情看得远不如精神上的事情重。我们再反过来讲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在当时很可能是反传统的,他虽然早期跟老师学的东西,主要是婆罗门的东西。后来他大了结婚生子,这些事情也都是按照当时的标准来做的。但是他到了第三个时期,实际上他并没有完成自己在家的义务,他就出家了。他把“住林期”跟“出家期”并在一起了,所以他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反传统的状态。
四、释迦牟尼的修行之路
公元前536年,29岁的释迦牟尼结束了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手持钵盂开始了孤独、艰苦的修行生活。昔日的王子能适应反差如此之大的生活吗?他又能否寻求到人生最终的解脱之路呢?
要是一般人经历这么大一个生活落差,那是很难接受得了。但是这个释迦牟尼据说他有天神的保佑,能够抵挡住严寒的侵袭,也能够忘掉饥饿的痛苦,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释迦牟尼毕竟是一个人,他虽然有很高的禀赋,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也不会说不怕冷,能够抗击饥饿。他由一个王子出家以后,做一个普通的沙门,剃光了头,穿着袈裟、光着脚、托着钵,由锦衣玉食到行乞街头,这中间的心理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
据说他头一次到王舍城,当时托着钵到王舍城去乞食,当他乞到了食以后,他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因为在印度有个传统,不可以乞了食你坐在那儿就吃,这是不讲礼仪的。当他正要吃的时候,突然觉得,有史以来头一次,这么大了29岁,头一次吃这种乞来的食物,他有一点难以下咽的感觉,但是他仍然一点一点地把乞到的食物吃下去了。
可以想象,从一个王子最后变成一个普通的沙门,他一定是经历了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他终究是去实践了、去做了。所以为什么,现在到寺院里,有的时候会看到寺院最后的一个大殿里面供的是释迦牟尼的像,那个大殿叫什么?叫“大雄宝殿”。为什么叫“大雄”?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英雄。他能舍弃这些东西,他能够把自己的身份全都放下,去做这种苦行本身他就是大雄。
当年释迦牟尼去修行也是先从做一个苦行僧开始的。那个时候苦行僧肯定不光是吃不好,穿不暖,还有别的方面的修行。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经典里有两种,他这两种都实践了。一种就是所谓的止息禅定,就是训练自己慢慢地让呼吸越来越缓慢,越来越缓慢,最后就不呼吸了,就是说不让自己的鼻子呼吸。那用什么呼吸呢?用别的部位来呼吸比如说,用皮肤来呼吸,这种瑜珈现在在印度还有。有些瑜珈师,把自己埋在一个多少米深的地下很长时间,一周两周……然后再把他挖出来。开始没有呼吸,慢慢的呼吸恢复,最后恢复正常。这种瑜珈修法现在还有。还有瑜珈师把自己沉在水里,看能在水底下呆多长时间。据经典中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他跟弟子们讲了一些话。他讲他当时修这种禅定的时候,如何的痛苦。当时头就像要爆炸了一样,那么这种训练做了很长的时间之后,他又修行另一种禅定,就是所谓的断食禅定,也就是绝食。因为本身他这个出家人一天就只能吃一顿。过午不食,日中一食。他只能吃一顿。那么现在,这一顿他也要减、减、减,最后减到一天只吃所谓的一粒米、一粒麦,一麻一麦而已,喝一点水,喝一点很稀薄的汤水等。所以这种禅定对身体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那么最后他自己描述的样子就是,基本是前胸贴后背了。据释迦牟尼自己说,当时的情况是把手从自己的肚子里伸进去都可以抓住自己的脊椎了。肋条骨全都是暴露的,所以我们现在看的有一些画,画释迦牟尼的树下苦行,都是皮包骨头。腹部跟空了一样,肋条一根一根的,这实际上就是在描述他那时候在树下苦行的日子。

五、苦行的路为什么走不通?
释迦牟尼遁入山林,他想找到消灭人间一切痛苦的方法。当时的修行者通常都采取苦行的方式,希望通过虐待身体,获得精神上的超脱。释迦牟尼一开始也是这样,他能找到解脱的道路吗?
答案是否定的,受了很多苦行的释迦牟尼,最后觉得没有达到他的目的,没有得到最高的智慧,也没有达到灭苦的目的,反而对自己伤害很大。所以他自己就在想,一个人如果苦行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他的心智已经昏聩了,神智不清了,怎么还会有智慧呢?这件事情他在反复地思索着,思索了之后,他觉得这个苦行确实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就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往河边走去洗澡。
没走几步他就晕倒了,等他再醒来的时候,正好有一个牧羊女拿着一碗乳糜,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奶粥,牧羊女要拿着乳糜来供养他。释迦牟尼当时决定把这个吃下去,他要恢复体力、放弃苦行。于是他开始洗澡,进食了。因为六年来的苦行是不动的,所以他浑身都是污垢。
他在准备苦行之前,在路上漫游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五位族人。人们称他们叫五比丘。这五比丘在佛教史上很重要,原因就是这五比丘后来成为了释迦牟尼的第一批弟子。这五比丘据说是他的族人。当释迦牟尼吃完了这一碗粥以后,他的这五位同修当时就非常地生气,觉得他是一个叛逆者。放弃苦行,在当时是一个投降的意思,当时在这个圈子里,这五位比丘,加上释迦牟尼是六位,在这个圈子里,他就像一个逃兵一样受到鄙视。
六、孤独的求道之路
吃下牧羊女的乳糜,就意味着对沙门苦行生活的放弃,这可是个被人嗤之以鼻的行为。释迦牟尼在抛弃苦行时,还没有得到证悟,他究竟能否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解脱之路?并且重新获得人们的尊敬呢?
这五个比丘当时就决定离他而去,认为他已经堕落了。自己不能再跟他在一起。所以这五个人当场就走了。当时释迦牟尼什么也没说,估计是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找到方法论证自己。
这个时候,他洗了澡,然后自己把座位铺得舒服一点,铺上所谓的吉祥草,然后坐在一棵菩提树下,他就回忆起了自己幼年时候学的那种禅定,是一种没有苦的能产生禅乐的感觉。他这个时候坐在菩提树下,就按照他儿时的这种方式,同时让自己适当地进食,让体力得到恢复。这时候他就按他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禅定,那么禅定的过程,也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是突然一下子就完成的,因为他有一个体力恢复的过程。那么这个时候他有意识在训练,就是咱们说心智上的一个训练,也是禅定的一种。每逢初一、十五这样的日子,释迦牟尼就会独自来到当时土著人供奉一些神龛或者是祖先的地方,反正都是一些比较可怕的地方,到这种地方来禅坐。为什么要选这么可怕的地方呢?他要训练自己在心智上怎么能够达到远离恐惧。
据记载,他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常会听到一些恐怖的声音,例如听到孔雀折断树枝的声音,树叶被狂风吹的沙沙响的声音。甚至还有一些猛兽会向他袭来,这个时候他内心中依然是有恐惧的。
佛教经典中有一个描述,就是说释伽牟尼快要成佛的时候,有一个叫魔罗的魔王,听说了以后心里特别的害怕,于是就使用狂风骤雨来袭击释迦牟尼。但是袭击以后发现释伽牟尼依旧稳坐在那儿,还是能够静思,最后魔王就亲自上阵了。他把手上的一个飞轮扔过去,袭击释伽牟尼。没想到释伽牟尼瞬间把飞轮变成了一个巨伞,来保护自己。后来魔王没有办法只好使用美人计,派他膝下三个女儿去迷惑释伽牟尼。这个貌似荒诞的传说背后究竟有什么寓意?
有关这个魔罗的传说,在早期的经典当中是有记载的,早期经典当中说释伽牟尼将要成道的时候,这个魔罗就出现了。然后魔罗就来干扰释迦牟尼,比如说派他的魔军来袭扰,用热沙、火焰各种方式来袭扰他。以至于最后让他的三个女儿来袭扰他。其实这些都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说他派的这三个女儿,她们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欲染、爱悦、爱乐,这实际上都与现实当中的欲望有关系。所以说这种东西实际上是象征的一种,这个魔罗实际上在佛教经典当中,起码在叙述释迦牟尼遇到摩罗的这个事情上,他战胜的不是一个外在的魔王,而是战胜一个内心的魔鬼。

七、大不相同的证悟
古印度,婆罗门贵族地位崇高,享有优厚的物质条件和与神对话的优先权;和他们相反,沙门信徒则放弃一切世俗生活,靠苦行修炼灵魂。释迦牟尼自称寻找到与众不同的觉悟之路,那么他的证悟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个是他的中道思想体系,跟当时其他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跟婆罗门的思想相对立的这部分就是坚决、彻底地反对神创论。佛教并不反对有神,但是佛教是反对神创的,也反对神可以左右万物。
那么跟沙门流派,它的区别一个是在方法上,方法上是什么?就是所谓的中道,就是说苦行是唯一解脱道,或者说苦行是唯一卸脱道的这个理论在佛教终结了。人不需要苦行也能解脱。人们不应该通过苦行来达到解脱的目标。
在当时看来,如此与众不同的证悟,释迦牟尼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人们来接受他的这一套思想理论的呢?
八、备受怀疑的传道者
释迦牟尼与众不同的理论,在当时人们眼中被视为异端邪说,广泛受到嘲笑,他又是如何被众人接受的呢?流传下来的经典,到底有哪些最接近他的原始思想?释迦牟尼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被推上神坛的呢?佛教僧团的清规戒律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当时经典中也有这么一个记载,释迦牟尼证道了之后,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一个沙门行者跟他走在一起,就问他,“尊者,你是跟哪位导师学的什么法?”释迦牟尼当时就说了,“我这个法是我自悟自证的,我没有老师。”当时据说这位沙门行者听到这话以后,冷笑了一下,之后就走向了另一条路,这就预示着分道扬镳的意思。我们按照经典里的这些记载,知道他传教是有一定困难的。他的这个新兴的学说,在当时别人不理解,也没有人接受。尤其在沙门这个群体当中,他是一个逃兵,是一个放弃苦行的人,那么他来传的法谁能信呢?
这个事情在后来就印证了,等释迦牟尼找到五位比丘的时候,这五位比丘远远的看到释迦牟尼来了,他们当时就相约谁也别理他。他是逃兵,他已经是一个放弃苦行的人了,已经不是一个修行人了,而是修行人里的叛逆。
所以当释迦牟尼来到他们面前的时候,当时经典里记载,这五位比丘慑于他的威仪,也都走过来,有人接过他的钵,有人打了洗脚水,这个在印度比较奇怪。打洗脚水这件事,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都看到,佛到了哪儿,大家就会给他打洗脚水,因为古印度是赤脚行走。而且他们对尊者或者对导师有触足礼,就是洗脚,但是这个记载也有可能是一种夸张。因为释迦牟尼成了佛了,就跟别人不一样了,放出光来了,从此慑服了五位比丘,这个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而释迦牟尼真正如何劝服这五位比丘的,则有待考证。
还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释迦牟尼借宿在一个叫拜火教的寺院中,庙主人听说这个释迦牟尼已经成佛了,于是夜里派人把他的行房给点燃了,想看看这成佛的人到底有什么定力。大火在释迦牟尼的身边越来越大,最后大火化成一条恶龙从嘴里喷出火团向释迦牟尼袭来。可是没想到释迦牟尼如法炮制,从口中也喷出火来,最后将这个恶龙收入钵中。一早起来僧侣都以为释迦牟尼已经是丧生火海了,可没想到他已经把这恶龙抓住了,而且呈现在众人的面前。僧侣们大为吃惊,认为他果然是有神通,于是就皈依他的门下。
经典中称这件事为“收编三伽叶”,这个三伽叶跟五比丘不一样。因为五比丘他们自己没有什么门派,而这三位则是拜火教的三位导师。他们三伽叶是哥三个,这哥三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弟子,据说手底下都有几百人。所以释迦牟尼当时游化到这儿的时候,因为天色晚了,那么他就要住在这里。据说这个拜火教,他们喜欢做一些什么事情呢?喜欢用火来烤炙自己身体,甚至烤鼻子。虽然他们也是一种苦行的门派,但是他们格外喜欢玩火,当然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玩火的法术在里面,就不清楚了。他们当时答应让释迦牟尼住在庵里面一宿,释迦牟尼在里面打坐,而他们半夜就开始在外面搞鬼,想吓唬释迦牟尼。但是没想到释迦牟尼不怕,因为他已经远离恐怖了,折腾了一宿,最后获胜的还是释迦牟尼。

九、释迦说法是怎么走样的?
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很多关于释迦牟尼的神话故事。像释迦牟尼的出生、出家、成道、传法一直到涅磐,所有的事,所有的记载都伴随着很多的类似神话的东西,比如说地震放光这件事。据说他一出生的时候,当时大地震动,而且震动多次,人间也在震动。这个人间出现了异样的光芒,甚至地狱里也出现了。佛经里这种夸大的内容非常多,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它很奇怪,这是因为印度是一个生产神话的国度,从婆罗门的经典,到沙门所有的经典,它在传承的过程当中都是加入了很多神话。都是以神话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或者说让人们传承下来的。那就是说当初的佛经,在最早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不一定。
早期印度人有一个传统,他认为文字的东西不可靠,虽然那个时候就有文字,但是他们从来不用文字记载经典,任何宗教的经典都不拿文字记载。都靠口传,他们认为口传最可靠,脑子最可靠。佛经成书离释迦牟尼的时期已经是四五百年的时间了,当时在斯里兰卡出现的第一部经典叫作《贝叶经》。四五百年的时间在传承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口唱的、口传的文学,一点错不出这不可能。佛在世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例子,当年佛最亲近的弟子叫什么?叫阿难。阿难尊者在佛灭度了以后,集结经典时,都是他把经典颂出来的,大家觉得他跟释迦牟尼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他对经典应该是最了解的。当时阿难走到森林当中,听有一位比丘在那诵经。
“若人活百岁,不见水鹕鹤,不如活一月,得见水鹕鹤”。水鹕鹤,鹕就是咱们说的鹈鹕。有一种鸟叫鹈鹕,有很长的嘴,底下一个大兜兜,吃了鱼以后它可以储存在那个大兜兜里,那叫鹈鹕。他颂了这么一段偈子,韵文,当时阿难就非常奇怪,他对这位比丘说,这个偈子不是这样的,佛是这样说的,“若人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活一月,得解生灭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很有可能在印度当时的语言当中,水鹕鹤跟生灭法,发音非常相近,结果就被翻译成另一个了。传着传着就变样了。当时阿难就说了,“你诵错了,你按我这样诵。”结果这个沙门回去以后就去跟他的师父说,“你教错了,阿难跟我说呀,是这样的。”当时他的师父就很生气,说“阿难老朽,他已经老了,他已经智慧昏聩了,他记性都不好了,你不要听他的,还是按我的诵。”当阿难知道这件事以后,他很悲伤,认为正法将要毁灭了。其实在佛世的时候,阿难就有这种顾虑。所以说经典在传的过程当中,很难说它是不是会变。
佛教在流传过程当中除了有对释迦牟尼的神话,还逐渐产生了很多清规戒律,这也与最初的佛教是有出入的。
十、释迦牟尼为什么反对戒律?
在佛教的流传过程中,针对出家人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那么当初释迦牟尼设置戒律的初衷是什么?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早期的时候,佛教当中是没有戒律的。早期的时候释迦牟尼在传法的过程当中,有一年遇到了自然灾害,当时他有一位叫舍利弗的弟子就提出来了说,现在遇到这种灾害,食物也不够吃了,生活比较困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防止大家犯错误。当时释迦牟尼拒绝了他的要求,释迦牟尼说在大家没有出现任何犯罪行为的时候,制定出一些防止犯罪的规章出来,这是对大家的不信任。因此他是拒绝这个做法,所以说当时就没有制定这些东西。后来据说这些戒律都是在佛教僧团当中,随时随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出现一个问题,制定一条戒律,出现一个问题制定一条戒律,是这样慢慢地才制定起来的。
现在的佛教徒不吃荤,其实这个荤以前是指的五种蔬菜,比如说像葱、姜、蒜等,根本就指的不是肉。佛教中的荤不是指肉,而是蔬菜,是真的吗?释迦牟尼的弟子到底有什么禁忌呢?释迦牟尼到底吃不吃肉呢?他为什么反对人们设置清规戒律呢?

十一、早期佛教徒吃不吃肉?
荤这个词本身确实不代表肉,我们以前说荤腥荤腥,腥才代表肉。荤代表什么?就是代表一些刺激性的蔬菜。比如韭菜、蒜、葱,包括茴香这些东西,调料也算在里面。所谓的五荤,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概念。那么当时在戒律当中并没有禁肉的说法,因为早期也就是释迦牟尼时期,僧团乞食的时候是乞到什么就吃什么的,所以是不禁肉的。它没有禁肉的戒律,只是不让杀生。那么吃肉是吃所谓的三禁肉,就是说这个肉,不要看着杀,不要听见杀,不要专门为你而杀。所以说这个三禁肉是可以吃的,因此早期戒律是没有禁肉之说的。禁肉这件事情是到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梁武帝时期,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梁武帝发布了一个诏书,规定僧人不许饮酒,不许吃肉。当时禁酒的概念,在戒律当中是有的,我们说五戒当中酒是其中的一种,五戒包括杀、盗、淫、枉、酒,最后一条就是酒。酒在佛教戒律里面它不是一个什么罪错,但是它是引起罪错的一个主要因素。
十二、仪表堂堂的佛教徒
我们在很多雕像当中看到观世音菩萨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杨枝,也可以叫柳枝。这个实际上跟佛教当中的一种习惯是有关系的。据考证说,这种杨枝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刷牙的工具。因为古代没有牙刷,我们知道行苦行的人他是不讲究卫生的,而且他是有意识不讲卫生,比如说穿粪扫衣,弄得很肮脏的样子,这是一种苦行的方式。那么佛教则不然,它在初期的时候,是很注意威仪的。就是说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没有威仪,坐在那儿,坐不是坐相,站不是站相,这就很影响一个人的气质。
当时释迦牟尼佛教僧团衣冠很整齐,衣服也很干净,他们跟沙门正好相反。另外他的队伍走到哪儿乞食,都是次第乞食。他不是说谁家的东西好吃,就到谁家去乞食,不是这样的。他是排着队,然后挨家挨户的乞食。在泰国还有在东南亚一带,现在还能看到这种景象,一帮和尚拿着钵,穿着袈裟拿着把油伞就去乞食了,特别有意思。他们非常讲究秩序,一般是挨家挨户的乞讨,不是谁家好吃就去谁家。
除此之外佛教僧团还要洗钵,吃完洗碗。佛经当中也有这些叙述,甚至详细叙述了释迦牟尼乞食完毕以后洗钵、洗足的过程。所以说释迦牟尼其实是很讲究卫生的,这样他走在一个地方,走在一个城市里,才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佛教为什么在周边的这些地区,发展得很快,跟这个原因是有关系的。当然它的教法很圆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过这种表面的东西也是很重要的。
十三、当释迦面对挑战者
释迦牟尼有一位堂兄弟,这个人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在佛教的经典中,名声非常不好。据经典中记载,在他很小的时候,在释迦牟尼还在家做王子的时候,释迦牟尼做什么事他都要从中作梗,要跟释迦牟尼比。我们知道释迦牟尼觉悟了之后,开始收徒弟,开始传法。他在传法的初期,曾回了一次他的祖国——迦毗罗卫。回到他的祖国迦毗罗卫以后,他的宗族的一些成员都纷纷跟随他出家,在跟随他出家的一批成员当中,就有阿难和提婆达多这两个人。阿难和提婆达多这两个人是亲兄弟,但是阿难后来成为释迦牟尼最亲近的弟子,甚至成为他的侍从,整天跟他在一起。而提婆达多就成了他的一个对立面,但是起码在这个皈依佛教这件事情上,提婆达多最早是一个释迦牟尼的追随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到了后期提婆达多他要在僧团当中推行一个苦行的戒律,比如说不住在屋里,不吃鱼肉,不食乳酪、奶酪这一类的东西,穿粪扫衣,粪扫衣就是很肮脏的衣服。释迦牟尼当时并没有说不许,只是说大家可以自愿的去做,但是提婆达多对这件事很不满。据经典记载,他又联合当时摩揭陀国的王子,想篡夺佛教的领导权。提婆达多这时候就向佛陀提出来,让他把这个权利让出来,因为佛陀已经老了。据说这个时候的佛陀已经是八十岁了,也是佛陀灭度的这一年。释迦牟尼拒绝了,因为释迦牟尼在他的僧团内部一直是不允许有什么领导者,或者说有什么僧王的,他是不允许的。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僧团的导师,他都不认为自己是领袖,所以他拒绝提婆达多这样。经典里记载,提婆达多因此就开始在僧团内部搞分裂了,随后自己就成立了一个僧团,把释迦牟尼当时的佛教僧团里的大部分人都拉走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也知道当时的提婆达多是有能力的,能带走一大部分人。后来经典里记载,当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就很生气,跑到提婆达多那儿游说,结果又拉回来了一批人,这是史料上的一个记载。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提婆达多跟释迦牟尼之间的过节,不完全是一个争夺僧团领导权的问题,也不完全是一个提婆达多跟释迦牟尼作对的问题,而是两条路线的问题。有一部分人,还愿意恢复沙门团体当中的苦行思想,而一部分人是接受释迦牟尼的中道思想,放弃苦行。所以这是两种思想之间的一种斗争,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提婆达多是个保守派,而释迦牟尼是个改革派而已。提婆达多创立的僧团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法显玄奘时期还有,他们崇拜过去的六佛,只是不承认释迦牟尼而已,那么释迦牟尼的僧团后来也跟沙门并行存在。释迦牟尼的僧团崇拜的不光是过去六佛,还有释迦牟尼,所以说沙门僧团基本上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只是说他们不承认释迦牟尼,但对其他的佛还是十分崇拜的。
此外,据典籍记载,释迦牟尼还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说他特别讨厌谈玄论妙。曾经有个弟子问了他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世界是有常的还是无常的?第二个问题是肉体和精神是统一的,还是可以分离的?第三是佛死之后还能不能存在?释迦牟尼认为这些问题如果一个人讨论太深的话,那么对这个人的修行是没有帮助的,所以就拒绝回答,以至于因此引起了弟子的不满,弟子扬言如果释迦牟尼不能给出答案的话,那他就不再修行了。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位继承人,但他却在壮年时期毅然抛家弃子,遁入山林。在经历种种身体和内心的苦行后,他究竟是如何得到最终的证悟之道?他如何对待怀疑自己的和反对自己的人?他最终留给世人什么启示呢?
十四、从不谈玄论妙的释迦牟尼
当时在整个印度的思想界,包括沙门婆罗门的整个范围内,人们大多对这三个问题都很感兴趣。那时候在沙门流派当中,这个问题是个很热点的问题,大家都在争,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有人说这样,有人说那样,多数时候答案都是相反的,甚至还有人持不可知的观点。那么唯独释迦牟尼对这个问题从来都不回答,他不谈论这个问题。因为释迦牟尼不肯对弟子给出答案,所以弟子决定不再修行了,要离开这个僧团。离开僧团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再信奉释迦牟尼了,去学别的去了,要脱离释迦牟尼的教派。虽然当时这名弟子用这个口气来威逼释迦牟尼,但释迦牟尼仍然不回答,不过释迦牟尼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从前有一个人中了一箭,中了一箭之后,当时他的族人们就来了,来了以后就要给他处理伤口,结果这个人当时就拒绝了。他说你们不许拔这个箭,要拔这个箭也行,但拔之前他要弄明白这个箭是谁射向他的?到底是哪个种姓的人射向他的?这个箭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他得弄清楚,他得死个明白。您说这不吃饱了撑的吗!结果医生也来了,族人也来了,谁也不能给他下手拔箭。为什么啊,因为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啊!在他想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但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他已经中毒而亡了。
释迦牟尼用这个例子来讲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告诉弟子们,这种玄谈与个人的解脱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换句话说释迦牟尼就算是告诉你了,你该不明白还是不明白,既然反正也是不明白,那为什么还要去问呢?所以在另一部经典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有个弟子问完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当时没有回答,结果这个弟子就走了。走了以后,当时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就问他,说导师您为什么不告诉他,您为什么不回答这个问题?当时释迦牟尼就说了,如果自己告诉他,他死了以后还会存在,那是不是他的心就平静下来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因为他并没有看到,他死了以后是否真的存在,死后的事情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悬念,所以他无法平静下来;那么如果说告诉他,他死了以后就不存在了,他会安静下来吗?也不会。因为他又想了,开始还有个自己,现在连自己都没了,那他不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释迦牟尼是从来不回答的,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玄想,一种玄学的东西,这种东西知道不知道,跟能不能解脱、如何修行、如何修法是没有关系的。

当时不仅沙门僧团和释迦牟尼僧团之间存在着信仰上的分歧,就是在释迦牟尼自己的僧团之中,其实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他们对于佛法,或者戒律存在着一些争端,最终导致两边态度激烈打了起来,这时有人就请出释迦牟尼,希望他能出面来给调停一下,但释迦牟尼只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又离开了,这有什么寓意呢?
当僧团中发生争执时,为什么释迦牟尼会默默离开呢,是他缺乏权威,还是弟子们藐视师长?这背后又会隐藏怎样的寓意呢?
十五、释迦牟尼的宽容
关于这个故事,在经典当中有这样一个记载,释迦牟尼的两拨弟子为了一个戒律上的问题争论起来了,最后争得是不可开交,以至于双方动了手脚,就是拳脚相加了。所以当时有一位弟子就跑来找释迦牟尼,说导师您出面劝一下吧,两边打得这么热闹,我们是没有办法劝了。那么当时释迦牟尼就前去了,去了以后当时就劝说了一下,没想到这两拨人都拒绝服从他的调停,认为这件事跟导师没有关系,是他们之间的事情,需要他们自己来处理,这件事释迦牟尼就不要管了。看到了吗?所以释迦牟尼当时就回到了他自己的住处,第二天释迦牟尼就离开了这个地方,并且跟弟子说自己要到其他地方去了。临走的时候,他说了一段长长的话,这个话里面重点的意思就是说在争吵的时候,谁都不会觉得自己很愚蠢,但实际上自己在说些什么,自己根本不知道,基本丧失理智了。对待这种事释迦牟尼采取的方法就是冷处理,让他们继续吵吧,自己走。但您别误会了,这不是代表释迦牟尼软弱,只是一种处理方法。
于是释迦牟尼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个办法可以平息争吵。其实作为他来讲当时完全可以作一个裁判,评判一下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但释迦牟尼从来不这样做,他从来不会去抬高一方,去批评另一方。即使可能真的有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但是他们选择了争吵,这个方式本身就是不对的,所以释迦牟尼采用了一种冷处理的方法,他选择了离开。离开之后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会再回来,等他回来的时候,这段争论也自然平息了,那时他会再做一些工作,点评双方的得失,所以说他的这种善巧是非常智慧的。可以说释迦牟尼对于他的弟子,以及他的反对者所呈现出来的态度,往往是非常包容和宽容的。
这就是释迦牟尼,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贤者,一个教派的领袖。他的故事被人们不停的传颂,他的行为永远教化着身后的千万信徒。

释加牟尼的人种问题?_天涯论坛

佛经上说,释加部落居住的是迦毗罗城,今在尼泊尔一带,位于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山下。释加的小国又属于拘萨罗国的一部分,拘萨罗的都城萨婆底城也位于尼泊尔的群山之中。根据一些佛经的记载,迦毗罗城人们叫他红土城,居住于此的释加落是强大、高贵的民族——雅利安人。释加牟尼是释加部落的王子属于刹帝利种姓。但是也有历史学家认为佛陀所属的释迦族是蒙古利亚人种,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印度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白、棕、黄世界三大人种交融混杂。释加牟尼诞生之地今天仍处于黄、白混淆的地界。今天尼泊尔有白人种族多来自印度的移民,也有来自西藏的黄种移民。而远古土著民族中,早期已定居在尼泊尔的,语言都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体形属蒙古人种,信奉佛教和苯教,或与古代的释加部落有联系。
作为释迦族净饭王太子的释加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生卒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486年,大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佛陀的教义强调众生平等是不能容纳种性和婆罗门的。佛陀生前以口头传教,他的教义由以后的门徒记述了下来。释加牟尼的弟子在佛陀死后二百年之后编纂《佛经》,为提高佛陀在印度民众中的地位,附会释加牟尼为雅利安人也是有可能的。(详见《以佛法研究佛法》、《以佛法研究佛法》、《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上))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第二章释尊略传.第一节出家前之释尊

  释迦牟尼佛之传记,零落难详。即其仅见于记述者,又多传说互异,且杂以表象之辞。欲取舍以得精确之佛传,实非今日所能也。今但取近于史实者叙之,用以仿佛此圣者之化迹而已。

  「释迦」训「能」,为种族之名。「牟尼」训「寂默」,乃圣者之德。合言之为「能寂」,所以尊释迦族中之圣者也。

  释迦族,旧传雅利安人,出名王甘蔗之后。初居印度河侧,东下立国于雪山之麓,即释种所自起。甘蔗王族出瞿昙(即乔达摩)仙之后,因以瞿昙为氏云。然以近人之考证,颇不以此说为然,而以释种为黄色之蒙古人种

  玄奘『西域记』,谓迦毗罗卫以外之释族,凡四国:一、梵衍那国,在雪山 [P14]中,即今兴都库斯山脉之西部。二、呬摩呾罗(雪山下)国,在巴达克山南。三、商弥国,在葱岭西南境,与印度、阿富汗接壤。四、乌仗那,在今印度西北边省之北部,其故都直逼葱岭下。此四国悉非雅利安人也。

  『杂阿含经』载:释尊尝入婆罗门家,被呵为「领群特」,且拒其入室。使释尊而为雅利安人,则不当如此。舍卫国之波斯匿王,雅利安人,而释种拒不与婚嫁,其种族之不同,固灼然可见。从地理之分布而考之,则可见其为山岳民族而南望大陆者。释族以孔武有力称;其东邻拘尸那,称力士生地。迦毗罗卫之释族,盖雪山中之游牧民族,卜居平地而渐农业化者。

  自葱岭东来,沿喜马拉雅山分布之居民,如西藏、尼泊尔、不丹,及(印度)阿萨密省,悉为黄种。释族非雅利安系,其为黄种无疑也。毗舍离民族为离车子,摩竭陀与之通婚嫁。玄奘传尼泊尔为离车子。毗舍离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为言,疑释种同此(1)。

  释族所住地,在恒河支流罗泊提河东北,面积约三百二十方里,有卢毗尼河 [P15]贯其间,遂分十家,各主一城。位卢毗尼河西北之迦毗罗卫城,即释尊父王之治地也。迦毗罗卫,即今之毕拍啰婆,在尼泊尔南境。佛元二干二百八十六年一月,Peppe/于其地掘得释迦族供养释尊灵骨之石瓶,地当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与法显所述之迦毗罗卫正合,因得定释尊之故乡焉。

  卢毗尼河之东有拘利城,与迦毗罗卫自昔通婚嫁。释尊父王输头陀那,娶拘利城主阿!2鲳释迦之二女,摩耶及波阇波提为妃。摩耶夫人四十四岁时,梦白象入胎而有妊。翌年,分娩期近,乃从俗归宁。途经岚毗尼园,少憩,遂诞生太子于无忧树(或作娑罗树、钵罗叉树)下。园去迦毗罗卫东四十里,为拘利城主善觉妃岚毗尼之别墅,在今尼泊尔之兰冥帝,时距今二干四百零九年前之四月八日日出时也。

  释尊系出名门,色相端严,有异常儿,识者知其不凡,咸谓在家当为轮王,出家必成一切智,因赐以悉达多(义成)之名。太子生七日,母摩耶命终,由姨母波阇波提代育之。年七岁,就傅。依名学者毗奢密多罗,受吠陀及五明论;次[P16]依羼提提婆,受兵法及武术。学不数年,靡不精达。乃于十五岁时,父王为其举行灌顶大典,立为太子。太子处储位之尊,享王家物质之乐,而常若不惬于怀。父王因为其完婚,纳善觉女耶输陀罗为妃。辟三时殿,益五欲之乐以娱之。孰知太子之别有会心,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欤!(印顺法师,当代著名高僧,以智慧深广、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而享誉当今世界)

【佛祖出生于尼泊尔,是释迦(Sykya)族的王子,但现在已经没有Sykya族这个族名。现在的尼泊尔人是多民族混和体,其中有两个民族声称是释迦族的后裔,这两个民族是Tharu和Newar族,他们均为当地原著民。他如族(Tharu),他如族是Nepal的一个最低的种性,仅仅比种性外的贱民高.他们说印欧语,但是用GOOGLE搜寻图片可以看出他们长得基本是东亚人的样子,说印欧语估计是因为被印欧人征服的后果。他如族与佛陀的联系没有得到一致的承认,因为很多人认为他们只是想借佛陀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进来有不少的他如人改信佛教。佛祖是蒙古人种在尼泊尔人中是得到公认的。尼泊尔人认为佛祖带领族人迁居加得满都后,其后人一直在当地当佛教僧侣,是Newar人里的贵族,其世系是非常清楚的,大概相当于中国曲阜的孔府】

释迦牟尼真迹画像揭露出佛教的重大变故

1、释迦牟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度人


这幅现存大英博物馆的尼泊尔国宝,富楼那尊者照释迦牟尼本人画的画像。黄皮肤、小眼睛、单眼皮、高颧骨,非常明显的表明释迦牟尼是蒙古人种。
释迦牟尼所出生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据考证:疆土不足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王宫周围只有十公里。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在强邻间一直保持独立。因此,说迦毗罗卫国人是蒙古人种在南亚的一个分支,是非常有依据的。而释迦牟尼是刹帝利种姓,这非常明显地说明他和印度人的主体婆罗门的区别。对于婆罗门人来说,释迦牟尼是个100%的外来人,所以,佛教从创立之初就受到婆罗门的排挤,佛教故事中就明确记载婆罗门人有多次妄图加害释迦牟尼。
2、婆罗门对佛教的影响
作为婆罗门统治的国家(孔雀王朝),非婆罗门人创立的佛教必然受到其重大的影响。最显著的莫过于佛像了,据说,释迦牟尼在在世时不主张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诵律》明确规定:“佛身像不应许”。因此,从公元前五世纪到一世纪,是佛教艺术的所谓“无像期”,当时的佛教徒认为直接描绘佛陀的形象是对佛陀的不敬。而给人立像是婆罗门的传统,况且后来立出来的佛像明显是婆罗门人的特征。这毫无疑问地说了至少佛像是被婆罗门人明确篡改过的(当然,我没有能力证明佛教教义是否也受过影响).

3、佛教的发展
佛教最终没有逃脱被婆罗门彻底排挤走的命运,而却很神奇的在中国、蒙古等东北亚国家发扬光大。来中国传教的达摩说曾说过:中国的根器适合佛教。这是否是间接在说释迦牟尼和中国人同属一个人种?想想看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灭佛事件,其中以唐武宗为历,他们提出的最大口号就是“释迦牟尼是外国人”。如果证明释迦牟尼和中国人同属一个人种,那这句话就成了天大笑话。不过历史已证明了一切,佛教在印度灭绝,却在蒙古人种中发扬光大。

释迦牟尼 - 维基百科:现代有学者(方广锠《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据此认为,释迦牟尼应不是纯粹雅利安人。加上释迦族僻处雅利安人国土边缘,释迦族的血统应出身自印度东方土著民族即黄色人种。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1)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2)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3)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4)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5)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6)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7)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8)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9)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10)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11)

《神秘探索》 释迦传奇(12)

《神秘探索》 观音之谜(1)

《神秘探索》 观音之谜(2)

《神秘探索》 观音之谜(3)

《神秘探索》 观音之谜(4)

《神秘探索》 观音之谜(5)

《神秘探索》 观音之谜(6)

《神秘探索》 传奇孔子(1)

《神秘探索》 传奇孔子(21)

史幼波:“禅与易”略讲(3)

史幼波:“禅与易”略讲(2)

史幼波:“禅与易”略讲(1)

佛陀的身世及来历

释迦族_ 互动百科

佛祖释迦牟尼是黄种人

徐梵澄先生《薄伽梵歌》序 

释迦牟尼就是中国人(大大乐)

释迦牟尼是黄种人?(黎剑辉)

确有释迦牟尼其人吗?佛教网

佛祖释迦牟尼——佛陀实有其人

释加牟尼的人种问题?_天涯论坛

确有释迦牟尼其人吗?佛教网

初期佛教史的如实清理(张诒三)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起源与流变
印度早期佛教的四大广说与净法原则

“支那”的本义——礼仪之邦中国

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年(spss董重光)

被遗忘的中国第一女神:西王母(1)

司马锐《大话中国历史》第三章古苗人

许越、薛瑛:秘境观察之神秘探索搜狐读书

方广锠: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 -豆丁网

陈源源:《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评介

秘境观察之神秘探索1:悬疑历史解密书(许越、薛瑛/主编)

秘境观察之悬疑解密2:悬疑历史解密书(许越、薛瑛/主编)

秘境观察之历史探秘3:悬疑历史解密书(许越、薛瑛/主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8603.html

更多阅读

20130720-转载 强力推荐:《学校2013》观后感作者:siedust

我自己写在前面的:无意间在湾湾痞客邦中看到《学校2013》的剧评两篇,几乎完全写全了我的感受,贴在这里,分享之。作者为:siedust(博客地址不知道会不会河蟹就不贴了)[韩剧] 强力推荐:《学校2013》 观后感(上)剧情篇认识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对韩

根据古诗编故事:《鸟鸣涧》

根据古诗编故事:《鸟鸣涧》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天的夜晚,我坐在一棵小树下,歇歇脚。一阵微风掠过桂花林,一些星星点点白色的花瓣被带到我的身边,落在我的头上、脚上,有的还在空中飞舞着,不

IWILLMAKELOVETOYOU-我想和你亲热:《绿卡情缘》插曲

I WILL MAKELOVE TO YOU-我想和你亲热:《绿卡情缘》插曲黑人组合boyz II Men 的完美音色组合 I will make love to you-Boyz II Men 组合低沉的声音十分迷人!不愧是美国蝉联14周的冠军单曲。 【Boyz IIMen】成立于1988年,其四个成

原创:《中国电视报》2012年01月12日第2期中的错别字

原创:《中国电视报》2012年01月12日第2期中的错别字说明:1.粗体字是有差异的部分,请重点关注。2.括号里面的一般为正确和规范的读音、用字或用词。A3版(责编:徐凯旋)《龙腾盛世》一文中,“今年的戏曲春晚梨园名家汇聚(会聚)一堂”一句中,应

2015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每课一练:《沁园春长沙》

2015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每课一练:《沁园春长沙》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áo)(kuò) 分外(fēn) 激扬文字(jī)B.苍茫(cānɡ)(mánɡ)携来(xié)挥斥方遒(qiú)C.逶迤(wěi)(yí)清澈(ch

声明:《许越、薛瑛:《神秘探索》释迦牟尼传奇》为网友我的未来不是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