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与人口统计改革研究 人口统计

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与人口统计改革研究

高玉亭

一、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的重要性及意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利用前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本次普查数据进行人口投入产出开发应用,收集前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本次普查数据进行编表,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中国过去没有进行过人口投入产出编表,研究。这次编表是根据列昂惕夫发明的投入产出法来进行的。中国没有进行过人口投入产出研究。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应用时,课题组决定向国家社科办申报研究《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研制与应用》,得到社科办的支持和立项。

投入产出法研究人口问题,是投入产出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新领域,首先研究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斯通(RichardStohe)。斯通在获奖讲演的“社会账目”中,特别把人口账目作为一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讲演,他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用“T”形账户,举了个数字例子,建立了状态(ⅰ),年龄组0—15岁不在校、状态(ⅱ),年龄组0—15岁在校、状态(ⅲ),年龄组16+岁在校、状态(ⅳ),年龄组16+岁不在校以及外部世等高度综合、概括的账户。斯通并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人口问题,并在第四届国际投入产出技术会议上作了“人口投入产出的报告”。在第四届国际投入产出技术会议之后,在理论上并没有认真研究,更没有进行实证分析,应用于实践。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理论、方法上进行了探索研究,但也没有实际编制中国的人口投入产出表,更没有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编制全国人口投入产出表。课题组组长云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学院教授杨泽祥教授,在云南首先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编制了“云南人口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相应的“云南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并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功。本次研制《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与应用》,这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由课题组组长云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学院教授杨泽祥老师主持。2000年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编制的“云南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填补了我国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人口问题的空白。杨泽祥老师主持的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在中国人口理论研究上的新创新,改变了人们的人口研究理念,从而充实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揭示人口投入与产出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特别是间接关系,目前,在国际上除投入产出法揭示人口投入与产出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外还没有其他的计量模型能测算。特别是间接关系的影响测算是十分重要的,正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一样,由于测算出的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大,有的甚至于大几十倍,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的理念。在云南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研制成功以后,研究成果已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就在理论研究领域充实了人口学理论。至于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人口学意义还有待于人口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中可以直接计算出人口转移矩阵,由于它具有动态性、随机性,又为用马尔可夫链研究人口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口方法论上的创新。由于人口问题本身是动态的、系统整体的,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完全有别于静态模型,也完全有别于目前最为流行的面板模型,它是存量—流量模型,它虽然不是完全的动态模型,但它具有动态性,也具有随机性,这就较客观地真实地揭示人口发展的统计规律性。因此,它是研究人口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三是在人口定量、定性分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正因为人口投入产出模型是存量—流量模型,它将把前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有机联系起来,这次编制“六普”和“四—五—六”普人口投入产出表,这样就把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时间序列数据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联系起来,融于人口投入产出表中;以此计算出人口投入产出系数,其中常用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流入与流出等传统的人口参数;计算出人口结构系数以及各种人口乘数等。特别与其它计量模型不同的特点是它可以计算出人口转移系数,从而揭示的不同年份(不同普查数次)之间从一类人口转移为另一类人口的比例系数,它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可以作为诸如马尔可夫链等方法的多种人口研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人口投入产出模型。还可以作为人口的多种模拟试验以及人口预测等。当然,人口投入产出模型所得的结果应该按“定性、定量、定性”的程序,再作定性分析研究,以便得出正确结论。

四是对今后人口统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次《云南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发现现行人口统计中的一些方法上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人口统计制度的改革。由于这种方法从整体出发,是以“一元整体论”的观点研究人口问题的新方法,必然与常规的、传统的统计方法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必然会提出人口统计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指标等。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将人口投入产出表简化,即可编制人口平衡表、劳动平衡表,这两张表都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编制人口投入产出表简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表的编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总之,人口投入产出模型是对人口系统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的理想工具,它在联系人口存量和流量信息方面具有续编的人口统计方法以及其它计量模型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研制不仅为开发应用人口普查数据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也为研究人口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正如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司长张为民高级统计师对《云南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研制及应用》课题鉴定意见中指出的那样:“本课题的研究,是利用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和人口发展平衡方程,研究人口问题以及人口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一次尝试;是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理论、方法、实践上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本课题拓展了人口普查和人口统计资料分析研究方法论,是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的成功范例。”(张为民2003年)

中国人口投入产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在。

人口投入产出表既不同于如国民经济投入产出静态表,也有别于完全动态的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流量—存量表”,人口投入产出表是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依据三大平衡关系式:

一是,存量与流量的平衡关系:

人口期初存量 + 本期流量 =本期末存量(1)

二是,依据投入产出法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关系:

中间投入 + 最初投入 =总投入(2)

中间产出 + 最终产出 =总产出(3)

三是,人口投入产出表中反映人口平衡关系:

本期初人口–本期死亡人口–本期流出人口

+ 本期出生人口 + 本期流入人口 = 本期末人口(4)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技术路线是:编表—建模—应用。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搜集资料:这次编制的中国人口投入产出表主要搜集了我国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9及2011年人口数据;其次是中国第一次至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另外是中国五年一次的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第四是中国每年一次的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第五是中国有关人口的其他调查,如生育率调查、流动人口调查、老年人口调查等数据。

整理资料:搜集资料以后按编制人口投入产出表组别划分原则,这次按年龄别划分为15组,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按地区、民族、职业等分组。编制中国《中国人口投入产出表》、首先是建立模模型,主要目的是为开发应用人口普查资料,充分体现人口资料的静态与人口动态的统一,编制中国“六普”人口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四—五—六”普人口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如下;

“六普”人

单位: 万人

产出

中间产 出

最 终 产 出

2010

2011

死 亡

流 出

投入

12… 15

12… 15

2009

1

15

2010

1

15

最 初

投 入

出 生

流 入

总 投 入


“四—五—六”普人

单位: 万人

产出

中间产 出

最 终 产 出

五 普

六 普

死 亡

流 出

投入

12… 15

12… 15

1

15

1

15

最 初

投 入

出 生

流 入

总 投 入

二、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中发现的统计问题

通过中国人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过程,发现了目前人口统计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公安户籍人口与年末总人口和普查人口还存在偏差。公安户籍人口与年末总人口和普查人口不相等,公安人口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家统计局批准的报表制度,但是,公安部人口统计报表得到的年末总人口与国家统计局的年末总人口数据长期存在偏差,与普查总人口存在的差距更为突出。各省、市、县的公安户籍人口与普查人口都还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不大,影响还比较小,如果存在偏差大,则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公安户籍人口是实实在在的人口,而各级统计部门的年末总人口则是逐级上报的汇总人口和抽样推算的人口,当然公安户籍人口也存在统计误差,但误差比较小。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是按所在地户口统计的人口,人口出生在当地公安派出所落户,人口死亡仍然在当地公安派出所销户,人口迁移在当地公安派出所转户,而统计部门每年的出生、死亡、迁移户口是根据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得到的。其他指标是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总人口与公安户籍人口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国家计划编制和决策,同时也影响到人口投入产出表编制的质量。二是前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都不一致,而编制前五次人口投入产出表需要统计口径都一致的指标数据,由于没有口径统一的指标数据,编制前五次人口投入产出表就必须进行推算,而推算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人口投入产出表。第一次普查就五个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的关系。第二次普查时增加了文化程度和职业。第三次人口普查也是我国真正进行的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现代人口普查的概念和定义。那次人口普查也是中国第一次采用计算机进行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第四次人口普查是1990年进行的。1982年普查之后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明确规定以后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从1990年开始,逢“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在1982年和1990年两次普查中,增加了不少普查项目,而且都是与国际上可以进行比较的项目。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对普查数据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普查组织的方式,包括普查人员的选调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次普查第一次采用了长短表的方式,对90%的普查对象进行短表调查,共17个项目,另外10%的人口采用长表,调查了将近50个项目。2010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对象增加了对流动人口、在华外籍人员和港澳台胞的调查,调查的项目和内容也进一步扩大。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指标口径内容都不统一。三是流入流出人口的缺乏。在统计部门的报表中没有统计流入流出人口,而公安户籍人口统计中又没有完整的迁移人口统计,中国每年流入流出人口到底有多少,没有完整统计。从普查数据中可以得到200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26094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3991万人,流动人口为22103万人,这个流动人口是指国内流动人口,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流入人口逐年增加,通过海关可以知道流入流出人口总量,而普查不能够得到流入流出人口总量。而且海关流入流出人口总量中还存在重复统计的内容,不能够得到准确的流入流出人口总量。流入流出人口总量的统计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口结构、人口就业、养老等内容。如何制定流入流出人口总量的统计值得认真研究解决。四是流入流出人口统计中的人户分离人口的划分还不科学。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辖区范围是指市辖区,而市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大的市辖区范围达到几百公里,小的市辖区范围达到几十公里,从距离上划分难以得到准确数据,而且这种划分以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互相矛盾,人户分离的人口应该进一步研究解决。五是国际间流入流出人口的统计还应该加强。从中国流出的人口要通过公安户籍统计才能得到,普查资料没有中国流出的人口数据。对人口流动的统计首先是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这是可检索到的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杨云彦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论文中阐述;“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但是,从研究的论文中还没有发现对国际间流入流出人口的研究论文。公安户籍统计中有各种原因迁移的人口,分为;务工经商、婚姻、学习培训、工作调动、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分配录用、退休退职和其他,改革开放以来,出国务工经商、婚姻、学习培训、工作调动、随迁家属、投亲靠友的人逐年增长、但是统计还缺乏国际间流入流出人口。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居民2010年出境旅游人数为5739万人,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为2612.69万人。公安部门统计和海关部门统计都没有公布国际间流入流出人口。

三、中国人口统计制度的改革

人口统计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它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也关系到人类的自我生存、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兴旺。因此,国家把人口统计调查列为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内容之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人口统计制度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亟待改革和完善。对此,从总体上看,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人口统计基础,加强部门统计,特别是公安部门的人口统计,适当增设、调整部分统计指标。公安系统从下到上的户籍管理网络是比较健全的,特别是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后,从户籍管理网络取得人口统计资料能够达到正确、及时、全面和方便的要求。要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出生是否及时落户,当年死亡人口是否及时注销、迁入户口是否及时载入户口簿等情况进行检查,“公安”与“计生”两家的数据户籍要及时进行核对,以消除或缩小人口统计上的误差。另一方面在今后人口普查中应该适当增加部分调查指标。并采取以下措施;

1、在人口统计调查方式上,要克服全面调查的弊端,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当前,全面调查在收集人口信息工作中还是一种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面调查的长处在于各级统计人员熟悉、好布置、好操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体的不断涌现,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工、统不全、统不准、易受人为干扰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人口变动、人口抽样调查;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减少对全面调查的依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统计调查的实际,广泛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做到能用抽样调查的,坚决不用全面调查;能用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的,坚决不用抽样调查。人口统计应该采取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科学的统计调查方式。

  2.在人口统计资料的采集方式上,要克服对纸介质报表的过分依赖,大力推广网上直报。当前,纸介质报表仍是统计调查单位上报统计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统计局这几年在不断加大网络上报统计资料的专业范围和报表种类,网上直报统计资料的优点在于:一是方便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二是统计部门可以减少报表二次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提高数据质量,通过直报,减少报表流转的中间环节,相应减少再生性的差错。可以预见,通过网络上报统计报表将是统计资料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谁主动,就将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将进一步更好发挥统计功能,将进一步促进统计工作的大发展。现在全国在推进这项工作,人口统计力度很大,开发了网上直报系统,基本实现上网直报。目前网上直报的使用力度还不大,还需我们大力推广。要将人口统计重点扩大到全社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城镇户籍人口的网络和乡镇级人口统计数据的网络上报。

  3.在人口统计资料来源上,应该广泛使用部门统计资料。在我国的政府统计架构中,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是政府统计数据的重要来源,按统计法规定,也同样具有法定性。在人口统计中,要使用公安、海关、计划生育、旅游多部门的统计报表数据。随着人口调查方法的不断推进,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部门统计资料为补充的人口统计方法应该不断增加,尤其是面对流动人口和出入境人口统计,仅依靠统计部门的力量直接开展调查已困难重重,难以完成各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使用部门统计资料,才能准确统计人口发展情况。对此,我们要抛弃统计部门包打天下,自己直接调查的笨做法,充分认识到部门统计资料也是对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要相信部门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人口统计核算中,部门统计有的,统计部门就直接使用,不另调查。在工作中,统计部门要以《统计法》为准则,着重从统计标准、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调查范围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部门统计规范有序,要与部门统计建立统计资料共享机制,杜绝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4.在人口统计调查范围上,要克服重普查数据的倾向,树立抽样调查和部门调查的统计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人口统计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大,这必将要求统计部门在做好人口统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做好流动人口的统计,而出入境统计这一块恰恰是当前统计部门短缺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建立反映人口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全方位反映人口的发展情况。当前要扩大人口统计调查范围和完善调查方法,增加城乡居民人口调查样本点,全面做好人口统计工作。

  5.在人口统计调查管理模式上,要克服按隶属关系划分的统计方法,积极探索在地统计的模式,全面准确反映地区人口概貌。在地区的人口统计调查中,沿袭计划经济年代以调查隶属关系划界的统计调查模式不能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变化。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延伸与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对部分调查部门的划界的人口调查存在漏统现象,其最大弊端是难以全面统计人口发展情况,统计部门也整日忙于报表工作,难以抽出人力和时间从事统计管理、数据质量监控、统计法制工作、统计分析报告等工作。为更好统计各级人口发展情况,需要在不同城市人口统计中进行以户籍统计为核心的试点,获得成功后进行推广。对此,我们要借鉴成功经验,在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小组,加快启动以户籍统计为核心的试点工作,全面准确提供人口发展数据。

  6.在人口统计数据质量上,要克服片面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人口统计数据质量也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开展统计调查的立足点和归宿。在工作中,应该从数量平衡、逻辑关系、户籍管理上来把握人口统计数据质量,而对于统计对象是否齐全、统计过程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匹配、数据的时效性等方面应该对数据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在人口统计工作中,要树立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意识,按照事前抓基础、事中抓审核、事后抓评估、兼顾时效性的办法全面抓好人口数据质量。

7.在人口统计服务上,要克服统计部门单一的人口统计服务模式,要以有关部门形成综合服务的格局。向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人口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统计工作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保障的主要途径。在人口统计服务中,应该是竭尽全力形成公安、海关、计划生育等部门统计综合服务的格局。针对人口统计仍存在的问题:一是统计服务的载体的集合度不高。国家统计年鉴和各级统计年鉴是平常提供数据资料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设计大小不一,人口信息量少,集合度不高。二是人口统计信息容量不大,深度加工信息少。三是传统人口数据信息居多,信息的关联度低,反映现在需求的人口信息少。针对这些问题,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树立人口综合服务的观念,可着重从改革服务载体入手,逐步引向深入。如将统计服务载体进一步扩大,增加信息量,并在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反映人口情况;及时公布重要人口统计信息。

8.加快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上,全面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实现人口统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统计信息化建设从1998年建起局域网,1999年开通内外网,到2005年11月开通广域网,国家、省、市、县四级统计部门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从1998年到现在,各级统计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单机到成网。在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与同时代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比,在原有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进步不多,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还需要全面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水平。

  9.加强人口统计法制建设,不断提高统计的法制化水平。统计法制工作是我们开展统计工作的保证,在统计法制工作建设中,要克服畏难的思想,应该加强人口法制工作,打击漏报瞒报现象,依法行使统计法的手段,开展综合性执法检查,对统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对此,要通过解放思想,继续全面推进法制工作一把手工程,明确法制工作的重要作用,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全面推进人口统计法制工作,重点要为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要经常性开展统计执法,树立统计法制的权威。

参考资料;

1、《中国信息报》全国普查登记总人口为133972万人

2、《中国信息报》我国流动人口过去10年增增加近亿人

3、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4、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

5、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

6、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

7、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

8、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428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九段线模糊的界限与明确的势力范围 智库令界限变得模糊

从2014年开始,美国对于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一直充满非议,非要让中国对它有个说法。无论是政要飞赴北京,还是军机飞赴南海诸岛紧逼围堵,目的终究只有一个:让中国就九段线的定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但对北京来说,这条界线将会继续维持当

东风精铸 东风精铸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的分析与改进

     前言:顾客满意度(CSD)是测量顾客满意水平的量化指标。就实质而言,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满意状况的测评指标,反映的是顾客满意水平。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测评模型和测评标准;同一行业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测评内容。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3d模型太大怎么优化 谈虚拟校园模型的创建与优化技术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愈来愈广泛,各大高校虚拟校园也纷纷建设起来。其中校园场景的实现是虚拟校园系统的核心部分,而场景模型的创建与优化成为关键环节之一。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模型的创建方法与优化技巧。以

声明:《中国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与人口统计改革研究 人口统计》为网友甜美纯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