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反基督者》 反基督者迅雷下载

看了反基督者,很震撼!!!感觉对超现实主义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出现鹿的时候,刚开始以为是情况的好转,因为《女王》中鹿似乎是好的象征,但是后来发现了原来那头鹿在正在孕育一只小鹿,边奔跑边孕育,非常荒诞,奇怪的是我后来竟对这头鹿的性别产生了疑问,觉得它如果是雄的也不会令人感觉奇怪,整个影片的感觉已经感觉很荒诞,再荒诞一点也无所谓。而荒诞不正是与现实相对的么?基督是西方人尊崇的,这里似乎用荒诞来反映了那个“反”字。从这头鹿出现开始,就感觉这本片子的档次高了一截,也好像开始明白影片的主题。

片子中很多做爱镜头,一开头就是,后来在治疗过程中,在家里,在树林更甚,但完全感觉不到淫,后者说感觉这里的做爱不是做爱。以前看到过相类似的画面,但远远不如这部影片拍摄得这么详细,细腻,但似乎这种画面,这种做爱的过程仅仅只是情节的一部分,非常自然而然。最有意思的是都是女性主动,是她为了发泄而做的,因为在目睹了儿子的坠落后深深地自责和悲伤,痛苦得难以自持,就以做爱为发泄途径,但又不能说没有爱。做爱的另一动机是她的担心,担心丈夫不爱她,这是所有女性的共同点,这在很多电影中都有体现。

比如我昨天看的一本香港影片《前度》,现任女友为了留住自己的男友而与他做爱,在高潮时男人快乐,而女人却感到无力悲伤,却还要在面对他时表现得很享受,最后他还是离开了她,不难解释,当时他与她做是由于经不住诱惑,男性荷尔蒙作祟,男人通常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倒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容易比女性冲动),而最后男人又有其理性,知道他无法和自己不爱的人一起,就果断选择放弃,这对于现任女朋友来说未免太过悲伤,这个男人真是薄情寡义,她说:“我离不开你。”他回答:“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是啊,有谁是离不开谁的呢?或许三个月后,半年后她就有了新的恋人,或许两年、五年后她有了新的恋人,即使曾经沧海难为水,但到底有多少人会一直等一直等呢?李秋水这么爱无崖子(有疑问,他是否如此爱无崖子,当时她与天山童姥争无崖子,竞争越激烈,可能感情就越浓烈,可这感情中就都是爱吗?或者应该这么问,有多少是因为爱呢?),但最后无果,不还是聪明的去做王妃了么?最终嫁的人不是自己最爱的人。但这又如何呢?不是有个人最终会照顾你么?你最终还是离得开他的,只要你聪明或不是那么执着。没错,这两样中随便有哪样都可以不至于太惨,而世界上大多是人都这样。只有很少的人,要么很不聪明,要么太过执着,更甚的是既聪明又执着,如果这种人爱而不得,那么可能想方设法去得到,如黄蓉对郭靖,杨康对穆念慈,可能穷其一生不论婚嫁,不言感情,让他永远美好在记忆里,知道自己白发苍苍,也不后悔。但是换个角度,是不是可是说明有些男人也是重感情的生物呢?他对以前的恋人念念不忘,无法停止对她的爱。这种情况出现在电视剧中会很有意思,有两种情况:如果以前的恋人是主角,那么皆大欢喜,我是指男女主角和观众,呵,男主角真是深情啊,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过就是可惜了那个第二女主角和第二男主角,都是俗套。如果是现在的恋人是主角呢?情况估计就不同了,她是多么可怜啊,对他付出了那么多却还是得不到他的爱,男主角太薄清了等等,奥,不,不是男主角,是第二男主角,肯定还有一个完美的男主角出现来解救她的,电视剧不就都这样么?看烂了,这就是我不喜欢电视剧的原因,模式都这样,没什么变化,看久了脑子都要变慢的,又无聊,对于我这种追求新鲜的人来说还真是无趣。偏偏还有这么多人一本有一本的看,无语。

扯远了,讲《反基督者》了,这里面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做爱都是女人主动,与现实中男人主动相矛盾,这是不是反基督者中“反”的一种表现呢?尽管发泄的原因很多。这部片子中女人所表现出来的强甚至是女权似乎也是“反”的暗喻。


看过影片的人肯定对以上这一幕很深刻,看时不太明白,说的是否是描述很多人在绝望中靠着性来温暖自己,是否是对传统性爱(性是因为爱)的否定,这样说来就又是“反”的一个表现(尽管很多男人单纯为性而性,女人呢稍微好点)。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第一次写影评,感觉有些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还有些不通的地方,不过不想改了,我的习惯就是写完后不喜欢看第二遍。

看了一些人的观后感,感觉非常有深度,拿来分享啦:女人告诉丈夫,“自然是撒旦的教堂”,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人的本性的那个“自然”(nature,天性、本性)。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观念中的自然一直是充满着魔鬼、精灵和各种恐怖事物的场所,是撒旦的乐园,这个自然不仅指外在的大自然,也指人的内心,所以说魔鬼就在所有人的心中。问题是,被魔鬼所控制的人的自然是什么?女人把它等同于性欲,特别是女人的性欲。因为性欲,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因为性欲,他们的孩子夭亡。儿子死后,丈夫的心理治疗根本治不好她,她只能借性欲一次次麻痹自己。但是,当她带着对性欲的忏悔回到伊甸,以前的学术研究经历开始将一种“历史的真相”告诉她,结果产生了一种心理“倒错”:历史上的女巫迫害无非是男人们将存在于两性之间的性欲全部归罪到女人头上,而男人们则充当理性的化身和历史的救世主,基督不就是一个男人吗?就像现在,眼前这个男人以一副理性地姿态对我进行心理治疗一样,其实是将责任全部推到我头上。既然撒旦存在于所有人的“自然”中,而男人的虚伪不肯承认这一点,还用权力迫害女人,那么,就让撒旦化身到我这个女人身上吧!我要对男人展开疯狂的报复。这里,电影或许触到了精神病的边界。正如福柯所说,“精神病不是一种医学诊断,而是一种文化诊断”。电影中,这个女人的行为当然包含着精神病的因素,但是不也具有颠覆男权神话的文化动机的合理性吗?

撒旦,就是反基督者,她化身为一个女人,要报复以耶稣为代表的男权神话。这一点不仅通过作为电影核心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故事来表达,也体现在电影的象征和隐喻层面上。

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三个乞丐”这一章。当奄奄一息的男人问女人为什么还不杀他,女人回答,“还不到时候,三个乞丐还没有来。当三个乞丐从东方到来时,就会有人死去。”三个乞丐实际上指的是三只动物:分娩到一半的母鹿,啃食同类尸体的狐狸,还有洞穴里的乌鸦。这三个乞丐对应了新约圣经中的东方三圣。新约中说,当耶稣诞生的时候,从东方来了三位博士,带着黄金、乳香和末药,把它们献给耶稣。那么,作为反基督者的撒旦,当他送一个人死去,无疑也应该有三种与撒旦的特点相匹配的东西来对应圣经中的三位博士,导演通过这种戏仿来颠覆圣经文本。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导演的意图是站在女权主义者那一边告诉人们“历史的真相”。在这部电影里,颠覆是为了重建,怀疑只是为了再次确认。电影中的女人不仅是撒旦的化身,而且具有真正的恶魔气质。她贪婪的性欲、她的残忍和疯狂,她的自虐与施虐,让所有的观众不寒而栗,这样的女人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世界和秩序都是一种威胁。将女人作这样的表现使我不得不揣度导演对女人怀着深深的敌意,这或许和特里尔拍这部电影前长达数年的精神抑郁不无关系。在电影的结尾,男人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掐死了女人,获得拯救的男人站在山坡上,沐浴在一片圣洁的光中,这时他身上不能说没有耶稣的影子。男人用自己的强力扼杀了女人所代表的性欲,使世界恢复了秩序,同时也赋予了自己的行为以正当性。最后,无数的女人从山脚下向山坡走来,她们都是一些安全的、温柔的、性欲得到控制的良家妇女。观众和站在她们中的男人一起体验了秩序恢复后的安全感。

虽然在看之前就已经有了心里准备,但《反基督者》还是吓坏了我。恶心恐怖血淋淋的片子很多,但纯粹吸引眼球的那种下九流的片子并没有意义,摊上《反基督者》这种大师级的变态级数,片子的感染力强过《下水道人鱼》之类N倍。
电影·《反基督者》 反基督者迅雷下载

我并不太喜欢电影里出现过多的性爱镜头,总觉得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噱头,片子要吸引人看,拿做爱当标杆太无聊。但《反基督者》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里面的性爱戏很有必要。跟《色戒》一样,《反基督者》通过几场性爱戏来推动了剧情和主角的性格变化。这性爱戏的尺度大到又超出了我的想象,当镜头用八倍慢的速度缓慢的定格特写男根插入女主角屁股的时候……我心想,还好画面是黑白的……

真是冲着性爱镜头而看这片子的劝你免了,虽然的确男女主角都露尽了----两个主角的下体都有长时间的定格特写,但我相信你看那些场景是兴奋不起来的,阳痿倒是有可能。里面有两场戏相当骇人,一场是男女主角在木屋里疯狂激情,突然女主角失控,操起木棍砸向男主角下体,男主角晕死过去,随后女主角扶起男主角的男根开始打手枪,结果打出来一滩血;另一个镜头,女主角借用男主角的手自慰,达到高潮的时候拿起剪刀把自己的下体剪了下来,喷出的鲜血四下溅开。说实话,这两场戏前后铺垫不少,我当时已经彻底看进去,突然来这么两下,让我受的刺激不小。拉斯·冯·提尔真是个混球,没想到他这部新作比过去的作品惊世骇俗多了。

换个角度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相当极端的反女权主义电影,夏洛特·甘斯布所扮演的妻子,是联系“丈夫”与“儿子”两个男性人物的纽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和“丈夫”在做爱,“儿子”又是从做爱的地方--阴道生出来的。拉斯·冯·提尔为了特别强调不是剖腹产而是顺产,在片中出现了几次森林里动物分娩的场景,在拉斯·冯·提尔的刻意描绘下,那些场景绝不会让观众觉得舒服,特别是母鹿一边跑一边生出小鹿,小鹿的头血淋淋的半吊着甩出来望向你的时候,拉斯·冯·提尔的意图不言而喻:这里是通向欲望的入口,新的生命若被人视为希望则大错特错;欲望的产物,不一定是希望,也有可能是绝望。所以剧情讽刺的安排了女主角在高潮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孩子掉下窗口,满足了欲望,以为得到的是希望,结果却换来了绝望。

除此之外,威廉·达福所扮演的丈夫兼心理学家,承担的是一个无助的男人形象。他以为可以帮助妻子走出困境,但其实他根本没有进入妻子的内心世界。影片里出现的几次梦境,妻子对草地的恐惧,对大自然的恐惧,丈夫虽然用了许多方式去解读,但都没有真正能够打开真相,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彻底疯狂。丈夫在阁楼上看旧照片和旧画的一场戏是关键点,导演或者说是上帝,用某种方式提醒了丈夫,妻子的病的病因与解决方式,但丈夫却没有深入下去。或者说,这部电影里的妻子一直处于一种过于自信的状态,她总是怀疑丈夫,譬如丈夫想帮她解决心理疾病,她却讥讽丈夫是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女权主义者不都是这样么?实际上,男女关系在社会里真正健康的状态就应该是互帮互助,而不能像片中的妻子那样自以为可以自给自足,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可行性方案。

影片名称:《反基督者》Antichrist

导演:拉斯•冯•特里尔 Lars Von Tier

一言评论:影片中阴暗与恐惧的氛围越来越浓,直到令人呼吸困难、内心纠结不止。

个人评分:8.5/10

人字并不难写,只分两笔——一撇一捺;人也并不难分,只分两种——男人和女人。如果人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那么这个世界不会如此复杂,恰恰是因为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诞生,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生物学上,人类进步的明显标志之一是懂得使用工具,正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经典镜头:蒙昧的古猿发现兽骨能够作为工具使用后兴奋不已,将手中的兽骨扔向天空,随后镜头切换到了航行在宇宙中的太空船,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兽骨和太空船都是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只有高级与低级的区分罢了。而在西方宗教上,人类的进步得益于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后懂得了善恶之分,随后这一男一女被耶和华逐出了伊甸园,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在于物质上的进步,一个在于精神上的进步,正如科学与宗教的本质一样。

拉斯•冯•特里尔的这部《反基督者》是站在宗教的角度上来阐释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的,于是他索性只安排了两位演员担负起了影片的全部戏份。影片中也就只有这简单的一男一女,正如人类懵懂时期居住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对于影片的片名“反基督者(Antichrist)”,字面意思是反对基督教的人,也就是耶稣基督的敌对者,称为敌基督或者伪基督。圣经上说这些人将会利用人类自身固有的罪恶来制造战争与灾难,从而达到统治人类的目的,而且这个统治一旦建立将会持续五十年,直到基督的第二次降临方能将他们除尽,恢复世界的安详与太平。将一个问题基于基督教的层面上去评判难免空泛而且难以立足,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所以,拉斯•冯•特里尔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冒险恰恰正是这个自称全世界最佳导演的男人的一贯作风。

《反基督者》所要论述的内容很具体、很直接,虽然借助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就其故事主题来说,仍旧能够很轻易的从怪异的画面中寻得暗含的蛛丝马迹。整部影片的结构非常鲜明,如果用写作的模式来定义的话,就是最简单朴素的总-分-总结构。序章主要交代事情的起因,中间部分的四个章节交代了故事演进的过程,而最后一部分则交代了最终的结局。尽管结构如此分明,但影片中令人错愕的镜头与片段比比皆是,其晦涩与阴暗延续了拉斯•冯•特里尔一贯的风格。如果抽丝剥茧的来看,这一对夫妇、这一个故事、这一部电影所要表现的就是女人的性欲、邪恶与暴戾,而女人之所以具备这些属性又与男人息息相关。最终还应当归位于对一种关系的探讨,而不是对独立个体的审判。

序言——心理被强奸前的唯美前戏

看完这部电影,浮上了一种莫名的感觉,仿佛自己的心理被这阴暗、晦涩又时不时泛着血腥味的画面和故事疯狂地强奸了一次,而回过头来再看影片开场的这段黑白画面,猛然觉得这次“被强奸”原来从一开始就加上了自愿的定语。因为“强奸犯”在施暴之前很巧妙地为你制造了一段唯美的前戏,让你不知不觉的中了他的圈套,跟着他、随着他,任他为所欲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导演是很聪明的,他懂得来硬的必然会遭到顽强的反抗,而先给点糖果再施以毒手才是上上的计策。于是,强奸就这样变成了诱奸。

在这一段的叙事中,实在可以用拉斯•冯•特里尔为这部电影的定性——浪漫来形容,虽然全片并不如他所说的那么浪漫,但是仅就这个开篇来说,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福音唱诗班的靡靡之音带给人昏昏入睡的感觉,而他与她则在肌肤之亲的美妙过程中翻云覆雨。大胆的裸露、令人乍舌的特写、升格拍摄后呈现出的优雅动作,还有那窗外缓缓坠落的雪片。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出唯美至极的“浪漫爱情”场景,就连小儿子坠楼的场景也被拿捏的似天使下凡一般的飘逸,反讽的味道实在浓的呛人。

他与她在性爱的高潮中沉醉着,难以自拔,或者有一人可以自拔,就是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她,即妻子。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中所上演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她一手造成,这在影片后来的闪回中也能够体现这一点。妻子看到了儿子站在窗边,却眼睁睁的看着他掉了下去,这里有一个两分的理解:其一,妻子是故意的;其二,妻子是身不由己的。从下面的篇章中可以得知,其一的理解难以成立,如果她是故意的,那么她不会如此悲伤,以至于许久不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那么就是第二种理解,她是身不由己的,她为何身不由己,究竟有什么力量在主导着她的行为,这是导演在序言中埋下的伏笔,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为了解释这个疑问。

第一章悲伤——最难以消融的悲伤永远来自自身

丧子之后的悲伤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表现在丈夫的身上是那一忍再忍却还是难以忍住的痛哭,而表现在妻子的身上则是那惨白的面容与凄厉的昏厥。作为承接序言的第一个章节,名为“悲伤”的这一段故事实质上只是一个铺垫,就像一个引子,引燃丧子之后妻子与丈夫的不同心境的爆发。作为丈夫来说,他是一个家庭的支柱、脊梁,他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来让自己的家庭走出困境,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自己亲自为悲伤过度的妻子进行心理创伤的治疗。而作为妻子来说,她的悲伤一方面来源于儿子的死去,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挣扎,而后者则是让这种悲伤具备致命的杀伤力的本源。

妻子的内心挣扎可以分为几条线索:第一,她作为一个女人,对于丈夫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排斥的心理;第二,这种排斥心理无法变成客观事实上的抗争,只能够成为内心世界中的一种无声呐喊;第三,她对于自己的性欲缺乏理智的控制情绪,简单来说偏向于纵欲难控的倾向;第四,对于儿子,她有种爱恨交织的情绪,这从后来她强迫儿子左右脚的鞋子反着穿就可以看得出来;第五,她的内心中隐藏着报复这个男权社会、这个浑浊世界的暴戾属性;第六,也是最大的一种挣扎,是她无法从这些不同属性的纠葛中明确自己的定位。之所以说关于自己的定位模糊是最大的挣扎,是因为正是这种难以自持、身不由己才使得她以上的那些模棱两可的小挣扎变成了一根根刺,扎在心头。如果她能够理智的摆好自己的位置,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自己的本位出发,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立场。人最大的困惑不在于做了什么样的选择,而是无从选择。做出了选择,对的也好,错的也罢,终归是有一个说辞;做不出选择,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就像前面一个岔路口,左右摇摆不定,只能停在分叉处一个人自顾自的喟叹、唏嘘、彷徨、挣扎,这是最痛苦的地方。所以说,之于丈夫,他的丧子之痛并不比妻子浅多少,但是他有自己的本位,他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将要面对的境况,这样的悲伤能够很快的变成动力,带领他走出这片阴霾;之于妻子,她的悲伤更主要的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如我上面所列举到的那些,这些挣扎使她的悲伤难以消融,反而堆积成更深更浓的恐惧,也才导致了她精神上的崩溃。例如,她在自责自己当初没有救到儿子,其实这种自责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责,其中包含了两种成分:第一,身为母亲,她为自己儿子的死负有责任,她有能力却没有去挽救儿子的性命,理应自责;第二,在她的意识中,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去救自己的儿子,正如当时正处于性爱中的她用迷茫的眼神看着儿子坠楼一样。想做但没做成;不知道是不是想做而没做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而后者则会带来更深厚的悔恨。

第二章痛苦(混乱之治)——恐惧源头的寻根溯源

丈夫一心想要帮助妻子走出困境,他想到的办法是寻找妻子内心深处的那个恐惧的源头,扼制了源头,那么妻子的心理创伤就能够愈合。于是他们两人来到了颇具隐喻意义的名为“伊甸”的森林,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那个萦绕在妻子心头的恐惧之源。在这一篇章中,悲伤已经上升到了痛苦的层面,这种痛苦自然也是分属于丈夫和妻子的。丈夫的痛苦在于他的理性总是被妻子的性欲所破坏,所以他难以用对待以往的普通心理病人的手法来对待自己的妻子,而妻子的痛苦则在于她内心深处的挣扎有增无减,她选择与丈夫一起来到伊甸,又平添了另一份挣扎,她开始越来越难以把持自己的灵魂,甚至说出了自己最恐惧的是撒旦这样的话。当一个人的思想已经完全不受控的时候,这个人往往是最恐怖又是最恐惧的,恐怖是对于她身边的人而言,而恐惧则是对于她自己而言。因此,回到伊甸的妻子非但没能从恐惧之中走出,反而也将丈夫带进了恐惧之中。

在这一篇章的开始和末尾,有两段以动物为主角的隐喻片段:第一段是从天而降的鹰啄食爬满蚂蚁的雏鸟,第二段是丈夫看到的自己撕咬自己的狐狸。前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正是妻子此时的心境,她亲手“扼杀”了自己的儿子,并由此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后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则相对晦涩,可以说成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残虐,也可以说成是难以自持的邪恶本性的暴露。非常具有思考性的后者。首先,妻子的彷徨与挣扎导致了丧子的惨剧以及她自身的痛苦,这就像是一出自导自演的悲情戏,而之所以会自导自演这样的一出戏又绝非本意,只是身不由己,正如画面中撕咬自己并使得肠子都露出体外的那只狐狸。再者,这个片段又与本片所要表现的女人本质的邪恶如此合拍,当难以自持的邪恶本性暴露出来的时候,被施暴的对象也许是周围的人,也许正是她们自己。随后,狐狸说出了一句:Chaosreigns(混乱之治)。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是对于男权社会的批判。诚如《圣经》中将人类的原罪归结为女人的欲望,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出于男权社会的统治下。女人总是成为男人身边的花瓶、附属品,缺乏独立性。虽然《圣经》中也有不少颂扬女性的章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女性的贬低潜藏在字里行间之中。这种思想在片中也有体现,那就是妻子所写的关于女性被屠杀的论文。在妻子的意识中,女人被屠杀的原因在于她们就是邪恶的化身,她们的本质就是邪恶的,而当得知妻子的这一想法后,丈夫却说你这种说法太片面了。这就像是《圣经》中对于女性的贬低并非大张旗鼓,而是含蓄流露,两者的初衷都是基于男权社会的绝对权威性。所以说,这里的混乱之治想必就是对于这种认识的一次反驳,而这也非常契合影片的标题——反基督者。所谓反基督者也可以理解为反男权者。

第三章绝望(女性屠杀)——核心主旨初见端倪

经过前面的铺陈与准备,影片在这一章切入到了真正的主旨,也进入到了真正的高潮。各种超乎想象的重口味镜头鱼贯而出,让人血脉喷张。而丈夫与妻子也开始找到了他们一直以来苦苦寻求的那个恐惧本源——女人自己。如果说丈夫是个一直在寻找答案的勇者,那么妻子就是一直在制造迷雾的幕后黑手,或者说这个幕后黑手的心理也在不断的挣扎中,徘徊于要不要做黑手之间。而当丈夫已经清楚的明白了妻子所恐惧的正是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邪恶的时候,妻子用身体做筹码的性控制已然失效,转而露出了暴戾、狰狞的一面。

这一篇章非常的黑暗,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妻子猛砸丈夫的生殖器,使其射出带血的精液;用绞钻钻透丈夫的腿,然后再附上一个重重的砂轮;用剪刀毁坏自己的生殖器……这些镜头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表现女人暴戾的一面。你会发现,原来一直以来以柔弱著称的女人竟然是如此凶残如此令人发指。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要的,用来表现女人的原始邪恶。看到这里,似乎陷入了一个矛盾,那就是这部电影究竟是想要表现女人的邪恶本质还是想要表现女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之于女性,一直以来总是被冠以反宗教斗士的角色,她们会被人莫名其妙的称为女巫,由此也便决定了这个世界必须要有男权当道,而非女巫执掌。在这部电影中,少有对于女性的褒扬,更多的是对于女性邪恶本质的揭露以及她们令人费解的反抗意识。丈夫的形象像个理性的智者,拿捏着一切,掌管着一切,他的转换在于从控制到失控,再到控制;而妻子的形象则像个隐藏着的炸药,从轻微的质疑到反抗,再到暴戾的、穷凶极恶的报复。但是妻子形象的这一变化过程中又包含了很多弹性的成分,也就是说这种变化是呈波浪递进的,而引起这些弹性成分的正是她内心的那些挣扎。丈夫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能够基于一个立场,妻子模糊了自己的定位,所以她的行为往往变得诡异、难以预料,这也就形成了对女人邪恶的一种定义。

这个狂乱不堪的章节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用最血淋淋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算不得完美,但是却让人深思。所要思考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究竟应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自处并与男人相处,是寻求某种革命性的反抗?还是一味隐忍一味顺从?这已经大大超出了电影所能表现的范围,只能够让人去在遐想的空间中找寻答案了。

第四章三个乞丐——欲望与所得的辩证关系

喧嚣之后终究要归于平静,就如再曲折的故事终究也要有个结局。影片最后的这个处理还是将定位在欲望与所得的基础上。这个篇章也用到了“三个乞丐”这样的标题。叶芝的原文所要探寻的正是欲望与所得的关系,在男人与女人之间,欲望与所得同样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成分。《圣经》上说,夏娃的欲望致使她听信蛇的谗言,从而也诱惑亚当一起吃了禁果,懂得了善恶之分。由此看来,正是女人的欲望诱使了男人犯错,也使得男人与女人开始一起遭受磨难。《反基督者》中对于欲望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妻子的性欲上,她在性欲上不能自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坠楼身亡,她依靠性欲俘获丈夫的心,是他对她不离不弃。即便是当她穷凶极恶时,也不忘用带血的精液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欲望奠定了女人邪恶的基础,因为是这种欲望使这个世界成为了充满罪的世界。可是,男人就是绝对理性的么?如果他们都具备绝对理性的秉性,那么这种欲望便不能得逞。这样就不得不进入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循环争论,究竟是谁害了谁?究竟是谁带来的罪恶?

这部电影没有违背《圣经》,口径一致的将这种罪恶的本源归结到了女人身上,由此女性成为了宗教主义下男权社会的原罪,这也就进一步确立了男人掌权的权威性。妻子最终死在了丈夫的手上,恰如基督再临亲手消灭了敌基督,而后的焚尸更让人联想到女巫被烧的场景。

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就像在经历一场战争,一场在心理和视觉上双管齐下的突击战。因为那些怪异至极、血腥至极甚至变态至极的镜头随时都在撼动着你的心理防线,起初觉得很甜,吃到后来越来越苦,可是你已经吐不出。这部被誉为“2009年戛纳最黑暗、最恐怖和最血腥”的电影的《反基督者》正是用其黑暗、恐怖与血腥猛烈地撞击着观众的灵魂,从而产生久久不散的回响。

当影片的末尾照应开头采用黑白色彩叙事的时候,我的心情得到了由衷的释怀,或者只是那片刻的释怀。丈夫走过充满迷雾的森林,脚下尽是一具具死去的女尸。这种凄厉是对于历史的反思还是对于现状的抨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杆标尺,不需我再多言。即便我能够说出个所以然,也充其量是我个人之见罢了。而影片最后的一幕,漫山遍野涌上了许许多多的女人,而丈夫作为唯一的男人就立于其中,此刻关于这个世界上男人与女人的故事又进入了另一个篇章,也许并不是进入,而是从未间断。此刻的画面又呼应到了开篇的那种浪漫,依然是那么纯净的背景音乐,只不过在经过了喧嚣之后的人们能否如画面那样安详就另当别论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465.html

更多阅读

韩国电影《仅仅是朋友》 仅仅是朋友迅雷下载

最近几年,韩国还是出了几部值得关注的同志题材电影的,例如曾经网上蛮热的《不后悔》,《霜花店》,《西洋古董洋果子店》,还有比较新一点的08年的《男孩遇到男孩》。这些影片继承了韩国电影一贯的煽情,大尺度,画面唯美等特点,其国际影响力甚至

我看《哈佛爱情故事》 哈佛爱情故事迅雷下载

偶然发现了很好看的韩剧《哈佛爱情故事》,于是,电视看,网上看,看得乱七八糟,天翻地覆。首先,这不是关于美国人的故事。其次,这不仅仅是关于的爱情故事。再次,这是几个从哈佛法学院走出来的律师的奋斗故事。所以,我喜欢。一 为什么 喜欢

原创 戏曲欣赏2 《越剧·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 迅雷下载

越剧红楼梦的前台布景今年3月16日、17日,对于苏州的越剧迷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去年11月11日、12日,上海越剧院明星版越剧《西厢记》和《孟丽君》的余音还在绕梁,杭州越剧院的越剧经典《红楼梦》、《盘夫索夫》又在苏州文化艺

声明:《电影·《反基督者》 反基督者迅雷下载》为网友屌丝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