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或许是爱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那就是我们自己

——观记录片《幼儿园》随感

在镜头对准幼儿园的孩子之前,屏幕上最先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或许那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而这其中的自己早已是《小王子》的作者所说的“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不过此间的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美好,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已经慢慢地贴上了太多成人化的标签。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在小班入园的第一天,挣扎着哭着闹着,声嘶力竭地想要挣脱老师的怀抱,大声喊道:“老师,不要抢我”。在饭桌旁的椅子上,看着裙子下摆洒落在大腿上的饭菜汤汁,望着那边正在忙碌的老师小声地说到:“老师,泼了”。在教师的窗户下,地向窗外地风景,和小伙伴们一起数着星期五的到来。在集体洗澡的时候,趁着排队拥挤的赤裸人群,用小手去捏身旁小女孩粉嘟嘟的小屁股。在晚上临睡时,不经意地握着隔壁床上的小女孩的小手,然后甜甜的睡去。在喝水的时候蹲在小伙伴的身旁,和小伙伴们说道:“户外活动,就是可以紧玩···紧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纵使结巴的语言也掩盖不了眉目间的无限向往之情。在被问及最喜欢的女孩是谁时,小男孩羞涩地笑道:“那是我的秘密,只要是我的秘密都不能说”····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初次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有对父母的依赖,有对玩耍的向往,亦有对异性朦胧情感的羞涩···

或许那就是我们自己

该记录片在获得最佳人文记录片创意奖,当时,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战线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而张以庆导演在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本来是想用幼儿园的单纯来对比今天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后来发现它跟成人社会是重合的,是完全重合的。它不用折射,它就是。”这让我想起了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后来被张元改编成电影,而现在被张以庆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看上去很美的场景,原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美好。三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在成人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之下,在耳濡目染之中,成人的生活准则无形之中已灌输到他们的生活。他们过早地贴上了成人的标签。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才心酸地发现原来孩子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然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责怪那身在幼儿园的孩子呢?他们身上的污点来自成人世界的玷污。

在整个记录片中,让我映象最为深刻的则是穿插其中的访谈。当被问及为什么长这么高时,小孩不假思索地答道:“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也许我们该庆幸他没有回答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长这么高的。当工作人员问:“如果捡到钱了,是交给领导还是带回家去”。小孩的回答是:“当然是给领导分些,然后自己留些”。“那可不可以不给领导呢?”“领导没钱怎么能行呢。”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就早已深谙官场以及职场生存之道,我们是应该欢欣鼓舞呢,还是应该暗自神伤。

最令我感到心酸的还不是这些。当被问及,为什么被送到幼儿园?一个有些胖乎乎地戴眼镜的小男孩答道:“因为他们忙呀,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开车接别人吃饭。”在说这话时,你从中无法感受到他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也许刚开始时,他心中或许有过埋怨,有过伤心。但是当妈妈在无数次上美容院爸爸无数次开车接那些重要的人吃饭而无暇无暇顾及他的时候。他才慢慢地懂得了,原来去医院做美容,开车接别人吃饭,比陪伴他来得更重要。我不知道当小男孩的父母看到小男孩这样的回答时将是怎样一种心情。也许会暗暗自责,也许会在心里暗暗地许诺应该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也或者他们几经习惯了,也许已经默然了。因为美容和接别人吃饭才是他们生活的事业。

在看这期记录片时,有忍俊不禁地欢笑,有唏嘘不已的感叹。然而看完之后,更多的则是心酸和无奈。他们只不过是4岁左右的孩子,才刚开始接触这个对他们来说还算陌生的世界,却沾染了成人世界的世俗观念。他们的世界本该是纯净美好的。这所有的一切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什么?

在这里,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老实敦厚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殴打。而最后反而是那个打人者哭喊着寻求老师的安慰,而那个被打者只能自己捂着伤口独自在角落里疗伤。

还记得那个叫马玉兰的小女孩,从上午上课,中午吃饭,到午休下午上课,她被两个老师轮番指责。“马玉兰,你给我坐好”“马玉兰,你又在害人”“马玉兰,用手捏包子”“马玉兰,脚给我放好”“马玉兰····”不知道马玉兰究竟是犯了怎样十恶不赦的罪,招来两个老师接二连三的指责。这个教育早已不允许个性的张扬,一切都得按部就班,整齐怀疑,只得服从老师的安排和管理才是好学生,否则则像马玉兰一样受到老师无休止的的责骂和打压。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的方枪枪,因为他的特立独行,被老师和同学排挤,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关押他的牢笼。而马玉兰就是现实中的方枪枪,只不过表现得并没有那么激烈,然而在纪录片中她也经常独自一人打开门,在门口不住地向外张望,她也和方枪枪一样渴望逃离,逃到外面自由的世界。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对美国911事件的看法时有个小男孩的回答是。“他们好可伶,逃也逃不脱。”而他们自己也何尝不是这样呢,强行被父母带到幼儿园,任凭他们如何歇斯底里地哭喊,也逃脱不了这个命定的牢笼。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逃也逃不脱!

我们的教育,你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看完这则纪录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省。那些曾是孩子的大人们!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或许是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2292.html

更多阅读

空巢里的孩子,辛酸感觉 四维感觉孩子好丑

刚刚看完了这部最新的电影,《空巢里的孩子》,记录了一群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相比现在的三枪等垃圾电影,拍的可谓是经典,小孩的演技非常的好,而且也确实放映了社会的问题。尤其让我最后感动的辛酸落泪的是,小青岛为了学游泳而留下

如果你是我的红颜,这就是写给你的! 首席锁红颜你是我的瘾

在男人心中,红颜也许比妻子完美,比情人高贵。她生命的一部分,注定要拿出来与你无悔相守,为你承载悲欢。很多时候,她是男人另一层涵义上的妻子,千里之外牵挂冷暖;是不需要用身体与男人纠缠,却能让男人无法遗忘的情人。能做红颜者,必是女人中的

声明:《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或许是爱》为网友用心温暖了彼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