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能系统论》第三章——郭生白上 生命本能系统论

第三章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


一.疾病是什么?

疾病是生命过程中一个非常态的现象。中医认识疾病是在生命过程中认识的。
  疾病有多少种?这是谁都说不清的问题。我们只能从以往的医学记载中了解我们的先辈发现过什么疾病、治疗过什么疾病。至于没有发生过的疾病,我们只有在发生以后才能认识。因此,我们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条辨》中、《温热经纬》中,以及历代先贤的著作中所见到的疾病,尽管有百种、千种,但基本为两类:一类是人体外界的致病生物与非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排异反应;另一类是人体自身内部出现的功能性障碍。
  排异性本能系统对侵入体内的异物,要排出体外,从而发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排异本能系统很顺利地把异物排除了,我们看不出什么异常的表现。这便是没有发生疾病。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感觉任何不舒服,怎么会说自己有病呢?另一种情况是排异本能系统对侵入的异物在排除过程中自身发生障碍,而出现的反映。在这个反映中,我们看到了病理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病”。
  上一节我们所说的“病”,是人体外界致病物质侵入体内引起的排异现象。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外源性疾病”,意思是指这类病来源于外界。外源性疾病是排异本能系统排异反应所出现的现象。另一类疾病是人体自身内部出现的功能性障碍。这类疾病是来源于体内自身器官、组织之间的运动程序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现象。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内源性疾病”。
  这两类疾病在表现形式与治疗法则上大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对外源性疾病与内源性疾病有个本质的认识。怎样认识这两类疾病呢?我们首先从先贤留给我们的典籍中来认识,也就是看先贤们对这两类疾病是怎样认识和怎样处理的。

二、外源性疾病

这一类疾病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当外界致病生物体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或接触感染之后,其人如果器官、组织功能较强,体液较充足,就表现出强盛的排异反应。这种情况称为“阳性病”,或称“急性病”。如果人体感染致病生物体之后,其人器官、组织功能衰弱,体液不足,排异反应则是隐性的。我们只能看到这个人的虚弱,表现不出明显的排异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是其人感染生物病原体后开始表现出排异反应,而在排异过程中因为错误的治疗或其他原因,使排异本能受到压制或损伤,病人的器官功能失掉排异能力,便转变为器官组织功能衰退、体液不足,进入了排异本能的阴性过程,或说“慢性过程”。这是外源性疾病中的两种情况。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同时提出来认识。

三、外源性疾病的经典案例

东汉张仲景,历代尊为“医圣”。这个尊号与儒家尊孔丘为“孔圣”是一样的尊崇。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生命科学的基础,使中医发生了飞跃性发展。这是任何医学家都不可伦比的高度。扁鹊、华佗等等,只给我们留下了故事和方书,没有什么可以主导医学发展的伟大著作。华佗的外科是千秋后世称道景仰的,但那是“术”,而不是“道”。我们今天说本能医学的经典案例,首先是指本能医学的始祖——《伤寒论》。
  张仲景给外源性疾病作了一个“界定标准”。他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说,病人有体温升高的为阳性病,阳性病是外源性疾病;体温降低而身寒冷的是阴性病,阴性病是内源性疾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体温升高的病分为三种阳性病——太阳、阳明与少阳,都有排异性反应。我们把《伤寒论》中的外源性疾病按排异的顺势利导来分别讨论,并且把温病学中的顺势利导一同列入其中。

1、发汗排异法
  排异本能是一个系统。为什么说是系统?因为排异是多器官、多组织协同活动来完成的,而且有汗、吐、排便、利尿、出血等等不同方式。所以它是一个系统的活动。“排汗”,把致病物及在病理活动中的代谢物,一同从汗腺中泌出而排出体外。但是在具体的排异反应中,因为排异反应发生了不同的障碍,或者因致病生物体的特殊性质,而有不同的排异趋势。医生则根据趋势不同而有不同的利导方法。这既清楚,又准确,看来很微妙。我们用排异法为纲领,把外源性疾病以类分,列入纲领之中。我以为这样比较简单易懂。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表现是:“发热恶寒(体温升高到39摄氏度以上),全身颤抖,头疼,身疼,腰疼,骨节疼,无汗而喘,脉浮而紧。”
  这是《伤寒论》表述的流行感冒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这是病毒感染。发热,体温高达39℃以上,全身肌组织颤抖畏寒,这是肌组织在制造热量提高体温。为什么要提高体温?要发汗,要从汗腺代谢出病理物质。病理物质包括病毒物与机体代谢物。这是排异系统对侵入机体的病毒发生的排异反应。头疼,是外周循环血流增强,血压相对增高,血气外趋上趋,出现的充血性头疼。这是因为不能排汗。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是病理代谢物质在组织中堆积,得不到代谢而发生的反应。又因为汗不出,体温升高,肺以急促呼吸向外散热,形成喘。脉浮紧,是外周血管因加强循环而浮出肌表。这一切都是为了排汗而发生,因为汗不出而持续不解。这个趋势应该是很明白了:欲排汗而汗腺不开。
  排异系统“欲排汗而汗腺不开”。张仲景因势利导用发汗法。为什么用发汗法,而不用杀灭病毒的药?张仲景深深懂得生命科学。用杀毒杀菌的药到我们体内杀毒,杀死了病毒也杀死了我们自己。中国哲人讲“投鼠忌器”。而且,用杀的方法,不仅我们自己受害,在生命的应变性本能中,病菌会改变自己以适应毒药环境,那是人类更为可怕的结果。50年前的青霉素,使用到今天,出现的结果可以证明。张仲景对生命科学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宇宙万物是相依赖、相制约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而不是你死我活。排异本能系统已明显趋向排汗,只要汗出来,病理物随之而排出,排异反应结束了,病便痊愈了。我们回头再看病的症状表现,其现象的本质是不是排异反应?
“因势利导”是张仲景治病的大法。为什么叫大法?法是法则,大法则,普遍应用的法则。医学用,军事用,治国用……大禹治水也是用“因势利导”而成功。张仲景治病一生都用“因势利导”,因为这是个大智慧。流行感冒因势利导用发汗法,用麻黄汤主治。
  麻黄汤方:麻黄15克、桂枝30克、杏仁15克(研)、甘草13克,上药用水500毫升,浸20分钟,煮沸,微火煮30分钟,滤汁,渣再加水200毫升,煮沸,微火煮30分钟,滤汁。二次汁混合,温服二分之一。温覆取汗,要求全身有小汗,不可汗出如水流漓。汗出太多,病必不愈。要求微似有汗,保持十余小时,必热退、神清、身和而病愈,余药不必再吃。这个病只要汗出周身而不过分发汗,一服必愈。如汗出不如法,或汗未出,则病不愈。
  麻黄汤主药麻黄的作用是“发汗”。桂枝的作用是温通血脉,开腠理,解肌发汗,助麻黄。杏仁祛痰,发汗,是肺组织的排异药。甘草和中缓急。总之,这个方剂是发汗剂,但必须用于没有汗的症状。如病势有汗出的症状,绝对不可用。谨记!
  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性感染病,为什么不用抗毒药而用发汗剂呢?这是我们要说明白的问题。因为,病毒侵入人体,生命本能的排异系统已经做出反应——欲发汗排异。所以用发汗的方剂,一次汗出,病理物质被汗腺分泌排出体外,病愈。如服麻黄汤不如法,汗不出,必不能愈,因为病理物质没被排出来。
  这个治法简单明白,是按照生命规律,因势利导的方法治疗。麻黄汤是治流感的第一方剂。凡是流感身无汗的,都可以根据病势考虑用麻黄汤发汗排毒。这张方剂组织得非常严谨:麻黄开汗腺,促汗腺分泌;桂枝温通血脉开腠理,协助麻黄。因为汗是从血液中分泌出来的,没有周围血管的充足供血,汗是分泌不出来的。杏仁这个东西,我们单吃十数粒之后,吐痰很滑利,治咳喘很有疗效,显然有利于肺组织的排异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有发汗的作用。这三味药以麻黄为主,桂枝为辅,杏仁为佐,甘草和中缓急,不失为天下第一发汗剂。
  流行性感冒发热恶寒身疼头疼无汗而喘,医生用发汗药麻黄汤而治,服下药后,出汗或没出汗,鼻出血几十毫升,病愈了。这在临床上并不鲜见。然而这是什么道理呢?
  张仲景对流行感冒发热、衄血,区分了如下三种情况。
《生命本能系统论》第三章——郭生白(上) 生命本能系统论
  一种情况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这一条是说八九日以后发热恶寒身疼的表症仍在,这是当发汗的,用麻黄汤。服下麻黄汤后,仍发热心烦,目瞑,甚剧者,必衄血。出血了,病解除了。这个病例是吃了麻黄汤而衄血,病愈。为什么?鼻粘膜出血,也是排异反应的形式之一,同样有排异的效应。
  第二种情况是“脉浮紧,发热,身疼,无汗,自衄者愈”。这是没经吃药,而自然鼻出血的病例。没经任何药物治疗,鼻出血数十毫升,病愈了。什么道理?排异系统促使鼻粘膜出血,病理物质排除了。
  第三种情况是“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这一例是因为当发汗而没有发汗,所以导致衄血。衄血以后,病没解,仍发热恶寒,无汗身疼,于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
  以上这三种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流行性感冒用麻黄汤发汗则愈。如果没有发汗,衄血也可以病愈;吃过麻黄汤与没吃麻黄汤都可衄血而病愈;没吃麻黄汤衄血而病不愈的,仍要用麻黄汤。
  麻黄汤是发汗,发汗是排异,衄血也是排异。流行性感冒必须排异才能痊愈,不排出异物则不能愈。衄血在流感病中,有医家称为“红汗”,意思是与发汗等同看待。
(2)流行性感冒并发症
  《伤寒论》:“脉浮紧,发热身疼,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所谓“项背强几几”,是指项背肌组织僵直,俯仰都疼痛。这种身体发热而畏寒畏风、不出汗的病例,简单地说,就是上述用麻黄汤的症状而并发项背肌僵直疼痛的病例,这在流感病中是常见的。怎么治呢?用麻黄汤加葛根、芍药,名叫“葛根汤”。
  葛根汤方:葛根40克、芍药20克、麻黄20克、桂枝20克、甘草20克、生姜30克(切)、大枣12个(破),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20分钟,去白沫,入余药煮30分钟,滤汁,再加水200毫升,煮20分钟,滤汁。两次汁相合,温服二分之一。温覆取微汗,如同麻黄汤将息法。
  麻黄汤是张仲景制的第一发汗排异方剂,是流感唯一的发汗剂。此症是流感用麻黄汤的病势,却合并了项背肌僵直疼痛,可以在发汗剂中加葛根40克、芍药20克和生姜、大枣。葛根行津液通诸痹,所以对项背肌组织是通行津液、解痉的第一药。芍药通血脉,解急,与甘草合用,缓急通血脉,生姜大枣助津液。四味与麻黄汤相合,在发汗排异中解除项背肌组织僵直症。概括为一句话:流行感冒合并项背肌僵直,仍以发汗排异为主,兼解项背僵,用意仍在排异。
  (3)流感并发水气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
  小青龙汤方:麻黄42克,芍药、桂枝、甘草、干姜各40克,细辛20克,五味子、半夏各100毫克。以上八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
  “水气”是什么病呢?中医有“水饮”病。水饮即是“水气”。在这个病例中,“心下有水气”是并发症,是这个病人的宿疾。这个人有水气病的宿疾,当感染了流行性感冒,引发了“水气”病宿疾。“水气”是组织中停潴的液体。这液体从组织中渗出来,发生很多症状,如干呕、干咳、下痢、噎、喘、小便不利、少腹满等等症状,都是“水气”所导致的。比如,肺组织中有水气,时有渗出液,引起咳嗽。肺组织有水,呼吸因缺氧而急促喘息。食道组织有水,自感吞咽有噎的感觉。结肠有渗出液,当然有下痢、小便不利、少腹满的症状。这些都是因为水液得不到代谢,导致小便不利,水液下趋而少腹满。所以,干呕、喘、咳、噎、下痢、少腹满都是水气为病,这些症状不必都有,有一症便是有“水气”。
  流感并发水气病,仍以麻黄汤发汗排异。并发的水气病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散水气,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仍以麻黄、桂枝发汗为主,细辛通九窍利百脉,散水气助麻黄发汗。干姜、五味子、半夏都是治心下水气的药。下痢是干姜、五味子所主的水气下流。呕、噎用半夏、干姜逐心下的水气。
  流感发热身疼无汗,必须发汗排异方可痊愈。如其人有水气病,则很难发汗。凡有水气的人,水潴留于组织中,代谢有障碍,汗不易出,麻黄、桂枝难以发汗成功。加细辛、干姜,汗自可排出。细辛辛温通九窍利百脉,助麻黄、桂枝发汗,从汗液散发水气。后人议论说:“大青龙兴云布雨,小青龙倒海翻江。”
  以上是流感并发水气病的典型病例。大法仍是排异——发汗是排异;从汗中散发水气也是排异。
(4)流行性感冒并发里热
  《伤寒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个例症也是用麻黄汤发汗的病势。但这个人是“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与上例“无汗”不同。“无汗”是身上无汗。“不汗出”是发汗而汗不出。可见汗腺分泌障碍很深,所以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用麻黄汤加麻黄一倍,生石膏100克,生姜、大枣。因为吃发汗药汗不出,所以倍用麻黄,加姜、枣以增加体液,加生石膏以清解烦躁。这一病例中的烦躁是因发汗不出,里热而致烦躁不安。大青龙汤是古今发汗最峻猛的方剂。总之,最重要、最急切的,还是发汗,排异出表。汗出则病愈;汗不出必致病情逆转。
  大青龙汤方:麻黄3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研)、甘草20克、生姜30克(切)、大枣12个(切)、生石膏150克(碎)。以上七味用水1500毫升,先煮麻黄20分钟,去沫,入余药煮30分钟,取汁500毫升,分温二服。服第一次药后,温覆取微似汗。如汗出多,用温粉扑身。一服汗出,停服第二次药。汗不可过多,如水流漓。汗出太多,烦躁不得睡眠。
  大青龙汤是古今发汗的第一峻剂,是针对发汗而汗不出的,所以加倍用麻黄发汗。虽然是汗不出,用发汗峻剂,但仍要求“微似有汗”,而且叮嘱汗出不可多。万一汗出多了,需用温粉扑身。温粉相当现今扑粉。扑粉全身,目的是遮汗孔避风的意思。
  在这个例症中我们看出,发汗的意义在排异而不在发汗。所以我们必需掌握这个分寸——既要用发汗法排除病理物,又要不过发汗伤津液,防止病情逆转。方剂命名“大青龙”,意义是龙能行云布雨,发汗如天降雨水。“小青龙”意为龙能倒海翻江,亦是治水之意。
  (5)伤风感冒
  这个感冒的症状是:“脉浮缓,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这个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不同。
  其一,这个感冒发热比流感温度低些,一般不过38℃左右,畏寒的程度也轻。流感是全身颤抖,重衣重被仍寒冷颤抖。这个感冒是微寒,有风才感到寒冷,所以叫“恶风”。
  其二,流感身无汗;这个感冒是时有汗、时无汗。所以有人对这个病的症状摩状表述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翕翕有一开一合的含义;淅淅、涩涩都是阵阵发作的意思。这种感冒不像流感那样持续在一个高端的体温,剧烈的畏寒,难耐的头疼、身痛。
  其三,此感冒有“鼻鸣,干呕”。
  其四,此感冒脉浮缓,而流感是脉浮紧。
  以上这四项区别,是流行性感冒与伤风感冒的鉴别。因为二者的排异反应趋势不同,用药也不同,必须分别无误,才能药到病愈。
  这个病的症状表现,也就是说排异反应的趋势,从以下症状中看得出来。脉浮是周围血管增强供血而桡动脉浅出。这是排异本能系统为排汗而必须提高体表供血的反应。发热是排汗的必要条件。因时有汗出,所以体温不会过高;又因时而无汗,排异本能系统仍有障碍,不能通畅地排汗,所以病不能痊愈。有汗的时候,体温接近正常,感觉也稍轻松,无汗时症状又开始明显。头疼为充血所致,鼻鸣是鼻粘膜充血,流鼻涕是排异的表现。干呕是胃的排异表现。概括地说,这个排异趋势是:欲排汗而汗腺已开,体液供应不能通畅。应温通血脉,助津液以排汗解表,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桂枝30克、芍药20克、甘草20克、生姜30克(切)、大枣12个(切)。以上五味,用水1200毫升,微火煮,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服药后10分钟左右,喝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约二三小时,遍身漐漐微有汗出为好。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愈。若一服汗出病愈,不再服药;若一服汗不出,再服一次;又不出汗,再服一剂,汗出病愈为止。目的在取汗排异,病愈停药。如不能作汗,继续服桂枝汤,两剂三剂,汗出病愈。
  桂枝汤是伤风感冒有汗而病不愈的解肌剂。解肌的含义是解除肌腠发热、头疼、汗出、恶风的症状。因汗出是时有时无,所以排异不能顺利完成。需桂枝、芍药温通血脉,助津液,以利导排异,取汗发表。如感冒无汗出的症状,不可用桂枝汤,等同于有汗不许用麻黄汤一样。病人身有汗出,误用麻黄汤重发汗,必伤津液而使病情加剧。如病人身无汗,不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温通血脉之剂,不是发汗剂,所以一定不能用于无汗的感冒之症。麻黄汤也不能用于汗出恶风的感冒。
  桂枝汤方中,桂枝温经通脉,开腠解肌,能通津液,促进汗腺分泌。芍药除血痹,通血脉,散恶血。血痹是指血脉凝不通行。恶血是指含有害物质的血液。桂枝佐以芍药合以甘草,其效能在散恶血、破凝血、通血百脉,温经开腠理,更以姜、枣补津液通汗窍。用于有汗的排异趋势中,自是十分完美的取汗的方剂。历代医家用桂枝汤治自汗、盗汗,甚验。
  (6)伤风感冒的并发症
  感冒“脉浮,头疼,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僵几几,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这个病是上症用桂枝汤的症状合并项背肌组织僵直疼痛不能俯仰的例证。脉浮、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所主治;项背肌组织僵直疼痛,是项背肌组织痉挛。葛根通行津液,项背肌组织津液通行则痉挛缓解。在流行性感冒中也常发生项背僵直无汗,用葛根汤主治。这个症是有汗恶风,所以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30克、芍药20克、葛根40克、甘草20克、生姜30克(切)、大枣12个。以上六味用水1500毫升,煮取500毫升,温服二分之一。服后将息如桂枝汤。葛根解释见葛根汤方。
  (7)伤风感冒并发喘咳症
  “因其人素有喘病,平时较轻微,感冒后喘咳加重,表现脉浮、发热、头疼、汗出、恶风而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伤寒论》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30克、芍药30克、甘草20克、厚朴20克、杏仁20克(去皮尖)。以上五味用水1000毫升,微火煮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温覆取微汗。
  桂枝汤前面解释过。厚朴主治肺气胀满喘咳,杏仁主治咳嗽、上气、喘促。这个症状的喘满不用麻黄而用厚朴、杏仁,是因为有汗出而不可用麻黄重发汗。过分发汗亡津液,属误治。
  (8)感冒“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伤寒论》
  桂枝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30克、芍药40克、甘草20克、人参30克、生姜40克(切)、大枣12个(切)、上六味用水16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
这个例证是无论流行性感冒或伤风感冒,凡是用发汗排异法的,汗出以后,发生了上述症状,都是因为汗出太过,体液伤损,动脉血管收缩而出现脉搏沉迟之象。体液丧失过多,脉管收缩,心搏减缓,供血相对减少。肌组织因失濡养而发生挛急疼痛。这个病势仍需以桂枝汤温通血脉,加生姜温表,加人参生津液,生脉气,补心气,肌组织得到津液濡养则身疼缓解,体液恢复则脉象平和。身疼与脉沉迟是同一个因果关系。血与汗同源,汗出过多则伤津液,伤津液则伤血。
  脉沉迟是因伤血亡津。
  共生性本能,必须维持有效循环而调整血压与心率,所以脉搏出现沉迟之象,肌组织同样因循环供血不足而失濡养,出现疼痛。
  这个例证是因过发汗所导致。所以说,发汗法不在汗而在排异。如果“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小青龙”、“葛根汤”等方剂服后,汗不出,病能不能痊愈?不能!汗不出,病理物质不能排出,病必不愈。
  (9)感冒过发汗
  “太阳病,发汗,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寒,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生物病原体感染的疾病,排异趋势向体表的一类,称“太阳病”。这类病用发汗法,是正确的。但发汗的目的不是排汗,而是排除致病的异己物质。如果出汗太多,便会发生坏病,这是人为的不良后果。如果因出汗太多,造成“汗漏不止”(汗出如漏水不能止),病人身畏寒,小便困难,四肢难以曲伸,出现拘急、痉挛,这是因为汗出太多,体液丧失。血汗同源,津液外越,血液损失,泌尿困难,肌肉组织与运动神经失去温照与濡养,所以发生上述症状。
  “桂枝汤”方中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切。桂枝等药温通血脉,解除体表的排异障碍。加附子一枚,是为了恢复汗腺的张、弛功能。汗出太多,皮肤、汗腺、汗孔的功能虚损,加附子回阳固脱以止汗,温肌肤。附子炮用降低毒性而药力和缓。
  这个病状是告诉后世学医者,一旦用发汗法不适当,而出现“汗漏不止”的不良后果怎么办。因为用排汗法的目的是排除致病物质,决不是为了排汗,所以一再叮嘱:“取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一是病必不愈,二是汗多亡阳、伤津液。桂枝加附子汤症,就是亡阳伤津的不良后果。
  (10)发汗排异法结语
  流感高热恶寒,身疼,无汗而喘,用发汗法。如上症并发项背僵疼,用葛根汤发汗。葛根汤中包含麻黄桂枝,也是发汗法。
  这四个病症本质上是一个病,说是流行性感冒,应该分离出流感病毒,方合现代医学的规则。说是“伤寒病”、“太阳病”,是传统的命名,出于张仲景。说是“麻黄汤症”,也是传统的称谓,出于清代医学家柯韵伯先生。
  总之,这是个病毒性感冒病,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是无汗。排异趋势是开张汗腺,用麻黄、桂枝发汗法。根据它们的个性,项背僵疼的,用葛根;有水气病并发的,用小青龙汤;有里热的,用大青龙汤。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病的共性与个性,看到了排异法的共性与个性,看到了方药的共性与个性,留给你的是多方面的思考!
  中医用汗法排异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所举的9个病案都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生命本能用于临床的经典案例。案例告诉大家中医是怎样治病的,病是怎样痊愈的。
  经典是传统的典范。把经典变为常识,把常识加以科学普及,使人人都明白,岂不是好事吗?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医师,但可以让人人都知道医事为何物。今天中医治病的道理,就可以使人人明白。
当年孙中山先生尝感叹:“中医诚可以愈病,但不能以愈病之理喻人。”今天中医的愈病之理,可以人人知道,对于治病,对于养生,都大有好处。
  发汗法是治疗外源性疾病的方法之一。当用发汗法的病而不用发汗法,或发汗过多,都会导致病情逆转,造成人为的坏病,不可收拾。所以当汗不汗、发汗太过,都会造成逆转。比如流行性感冒或伤风感冒,不用汗法排异,而用激素退热、冰袋降温,或滥用抗生素,必会造成后遗症。后遗症很多,以下我们有专题说明。

二、透表排异法(出自《温病条辨》)

“透表排异法”,是清乾隆年代由叶天士倡于前、吴鞠通成于后的一种排异法。排异法是根据排异本能所表现的趋势而制定的利导方法。张仲景的发汗排异,解肌排异各适合两个病种的排异趋势。而到清乾隆年代所流行的传染病大不同于汉代,用发汗法治疗多不救。
  医学家在长期的痛苦中寻找到透表排异法。到吴鞠通先生《温病条辨》已经成熟。吴鞠通先生在温病初期,主张用辛凉透表法,反对用辛温发汗,这是先生对温病的大感悟、大智慧。
  透表排异与发汗排异是同一个目的,而方法用药却大有区别。因为感冒与温病是两个病种,两个病因。不同的病因规定了病理过程的特殊性质。比如流行性感冒的排异趋向体表,由汗腺分泌汗液排除病理物质,非发汗不能痊愈。温病的排异趋势尽管也是体表,但温病是从微循环透出病理物质。所以发汗不能排毒,反而丧失体液。
  汗出于血,汗多伤津液,血液相对粘稠,导致微循环不利,反而造成排毒障碍。所以吴鞠通先生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病不解,反生他患。”应是这个道理。清代叶、吴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贡献,是中医史上第二次发展,是《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创新。
  以下,我对温病的典型案例剖析,以了解“透表排异法”的应用。

1、麻疹
  麻疹是病毒性传染病。感染者多为少年儿童群体。这个毒株感染人体以后,有自己特殊的病理规律。从现象看,初始发热,有暂短的恶寒。发热是时高时低,常伴有咳嗽、喷嚏、眼泪或有下痢。发热三天后即开始发疹,先出现在两腮下、前胸部位。第四天、第五天,红色丘疹逐渐增多。到第六天,颜面及全身都出现了麻疹。最后,手心、足心见疹。第四、五、六天体温最高,是病情高峰期。第七天即开始稍稍退热。第八、九天即可完全恢复。全身麻疹亦随即开始脱落,而病愈。这是麻疹的周期规律。
  中医对麻疹的研究已达六、七百年。到吴鞠通、叶天士、余师愚等温病学问世,如麻疹之类的温病,便已成熟。中医说“痘疹无死症”,便是成熟的证据。
  “痘疹无死症”这个话怎样理解呢?是说这个病没有不可治愈的。当然,前提是不能治错,也不能在护理上犯错误。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无死亡。
  在流行麻疹期间,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在街上玩耍得很快乐,可是身上、脸上发出了稀疏的麻疹,好像自己全不理会一样。另有的孩子和发疹的孩子一同游戏,却始终没有发疹。这个现象怎样解释?
我想,没发疹的孩子不能说没感染,与发了疹的孩子未经治疗而疹出自愈的情况相同,是孩子的排异本能系统功能上的区别。没发疹的孩子,排异反应在不知觉中完成了。发疹自愈的孩子,其排异被我们看见了,但他在自己排异本能的保护中走出了麻疹病过程。
  我们讨论麻疹的治疗,看麻疹的病势,咳嗽、发热、流泪、喷嚏都是向外的趋势。皮肤潮润者,容易发疹排毒;皮肤干燥者,疹不易外发。疹毒是从微循环透出皮肤,形成丘疹的。治愈要用辛凉发散透表的方剂,以“银翘透表汤”治疗。
  银翘透表汤方:银花20克、连翘30克、牛蒡子20克(研)、赤芍20克、牡丹皮10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紫草6克。以上八味用水1200毫升浸10分钟,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三服。如下痢,去紫草加黄连10克;如大便干燥,加紫草10克。服药后,喝开水,忌食腥荤、油炸、干燥、硬粘、臭味、不易消化等食品,宜吃流动性食物,如米汤、稀粥之类。
  “银翘透表汤”是从吴鞠通“银翘散”变化而成。银花、连翘、牛蒡子,是解毒透表发疹的首选药。赤芍、升麻、紫草,为活血通血通痹之药,有活血透表利导发疹排毒的功效。在发疹期间,最易并发肺炎。并发肺炎的原因,是排异障碍。防止并发症发生,惟有利导排异。只要不做不利排异的事,便不会有并发症发生。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出现在中国医药市场,当时被认为是救世圣药。患麻疹的孩子,一见发烧便用青霉素消炎。有的体温始终降不下来,到第四天即出现“内闭”。“内闭”是中医术语,即体温突然低落,双目闭合,牙关紧闭,意识昏迷,四肢厥冷。若仍用青霉素,一个无辜的生命便结束了!
  由于这样的用药,不知有多少孩子死于非命。但死者却无怨言,因为“盘尼西林”(青霉素)是进口的,已经用过好多了。多少年后,医生才知道麻疹不能用青霉素。至于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直到今天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
  岂止是不可用抗生素,一切对抗性降低体温的药物与办法都是压制排异的!只要压制排异,病毒不能透表外出,必然内趋入里,使病情逆转。例如,发疹期间体温升高时,用激素和其他化学药退热,或用酒精擦身、冰袋降温……都是破坏排异反应的行为,必定会造成毒气内陷,或引发肺炎、胃炎、肠炎而死,或引发痈肿、败血症,或出现昏厥内闭……种种凶险都会发生。
  一切过失,都在于压制排异反应。如今,麻疹这类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除了依据排异本能趋向因势利导之外,还没有第二个方法。

2、感冒咽疼(急性咽炎)
  这个病也属温病类,是病毒性传染病。症状表现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左右,头重,身体疲软,咽疼,红肿,有分泌物。
  这不同于感冒,不可发汗,宜采取清凉透表凉血法,用“银翘透表汤”(方见麻疹之中)。急性咽炎与麻疹相同,不可发汗。汗出多则伤体液,导致血液浓度增高,于微循环不利,造成透表排异障碍。

3、痄腮(腮腺炎)
  这个病也是病毒性传染病。发病时往往有发热恶寒,体温不很高,一般在37℃-38℃左右。一侧腮腺肿大,或左右同时肿大,或一侧肿消,另一侧肿起来。如延误治疗,常可导致化脓。治疗此病,以透表排毒法,用“透表排毒汤”。
  透表排毒汤方:银花25克、连翘30克、牛蒡子25克、牡丹皮16克、赤芍25克、淮牛膝20克、栀子15克(研)、升麻10克、紫草10克、甘草13克。以上十味以水1800毫升浸10分钟,煮30分钟取汁,加水300毫升煮20分钟,取汁,两次汁相合,分三次服。每早午晚各服一次。服一剂,肿初消;继续服药,逐渐消肿,直至平复而愈。

以上三个病例(麻疹、咽炎、腮腺炎)是三种不同的毒株引起的三个各自不同的病种。这三种毒株对人的伤害性不同,但人的生命本能对它们的排异反应却是相同的:从微循环透出体表排除。这个规律是不变的。如果违背了透表的排异规律,必会造成病情逆转。
  我解析这三个例证,目的是说明“透表排异法”是治瘟病的大法之一。这类病包括“出血热”、“脑炎”,在初起时都需用透表排异法,不可发汗。医生应该谨守治病的本能大法。读者可以了解中医的愈病之理,又可以鉴证医生临床中的智慧。重要的是杜绝违背生命规律的行为发生,这是本文目的所在!

三、涌吐排异法

有人吃了有毒的饮食会引起呕吐。这在生活中是很多人见到过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生命的排异本能系统的排异反应。我们发现有人服了毒药时,医生立即用涌吐法,把胃里的毒物排出来。这便是因势利导法。
  当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治疗不当,病情发生变化,会出现如下症状表现:“病如桂枝症,头不疼,项不僵,寸脉微浮,胃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当吐之,宜瓜蒂散。”“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沉迟,此胃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胷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胷中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论》
  瓜蒂散方:瓜蒂1份(炒黄)、赤小豆1份,以上二味分别捣筛为散,合制之,取二克强。以香豉20毫升,同热汤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
  以上三条,是排异本能系统涌吐的排异反应。三条合成一条看,排异趋势是很明白的。“胷中痞硬,气上冲咽喉”,这不是要吐的表现吗?“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恼怒欲吐,又吐不出,这是什么?心下满,想吃东西但不能吃,一吃便吐。无论从哪一种表现看,都是胃的排异本能想把病理物吐出来,而又吐不出来。
  根据这个趋势,用“涌吐法”把胃中的病理物排出来。这其中要说明的,是所谓“胷中”,实指胃中。为什么张仲景说“胷中痞硬”、“胷中实”、“邪结在胷中”,连用三个胷字而不涉及一个胃字呢?这里须诠释一下。张仲景所指胷中,是病理物质在身体的胷部。胷在上部,器官组织中的病理物可以由胃排出。胃怎样排出胷中组织的东西呢?大家知道,胃腺分泌胃液于胃中。胃腺分泌的胃液是从上部的循环血液中泌别而来,上部组织中的异物从胃腺分泌中进入胃中,涌吐排出体外。张仲景说胷中是有深层道理的。说胃中怎么能使我们想到这些深层意思呢?事实正是如此。
  吐法,自从张仲景《伤寒论》问世以来,一千八百余年,在中医广泛应用,手到病除,效如影响。如中医治疗癫痫有用吐法,以排出痰液的;有宿食在胃中痞硬胀满,吞酸疼痛,用吐法而愈的。因势利导排异方法已定,妙用在心,不必一一记载。

四、攻下排异法

“攻下排异法”,是根据病理趋势而制订的通利大便排除病理物质的治疗方法。我们知道人体的排异本能系统中,对体内器官组织中的致病物与代谢废物由循环载入结肠分泌于肠道随大便排出,以保持体内器官组织中没有异己物质潴留,保障生命过程的稳定。在病理过程中,若排异本能系统的排便功能发生障碍,不能顺利排除病理物,这便需要因其趋势而利导排出了。
  在这个以通大便之法来排异的系统中,因病情轻重深浅不同和病理物质的差异,可分别论述。在方法中、方剂中、病理机制中,有许多的智慧和技巧的妙用,创制了许多的神奇效果,希望读者细细品味,以了解中医生命科学的内涵。

1、通下排异法
  流行性感冒、伤风感冒,如果失治、误治,伤亡津液,病原物质不能排出体表,必向体内扩散。当体内器官、组织发生排异反应,排异趋向大便通路时,而结肠因体液丧失而干燥,使排便发生障碍,器官、组织中的病理物不能经肠腺分泌入结肠,代谢体外。同时,在结肠对水分的强吸收中,肠内有害物再度进入循环,排异反应表现出如下的症状:“伤寒脉浮滑,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渴,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白虎汤方:知母84克、石膏224克、甘草28克(炙)、粳米120毫升。以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上述两条,先说伤寒二字,是指此症从流行感冒发展而来。脉浮为发热;滑为体液充实;不恶寒为在表组织的排异反应消失;渴为里有热;厥是手足冷;身发热不恶寒而手足冷是里热深。这是病原物扩散入里的初期,排异反应已转入下夺排异趋向。宜用白虎汤通下法,从大便排除病理物质。
  方中知母治消渴,能通肠利便;石膏除肺胃之热,胃肠中结气,治大渴引饮;以粳米煮汁合药增加体液;甘草和中。这个方剂是通而不泄的排异剂,正适宜发热汗多伤津液的里热下夺病势,是通便排异益津液的良方。

2、益津通下排异法
  本条症状比上条白虎汤的症状表现出汗更多,饮水更多,病情更重一等,所以加人参。这个症状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与上条白虎汤症状相比,其伤津是相同的,更重一等而已。都是排异反应向体表的趋势消失,转向体内,排异反应向下夺趋势,但尚未形成燥结的排便障碍,只用知母、石膏通肠即可;加人参以生津液,益胃气。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84克、石膏224克、人参42克、甘草28克、粳米200毫升。以上五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方中的人参42克应该是现今的党参,不是吉林的野山参、朝鲜的高丽参,应是山西上党所产,故名党参。人参的效能是健胃气,生津液,益血脉。汗多伤津,血汗同源。“大汗出”、“大烦渴”,都是伤津亡血的症状。

3、泻下排异法
  症状:“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不恶寒反恶热,头疼身热者”、“发汗不解,头不疼,项不僵,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发热恶热,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这一症状是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症没有得到治疗,因体温高,汗多伤亡津液,造成结肠强吸收。排异系统把病理物质泌出于结肠,而结肠又吸收进入循环,导致中枢神经出现障碍而神志昏迷,谵言妄语。结肠干燥,结为硬屎,大便不通,造成排异障碍。故宜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56克(酒洗)、甘草28克(炙)、芒硝100毫升。以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二物至200毫升,去渣,内芒硝,微火一二沸,少少温服之,以调胃气。
  方中大黄苦寒,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大黄能刺激大肠壁引起收缩、增加分泌,而发生通便;芒硝内服,在肠中形成硫酸钠高渗溶液,不被吸收,所以有润燥软坚的作用;甘草缓急和中。这样一个方剂用作结肠的排异,实在是妙出天成。

4、除满通便排异法
  症状如下:“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身重,气短,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症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伤寒论》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伤寒论》

5、峻攻排异法
  症状:“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大承气汤主之。”“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脯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潮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伤寒论》
  以上除满通便排异与峻攻排异,是一个症状的轻重缓急的排异法,用法有所区别。我们从小承气汤症状中看“出汗不恶寒”,表明排异反应已不在体表。“腹满而喘,有潮热。”知道结肠中已有硬屎,干燥的硬屎障碍了排大便。肠腺分泌入结肠的病理废物,存于结肠中不能代谢于体外,会在结肠被吸收进入循环,引起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脑症状。如下条所说:“独语如见鬼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是十分危险的脑中枢中毒症状。微喘是呼吸衰竭的表现;两眼“直视”表明脑中枢已发生障碍;“谵语,不识人”为意识中枢障碍;“循衣摸床”也完全是无意识行为。
  这个濒临死亡的状况,完全是由前面所说调胃承气汤症与小承气汤症发展而来。如果在“发热恶热,汗出而渴”的阶段中用调胃承气汤排出病理物,本来是可以治而的愈。但是失去了这个病机,在结肠中的粪便留滞发酵,产生出化学气体,又不能排出,必然发生腹胀满,不大便,形成上述小承气汤症状,用小承气汤可治愈。
  这个病如果再延误,则发展成大承气汤的危急阶段。在大承气汤阶段中,干燥粪便由于强吸收,结成坚硬的算珠形物质,结肠中充满了有毒的气体,由于再吸收进入循环中的有毒物质已在侵害大脑中枢,已经发生了中枢神经障碍,这已是生死立判的时刻了。大承气汤是攻下排异法中最峻猛的方剂,小承气汤是除满消胀的通下法。大承气汤是攻坚除胀满疼的峻攻方剂。
  小承气汤方:大黄56克、厚朴28克(去皮)、枳实3枚(约30克)。以上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140毫升,分温二服。初服当大便,不便者尽饮余药。若得大便,勿服余药。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大黄的功能见调胃承气汤的解释。厚朴苦温下气,消胷腹胀满;枳实苦寒利气,消胀满痞疼逆气;枳实、厚朴合用,有促进胃肠节律性蠕动的功效。这三味合用,作为破痞满通下排便的方剂,已达到极为神妙的境界。其中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又经两千年的临床检验,是效如影响的经典方剂。
  大承气汤症的成因,是胃的运动减缓,食物在肠腔留滞时间过久,腐败发酵生成大量化学有害气体,又因结肠强吸收造成干燥硬屎,气体与硬屎都因为结肠的蠕动减缓而不能排除,所以发生腹大满不通、腹满而喘、短气、潮热等等症状,这便是排异障碍。如果结肠腺分泌入肠道中的病理物,排异成功,则病愈。这便是大承气汤的功效。
  大承气汤方:大黄56克、厚朴112克、枳实5枚、芒硝60毫升。以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二物取1000毫升,去滓,内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渣,内芒硝,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药勿服。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个方剂大黄用量都是56克。调胃承气汤是“少少温服之”,小承气汤是“分温二服”,大承气汤是同芒硝60毫升“分温再服”。大黄的内服量是不同的,而且辅佐的药物也是不同的。所以三者的通便作用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调胃承气汤可谓“润燥通便”,小承气汤可谓“除满通便”,大承气汤可谓“攻坚通便”,都是以代谢病理物质为目的的排异法。
  在外源性感冒病理过程中,一个“下法”的利导排异法中,除了上述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外,还有“桃仁承气汤”(破瘀血排异法),“大柴胡汤”(和下排异法)。
  在温病学中,吴鞠通先生又根据不同的病势,增制“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等五个承气汤,以及“黄龙汤”。以下略加说明,愿读者对中医的利导排异法多一分了解。

6、和下排异法
  和下法之一(出自《伤寒论》)
  大柴胡汤方:柴胡112克、黄芩42克、芍药42克、半夏99毫升、生姜70克、枳实4枚、大枣12枚、大黄28克。以上八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日三服。
  和下法之二(出自《伤寒论》)
  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33克、黄芩12克、人参14克、甘草14克、生姜14克、半夏12克、大枣4枚、芒硝28克。以上八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大柴胡汤方治三焦气机失调而热结在里的病势,也就是结肠中有排异反应。症状是身热不大便,或下痢,用大黄通便,排除胃肠中的病理物质。因为柴胡汤是“和法”,加大黄通大便则为“和下法”。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症,合并结肠有硬屎而潮热谵语。潮热是每下午三四点钟即开始发热,如潮汐有信一样。潮热谵语是结肠有硬屎的症状,加芒硝以软化硬屎,促进结肠运动通便,可谓和下排异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003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 采蘑菇二课时说课稿

原文地址:《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作者:快乐之心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

转电子书:《呼兰河传》第六章

《呼兰河传》第六章一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的……王

《凤于九天29残更不寐》第三章 凤于九天29在线阅读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第三章博间王宫。  绮丽辉煌,专门用于招待国际级贵客的清辉殿,正沉浸于一片甯静中。  出于多方面考量,博间太子派来伺候的许多美貌宫女都被不动声色地安置在二门外,例如凤鸣睡房等几个最要紧的宫室,则由西

声明:《《生命本能系统论》第三章——郭生白上 生命本能系统论》为网友红蜻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