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故事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含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噪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从小就很讲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也因为太入迷了,他整天和权贵子弟纵酒谈乐,不务正业。这样的生活持续一段时日,直到中年,一事无成,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专心于文章写作。他有两个文章写得很出色的哥哥,王之咸和王之贲,在两个哥哥的指导下,他不久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作起文章也不亚于两位兄长,令人刮目相看。由于天性豪迈,对于参加科场考试没有一点兴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他担任过主簿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访寻黄河南北的名胜古迹。

有一年初夏,诗人西行走进凉州。他眺望着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一条金黄的带子迤逦飞上天,与白云连在一起。处于玉门关外,位于漠北的那座孤城,耸峙在高山之中,山天相连,显得孤峭冷寂。那里不是居民点,而是戍守边疆的驻地。诗人想,孤城里的戍边将士们,大都是从中原地区远离家乡,沿着黄河西行,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赶赴边陲的。突然,诗人听到了羌笛声,它的声音凄苦哀怨,如泣如诉,但悲中又有壮,悲凉而慷慨,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

唐时最盛行折柳赠别的风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父母生养的边关将士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血肉之躯,听了《折杨柳曲》自然想起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推想着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到一点春色,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他们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没有。诗人听着听着,似乎笛声也在埋怨杨柳为什么不青呢?要是青了,这些将士就可以折枝杨柳寄情了。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何必埋怨杨柳的春光迟迟不到呢?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只好自我宽解。
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听了哀怨的笛声后,对远戍士卒表示深切的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诗篇《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年间,一日天气寒冷,下着小雪,王之涣和与他齐名的好友王昌龄、高适等三人一起来到旗亭饮酒。这时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古代戏曲演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看看这些歌妓唱歌,如果诗入歌词多的,就为优。”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美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诗,那我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高低了。”等到那名妓唱“黄河远上白云间”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禁开怀大笑。诸伶听见他们大笑,问他们是什么原因,得知他们就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入席。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可见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当时就已广为流传了。

诗词故事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含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163.html

更多阅读

诗词情之《凤求凰与白头吟》 白头吟歌词

诗词情之《凤求凰与白头吟》山峰一曲《凤求凰》引出“琴挑文君”或“琴心相挑”之典;又一曲《白头吟》用凄婉哀怨劝收住别恋移情之心。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成都)人。西汉大

声明:《诗词故事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含义》为网友我的世界不缺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