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转载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因先前的史书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而成的与原文比照,省略了吕蒙与鲁肃论议的具体内容和孙劝劝学的详细论说省略过程,只重结果来突出学习之益;不说论议内容,只用鲁肃的反应来侧面表现吕蒙的变化【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二、简介孙权、鲁肃、吕蒙
  关于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三、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四、品析课文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1)孙权劝学(2)吕蒙就学(3)鲁肃赞学
  (二)《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三)吕蒙就学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朗读全文,思考: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调侃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6、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
  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 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略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 细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吕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读“yé”,升调,表示反问语气,通“耶”,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读“ěr”,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读“hū”,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1.考一考你的记忆力
  《孙权劝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_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记载了从_________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实
  2.选出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C.卿言多务,熟若孤? D.士别之日,即更刮目相看
  3.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A.卿( )当涂掌事
  B.即更刮( )目相待
  C.肃遂( )拜蒙母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练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经”是儒家经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类书
  5.“孤”是古时候王侯的自称古代王侯或皇帝自称或谦称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 (做个小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能准确区别加点词的意义吗? (加油干!)
  8.下列句中加粗的意思相同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他正在北大攻读博士
  9.找出出自这篇课文的两个成语,并分别造句
  (1)____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相信自己,一定能选出翻译正确的项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A.只应当浏览群书,发现往事罢了
  B.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C.但是你应当涉及到很多书籍,是为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D.你应当博览群书,去研究以往的事情罢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A.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寄于吴下的那个阿蒙
  B.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可超过当初的吴下阿蒙
  C.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初吴下阿蒙那个样子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11.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吕蒙读书已经有了长进?这属于什么描写?
  12.本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是描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的语言,我们还可揣摩其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态
  参考答案:
  1.司马光 政治 史学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2.A
  3.A.qīnɡ B.ɡuā C.suì
  4.《诗》《书》《礼》《易》《春秋》
  5.朕、寡人
  6.(1)当道、当权
  (2)推辞
  (3)认清事情,识别时势
  (4)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5)指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6)研究
  8.不同 上句“博士”为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下句指学位的名称
  9.(1)吴下阿蒙(造句略)
  (2)刮目相待(造句略)
  10.(1)B (2)D
  1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提示:通过鲁肃的惊讶,表现了吕蒙因为读书而发生的变化
  12.十分惊奇 颇为自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1、①背着 ②写 ③更换 ④去世,死
  2、C
  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4、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5、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词语解释:
  1、初:当初,当时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谓:告诉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5、今:现在
  6、涂,通“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7、辞:推辞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经书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泛览,粗略的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及:等到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识、认清
  25、但:只,仅
  26、孰若:与……相比呢
  27、谓:对……说
  28、就:从事
  29、遂:于是,就
  30、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
  31、何:为什么
  3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3、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34、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5、何:为什么
  36、乃:于是,就
  37、始:开始
  38、与:和
  39、论:讨论
  40、议:议事
  41、大:非常,十分
  42、惊:惊奇
  43、今:现在
  4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5、复:再
  46、即:就
  47、拜:拜见
  48、遂:于是,就
  49、就:靠近
  50、待:等待
  5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路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及:等到......时候
  大:很,非常
  岂:难道
  就: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人物的通称
  本文第一个见:了解
  第二个见:认清事物
  过:到,经过
  但:【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内容与主旨: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表现出来的
  二、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才略有长进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人,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改写作文——孙权劝学
  请将这篇文言文改写成一篇故事
  要求:
  1、题目字拟,600字左右;
  2、用第一人称写,要写出“我”的内心感受
  【写作指导】
  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改换体裁,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戏剧改写成故事,小说改写成戏剧;可以改换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如将描写改成叙述,把叙述改成描写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题和风格
  古文改写,就是把古文改写成现代文,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种改写,要求根据原作的内容进行材料安排、结构层次上的较多调整,带有新的构思改写时,要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形式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按要求进行改写那么在改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古文用词比较精练、含蓄,感情色彩较浓厚,也就是说它们内在含义比较丰富,改写者有驰骋想象的余地,可以把原作简洁的词句展开成具体的景象,铺叙成一定的场面《孙权劝学》一文主要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没有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表现出来的孙权与吕蒙的对话,都是闻其声不见其形,所以可以从双方对话的神态举止入手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丰满生动具体改写的作文一般是允许根据原作的意思发挥想象的
  二、改写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作的中心思想
  三、改写要注意形象性改写是再创作的过程作者并不是单纯的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改写《孙权劝学》
  本文所叙述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题记
  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听了,啊!让我去读书,我的妈呀读书有什么意思?我不读书照样能打胜仗得找个理由把它推辞掉吕蒙摇摇头,很为难的说:“主公,不是我不想学习,实在是军队里事情太多,军务繁杂,抽不开时间,哪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听了,好象很不高兴,好你个臭小子,居然连我的话都不听,还来搪塞我,岂有此理,我得好好说他几句,“你连大王的话都不听,还不翻了天”孙权气呼呼地大声批评他道:“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时间是人挤出来的!”
  吕蒙一听孙权大声骂他,早就吓得六神无主,魂飞魄散主公今天怎么了,我才推辞了一下,他就把我骂成这样
  孙权又提着嗓子对吕蒙道:“只是应当让你博览群书,多多了解一下古往今来的事情罢了你还说什么军中事务繁多”“是呀!我军中事情本来就很多”吕蒙解释道孙权一听,哟呵,你一个将军的事务怎么比我的还多,看来我说的不够深刻,还得继续劝他又接着说道:“你说你事务多,谁比得我的事务多呢?”这下,吕蒙就不敢说什么了孙权一边暗自高兴,一边心平气和的说:“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但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感到很惭愧,心服口服看来还是主公说的对,我不应该推辞
  从此,他开始努力读书学习,知识越积越多
  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来到寻阳,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呀!怎么吕蒙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大老粗了“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吕蒙高兴地回答:“有志之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想看了,长兄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鲁肃答道:“对对对!士别三日,得刮目相待呀!”
  鲁肃想,看来吕蒙也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何不与他结为朋友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成为知己【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转载)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分)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2分)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案:
  1.(2分)D .
  2.(2分)A
  3.(4分)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2分)
  4.(4分)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分)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2分)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2分)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另写的一段文字: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古义: 今义: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补)7、翻译下列各句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⑵蒙乃始就学
  ⑶结友而别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与运用】
  1.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4.C5.(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 6.(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7.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精段阅读】
  1.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5.B(正面)6.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7、略
  司马光小故事(一)——警枕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
  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特别是晚上,玩耍一阵后,他便读起书来,这一读,读得很晚到第二天,还要早早地韦,进行晨读由于晚上睡得迟,他常常睡过头,耽误了早晨读书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想让母亲来喊醒自己但母亲心疼他,不想让他读书读得这么苦
  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一段圆木头,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
  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他枕着圆木头睡,一翻身,圆木头就滚动,把他惊醒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了
  一天,妈妈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头,正想扔掉,司马光说:“母亲,千万不要扔,这是我的警枕”
  母亲听他一解释,感动地说:“孩子,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呀!”
  司马光回答:“母亲放心,孩儿不是小傻瓜,不会累坏身体的”由于发奋学习,司马光15岁时已无书可读了长大后,他当上宋朝大臣,主编了著名的编年史书《资冶通鉴》
  司马光小故事(二)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司马光自此便不再说谎
  1.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2.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巨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王羲之劝子于学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40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黄婷婷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黄婷婷作者:狗尾草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

转载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ppt

原文地址: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作者:潘仪岚1、长城和运河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

转载 优秀教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

原文地址:优秀教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作者:安乐闲人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2、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3、学习本文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

声明:《孙权劝学转载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为网友輓風囨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