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艺术 诗歌朗诵大全

朗诵艺术——诗歌朗诵中语音技巧运用与“文气”解构

作者:彭玲

编辑 山间溪流

  “文气”一词,历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后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文气”是作家的天赋与才能;或以为是文章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或以为是内容与形式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气势和力量,等等。而在这里所谓的“文气”,是声与情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朗诵作品时所获得的一种美感。[1]也即是说,通过朗诵(其中包括语音技巧、情感表达技巧、体态表达技巧的运用),把静态的文学作品转换为富有动感的声音,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象以及人物的喜、怒、哀、乐传神地表达出来,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
  众所周知,诗歌是最适宜朗诵的文学体裁。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首诗的好坏能不能评出分数来呢?许多人问过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解答的,也应该解答。以前苏东坡曾经解答过这个问题,据宋代周密《齐东野话》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语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三分诗七分读耳’。可见,朗诵对于表现一首诗的主旨,意境是非常重要的。[2]基于此,朗诵时要特别注意诗歌所具备的内在意蕴,即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诗贵乎情”,诗歌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在其历史的衍变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本质特征-“抒情”。《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晋代陆机《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当代诗歌理论家谢冕认为:“诗的本质在于抒情”。[3]因此,诗歌是诗人透过生活表层,抓住事物本质,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以自己的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而成的艺术结晶,它比其他文体在情感表达方面更加集中、更加浓缩、更加鲜明。那么,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它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诗自古以来就是要放声吟诵的,古代文人儒者要“诵诗三百,歌诗三百”。今人有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要赋予诗歌以声音,“以情运气,以气托声”,[4]把声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诗作者所提供的思想内容,张扬诗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再现诗歌的“文气”。
然而,要用声音传达出诗歌那种独特的意境和和蕴味,各种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仅从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这四种语音技巧着手论述他们在诗歌“文气”解构上的运用。

一、重音与诗歌“文气”解构
  所谓重音,就是表演者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和突出的音节(词语和词组)。[5]它是诗歌朗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恰当的运用重音,能准确地表达具体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突出地表达作品的主题。而重音的确定是在仔细钻研、准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把握住全篇的中心,根据每词、每句、每段在表义上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逐一确定每一语句应该着意强调和突出的音节(词语或词组)。如果按照语法结构来判断,重音词语的位置一般是: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也常常重读。一般来说,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三种,如能准确地把握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线索,使三种重音配合得适当匀称,能够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再现诗歌的“文气”。而具体到某一重音该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表达重音的方式常用的有加强音量、夸大调值、拖长音节、一字一顿、重音轻读等等。
(一)、加强音量,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中的“但”是语义重音。这一转折把诗句的一、二句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虽然知道人死了什么事情都不要操心了,但是他还是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大业。“但”字后紧跟着的“悲”字是感情重音,里面包含着诗人的四种情感:①对南宋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下的悲痛。②对南宋统治者不思保国的悲愤。③对自己年迈[8]体衰,不能再披戎装,奋勇杀敌的悲伤。④对中原遗民四处流亡,苟且偷生的悲悯。这四种悲交织在一起,再现出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伤之情。诗句的最后一句,“无忘”应读重音。“无”为语法重音,“忘”为感情重音。一般情况下,感情重音、语义重音、语法重音的轻重情况如下:感情重音>语义重音>语法重音。因此,朗诵这首诗时,从语音技巧方面看,必须仅仅把握住这两个词的重音,适当加强音量,才能使全诗中作者那种渴望祖国统一、至死不渝的强烈爱国精神得到再现。

(二)夸大调值
  把要强调的字词调值读得夸张一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更好的渲染情感。如:《啊,焦书记》中的开头一段
历史曾经这样忠告人们:
谁若骑在人民头上,人民会将他重重地摔倒。
谁给人民当牛马,人民会传颂他世世代代。
其中“谁”、“摔倒”、“世世代代”这几个词夸大了调值,渲染了一种高亢、庄严的基调。朗诵时,把这种基调与诗中情感联系起来,再现这首惊天地、泣鬼神、感万物、震乾坤的壮丽赞歌!
 
(三)拖长音节
  诗歌朗诵中,拖长重音音节,其意在渲染内在情绪,表达深挚的情意。同时,有利于加深听众的印象,借助想象,启动共鸣。如:
交警之歌---是春雨中肩旁步话机里的絮语
交警之歌---是夏日中被汗水浸透的橄榄绿
交警之歌---是秋风里交通岗台上的飒爽英姿
交警之歌---是冬雪上那行行复行行的足迹
  四个“交警之歌”,拖长音节,把对交警由衷地敬佩和赞赏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声与情有机结合,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四)一字一顿
  一字一顿就是在强调的字词前后作必要的顿歇。这种情况往往应用于朗诵深沉感人或者有号召力的诗歌。比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呀,你在哪、理?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首诗歌中,通过对“想念你”,“好总理”作适当的顿歇,再现人民呼唤总理的动人场景,使朗诵者和听众都能从中深入地感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大的人格力量,感受这种力量赖以生存的无比博大、浩瀚深广的群众基础。假如没有这种语音技巧的运用,本诗的“文气”不能得到完整地解构。

(五)重音轻读
  这是一种特殊现象。把要强调的字词减少音量,加重气息,这种方式常用来表达轻柔深挚的细腻感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开头一段: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段: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中的“轻轻的”,“悄悄的”是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的结合点,本应该重读,但全诗表现出的离愁别绪含蓄委婉,意境优美,因此读的时候要做到重音轻读。体现出诗人当时那种不肯破坏康河宁静、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朗诵者要用稍低沉、略压抑但不失轻灵的声音再渗入静静离别的情思,带领听众进入一种幽静的依依惜别氛围。从而有利于解构该诗的“文气”。
 此外,还可采用停顿重读,语调抑扬与节奏变化,运用特殊技巧(如气音、喷口、抽气、托气、笑语、颤音、模拟)来强调重音,突出情感。
  二、停顿与诗歌“文气”解构
  停顿就是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在说话的时候,停顿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内容表达的需要。朗诵诗歌时,停顿更是不可或缺的。适当的停顿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的传情达意,解构“文气”。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评价:“恰如其分的停顿经常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语言本身难以达到的。”[6]因此,朗诵时要特别把握好停顿,做到“声静心不静,音断气不断”。[7]即声音虽然停止了,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不能停顿。“声断意连”使情感在气势的支持下,填补声音的空白,增强作品的内涵。从而声情并茂、透彻淋漓地把原作品呈现出来。
  停顿一般分为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逻辑停顿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言结构来停顿,停顿要合理、自然。另一种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语意,增强表达效果所作的停顿。真正能体现出诗歌“文气”的还属逻辑停顿的第二种和感情停顿的运用。逻辑停顿的第一种只是基础,一定要做到准确。比如说一般的主谓间、动宾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以及某些关键性词语处都需要停顿。感情停顿使语言感情饱满,生命力强。可以说,没有逻辑停顿的语言是文理不通的;没有感情停顿的语言是无生命的。逻辑停顿与感情停顿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共同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停顿在诗歌“文气”解构上的运用。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采用了“二二一二”和“二二三”两种停顿格式。我们都知道,七言古体诗一般格式为“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但是这首诗的后面两句运用了“二二三”的格式,并没有破坏诗意。“何处有”、“杏花村”这种三字尾结合的非常紧密,停顿上则不可机械处理。一个“何出有”连读体现了问者急切寻找酒家的心情。而“杏花村”本身就是完整的表意单位。因此,这首诗中两种格式的结合,朗诵时能更好的再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李瑛《一月的哀思》[8]
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
任∕黄昏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等待着∕等待着
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
碾过∕我们的∕心
等待着∕等待着
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尊敬,献给你

  这首诗采用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的方式,充分抒发了北京人民与周总理诀别时的沉重心情。开头“任”字一顿,把作者当时那种伤痛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什么都可以不顾,只要求再见总理一次。后面的“等待着”采用声断意连的“渐弱渐止”的停顿,[9]使句子的末尾音势逐渐减弱,最后,声音虽然停止了,可听众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万千群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景。朗诵时,如能准确运用停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三、节奏与诗歌“文气”解构
  什么是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它在声音表达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并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原作品的基调相一致。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它可以使朗诵灵活跳荡,呈现出不同的韵致。节奏主要表现语速的快与慢,在语音上表现为语流的时速。人们对节奏是敏感的,多种多样的节奏在艺术中反映为节奏美。特别是朗诵时,这种节奏可使人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而诗歌正因为有了节奏,才让它变得更加璀璨夺目。歌德说:“我们重视节奏和声韵,诗之所以成为诗就靠着他们。”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10]因此,作为朗诵者,要朗诵好一首诗,解构诗歌的“文气”,应了解节奏的意义,把握节奏的类型。节奏的类型可分为六种:一是轻快活跃的节奏,多用于表现欢快、激动、诙谐、幽默的感情。二是缓慢沉稳的节奏,往往表现哀伤、沉痛、肃穆、怀念的感情。三是稍慢宽广坚实的节奏,常表现庄严、豪迈、赞颂的情感。四是舒缓节奏,用来表达较抒情和恬静的场面。五是平稳均匀的节奏,多用来表现优美、亲切的感情。六是强疾节奏,一般表现为激动的心情或者紧张急迫的情景。
  了解了节奏的类型,而在诗歌朗诵中选用哪种节奏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有的朗诵者只凭自己对某首诗的表面理解,遇到激动处就扯起嗓门喊;或者过于悲伤,没有遵照诗人的情感,完全转换成了自己的感受。有的没有把握节奏的快慢强弱,朗诵时越来越快,越来越强。这些都会影响诗歌“文气”的再现。节奏过快过强,朗诵者疲劳,听众乏味;节奏过慢,听上去很做作;只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以声传情,才能得到美的享受。由此,确定节奏要以作品的内容、情感、形式、结构等等来作为依据。其诗歌“文气”解构中节奏的运用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躁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整首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其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这一主题,大体上决定了它的节奏—舒缓。朗诵时要求做到语速缓慢,声音放轻。那么,具体到诗的各节,又渗透着节奏的转换。第一节,诗人告别,此时心里非常忧伤,节奏应为舒缓的;第二节一转一直到第五节都在欣赏康河的美丽,心情愉悦,因此节奏由舒缓变成轻快;而第五节与第六节的转换幅度很大,情绪从长篙放歌遐想的兴奋喜悦变为面对现实的默默感伤,节奏上180·转弯由高昂活跃的转为轻低缓慢。最后一节又回到了舒缓节奏,但比第一节程度轻,体现诗人最后告别的心境。
这首诗以舒缓节奏为主导,通过其他类型节奏的辅助,把全诗的“文气”再现出来。如果没有各种节奏的综合运用甚至使用不当,将有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以体现出欣赏康河美景中所渗透的静静离别、依依难舍的情思。
又比如《沪杭车中》[11]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只橹声,
一林松,一丝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影,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这首诗在朗诵时要采用轻快的节奏,短促有力。尤其是其中的“匆匆匆”,“催催催”几个字。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解构全诗的“文气”,将作者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心中的情绪清晰的表达出来。

四、语调与诗歌“文气”解构
  语调又叫语气,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加强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声音形式。它是贯穿整个句子的一种音高变化,是整个句子的升降起落线。它包括平调、升调、曲调和降调四种不同的调式。语调是情感的产物,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传情达意是否准确。因此,朗诵诗歌时,朗诵者如要准确的再现诗歌的“文气”,一定要控制好语调,通过理解作品真正与作者达到心灵沟通,做到朗诵者与作者合一,进而把产生的相应情感表现在语调上,或赞扬或贬斥,或激昂或沉重。
比如《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
地下的烈火 →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朗诵这首诗时,朗诵者要充分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一、二句用平调,有利于把意思说的清楚、完整,表达作者对敌人冷眼相看,讽刺的态度。第三、四句用曲调,先降后升。把“高叫”这个词语加强、拖长,渲染话语的感情色彩,增强感染力,表达厌恶、嘲讽的情感。五六句采用平调,显示作者坚决的态度。第七句用曲调,先降后升,再现作者当时对敌人的蔑视、愤慨和反击情绪。八九句用平调,十十一句用升调,这四句连在一起,语速加快,情绪亢奋,感情激动。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出作者那种毫不犹豫、果敢、坚毅和充满自信的可贵品质。朗诵时,一层层分析,处理好语调,再结合其他表达技巧,达到声与情的最佳结合,从而解构该诗的“文气”。
再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慢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中,一、七、八句用平调,叙述一种事实。第二句用降调,表现出感情的强烈,心情由沉重变为松弛。三四五六全为升调,从这开始掀起了感情的高潮。整首诗的节奏是明快的,语调基本为平、升调。诗人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喜讯,激动的泪撒如雨,想到自己马上可以回到故乡,那种欣喜之情无可言喻。于是,眼前仿佛出现了自己携妻带女,一路奔回故乡的情景。把握好全诗的语调,其“文气”也得以再现。

五、小结
  以上是从重音、停顿、节奏、语调这四个方面分别论述每一种语音技巧在诗歌“文气”解构中的运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诚然,这四种语音技巧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朗诵诗歌时,要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思想传达给听者,不仅要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传达内容和感情时恰当地利用重音、停顿、节奏、语调这四种语音技巧。或单独使用;或二者结合;或四种综合。当然,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决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切合作品。停顿不可乱停;不用重读的地方不要人为添加;节奏上不能与全诗的基调背道而驰;而语调方面千万不可因个人情绪波动;特别是具体运用过程中要灵活,有原则,不要因为突出自己的朗诵功底而面面俱到地体现这四个方面。比如《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朗诵这首诗,解构诗歌的“文气”,除了要深刻理解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语音技巧上则重点掌握停顿和重音。首先,语言结构停顿要准确,包括主谓间停顿(如:你∕有你铜枝铁干)动宾间停顿(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如:像沉重的∕叹息)以及表转折处需停顿(如:但∕没有人)等等。只有语言结构停顿准确无误,才能为感情停顿打好基础。其次要读准重音,把重音与停顿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诗中作者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是男女双方各自独立的、完全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在第一层中:我如果爱你………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读的深沉、刚劲,尤其要强调重音“绝不”,这是一种对传统爱情斩钉截铁的否定。后面的两个“也不止”以及“泉源”、“险峰”、“高度”、“威仪”、“日光”、“春雨”都要重读,暗示出对有虚荣心的陈旧爱情观的坚决摈弃。而“不,这些都还不够”中“不”字适当采用喷口。强有力的喷出“不”字不仅能突出重音,更能体现态度的坚决。
  在第二层中重读“必须”、“但”、“却”、“也”、“又”,尤其是一个“但”字一转,排斥了第三者,把那种尊重、理解融入到木棉和橡树的两人世界中,更显示出诗人的大胆追求。“铜枝铁干”、“刀”、“剑”、“戟”、“叹息”、“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这些意象要重读。并且注意:“像刀,像剑,也像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几句话朗诵节奏要放快,采用升调,柔中带刚,富有穿透力。
  在最后几句话中的“这”是对新型爱情观的概括,分量相当重,要读的短促有力,这样才能显示出诗人对新型爱情观的肯定和追求。因此,整首诗主要表现在重音和停顿的处理上,朗诵时要调配得当,以声传情,再现本诗的“文气”。
  总之,诗歌的“文气”是抽象的概念,它也会因为各种技巧的不同运用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文气”与音乐作比。他认为同样品质的音乐,不同的演唱者会产生“引气不齐”而“巧拙有素”的现象。因此,朗诵诗歌时,要全面解构“文气”,一定要朗诵者根据自己的正确理解,合理的运用各种技巧。老舍说得好,要全面利用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不忘了语言的简练、明确、生动;也不忘了语言的节奏、声音等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朗诵真正进入诗人的审美世界中,去领略那艺术的无限风光。

谈诗歌朗诵艺术

作者:洛夫

编辑 山间溪流

  苏东坡评王维的一幅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的画,画中有诗」,后人把这句话演译为「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就诗而言,这说明了诗的两项重要的构成因素:一是诉诸视觉的画(意象),一是诉诸听觉的声(音韵、节奏),一首好的诗,这二者缺一不可。

  但自从五四白话诗运动之后,中国古典诗中的格律被扬弃了,新诗变成了不讲究韵律的自由体,既不讲平仄,也没有了脚韵,故今天论新诗或现代诗的通常谈得最多,谈得最透彻的是由文字组合的意象,却很少涉及诗的声音部份。

  新诗主张求新求变,它放弃了不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格律,可说是一大进步。新诗发展的初期,仍有人主张押韵,但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诗,诗人以为押韵反而成了不必要的累赘。然而,新诗的语言是一种生活语言,走口语化的路子,却也不允许过于啰嗦拖沓而成为粗俗的口水诗。我认为一首好的新诗,它的语言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但也不妨配搭一些文雅的书面语言,这样可以使一首诗显得更为简洁有力,典雅大方。

  当代诗人多认为诗是诗,歌是歌,而主张诗歌分家,但由于习惯使然,今天仍有人称为「诗歌」。分离固然是时代的趋势,但诗的音乐美,诗的一种内在节奏,始终是诗与其它文学形式不同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诗自有它由文字节拍构成的韵律,这种韵律可以与人心理上预期的节拍相吻合,因而生出一种和谐的感受。新诗虽不讲究押韵,更不重视什么双声迭韵,五音清浊,四声调配,韵脚疏密等等。但依然可以透过朗诵的方式把诗的内在节奏表现出来,使文字变成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悦耳的音乐,而挑起听众的情绪,唤起美感。

  我年轻时,特别侧重诗的意象的经营与塑造,而忽视诗中节奏的调配,所以不认为通过朗诵可以使诗的艺术性产生变化,或有所增值,可是近年来欣赏了在济南、福州、上海等地为我的诗举办的几场专业性,高水平的朗诵演出后,我开始觉悟到,其实朗诵是使一首诗透过语声再创造的过程而变成了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这种可能已得到了证实。

  诗歌的朗诵,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当作一种宣传工具,如当年抗战时期,为了激励民心,鼓舞士气的诗歌朗诵,或在六、七十年代为了迁就「工农兵」这种特殊对象,以达成政治效应的诗歌朗诵。这类朗诵主要在煽动情绪,制造宣传效果,这种诗的语言通常都很浅白粗俗,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另一类则是一般的,具有充份审美条件的抒情诗的朗诵,这种诗既有可以看得见的意象,也赋有内在的,多变化的节奏,这两项因素的结合便形成了诗歌美学上「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达致高度的和谐效果。唯有朗诵这类的诗,才能称之为朗诵艺术。

  对诗歌朗诵艺术化的追求,必须通过「理解」与「创造」两个过程,朗诵者不但对朗诵作品的内涵有一个概要的理解,对这个作品的情感和节奏要能掌握得洽到好处。朗诵时不可把原诗中没有的激情强加进去,致使一首美好的抒情诗变成一首高亢激昂,听起来起鸡皮疙瘩的滥情诗。我认为好的朗诵应使原诗的情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有时难免稍作夸张,但不失度,透过语音的诠释,原诗也许少了点什么,但也可能增添一些新意,这就是诗歌朗诵艺术,是另外一种新艺术形式的创造。

朗诵艺术基本知识

编辑 山间溪流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语言表达技巧

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定义: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朗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一)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那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不温不火。
(二)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三)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四)现身说法: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内在语
定义:是指那些在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
内在语的两大功能: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内在语的六种基本类型:发语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提示性内在语、回味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

对象感
定义: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
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停连重音
一、停连定义:顾名思义,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的传神达意。在朗读中,语言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语句之间,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时间有长短,都属于停顿范畴;有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不休止、不停顿的地方,就是连接。
(二)重音定义:一篇稿件有许多表达独立意思蕴涵一定情感的语句组成,对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朗读时,要着重强调,以便突出的明晰的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我们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
语气
语气是朗读表达技巧之一。它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有两方面构成:(1)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2)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
具体的思想感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语气的思想感情(2)语气的分量;这是语气的灵魂。
语气的声音形式可以说是语气的躯体,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将通过恰当的声音形式体现出来。

节奏
节奏是朗诵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表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把握节奏,首先要引发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重要的是把握有声语言的变化,这变化不同于停连、重音,也不同于语气,要着眼于“回环往复”。
运用节奏技巧,掌握的几种方法:
(1)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2)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3)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4)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朗诵技巧>>
一、朗诵的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朗诵中的换气
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气息的控制
1、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边听边读边体会。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声音的魅力
1、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朗诵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应该为自己而读。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练习远近距离感。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eninunvnangengingong
6、平翘舌音一定要读准:zhichishirizcs

朗读的基本要求
作者:肖晖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诗歌朗诵艺术 诗歌朗诵大全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来源:中国语言文字网)

普通话的吐字归音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以下以“电”字为例,音节结构如下: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归音——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iun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发声训练
 关于培训师在讲课的时候,声音到底该如何?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如果一个好的培训师,发音不够清晰、准确,语音语调不很恰当,甚至带有地方口音,讲课、听课的效果势必会有影响,可大可小。更何况用嗓不科学,容易造成声音嘶哑、喉咙红肿,甚至声带病变,都是对自己不好。
  系统科学地提高发声能力(气息和共鸣控制、吐字归音及正确用声),是每个培训师应该了解、最好能够掌握的。另一方面,关于普通话,我想说的是:虽然在一些地方也会用到方言讲课,比如广东地区就有用粤语讲授的课程,但是普通话作为中国人的标准用语,培训师还是有必要也对普通话进行正音训练。
  我其实也没有经过什么正规训练,不过陆陆续续感受过一些方法。本文中提到的内容,不是万金油,需要综合每个人的情况,侧重点不同,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吧。不过有一点,如民族唱法或者美声唱法那样的发声训练是非常科学而且有效的,但是必须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否则适得其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637.html

更多阅读

略论艾青诗歌创作三个阶段的思想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朗诵

艾青是继郭沫若、戴望舒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大胆借鉴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尖锐的现实性、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个人意味。但同其他诗人一样,艾青的

声明:《诗歌朗诵艺术 诗歌朗诵大全》为网友绝對不後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