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总复习材料(16-18)_刘学著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材料(16-18)_刘学著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讲,对于新的竞争者而言,进入一个产业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壁垒的存在,进人壁垒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规模经济和( D )

A.产业生命周期B.竞争程度C.产业环境的文化D.品牌忠诚度

2.蒙牛公司在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第二天就全面推出了航天员专用牛奶供应广大市民,在此之前,蒙牛牛奶经过了航天食品管理部门的严格评比审查,并对航天事业有所赞助。请问对此你有何看法——?( C )

A.这是蒙牛公司的应对之作,有哗众取宠的味道。

B.蒙牛作为中国的前四位大牛奶公司之一,比其它三大公司更有远见,敢于花钱。

C.这是蒙牛公司全面树立企业形象推广产品的一次长达数年的精心策划。

D.蒙牛公司这种行为对产品销售量提高没有作用,一定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情绪。

3.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现有厂家相对于新进入者具有先人者优势(亦所谓在位优势)。请分析以下哪项因素不属于老厂家相对于新进入者的在位优势?( B )

A.拥有熟练的工人和管理人员B.产品差异优势C.进货渠道和分销网络优势D.专利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制度主要包括( ABD )。

A.经营制度B.产权制度C.创新制度D.管理制度E.变革制度

2.从系统的外部来讲,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ACDE )。

A.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B.生产经营中的瓶颈C.人口的变化D.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E.技术的变化

3.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 AE )。

A.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B.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C.系统利用资源的能力

D.系统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E.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

4.系统的贡献能力取决于(BCD )。

A.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B.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C.系统利用资源的能力D.系统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

E.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

5.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CDE )。

A.目标创新B.制度创新C.要素创新D.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E.产品创新

6.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包括(ACD )。

A.材料B.工艺C.设备D.企业员工E.以上各项均正确

7.下面对维持和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BC )。

A.维持对系统的生存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则可有可无B.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

C.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D.创新是为了实现维持的成果 E.维持是为更高层次的创新提供依托和框架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 )。

A.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但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保持不变

B.组织机构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问题

C.组织结构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的问题

D.不同的机构设置,要求不同的结构形式

E.组织机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

9.要想有效地组织系统内部的创新,需要( ABCDE)。

A.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B.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C.制定有弹性的计划D.正确地对待失败E.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10.在创新的构想阶段,可用的方法有( ABCD )。

A.头脑风暴法B.特尔菲法C.戈登法

D.市场调查E.滚动计划法

三、名词解释

1、管理创新

答: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管理创新内容:(1)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四、简答题

1.创新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职能,管理者应为创新管理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环境?

答:创新指形成一个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富有创新力的组织,通常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给予奖励等。管理者为了鼓励创新,应该力求把组织塑造成一个具有如下特点的组织:

(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

(2)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做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3)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

(4)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5)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

(6)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个人被鼓励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

(7)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做出快速的反应。

五、问答题

1.试述管理学中“人本管理”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答:(1)人本管理原理的内容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的实质在于,在管理中把人看作最主要的管理对象和最重要的资源,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及依靠广大员工实现组织发展,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原理主要包括人本管理的理想、人本管理的方针和人本管理的战略。具体内容如下:

①人本管理思想。管理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信任员工,充分信任员工,紧紧依靠员工实现组织发展。做好人的工作,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根本途径。组织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产生,主张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②人本管理方针。多体现为在管理实践中,贯彻全员参与管理、依靠全体员工推动组织发展的方针,在组织的舆论导向、体制安排、政策规定和作风形成等方面,都要与此方针相一致。

③人本管理战略。主要表现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备,主要任务包括:人才的吸引和补充。保持组织正常运转所需人才和合格劳动力。员工的培训和专门人才的储备。充分发挥既有人才的作用。

(2)要想在管理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人本管理,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从员工和顾客两个方面建立广泛的激励机制。对员工来说,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勇于创新,用模范作用激励员工;通过与员工的经常性沟通来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建立一种沟通式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学习,积极为员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建立培训制度,规定业绩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去学习深造。适当授权,赋予员工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条件,充分发掘其潜能。对顾客来讲,真正体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建立与顾客的沟通渠道,让信息流动畅通;建立售后服务系统;定期举行回馈顾客的活动,让广大顾客得到实惠等。坚持激励原则,就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②建立行为监督机制。管理者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科学地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科学合理的需要。此外,还要建立组织内部个人行为自我约束系统,使每个员工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充分体现组织对人性的尊重。

③划分能级,量才授职。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管理实践中要会察人识人、知人善任,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如下几点:能级的划分与综合应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每个能级应具有不同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坚持责、权、利一致原则。各能级必须实现动态对应。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看重人才;打破人才的部门单位所有制,从制度上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把竞争机制引入到人事管理中,在竞争中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④恰当运用动力。在实施中,要注意保证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的协调运用,不可偏废一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集体动力与个体动力、长远动力与眼前动力、正态动力与偏态动力的关系。行为得到改进,效益增加时,应及时给予奖励,以激励其正态动力;当行为出轨、退化、降效或自耗时,应随时予以制止、纠正及惩罚,防止偏态动力发展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⑤建立纪律约束机制。要求领导者个人必须树立纪律观念,领导者坚持原则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工作作风和纪律状况。建立纪律约束机制还要兼顾公平。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在一个组织中能得到公平的待遇,所以在纪律面前要人人平等。这是组织形成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的基础。

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 B)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

A.波特B.熊彼特c.泰罗D.德鲁克

2.( B)或迟或早会引起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

A.产品创新B.材料创新C.工艺创新D.手段创新

3.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A ),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充满生命力。

A.产品创新B.材料创新c.工艺创新D.手段创新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产品创新不仅会带来产品制造技术的革命,而且会导致产品物质结构的调整

B.工艺的创新不仅导致生产方法的更加成熟,而且必然要求生产过程中利用这些新的工艺方法的各种物质生产手段的改进

C.机器设备的创新也会带来加工方法的调整或促进产品功能的更加完善

D.工艺或产品的创新也会对材料的种类、性能或质地提出更高的要求

5.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 B)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

A.观念性创新B.知识性创新C.结构创新D.意外的成败导致的创新

6.以观念为基础的创新必须( C)才能给企业带来发展和增长的机会。

A.尽早组织B.尽晚组织C.及时组织D.随时组织

7.企业可选择的创新对象不会主要涉及的领域是( C)。

A.产品B.工艺C.材料D.生产手段

8.“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C )是创新的源泉之一。

A.不懈的努力和奋斗B.随机应变的才能C.意外的成功或失败D.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9.有一个著名的商战案例:日本两家鞋厂各派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推销鞋子。这个岛地处热带,居民四季都打赤脚,找不到一个穿鞋的人。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很失望,给厂里拍了一封“没有市场”的电报,第二天打道回府;另一个推销员见岛上没人穿鞋,则心中大喜,也给厂部拍了份电报:“市场潜力很大,速寄100双鞋来。”……后来当然是这个推销员打开了岛上的市场,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效益。这个案例说明(A )为源泉的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发展和增长的机会。

A.观念的改变B.人口结构的变化C.意外的成功或失败D.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10.某公司技术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之后该公司管理人员将该技术应用于生产,研制出新的产品投放于市场。在此过程中,可成为创新者的是(A )。

A.管理人员B.技术人员C.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D.难以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是因为其(BD )。

A.拥有资本B.拥有创新精神C.拥有智慧

D.实际地组织了创新E.善于抓住机遇

2.诱发企业创新的源泉包括(ABCDE )。

A.意外的成功或失败B.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C.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D.观念的改变E.新知识的产生

3.先发制人能给企业带来的贡献是(ABCDE )。

A.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B.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C.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D.可使企业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E.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4.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与企业生产制造有关的技术创新分为(BCDE )。

A.意识创新B.手段创新C.产品创新D.工艺创新E.材料创新

5.当( ABCD)时,企业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A.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假设与现实相冲突B.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与理想状况不一致

C.企业对内部经营条件的假设与现实相冲突D.A、B和c都是 E.只有当企业接近破产清算时

6.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这些选择一般涉及(ABCDE )等多个方面。

A.创新的对象B.创新的水平C.创新的基础D.创新实现的时机 E.创新的方式

7.下面对发明和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

A.发明的概念要远比创新宽泛

B.创新是一种发明

C.发明是在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

D.原有技术的改善是创新

E.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是发明

8.企业应该正视任何出现的意外的成功或失败的情况,并进行认真地分析,为此企业需要努力搞清并回答的几个问题是(ABDE )。

A.企业应采取何种对策才能充分地利用发生的变化,以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机会

B.发生的变化会将企业引向何方c.如何避免变化

D.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E.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9.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 ABCDE)。

A.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B.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

C.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D.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E.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10.与基础研究相比,应用研究( AE )。

A.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B.资金要求相对较少

c.创新的风险相对较大

D.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设施调整的基础性投资的要求相对较高

E.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程度相对要小一些

三、名词解释

1、领先战略

亦称“先发制人”的战略。这种战略是企业力图在本行业发展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企业如果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强大的研究与开发部门,能独立进行研究和试制,则比较容易做到率先研制和采用新技术去生产新的产品,从而使产品的技术水平优于其他企业,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企业能否采用领先战略,不仅要分析目前的条件,而且更应注意未来的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一次领先、随后被竞争者迅速赶上,那么这种选择的成本可能是非常高昂的。

2、追随战略

亦称“后发制人”的战略。这种战略是指企业紧紧追随在领先企业的后面采用新技术,并对别人已经采用的技术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在降低产品成本和完善产品质量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采用这种战略,要求企业能了解先导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发展动向,迅速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利用和改进,以避免自己的市场地位受到威胁。这种战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研究费用,又可使企业保护自己,防止竞争对手的技术进步对自己构成威胁,甚至能帮助企业后来居上,开发出技术性能更加先进的产品。因为一种新产品刚上市时,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后来者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反应和意见及时地加以改进,创造出质量更优的产品来。

3、模仿战略

持这种战略的企业自己不进行新产品研制开发,而是靠购买专利、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实施这种战略可节省费用,并可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但购进的新技术别人已采用过,市场发展前景相对受到影响。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企业通常采用这种战略。

四、简答题

1.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方面。由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上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3)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

(4)创新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中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利用自己的力量独家进行开发,或者与外部的生产、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独自开发与联合研究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使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

五、问答题

1.试述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

答: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1)技术对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制约。一般说来,一个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公司的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就越少,管理的幅度就越宽;反之,企业的管理层次就比较多,管理幅度也比较窄。

(2)技术对专业化程度的制约。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各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一般情况下,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就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而专业化程度低,则对技术的要求就不是很高。

(3)技术对地区分布的制约。地区分布是指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较高级的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经营,较低级的技术装备则会对这方面产生很大的限制。

(4)技术对分工形式的制约。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如果企业运用的技术等级较高,那么企业就可以有较多的分工形式,否则,企业的分工形式会较为单调。

(5)技术对关键职能的制约。关键职能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关键职能对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起主要作用。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其关键职能的归属,如果技术较高级,关键职能就会向技术开发倾斜,反之,可能向对技术需求不强列的部门如产品销售方面倾斜。

(6)技术对集权程度的制约。在集权程度高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如果将企业的大部分的决策和管理权下放到较低的管理层,则其组织结构集权程度较低,或分权程度较高。由于在决策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此充分的授权对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技术先进,集权程度可以比较低,否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

(7)技术对规范化的制约。规范化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高度的规范化,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先进度决定了规范化程度。

(8)技术对制度化程度的制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制度化的程度。企业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用以传递信息的各种书面文件,如计划、指示、通知、备忘录等,都是用正式的书面文件形式来组织的行为和活动。一般而言,在现代企业中,高度的制度化往往伴随着高级的技术,而缺少高级技术的企业,往往很难做到高度的制度化。

(9)技术对职业化的程度的制约。职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职业化程度越高,所需的技术等级就越高,否则越低。

(10)技术对人员结构的制约。人员结构是指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拥有较高级技术的企业的管理层级较少,因此,需要的管理的人员的比重就会低,否则,就需要较高比重的管理人员。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行为引导和整合的基本前提是行为的(B )。

A.多样性B.可预测性C.多变性D.不可预测性

2.通过企业经营活动(A)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中的行为表现。

A.组织权力;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B.经营成果;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

C.组织权力;企业成果形成D.经营成果;企业成果形成

3.通过( D)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不同参与者在()中的行为特点。

A.组织权力;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B.经营成果;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

C.组织权力;企业成果形成D.经营成果;企业成果形成

4.在工业社会初期,协调工作是由(A)承担的;今天组织企业活动的协调知识是由()所拥有的。

A.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B.工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c.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资本所有者 D.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人

5.不同参与者通过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企业的贡献,这些要素的(D )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

A.数量B.质量C.稀缺程度D.相对重要性

6.工业及经济中的企业试图通过( C)来规范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

A.制度结构B.文化结构c.层次结构D.组织结构

7.( D)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关系。

A.层级结构化B.制度结构化 c.组织结构化 D.文化结构化

8.人们在企业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人作用于物的活动和一些人作用于另一些人的劳动,知识因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它们是(D )。

A.显性知识和隐|生知识B.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C.有关物质的知识和有关精神的知识 D.有关操作的知识和有关协调的知识

9.层次结构( A)的特征保证了工业社会中企业行动的迅速。

A.直线指挥,分层授权B.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C.标准统一,关系正式D.知识创新,网络化

10.( A)正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A.知识经济B.学习型组织 C.学习和创新 D.网络经济

11.层次结构( B)的特征保证了工业社会中效率的提高。

A.直线指挥,分层授权B.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C.标准统一,关系正式D.知识创新,网络化

12.( A)将企业视为一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组成的横向工序流。

A.网络组织B.金字塔型组织c.事业部组织D.以上都不对

13.将企业培养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领导者的共识。为此,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工作,鼓励员工读书,为个人学习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这样是否意味着企业已经变成了学习型组织?(C )

A.不是,因为个人学习并不等同于组织学习

B.是,因为组织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人学习就相当于组织学习

C.不是,因为学习型组织更强调创新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需要从实践中摸索

D.是,因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挖掘和利用知识生产力,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14.在变革时代,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所具有的意义已经为无数事实所证实。同时,人们也逐步掌握了一些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规律。管理创新需要特定的条件,请问以下哪一点可不作为管理创新的特定条件?(D )

A.采用有机式组织结构B.管理者有较长的任期

C.建立一种积极的文化D.聘请专家作有关指导

15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论述,下面哪一条是错误的?( C )

A.学习型组织是指处在新的变化时代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来确保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B.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和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习型组织需要培育组织和每个人的财务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

D.学习型组织的成员们放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远景协同工作密切配合。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通过( ACE)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从而实现对这些成员在企业活动过程的不同时空的努力进行引导与整合。

A.制度结构化B.行为结构化C.层级结构化

D.决策结构化E.文化结构化

2.从企业组织分析的角度,知识经济可能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是(BCD )。

A.知识经济时代白领工人的比例大大超过蓝领工人

B.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c.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D.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E.资本是知识经济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3.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次结构曾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ACE ).

A.直线指挥,分层授权B.扁平结构,弹性运作

C.标准统一,关系正式D.用于变革,敢于创新

E.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4.层次结构在企业得以广泛运用的市场背景是( ADE)。

A.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B.消费者日趋成熟,消费者有关消费知识的渐趋丰富使得消费需求愈来愈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c.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趋复杂,而且愈来愈不稳定,其变化不仅无法控制,而且也愈来愈难以预测

D.消费需求以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上是稳定的,或虽有变化,但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从而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

E.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基本上是无差异的

5.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层次结构赖于成功的市场背景发生的变化是(BC )。

A.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B.消费者日趋成熟,消费者有关消费知识的渐趋丰富使得消费需求愈来愈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C.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趋复杂,而且愈来愈不稳定,其变化不仅无法控制,而且也愈来愈难以预测

D.消费需求以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上是稳定的,或虽有变化,但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从而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

E.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基本上是无差异的

6.企业制度、层次与文化的结构化要受到( ABCDE)因素的影响。

A.企业活动的规模B.企业经营的环境c.企业活动的内容特点

D.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选择的技术E.以上全部

7.网络组织的主要特征是( ACE )。

A.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织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B.企业成员在网络中的角色是固定的

C.企业成员在网络中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

D.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取决于其职位

E.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来自于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8.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 CDE )。

A.简单与复杂的统一B.保守与创新的统一C.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D.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E.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9.在现代管理中,创新管理的成果与维持管理的成果相比较的特征是(ABCDE )。

A.具有首创性B.具有未来性c.具有先进性

D.具有变革性E.具有时间性

三、名词解释

1、知识经济2、现代企业制度

四、简答题

1.知识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资本的相对稀缺性、资本的货币形态的可转换性等特点决定了资本是工业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过程的渐趋复杂使得知识正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产业革命的发展伴随着劳动生产者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分离。由于某种原因被剥夺了物质生产条件的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求生存条件,从而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被企业雇用后,他们只能根据雇主或其代表或者代理的要求来表现符合其利益的行为。整个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构造都是以劳动者与其物质生产条件的分离为基本假设的。然而,当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质上是不可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不考虑知识的这种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者与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现象。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知识都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知识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生成与发展的。知识形成、积累、创新的速度影响着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影响着不同知识所有者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决定着企业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进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或再结构化。

2.何谓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企业制度是调节企业中不同参与者相互关系的原则和标准的总和。

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人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品;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具体地说,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协调功能则是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企业制度是通过经营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来实现上述功能的:通过经营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决定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组织中的相对地位,也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内容和规模的选择,协调不同参与者的贡献;通过利益分配,企业制度决定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利益实现方式,从而以不同形式诱发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这样,根据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功能实现方式,我们可以把企业制度定义为“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这些原则或标准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参与者的权、利关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滞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五、问答题

1.现代企业制度为何突出强调产权清晰?这与企业的管理效率有何关系?

答:(1)产权是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说人们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所有制给出了经济体制的初始规定,而产权结构是源于所有制的各种权利在交易过程中的分布状况。产权制度的这种特定地位,对管理体制的诸项功能及效率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最突出的则是产权制度对管理收益的影响。

(2)产权和企业的管理效率的关系在于:从整体上看,管理效率就是指由于实施管理后增加的收益与管理成本之间的比较。可以从一项管理体制上看,如新实施了某项人事培训计划,也可以就管理的各项功能进行分析与研究。

①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以同等条件下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收益的归属则由产权决定,产权主体有权获取与其努力相应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产权特别是收益是否得到明确界定与有效实施,对管理中的激励功能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②管理的配置收益更多地与产权中的转让权相联系。人们相互交换产品,进行协作生产,直接的目的就是追求配置收益。如果产权是不稳定和易受伤害的,人们就可能选择对抗而非交易来解决他们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冲突。

③产权所起的保险作用是很明显的,只有当社会持续而稳定地承认和保护产权时,人们才会普遍地从事财富积累,谋划长期经济活动。经验表明,滥用资源,不重积累等短期化行为,正是对未来产权关系的稳定性缺乏信心表现。

④产权所起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产权的排他性。产权制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排他成本的降低。排他成本的节约自然能够相应地增加约束收益。

⑤有效率的产权形式是由具体环境中的资源稀缺程度、技术特点、检测和度量手段、法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决定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实施管理的外部框架,产权制度是否明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如激励、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管理收益与管理效率。

⑥从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看,从古典公有制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每一次经济改革都带来了相应的产权制度变革,企业也在此推动下不断强化了激励、配置等功能,并且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提出,产权关系不清(政府握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而使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具有合法性,政企不分)是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为使企业真正从政府干预中解脱出来,获得对自有利益追求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应彻底解决产权不清这一问题,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076.html

更多阅读

英国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读后 乔治.爱德华.摩尔

中国理论文字我最喜欢并以之作为标杆的是朱光潜先生的著作(除了他早期的翻译,如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然而读完了摩尔的《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之后,我觉得我找到了理性文字的最佳典范。摩尔的语言清晰简洁,条理畅达,辨析周全,避免了很多

《抽屉原理》说课稿 抽屉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抽屉原理》说课稿安宁小学 耿 琳【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2、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

转载 华南理工大学公选课《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

原文地址:华南理工大学公选课《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作者:papaya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管理概述重点内容一、管理的基本概念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职能3、管理者的基本技能二、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科学管理理论、2.霍桑

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毛的心得。 泡尔生 伦理学原理pdf

人格里的自然冲动与义务感情(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达尔文著《人种原始论》,不尝于其第四章言之乎,彼尝证明兽类感情之发展,与人相似。曰,有母犬卧抚其雏,见主人出猎,欲从之,既而恋其雏,不克从。及见主人猎而归,则贴尾乞怜,若甚愧者,盖悔

声明:《《管理学原理》总复习材料(16-18)_刘学著》为网友迷人三句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