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卡赞 伊利亚卡赞

伊利亚·卡赞 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伊利亚•卡赞是美国50年代最重要的导演,在戏剧界和电影界两个领域都获得过最高荣誉。他也是美国电影表演艺术的重要奠基人。甚至,他还可以被称作是一位很成功的畅销小说作家。除了50年代的一次不光彩的行为之外,他的艺术人生堪称是完美的。生卒l1909年9月7日出生于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Istanbul),当时这座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卡赞原名EliaKazanjoglous,他的父母亲都是希腊人。卡赞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把他带到了美国。l2003年9月28日,在纽约曼哈顿(Manhattan)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成就l在31岁之前已经在戏剧界成名,是当时多才多艺的既导又演的戏剧奇才。卡赞在百老汇导演的五部舞台剧均为作者赢得了“普利策奖”,分别是:《九死一生》(TheSkin of Our Teeth)、《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推销员之死》(Deathof a Salesman)、《热铁皮屋顶上的猫》(Cat on a Hot TinRoof)以及《JB》(JB),卡赞自己也凭借其中多部获得了纽约戏剧协会奖和年度最佳百老汇戏剧托尼奖。l导演了21部影片。卡赞在50岁时开始自己写剧本,并写了6部小说,其中不乏畅销书,其中有两部小说被他改编成了电影。他分别以《君子协定》(Gentleman'sAgreement,1947) 和《码头风云》(On theWaterfront,1954)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伊甸园之东》和《码头风云》还分别获得过威尼斯和戛纳大奖。l1999年,卡赞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生平l早年:在美国的成长十分顺利,少年时代他就有志于戏剧和电影业,他曾经就读于威廉斯学院Roger WilliamsUniversity,后来又进入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戏剧系学习戏剧表演。l戏剧:23-31岁一直在百老汇,是十分活跃和优秀的戏剧演员和导演。l激进时期:30年代,卡赞的思想比较激进,对美国的社会现实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他卷入了当时美国的共产主义运动。1937年他专门制作拍摄了美国田纳西州矿工生活的纪录片,显示了他的政治态度和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心。l影界成名:1944年,卡赞正式成为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的签约导演,并于次年拍摄了大受欢迎的影片《布鲁克林的一株树》A Tree Grows inBrooklyn。1947年他拍摄的电影《君子协定》Gentleman'sAgreement,是关于美国在“二战”以后反犹太人的种族歧视政策的,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地位。l教学:1947,他在好莱坞和几个同行创办了“演员讲习所”,这是影响和造就了美国好莱坞一代杰出演员的演员培训中心,成为了美国战后电影新的表演方法——“方法派”的摇篮。由于卡赞是学戏剧出身,所以他直接地把苏联戏剧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1863-1938)创立的表演体系搬到了好莱坞,来对演员进行训练和排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是“体验”,他要求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必须时时刻刻生活在角色的感受中,把自己变成和角色同一的人,通过强化“我就是”的意识,来唤醒和诱导演员的表演天性,达到和角色完美结合的境界。卡赞创办的这个“演员讲习所”对美国当时的电影表演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一代杰出的演员,像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保罗·纽曼、玛丽莲·梦露等等,都是出自这里。这个讲习所的事务非常繁杂,1954年,卡赞把“演员讲习所”交给了同事,专心拍电影。l黄金时期,五十年代,卡赞拍摄了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Ø1951年,他改编并导演了《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这部影片获得了四项奥斯卡金像奖。Ø1954年,他导演了美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影片《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1955),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同时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Ø1955年,他导演了根据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培克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伊甸园之东》East of Eden也是一部杰作,该片在同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奖。l六十年代,1962~1964年,他担任纽约演出艺术林肯中心的剧团副导演。导演了电影《野河》Wild River (1960)和《美国啊美国》America, America(1963) ,1969年导演了电影《交易》TheArrangement,之后才渐渐退出了影坛。特点l题材:比较喜欢现实主义题材,表现底层社会的生活,他的不少剧本出自当时的一些现实主义戏剧作家,如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Williams)、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lThe Actor's Director:卡赞被称为The Actor'sDirector不仅仅是因为他当过演员,而主要因为是他善于引导演员完成角色。他的影片中,演员的表现不露痕迹,非常完美。他的导演风格虽然保持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特色,但逐渐转向“戏剧化”的现实主义,演出质朴,注意细节的真实,基本上是20年代舞台新技术的扩充。卡赞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善于掌握剧作核心,发掘人物和演员的“神经中枢”,并将两者结合成为有机的舞台生活。作为一个有舞台经验的艺术家,他认为导演最终的任务是使人物心理的活动转变为人物的有形行为,主张启发演员在角色创造中找到人物的内心动机,使表演不断地接近心理真实。为了发现演员的潜力和本色,卡赞找到演员不是先要跟他签约,而是跟他晚餐、聊天,或者见见他的女友老婆,了解演员的为人,然后将这些信息化作创作的材料。l批判性:他对美国社会有着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他对资本主义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都有着强烈的关注和批判,关心弱势群体,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和权利。他的电影叙述社会问题、社会现实面和社会良知。l影像: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他特别强调实景拍摄,拍摄手法十分的细腻和精心。
卡赞的污点卡赞的艺术才华给美国好莱坞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但是1952年4月,他在政治和道德方面的一个污点至今留下了令人们仍然争论不休的话题。他1934年加入美国共产党,1936年因抗议党内专制而退党,但是在1952年之前他思想上一直是亲左的自由派。50年代初期,由于他的左倾思想,“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列入了黑名单当中。这个时期对于他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日子。卡赞继续拍摄着自己想拍的电影,和麦卡锡分子进行不妥协的斗争,获得了很多敬重。从1951年到1953年,非美活动委员会的第二轮听证会上,一共传唤了110名电影工作者。1952年1月14日,卡赞第一次出席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听证会。他拒绝提供任何亲共人员名单。然而,1952年4月10日,卡赞第二次出席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听证会时,他放弃了原先的立场,决定与非美活动委员会合作。于是,他向非美活动委员会提供了八个人的名字。这八个人在1930年代曾经是美共党员,是卡赞当年的党内同志。由于卡赞的证词,这八个人上了非美活动委员会的黑名单,受到迫害、非难和歧视,他们的个人生活、家庭和职业生涯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在被他指证的人中包括演员约翰·加菲尔德。非美委员会调查最终没有发现任何证据。然而,加菲尔德却由此被好莱坞拒之门外,并在第二年,他39岁时去世。在这个阶段被传唤的110名电影工作者中,有58人成为告密者。其中31名至少导演拍摄过四部电影的资深导演或演员,平均每人向非美活动委员会提供了29个名字。在这些告密的著名导演中,卡赞威望最高、资历最老。他的告密决定使不少骑墙派决定与非美活动委员会合作,纷纷提供其他亲共人士的名单。卡赞从此蒙上耻辱,被人们称为“告密者”。卡赞为什么当时决定告密?好莱坞界一直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好莱坞左派的观点,认为卡赞为了金钱,为了保住他的导演地位和丰厚收入,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第二种是卡赞以及右派的解释,认为他是出于反对美共阴谋策略、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政治原则,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而揭发了这些国家的敌人。他在提供名单的第二天,就自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广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卡赞在广告中的主要辩护理由是,美共的活动是一个危险而怪异的阴谋,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就必须予以揭露。当时好莱坞左派认为,人们可以不喜欢共产党人,但是不应该反对他们或者揭露他们,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打击持有不同政见的权利。卡赞强烈反对这个观点,他以他自己在美共党内的政治经历向人们解释,美国必须抵制共产主义。好莱坞左派对他的辩解广告表示蔑视。《世界社会主义者网站》的一篇文章斥之为“一个十分肮脏的文件。”卡赞在提供名单之后,轻松过关,得以继续在好莱坞执导电影并写小说和剧本。他的艺术生涯一直向上发展。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卡赞在1952年不光彩的告密行为。然而,这个历史的伤疤在1999年,又被揭开了。1999年1月7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学会的董事会一致决定,将在该年3月21日的奥斯卡大奖上,给卡赞颁发一个终身成就奖。那年,卡赞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如果就其导演成就来说,卡赞接受这个名誉奖,是当之无愧的。好莱坞普遍认为,这个名誉奖与其说是对卡赞艺术成就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好莱坞想以此来弥补麦卡锡主义在好莱坞造成的伤痕。但是,一些受过麦卡锡主义迫害的人及其亲属,却一直不能原谅卡赞等告密者的行为。在1999年3月21日的奥斯卡大奖上,年迈的卡赞激动地接过奖杯,在场的人们起身向他热烈鼓掌致意。然而,站在后排的导演和演员中,有一些人表情淡漠,双手交叉在胸前,拒绝给卡赞鼓掌。这个镜头,在西方电视台本月悼念卡赞逝世的断片中,一再播放,发人深省。据BBC新闻报道,在卡赞逝世的那天,西方国家人民对他的评价,典型地反映了他的历史悲剧。一位牙买加人说,“麦卡锡主义将会被历史遗忘;但是卡赞的电影将永载史册。政治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位美国人说,“如果我们当时面临卡赞所面临的迫害与威胁,我们可能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决定。我们不能用当今的标准来强求卡赞。”然而,最为辛辣的评论来自英国:“卡赞的艺术成就将永远被他的政治污点所玷污。他自己可能一直问心无愧,但是看看被他告密那些艺术家:他们的一生都被卡赞毁了。”佳片赏析l《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1947)奠定卡赞地位的作品。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在右翼势力当道的时刻,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以正义辞严的姿态痛骂一般美国民众的偏颇思想,这种眼光和超凡勇气令人敬佩。不过从艺术的角度看,此片的遗憾较多,比如太刻意地要表达作者的政治观点、故事略显拖沓等。本片获得第二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奖项。l《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欲望号街车》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最好的剧本。他自己表示,除了卡赞外,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编这个剧本。卡赞一定要求好莱坞让当时籍籍无名的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来扮演男主角。卡赞曾给了白兰度20美圆,让他搭火车去见田纳西;但是白兰度先把钱用了,改坐便车去,花了三天才见到田纳西。白兰度身上那种满不在乎的气质吸引了田纳西。1951年9月,《欲望号街车》在纽约戏院公演,一夜沸腾。但是这部片子也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美国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官正风会删剪,卡赞表示坚决反对。而当时绝大多数导演没有这个胆量。影片最终过关了,但是当时纽约的大主教下令在教区中抵制这部电影。不过,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有人想干,这部电影的观众很多。卡赞称《欲望号街车》是个里程碑,它没有把问题加以过分的简单化,在那里面你没有为什么人欢呼捧场,没有英雄也没有女英雄,人就是人,有渣滓也有宝贵的东西。整部片子充斥着碰撞。粗俗与优雅、野蛮的真实与精致的矫饰、现实的蛮横残忍与幻梦的脆弱凄美之间强烈地对立,这种对立完整而层次分明地由费雯丽(VivienLeigh)和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完美地演绎出来。马龙·白兰度在银幕上诠释了“方法派”的表演风格,他作出了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演出,但却没有获得奥斯卡奖,那年的最佳男主角将给了亨弗莱·鲍嘉(HumphreyBogart)。l《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1954)影片根据马尔科姆·约翰逊的采访记录改编而成。在艺术风格上,选择了近乎于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外景选择在纽约港的码头上实地拍摄,演员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原貌,自然、逼真,朦胧而灰暗的色调增加了气氛的凝重,即使是黑白片,也产生出无比动人的艺术魅力。影片的诸多段落都已成为殿堂级的经典。其中马龙·白兰度在出租车内同兄长的精彩独白(Itwas you,Charlie... )马龙·白兰度因此片首次问鼎奥斯卡影帝。在美国电影学会AFI百年百部名片的名单中排名高达第8位,IMDB网站上高达8.3分的高分(排名89位),更是说明了这部传奇影片在影迷心中的不朽地位。在第27届奥斯卡评奖中,该片最终毫无争议地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和最佳艺术指导8项大奖。该片还荣获1954年度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银狮”奖。l《伊甸园之东》East of Eden (1955)取材于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的作品,是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本片亦是詹姆斯·迪恩(JamesDean)一呜惊人之作,他那多情善感的反叛青年造型在五十年代曾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仍深具震撼力。詹姆斯·迪恩的英年早逝更让这部片子成为绝唱,这是詹姆斯一生(24岁去世)仅有的三部片子之中最优秀的一部。乔·范·弗利特(JoVan Fleet)亦使本片获得最佳女配角金像奖。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奖、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提名;第13届金球奖最佳电影;第九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最佳外国演员和最佳新人三项提名;第九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情片。附:创作年表l《最后大亨》The Last Tycoon (1976)lThe Visitors (1972)l《交易》The Arrangement (1969)l《美国啊,美国》America, America (1963)l《天涯何处无芳草》Splendor in the Grass (1961)l《野河》Wild River (1960)l《人群中的脸》A Face in the Crowd (1957)l《娃娃新娘》Baby Doll (1956)l《伊甸园之东》East of Eden (1955)l《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1954)lMan on a Tightrope (1953)l《萨巴达万岁》 Viva Zapata! (1952)l《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l《围歼街头》 Panic in the Streets (1950)l《荡姬血泪》 Pinky (1949)l《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1947)l《作法自毙》 Boomerang! (1947)lThe Sea of Grass (1947)lWatchtower Over Tomorrow (1945) (uncredited)l《布鲁克林的一株树》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1945)lThe People of the Cumberland (1937)“方法派”表演 method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被告知要“放声大笑”或“在某一句台词开始哭”通常是如恶梦般的恐怖经验。当然,也有所谓的“技术型”演员,能够根据指令产生适当的身体动作。“方法派(method)”表演更为“真实”。那是因为不是要求演员“演得像”,而是要求演员“成为(being)”角色。在“方法派演出”中,演员藉由想起一件事,或回忆起某个时间来产生某种情绪反应,与台词所需的情境相吻合。藉由这种机制,演员的心智欺骗了身体,促使它哭泣、微笑、或突然大笑。当心智送给身体一个讯号,身体并不知道心智正在经历“真的'东西”或只是在“回忆”。对他(他)们的身体而言,都是一样的。举例来说,当我们想起一位漂亮的女人或很棒的男人,以及一段激情底浪漫时刻;我们的心跳会加速,甚至冒冷汗。然而当下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身体并不知道。它从大脑收到的讯号,跟第一次亲身经历的时候一样;同样,恐惧也可以透过记忆,被重新创造……方法派的知名演员有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艾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史翠普等等本话题来源于日志:http://i.mtime.com/418964/blog/37087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7015.html

更多阅读

怎么从暴风去潘达利亚 wow暴风城去奥丹姆

怎么从暴风去潘达利亚——简介从暴风城去潘达利亚怎么从暴风去潘达利亚——方法/步骤怎么从暴风去潘达利亚 1、开始每个人都会接到一个任务,跟着流程走就可以到达潘达利亚.如果中途

潘达利亚怎么回奥格 青铜幼龙

潘达利亚怎么回奥格——简介攻略中一般都可找到从奥格前往潘达利亚的方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从潘达利亚回奥格。潘达利亚怎么回奥格——方法/步骤潘达利亚怎么回奥格 1、锦绣谷是熊猫人之谜版本

魔兽世界联盟怎么去潘达利亚 铁炉堡怎么去潘达利亚

魔兽世界联盟怎么去潘达利亚——简介魔兽世界5.0版本的推出不少玩家都奋斗在潘达利亚的土地上,不过也有少部分的玩家还不清楚怎么去潘达利亚,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带两块图文指南。魔兽世界联盟怎么去潘达利亚——方法/步骤魔兽世界联盟

大卫·比利亚·桑切斯 西班牙队葫芦娃

每个球队都有那么件球衣,让人远观羡之而不敢亵玩,生怕背负不起那么多传承。比如,克鲁伊夫留给荷兰的14号,凝聚贝利、济科、里瓦尔多神魂的巴西10号,阿根廷那件被马拉多纳阴影覆盖到几乎要被退役的10号,意大利(或AC米兰)被马尔蒂尼和巴雷西神

声明:《伊利亚·卡赞 伊利亚卡赞》为网友浮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