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




很多年前,曾经在国外的一个网站上看到一幅照片,几名黑衣男子背着枪,梳着发髻,穿着黑衣,一排站在山寨的前面,标题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地点是贵州黔东南的岜沙,那张照片一直让我记忆深刻。在今年的清明节,终于完成了贵州的岜沙之行,去寻访了这个闻名中外的神秘枪手部落。


从深圳驱车经过广西的桂林,到了广西三江县,沿着都柳江一路前行,最后到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行程850多公里。到了从江县之后,我们在县城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我们沿着X883县道行驶20分钟,大约9.6公里,就到了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岜(当地发音为bia)沙,苗语是“分送”,意思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岜沙在月亮山麓,虽然说没有森林覆盖,却也是竹林和草木环绕,山寨依山而建,山寨下面是梯田,一共有五个苗族的寨子,居住了2000多名苗族的村民。看很多文章说岜沙都保留着原始的部落民俗,不过我觉得岜沙人已经被同化了很多,除了那些山寨房屋保持完好之外,还有那些带有表演性质的陀枪、黑衣等形式上的东西都被保留着,很多风俗也在慢慢变化。



在岜沙,据说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不过,来到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色,黑色的瓦房,黑色的枪杆,岜沙苗族的黑衣,长长的黑发,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尽管岜沙已经不是过去的苗族山寨了,同其他被开放的古山寨一样,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但是黑色的特征,使得岜沙明显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


进入岜沙的大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山寨的广场上,一排树干上竖起了巨大的招牌,上面写着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虽然非常俗套的旅游景点的风格,不过对于许多难得一去的游客来说,当然也是必去的合影留念的地方。
岜沙——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


如果说岜沙苗寨保留最完整的的,就是木制的吊脚楼,整个房屋全是用树木搭建而成,最古老的房屋屋顶都是树皮搭盖的,而不是现在的黑瓦。据说岜沙最古老的一幢房子,已经存在了250年。它的柱子、木枋,都是用刀斧头砍砍出来的,可惜我们未能找到这个古老的房屋,当然,即使找到了也无法辨认。


这是岜沙苗寨的最老的传统的楼梯之一,就是一根树干上砍出来的一节节的阶梯,中间还留孔,实在是不明白为何要留孔?我们沿着它走上了吊脚楼的二楼,还真要点功夫,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稳妥地走上楼,我们都是不得不扶着边上的木板才能走上去。


在每一个吊脚楼的楼上,都看到下面的屋顶,这是一处废弃的房屋,不过从这里吊脚楼也能看得出寨子里其他房屋的结构,光线不会挡住自己的房屋,山寨里面的竹林,让密集的房屋显得有些层次,远处的梯田和缕缕炊烟显示了良好的视野。



苗寨整个房屋结构精巧适用,过去室内的采光就靠移动的木板窗来调节,现在都修建了玻璃的窗户。据说岜沙人睡觉不用床,大多睡于楼板上,更有甚者像年纪较大的都适应了长期坐睡的习惯,根本没有躺睡的概念,不过现在的岜沙人虽然保留着过去的许多习俗,但实际上,在生活起居等方面,岜沙人已经完全过上了现代的生活,虽然条件略差点。


苏日安整体上看,岜沙苗寨保持了过去的风貌,但仔细看看,山寨还是有变化的,这也是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大部分苗寨的屋顶不再是树皮,都是黑瓦,有的还用上了铁皮做里衬,这样遇到风雨,寨子的房屋会更安全些。


岜沙的苗家世代保持着男耕女织,稻作为生,狩猎为伴,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传统遗风。从这些家里挂着的鱼篓来看,除了打猎、种田之外,捕鱼捞虾也曾经是岜沙人最重要的一项生存方式,只是到了现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生存方式似乎都在渐渐地放弃。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后来有人研究,应该是秦汉时苗族迁徙到这里的。他们被迫迁徙到深山处,基于生存环境的恶劣,苗族人枪不离身刀不离腰。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想最后的枪手部落是否只是一个卖点,去了之后才证实,应该说中国唯一的枪手部落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虽然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禁枪,但是岜沙可能是中国唯一获得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岜沙人的火枪得到了政府的特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拥有持枪证。岜沙人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十几、二十多米的火药枪,也可以说就是传统的土铳,他们的枪来自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一带师傅打造的,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甚至一代代传下来的,成为重要的传家宝。


这里的男人虽然个头并不高大,但个个非常精悍,他们身着青衣,腰间佩刀,肩上扛枪,十分像是古代的武士。有人说岜沙的武士颇有几分电影中日本武士的神韵,其实,应该说日本的武士与岜沙的武士有许多相似之处。据传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人研究日本人的祖先是否与岜沙人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查过很多资料,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印证,估计也是一种传说,但是他们与日本武士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岜沙人的衣着也很独特,神秘的华丽,男子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妇女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配以色彩鲜艳的蜡染及刺绣。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衣服,有点儿像我们儿时流行的香云纱。据说这种布料是苗家自己纺织的土布,加上一种叫蓝靛的植物,在自己织的土布上染成的,并且在染制时还要加入鸡蛋清,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还有一种说法是衣服穿脏之后,不用洗,继续放进染锅再染一次,所以才能有如此发亮的感觉。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头部四周的头发剃光,顶部留有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它成为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连孩子都知道头上留的发髻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男人的标志,也是力量的象征,不过我们见到的男人都包着头巾,只有参加表演的小孩子才能见到“户棍”。


随着时代的变迁,岜沙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到寨子里拍照的时候,看见几名妇女在路中间织布,我估计是为了引起游客的注意,应该是收费的拍照,所以没拍照,先过去看个究竟。突然边上一名同行的朋友边上在拍风景照时,相机快门的声音惊动她们,她们立即对着这个女孩子叫喊起来“给钱!”我过去说,没有拍你们,为何要给钱?他们竟然使劲地拉扯我的相机包,被我说几句之后才离开。拍照收费无可厚非,但是像这种情形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这位老人就是收费才给拍照的,他扛着一把枪,在寨子的路上扫地,好在倒也是明码实价的,他告诉我,拍一次人像十块钱,开一枪二十块,当时为了一睹岜沙枪手开枪的真实场景,我们给钱让他开了一枪,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不过开枪的巨大声音还是让我吓了一跳,以至于相机都抖动了,拍虚了。我一直在想,在很多旅游景点,像这种给钱拍出来的摄影作品,还算得上是人文摄影吗?据说霞浦去拍海滩上的渔民,拍出来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毕竟传统文化的表现也都商业化了。


后来在寨子的路上,遇到几个在当地写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在这里有些时间了,他们告诉我千万别碰岜沙人的牛,说是在这里被视为神物,如果你碰到会被要很多钱赔偿,当然这件事情并未得到证实,可是让我们在岜沙的拍摄更加小心谨慎。如果你去了芭莎,在这里给人拍照之前,最好征求他们的同意,询问之后在拍照,免得引发误会。


于是,我们更多的是给同行的朋友拍照,在摄影之余,我也想到也许就是游客的肆意拍照,才使得本来纯朴的岜沙人有了要钱的习惯,说不清楚到底是谁改变了谁,不过外来文化的入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的现状。在我离开的时候,遇到一名当地的年轻人,我说想拍一张照片,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坦然地让我拍了,虽然我准备好给钱,但他没要钱就走了,于是,我将这张没花钱拍到照片,放在游记的封面上了。后来,也有一些同伴说,岜沙还是不少人拍照不会要钱的,让我对岜沙的人看法有所改观。




岜沙的寨子的半山上,有一处非常平坦的地方,这里有民俗表演,不是每天都有,但是每当旅游团过来的时候才有,由于我们人多,专门安排了一场表演,寨子里的大人和小孩子穿着民族服装,扛着枪,吹着芦笙,表演给游客看,只是我经历那场要钱的过程之后,对拍人兴趣不大,放弃了拍人,只到寨子里拍他们的建筑去了,但是同行的朋友还是在表演时,拍到了不少不错的照片。


在岜沙的寨子里面看到很多的木架子,一排排木架在山寨路边山坡上都可以见到,由粗粗的树干搭建而成,这就是岜沙的“禾晾”架,苗寨收割稻谷之后,将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则留在田里,稻穗则晾晒在木架上,形成了寨子里最独特的风景“禾晾”。每个禾晾架大约五六米高、四五米宽,糯谷穗一排排挂起,金灿灿的一大片,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收获的季节,没能见到壮观的场景。



走在苗寨中,仔细看看,还能找到岜沙过去古老的建筑,屋顶还是树皮搭建的,好多虽然无人居住,但是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虽然现在的房屋有所变化,但是整体的结构还是保留着吊脚楼的风格,看着一排排的山寨,也能想象着过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情景。



介绍说,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和树林的荫庇,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而山头的树木也被视为了岜沙的神木,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所以对树木保护得很好。在岜沙的寨子里,看到一个过火的房子,一切都化为灰烬,木柱都成为焦炭般,看到这个场景,我想火灾也许才是这个古老苗寨最大的敌人,很担心一场火灾会将这些古老的文物毁之一旦。


很多吊脚楼的下,依然像过去那样,成为养猪养牛的地方。


岜沙最大的特产应该是竹子,屋前屋后,随处可见竹林,很多寨子就在竹林的掩映之中,显得格外幽静,一些竹笋刚刚破土而出,而有些已经成长为粗壮的竹子。有一位同行的玩笑说,弄一把铁铲,能挖很多竹笋回家吃,我想在岜沙,当地热一定不会让你去随便挖他们竹笋的。



岜沙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叫卖土特产的人,即使本地有刺绣、竹笋等特产品,但是很少看见村民围着游客去叫卖的,只有在广场的为数不多的店铺,才有些东西出售,这点也许与岜沙人的孤傲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有许多的吊脚楼濒临倒塌,不知道当地卖门票的钱是否会用来进行修缮和维护这些古老的文物?当然我们更不希望像有些地方,将古老的寨子修成崭新的寨子。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即使寨子里还有陀枪的枪手,估计这里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了。写博客时,湖南凤凰已经将古城拦住收费,进城必须交148元,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中国所有的美景之地,我们都无法进去?不给钱几乎无地方可去。但是这些收取的门票,有多少是用于古城的维护呢?没人知道,也没人去管。



过去舂米的地方,已经用水泥重新修理了,不过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味道,无法想象一个古老的苗寨会有这样的水泥建筑,在希望保护这些古老的遗址的同时,最担心的也莫过于如何去修缮和维护的问题。



岜沙的寨子离县城并不远,开车20分钟就能到,相比其他景点,寨子里的客栈并不多,尽管游客没那么方便在山寨里慢慢欣赏美景,但是也给岜沙带来了保护。很多景点最后都是毁在客栈和商店的手上,丽江大研古城就是如此,最近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古城许多老房子,这些损失是无法修复的。



在临走之前,我们在寨子的一家青年客栈吃了一碗面条,在等待的时候看了看客栈老板收藏的一些东西。一些破旧的马灯、鱼篓挂在客厅中间,不知道是否也是在寨子里收藏来的。据说岜沙最有名的一个看点就是用弯弯的镰刀给人剃头,以前还有专门表演给游客看的的,但是现在也很少能见到了。



但是我们在客栈见到了两把锈迹斑斑的苗刀,跟岜沙人挂在腰间的刀很类似,只是这两把倒都是直的,而不是弯刀。虽然刀口都已经生锈了毫无用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514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走进中国最后一个麻风病村(组图) 耶路撒冷王 麻风病

看完《岛》这本书再看看中国这个地方,政府对麻风病人的关注太漠然了。原文地址:走进中国最后一个麻风病村(组图)作者:三月鹰飞核心提示:■麻风病患者治愈后,曾尝试着回过家。但家人的冷漠和社会的歧视又迫使他们无助孤单的生活着。两年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主讲人: 刘津瑜教授( 上海“ 千人计划”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美国DePauw University[德堡大学]古典系系主任)主持人:裔昭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

非洲最后原始部落的私密生活图 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

孩子们正在为成人礼做准备之余,弥漫的尘土丝毫不能消减卡拉族妇女们跳舞庆祝的热情。已婚的卡拉族妇女地位和男人一样,但通常要从事较多的体力劳动。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已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聚居地之一,这里的部族文化保留完好,但

声明:《岜沙——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为网友和寂寞有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