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广东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1930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教授奥尔特加·加塞特(Jose Ortegay Gasset,1883—1955)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状况,出版了《大学的使命》(The Mission of theUniversity)一书。他明确提出: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医生、药剂师、律师、法官、经济管理者、公务员、中学理科和人文学科教师等。”1在奥尔特加的大学使命观中,大学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普通人成为文化人(Culturalperson)的重任。他提出大学应走出“象牙之塔”、承担洞开校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推进社会发展这一使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将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对现代大学的使命赋予了崭新的含义。

一、现代大学:学术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现代大学自身的学术性与社会日益丰富的需要处于大学社会职能的两极,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学术性即是大学所具有的特性。围绕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展现出来的大学的功能,即是大学的社会性。学术性是形成多种职能的内因,而社会需要则是诱发大学多种职能产生的外因。大学的潜能以社会需要这种外因为条件表现出来,离开了社会需要,潜能只能是潜在的因素,而不可能变为现实;反之,离开了大学的潜能,有同样的社会需要,大学也不可能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

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间的交换是它们实现互相连接的桥梁。大学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具有一切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社会性是人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它表明“作为人类的组织都存在于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为了社会而存在”。2“为社会而存在”并不是组织的根本目标,一切组织的最终目标都在于维持自身生存,并使其得到不断发展。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在隔断与其他组织联系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如果说利益是构成人类关系中最稳定的基础,那么来自于组织自身的生存需要,就是利益,正是这种利益使大学与社会间构成了稳定的联系。大学要生存,就必须获得足以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资料,而这种资料的获得并非来自某种善良愿望的施舍,而是交换的结果。所谓交换,即是通过大学自身的学术活动,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然后通过输出,交换回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料。大学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正是由这种交换关系所维系的。大学的交换能力越强,生存和发展能力也就越强;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交换能力的萎缩或停止,就意味着大学的萎缩和停止。欧洲中世纪大学在17、18世纪的停滞,正是源于其交换能力的萎缩,而德国柏林大学的兴旺,则在于其将学术价值由满足少数人的需要提升到满足国家需要上来,由此大大提高了大学的交换能力。同样,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兴盛,也在于其交换能力、交换领域的更为广泛的扩大。

大学实现交换的潜能在于其学术性,学术性是大学功能构成的基础。在人们当今揭示的大学诸种功能中,科学研究功能自不必说是学术活动的直接反映,人才培养则是学术传播、应用与传承的属性表现。“大学训练应是在未知领域的边缘上进行探索,即使在已知领域,也要体现一种怀疑和探索的精神”3,而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则是学术成果的应用化与人才培养的实用化表现。所谓大学的批判功能则与学术活动的客观性、基础性与前瞻性等特点密切相关。“大学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应不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而应具有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思路和机会”4,正因为学术活动的客观性与前瞻性,它可以指正其他社会团体由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带来的局限性,才使大学具有了社会批判的功能。所谓大学的国际交流功能,则来自于学术活动的客观性。客观的无功利的学术活动,可以使不同国界、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在共同认可的客观标准下对世界存在的各种客观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与交流。

学术的潜能是多样的,潜能通过社会需要诱发出来。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不断诱发着大学的新功能,扩大着大学的新职能。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再则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大学的这些新职能的出现,正是伴随着社会不断变化的新需要而出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的社会需要的产生,这种需要由于与学术性有着密切联系,必然会促使现代大学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和社会职能的进一步拓展。现代大学每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职能的出现,都意味着现代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21世纪现代大学作为新知识的发源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者,必将被推上知识经济时代历史舞台的中心,对于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肩负着重大的神圣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一是大学要完成“教育、培训和开展研究的使命”、“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二是大学要“促进全民终身教育的实施,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并为此而变革,自我改造”;三是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5,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地积极完成这种“使命”。正如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NeilRudensune)所说:“大学的使命一是发现和生产新的知识,传播知识并对之进行阐释、更新和校准。二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一个人文的过程,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更要培养他们理解复杂世界和他人不同想法的能力。”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也指出:“大学的使命是探究人类,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发展的历史,认为大学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是片面的。”6现代大学就是既要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更要发挥批判的作用,引导社会前进。

二、现代大学:服务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

在当代,现代大学既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发挥批判的功能,引导社会前进,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现代大学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的辩证统一,实现服务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现代大学办学实践中既要反对只强调崇尚学术而脱离社会需要的倾向:又要防止只强调适应社会需要而忽视崇尚学术的倾向,因为二者都是违背大学办学规律的。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既有服务社会不够的问题,也有批判精神不够的问题。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对社会的依赖,特别是对外来经营的依赖也越来越多。大学为了获得来自于政府、企业和学生家长多方面的支持,就必须面对社会众多领域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这使大学面临一种十分艰难的选择,那就是怎样才能使大学以一种尊重各方利益的方式,对社会众多领域的实际需求和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诸如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术自由权利的维护、原创性研究的开展以及满足从充满活力的大学所能够提供的知识服务中获益的那些人的需求等等)作出全面、积极的反应,既能够履行其服务于社会的诸多责任,又能够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在这方面,美国建立的多元化大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创造。它们在服务于社会的众多领域和坚持其独特的价值追求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十分杰出的。

美国大学约有3000多所,有顶尖世界一流大学,也有社区学院。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层次分明、类型清晰、定位合理、各安其位,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均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社会服务,各展所长、各尽其责,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做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全局来看,还缺少对高等院校比较系统的、科学的功能分类。因此,借鉴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对大学的分类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按照现代大学基本功能,确定我国高等院校的分类准则,对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一所大学,要为社会服务,必须解决为社会哪方面服务,因为社会是综合性的。一所学校绝不能全方位服务,也不能社会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现在国内一些学校出现的“中专升大专、大专升学院、办本科,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忙着学院变大学、本科追硕、博点”的现象,是盲目追求“大、全、高”的表现。既违背了大学办学规律,对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损失和危害。这不是真正为社会发展服务。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现代大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7这就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至于到每所大学,则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发挥自己的强项优势,同社会的某些领域进行直接联系,并通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对社会的某些领域提供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

现代大学不仅仅是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还要发扬学术批判精神,引导社会前进,做到服务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在当代由于现代大学正处在经济社会的中心,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它不仅应当在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时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且应当自觉地发挥追求真理的学术批判精神,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在引导社会前进中发挥积极作用。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为社会的当前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为社会的长远需要服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引导社会不断前进。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引起注意:即社会的功利性过强,诱惑力过大,致使大学精神衰微,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迎合社会上的市侩俗风,把神圣的殿堂沦为追求金钱的学店。这不仅对社会发展无补,反而有害。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现代大学既要服务社会,又要引导社会前进。因为现代大学与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联系非常密切。而且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现代大学承担着传递文化和批判性地发展知识,以更新、扩大文化遗产为使命。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现代大学也负有开发人的理性和潜能,革新人的天赋,扩大人的生命内涵,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任务。现代大学的这些使命往往是超越于当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它往往是运用自己拥有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精神力量,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的批判,代表“社会的良心”引导社会前进,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这正是现代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在当代的升华和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现代大学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知识、培育智慧的殿堂。比之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的批判精神更加自觉和深刻。大学既可以将现实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等理论体系视为自己的批判对象,也可以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纳入自己的视野,甚至还可以把社会流行的观念、民众心理、生活方式等当作自己的批判目标。

大学的批判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价值整合以及健全人的精神等功能。批判的旨趣在于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向来与进步同行,批判是发展的环节,批判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生活,直面现代社会的发展。

当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而批判无疑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方法。一个人、一个社会,缺乏批判意识,是不可能进步的。要有所创新、有所发明,有所成就和作为,必须学会怀疑与批判。因此,大学必须营造怀疑与批判的气氛,培养人的批判性品质。

我们认为,充分且正确发挥大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一个基本前提是坚持历史主义、摈弃绝对道德主义,即以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大学的批判立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认清中国社会现阶段状况及其今后的根本任务,惟其如此,确立大学社会批判立场才有根基,也才有意义。很明显,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建设富强、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大学既面临着实现转型的迫切任务,更肩负着通过自身转变促进整个社会转变和发展的重任。简言之,大学一方面要顺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批判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与时代发展趋势、规律相左的一切观念、制度、规范以及习气,并在批判中传播和创建具有现代性特质的新思想、新制度和新文化。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处在初级阶段,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因此,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制度上克服来自传统文化的阻力。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塑造现代公民素质,必须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批判旧思想、旧体制、旧道德,建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只有这样,大学社会批判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三、现代大学: 时代性和国际性的辩证统一

作为以学术性为本质的大学,学术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时代性;二是国际性。两者是密切结合辩证统一的。学术作为一种活动具有探索性、自由性、自主性以及科学性,它要求学术发展无止境,必须与时俱进,学术思想不能僵化,因而学术无国界(当然掌握学术的人是有祖国的),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占领学术的国际前沿,进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掌握先进的国际一流的科学技术,这也是现代大学的时代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如果自己落后,就要采取最快的培养途径,派人到国外一流大学去学习或者是在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科技合作中联合培养。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里合作培养一流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1年,在两院院士中,留学人员139人,占61%;在现任的423名中科院院士中,有227人是留学回国人员,占54%;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有留学回国人员124人,占77.5%;院系主任中共有留学人员1742名,占46%;教授中留学回国人员6287人,占51%;博士生导师中的留学回国人员3511人,占6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中青年专项基金”、“科技部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等工程和计划中,近年来学成回国的人占到半数以上的比例。8加强国际合作,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正如1980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加州大学总校前校长克拉克·科尔鲜明地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国际化”的新理念。这是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全球化时代大学理念创新取得的最新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其来势之猛,推力之大,其发展前景和对高等教育以及对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皆极为深刻。王冀生教授深刻地指出:“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人类文化发展新态势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积极推动。其主要要求是增强全球意识,加强国际教育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重点是要求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全球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核心是要求现代大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和实现国际化、履行其国际责任,成为国际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中心和桥梁。”9现代大学的时代性,是指在学术上达到前沿水平,也为国际交流创造了条件,使现代大学实现国际化。所谓国际化,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主要指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术水平的提高,是有更高的时代性。时代性与国际性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现代大学要实现国际化,紧跟时代的步伐,其根本目的仍是促进本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人类。为此,现代大学必须认真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国际新形势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应着眼于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特别要加强双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展多种外语课程,以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与外交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自主式的研究性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些课程将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其特殊价值。

当然,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广东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第一,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高等学校学历的相互承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国际标准,这些有形与无形的压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然而,从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来看,他们已认识到一味强调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后果,会使高等教育逐步丧失为促进本国经济、科技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高等教育要适应本国的需要,符合本土实际的需求。注意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要求我们努力建设有时代特征、有中国特色和各地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

第二,处理好保护、引进与输出的关系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高等教育保护最佳的办法是发展,提高我国高等学校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我国高等学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在这一过程中,引进是必要的。这是有效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办法。但是引进不是目的,引进是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是为了最终有效地输出。一味地强调保护,有时很可能成为对落后的保护,这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是不利的。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注意保护,也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国际人才流动中,我国人才流失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国从改革开放到1996年,留学美国的总人数为135万人,回国2万人,回国率为14.8%;留学日本5万人,回国2.5万人,回国率50%;留学加拿大和德国各2万人,回国都是1万人,回国率50%。10近几年情况有些好转。但由于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展开对这些高级人才的争夺,于是很多留学生就被长期或永久地“留”在发达国家。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办好我国自己的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是可以吸引国内精英,二是也可以吸引世界级的大师为我国所用。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更需要建立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培养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822.html

更多阅读

百位文艺名家讲故事----中央党校韩庆祥:现代社会靠法治

【中央党校韩庆祥:现代社会靠法治】前市场经济社会是基于种地的传统社会,依赖于人治;市场经济社会是基于交换的现代社会,依赖于法治。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16个小时逐渐陌生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基于契约的游戏规则实现,强调社会对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九龙仓和武汉的恩怨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

声明:《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广东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网友去掉浮华虚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