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元良为黄梅女婿 孙元良 秦汉

孙元良和,,吴懿辉夫妇与长女孙祥辽

编者按:很多人都知道秦汉,他是抗日名将孙元良(1901—2007)的儿子。孙元良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44年,率29军在独山阻挡猖狂的日军,这里成为了日军侵华的终点站;1949年后去台湾,2007年在台北去世。1990年,参与录制22小时大型抗日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即日后的《国殇》)。

孙元良的原配吴懿辉(1913—1938),湖北黄梅人,为国民党中统创始人之一吴醒亚的女儿。1932年12月27日,孙元良和吴懿辉在上海湖设结婚。证婚人是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介绍人朱绍良和杨虎,吴醒亚和孙震主婚。吴懿辉在抗战时因肺炎,后医治无效辞世。他们的一双儿女为孙祥辉,长子孙祥辽,也是黄梅人的外甥。孙祥辉为空军军官,于1967年驾驶TF-104G战机(机号4143)于训练任务时发生发机动失火,与同机飞行员黄瑞文一同殉职。长女孙祥辽,1934年出生南京,1954年与美国人范德福结婚,在当时的台湾曾引起争议。孙祥辽健在,现居美国。而秦汉,原名孙祥钟,为孙元良与续弦龙华藻所生。孙元良抗战时期去过黄梅县,和吴醒亚族侄吴求剑共事达14年,在淞沪抗战,孙为88师师长,吴为523团团长,523团向日军驻华海战司令部打响此战役的第一枪。1944年,独山战役,孙为29军军长,吴为29军副军长。29军光复独山,该军从卢沟桥战役到独山战役,在抗日战争留下光辉的一页。

孙元良父亲孙廷荣做过清廷知县,孙元良祖父名孙规法,号秋浦。在逊清,道光,咸丰年间就任四川臬台幕。连任40余年,审理案件,公正不阿,执法以绳,颇具政声。善书法,工诗词,教子严格。臬台又称臬司,主管司法的官员,从事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工作。孙家曾写有勉励子孙要立志进取、勤奋攻读的训示。孙家祖训:"立身要在冰霜之境,事业均从勤苦中来"。

孙元良于1904年农历甲辰正月十九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大坝巷孙家老宅。孙元良幼时蒙私塾教育,十八岁便告别故乡,到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就读。在五四新思潮薰陶影响下,成长为思想活跃,喜好交际的进步青年。他怀着对燕园名府人文气息的向往,以及对蔡元培、胡适等博学大师的崇敬,兴冲冲赶投北大,可惜未能录取,只好改入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政治科修学。l924年初,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招生,孙元良闻讯后积极报名投考。孙元良认识到,有识之士欲解中国之战乱,欲救人民于水火,应该有赖于政治之作为。而战乱年代,政治之作为又有赖于军事,孙元良毅然放弃大学学习,报考黄埔军校。

经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等人推选,孙元良连闯上海初试和广州复试两关,被黄埔军校正式录取为一期学员。并被编在第三队之一区队,黄埔一期新学员于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1924年6月16日上午8时,孙中山先生与各方来宾及黄埔军校师生齐集大操场参加开学典礼。

军校开学典礼上,孙元良所在区队奉派为仪仗队,在大门口恭迎孙中山先生,当队列中持枪敬礼的孙元良看见自己无限景仰的革命伟人来到时,激动得心如潮涌。

孙元良在黄埔军校很快就适应了紧张的军事生活,黄埔军校同苏俄建立了良好军事合作关系,在军事上向俄国学习。孙元良因表现良好还被校方选中押运苏俄军火,他还是黄埔军校孙文(孙中山)主义学会骨干.。在军校学习,孙元良倍加努力,通过对军事学科的深入研讨,写成日记心得,受到教官严重(立三)的好评。由于孙元良初露才华,表现突出,成为黄埔军校的一期高才生。

1924年10月14日,孙元良与黄埔师生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孙元良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于1924年11月30日毕业。

1925年6月2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补办)毕业仪式。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孙元良被分配到军校教导二团第一连当党代表(后调任该团三连排长),随团参加第一次东征时,孙元良任连长。第一次东征黄埔校军出征的情形:一九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黄埔军校下动员令,孙元良所在的教导第二团于二月二日午前八时由黄埔军校出发,用船舶输送到太平圩一带,是日上午8时各队乘永福、福安两船出发到虎门太平圩。二月十四日午后3时,孙元良随教导第二团占领淡水城南门外高地,距淡水城约千米远。淡水之战教导第一团登城,教导第二团方面攻势更猛,与教导第一团协同作战,激战一直延续到十五日傍晚,此役孙元良光荣负伤。

孙元良1925年5月随黄埔校军回师广州,6月初,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举行叛乱,占领广州。东征的学生军奉命撤离东江,回师平叛。孙元良参加了平定刘震寰、杨希闽叛乱。孙元良时任军校教导二团第一营一连上尉连长。

1925年9月,被广东革命政府击溃的陈炯明部,在英国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重占了潮州(今潮安)、汕头,并集结重兵于惠州,向广州进攻。为彻底消灭陈炯明部和统一广东,10月1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到孙元良第一师师部召开东征誓师大会,孙元良随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东征。

1926年7月,孙元良经顾祝同、邓演达、王柏龄等人推荐,被委任为警卫团团长。不久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团长,同二团团长胡宗南、三团团长薛岳一道出师北伐。

1928年蒋中正资助孙元良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镀金深造。

留学日本回国后孙元良历任教导一师野炮营营长,第二师第七团团长,警卫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等职。1931年任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1933年1月任第八十八师师长。

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又称"一·二八"事变。

1932年2月14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根据蒋中正的指示,将分驻京沪、京杭地区的第87、第88师组建成为第5军,由第87师师长张治中兼任军长,统一指挥第87师、第88师。第5军汇集了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全部是德式部队,是中央军系统内的绝对王牌精锐。孙元良任第五军87师右翼军二五九旅旅长。

这篇文章为孙元良将军于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亲自书写(写于1932年3月15日)

孙元良作第五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上海御日阵亡传记序文

上海御倭一役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至高表现,使世界各国从此变轻蔑为崇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不可轻侮。一点不隐讳的讲,我国军终究是被倭敌的飞机重炮坦克兵舰和源源增加的优势海陆空兵力压倒了,但压不倒的是我国军的牺牲精神,就是雄武坚毅的民族精神。中华复兴革命大事业的完成实已肇端於此一役这是我们自信的。

第二五九旅参加上海战斗,在倭敌援军已全部到达之际于庙行镇 、麦家宅、 娄塘镇、牛家桥诸役,均以一旅之众完成挽回战局於垂危,或阻抗敌军的进展,勇猛卫击、坚韧防御,予敌以大创。阵亡同志官长自营长朱耀章以下十六员,士兵自班长蓝天华以下二百二十一名,伤者不计征。诸战场元良敢信,诸烈士每人至少平均死创倭敌在十人以上,杀敌致果,殉国成仁,其身虽死,功烈不朽。

我等革命军人,除牺牲流血于倭敌之手外,实无死所。元良誓与我第二五九旅,后死同志继承诸烈士遗志,自强不懈,准备磨练恢复东北失地残除倭敌,报复深仇大恨并致中国于强盛,勉为解决太平洋问题的主人公。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1932年凇沪战役结束后,为纪念阵亡的将士,时任二五九旅旅长的孙元良将军,在梅岭(现南京玄武湖环洲郭璞墩)建了一座阵亡将士纪念塔,上书"第五军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凇沪抗日阵亡纪念塔"。该塔毁于1965年,近年发现的碑石是该塔的东界石,该界石长0.93米,宽0.26米.,厚0.17米,重约200余斤,采用楷书柳体阴刻。界石两面刻有"二五九旅纪念塔,基地东界,全面积0.3市亩"等字样。

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停战协议》签订后,孙元良因军功升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并荣获宝鼎勋章。翌年又补升为第八十八师中将师长.对于孙元良的英勇表现,戏剧家田汉曾赋诗赞云:巨弹穿击望斜塔,疆场争夺血如花。环河抗日国艰苦,二月将军未过家。

孙将军参加了全国性抗战的重大战役――"八一三"抗战,孙元良时任中央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因此役之功升为第七十二军中将军,仍兼八十八师师长。后又得授国民政府云麾勋章,在其戎马生涯中写下了最为光辉荣耀的一笔。

八一三淞沪会战孙元良诗一首

辛已人日饮孙元良家题赠:

仗剑归来战血新, 锦城如锦又逢春。

健儿海上夸身手 ,何止田横五百人。

1944年春,日军为扭转亚太战场上的不利态势,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沿线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遂令中国派遣军使用累计约51万兵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1944年4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12集团军共5个师又3个旅,1个飞行团(飞机168架),第1集团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各一部,共14.8万余人,在第11、第13集团军各一部配合下,以攻占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段为目标,向郑县(郑州),洛阳地区发动进攻。

日军在侵陷广西桂林、柳州后,沿黔桂铁路、公路交通线三路进犯黔境。魔爪伸至贵州南部重镇独山及荔波、三都、丹寨诸县,矛头直指省府贵阳,造成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

广西部队已退走桂西,新由陕西调来的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九军军长孙元良,奉令率部队千余人由重庆火速驰援,一路长途跋涉,逆水行舟般驰挤过数十万败兵与难民,赶往贵州。

二十九军是一支有着光荣抗战史的爱国部队,爱国官兵在平时训练中,除射击等现代军事课目外,还常练武术、刀枪、棍棒,尤以刀术为特长。1944年9月,中原战役后,二十九军奉命由陕南调川整补。于10月26日在合川集结,喘息未定,又被紧急调往贵州布防。

孙元良率二十九军于1944年11月3日奉命出发,徒步六百多公里方到达遵,后转汽车进入黔南。二十九军副军长吴求剑指挥91师,于11月28日抵达独山,即在黑石关、白腊坡、甲捞河一带布防。该师由于未获补充,仅存二千四百七十五人,而实际投入战斗的不足千人。11月30日二十一时,91师搜索部队在下司与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敌先头部队步骑三百余人接触,随即展开激烈战斗。在敌后续部队增援下,搜索部队方退回黑石关主阵地。

抗日名将孙元良为黄梅女婿 孙元良 秦汉

第一次阻击日军于下司附近北面的马道.

据《二十九军孙元良部黔南战役战斗要报》(以下简称孙元良部战斗要报)记载:"30日21时第91师搜索部队(第272团第3营及搜索连),于下司(与)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敌先头部队步骑300余接触,继发生激战,我搜索部队逐次抵抗,向黑石关以西第271团阵地归还。"此次战斗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战史《广西会战》所记相印证,该战史说:"野山参谋于11月30日夜到达下司……详细观察下司附近的战斗状况认为第196师和166师(注:敌指从南丹退入独山的国军)正逐次交替,占领阵地,阻止我军追击。"

第二次阻击日军于黑石关。

据《黔南事变时的独山》一文载:"敌军先头部队104联队第2大队,有的趁黑夜混入难民人流,有的在后面鸣枪追赶难民。此时已是12月1日凌晨两三点……驻守在黑石关阵地上的孙元良91师和敌军展开了枪战,战斗时急时松缓,持续约1小时……拂晓前敌人占领了黑石关。"黑石关阻击战遗址位于独山县城南27公里的上司黑石关村,因关上有大石如墨而故名。黑石关两侧群峰起伏,由云堆山(俗称王堆山)为主峰回旋而下,重叠而成羊肠小道。穿过群峰林立之中,形成悬崖对峙的关隘,地势险要,为历代攻守必争之地。1944年11月,广西桂林、柳州失陷后,日军于12月1日近逼独山,凌晨,29军91师,凭借黑石关天险阻击日军,守军271团与日军104联队展开血战,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死伤数百人,我方亦付出重大代价,有的阵地仅剩10人。

第三次阻击日军于矮关至白腊坡一线.

据《孙元良部战斗要报》记载:"12月1日2时,敌步骑三四千沿黔桂路北犯,其先头部队混杂难民中侵入我第271团警戒阵地,未几展开血战,是日敌以主力分股进攻,当以第273团对271团阵地前之敌施行侧击。将敌击退,歼敌甚众。上司方面之敌增援到达后,续向我阵地猛烈攻击,孙元良命令第91师乃以预备队第272团加入战斗,敌攻势顿挫。敌另一部由该师阵地左右侧小路迂回至独山县城,与该师有线电连络被切断。91师与军部电话联络被切断后,为避免陷于不利态势,孙元良令师长王铁麟黄昏后放弃白腊坡一线阵地,向平塘卡浦转移,派273团速占甲捞河至里腊一带山头,掩护师主力撤退。

此日战斗,日本战史《广西会战》中也有记载:"在上司附近重庆军抵抗甚为激烈,加以美机不断来袭,白天攻击难以奏效,本日联队追击速度有所迟缓。联队长海福大佐命第1大队为迂回队,从上司经大地(上司西北偏北12.5公里),——老阳坝(大地西北7公里),——巴台(老阳坝北6公里),切断独山到平舟道路,进逼独山"。

第四次阻击日军于甲捞河,里腊一带。

据《孙元良部战斗要报》记载:"第91师为避免陷于不利态势,黄昏后向平塘方面转移,派第273团占领甲捞河桥边线掩护师主力变换阵地。是时敌企国歼灭我91师主力,攻势益烈,第273团竭力抵抗,该团第3营少校营长桑振宇率部向敌进攻,将敌击退,师主力乃于卡浦,摆卡之线占领阵地,桑营长阵亡成仁,敌我伤亡均重。"日本战史《广西会战》所记与此亦大体印证,该书记载:"步兵第104联队(联队长海福三千雄大佐)于12月1日半夜准备进攻阁老河(独山南13公里),马路寨(独山南8公里)附近重庆军的阵地时,山炮兵第19联队在石滨中佐率主力(山炮兵3个中队,炮6门)到来。12月2日海福联队在石滨山炮联队协助下,拂晓开始了攻击,但重庆军得到美机的援助,抵抗极为顽强。本日美机与地面战斗配合的密切,为此次作战中所罕见。因此,攻击迟迟不得前进。"由此可见,入侵独山之敌,是受到了中国军队四次不同程度的阻击。

之后,孙元良九十一师主力续在平塘卡浦、摆卡一带布置阵地,其搜索连则在深河北岸阻击敌军。二十九军之预十一师也在马场坪附近构筑了二线阵地。由于深河桥已被炸断,敌军行动受阻。加之担心我方援军到来,进入独山之敌终未能越过深河桥一步。在我爱国军民的反攻下,日军主力终于在12月4日夜开始溃离独山城。

12月7日,九十一师部队向独山进发,于12月8日拂晓收复独山。随即该师又收复了上司、下司、麻尾。至10日收复广西六寨,进而收复南丹,向河池攻击前进。其余入侵之敌也相继由丹寨,三都,荔波仓皇败出黔境。

29军孙元良部黔南战役战斗经过要报:

11月30日21时第91师搜索部队(第二七二团第三营及搜索连)于下司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敌先头部队步骑三百余接触,继发生激战,我搜索部队逐次抵抗,向黑石关以西第二七一团阵地归还。

11月30日23时八寨情况不明,孙元良命令预十一师派兵一营驾车运送至麻江,徒步经翁榜朗向八寨搜索前进,并在翁榜朗、八寨间伏击北犯之敌。

12月1日2时,日军步骑三四千沿黔桂路北犯,某先头部队混杂难民中侵入我第二七一团警戒阵地,未几展开血战。

12月2日日军以主力分股进攻,当以第二七三团对二七一团阵地前之敌施行侧击。将日军击退,歼敌甚众。12月2日拂晓,上司方面之日军增援到达后,向我阵地猛攻,第91师以预备队第二七二团加入战斗,敌攻势顿挫。第91师为避免陷于不利态势,黄昏后向平塘方面转移,派第二七三团占领甲劳河桥边线掩护师主力之变换阵地。是时日军欲歼灭我九一师主力,攻势益烈。第二七三团第三营少校营长桑振宇率部向日军进攻,将敌击退,师主力于卡浦、摆卡之线占领阵地,桑营长阵亡,壮烈殉国。敌我伤亡均重。

12月3日,独山以北因为难民车辆拥塞陷入混乱状态,第91师搜索连续在深河附近抵抗。

12月8日拂晓,第91师肃清残敌克复独山。

12月11日克复六寨,12月11日第91师第二七二团克复南丹进至车河。

12月13日,第一六九师到独山奉命归本军指挥。

12月14日预备第11师由马场坪附近出发,12月16日到达独山,归还建制。12月16日第一六九师接替91师南丹防务,并令向河池追击前进。

黑石关大战记

记者:公诚

黑石关位于独山与南丹之间,与独山相距仅数十公里。车河一战,孙元良将军脱险到独山,适逢他的直属部队开到黑石关,乃再离独山县城转到甲劳河畔指挥作战。12月3日日军侵占独山,于是一方面围攻黑石关,一方面向都匀侵犯。如今我们已经在黔桂线上布满了重兵,有当年上海之战争的名将孙元良将军在最前线,大西南已经固若金汤了。但在距今1月之前的黑石关之战,则是扭转大局的关键。孙元良,吴求剑、王铁麟诸将军回忆此一战役,充满了胜利的微笑。据记者调查,独山的克复黑石关大战固然重要,而民力的发挥也收了特别的功效。

(1月8日寄马场坪)

——(《大公报》1945年1月15二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699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孙连仲简介 孙连仲

好~原文地址:孙连仲简介作者:爱吃素的虎孙连仲(1893.2.2-1990.8.14) 字仿鲁,原名孙席儒,河北雄县龙湾村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抗日名将。孙连仲的父亲孙保安,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三个儿子中排行第二;幼在私塾读书,稍长,于里中开设面店。

抗日名将汤恩伯 中国城市排名

概述汤恩伯(1898.9.20 ~1954.6.29)国民党军陆军上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县人。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战时期(前期和中期)表现突出,被日军视为劲敌。个人履历  1908年入汤村普岭殿私塾启蒙。  1912年入武义县壶山小学读书。  1916

中华民族抗日英雄孙立人将军 中华民族的英雄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1]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美国留学,仁安羌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

抗日名将张灵甫 抗日名将张灵甫杀妻

胡 剑  张灵甫,是当年风靡全国的战争大片《南征北战》和《红日》中典型的反面角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人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国军整编后称74师)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全歼,而对张灵甫在抗战期间率部

声明:《抗日名将孙元良为黄梅女婿 孙元良 秦汉》为网友不习惯你的眼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