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故宫档案三 故宫灵异事件绝密档案

八国联军为什么没有火烧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导游词(带客人至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处)说:古人把陈设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学不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备不虞。清代时,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质量分类三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缸。然而这些鎏金铜缸没有逃脱侵略者刺刀刮体的厄运。侵略者是谁?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占紫禁城。军官们烧、杀、抢、掠,从宫中及颐和园等处动掠夺的文物在各侵略国使馆区堆积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伦敦、巴黎、纽约博物馆攫为已有。这一切包括眼前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日伪统治时期,大缸被拉出宫门,装上日本侵略军的卡车,用去制作子弹,再反过来屠杀我国人民。我国中小学《历史课本》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后,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下令侵略军公开抢劫三天。瓦德西在给德国皇帝报告称:“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三海、皇史城、颐和园等。天坛损失祭器1148件,社稷坛损失祭器168件,嵩祝寺丢失镀金佛3000余尊、铜佛50余尊、磁佛13尊、磁瓶12对、镀金器物40件、银器7件、铜器4300余件、锡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锦缎绣品1400余件、竹木器110余堂份、墨刻珍品1600余轴、乐器100余件。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国军队占为营房,疯狂洗劫。銮驾库丢失辇乘21乘、銮驾1373件、车轿12件、玉宝2件、皇妃仪杖282件、皇嫔彩杖84件、新旧云盘伞各1件、锦缎旗面133件、象牙9只、象鞍2盘、战鼓2面、更钟2架、静鞭2件以及随什物若干。翰林院丢失数万册经史典籍,《永乐大典》又失去307册,钱法堂的数万串新铸铜钱、太常寺的金钢祭器、光禄寺的金银餐具,均被洗劫一空。日军从户部银库抢走300万两银子和无数绫罗锦缎,从内务府抢走32万石仓米和全部银两。仅各处库款所失约计银6000万两,其它典章文物、国宝奇珍的价值难以估算。笔者发现,在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后清点的90多万件文物中,并没有八国联军在故宫抢劫珍宝的详细记录。就是在上面的清单中,也没列出紫禁城丢失文物。既然说紫禁城文物被抢掠一空,那么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紫禁城后,首先应该做的事是恢复紫禁城旧貌,应该要有清理丢失珍宝的记录啊,要不慈禧太后养那么多大臣都是吃干饭的。不要忘记,留京谈判大臣奕劻、那桐、李鸿章那都是善写《日记》的主儿。慈禧太后是乘火车回北京的。袁世凯把慈禧太后乘坐的“龙车”打扮得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遵照慈禧太后懿旨,袁世凯还取来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使用的十个金手指套和她喜欢的凤袍。看来1902年的紫禁城在5000多名太监和宫女的管理下,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一年多的时间里,是安然无恙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成为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但是,英法联军却没有进入北京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中国的大当家子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撒丫子溜到了西安。满清王爷们和十几万八旗军队也管不了北京城了,把北京城留给八国联军管理了一年多的时间。那么,八国联军为什么不火烧紫禁城,甚至没有发生大规模抢劫紫禁城珍宝的事件,这到底是怎么回子事儿?据史料档案记载,清代翰林院在今国家博物馆位置,英国大使馆在今公安部位置,只有一墙之隔。1900年6月,十万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大使馆二个月,竟然没有攻打下来。义和团为了攻打英国大使馆,没有文化“老红卫兵”大老粗们,先烧毁翰林院,将此处夷为平地,便于进攻英国大使馆,翰林院的《四库全书》是被义和团烧毁的。现在北京保存的《四库全书》是解放后从承德避暑山庄搬来的。据现在解密文件记录,1900年6月前门大栅栏大火烧毁4000多间铺面房,是义和团点燃一间卖西洋药的铺子引起的。东四大街“四大恒”等上万间商铺民宅被抢被烧,也是从崇文门进北京的义和团干的。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曾血洗平安里庄亲王府,杀死2000多名义和团员。原因是,就是这位庄亲王曾蹿腾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与洋人们开战的,还说义和团是刀枪不入的天兵天将来救大清的。义和团进入北京后,到处杀洋人杀教徒烧毁北京所有的教堂,把义和团的“总指挥部”就设在庄亲王府,把庄亲王乐得跟大虾米似的,屁颠屁颠的。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庄亲王一家也跟着慈禧老佛爷跑到了西安。《辛丑条约》中有一条要惩罚罪犯,名单第一位就是庄亲王,慈禧不得不令庄亲王自尽,“一条白绫”几乎断送了大清朝。故宫博物院《简介》说: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故宫同时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部网站资料中,也只提到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太和殿广场曾举行过阅兵。那么为什么八国联军不把紫禁城当作八国联军司令部,八国联军是否曾抢劫了紫禁城的珍宝,这对中国人来讲,至今还是一个谜。
并非完整的佐证
《澄清历史真相——美国外交行为回顾系列》一书作者北明,女,美籍华人,自由撰稿作家。原名不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于北京。六十年代随父母“下放”山西,辗转各县城。七十年代再度随父母下放农村,然后当文艺兵、当工人。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先在山西话剧院艺术评论室研究中国戏剧,继而在山西作家协会《批评家》编辑部做文学编辑,后在山西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文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同时是《山西经济日报》特约记者、“山西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士和“中国青年美学家协会”会员。八九年因在中国社科院编辑首都新闻、文化、学术三界主办的“新闻快讯”,被北京公安局关了将近一年,1992年随丈夫郑义到了香港,随后流亡美国。先后是《新闻自由导报》专栏作家、“普林斯顿中国学社”《NewsLetter》助理编辑。主要著述:文化人类学专著《史前意识的回声——中华民族生命流假说》,1989年中国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记实文学《告别阳光》,1993年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郑义,原名郑光召。生于重庆,原籍四川双流。幼年在北京上学。曾参加清华附中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联,与史铁生、张承志、孙立哲是同学。1968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去山西太谷县插队,后流浪于东北、内蒙的森林草原。1974年到山西煤矿当木工。1977年考入晋中师专中文系。1979年以红卫兵运动中武斗为背景写出处女作《枫》,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和挣扎。1981年毕业分配到晋中地区文联,任文学期刊编辑。以后,写有中篇小说《远村》和《老井》等,其中《远村》写的是太行旱区人打井寻源为主线表现了黄河人民的艰辛。1984年底到山西省作协筹办大型文学刊物《黄河》,时为山西作协专业作家。他的作品持有浑厚沉郁的风格和宏阔的历史感,在反映当前农村的变革生活和民族性格方面,有新的开掘和大胆的探索。1992年至香港,翌年前往美国。曾任独立中国笔会会长。主要著作:中篇小说集《老井》,1986年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集《远村》,1986年人文出版社出版;还有《红色纪念碑》、《神树》、《中国之崩溃》、《中共建国以来十大战争真相》、《中国百年望族》、《反攻大陆机密档案》、《火柴盒上的中国现代史》等。八十年代初,《当代》杂志社文学编辑章仲锷来到郑义家,看到他家徒四壁,穷困不堪。郑义给了章仲锷一部中篇小说《远村》,告诉他这篇作品已经被六个刊物退稿。章仲锷看了小说,深深地被内容所吸引。小说写的是山西边远山村妇女“拉帮套”的婚俗。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小说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及一只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山西农村妇女因为生活所迫,委身于两个男人。她嫁给的那个男人是正式的丈夫,另一个羊倌是非正式的男人,这个男人和她的丈夫双方达成默契,彼此心照不宣。这个女人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经济原因做出的无奈选择。章仲锷六十年代在京郊密云县搞“四清”时,见到过这种畸形的婚姻状况,所以对郑义的描写有真切的了解。他觉得这篇小说的人物写得非常生动,那条狗也写得活灵活现。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反映出严肃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村的贫穷。他担心《当代》主编孟伟哉不同意发,就写了几千字的审读意见交给孟伟哉。孟伟哉认真地看了稿子和章仲锷写的审读意见,拍板同意刊登。为了不惹人注目,排的小号字——万万没有想到,《远村》这篇不受人待见的小说,居然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章仲锷的山西之行满载而归,他发现了几颗文坛新星。《远村》的成功使郑义增强了信心,他又写了个中篇小说《老井》,依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题材,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章仲锷兴致勃勃地在一九八五年的《当代》杂志搞山西作家中篇小说专号,隆重推出了郑义的《老井》、李锐的《红房子》、成一的《云中河》、罗雪珂的《女人的力量》。还热情洋溢地以“晋军崛起,引人注目”为题写了编者按,“晋军”的冠名为文坛所认可。这期的《当代》在文坛引起轰动,《老井》被搬上银幕,获得电影国际大奖。张艺谋也因这部作品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北明女士的《澄清历史真相——美国外交行为回顾系列》一书,分四章。前言《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美国外交行为回顾》(一至十)、《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一至二十四)、《重评义和团运动》(一至六)、《韩战解密》(一至六)。笔者下面引用北明女士《八国联军中的美国》第二章中的三节,佐证一下《故宫博物院简介》中八国联军并没有抢劫故宫珍宝,反而保护故宫古建没有遭到“火烧圆明园”惨剧的下场。
《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之二十:美军守卫紫禁城,联军维护大清朝
被刻意忽略的事实一个始终被中国史学界忽略或避之不提的事实是:驻京美军派兵守卫紫禁城。守卫区域包括紫禁城正门出入口的午门以及紫禁城内各殿堂庙宇建筑设施,还有各公王府以及三宫六院妃子太监的所有居所。美军留守北京的指挥官威尔逊在他的题为《老旗帜之下》(“UnderTheOldFlag”)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明确记载。从当年的英文报道来看,日本人也是故宫的守卫者(注1)。这个事实不仅有违于49年以后中国百姓的历史常识,在当年京城百姓眼中似乎也出乎意料。当时美国的随军记者拉尔夫佩因在一百多年前,就为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读者描写过这种戏剧性的场面:“从天津一路打过来的多国部队占领军踏上了这座皇城的土地,甚至穿过它更加威严的紫禁城建筑。这种方式旨在向中国人炫耀,联军是北京的主人。中国人被他们极度亵渎神圣的铁马金戈所震慑,认定,恣意抢劫的狂欢必将席卷而至,囊中之物将被悉数抛空,毁之殆尽。但令人嫉羡的是,仿佛皇太后颁布了谕旨那样,当占领军蔚为壮观的凯旋步伐终止之后,紫禁城的大门却被关闭、封锁和警卫了起来。”“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哨兵巡逻于各大门之间……”公使馆在将近两个月的围困中饱受兵攻炮轰火焚,除了三家外国银行、邮局、日本筑紫办馆以及所有海关官员的住所悉数被毁之外,比、荷、意、奥使馆的全部和法国公使馆大部,也被彻底毁灭了(参见1900年8月17日美国公使康格给美国国务卿海的电报及胡思敬《驴背集》卷二)。据当年的中文媒体记载,为安全稳妥起见,联军请各国公使暂时移住紫禁城。保卫各公使的安全是联军进京的目的,所以美、日军守卫紫禁城,目的之一当然就是保护失去住所的公使的安全。不过,倘若守卫紫禁城的目的仅限于此,这个历史细节就未必值得把庚子国难史当做宣传工具的权利集团刻意回避,从而,也就不值在几十年之后,在故纸堆中发现这个细节之后,对之进行专文论述。事实上,联军守卫紫禁城并非仅仅为了保护其中为数不多的外国公使。否则,从里面把公使们的居住区或房间围起来就成了。完全用不著兴师动众,轮著班,在紫禁城大墙下,各入口处巡逻、值班、守夜。更用不著禁止联军入内,想方设法严格限制进去参观瞻仰的人数。
守卫紫禁城的目的在驻华列国的观念中,紫禁城不仅是东方建筑文明的象征,它一如既往地,是中国政府所在重地。在义和团倡狂暴虐,“数百年精华尽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的北京,保护这个城中之城,是他们的责任。这个结论,可以下列事实为证。这些事实中的大部分,同样被中国历史教科书刻意忽略了:第一,八国联军虽然联合进兵中国,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向所谓交战国中国宣战。公开宣战,乃是历史上任何国际间战争的传统。何况八个国家一齐“侵略”一个国家,这等重大国际战争,怎麽能不宣而战?!究其原因,八国1900年夏季出兵中国,不是针对中国领土,不是针对中国政府,不是针对中国百姓,而是针对被围攻将近两个月的他们自己使馆的危机,是为了解救危在旦夕的外国公使馆和内里的公使,以及各地逃来避难的西方神职人员和中国教民。仅就八国联军1900年7月8月间在天津和北京的对华军事行动而言,在本质上,它不是八国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不仅没有宣战。早在进兵北京之前,各国就对中国政府有过多次声明和沟通:由于中国政府不能够制止半年多来的义和拳匪暴乱,导致各国在华生命财产伤亡和进一步危机,所以决定派兵自救。各国兵源抵达天津港口之后,更进一步向中国政府申明,各国进兵并非要与中国和中国政府为敌:“此次进兵之目的,在讨伐以义和团之名欲颠覆中国政府之有力叛徒”,同时也是为了“援助中国政府镇压叛徒,若中国政府不讨伐叛徒,则各国自行讨伐。”(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四卷,1932年版,p10-11)从美国在7月3号对各其他列强发出的二度“门户开放政策”内容来看,则这个意图表达得更为明显。第三,各国公使们在公使馆被围之初,仍然努力与被动之极的清廷总理衙门保持联络,却最终发现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进城之后竟发现,紫禁城这个清廷重地也已经变成了空城一座!秉实研究中国这段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大清朝廷,主要是慈禧太后等文武重臣出走西安,其实等于是畏罪潜逃。因为他们对这场国难爆发的原因从头到尾心知肚明。从鼓励、利用地方团匪,到下诏他们为义民,征召他们进京,颁发他们国库赀财,到组编他们由清军统一指挥,最后下令围攻所有外国公使馆,并且公然以弱国势力、和八国同时宣战(另文详论)!国际协约、一个国家对国际间合作的承诺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从来就不是咱们大清王朝处理外交关系的参照系!从来也没有历史学家论述过,西方列国在这场中国庚子国难中,对清政府之作为的了解程度是多麽肤浅!他们顶多发现这个政府至少在义和团问题上,简直没有效率,后来进而怀疑有支援拳匪之嫌(注2)。就是在进京之前,他们也不过惊诧于这个军事弱国居然宣战了,而且是和八个列强同时宣战!不过宣战之威还没逞过十天,即刻就忙著返悔议和。面对空旷的皇城,八国联军和各国驻华使节宁愿认定,大清王朝由于不能控制北京暴乱局面而逃走了。他们逃的是义和团拳匪,是失控的局势,是皇权的危机。因此,联军相机采取了三项措施。第四,首先,联合决定,终止紫禁城内的剿匪战斗。原因是紫禁城乃清廷重地,不宜卷入战事(详情另文论述)。第五,然后,为了维护北京的秩序,防止义和团拳反攻,不仅分兵守卫驻守烟火缭绕的北京城,而且规定,对于紫禁城也要派兵守护,严禁他人随意出入。旨在为清廷保护这个京畿重地完好无损。第六,其次,派出日军马队,沿途追索慈禧太后和皇宫大臣一行,希图将之请回宫中,恢复朝政。这正是联军进京前再三声明的目的之一。联军之所以派日军承办此事(以及后来许多与清廷官员谈判期间的类似公务),是因为“日本与中国同处亚洲,中国之事尤悉。”(《申报》1900年8月23日)一些联军士兵进京后有抢劫行为,但是与义和团拳匪和各路匪盗的抢劫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尽管如此,联军守卫紫禁城,在防止拳匪以及窜入京城趁乱做案的各路匪盗的劫掠烧杀之外,同时对他们自己内部将劫掠行为扩张到紫禁城内的动机和行为,也是一种无形的制约。
关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思考在当代中国的观念中,八国联军出兵中国当然就是“侵略中国”。“八国联军”这个辞汇,铁定就是中国近代屈辱的象征辞汇。既然侵略中国,必定无恶不作。而故宫,作为中国特色的绝代建筑群和京畿重地,不可能不是实施暴力的重要目标。由于中国民间对所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无从了解,许多历史事实在相关教科书中缺席,另外一些事实则被放在了错误的历史背景之中,成了误导民众的工具。从而致使中国民众曲解外国联军进京的援救目的,强化它抽象的政治意义。曾经有读者来电话,在谈及对于这段历史时,在错误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事实上不能成立的问题:“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政治意义是什麽?”只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普遍的错觉和错解,美军和日军守卫紫禁城的事实,才值得郑重提出并认真解读。否则,按照庚子国难发生前后的事实和逻辑,联军守卫紫禁城是意料之中之事,无需特别提出和进行分析。不过让人深思的是,既然认定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杀人放火抢劫奸淫无恶不作,为什麽没有人按照同样的逻辑思考这样的问题:八国联军为什麽竟把故宫完好无损地留给了中国?大清政府反正已经逃之夭夭,且追之不及!清军溃败,义和团做鸟兽散。为什麽不趁此天赐良机,焚烧抢劫故宫,将之夷为平地?或者占领故宫,建立八国临时政府接管中国?那不正是西方列强唾手可得,求之不得的吗?当年有中文报纸在报道中明确指出:“各国联军入京以后,并不扰及颐和园及紫禁城各处”。不过这将是我在本系列的附篇中,要向读者报告和就教的内容。而在本文结束之前,我不禁感到遗憾的现象只是:园明园废墟一座,虽然冷在荒地,却触目惊心,教我们不断回忆洋鬼子的暴行(顺便也掩盖和忘却自己同胞在那之前的焚抢暴行);可是故宫完好无损,就立在眼前!可以瞻仰和参观。然而在五十年代起延续至今的、对八国联军侵华暴行的声讨中,却没有人意识到它在八国联军手中毫发无损的事实,或者没有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乃至思考一下这个事实所包容的历史资讯。我为此感到的惊讶和遗憾,包括对自己在接触到这些资料之前,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惊讶遗憾。也包括对我们所处的、被控制的资讯环境之强大洗脑功能的惊讶和遗憾。注1:一说紫禁城由各国封闭,派兵把守,具体不详。但是从联军将军瞻仰紫禁城的批准特权掌握在美军手中来看,此一说即便成立,美军至少是守卫紫禁城的主力。注2:联军解救任务完成于8月14日,但是直到9月份,美国国务院仍在调查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并通过美国公使出示证据确证清政府确实是义和团围攻北京公使馆的组织者指挥者。
《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之二十一:附篇:联军将军参观紫禁城
翻出一百年前的英文报道来,看看当时“洋鬼子”自己写的他们对大中华帝国京城中的城中之城──紫禁城的态度,令人耳目一新。最初联军无人可以进入参观自从西方打开中国古老的大门,北京这座皇城中的紫禁城,就一直是西方人心中的神秘处所。当时来自美国东海岸费城的随军记者拉尔夫·佩因写道:“从外国人第一次描写这个神圣王国开始,这个天国子民的神圣皇城就被西方独特的、充满猜测的、浪漫和神秘色彩的、甚至困惑的好奇所渲染。……紫禁城被列位世界上最奇妙的城市之一。文学的想象狂乱地渲染著它没来由的、臆念中的辉煌。”如今外国大兵进城,清廷重地的紫禁城则已经基本上是一座空城。虽然各处把了门,但把门的是联军自己。常驻北京的各国使节,总有机会进宫办事,顺便观瞻。初来乍到的联军就不同了,他们无人不想近水楼台借个方便,见识一下传说中神秘辉煌的紫禁城。可是驻守京城美军二任指挥威尔逊,自知“责任重大”,他与日本人联合布置岗哨,在各门之间巡逻,自己不进去参观,别人也一律不准进。为此,各联军“将军们进入参观的请求徒劳无益”,而“记者们只能在大墙之下探头张望,咬牙切齿。”(同上,p.458)
俄国将军破例进入,参观需要美军批准不过日复一日,总是有人前来说情,威尔逊将军压力很大。末了,说好不能破禁的这个禁城之禁,最后是让俄国将军打破的:驻守天津大沽的俄国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远道而来,据说旅途相当艰辛。他一路风尘仆仆到北京,目的就是想看看这座禁城!他觉得自己不过进去走那麽一遭儿,四处观瞻一下而已,有什麽了不起?威尔逊知道其实不那麽简单。但是念及人家拳拳之心和旅途辛苦,犹豫再三,最后批准了他的申请。紫禁城大门这一开,就难以再全然封闭。阿列克谢耶夫参观完不过“几天以后,尾阪(,注1)中将,(日本海军监察长──挪到尾阪之前),提出了同样的申请。”其实尾阪在俄国人阿列克谢夫获准参观之时,就主意已定了。他有他的道理:俄国将军都去进去了,为什麽我大日本将军就不能进去?我还是守卫紫禁城的负责人呢!他据理力争,找了个翻译,跟威尔逊说情。威尔逊左思右想,觉得无法拒绝。因为“拒绝他的请求等于打破国际间亲善友好关系。”尾阪终于获得批准。参观时间定在上午十时。威尔逊将军决定陪同前往,他也想借机会仔细看看这座传说中了得的皇宫(同上)。本以为二人悄没声地就把紫禁城看了,谁料这次开宫门的消息没能封锁住。消息在美军总部不胫而走。美军总部共有大小官员三十名,全都不甘心:“当人们得知威尔逊将军特许日本将军进行这次朝圣游览的特权,并将陪同前往时,美国官员纷纷提交申请,要求肩负这项临时的义务陪同任务。”威尔逊面对哗啦一下冒出来的诸多正式申请,咬紧牙关,力排众议。美军大小官员都让他们跟进去,跟其他联军怎麽交代?他权衡去、权衡来,最后只批准了三个人:他的副官里夫斯。他作为日本将军的陪同一道前往。这项应允在美国记者眼中被认为纯粹是“一项私人性质的允诺”,言外之意,不那麽公平。另外获准“义务陪同”的还有两名官员,他们分别是美国第九步兵团的韦布·海斯(WebbHayes)少校和柯立芝中校。他们将专门“负责警卫工作。”不过事情到此还没完。日本方面的要求又有加码:另一位日本将军山口(注2)不甘被自己的同事关在门外,提出要求,希望一道参观。最后,这个让所有人羡慕得牙根痒痒的参观活动,人数从一名将军变成了由三名将军、一名陪同、两名警卫组成的六人,一个小型参观团!用美国记者报道的话说就是,威尔逊本人不算在内,“日本将军将由三十名美国官员中的一名和一个小的步兵警卫组陪同,进行参观”(同上)。这已经是最严格的限制了。
记者闻风而动,乘机混入然而事情到此还是没完。记者们闻风而动。“无论如何,两名美国记者在官方队伍指定进入的时间,等候在紫禁城的北门外。当威尔逊陪同山口和亚马归齐两位将军及随从官员一行人走过的时候,两名记者溜进了队伍。穿过威严神秘的高墙甬道和皇宫建筑,他们伴随著将军们完成了上午观光游览。”终于,威尔逊将军发现参观队伍中多出了人!但是高墙之内,木已成舟,这位铁面无私的将军还算通情达理。他对两名死皮赖脸记者板著脸发话说:‘记著,我没有准许你们来。但是既然你们已经在这儿了,我就不把你们赶出去了。’”(同上)
要求参观皇帝太后卧室,太监为难宫内太监们在联军进城前后,经历了和城里百姓同样的戏剧性心理变化,先是饱经拳匪杀人放火的恐怖;然后耽心联军进城必定大难临头;继尔发现联军竟然??他们守卫大门,心中不免窃喜;不过终于发现好日子不到一个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精神痉挛:进来了俄国军人。说是参观参观。还好,看完了走人,没弄出什麽麻烦来。刚松一口气,不几天,又来了日、美将军,还说是要参观参观。看守殿门宫门的太监们脸上堆著笑容,心里审时度势,知道参观比先前想象中的烧杀抢掠不只要好多少倍。况且人家已在皇城安营扎寨了,不过客客气气要求参观,焉有不恭敬从命之理?于是再度带路,走东穿西,亭台楼阁桥榭殿里殿外,能看得都给看了。不仅让洋人惊叹各种法国、英国、美国等制造的“外国贵重钟表(一些价值连城),对古老中国时间计算法的和平演变”,而且对这些将军和随员们好茶好点招待著。(同上)“参观的队伍在树荫里、避暑别墅、墙荫下和花园里拉得老长。太监们呈上了更多的茶水和Hou(左“鼻”右“句”)甜的果点。他们大概觉得朝圣要结束了。不过威尔逊将军不这麽想。要是他只带著联军士兵队伍穿行紫禁城,他就不会因为只进行了这类一般性的参观,而要求看得更多更具体。这会儿,通过翻译,他要求参观皇帝和太后的卧室。”他觉得即来之,则“观”之,过了这个村,真的就没有这个店儿啦!“可是太监们听闻此言,脸色由白变青,然后喋喋不休地尖著嗓子发出抗议和警告:从来就没有外国人迈进过紫禁城中这些最神圣的地方!要是让洋人进去了,等待他们的将是被斩首的厄运!但是时间不多了,威尔逊将军变得语气强硬、态度坚定。最后,太监们只能默认。”他们软著腿,哆嗦著手,弄的钥匙哗哗啦啦乱响,终于为这些外国军人为开了封条,卸下了大锁,打开了城中之城、房中之房的门中之门,带他们走了进去。一行人从光绪居住的殿堂出来觉得还是不够过瘾,威尔逊将军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了当提出最后的要求:把慈禧太后的住殿也打开让他一行人参观。闻言,“太监们表现得几乎要跨掉”!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他们找不到钥匙了”!不过这又如何可能?太监掌管大内各殿钥匙,此乃他们职责所在,丢了什麽也不可能丢这个!区区伎俩在洋人面前根本不奏效,弄得太监的脸色青了又白、白了又青。他们既不敢对主子不忠不效,也不敢对洋人不恭不敬。“经过了大约十分钟的异常混乱和持续争执”,最后还是太监让步。慈禧居住的大殿“内门终于被不情愿地旋开了。”(同上)
洋人惊叹西方表锺对中国的“时间”演变对神秘禁城的瞻仰,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联军将军们的文化好奇。不过结果他们发现“在许多方面,紫禁城的都明显地、毫无疑问地令人失望。”而且“从欧洲的标准来看,这个圣城的任何建筑都使这个世界之‘宫’名不副实。”“……威尔逊将军及其一行穿过这座桥离开了这个天堂子民的家园。虽然美好的佳肴和栏杆上繁杂的雕镂可以仔细品味和观赏,但对紫禁城的深刻印象也在这样近距离的漫游中消失了。”(引自同上p.457-464)这是美国记者1900年9月13日关于联军参观紫禁城的记述。显然,这位元来自美国的记者对中国传统建筑,从审美风格到实用功能乃至文化内涵既不了解也不欣赏。而紫禁城内空旷如野,威严之气随文武百官逃离而散,“衰草离离,临风摇曳”(西方报纸,转引自1900年9月12日《申报》)的凋敝景象,更使洋人先前不著边际的想象和神秘感尽扫一空。虽然如此,紫禁城内还是有让这些战争专家、建筑外行们目不暇接的东西:光绪的卧室里“精巧的木雕家具桌椅、古老的镂雕柜、装臻精美的中国书、文房四宝、扇子、烟具”统统让洋人大开眼界。仓皇逃离的皇帝的大殿里,家俱摆设竟然“散陈各处”,气氛如此典雅安详,他们为此感到惊讶,觉得出这里与外界的铁马金戈战火硝烟有天壤之别。他们觉得,“似乎这个地方全然被联军在北京大街上劈啪的枪声所引起的、必定席卷紫禁城的惊慌失措和逃离旋风所遗漏了。”在皇帝和太后房间里,最让洋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熟悉的东西----那些从欧美进口的外国钟表。在中国皇城宫室里,外国钟表不仅用于时间计算器,更作为贵重稀有物品,被多多益善地挂在墙上,好象“富丽堂皇的展览”一般。“法国、美国和英国造的钟表挂在墙上显著的位置,至少有一打”。不仅展览钟表本身,也彰显钟表的价值:“光绪的卧室内所看到的全部钟表,都是第一流的。”那些钟表“全部贵重之极,有些艺术价值连城。”慈禧太后殿堂大墙上陈列的钟表更令“洋鬼子”们惊叹:其价值“足够买下百老汇街上的一个珠宝店”!(同上,p.462)西历1900年9月是光绪二十六年八月间。那天,中国皇城上空艳阳高照,紫禁城里一样酷暑难当。唏嘘惊叹之间,被外国将军们折磨的几乎要昏过去的太监,在最后一刻终于挺著没有昏过去。毕竟他们知道,主子已经逃亡在外,武卫中军等清军大小兵将已人影全无,大清败局铁定如山。这种前提下,外国占领军其实可以其势汹汹、为所欲为。至少,可进入紫禁城如入无人之境。注1,英文日本人姓,有多种中译法。由于此处英文原文不是全名,故无法确定翻译的准确性。请以英文原文为准。注2,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没有这个日本姓。译为标准日本姓。
闲聊故宫档案(三) 故宫灵异事件绝密档案
《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之二十二:附篇:“联军无扰紫禁城”
似是而非的指证“整个北京城,包括城市中心的皇宫……遭到了洗劫。”“……事实上各国军官们和士兵们都曾经利用各种机会进入紫禁城劫掠财宝。”这是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胡绳著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有关章节的观点。也许我们有充足有理由相信,八国联军虽然没有机会毁坏紫禁城,但却洗劫了它。因为美国随军记者拉尔夫佩因(RalphD.Paine)写于当年9月13日联军将军参观紫禁城的报道,也不时暗示他们抢劫的可能。他写道:“被制止的抢劫热,在每一位旁观者的胸中强烈燃烧”“看守的太监不让参观者聚集成堆。他们的监视令人痛苦。全然没有什麽东西可以用作记念品。看起来美国官员自己也为不应拿走任何东西而感到焦虑。但是,看上去要是一个人的口袋里装满了如此多件无价翡翠,也值得同情,抢劫风既可传染又挫伤士气。而且只要传教士们主持在北京抢劫的日常拍卖,普通人就难于保持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同上)这样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是:参观的一行人几乎不可能不在紫禁城劫掠珍宝!不过,如果为了确证这种印象而回头再度仔细查阅这篇报道,却可以发现,其中没有任何文字明确地指证说,在那次参观中联军枪了或者偷了珍宝。联军在故宫行抢的印象是报道中暗示性文字造成的。仔细审视这样的文字,还会发现其中充满记者的想象和发挥,通篇行文风格略有渲染和夸张色彩,更像是一篇文字修饰过的文学纪实而不象一篇冷静客观的新闻记述。论其究竟,这种作风也是自由言论制度下某些美国记者的职业风格:“新闻眼”特别好,敏感度相当高,不过有时不免炒作新闻,狠不能语出惊人。往往越是有关政府行为,越要大做文章,甚至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不惜哗众取宠,有时无事生非(注1)。实事上,在美国随军记者佩因撰写报道之前,另一家西方报纸已经报道了同样的消息。报道却明确指出,联军在紫禁城仅仅参观而已,“别无举动”。报道的篇幅不长,文字记述虽然简明但十分扼要。文章报道了参观的时间;一行人入与出的方位、大门;描写了联军所见到的禁城内“宫殿连云,率多颓废玉阶金砌,闲衰草离离,临风摇曳”的败落景象;甚至提及禁城之内“尚余内侍数人在房廊栖止”的情况。报道也提及各联军人数,说是“以俄兵最伙,至各国兵士,则数甚寥寥也。”这篇报道在结束前明确指出:联军一行人,“览毕遂由北门而出,别无举动。”(转引自中国报纸《申报》1900年9月12日,“瞻仰宫禁”)通观全文,与美国随军记者相比,这篇报道用字中性,记述风格相当冷静。
联军不可能洗劫紫禁城关于联军洗劫紫禁城这个说法,与一个基本事实相左:紫禁城内大部分资财已经转移了。连好事的美国随军记者在写下上述那些夸张性文字时,也不能不秉实指出:虽然“皇帝的处所里,所有的装饰和古董都没有撤走”,“家具陈设充满房间”,慈禧的房间陈设也没有撤走,但是“其他先前所有参观过的建筑里,所有东西都被转移了”。(同上)紫禁城内大部资财转移的消息并非西方记者的孤证,当时的中国报纸也引述直隶消息来源报道说“惟大内所储财物则皆搬运入营。”(参阅1900年9月9日《申报》头版“京师近况”条)除了可资“洗劫”的东西不多,难以行枪而外,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形分析,联军即便有贼心有贼胆“劫掠”故宫,在技术上也还是比较困难:一,美日官兵日夜守护,来回巡逻,进去参观都要获得批准(参见“守护紫禁城”一文);二,就算能够进去,里边地面不熟,弄不好模不著门找不著北出不来;三,即便在大街上抢平民百姓,联军士兵还要趁天黑出门,他们何以有勇气在故宫里如入无人之境,明火执仗地抢掳?四,若在街上行抢,惹的是平民百姓,而在故宫行抢,明显招惹美军日军。联军之间是友军关系,外交礼仪总是要守,这点面子都不给,不仅得罪友军,在国际上也难以交代(注2)。
尊重清廷威严,停止在紫禁城内剿匪什麽情况下抢劫紫禁城最为方便?应当是战乱之中,人群四散人心惶惶之际。不过一个令人惊讶的实事是,联军自动放弃了这样的机会:8月15日,联军解救被围困的公使馆之后,北京城里拳民烧杀抢劫的混乱尚未解除,而且拳民和清军仍然盘踞紫禁城内。使馆区西北部与紫禁城接壤并在其射程之内。为了保证公使馆人员的生命安全,美军将领谢费依在当日带美军进入禁城内(依据美国公使康格1900年8月16日给美国务卿约翰海的电报内容,是否有其他联军进入不详)与义和团拳民和兵丁交火,试图把他们撵出使馆区的射程。但是次日,洋兵就不胜而撤,退出了紫禁城。什麽原因?原来紫禁城内枪声一响,联军各统帅即刻为此紧急召开联合会议。会议期间,俄军、日军认为:禁城是清府皇家重地,在对兵匪发出要求投降的正式通牒之前,不应以武力攻占之。联军一致认同此一见解,遂退出紫禁城。由此可见联军并无意抢劫紫禁城。联军进兵北京前后,多次声明其目的是解除使馆危难,平息失控的暴乱,乃至于帮助大清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实事上,联军在紫禁城中的进退权衡中,所考虑的要点与他们的公开声称相符。
中国重要民间报纸指出“联军无扰紫禁城”在联军进京以后,中国当时的重要民间报纸,《申报》,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联军在华各类消息的报道。而当时有关“义和拳匪”、“八国联军”的消息,几乎全部是头版头条重要新闻。我查阅了这份报纸自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京后之后至次年7月联军悉数撤军以前的全部报道,结果惊讶地发现,在这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有关消息中,没有任何一篇报道指证说八国联军公然抢劫紫禁城!令人震动的是,《申报》中不仅没有关于八国联军抢劫行为的报道,而且有与之相反的、更加明确的、关于联军无扰紫禁城及颐和圆的报道。例如,1900年9月8日,联军进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申报》以“京师近况”为标题,明确指出:“各国联军入京之后,并不扰及颐和园及禁城各处。”(注3)关于京城百姓情况,报道描述说:“民人之不及奔逃者,各授白旗一面令高悬门外,以示与兵事无干。”至于城内的秩序,《申报》的记述则与美军将领关于美军驻地情况的记述,以及美国驻华公使馆给美国国务院的情况报告全然吻合:“市中已贸易如常。乡人每挑运菜蔬等物入城,以博蝇头之利。守城兵毫不阻人出入,惟不准携带财物出京。”上海的《申报》创办于1872年,终刊于中共接管中国的1949年,是那以前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民间报纸。这份报纸“记录了我国近代和现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引自上海书店“申报影印说明”),从过去到现在,都被国际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大,信誉高的自由媒体之典范。其报道具有相当的真实可信度。由此观之,联军公然抢劫紫禁城的说法,有捕风捉影之嫌,值得怀疑。注1,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韩战期间关于“美国准备对华使用原子弹”的“事实”就是美国记者自己在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新闻发布会上穷追猛问,然后炒做出来的。这似是而非的消息弄得当时世界轰动。以至于英国首相埃德里即刻专程飞到美国进行劝戒。全世界都看著英国怎麽劝美国。不料埃德里在机场发表立志劝戒美国的话音刚落,就在杜鲁门哪里弄清了美国原本没有使用原子弹的打算!遗憾的是,和西方世界不同,社会主义阵营对此一消息的报道只有上文,没有下文,只有前面的不实之词,没有后面的澄清事实。这个炒出来的消息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新中国政府所发动的中国反美运动的有力工具,成了中国人记下的美帝反华行动的一笔恶帐。注2:在西方媒体广泛监督之下,各国公使和联军相当注重其国际声誉。此前有美国将军威尔逊,针对西方指责他毁灭中国白塔,要求澄清事实更正报道失误;后来还有各国公使联合,就翰林院乃西方公使所焚的中国官员奏折,要求中国官员作出修正,恢复名誉(另文详论)。注3,《申报》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联军抢劫颐和圆的报道。由于没有获得其他有关旁证资料,对于联军是否抢劫了颐和圆这一问题,本文暂且存而不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4523.html

更多阅读

真正的南海观音在哪? 南海观音开光灵异事件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中华民族可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 观音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慈悲的,主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协助阿弥陀佛接度往生,在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推行教化。一、普陀山南海观音   普陀山

长安街有多长 故宫灵异事件

长安街有多长 田玉川 长安街,是绝对的天下第一街。从昔日的十里长街到今日的百里长街,无论是它的宽阔与广博,还是包容和尊贵,都是无与伦比的。它东西走向,横贯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点,不仅连接着北京和中国的心脏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以及故宫,

爆笑盘点娱乐圈10大“衰神附体”的明星图 娱乐圈10大灵异事件

爆笑盘点娱乐圈10大意想不到的“另类杀手”文/一床情书萧敬腾到哪下雨,东原说啥啥倒霉;成龙代言的产品是非多多,琼瑶剧中女主命运多舛;跟张靓颖合作的明星频出意外,郭采洁剧中的男搭档常爱犯傻;陈鲁豫节目中访谈过的三位好男人目前已倒下

世界被禁播的十大灵异恐怖歌曲! 中国十大恐怖灵异事件

世界被禁播的十大灵异歌曲,尤以前三首最闻名于世。这是十首被诅咒的曲子。听过这十首曲子的人都纷纷经受不了那曲子中忧伤的旋律,接受了上帝的邀请。一、《跳房子》这首歌带着深深的怨恨!深深的诅咒!对着个世界的不公!!对世界的怨恨!对世界

声明:《闲聊故宫档案三 故宫灵异事件绝密档案》为网友美丽中带着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